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味琴居士:定學開導(10~19)
定學開導(10) 傅味琴講於崇教寺 2006.8.18 修定有靜中修,動中修, 提要: 修行不能自搞一套,拜師還得 從前我在上海,文革前也算是個醫務工作者,衛生協會經常要我們去學習。聽說有個醫生,每次給人看病,開的處方總有六十幾味藥。所以藥店裡看到他的處方,趕快把藥箱抽屜全拉開,差不多每個抽屜都抓一點,結果這個藥吃不死也吃不好,有什麼用呢?假如這個藥用錯了,那就叫庸醫殺人。所以一個想修行成就的人,哪可以沒有善知識指導,自己不懂佛法,亂搞一套?也不能隨隨便便拜師,拜師要看他符合不符合善知識的標准。所以在佛門裡修行太隨便,沒好結果的。 修行是通過量變到質變,只能變好,不能 修行無非是從量變到質變,所以不能疏忽量變。在這個變的過程中,要注意只能變好不能變壞,只能前進不能後退,只能掃除障礙,不能產生障礙。就看你量變的速度怎麼樣、面廣不廣。如果你面廣、速度快,那麼你進步也快;如果你速度慢、面不廣,再加上你浪費時間,培養了懶惰、自由散漫的習氣,自己給自己找麻煩,自己給自己添障礙,那當然進步慢了。 修定有靜中修、動中修,動中修就是在生活裡修 因此,我特別提出來:修行要在生活裡修。禅定有靜中修、有動中修。初步可以理解,你兩條腿盤起來,安靜地在修禅定,就像我們每天清早大家一起修禅定,這叫靜中修。動中修就是在生活裡修。 平時生活占去了大量時間,生活裡不修, 可是今天的修行人,哪怕他很喜歡修禅定,有幾個在動中修?你動中不修,大量的時間浪費了,你這個量變就不足。即使你靜中修,哪怕早上三批禅定全參加,也不過一個小時,每天八小時睡眠,加起來九個小時,其余十五個小時全空過了。非但沒有收獲,這十五個小時還在發展對你有障礙的東西。比如打妄想、懶惰、自由散漫、說閒話、胡思亂想,有時候還起煩惱、跟人家爭爭吵吵,一怄氣就要氣個三天,不僅僅是浪費時間,你在大量制造自己修行的障礙。如果你不能從這裡醒過來,就像佛說的那樣,末法眾生證果證道極其困難。 修行人不想勞動培福, 那麼是不是要一天到晚打坐?有人就是動這個腦筋:我千裡迢迢來,是來學法學禅定的。每天修禅定時間並不多,其它的事情倒多了,有時要去幫廚、有時要去掃地,豈不浪費時間?最好讓我一天到晚聽法,或者一天到晚打坐。從前就有這樣人,這種人算是想用功,但是他自私,思想偏掉了。 從前咱們在莫干山的時候,人很少,來的知識分子有他自己的一套。管廚房的同學叫他去燒火,他說“我唸經還沒有唸完。”經唸完了,叫他去洗菜,他說“我現在要修禅定。”好像這個理由很正當。後來負責廚房的同學就冒火了,跟他說:“我憑什麼要煮飯給你吃?我以後只煮自己的,你要吃,你自己去煮。” 那樣子除非你到其他地方去,你有錢,對你優待,給你一個人一間寮房,你自己好好用功吧。等到打梆吃飯了,你去吃飯吧。好像住賓館那樣,向你收飯錢住宿費,什麼事情也不要你干,那還像修行人了?至少有一個毛病,你是在享福,沒有培福。 越享福,福氣越消耗。從佛法上講,福氣大,還能抵住一些災難,福氣不大,你障礙更多:聽經打瞌睡,念經打妄想,所以這樣是不對的。應該是你利用生活的各方面去修行,走路、吃飯、燒火、挑水都在修行,連拖地板也修行,這就叫在生活裡修。 定學開導(11) 傅味琴講於崇教寺 2006.8.18 在生活裡也要修止,止的力量不足, 提要: 在生活裡也要修止,止的力量不足, 修禅定的方法就是止觀,不一定兩條腿盤起來,才去止住妄念,你在生活裡也要止住妄念。可是如今的修行人,學法想學的,拿到法就只修念誦,以為這麼做就是修行。還希望學高,學高必須打基礎啊。 我年輕時剛進佛門忙著聽法、聽經、整理筆記,算是在修行。可生活裡從不修行,走在馬路上東看西看,看看櫥窗;特別喜歡逛舊貨商店,看哪個舊貨便宜,就扛回去;還喜歡逛舊書商店,想買幾本好的舊書,等到出來已經過了兩個小時。有時候也想走安靜馬路,一個人走還好,兩個人在一起就盡說閒話,時間都浪費了。這樣入定就慢了,因為止的功夫不夠。量不足,它怎麼能質變呢? 修行懈怠,時久不上路, 說“量不足明天再修”,剛增加一點量,熱水裡又沖了冷水,它又冷下去了。所以一直拖到頭發白,還是沒見什麼成果。有的人半路裡就灰心了,看來我不是修行的料,別說證初果二果,我修了多少年,興趣都沒了。你不檢查檢查自己:是你自己搞出來的,要怪你自己呀!所以我現在盡量抓緊自己的修行。從前人家說像我這樣的修行人是很少的,連個星期天都沒有,實際上我浪費的時間也很多。不在生活中修,這就是多少年代來,修行人中常發生的一個大漏洞。 吃飯、睡覺、生活中的一切, 禅宗說燒火是修行,挑水是修行,連喝茶都是修行,吃飯、睡覺也是修行。不懂的人以為吃飯、睡覺、喝茶就是修行,那麼我天天在吃飯、睡覺、喝茶,我天天就在修行?禅師還有句話,肚子餓了你就吃,困了你就睡,修行就是這麼修的。這話不錯,可是把中間的內容抽掉了,後學的人聽不懂,結果誤解了。 真正講清楚:吃飯就是修行,是指吃飯時你不打妄想就是修行,因為你改變習氣了。修行就是改變習氣,要把熟的搞生,生的搞熟,那就是轉變。我們每次吃飯總是打妄想,這個我們很熟悉。非但打妄想,還說話哩,要麼表現貪心,“今天這個菜好吃,你明天再給我做啊。還有沒有?再拿一點來。”菜不好,還要怄氣。連吃飯都掉在貪瞋癡裡,這就不叫修行了。你吃飯的時候不貪不瞋不癡,那就是修行。問題不在吃飯上,而在你把貪瞋癡改掉了。 吃粥也是這樣,吃粥時不要打妄想,要一心吃粥,也不要去引起別人打妄想。說“我不說話,不會引起別人打妄想。”還有一個要求,吃粥不能有聲音,齋堂裡就有這個規矩。你不能像世俗人那樣稀哩呼噜地吸粥,你一出聲,旁人就聽得見,他就要打妄想。你只能慢慢地用筷子把粥撥到嘴裡去。 說到吃粥,我想起從前有個出家人,他主張不浪費,所以吃完粥要舔碗,把粥漿舔光,算是愛惜福報。徒弟都跟他學,所以師徒吃完粥都舔碗。(眾笑)我也主張不浪費,但就別舔了。你一舔,大家都朝你看,弄得人家打妄想,有的人還不高興:不莊嚴。 車禍大都出於開車和走路的在打妄想 走路,一心走路這是修行。假如妄念起來了,馬上排除掉。妄念是害人的,假如你穿過馬路時起了妄想,卡車開過來了你也不注意,忽然聽見尖銳的喇叭聲,你一聽慌了,腿碰腿,也不知道往後退還是往前進,你不被壓倒才怪呢。被壓不是因為車來了,是因為你起了妄想。 定學開導(12) 傅味琴講於崇教寺 2006.8.18 止住妄想還要培養歡喜, 提要: 止住妄想還要培養歡喜,登初地就容易 其它都是如此,掃地就專心掃地,拖地板就專心拖地板。你說“那不變成木頭人了嗎?心裡總要有點活動呀!”我教你一個辦法,你拖地板的時候,拖過去,你想“愉快”,再拖過來,想“高興”,那樣你證初地就快了,初地就是歡喜地。修行要懂得決竅,不懂得決竅叫苦遲通行,又苦又慢;你懂得決竅了,叫樂速通行,又快又高興。 定叫一心,生活中要達到一心,那就要止住妄念 我52年進的佛門,那時上海佛教青年會常有講座,法師講完經,還有老居士來復講。我聽他們說:一心吃粥這叫吃粥三昧。三昧就是定,所以你在生活中也可以得到定。定不是你手腳一動也不動,定叫一心,你能夠達到一心就是定。要達到一心,那就要止住妄念。 修止對身心有極大利益,在修行上起了昏沉, 生病雖然不好,但對我也有點好處。我得的是高血壓,容易失眠,失眠了第二天血壓更高,只好吃藥。不太嚴重,吃藥還起點效果;失眠嚴重了,吃藥也沒效果。醫生也不大肯加重劑量,因為藥物對身體總有一點不好的反應。在苦中就想求解脫,解脫要自己解脫,我看吃藥是只能幫幫忙,我還是求自己吧,因為我年輕時生的病,都是我自己搞好的。 我就研究,是什麼原因失眠,是不是我妄想太多了?因為通常醫學上總是說:失眠的人,睡前不能興奮,你一動腦筋,一興奮,就容易睡不著。所以從那時我就開始用功修止。想起來真是慚愧。你們可別像我,等七十幾歲才開始修止,你們現在就好開始了。通過我多方面調節,一方面轉變情緒,轉移注意力,一方面經常做放松的功夫,一方面止住妄念,真的起效果了,如果我臨睡前止住妄念,要不了一兩分鐘就打哈欠,假如又去動腦筋想問題,哈欠又沒了,趕快別想,哈欠又來了。用不了幾天,我睡覺就很好。 但是我每天仍然保持經行一個小時,邊走路邊念佛,盡量排除妄念。排除妄念最好的辦法就是修禅定,觀息和數息即能止住妄念。我每天睡覺前在床上坐著觀息,什麼念頭也不起來,等到昏沉來了,就開始睡覺了。 從這個例子來看,修止對身心有極大的利益。可假如病好了,你修止不要以打哈欠為目標。你打哈欠昏沉了,還得修光明觀對治昏沉。這是辯證法,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什麼情況說什麼話。現在是為了治病,暫時利用一下昏沉。該拿的時候要拿,該放的時候要放,法無定法,要看你自己怎麼掌握。知道調整的人,修行才有辦法。 年青時代要好好修止,生活中到處都可修觀, 你們現在正是處於年輕時代,在生活中要好好修止。還可以利用各種生活環境,來幫助自己打好禅定的基礎。比如說,喜歡燒火的有兩種人,一種冷天為了取暖,喜歡幫廚燒火,熱天叫他燒火他不干,這叫修自私;還有一種,修行人燒火去觀火,將來修火光觀就觀得起來。生活中這種小事情,會修行的人也能很好的利用。你去曬衣服,一路上可以修止,止住妄想。看到周圍明亮的陽光,你眼睛一閉,觀觀光明就容易觀出來。所以生活中到處都可以修行。 一心吃茶,就叫禅, 喝茶也是如此,喝茶就一心喝茶。禅宗有個公案叫“吃茶去”,其實是在喝茶上好好用功一心止妄念。一般人以為知客師很客氣,招待我喝茶,還一邊喝茶一邊品味,這是龍井茶,這是烏龍茶……。潮州這一帶,喝茶更講究,杯子這麼小,茶很濃,先要倒一點茶,洗洗杯子,要洗三次;倒茶也要倒三次,據說表示劉關張。人家請你喝茶,你必須桌子上敲三下,表示磕頭磕頭磕頭。(眾笑)那樣喝茶盡是在打妄想。 定學開導(13) 傅味琴講於崇教寺 2006.8.18 “煩惱即菩提”並非不斷煩惱, 提要: 一、“止”~依心一境,得諸輕安等。 二、“妙止”~依得止已,而起觀慧,由觀慧力,引生輕安。 三、“觀”~正智緣谛,不顛倒見。 四、“妙觀”~輕安起已、觀慧復生、乃稱淨慧妙觀。 所以禅師一句話,要懂的人才起作用,不懂的人盡搞錯。有的老修行人說出來的話,太簡單了,大部分人都聽不懂。比如聽到“煩惱即菩提”,有人聽了就不肯斷煩惱,他說“煩惱斷掉,菩提也沒有了,煩惱即菩提嘛。”這句話哪是這麼解說的?所以佛法不要講得太簡單了。畫龍點睛的事情是有的,可龍都沒有畫好,你要點睛,最多點上兩個墨團團,誰知這是兩個眼睛?你想得好:我點上去,龍就會飛,也只能飛出兩個黑團團來。所以末法時期眾生好高骛遠,專門貪高、貪簡單,結果自己全弄錯,應該是先畫龍,後點睛。 外道執於止,不能了生死, 上面講修止,下面講修觀,修觀很重要。外道為什麼不能了生死?了生死要靠覺悟、要靠智慧。佛教修四禅八定,外道也修四禅八定,可是路同果不同。區別就在外道習慣於修止,他不修觀。妄想一止住,人舒服得不得了。妄念止住,人就入定了,可是外道入的是世間定,不能出三界,而我們佛教入的是出世間定,性質兩樣。別說外道執著、不斷煩惱等等,就說止觀吧,外道修止入定非但舒服,而且還出境界,他就迷掉了,以為這就是究竟。執著這個樂,不肯空掉,所以超不了三界。 外道生天,由於他 外道修禅定,只要多做好事行善,不做壞事也能升天。外道升天是靠想的力量,他是“厭下界粗苦障”:他專門想,現在我呆在下界,這個環境又是粗又是苦,又是障礙多,所以厭離;“羨上界靜妙離”,他一心想到上界去。他整天這麼想,命終就升上去。可是他最多升到天道,不能出三界。 行善而不斷煩惱,最多只能生天, 所以你們要想到彼岸,千萬別搞這一套:人間苦,天上樂啊,這是外道路線。從前我在溫州講法,有個女孩子精神有點毛病,別人勸她信耶稣,這個毛病就會好。她就經常到教堂裡去,可是沒什麼效果。後來聽聽佛法倒有效果了,所以一定要請我到她家裡去。我到她家裡坐了沒多久,教友來了,見面總不能不說話,我就說:“你這個房子很寬大很舒服嘛。”信耶稣的人就說,“將來我們升到天堂,天堂的快樂比人間不知道強多少倍。”這條就是外道的路線。如果你們信佛修行也走這條路線,雖行善而不斷煩惱,那你也最多到天堂,因為路線有問題。 佛講苦是要你找出苦的根源, 我是希望你們提高一點覺悟,這個覺悟是釋迦佛講法的覺悟,不是從某個凡夫那裡聽來的觀點。釋迦佛講四谛法,“此是苦”,要你承認這個世界是苦。可是他不是光講苦,還講“此是集”,給你講苦是要你找出苦的根源。苦的根源是煩惱的聚集,修行要斷煩惱才能熄滅苦。 而現在講苦的人盡講娑婆世界苦,做人苦,卻不去斷煩惱,只想到極樂世界去;又講極樂世界是多麼快樂,不需要勞動,想吃什麼一想就來,想穿什麼衣服,一想就披上;還有七寶行樹、八功德水,真是快樂無比。所以有一個老太太就說,到極樂世界去掃掃地,我也高興。法師就批評了:“極樂世界還要你掃地嗎?”這樣的宣傳和引導,對不懂佛法的人來說豈不也在“厭下界粗苦障,羨上界靜妙離。” 定學開導(14) 傅味琴講於崇教寺 2006.8.18 生活中按佛法去細細觀察, 提要: 觀苦的因,才能使你覺悟,心要緣在 所以我們修觀,要觀苦的原因,修就是叫你找出原因,把苦的原因切斷。你這麼做,這個觀就能使你開智慧,就能使你覺悟。所以根據四谛法去觀才是真正的修觀。這裡說,觀是“正智緣谛”,心要緣在四谛法上,才能不顛倒,不顛倒才是正智。 滅谛是講煩惱斷盡後的種種美妙境界, 四谛法第三谛,“此是滅”,就是講煩惱斷盡後的種種美妙境界。 最後“此是道”,就是叫你怎麼修行,去證到這種煩惱斷盡的彼岸,這叫道谛。修行就是修道,修道就是修路。路鋪好了,你要走上這條通往彼岸的路,這叫行。 修道離不開三十七道品,哪個法門能不修三十七道品?《佛說阿彌陀經》就是叫你修三十七道品。極樂世界是法藏比丘願力所成,但光是發願,你不修能成嗎?極樂世界更是法藏比丘修出來的。《佛說阿彌陀經》裡講要修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七寶行樹四邊都是四寶所成,哪個四寶?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三個四加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功德水,拼起來就是三十七。所以法藏比丘是修四谛法的道谛成就極樂世界的。 發了願要修道,沒有只發願而不修行就能成就的 不修行,只發願就想成就,這不可信。不妨去試試,經書裡說,“一聲南無佛,皆共成佛道”。那麼你唸一聲:“南無佛”,“你成佛了?”佛法能這麼理解嗎?一聲“南無佛”是皈依佛,皈依佛以後必定會成佛,可是中間有個過程呀。這段路要你修的,哪有不修就成佛的?還有句話,“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個佛不是指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佛,而是指覺悟,佛的解說就是覺悟。就是說你能放下屠刀,你就能覺悟,是這麼解說的。 生活中按佛法去細細觀察,將來能成就妙觀察智 生活中我們就可以修觀。觀是細細地察看,細細觀察就能出智慧。阿彌陀佛的圓滿智慧也是從觀察來的。阿彌陀佛觀得好,所以成就妙觀察智。今天念阿彌陀佛的居士,你們有沒有在觀察?因為不懂佛法,盲修瞎練,自我安慰。 只有觀察才出智慧,科學家的發明也是通過觀察的。他對生活的一切看得很細。醫生常用一種叩擊病人身體的扣診方法檢查病情,當初是因為有人看到賣酒的地方有很大的酒桶,裡邊到底有多少酒,爬上去看太麻煩了,賣酒的人通過敲酒桶,聽聲音,就知道桶裡還有多少酒。醫生也是敲敲病人的胸腹聽聲音,來判斷病人有沒有積液。 細細觀察能出智慧, 觀,為什麼能出智慧啊?就是因為細細觀察的緣故。我從前言語不暢,人家聽不懂我講啥。有時兩字緊連,後面一個字又被卡住,要屏氣才說得出,這樣就致到了言語障礙。 比如我說“中國百貨公司”。說了一個“中”字就沒聲音了,又屏氣,後面的字又緊連著沖出來了。(眾笑)你們試試看,你說“棉襖”,你把它連緊唸,就變成“喵”。我通過訓練,現在這些情況就沒有了,全靠我自己改正啊。 我怎麼改正的?就是通過觀察,觀察就出智慧了。你們眼睛東看西看,越看越打妄想,我眼睛看、耳朵聽常在作觀察。我聽賣報的在叫喊,“解——放——日——報”,我得到了啟發,每兩個字分開唸,就是這樣練練練,改掉了說話兩字緊連的習慣。腦袋削尖到處鑽是好事,別鑽到名利上去,應該要鑽到覺悟上去。這是我舉舉例子,啟發啟發你們。 定學開導(15) 傅味琴講於崇教寺 2006.8.18 修空觀可觀蔚藍色天空, 提要: 修空觀可觀蔚藍色天空, 我們既然是修行人,生活中也要修止觀。晚上走路一面止妄念修修止,一面看看天上的月亮,到房裡觀明月就觀得起來。我59年在呼和浩特,幾個年輕人一定要我到他們那裡去。談得時間晚了,他們要送我回去,怕我一個人走路太孤獨了。我說“我走路觀觀明月,月亮會送我回家的。”生活裡的一切全都可以利用來修觀。白天走路與其打妄想,還不如觀觀蔚藍色天空。釋迦佛就叫我們走在路上,不要觀年輕漂亮、身強力壯的,要觀年老骯髒的、多病多痛、可憐的,這就是叫我們觀生老病死的苦啊。 現在社會上人不一樣,專門觀好的。喜歡看英俊的小伙子、美貌的姑娘、高級的汽車,這些全是不正觀。我們佛弟子應該怎麼觀?修四念處就叫你修觀。名字叫四念處,就是說佛弟子的念頭應該放在這四個地方,三十七道品第一個四就是修四念處。今天,原始佛教可能還在這麼修行吧,可我們有誰在修啊? 觀身不淨,要觀男身女身都是“糞器死豬腸” 第一個念處要觀身不淨。觀跟看不一樣,看有時候心不在焉,觀要比看細致,還有一定的法則,要按修行法則去觀。觀身不淨是斷你的貪愛,你男女心起來了,趕快觀男女感情的苦,男女之間的骯髒。經書上說人是“糞器死豬腸”,“糞器”,好比人皮包的糞桶。現在怪現象,這麼髒的糞桶,有人還以露出肚皮為美。“死豬腸”,肚子裡裝的真像死豬的肚腸,臭得要命,糞便一直流來流去。竟有人還把骯髒的豬腸買來洗洗吃了,所謂大腸粉絲湯,豈不是吃糞便的罐罐?應該這麼修不淨觀! 經書有說:“通書告死刑”,是指男女之間經常通信, “通書告死刑”,當然這是指出家人說的,比丘不准跟女的通信,比丘尼不准跟男的通信。有的居士生氣:我寫給法師幾封信,他怎麼一封也不回呀?這位法師是懂修行的,你是女的,如果他一寫信,好比法身慧命被判死刑了。出家人是非常嚴肅的,據說客堂有權拆出家人的信檢查,或者叫他自己當眾宣讀,看他信裡寫些什麼話。 男女並排走,要自我防護, “偕行迎風炬”,這是警惕修行人,比丘不跟女的並排走路,比丘尼不跟男的並排走路,否則就要被燒死。你身邊有女的,好比有個火炬,風一吹,就會把火吹到你身上,把你燒死。當然居士可以放寬,男女並排走也可以,但也別打妄念了。或者把年青的看成是妹妹,年紀大的看成是媽。修行人不注意防護,修到半路,男女心還會跳出來。 男女之間,見到形象、聽到聲音莫起愛心 “閻浮有毒樹”,閻浮提就是南贍部洲,有棵毒樹。“觸樹見樹形”,你碰到這棵毒樹,或者看到毒樹的畫像,你就要中毒。“齅香聞樹聲”,你聞到樹的香味,聽到樹葉的聲音,你也要中毒,有這麼厲害!這棵樹對女的來說就是男的,對男的來說就是女的。你手碰到,或者看到畫像、照片,或者聽到聲音,你就會起心動念。或者你聽到對方的呼吸聲,也會起心動念:你起了愛心,你生死就了不脫。 定學開導(16) 傅味琴講於崇教寺 2006.8.18 修觀就是把顛倒的知見再糾正過來, 提要: 我們對居士要求較寬,但男女同學 我們男同學女同學之間,不准送禮品,包括生日蛋糕、筆記本等等,這都在傳遞感情的信息。說“我沒有”,你現在沒有,你以後也會有的。你會想:上個月我送她一個本子。你送了還會忘掉嗎? 修不淨觀能證阿羅漢果, 能觀身不淨,修行就快了。在《清淨道論》裡有一個故事,一個媳婦跟丈夫吵架,要氣氣丈夫,打扮得特別漂亮,回娘家去。走在路上,故意賣弄風情,朝這個笑笑,朝那個笑笑。來了一個長者,她也朝他笑笑。長者看到她嘴唇一翹,露出一顆雪白的牙齒,長者就從這個牙齒的縫縫裡修不淨觀。縫縫裡的牙糞骯髒得很,再往裡觀,口裡全是痰,再往下觀,渾身髒透了。從牙齒一直觀下去,不淨觀修完,證阿羅漢果了,這麼快。 觀身不淨,擴大來說一切美好的東西都不清淨。塗在臉上的油脂、面油、雪花膏……都是尿素做的。尿素就是小便缸裡刮下來的東西。塑料花多美啊,一個月以後就難看死了,哪個美能夠保留? 觀受是苦,觀心無常, 觀受是苦,生活中的一切享受都要觀苦,包括吃包括穿。 觀心無常,心剎那剎那在變,沒有一顆不變的心。離婚的人,哪個結婚的時候,沒有說過:我的心永遠不變?還是佛說真話,心要變的,別相信他。等他心變了,你就苦了。 觀法無我,法無定法,應該根據情況對機說法。這就是我們修行人應該修的觀。 修觀就是把顛倒的知見 我們禅定首先要修止,在得止的基礎上所作的觀名為觀。觀的解說是“正智緣谛,不顛倒見”,修觀的目的是讓你糾正錯誤,出生正智,要以正智去觀,就是以佛的智慧去修觀。緣谛,谛就是真谛,真谛不顛倒,凡事不要顛倒,修觀就是把顛倒的知見再糾正過來。 以先止,而後觀,而後得雙運 “由觀慧力,引生輕安”,因為修觀出生了智慧。你在觀的基礎上再修止,由觀慧的力量,就能引生輕安,這叫妙止。這個止比前面的止更妙、更好。就是在修第一個止的時候,你也必須得到輕安才算得止。沒有起輕安的作用,你的止還在路上。“輕安起已,觀慧復生,乃稱淨慧妙觀”。得到妙止了,你從輕安中再去修觀,這稱為妙觀。這時產生的觀上的智慧,“乃稱淨慧妙觀”,你這時候觀的智慧非常清淨,最後就能夠得到止觀雙運。 得到止觀雙運,你就得到了自在。真正講起來,你先要得止,而後再學觀。過去我聽法時聽到,往往修止要修三年,可是今天行不通啊。 修基礎的觀能直達最高的成就,所以並非低級 有人以為我們帶修的第三批禅定很低級,其實這些都是你將來成就的基礎。空觀,將來證阿羅漢果是在空觀裡成就的,二十空全部修好就成佛。還有光明觀,佛的身體都是光明為體的,不修光明觀,你的四大怎麼轉變?空觀、光明觀修好了,合起來叫空明觀,就是法身成就必修的觀。你還要怎麼高?數息、觀息最容易止住妄念了。 定學開導(17) 傅味琴講於崇教寺 2006.8.18 要根據佛法去思、去想、去觀, 提要: 為什麼不先修止三年,因如今眾生沒耐心了, 為什麼不先修止三年?你們要求就是這樣。有人來問我,“老師,你明天教不教新觀啊?”我說:“剛剛教過了,你再修幾天。”“我已經學會了,你明天不教,我就回家了。”我只好再教,再教他就留下來。所以末法眾生難度啊,不是他聽我的,要我聽他的,真叫“若要好,大作小”,這是沒辦法中的辦法。所以你們不要貪多、貪高,記住最重要的,好好地去修。 今天教的有止有觀, 當然今天我教你們的方法,是根據咱們法流的傳承,裡邊有止有觀。比如說你在觀心的時候,不要讓妄想起來,這就是修止。你妄念止到一定程度,要觀呼吸了,就是在止的基礎上修觀。雖然不能叫止觀雙運,也可以叫止觀並行。 起妄想更不要形象化, 還有一句要緊話:你們偶然打妄想就打喽,因為還沒有入定,發現了就趕快停止。 再提醒你們一句:你們打妄想不要形象化,如果出現形象化,那更糟。比如你想某一個人,想就想吧,千萬別去想他的臉、他的身子,這樣子形象化想起來,好比是在觀妄境,你將來會出偏的。這種人很苦的,想得逼真,好像來了,眼睛一看,什麼也沒有。想到後來,你睜開眼睛,也會出幻覺。氣功出幻覺就是這樣出的,太執著,太認真了呀,所以導致“執妄為真”。 從前有一個年輕人失戀了,可他對女朋友深深難忘。一天到晚在想,後來眼睛看著玻璃窗,玻璃窗裡出現女朋友的影子。到處這麼想,到處都出現她的影子,這就成了幻覺了。你們多聽佛法就會懂,這些都是妄境,因為他太執著,念念不忘。實際上到處都沒有,全是想出來的。所以即使你打妄想,不要太認真,飄過來就讓它飄過去,不要留什麼痕跡。 妄想起惡念,就會闖禍;男想女, 從前我幻想很厲害。幻想就是虛幻不實地想,也就是妄想。由此可見,我是妄想最多的人。可是我妄想沒有想到壞的方面,所以沒有闖禍。 你們男的千萬不要多想女的,男的想女的,你生理起變化,下世就是女的。你說女的想男的,下世是男的。不見得,(眾笑)也許下世變了公雞呢,公雞也是男的。(眾笑)真有的,有的男青年想到後來,就變了娘娘腔。 要根據佛法去思、去想、去觀, 所以思要根據佛法去思;想,要根據佛法去想;觀,要根據佛法去觀,離開了佛法,你會走偏的。 今天就講到這裡。今天講完,只好暫告段落。回向吧。(回向) 定學開導(18) 傅味琴講於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7.18 戒定慧三學不能分開,分開則不能 提要: 戒定慧三學不能分開,分開則不能成為 今天是我們崇教寺2008年暑期禅定學修開學第一天,大家遠道來參加暑期禅修,要學的禅定觀法、相關的佛學以及禅定理論,各位老師已經有所安排了。大家今天請我講一點法,既然是暑期禅定,咱們就講一講定學。 定學就是戒定慧三學之一,戒定慧三學是不能分開的,分開來就不能成為圓滿的法。咱們這個法流是圓滿的法流,所以咱們講定學一定要在戒的基礎上來講定。 要從聽法中得聞慧,從禅定中開發根本智 定的作用極其重要,我們聽法得到的智慧叫聞慧,那是後得智。我們能得到後得智,因為我們本來就有根本智。我們要想修行成就,要想得到圓滿的智慧,那必須要從禅定中開發根本智,根本智能不能開發?就好比金礦裡的黃金,去掉了覆蓋的雜質,就開發出來了。 佛弟子要堅定一個信念:我們決定成佛 釋迦佛在菩提樹下成佛,第一句話:眾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這個佛性就是指的根本智,佛性又叫覺悟。有因就必有果,我們佛弟子要建立一個堅定的信念:我們決定能成佛。 我們只能不斷地糾正我們的錯誤, 成佛的道路,釋迦佛早就給我們鋪好了,是現成的。你可以在這條道路上學習、研究、累積你的心得和經驗,可是千萬不能有所創造。佛法不是某一個人創造出來的,既然是圓滿的、本來就有的,那還需要你創造什麼呢?在個人經驗、知見上,你不斷增上,不斷改善,這是應該的,也就是說我們只能不斷地糾正我們的錯誤,而不能在佛法裡來一個自我表現,進行發明創造。離開了佛法就不叫佛法。我們必須承認這一點,因為我們都是佛弟子。 佛是圓滿的,就不可能有超越圓滿的佛上佛 世間上的學生有時會超過老師,叫“青出於藍”,這一套在佛門裡用不上,因為釋迦佛是圓滿的、徹底的、究竟的。而世間上的老師他不是圓滿、徹底、究竟的。我們既然是佛弟子,以佛為師,就一切都照釋迦佛的教導去修,將來就能成佛。難道你發明創造,還想成一個佛上佛嗎?根本不可能有佛上佛。 佛法不離世間法,可不同於世間法, 雖然佛法不離開世間法,可是佛法不同於世間法,因為佛法超越了世間法。世間法上幾千年來沒有一個人,能了脫生死。我們假如把佛法貢獻給世間,世間上的一切都會非常美好、圓滿。如果我們用世間上的知見來改變佛法,這是佛法的悲哀,也是眾生的悲哀。我們既然是佛弟子,就應該嚴格地、一絲不差地按照佛陀的教導去做、去修,這是一條最重要、最關鍵、保障我們將來修行成就的總路線。 善知識引導眾生回到釋迦佛的路上來, 可是今天佛門,非但佛法很難聽得到,而且邪師邪說多如牛毛。如果每個善知識都能照佛的教導指出這是邪見、錯誤,引導人們回到釋迦佛的路線,這就是在修菩提心的功德。 定學開導(19) 傅味琴講於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7.18 有法就有希望,不要打著佛門的旗號, 提要: 有法就有希望,不要打著佛門的旗號, 我們是凡夫眾生,煩惱習氣多得無法形容,過去造的惡業也無法統計。普賢菩薩說過“如果眾生造的惡業有形象,連虛空都容納不下。”今天雖處末法時期,我看法一時還不會滅,有法我們就有希望。 現在打著佛門的旗號,進行的卻是滅法的工作,這種情況已經非常嚴重。可我們也要看到希望,還有很多佛弟子非常喜歡學法,希望得到釋迦佛的智慧,希望將來修行有所成就。你們這麼多外地同學,千裡迢迢來,還不是為了聽佛法、學禅定?希望肯定是存在的,希望就在弘揚正法的地方,也在有法的僧團裡,也在來求法的佛弟子身上。 佛教的希望,個人的成就, 既然佛教有希望,你個人的成就也就有希望。反過來說,如果你個人的成就有希望,佛教也有希望,因為整個的佛門或者說四眾弟子所形成的整個僧團,都是我們佛弟子組成的,將來的佛門的興旺、個人的成就或者墮落都落實在我們自己身上。 導引非常重要,沒有導引進不了門,導引錯了,你將來決定失敗 今天跟大家講的定學,實際上是一個導引。以前我在各個大城市辦的禅定班,名稱就叫“禅定與心理導引”。實際上善知識或者老師,他教給學生的東西,或者說他幫助學生往前進都是一種導引。導引非常重要,沒有導引你進不了門,導引錯了,你將來就決定失敗。 學法要有步驟,如果處於混亂狀態, 這個《定學開導》是我十多年前編的,我看看這份材料還可以用,當然還沒有編完,僅僅是個開頭。你們聽了我講的定學開導,將來就可以聽《定道資糧》,它是導引你進入《定道資糧》,所以我把它稱為開導。《定道資糧》學好了,我們要學捨利弗的《禅定品》。這是有系統有步驟的學法,這樣的學法就是有科學態度。我是主張這麼學法的,學校裡學文化也是有步驟有系統地學。如果處於混亂狀態就是在給自己制造障礙。 大乘佛教如果沒有解脫乘的基礎, 我進佛門五十多年,最開始聽經是在上海佛教青年會,那個時候對各宗各派都有弘揚。請法師或者請老居士來講,一般都是你喜歡講什麼就講什麼。如果你喜歡講六年級課你就講六年級課,你喜歡講五年級課就講五年級課。假如你想從一年級的課講起,可能來請你的人很少吧!這樣就會把修行架空了。我們是大乘佛教,沒有解脫乘的基礎,實是自稱大乘實非大乘,能海上師曾經說過:沒有解脫乘基礎的大乘是輕毛菩薩。 由於善根,進了佛門,卻仍然迷迷茫茫, 拿我來說,今年已七十九歲了,可以說沒有什麼成就,主要要由我自己負責。我進了佛門以後,是不是全心全意在學法修行呢?沒有吧!我當年很喜歡做心理治療工作,為的是解除病態心理的人精神上的痛苦;還喜歡看書,各種各樣書我都看。這樣也夠忙的了,當然我不喜歡也不可能再花時間去唱歌、跳舞、打牌、旅游。我特別喜歡進上海的舊書店,一進去就是兩個小時。 沒進佛門之前迷迷茫茫、昏昏沉沉,也不知道做人是怎麼做、生活是怎麼過,也算是過去世的善根、福報,能夠遇到能海上師的法流,那當然是極其殊勝的因緣,可是也沒有全心全意地把生命的時光,完全去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也是浪費了很多時光,所以我今天沒有什麼成就,應該由我個人負責。不是法不好,是人不好!
動中修就是在生活裡修
·修行不能自搞一套,拜師還得看他是否符合善知識的標准
·修行是通過量變到質變,只能變好,不能變壞,只能掃除障礙,不能給自
己添上障礙
·修定有靜中修、動中修,動中修就是在生活裡修
·平時生活占去了大量時間,生活裡不修,不但浪費時間,還容易為自己制
造修行障礙
·修行人不想勞動培福,不但障礙多,也無法在生活裡修
看他是否符合善知識的標准
變壞,只能掃除障礙,不能給自己添上障礙
不但浪費時間,還容易為自己制造修行障礙
不但障礙多,也無法在生活裡修
就難以從量變到質變
·在生活裡也要修止,止的力量不足,就難以從量變到質變
·修行懈怠,時久不上路,要檢查自己,浪費時間太多
·吃飯、睡覺、生活中的一切,要不打妄想才叫修行
·車禍大都出於開車和走路的在打妄想
就難以從量變到質變
要檢查自己,浪費時間太多
要不打妄想才叫修行
登初地就容易
·止住妄想還要培養歡喜,登初地就容易
·定叫一心,生活中要達到一心,那就要止住妄念
·修止對身心有極大利益,在修行上起了昏沉,還得用光明觀去對治,要善
於調整
·年青時代要好好修止,生活中到處都可修觀,燒火觀火,在陽光中觀光明
·一心吃茶,就叫禅,倒茶想到劉關張,就打妄想了
還得用光明觀去對治,要善於調整
燒火觀火,在陽光中觀光明
倒茶想到劉關張,就打妄想了
修行不能好高骛遠,應該先畫龍後點睛
·“煩惱即菩提”並非不斷煩惱,修行不能好高骛遠,應該先畫龍後點睛
·外道執於止,不能了生死,禅樂不肯捨,所以出不了三界
·外道生天,由於他“厭下界粗苦障,羨上界靜妙離”
·行善而不斷煩惱,最多只能生天,這是外道生天的路線
·佛講苦是要你找出苦的根源,要斷煩惱才能熄滅苦
“煩惱即菩提”並非不斷煩惱,
修行不能好高骛遠,應該先畫龍後點睛
禅樂不肯捨,所以出不了三界
“厭下界粗苦障,羨上界靜妙離”
這是外道生天的路線
要斷煩惱才能熄滅苦
將來能成就妙觀察智
·觀苦的因,才能使你覺悟,心要緣在四谛法上,才能不顛倒,不顛倒才是
正智
·滅谛是講煩惱斷盡後的種種美妙境界,道谛是要修好通往滅谛的道路
·發了願要修道,沒有只發願而不修行就能成就的
·生活中按佛法去細細觀察,將來能成就妙觀察智
·細細觀察能出智慧,可別鑽到名利上去,要鑽到覺悟上去
四谛法上,才能不顛倒,不顛倒才是正智
道谛是要修好通往滅谛的道路
可別鑽到名利上去,要鑽到覺悟上去
修道谛先觀四念處
·修空觀可觀蔚藍色天空,修月輪可觀月,修道谛先觀四念處
·觀身不淨,要觀男身女身都是“糞器死豬腸”
·經書有說:“通書告死刑”,是指男女之間經常通信,而產生了感情,好
比把法身慧命判了死刑
·男女並走,要自我防護,若起男女心,就會燒死慧命
·男女之間,見到形象、聽到聲音莫起愛心
修月輪可觀月,修道谛先觀四念處
而產生了感情,好比把法身慧命判了死刑
若起男女心,就會燒死慧命
心緣真谛出生正智
·我們對居士要求較寬,但男女同學間也不准贈送禮物,以免觸景生情
·修不淨觀能證阿羅漢果,生活中一切美好的東西都不要留戀
·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因為一切都要變
·修觀就是把顛倒的知見再糾正過來,心緣真谛出生正智
·以先止,而後觀,而後得雙運
·修基礎的觀能直達最高的成就,所以並非低級
間也不准贈送禮物,以免觸景生情
生活中一切美好的東西都不要留戀
觀法無我,因為一切都要變
再糾正過來,心緣真谛出生正智
離開了佛法,就會走偏
·為什麼不先修止三年,因如今眾生沒耐心了,不教新的,他就留不住
·今天教的有止有觀,雖不叫止觀雙運,也可叫止觀並修
·起妄想更不要形象化,觀妄境就會導致“執妄為真”
·妄想起惡念,就會闖禍;男想女,女想男,想到後來也會變性
·要根據佛法去思、去想、去觀,離開了佛法,就會走偏
不教新的,他就留不住
雖不叫止觀雙運,也可叫止觀並修
觀妄境就會導致“執妄為真”
女想男,想到後來也會變性
離開了佛法,就會走偏
成為圓滿的法,要在戒的基礎上來講定
·戒定慧三學不能分開,分開則不能成為圓滿的法,要在戒的基礎上來講定
·要從聽法中得聞慧,從禅定中開發根本智
·佛弟子要堅定一個信念:我們決定成佛
·我們只能不斷地糾正我們的錯誤,不能在佛法裡來一個自我表現,進行發
明創造
·佛是圓滿的,就不可能有超越圓滿的佛上佛
·佛法不離世間法,可不同於世間法,如把佛法改變,那是佛法的不幸也是
眾生的悲哀
·善知識引導眾生回到釋迦佛的路上來,這就是修菩提心的功德
圓滿的法,要在戒的基礎上來講定
不能在佛法裡來一個自我表現,進行發明創造
如把佛法改變,那是佛法的不幸也是眾生的悲哀
這就是修菩提心的功德
進行的卻是滅法的工作
·有法就有希望,不要打著佛門的旗號,進行的卻是滅法的工作
·佛教的希望,個人的成就,都落實在我們自己身上
·導引非常重要,沒有導引進不了門,導引錯了,你將來決定失敗
·學法要有步驟,如果處於混亂狀態,是在給自己制造障礙
·大乘佛教如果沒有解脫乘的基礎,實是自稱大乘,實非大乘
·由於善根,進了佛門,卻仍然迷迷茫茫,這是人不好,不是法不好
進行的卻是滅法的工作
都落實在我們自己身上
是在給自己制造障礙
實是自稱大乘,實非大乘
這是人不好,不是法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