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味琴居士:定學開導(1~9)
定學開導(1) 傅味琴講於崇教寺 2006.8.17 學佛實際上是學佛的法, 提要: 學佛實際上是學佛的法,惰性上加上邪見, 我們今天開講定學。定學是戒、定、慧三學之一。我們都是學佛的人,將來都要成佛。學佛實際上是學法,成佛一定要依照法的教導去成,度眾生也是以法去度眾生。我們學佛、學法、度眾生都不能離開圓滿,不圓滿就叫片面,末法時期為什麼修行成就極其困難,證果的人極為稀少?因為眾生煩惱重、我執重,他不喜歡圓滿,只喜歡簡單、方便。由於眾生的惰性加上種種的邪見,硬把簡單方便說成圓滿,這就是末法時期的眾生不能成就的根本原因。 魔王波旬進入法裡,破壞了佛法的圓滿, 為什麼會出現末法?因為佛涅槃以後,魔王波旬進入法裡,化現比丘相,破壞佛法。戒也不讓你圓滿,定也不讓你圓滿,慧也不讓你圓滿,整個戒定慧也不讓你圓滿,師徒關系也不讓你圓滿,什麼都不讓你圓滿,還把他們的知見加到佛法的知見裡去,進行演變。說它沒有佛法嘛也有一點,說是正法嘛又不大像,說是邪法嘛,他又附在佛法上,這就叫“附佛外道”——是附在佛門裡邊的外道。因為喜歡五欲,所以就靠攏了魔道,魔就特別提倡五欲享受,物以類聚嘛。所以修行人如果貪五欲,肯定會得魔加持,因為跟魔相應。 佛弟子跟魔道外道親近握手,成了大雜燴,是給自己設置了修行障礙 修行就是修一個觀念轉變,眾生的觀念都是顛倒的,把顛倒的再顛倒過來,就是修行。覺悟要從正中求,而不能從顛倒中求,顛倒的知見是倒見,不可能出覺悟的。外道也稱自己覺悟了,他覺悟的是外道知見,而不是佛之知見。說起來這麼復雜,修起來很簡單,你只要完全照佛的教導去做,你就不會走錯路。眾生在修行路上種種的障礙、證果成道非常困難,這是眾生自己搞出來的,因為他不肯改正自己的顛倒,他要跟魔道外道握手親近,他認為這樣也好,那樣也好,大雜燴更好,這是自己給自己設置了障礙。 亂七八糟的大雜燴修行人,在佛門裡是不可能成就的 大雜燴就是亂七八糟什麼都有。從前聽說有個大氣功師,他拜的師父可多了,這種功法、那種功法,有的還會講宇宙語。什麼叫宇宙語?就是亂七八糟由你講,反正誰也聽不懂。還會看三世因果、五世因果,乃至看到八世因果。有人也想學,我就告訴他:你耳朵湊過來,我教你,幾秒鐘就學會了:你胡說八道就是了。因為這種事沒辦法證明,都是吹出來的。 前幾年碰到一個老修行,他跟我提過,他很想看看《安士全書》。我對這本書名字很熟,後來偶然在倉庫裡翻到了。一翻,有皇帝的話、道教的話、儒教的話、做什麼事情有多少功德……這就是大雜燴。你們要知道什麼叫大雜燴,可以去看看《安士全書》。(笑聲)這樣子修行還有什麼希望?路子走錯了,你能到目的地嗎? 自己的畏難心理和把佛法架空,造成了末法眾生的鈍根 有些人聽到圓滿的佛法就害怕:佛法很廣很深,像我這樣的鈍根學得會嗎?你學都沒學怎麼知道你學不會?說“我聽過,聽不懂啊”。你到我這兒來聽,就聽得懂。例如“如是我聞”,意思是我聽到佛這麼說過,這不就懂了嗎?可是有人偏要把“如”字說成“法爾如是”,“如如不動”,本來四個字不懂,又增加了幾個不懂。想表示自己法說得高,卻使聽的人聽不懂。自己想怎麼說就怎麼說,那樣也太隨便了。所以把佛法架空,把修行架空,是人自己搞出來的。 定學開導(2) 傅味琴講於崇教寺 2006.8.17 末法眾生修行,證果成道稀有難得,是因為 提要: 貪簡單方便,哪會有穩當? 慢慢就產生投機取巧的思想,又想簡單又想方便又想圓滿,何樂而不為呢?其實簡單方便,哪會有穩當?無論從辯證法,從哲學邏輯都講不通嘛。譬如自行車兩個輪子,小汽車四個輪子,哪個穩當?翻車的都是兩個輪子,很少看到小汽車翻車。兩個輪子去跟四個輪子撞,是自行車翻車還是小汽車翻車?十輪大卡車,裝貨好幾噸,照樣穩穩當當,你兩個輪子裝一噸的貨,輪子都壓癟了。懶漢總說懶漢話,果子總是從勤勞的手裡摘下來的,懶惰的人都把希望寄托給天老爺。 末法眾生修行,證果成道稀有難得, 弄到後來即使有許多人在學佛法,由於先入為主,再加上眾生的習氣,不要圓滿要片面。片面不太好聽,干脆就把片面說成圓滿。到後來戒定慧也不圓滿了,學戒的人不學定,聽法的人學慧不持戒,修禅定的人既不要戒也不要慧,這就是中國佛教的特點。比如有人想學禅定,學律的法師就說:你想學禅定啊?我介紹你到傅老師那裡去學去。禅宗不主張念經。會講經說法的人,誰知道他持沒持戒,有沒有修禅定?可是這些修行人個個自稱圓滿。 要戒成就,定成就,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知見成就,才能證得法身 正確的解說,學戒不學定慧,是戒成就,不是戒定慧的圓滿;你光修定不持戒,是邪定,如果持戒又修禅定,也只是戒定成就;你很會講經說法,不修禅定也不持戒,你只是慧成就,而不是戒定慧圓滿。即使你戒定慧具足,你還要經過修持,得到解脫。如果你得不到解脫,你生死了不脫,不能到彼岸,更不能證法身。法身有五種成分,叫五分法身,全要成就:戒成就,定成就,慧成就,然後得到解脫成就,你這條路親自走過來了,對這條路上的形形色色你明明白白,富有經驗,這叫解脫知見成就。這五個都圓滿了,你才能證到法身。 在佛門宣揚“定命論”是邪見,不是法不起作用,而是人不起作用 佛說過末法時期,修行人證果成道稀有難得,這不是命中注定,沒得辦法了。有人宣揚“定命論”,那是邪見。不是末法時期的法不起作用了,而是人不起作用了。佛陀涅槃以後,魔王波旬進入了法裡,只要他朝你哈口氣,你就迷掉了。好比從前我聽說,男的碰到狐狸精了,男的就迷掉了。 沒有正法,沒有智慧,你抗拒得了魔嗎 你沒有法、沒有智慧,你抗拒得了魔嗎?最近有人來求我,說他身上有鬼,我告訴他:“我不會抓鬼,因為我是佛弟子,不是張天師的弟子,你走錯門路了。”那麼我怎麼見不到鬼?因為我懂法呀,有法才有護法神,沒有法,護法神沒工作做,全跑光了。所以戒定慧要圓滿,戒定慧就是法,不管你是修什麼宗,你一定要持戒修禅定,所以釋迦佛教導弟子“凡我弟子,非誦即禅,非禅即誦”,至於你不聽、不受教,那佛也沒有辦法。佛不是萬能的,誰不聽佛的話,佛法就在他身上消滅了,不是法不起作用,是這個人不起作用。 定學開導(3) 傅味琴講於崇教寺 2006.8.17 不是“以定為友、以慧為主” 提要: 沒有兩個佛教,不要把釋迦佛的家風改變了 在家弟子不能受人供養,要通過勞動來養活自己。出家弟子不准在社會上工作,那麼到底干啥呀?說“修廟塑像”,那是居士的事情,出家是內護,居士是外護,應該是居士把廟修好了,把佛像塑好了,請出家人住到廟裡去修行。現在據說還有給鬼洗澡的,那也不是出家人的事情,那到底干啥?要麼修禅定,要麼誦經,就這兩件事情。誦也包括聽法,思惟、討論,據說他們原始佛教國家的出家人清早出來托缽,看看缽裡的飲食足夠一天吃了,你再給他,他也不要了,因為托缽制度規定不能把食物保留到明天。他就回去念經修定,修完定又念經,互相調劑。所以咱們去的出家人看他們怎麼這麼空了?光是坐禅念經。他們看中國的出家人怎麼這麼忙了?大和尚忙接送客人、忙坐飛機出國、忙升座、忙開光,小和尚也忙,吹起來敲起來,忙超度死人,佛教變成兩個佛教。我們是釋迦佛的弟子,應該保留釋迦佛的家風,別把釋迦佛的家風改變了。釋迦佛的教導,你能改嗎? 我只弘揚釋迦佛的法。要讓佛教興起來,必須按釋迦佛的教義來整頓佛教 原本佛教就是無宗無派,佛教傳到中國來,是中國人成立的宗派。可是一代一代相傳形成了習慣,你說無宗無派他反而覺得奇怪,甚至會認為既不是這個宗又不是那個派,肯定是外道。把釋迦佛的無宗無派說成外道,真使人哭笑不得。所以能海上師說:“一定要問我們是什麼宗派,也只能說我們是大般若宗。”其實大般若宗就是無宗無派。我有時說佛弟子應該只有一個宗:釋迦宗。全都應該弘揚釋迦佛的法,修釋迦佛的法,一切照釋迦佛的教導去做。當然我這是打比方,千萬不要以為我創立一個宗,叫釋迦宗。我意思就是說我是釋迦佛的弟子,我只弘揚釋迦佛的法,而不是弘揚某一個宗派的法。佛弟子有一個共同的心願,希望佛教興起來。連社會上的領導都說,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創立的,應該照釋迦佛教義來整頓。哪能由你自搞一套。 不是“以定為友、以慧為主”,應該是“以戒為師、由定發慧” 釋迦佛四十九年的教法歸納起來就是戒學、定學、慧學,戒定慧要圓滿。戒定慧都是法,法裡有戒定慧,千萬不能分開來。海外有人主張“以戒為師、以定為友、以慧為主。”“以戒為師”是佛親口所說,至於後面兩句,好像禅定只能當朋友,慧可以做主人,這個說法不太恰當吧?你要問我怎麼說?我只能照佛的說法,以戒生定、由定發慧。別把佛的話改變了!“由定發慧”。好比兒子由媽生出來,假如人家問你,你是誰生的啊?“我是朋友生的”,笑話不笑話了?他之所以這麼講,可能是由於佛弟子長期以來不懂禅定不修禅定的緣故。禅定是每個法門都要學的,這是共同道。可是中國佛門一般人只知道禅宗,不知道禅定。禅宗跟禅定雖然同是禅,可禅宗是一心禅,俗話稱祖師禅,禅定是次第禅,是如來講的經典裡的戒定慧三學的定學,人們稱為如來禅,又稱止觀法門。 人們竟然會喊出一個沒姓沒名的佛來 講到如來,插曲又多了,有人說大雄寶殿裡供的是如來佛。如來就是佛,沒有一尊佛叫如來佛。比如說釋迦牟尼佛可以稱釋迦牟尼如來,如果出現一個出現又沒有姓又沒有名的稱呼,豈不笑話?“如來佛”這種稱呼竟然很普遍啊!大殿裡的佛是叫釋迦牟尼佛,可別連你爸爸的名字都忘掉了。 外道竟然教“如來功”,說“無所從來”竟有所去 從前上海氣功協會的秘書長也是信佛的,他給我講一個笑話:有一次東北來了一個氣功師,要氣功協會批准他開班。問他教什麼功,他說:“我教如來功。”如來還有功?這個秘書長就問他,“什麼叫如來?”他不知道,“你不知道,怎麼教如來功?” 從前我在四川講法,有個比丘尼剛剛出家不久,佛學院不讓她進去聽法,因為她是女眾。她只好在窗口聽,越聽越喜歡。後來我回到上海,她就打電話給我,“老師,我想再到寧波去一次,希望你派兩個女同學陪我走一趟。”我說:“她們都有工作的,你上一次去過寧波了,還要去干什麼?”她說“我要去求忏悔。因為我上一次去,這位師父問我是哪裡來?我開口就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師父拍桌子訓我:‘你這狂徒,你成如來了?’”(笑聲)因為《金剛經》裡有這句話,“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一出家就口說大話!那麼我說:“你就寫封信去忏悔忏悔就可以了。” 定學開導(4) 傅味琴講於崇教寺 2006.8.17 “禅”亦稱“靜慮”,止住妄念靠靜, 提要: ~禅定是釋迦如來教導弟子由修習止觀而入定的方法 “禅”很難翻譯,也就直接稱“禅” “禅定是釋迦如來教導弟子由修習止觀而入定的方法”,“禅”是印度話,翻譯成漢文叫靜慮。其實“禅”很難翻譯,禅的含義太廣了,要知道禅有多少含義,可以看看《捨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一般人一聽到禅就以為是打坐,哪能這麼解說!現在外國有人翻譯成“冥思、冥想”那更離譜了。冥是黑暗,坐禅難道是在黑洞洞裡想啊?所以翻譯不好干脆別翻譯了,就直接稱“禅”。 禅能斷煩惱,故稱“煩惱未斷能斷,是名禅” 翻譯成靜慮還可以,可是靜慮不能代表禅的所有的含義。比如有一種含義:煩惱未斷能斷是名禅。戒也能斷煩惱,慧也能斷煩惱,可是光靠這兩個,你煩惱很難斷盡,余下來的煩惱就必須要靠禅的定力去斷,所以叫“煩惱未斷能斷”。對你還沒有能力斷的煩惱,也使你有能力去斷掉,“是名禅”這就是禅。 “禅”亦稱“靜慮”,止住妄念靠靜,排除錯誤靠慮,慮即觀 假如照“靜慮”來解說呢?靜,腦子靜一靜,別胡思亂想,這就是禅的第一個內容,又叫止,止住妄念。慮呢?好好地思慮思慮,把錯誤的糾正糾正,骯髒的排除排除。就好比喝水,怕水不干淨,罩一個過濾器,把骯髒濾掉。慮是起這個作用,這就是觀的作用。修禅要靠止,止住妄念,要靠觀,排除錯誤的東西,所以用靜慮還比較合適。 止住妄念,糾正錯誤就能入定,外道的定並非正定 止住妄念、糾正錯誤的目的就是為了入定。你要入定,必須要修止觀。我們佛教修的定要止住妄念,更需要糾正錯誤,這叫正定,印度話叫“三摩地”。一切外道定都是邪定,所以佛弟子絕對不能學道教的打坐,也不能學民間的氣功,更不能學巫婆神漢求鬼上身。 持戒好,卻不修定,好比地基打好了不蓋樓房,很可惜啊 “以戒生定,由定發慧”,從全過程看,戒是為修定打基礎的,地基打得牢,你蓋起高樓大廈,樓房就穩定,地基不牢,即使蓋起高樓大廈,也會偏斜。假如你持戒持得好,基礎打得好,卻不修禅定,可惜不可惜?好比這個空地上地基都打好了,怎麼三年了房子還不蓋起來?難免覺得可惜,問啥道理啊?人們說:沒錢了。沒錢了,房子蓋不起來,你沒資糧也很難入定。所以持戒持得好,不修禅定,你很吃虧啊。佛說的由戒生定嘛,你怎麼不願意生定呢? 一切成佛的功德都從定生,佛告弟子,應修安般 “由定發慧”,你要想得到佛陀這樣圓滿的智慧,你必須要從禅定中獲得。聞思修的慧是後得智,是你後天得到的,成佛要靠禅定中開發的根本智,所以你不修禅定不可能成佛,因為你功德不具足。一切成佛的功德都從禅定中出生,不修定連阿羅漢果都證不到。當年佛在世的時候,一出家,佛就叫你修禅定,首先叫你修安般,安般就是觀息。你們看過我們雜志上登的《佛陀的足跡》裡有個放牛娃,後來跟佛出家了,一出家,每天跟比丘們至少修一個小時的安般。你們給我蓋了個茅棚,我天天在裡面修一個小時。我七十七歲了,你們怎麼叫來不及呢?只有不修的人來不及呀。從前老和尚個個長壽,因為修禅定。現在的和尚老了有的患老年癡呆症,有的長期昏迷,有的癌症發作,我看跟不修禅定也有關系吧? 定學開導(5) 傅味琴講於崇教寺 2006.8.17 無量三摩地都攝在修止修觀兩個法門上, 提要: 無量三摩地都攝在修止修觀兩個法門上, 經書上說:“聲聞、緣覺、菩薩、如來,無量三摩地”,就是各種各樣的定,“皆攝止觀”,都攝在修止修觀兩個法門上。有人有種想法:我是念佛的,你講的禅定跟我沒關系,我只要念佛就能往生極樂世界,到了極樂世界我再跟阿彌陀佛修。其實阿彌陀佛教的禅定跟釋迦佛教的禅定一模一樣,而且說這種話的人不懂法,哪有只要唸就能往生的?《佛說阿彌陀經》講得很清楚:要一心不亂才能往生。一心不亂就是定,有一個妄念出生就不叫一心不亂。由此可見,方便法門都離不開定。 世間法不能出離生死, 世間法跟出世間法有時候說法一樣,可是性質兩樣,世間法能使你在世間上改善,出世間法叫你出離生死、到彼岸。世間法不能夠出離生死,出離法中卻包含世間的利益。咱們贊歎世間上的種種善法,可是世間上行善的人卻反對咱們修行、了生死,他們說,“沒這回事,這是迷信。”連互相尊重都做不到,我們可沒有說他們搞迷信!佛教是講覺悟,是破除迷信。信佛的人搞迷信是有,那要由他本人負責,釋迦佛可沒有叫他搞迷信呀。在我們看來,世間上人都是在迷裡,我們也是從世間進佛門的,進佛門的目的就是要破除迷,破迷才能成覺。 世人因迷才會顛倒,福字倒貼就把福顛倒了 因為迷的關系,世間人樣樣顛倒,不論什麼時代全有迷信,迷信得令人“笑掉大牙”。那些說我們是迷信的人,我們哪兒迷信,他又說不出來,只好說“你信佛就是迷信。”問他佛經看過沒有?“佛經我從來不看”,那麼你怎麼知道?“我聽別人說的”,“那他懂佛經嗎?”“他也不懂的。反正大家都說迷信”。這些人不懂而信,他們倒在搞迷信了。世俗人福字倒貼表示福來到。來到的“到”跟顛倒的“倒”,是兩個字呀,好像福字倒貼,福氣就來到了,這不是迷信又是什麼?其實福顛倒了就是禍呀。還有電話號,汽車牌號一定要用八,問他為什麼?“八就是發”,按照你的道理,你趕快去買獎券,你買8888888,准中頭獎,結果你連末獎都不中,你咋說?八是八,發是發,把八當發,這才是二十一世紀的迷信。 六道眾生不論醒著睡著都在打妄想, 如果人不修禅定,種種的妄想雜念止不住。所有的妄想都是世間上的念頭,無非是貪瞋癡,如果不通過觀去糾正錯誤,你能覺悟嗎? 世間上都講究止,都勸人不要胡思亂想。課堂裡的學生,兩只眼睛傻乎乎的看窗外,肯定在想入非非,世間上也講止,可是講得不夠,他們不修行,只講止而不修止,成為一種口頭禅。醫生勸失眠病人:最好睡覺前一個小時什麼也不想。可是妄念仍是止不住啊?我們的妄念不得了啊,也難怪!無始以來,無論做人、天人、阿修羅、畜生,乃至於下了地獄還在打妄想。有人說,“我白天打妄想,晚上睡著了,就不想了。”那你咋做夢啊?眾生白天打妄想,晚上做夢還在打妄想,整天在打妄想,所以苦啊。妄想打得太累了,二十幾歲的年輕人頭發都開始白了,因為用腦不合理。 定學開導(6) 傅味琴講於崇教寺 2006.8.17 眾生都在妄念中受苦 提要: 眾生都在妄念中受苦 我年輕時候去上海玉佛寺聽講經,虛雲老和尚的土音重,我只有一句聽懂了,所以很難忘:“眾生都在妄想中受苦”,你不止住妄念你能了脫苦嗎? 世人以玩樂來解除苦,佛弟子修禅定常經行,身體就會好 世人以玩樂來解除苦,看電影、卡拉OK、跳跳舞。群眾對卡拉OK反映很不好,電台做過一個電話調查,有人打電話訴苦:“我想安靜吃頓飯,有人在旁邊卡拉OK,聽得我實在難受,簡直像鬼叫。”有個舞叫迪斯科,一不小心跌死了,家屬就要哭。(眾笑)說“我要身體好。”那就修禅定,慢慢走走、經行經行。止住妄念,身體就會好。 發精神病是因為沒有發的時候已經有 你真正要止住妄念,只有照佛教的辦法。妄念對我們是干擾,受了干擾,日子就不好過了。世間上的因緣就像萬花筒,動一動就變一變,全是對我們的干擾,所以修行人趕快要離開世緣。有人就捨不得離開世緣,因為有感情啊。從前有一本小說,名字叫《啼笑因緣》,世間上就是一會笑來一會哭,這種地方你還呆著干什麼?你即使今天有本事當明星,受到追星族的崇拜,也不一定是真快樂。從前有個電影明星稱金嗓子,電影裡開始唱一支歌:“你教我書,你教我畫,我報答你的是歌唱”,多富有詩意呀!後來又唱第二支歌:“鳥兒從此不許唱,花兒從此不許開,我不要這個瘋狂的世界。”因為她瘋了。為什麼人會發瘋,因為沒有瘋的時候已經有神經病的種子了,這個種子就是啼笑因緣。 財產五家共,無常大鬼吞, 世間上人哪止得住妄念?都是小腦筋特別多,也就是妄念特別多。卻往往聰明反被聰明誤。從前有個富翁,一場文化大革命家裡的金條全部抄光。說“以後不會搞文化大革命了”,無常大鬼也要把你金條吞光,真是迷啊!佛說財產是“王、賊、水、火、不肖子”五家共有的,許多人雖知道,就是放不下。我的學生中有錢人很多啊,怎麼很少來啊,是不是見我專門破迷,看見我就怕,佛教破眾生迷,是為了讓你覺悟啊! 聽了法不認真去悟,沒有功夫, 進入佛門只知燒香,不知修行,修行要修出功夫來的。聽說從前有個老頑童武功很強,有人也稱我老頑童,可是我沒有武功。修行人不要武功,但要修出功夫來,要打敗煩惱的對手!你沒有功夫,空想有什麼用啊?我年輕時,雪相法師到上海,給我寫了封信,我就去看他,談話中。雪相法師叫我在講法的時候,多講講功夫上的話。在我想來,佛法我講給你們聽,功夫你們自己修。現在我明白,可能那個時候,雪相法師看到佛門裡的人修不出功夫來,所以要我多講講。為什麼修不出功夫來?他們即使聽了法,卻不認真去悟,怎麼修出功夫來? 你盲修瞎練也修不出功夫。末法時期的修行人教跟修脫節,教是教理。你們喜歡聽法,我是歡迎的,有人說:聽傅老師講法是一種藝術享受,傅老師講法笑話、故事特別多,天天哈哈笑。當然這也是一種弘法的手段,但是你要真正依教奉行才能出功夫。否則的話,法是法,你是盲修瞎練,你這個功夫太不像樣。 定學開導(7) 傅味琴講於崇教寺 2006.8.17 妄想不斷冒出來是因為正觀力量太薄弱, 提要: 真功夫的修行人晚上不倒單, 有人確有真功夫。我五四年上五台山,那時能海上師住在廣濟茅棚,廣濟茅棚又叫碧山寺。鐘樓裡有個出家人,怪得很,白天出來,一只大草帽一壓,臉都看不見。力氣特別大,別人種樹兩人扛一棵,他一個人扛兩棵。據說二十年沒睡過覺。我們特地去拜訪他,果然如此,鐘樓裡沒有床,他整個晚上敲幽冥鐘,那可是真功夫。還有的晚上不倒單,就是人不倒下去,一直用功坐禅到天亮。但有的並非不睡覺,假如你去看他,“呼——”(眾笑)人家躺著睡,他坐著睡,因為睡的時間太長,口水都流出來,這是假功夫。修不倒單的人要白天精神飽滿,朝氣蓬勃,喜歡修苦行,那才是真功夫。所以個人的心理健康、身體健康,以及智慧的開發,全離不開禅定。 好話做不到,因為沒有修法。 世間上人盡說好話,即使有道理,有幾個人能做到?因為他們沒有修法,起不了大作用。比如學生考試,父母總是說:“你不要緊張,不要慌,心要定。”難道這個學生真的能定下去?他還是緊張。如果真能定得住,非但不會忘記,而且還會觸類旁通。常有人一進考場就昏倒了,(眾笑)有時候緊張得怎麼想也想不出來,坐著也沒有意思,就交卷吧。剛剛走出考場,“喔喲,想起來了”,因為交了考卷就沒你事了,你就放下了,心就定了,定了就想起來了,可你定得太晚了。(眾笑)如果想不要定得太晚,那麼只有修禅定。修禅定能使你像如來那樣隨時隨刻都在定中,老修行就能泰山壓頂,面不改色。 妄想不斷冒出來是因為正觀力量太薄弱, 修行就是要修要行啊,在這條路上要走啊,你們自己就是研究的材料。比如你正在打妄想,忽然覺悟了,努力不要想,確實妄想好轉了。可要不了幾秒鐘,它又冒出來了,即使你再努力一下,又給你壓下去,可是你心理力量太薄弱,沒多久又松掉了,妄想又冒出來了。連修禅定都會打妄想,有人每次都打妄想,干脆先打個痛快,打半小時妄想再開始修定。還有人修禅定時也打妄想,我教循身觀,從腳趾到頭頂,我報“腳趾”,有個人卻想禅定裡怎麼有“餃子”?眾生無始以來的妄想勢力很頑強啊,修行哪會這麼容易就修得好啊?所以你不照佛的方法修,簡直是在盲修瞎練、自我安慰。 修止要得到身輕心安的利益, “止,以心一境性得”,要修止,你要全神貫注在一個境上,不能讓這個境跑掉,這就是佛教給我們修止的方法。真要修止起作用,你要做到心在一個境上,一點都不動搖,世間上有些人妄想也很少,一種是有修養的人,比較達觀,也不大為名為利去想東想西;還有一種人妄想少,因為他想不大出來,比如呆子。修行人要按照修行法則去修,要得到輕安,才算拿到修行的好處。輕安就是身輕心安。真得止,身心都會起變化。身子輕松走路非常輕快,心也安。比如現在我講法心很安,我不大看鐘,就是你們跟我打招呼,“要停了”,也干擾不了我。如果我心不安肯定講錯,你們聽法心安不安?有人第一次聽法,一會看表,一會東看西看,有人瞪著眼睛心裡想,“怎麼還在講!”心不安,就是你修行不到家,沒有功夫,一到時候就心不安了。臨終一剎那,如果一到時候你心不安咋辦喔!快要臨終了,病障、業障、冤家全來找你麻煩,你真能心安,才真有功夫。 定學開導(8) 傅味琴講於崇教寺 2006.8.17 禅定時的專注一境, 提要: 畢生唸佛,抄經,只因沒有修禅的定力, 從前有個老太太,一輩子念佛,書法好,還抄過很長的《華嚴經》。死之前腿疼得厲害,叫我給她去按摩,大家都鼓勵她念佛往生西方。有一天,老太太興致很好,叫人買了兩只面粉做的猴子,插在床頭上。據說她臨終時候說:我不要去極樂世界,我要到呂洞賓那裡去。因為她羨慕八仙過海的美妙。沒有平時的功夫,臨終一剎那你把握得住嗎?你如果真能念到一心不亂,這倒頂事。可是你去統計統計,念了幾十年佛的人,有幾個能一心不亂啊?要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一心不亂,所以不容易的。眾生無始以來的妄念,要經過長期的磨練才止得住,你不好好修,能有把握嗎? 念佛要達到心一境性,才能起以一念止 念佛有它殊勝的地方。念佛是以一句佛號為境,起一念止萬念的作用,這是修止。你真正做到了這個要求,還要起身心變化,要身輕心安。往生有往生的要求,執持名號,只能一個念頭,就是“南無阿彌陀佛”。第二個念頭一出來,就不叫一心不亂。年輕時候我聽老法師講《佛說阿彌陀經》,老法師經常講:念佛要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心裡在轉佛的名號,可是沒有轉佛的名號的相,沒有轉佛的名號的念,只有明明朗朗的覺,而沒有任何的念頭,這才是真的功夫,並非靠音聲求。現在人說的就不一樣了:要唸得響,臨終還要有助唸。而且平時唸佛要求也不高,盡講閒話、起煩惱,這樣唸佛白念了。 法門要依法而修,得不到定力, 《佛說阿彌陀經》叫你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是叫你修觀。止、觀都要修,才能入止觀雙運的正定。如今難得有講《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聽說從前上海有個老居士講過,可他只會講,他自己也不懂得怎麼修。還要一本經《佛說無量壽佛經》,裡面有兩句話,告訴我們,犯五無間罪、謗法,這兩種人去不了。五無間罪還可以忏悔,謗法的罪重得不得了,很難忏悔清淨。這就是告訴你,有的人去不了的,可是現在人這兩句話不提了。反而有人說:“萬人念萬人去。”“只要唸就能去。”所以無論什麼法門,要成就都要依法去修。離經一字就是魔說。無論你修什麼法門,不修禅定,就得不到定力,也就出生不了種種功德。 在修觀上訓練專注一境,能同時起到止的作用 咱們修的觀裡有懸日觀,觀西方紅日,這就是十六觀境的第一觀。也有觀東方初升的太陽,也有觀當空的日輪,也有觀月輪。如果你把某個觀境觀的時間拉長一點,心專注在這個觀境上,一動不動,這段時間就是既修觀又修止。這樣訓練出來,力量會很大。 禅定時的專注一境, 老鷹通過訓練,它飛過來要抓什麼都不會錯。鷹師怎麼訓練的?點一支香,訓練它專門看這支香,這就是訓練它專注一境。古時候射箭的人在一百步以外射箭,能夠從楊柳的葉子上穿過,百發百中,也是通過訓練專注一境。先吊一只蟑螂,他躺在地上,眼睛就盯住這個蟑螂,看到後來,這個蟑螂在他眼裡會大起來。慢慢再換一只蒼蠅,再換一只蚊子,訓練到後來,再小的目標他也射得准。禅定的功夫也是靠在所觀的境上專注一境訓練出來的。 在觀境上糾正錯誤,以及根據安排起的變化,這都是觀的作用 假如你心觀月亮,由於心力有限,月光成了黃色,圓形成了扁形,或者月亮成了太陽,你感覺到不對,就把它糾正過來,仍然要觀成一個圓滿的明月。如果發生錯誤,你還得照觀境的安排糾正錯誤。這種糾正錯誤,以及從這個觀修到那個觀,觀境的變化,都是觀的作用。明天再繼續講下去。 定學開導(9) 傅味琴講於崇教寺 2006.8.18 定是修行成就的關鍵, 提要: 定是修行成就的關鍵,而戒是定的基礎 禅定是戒定慧三學之一,佛說“由戒生定,由定發慧”,可見定是個關鍵。修定一定要打好基礎,基礎要正不能邪,也不能偏,基礎正了,蓋的房子也正。既然我們修的是正定,那就必須要以戒為基礎。在表法上,香表戒、花表定、燈表慧。花表禅定,因為花會開放,先開花,後結果,這是表一切的功德都是從定上開放出來的。如果花開不出來,果子也結不出來。咱們從這裡可以明白,沒有禅定就什麼成就也沒有。所以不管你什麼法門、修什麼宗派、修哪一乘,都要以禅定為關鍵。 要入定,就必須修習止觀,不能急於求成, “禅定是釋迦如來教導弟子由修習止觀而入定的方法”,要想入定,就必須要修習止觀,修就是練習,所以叫修習。在練習過程中,要有耐心,要有毅力,因為每一種成就都要靠長期的訓練完成的。不能急於求成,也不能半途而廢,急於求成就會欲速則不達,半途而廢就會前功盡棄。在練習過程中,我們總會出生這樣那樣的錯誤,我們必須不斷克服,不斷糾正,最後才能得到圓滿的成就。今天我們主要還是在學在修,我們最重要的,是要把握好學修路線,要隨時檢查自己,隨時糾正錯誤。 書寫得再好,也不可能全面, 現在的書很多,但是書是死板板的。即使有個善知識,他的修行經驗能在書上表達,也是有范圍的,那只是他個人在某一時期的經驗。可是他本人在不斷地變化,不是上進就是後退,思想要麼不斷地覺悟,要麼一會兒覺來一會兒迷,而他所處的修行環境也在不斷變化,環境中的社會風氣、修行氣氛、同修的人、以及他想度的眾生,都在變化。咱們年輕人跟老一代就是兩樣,思想、生活習慣、連穿的衣服都不同。即使這本書寫的挺好,但也不可能全面,因為事物在變化。所以說完全靠看書來指導修行,是不現實的,何況書上也會發生這樣那樣的錯誤。 善知識有修行經驗, 假如你去學佛經,佛經不會有錯,可是你理解不到裡面全面的法義。往往知識分子會憑自己文化,依文解義,看不懂就去查佛學大辭典。佛學大辭典的解釋都是經文裡摘下來的,一般都是法相的解說,缺乏修行的經驗,更缺乏這個時代修行人的經驗,所以修行一定要有善知識指導。 善知識最珍貴的地方就是他有修行經驗,能使你修行的知識圓滿。哪怕你現在沒有遇到這些情況,將來你一旦碰到了,你就會想起這些話就能用得上去。必須要有豐富的經驗,你在自己發揮的時候才不會發生有錯誤。所以善知識的力量是不可忽視的。 為什麼許多人喜歡打坐,卻一無所得,甚至坐出了毛病?主要他沒有善知識的指導,或者指導他的人本身就是盲修瞎練。你跟他學,能學出什麼名堂來?這是講善知識的必要性。 修行並不是光靠你唸經、拜佛、撥念珠、持咒,或者閉起眼睛打坐就能得到成就。佛教是科學,你不能離開科學態度。佛教就是治眾生煩惱病,好比醫學道理也不懂,藥的用法也不懂,藥的性質也不懂,就給自己開方子,要麼你出事,要麼吃下藥沒什麼作用。
惰性上加上邪見,是修行不能成就的根本原因
·學佛實際上是學佛的法,惰性上加上邪見,是修行不能成就的根本原因
·魔王波旬進入法裡,破壞了佛法的圓滿,又把邪道附在佛法上,使佛弟
子貪五欲享受,就與魔相應
·佛弟子跟魔道外道親近握手,成了大雜燴,是給自己設置了修行障礙
·亂七八糟的大雜燴修行人,在佛門裡是不可能成就的
·自己的畏難心理和把佛法架空,造成了末法眾生的鈍根
是修行不能成就的根本原因
又把邪道附在佛法上,使佛弟子貪五欲享受,與魔相應
戒定慧都不具足了,卻又要把片面說成圓滿
·貪簡單方便,哪會有穩當?懶惰的人都把希望寄托給天老爺
·末法眾生修行,證果成道稀有難得,是因為戒定慧都不具足了,卻又要把片
面說成圓滿
·要戒成就,定成就,慧成就,解脫成就,解脫知見成就,才能證得法身
·在佛門宣揚“定命論”是邪見,不是法不起作用,而是人不起作用
·沒有正法,沒有智慧,你抗拒得了魔嗎了
懶惰的人都把希望寄托給天老爺
是因為戒定慧都不具足了,卻又要把片面說成圓滿
應該是“以戒為師、由定發慧”
·沒有兩個佛教,不要把釋迦佛的家風改變了
·我只弘揚釋迦佛的法。要讓佛教興起來,必須按釋迦佛的教義來整頓佛教
·不是“以定為友、以慧為主”,應該是“以戒為師、由定發慧”
·人們竟然會喊出一個沒姓沒名的佛來
·外道竟然教“如來功”,說“無所從來”竟有所去
排除錯誤靠慮,慮即觀
·“禅”很難翻譯,也就直接稱“禅”
·禅能斷煩惱,故稱“煩惱未斷能斷,是名禅”
·“禅”亦稱“靜慮”,止住妄念靠靜,排除錯誤靠慮,慮即觀
·止住妄念,糾正錯誤就能入定,外道的定並非正定
·持戒好,卻不修定,好比地基打好了不蓋樓房,很可惜啊
·一切成佛的功德都從定生,佛告弟子,應修安般
~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以法度眾生,其法深廣,總攝為戒定慧三學
方便法門求一心不亂也離不開定
·無量三摩地都攝在修止修觀兩個法門上,方便法門求一心不亂也離不開定
·世間法不能出離生死,出離法中卻包含世間法的利益,破迷才能成覺
·世人因迷才會顛倒,福字倒貼就把福顛倒了
·六道眾生不論醒著睡著都在打妄想,夢就是在妄境中
方便法門求一心不亂也離不開定
出離法中卻包含世間法的利益,破迷才能成覺
夢就是在妄境中
·眾生都在妄念中受苦
·世人以玩樂來解除苦,佛弟子修禅定常經行,身體就會好
·發精神病是因為沒有發的時候已經有精神病的種子了,這個種子就是
啼笑因緣
·財產五家共,無常大鬼吞,佛教破眾生迷,是為了讓眾生覺悟
·聽了法不認真去悟,沒有功夫,怎能打敗煩惱的對手
精神病的種子了,這個種子就是啼笑因緣
佛教破眾生迷,是為了讓眾生覺悟
怎能打敗煩惱的對手
有人盲修瞎練,僅是自我安慰
·真功夫的修行人晚上不倒單,白天精神好,一人能扛二棵樹
·好話做不到,因為沒有修法。能放下,心就定,緊張就消失了
·妄想不斷冒出來是因為正觀力量太薄弱,有人盲修瞎練,僅是自我安慰
·修止要得到身輕心安的利益,臨終心安,才是真功夫
白天精神好,一人能扛二棵樹
能放下,心就定,緊張就消失了
有人盲修瞎練,僅是自我安慰
臨終心安,才是真功夫
是心智訓練准確度的唯一方法
·畢生唸佛,抄經,只因沒有修禅的定力,臨終障起尚思呂洞賓
·念佛要達到心一境性,才能起以一念止萬念的作用,並非靠唸得響,
也非從音聲求
·法門要依法而修,得不到定力,就出不了種種功德
·在修觀上訓練專注一境,能同時起到止的作用
·禅定時的專注一境,是心智訓練准確度的唯一方法
·在觀境上糾正錯誤,以及根據安排起的變化,這都是觀的作用
臨終障起尚思呂洞賓
萬念的作用,並非靠唸得響,也非從音聲求
就出不了種種功德
是心智訓練准確度的唯一方法
而戒是定的基礎
·定是修行成就的關鍵,而戒是定的基礎
·要入定,就必須修習止觀,不能急於求成,要把握好學修路線,隨時糾正
錯誤
·書寫得再好,也不可能全面,因為人的思想和環境常會發生變化
·善知識有修行經驗,所以善知識的力量不可忽視
要把握好學修路線,隨時糾正錯誤
因為人的思想和環境常會發生變化
所以善知識的力量不可忽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