唐思鵬居士:維摩诘所說經新注 不思議品第六
維摩诘先以神力空去室內所有,故無床座,其目的就是想讓捨利弗等生起懷疑,然後方可顯示大乘菩薩自在神變解脫之事。
維摩诘將取殊勝的寶座以禮待賓,故先呵斥捨利弗以責其慢。菩薩求法不顧身命,釋迦佛因中修行半偈捨身,二祖慧可於達磨座前求法雪地斷臂,慧能於弘忍處求法亦服苦役八月,而捨利弗豈能因伫立而思床座耶?
菩薩一心求法,不求世間名聞利養,專求證法實相,自度度他,超然解脫,故不求蘊處界等。佛為破除眾生種種妄執,而隨俗谛說種種法。說色受想行識五蘊(蘊是聚集、和合義),為除眾生的自性我執,因有情觀自身心是由五蘊法聚集和合而成,離開五蘊求其實我了不可得,五蘊和合而有的身心亦是因緣組合而成,其中無有實在的自性我體。說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十二處(處是諸識生長門義),為除眾生的受者我執,因有情觀自感受是由內六根,外六塵和合而有,離開六根、六塵,求其實在的受者了不可得,根塵接觸而生的感受亦是因緣組合而成,其中無有實在的感受者。說六根、六塵接觸而生起六識的十八界(界是種子、任持、法界義),為除眾生的作者我執,因有情觀自造作是由根、境、識三和合而有、離開根境識,求其實在的作者了不可得,根境識三和合而有的造作,亦是因緣組合而成,其中無有實在的造作者。說欲、色、無色三界,為除眾生的常住我執。因觀三界了達有情是由業力牽引,死此生彼,流轉三界五趣,其中無有常住的實我可得。所以凡求法者,不求五蘊、十二處、十八界、三界,但求證得所顯的無我真理。故執著蘊等,非謂求法。
佛為眾生捨邪皈依而說三寶,不是說三寶教人依賴。依教奉行,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證無上果,為真皈依,不然捨自身心,外求三寶,即是執著,終不得滅度解脫。再者:佛說四谛,主要是教人明白世出世間的因果規律。在實證谛理時,要了知四谛本空,平等平等,苦不可見,集不可斷,滅不可證,道不可修,如如一體,無有差別,果能如是修學,則無有戲論,是真求法,於四谛中,而苦自離、集自斷、滅自證、道自修。若執四谛是真實有,而不證得平等實性,是則名為言說戲論,當然不是真求法者。
佛說有為生滅之法,能使眾生通達無常,趣無生滅法,無生滅即寂滅涅槃。一切諸法隨因緣而生滅,相如夢幻,性自空寂,其中無有實在的生滅法可得,聖者通達此理,即於一切法上當下證得不生不滅的實相真如、寂滅涅槃。《中論》雲:“諸法實相者,心行言語斷,不生亦不滅,寂滅如涅槃。”但是凡夫不達此理,往往於眾緣和合如夢如幻的緣生法上執有實在的生滅法,顛倒妄執,故非求法。又諸法清淨無染,不可分別執著,若對諸法及與涅槃少有貪染,即違涅槃正理,豈能證得,故非求法。又法不可緣慮分別,言思道斷,心行處滅,若於一切法上進行緣慮,攀緣執著,故非求法。又諸法不可取捨,若取一法即成凡夫,若捨一法即成二乘。大乘菩薩於一切法相而不捨,於一切法性而不取;不捨即隨順緣起,不取即隨順性空;不捨即度生積福,不取即自度積慧;不捨故於法不減,不取故於法不增;不取不捨,是則名為正行佛道。反之,若於一切法上有取有捨,則與因果規律不相隨順,故非求法。又法無定法,遷流變化,故無處所,若執有定法可得,執有處所可住,此則名為顛倒夢想,故非求法。又諸法清淨無相,不可隨情計度,不可妄執分別,若於法上錯生計度,隨見聞覺知而起言說分別,是則名為遍計所執相,不能證得諸法實性,故非求法。又諸法念念生滅,無常變化,抓不住,不可得,故人們的心應不住內,不住外,不住中間,無住而住。慧能雲:“念念無住,即無縛也。”《金剛經》亦雲:“菩薩應無所住而行於布施。”又說:“無所住而生其心”。反之,若於法有住有著,則不符合諸行無常的正理,故非求法。又法不可眼見、耳聞、覺知、分別,若有見有聞則著法相,若有覺知分別,則亦著法相,故非求法。要怎樣對待諸法才符正理呢?那就只有按六祖慧能所說:“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的道理來對待一切諸法,才符正理。又諸法本自寂滅無為,行者應從相上見性,有上觀空,從生滅法上見無生滅法,從有為法上見無為法,才能徹底解脫。反之若見相昧性,執有實生實滅的有為法,則終不得滅度解脫,故非求法。
總結求法,應無所求。因緣生法,幻化不實,實相無相,唯須親證。若欲求者,一切放下,不求而求,是名真求。
眾人聞法皆獲利益,於實相法中得清淨之眼。
梵語“阿僧祗”,漢譯無量數。什曰:“自知而問者,欲令眾生取信也。借座彼國其義有二:一者,欲現諸佛嚴淨德法、致殊勝之座,令使菩薩深其志願也;二者,欲因往返之跡,使化流一國也。”維摩诘當敬上賓,故請上妙功德寶座。
“恆河”:又名殑伽河,發源於喜瑪拉雅山脈南坡,流經印度和孟加拉國,注入孟加拉灣,全長2580公裡,是一條沙河,其沙細如面,略似中國的黃河,故名恆河。印度一由旬相當於中國的六十華裡(有說四十裡或八十裡)。
世界謂閻浮提。維摩诘現大神通力求師子寶座。即時佛遣,顯維摩道高。大眾昔所未見,顯寶座奇特。小能容大,亦無障礙,顯不思議。
維摩恭請眾位升座,首請文殊師利,次勸余人。得神通菩薩即自變形升師子座安然而坐。
以捨利弗為代表的小乘弟子及新學菩薩,執心外有法,法外有心,認為師子寶座實有多高、實有多廣,故不能坐。因為二乘唯仗他力,所以維摩诘即勸禮敬須彌燈王佛請加神力,乃能升座。大乘菩薩能夠徹底了達心外無實法,法外無實心,一切境界皆不真實,如夢如幻,師子寶座再高再大也不出一心,故菩薩不取於相,如如不動,無我無法,所以於八萬四千由旬高廣嚴飾的師子寶座,一升而坐,此顯大乘殊勝,二乘下劣。
不可思議之事令捨利弗驚歎不已。此即引發維摩诘說深解脫法門。
斷除縛障,得大自在,名曰“解脫”。神妙莫測,凡愚不知,名曰:“不可思議”。
以下廣顯不可思議解脫法門。於中有六:一、大小相容,二、寬狹相內,三、往來無礙,四、延促自在,五、運轉隨心,六、同類往趣。
此段初顯大小相容。梵語須彌山,漢譯妙高山,眾寶合成故曰妙,獨出群峰故曰高。須彌山高八萬四千由旬,四大天王住須彌山腰,忉利天住須彌山頂,不可思議的解脫菩薩能以高廣無比的須彌山納入一纖細的芥子中,芥子不增大,而須彌不減小,同時須彌山王及忉利諸天有情不覺不知而隨入於一芥子中。何以故?境界如幻,為心所現,實無須彌高廣,亦無芥子纖細,大小內外如夢如化,巨細相容,物無實體,故小能容大,大能容小。知此理者,何有奇哉!
第二寬狹相內。上段以須彌納入芥子,顯大威德菩薩的神力不可思議。此段以大海納入毛孔,亦顯大威德菩薩的神力不可思議。文義易知,不須詳解。
第三往來無礙。陶家輪,即制瓦輪。
第四延促自在。住不可思議的菩薩視眾生之機而方便調伏,若有眾生欲久住世者,菩薩即延七日以為一劫,令住七日謂經一劫;若有眾生不欲久住世者,菩薩即促一劫以為七日令一劫謂僅七日。雖能化的菩薩時數有定,而受化的眾生感覺懸殊。
第五運轉隨心。於中有七:一、集諸佛土置一佛土示諸有情;二、取一切佛土眾生置右掌遍到十方而身不轉移;三、於一毛孔悉見十方供佛眾具;四、於一毛孔普現十方國土所有色像;五、口吸十方世界所有諸風而內不損身,外不折木;六、十方世界劫盡焚燒之火置於腹中而不為害;七、舉擲佛土兩俱無損。
第六、同類往趣,於中有二:一、變身,二、變語。變身又二:初自變,後變他。變語亦有二:初令他變聲,演佛妙法,後自變他聲隨機說法。
菩薩不可思議解脫之力,依《瑜伽》說主要表現在神境智通方面,神境智通分為二類:一、能變通,二、能化通。能變有十八:一、震動,菩薩依定自在普能震動田園捨宅、村邑聚落、城郭國土、三塗人天五趣世界,小千、中千、大千三千大千世界及至無量無數三千大千世界。二、熾然,菩薩依定自在身上發火,身下注水,或身上注水,身下發火,入火界定,舉身洞然,遍分諸身,出種種焰,青黃赤白,紅紫碧綠。三、流布光明,隨量大小乃至無量世界皆充滿祥光。四、示現,隨其所化沙門居士聲聞獨覺菩薩天龍夜叉人非人等,示現下諸惡趣,上諸天界,或余佛土諸佛菩薩種種境界,令悉見聞,現證現知。五、轉變,或於地起水勝解,或於水起地勝解,如是乃至火風等起余大解,即隨所欲而得轉變,又於大地轉變金等,或於金等轉變糞穢,轉變好色有情令成丑惡,轉變丑惡令成殊妙,如是一切皆隨意轉變。六、往來,於諸牆壁山石等隨意往來無有滯礙,或者廣說下至三塗、上至色究竟天旁及無量三千大千世界若往若來,皆無滯礙。七、卷,八舒,能卷須彌山如一微塵,能舒一微塵如須彌山,自在卷舒,隨欲成辦。九、眾像入身,菩薩依定自在能以種種現前大眾及諸村邑大地山林內己身中,廣說無量日月小千中千大千乃至無量三千世界內己身中。十、同類往趣,隨彼所化一切有情,若剎帝利、婆羅門、若神若天皆隨其類同彼色像,似彼聲音,如彼名義而為說法,示現教導。十一、顯,十二、隱,於大眾前隱沒自身,或復顯現,令人不測,示現教導。十三、所作自在,普於一切有情界往來住等所作事中皆自在轉,令去即去,令住即住,令來即來,令語即語,所作諸事,鹹皆自在。十四、制他神通,謂上地菩薩能以神力制伏下地菩薩、聲聞、獨覺及外道等所有神通。十五、能施辨才,於諸眾生辨才窮盡能與辨才令不窮盡。十六、能施憶念,於諸有情妄失正念,令生不失。十七、能施安樂,菩薩能令有情遠離諸蓋,身心輕安;又能令諸有情遠離災橫疫疾而處安樂。十八,放大光明,身放光明往十方界,或令諸惡趣蒙光息苦,或令諸天大眾蒙光覺悟,或令他方菩薩鹹來集會,成辦無量有情利益諸事。能化有三:一、化身,菩薩依定、願、智自在之力,於十方佛土無量有情類,普能化現無量諸身,上侍諸佛如來,下度無量眾生。二、化境,菩薩依定、智自在之力,於十方剎土所有境界普能隨意轉變或化現,如轉變大地為海洋,轉變海洋為大地;轉變泥石為金銀,轉變金銀為泥石;又或於虛空中隨意化現亭台樓閣,於亭台樓閣隨意化現為虛空。三、化語,菩薩依定、願、智自在之力,於十方剎土無量有情類,普能隨機化現無量言音,演說無量妙法,所謂隨吐一語,萬類異解。(如是種種神通,若欲詳辨,請參閱《瑜伽大論·菩薩地威力品》說。)
雲何菩薩能具如是不可思議解脫神變呢?一切境界本唯識變,菩薩深達此理,即能以定慧力內調身心,伏滅煩惱,外於境界不染不著,於是心於境界變化如意,一切了達。
問:於人我之外,為何還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諸境呢?識外無境、境由識變之說怎能成立?
答:唯識之識是指一切有情的識,而不是指某個人的識,如果說是指某個人的識,那就成了唯我而不是唯識了。因為識有廣狹二義,狹義的識專指眼等八識,廣義的識則泛指一切有情的心法八、心所有法五十一、色法十一、不相應行法二十四、無為法六,也就是包括唯識相與唯識性的整個百法在內;識既包括一切有情的百法,則宇宙間無一物而識不赅,無一物而識不攝。既然識包括了宇宙一切,當然識外無境,境由識變的道理是完全成立的。再者:人在夢中,同樣有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宮室樓台、人非人等,一覺醒來,則了無一物可得。這不正是境由識變,識外無境的具體實例嗎?
答:夢境不實,人人皆知,但人在夢中同樣境能起用。譬如夜夢拾金,貪愛歡喜;旋即失金,慨然歎息;夢男女相交,精染下服;夢大山崩,夢火宅焚,夢猛虎當前,夢毒蛇嚙身,夢強盜寇仇白刃相向,張惶苦惱,恐怖萬分,不但無潛伏之處,亦且無逃避之門,境界威力強勝如此,難道離心之外有別實境嗎?這就是境雖不實,但對迷人同樣能起作用的例證。
此段以迦葉為代表的二乘歎恨自己已斷煩惱,證入無為涅槃,沉空滯寂,於無量眾生不能發起大慈悲心,於無上菩提不易生起趣證願力,故於大乘如焦敗種,永絕其根,聽聞菩薩不可思議的解脫法門,皆應號泣,聲震三千大千世界。後轉贊大乘,令有智者發菩提心,趣無上覺。然以迦葉為代表的五百聲聞後於法華會上蒙佛授記,應知皆由歎責而回心向大、方才作佛。二乘雖能捨小向大,但修行遲緩,不如直發大心,修菩薩行,速疾可證菩提為妙。
此顯不可思議解脫菩薩為欲成熟初學有情而現作魔王,使初學者堅固其信念,成就其功德。
什曰:“結業菩薩,於布施將盡而未極,是以不思議菩薩強從求索,令其無惜心盡,具足堅固,亦令眾生知其堅固,亦使其自知堅固”。
學佛之人應當做到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捨能捨,如果於身命財法悭吝不樂施捨,即不名菩薩。所以大威德不可思議解脫菩薩每每現作魔王,對將要成熟的有情進行試驗,看是否道力堅固,是否能徹底破除我法執著。如大家喜聞樂道、半偈捨身的故事,即是敘述釋迦牟尼在因地中為了求得解脫之法,曾將身體布施給化作惡魔的帝釋。《大品般若經·薩陀波侖品》也記載:有初學菩薩名薩陀波侖,居香城中,家境貧困,思賣身供養昙無竭菩薩。當即有大威德菩薩為了試探他的誠意,化作婆羅門說:“我今欲祀天,當需人心、人血、人髓,汝能賣與我不?”薩陀波侖應諾。婆羅門即“右手執利刀、刺左臂出血,割右髀肉,後又破骨出髓。”由於薩陀波侖心誠能施,後即感得身體還復如初。有長者女為之感動,布施許多珍寶,與薩陀波侖共往香城,供養昙無竭菩薩。又如佛典記載:無量久遠劫前,捨利弗在因地修行時,亦曾遇一大威德菩薩為了試驗他的道心而化作青年人向捨利弗乞討雙目。更有經載:無量劫前有千聖王同時發心,入山修學大菩薩道,時遇夜叉張牙怒目向他們乞討飲食,但別的不吃,專吃人肉,千王不從。正在此時,山中來一比丘,自言:“我能施身,但求大士為我說法。”夜叉即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己,寂滅為樂。”比丘聞已,踴躍歡喜,旋登高處,投身命絕,即時夜叉食已而去。由於千王悭吝,死後墮在地獄,因初發菩提心,不久復生人天,後來千王修行,勇猛精進。佛言:“爾時比丘豈異人乎,然燈佛是;千聖王者,賢劫千佛是。”經雖未言夜叉是誰,當知即是不可思議解脫菩薩,不然怎能說法。故知諸大魔王多是菩薩示現,非常人所能為難。現諸魔王,廣作魔事,目的是為令眾生堅固其信念,斷除其根深蒂固的執著,速疾成就其圓滿的道業。但是非真正的菩薩不能作此乞求,亦非真正的菩薩不向彼乞求。所以經言:“龍象蹴踏,非驢所堪。”這就是住不可思議解脫菩薩的智慧方便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