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味琴居士:定學開導(20~29)
定學開導(20) 傅味琴講於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7.18 法上脫離了圓滿,修行脫離了清淨道, 提要: 法無高下,哪有什麼低的法可以被你排除的 還有一些原因,說得不客氣一點,我進佛門以後,除了我們大般若法流以外,聽到的法都是沒有步驟沒有系統的。現在聽法越來越困難了,可是你們在外邊多少也學了一點,或者說看了很多書吧,我常聽到你們來我這訴苦:不知道修行該往哪條路走。所以我們這個法流特別強調完全次第,“完全”,佛法一個也不能少,法無高下,哪有什麼低的法可以被你排除的?!“完全”就是圓滿,“次第”必須要按步驟走。 講法要深淺兼須,但必須要有次第, 可是在佛門裡講法或者說培養人才,比社會上辦學困難得多,因為來的人水平不同,層次不同。你給初學的人講,有些人聽了就不耐煩,因為他已經懂了;你給層次高的人講,初學的人聽不懂,也很苦惱。只有淺的講講,深的講講,雙方照顧一下。但是必須要有次第,必須是圓滿的法。 法上脫離了圓滿,修行脫離了清淨道, 釋迦佛在人間的時候,佛教是沒有宗派的。佛教傳到中國來成立了宗派,分了宗派有優點,也有漏洞。如果逐漸脫離了清淨道,逐漸脫離了法上的圓滿,逐漸脫離了修行上的嚴肅態度、認真的精神,就會一代不如一代。 大乘不能演變成人天乘, 事實今天已經看到了,每個宗派都不像從前那樣殊勝,法上都有點偏了,只強調所謂大乘精神,而不強調出離道的斷煩惱,結果把大乘演變成人天乘,大乘的要求有這麼低嗎?越到後世眾生煩惱越厲害,逐漸形成宗派與宗派之間互相排擠、誹謗、攻擊,那是在修行嗎?為什麼現在僅僅是進入末法的初期,現象上已經成了末法的後期?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我們佛弟子都應該要關心、要研究。我們的研究是為了糾正錯誤、彌補漏洞。 要求太高,脫離實際, 話再說回來既然已經這樣了,我們今天要求不要高,要求高了做起來難度比較大。我們對自己要求也不要太高,善知識在引導眾生上也不能要求太高,不能脫離實際。 說一句要求不高的話,你們戒定慧三學總要學學好,這已經是最低要求了。但戒定慧不是靠你一句二句三句可以學好、修得起來的,也不是靠你一句半語能夠達到徹底究竟。佛門裡口說玄妙實非玄妙的風氣,應該趕快改變,還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好好地學。 要戒定慧都成就,才是戒定慧的成就 而且戒定慧不能分開來,如果你持戒持得好,這是戒成就;你修定修得好,這是定成就;你聽經聽得多,還能廣大地講經說法,這是慧成就,但都不是戒定慧的圓滿成就。佛陀整個的四十九年的教法被你分開來了,你怎麼得到圓滿的成就啊?要戒定慧都成就才是戒定慧的成就。為什麼說戒定慧學好是最低要求?你戒定慧學好就能成就啊,釋迦佛四十九教法歸納起來就是戒定慧。 定學開導(21) 傅味琴講於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7.18 正法道場要按釋迦佛教導去做, 提要: 道谛三十七道品,歸納起來就是戒定慧, 我們要成就解脫道,要成就無上佛道,這個方法都在四谛法的道谛裡,可即使是今天講修行的人,有幾個在修三十七道品?你不修三十七道品,要求降低點,戒定慧總要修修好,因為三十七道品歸納起來就是戒定慧,這叫善巧方便。所以你們想要修行要想學佛法,不要怕難,佛智慧極其圓滿,再難也能使你修上去,因為有善巧方便。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 可是無論怎麼善巧方便,不能離開戒定慧,這是一個總綱。經書上有句話,“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你不勤修戒定慧,貪瞋癡是息滅不了的。如果你不相信佛的話,就不是佛弟子。如果你想自己搞一套,修來修去仍是一個“你”,而不是佛。我們要做一個老老實實的佛弟子,不能以原則作交易。 正法道場要按釋迦佛教導去做, 我們弘揚正法培養人才的幾個道場,不論是這兒崇教寺,或者開化的文殊院,或者太湖的法雨山佛學苑,或者岳陽的蓮花寺,完全是依照釋迦佛的教導去走。 來小住的感想很多,首先一個感想,現在像我們這樣的很少見,如今天天都能聽到佛法的地方幾乎找不到了。我從前年初一講到年三十,現在生病了有時要休息一下。即使我休息,還有別人講。 還有個感想:這裡要求太高管得太嚴。不嚴能出高徒嗎?要求不高,你能成就嗎?你們出家人來到這兒學法修行,居士來到這兒常住也算離家,作為善知識或者老師或者引導者,要負責任的。要求已經很低了,只要求戒定慧學學好。要學好,就必須要求高一點,是指戒定慧的要求高一點。 末法時期修行,證初果是最低要求, 至於你學好了戒定慧,將來能夠修到什麼成就,要求也不高。如果要求高,你戒定慧修好,從人天乘、出離乘、菩薩乘乃至佛乘,全都可以成就,路路通。假如要求不高呢?能海上師說,“即使現在末法時期喽,你不能即身成佛,那麼證個阿羅漢果怎麼樣?證不了阿羅漢果,證個二果三果怎麼樣?二果三果也證不到,你初果總要拿一拿。”到我這個老師,又把要求降低了:你初果也拿不到,在初果的路上你總要走啊!得到人身是不容易的,不修行去追求名利,對不起過去世的善根啊。億萬家財、名望高能使你斷煩惱證初果嗎? 你們今天究竟在忙啥?是在忙證果,還是忙名利 你們來小住的同學,有的跟我學法多年,已經算老同學了,今天到底在忙啥?是在忙證果成道?還是忙名利?名利都在五欲裡,財色名食睡,釋迦佛說“人間妙五欲,地獄五條根”。 不懂佛法什麼都糊裡糊塗, 有說:“我在人世間也可以修修菩薩道。”說得也對,菩薩是不離開眾生的,可菩薩一切都是為了眾生謀利益,那麼你是不是在走菩薩道?不懂佛法,自以為怎麼樣就是怎麼樣,什麼都糊裡糊塗的,即使懂了佛法,破不了迷,跳不出泥坑,你也白學了! ~禅定是釋迦如來教導弟子由修習止觀而入定的方法 今天跟你們講的定學,其實在2006年就已經開始講了,當時只講了兩天,菩提心網站都要登出來。那次只講了兩句話,還是前言,“禅定是釋迦如來教導弟子由修習止觀而入定的方法”,第二句,“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依法度眾生,其法深廣,總攝為戒定慧三學”,我今天還是從第一句開始講,因為那次只講了很少的內容,這一次再進行一些補充,同時以前沒有聽到的同學,也給你們稍微提幾句。 定學開導(22) 傅味琴講於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7.18 入定的方法就在法裡,戒是為定打基礎, 提要: 釋迦太子當年逾城出家, “釋迦如來”就是釋迦佛,釋迦太子當年厭離皇宮的五欲享受,看到眾生的煩惱痛苦,以及種種不平等的現象,為了探求宇宙人生的真理,解除眾生的苦難,所以他逾城出家。想想很慚愧啊,今天的佛弟子根本用不著逾城出家,買張車票就出來了,卻不肯來這兒天天學法,一點沒有為佛門缺乏人才而著急。 不出離三界,苦是沒完的, 為什麼釋迦佛要“教導弟子修習止觀而入定”呢?釋迦佛度眾生,目的不是叫你燒香、拜佛、求保佑,這也不應該成為你們進佛門的目的,眾生不了脫生死、不出離三界,苦是沒完的。釋迦佛自己能夠徹底、究竟、圓滿,當然希望他的弟子也能像他一樣徹底、究竟、圓滿,就看我們爭氣不爭氣。可千萬不要成了敗家子。 佛弟子要成為小獅子,要作獅子吼, 我從前跟年輕人講心理課,常說這句話:偉大的理想要有偉大的個性來完成。希望我們每一個佛弟子,將來都要成為小獅子,要作獅子吼。 不講經說法這叫度眾生嗎?不作獅子吼,外道會怕你嗎?就因為幾百年,特別是最近幾十年來,佛門竟然出現了不提倡講經說法而且還說反話,搞得現在佛門裡連聽經幾乎也聽不到了,一步一步走向法滅的道路。所以還是這句老話,今後弘法廣度眾生,希望寄托在你們今天喜歡聽法的年青人身上。 入定的方法就在法裡,戒是為定打基礎, 入定的方法就在法裡,沒有法你什麼也沒有。戒定慧,戒是給定打基礎的;慧,我們要開發根本智也必須在定上去開發。所以戒定慧,定是個關鍵,一切修行的成就都在禅定裡,沒有禅定你是不可能成就。如果你說能成就,你是成就一個沒有定的成就。沒有定就是流轉生死,因為流轉就是動,動就是不定。你要脫離流轉,你必須在定裡。就連念佛求生淨土,稱為方便法門,還要講究“執持名號、一心不亂”,一心不亂就是定,沒有定你再方便也不頂事。 要了脫生死必須斷盡煩惱, 要了脫生死只有斷盡煩惱,粗煩惱不修禅定也能夠去得掉,細煩惱沒有禅定的功夫,你是去不掉的。禅定的“禅”有很多種解說,其中一種解說,“煩惱未斷能斷是名禅”,你用各種方法斷煩惱,可是細煩惱你沒辦法斷掉,靠禅定就能斷掉。禅定非但能斷掉細煩惱,還能斷掉眾生的習氣,乃至能斷掉金剛習氣,斷了金剛習氣你就成佛了。 定學開導(23) 傅味琴講於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7.18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提要: 眾生流轉生死從無明來,眾生心房裡一片 我們流轉生死,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說得通俗一點:人從哪裡來啊?假如不學佛法就會回答:我是媽生的,那麼媽又是哪裡來的?媽的媽生的。媽的媽媽哪裡來啊?信神的說:上帝創造人,那麼誰創造了上帝呢?實際上我們做人或者做眾生都是從無明來。 無明,照文字上講:就是沒有光明,也就是黑暗。即使現在太陽開得很好,你的心房裡仍然一片黑暗,因為你沒有智慧沒有覺悟。雖然每個人佛性圓滿,可是佛性的光輝被煩惱遮起來了。你不入定,難斷細煩惱也難斷無明!有人說某某人開悟了,他都沒入定開什麼悟啊!真是笑話。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我們都知道佛教有四句話很重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有人說這很通俗,一看就懂。你們懂得的我不講,你們不懂的我講講。修好這四句話你們就能成佛,所以別小看了這四句話。 諸惡莫作是修解脫道,眾善奉行是修菩薩道 “諸惡莫作”,有人說“我從來不做壞事”,其實你壞事做得多了,僅僅你自己不知道。真正講清楚,諸惡莫作就是叫你修解脫道,只有斷盡煩惱才能做到一切惡事不做。“眾善奉行”,你是真的在行善,還是想吃小虧占大便宜?行善不到水平你就不能成就菩薩。所以眾善奉行就是叫大家修菩薩道。 自淨其意是修佛道,人心一淨化,社會多美好 “自淨其意”,佛教對社會最根本的貢獻,就是淨化人心,人心一好什麼都美好,人心一壞什麼都麻煩,因為依報是根據正報轉的。人心就是正報,你能夠把人心淨化得一點點塵垢都沒有,這就是佛啊,所以自淨其意是叫你自己修成佛道。 釋迦佛一再講,要依靠自己求解脫, 不要指望依靠佛,佛是靠不住的,如果佛靠得住,佛何必講法?佛不是拿手來度你,佛是以法度眾生。佛都靠不住,善知識靠得住嗎?將來你登上金剛寶座成佛,不是我老師造好了金剛寶座把你抱上去,佛一再講靠自己,所以要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十方三世諸佛都是這麼講的。 沒有定力,你煩惱能斷得盡嗎?你心動搖, 如何去自淨其意?你光聽法還不夠,還要持戒修禅定。聽法不修禅定那是聞慧,就算你能思考,那是思慧,還得要有修慧。修不是光修聽法,還得修戒定慧啊。要證阿羅果,就要斷盡煩惱,沒有定力你煩惱斷得盡嗎?說得簡單一點,你沒有定力你連戒都持不好,因為你不是在定裡而是在動搖裡,戒持得不清淨就是因為對持戒產生了動搖。你不修定你的心能定得下去嗎?不修定你能夠開發根本智嗎? 沒有定力,你修菩薩法也達不到波羅密, 所以解脫道也好菩薩道也好,全要修定才能成就。沒有定你也達不到波羅蜜,因為你的心始終在搖擺中,一會兒發心一會退心,一會兒這麼做一會兒不願意這麼做,一會兒想供養一會兒減個半,過一會兒又想下輩子再說。度眾生遇到麻煩就說:我都氣爆了,再也不度你了。 釋迦佛六年苦行修禅定才獲得了殊勝的靜慮, 沒有定力你也成不了佛,釋迦佛雪山六年苦行到底在干什麼?可不是在炒股票、搓麻將,他是在修禅定!“六年苦行,獲勝靜慮”,通過六年苦行才獲得了殊勝的靜慮。釋迦佛在菩提樹下成道,是在禅定中成道的。釋迦佛降伏魔王波旬魔兵魔將,也是用定力降伏的。所以不論是解脫道、菩薩道、佛道,你定不下來什麼成就都沒得。 你們來學禅定,我贊歎, 這一次你們這麼發心來學禅定,我是非常高興非常贊歎,希望你們快快成佛。說“傅老師要不要收錢?”社會上的培訓班,收費高得不得了。我是個佛弟子,也有些毛澤東思想,所以在我這裡吃飯不要錢、住宿不要錢、什麼都不要錢。 那麼傅老師你想要拿什麼好處啊?我不說虛偽話,我是要向你們拿好處的,因為我不是傻瓜。我反對不勞而獲,但是我也主張有勞必獲。我要的好處不是金錢,你想憑金錢讓我給你說法,那是辦不到的,因為佛法是無價寶,不賣錢。出賣如來家當,不是如來的好弟子。今天我對你們只有一個希望,希望你們快快成佛,等到你成佛了,快快來度度我,這就是我要的報酬。今天講到這兒。(回向) 定學開導(24) 傅味琴講於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7.19 止是止動,觀是糾正錯誤 提要: 斷除沉掉不定過~過患皆由貪瞋癡來,貪瞋癡使你沉溺沉掉不定裡。 息諸攀緣離沉沒~眾生執著貪瞋癡是否定錯了地方,其實貪瞋癡本身就在不定中,是沉溺在癡裡。 要以戒生定,沒受戒但能 今天本來是我休息,因為昨天又有好幾位新同學千裡迢迢趕來崇教寺,我當然很歡喜,不跟大家見見面也實在不好意思。與其跟大家見見面,還不如跟大家說說法。 常有人問“修行怎麼修?”修行你要有個路線,有個綱領。第一步要聽法,聽了法你才知道佛教怎麼修行。修行首先要做到持戒不干壞事,如果你們還沒有受戒,也要照戒的精神去實踐,也就是首先要止惡。第二步必須要修禅定,要以戒生定,如果不以戒生的定,那是邪定,不是正定。你們還沒有受戒的同學能不能學禅定?可以學,因為受戒要有因緣,你們只要按照戒律的要求,自己不做這些壞事就可以修禅定。作居士的要做到不殺、不盜、不邪YIN、不妄語、不飲酒,這就是居士五戒的要求。 戒定慧三學,定學是關鍵, 我們修禅定目的是要了生死要成佛,學了禅定你才能斷盡煩惱,才能開發根本智,開發了根本智你才能達到佛的境界。由此可知,戒定慧三學,定學是關鍵,一切成就都在禅定裡,能海上師說“一切成佛的功德都從禅定中出生。”禅定能使你出生成佛功德,當然禅定更能使你出生了生死到彼岸的功德,更能使你出生不下三惡道的功德。培福是增長福氣,用什麼方法增長福氣最快,就是禅定。 佛教弟子由修習止觀而入定,儒教道教都以酒為樂, 昨天講的第一句,“禅定是釋迦佛教導弟子修習止觀而入定的方法”,眾生怎麼入定?很簡單,心不動就入定了,那麼怎麼使自己不動而入定呢?方法就是修習止觀。身不亂動這是個威儀,當然威儀幢相很重要,對自己來說,你能身定就容易心定,對於度眾生,你威儀好,眾生就發歡喜心。可是你身定心不定,不能了生死。說句風趣話,儒教也講究身定,據說孔子威儀好,身體也不大亂動的,可是他心在動,被貪瞋癡所動,甚至動到喝酒,所以孔府酒出了名。修道教能升天,天上是靜還是動啊?王母娘娘蟠桃會很熱鬧啊,動得厲害!所以儒家道教都不能出生死,因為他們心都在動。 止是止動,觀是糾正錯誤 止就是止住你的動,觀就是糾正你的錯誤,兩個都要。不糾正動你不可能入定,不糾正錯誤你不可能開智慧,你在錯誤裡咋開得出智慧來?世間上也一直在糾正錯誤,從相對的真理來說,糾正錯誤的時候,世間人認為沒錯誤了,從絕對的真理來說,世間上是以錯誤的東西去糾正錯誤,也就是說他是以有漏洞的東西去彌補漏洞。 世間法有漏,佛法無漏,才能達到圓滿 我說這句話,你們別吃驚,大家都承認社會是發展的,為什麼發展?因為有漏洞,漏洞彌補了所以發展了。可是發展到今天沒有停止啊,也就是說漏洞到今天還沒有停止,那豈不是以有漏法去補有漏嗎?世間法都有漏,只有佛法才無漏,這是我們學佛的人最根本的一個覺悟。如果世間上的法一切都圓滿,我們何用學佛法?如果無漏,世間上一切也就不可能再發展了。 定學開導(25) 傅味琴講於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7.19 要入定,必須要斷除昏沉 提要: 要入定,必須要斷除昏沉與掉舉, 經書上有兩句話,“斷除沉掉不定過”,“過”就是過失,也就是錯誤,有了過失後患無窮,所以又叫過患。這句話是說修禅定的人要想入定,就必須要斷除沉掉的過患。沉就是昏沉,昏沉你們都有體會,還沒有睡著前就是昏沉,人就是通過昏沉睡著的。等到一睡著了,自己就控制不住自己了,老人說“這個魂開始飄了”。 我們在生活中常犯種種錯誤, 掉是掉舉,舉就是心舉起來了,掉就是不定,也就是動,所以掉舉就是心舉起來,一直在動。要入定,沉掉都要去掉。修禅定就是去掉沉掉,我們為什麼不能入定?因為有昏沉和掉舉。我們為什麼在生活中犯了種種錯誤,造了種種惡業?也是因為我們心定不下去,一直在昏沉掉舉。 修禅定要息諸攀緣,心不要像猴子那樣, “息諸攀緣離沉沒”,這是講用功的方法,也是針對我們修禅定說的。兩句話意思差不多,說兩句話使我們明白得更詳細。“攀緣”,心有攀緣,心像猴子那樣,猴子喜攀樹,攀了這根籐又去攀另一根籐,攀個不停。 有人活著動得厲害,還想死了去六道旅游 我們的心比猴子還厲害,前一秒鐘跳到這邊,後一秒鐘又跳到那邊去了。無始以來生生世世養成了這樣一個牢固的習氣,要不然我們怎麼會六道輪轉?說句風趣話,喜歡旅游的人,去過黃山又想去華山,去過華山又想去什麼山,好比六道輪回。如果你一天到晚這麼團團轉,總也轉不出六道輪回。 人的心也是這樣,到處攀緣,就好比想到六道去旅游。今天到了人道,有人還想到天上去玩玩;有人認為做小鳥挺好,他下一世想做小鳥飛飛;夫妻恩愛放不下,下一輩子想做鴛鴦,投入畜生道;有人還想做寵物小狗。所以下三惡道是自己去的,餓鬼道、地獄道還不是如此? 做人做得團團轉,就是在人世間培養輪回的習氣 我常說笑話,笑一笑十年少,我沒笑的時候也會找些笑話笑笑,那麼你們就當笑話聽吧!有一次在廈門,我要小便,廁所在樓下,經過二樓,二樓是個大廳,那天是星期天,很多年輕人在廳裡學走路。你們可能很奇怪,這麼大的年紀還學走路啊?真的在學走路,在學進兩步,退一步,團團轉。怪不得有六道輪回,他們轉來轉去,就是在學生死流轉,可見輪回的習氣,就是我們在人世間培養起來的。 曲解佛法會形成誤導,說要了緣的人大都在攀緣。 “息諸攀緣”,身子經常要在定中,心更要在定中,各種的攀緣都要息下去,“息”就是停息。可惜的是多少年以來,由於佛門不重視法,逐漸逐漸對佛法有所曲解,形成了對後來的年輕人的誤導。雖然他不是故意給你誤導,這種話傳開去了就形成了誤導。這種話多得很,如果要收集收集、研究研究、評論評論,那得花很多時間。 比如你們常聽到,“修行要了緣”,其實是要息攀緣。不懂佛法你了得了嗎?那些說了緣的人反而攀緣特別起勁,現在特別攀的緣就是地位要高、紅包包要多。了緣是要了世俗煩惱的緣,不能了菩提心的緣。 定學開導(26) 傅味琴講於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7.19 修菩薩法的人去攀菩提心的緣, 提要: 由於我不了菩提心的緣,為眾生說法,反被人罵 那些大講了緣的人可能對我很有看法,“老師是老修行,修到現在還不肯了緣,整天為講法而到處奔波。”七十年代初期,我第一次到溫州,講了四天法。一回到上海,有人就寫信罵我,“你真糊塗,東講法西講法,還不好好關起門來修。”這時代講法反被人罵。 “佛道無上誓願成”, 如果我錯了我應該糾正,沒錯我就不想改變。我的觀點:菩提心的緣不能了,成了佛還得度眾生。四宏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佛道無上誓願成”後面仍然是“眾生無邊誓願度”! 大乘豈能把眾生關在門外, 度眾生靠法,法的緣可不能了。現在流行一句話,“關起門來修”,我倒要問問“大乘佛教把門關起來,關在裡邊的是誰?”“是我啊!”“關在外面的是誰?”“是眾生啊!”大乘能離開眾生嗎?這是口說大乘實非大乘,僅僅是掛上“修”的牌子拼命地吹。 要學學地藏菩薩的精神,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當年我也受這話影響,慢慢的我菩提心逐漸在退了。有一年去見隆蓮法師,我跟隆蓮法師說:“我每天早晨醒來很苦惱啊,因為我年紀一年一年大起來了,我應該了生死了,應該關起門來修啦!”隆蓮法師說:“你今年多大啦?”我說:“我六十六歲啦!”隆蓮法師朝我笑笑:“我今年八十六了還在講法,你是不是不准備講課了?你就是到深山老林去修,也最多證個羅漢果。”這話就像一記耳光把我打醒了,這是在嚴厲地訓斥我退了菩提心。菩提心是念念為眾生,唯獨沒有自己,讓眾生先成佛,這就是菩提心,要學學地藏菩薩的精神,度盡眾生方證菩提。 出了家去求榮華富貴,攀世俗緣, 世俗的緣,所謂名利、享受、榮華富貴、子孫滿堂,這種緣世間多得不得了。特別是出家同學不能攀世俗緣,出了家再攀世俗緣就不是釋迦佛的好弟子。居士也要跟出家人學習,婚喪喜事盡量少去。親戚朋友可以有,結個菩提心緣。不要忙一會兒東家請去吃喜酒,一會兒西家請去祝孩子滿月,一會兒又被那個人請去祝老太太高壽,一會兒這家老奶奶死了,這種紅白應酬,也夠你忙的啦。 世俗緣充滿貪瞋癡,貪瞋癡後面就是種種痛苦 還有一種緣,我看不是好事情,對這種事我一律拒絕。我年輕時學生很多,我沒有朋友,來我家看我的都是學生。這一天來個年輕人,頭梳得光光的,衣服非常端正,說話嗯嗯啊啊的。後來我才明白,因為他媽說他年紀大了,所以托我給他介紹個對象。我不干,凡事都要負責任,我不能保證你婚後幸福,如果你飽受結婚的痛苦,我背因果啊,我是佛弟子,可不能害人!所以勸勸你們尤其是老太太,對這種事別太起勁了!年輕人也別再說這種話,“你什麼時候請我吃糖啊?要不要我給你介紹啊?”你又不做媒婆,這種緣就了了吧!所以息諸攀緣是說不要攀世俗的緣,世俗裡充滿了貪瞋癡,貪瞋癡迷惑的後面,就是種種的痛苦。 修菩薩法的人去攀菩提心的緣, 假如修菩薩法的人去攀菩提心的緣,那當然可以,可是如果你不懂佛法,你怎麼修菩薩法呢?真是笑話!不懂佛法能稱菩薩嗎?你既然修菩薩法,你一定要懂得佛法,你照佛法的要求去度眾生,那就不會錯,一切都要以佛法為准則。 定學開導(27) 傅味琴講於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7.19 閻浮提眾生,志性無定, 提要: 沉溺在五欲裡醒不過來的人,心是定不下去的 “離沉沒”,“沉”好比掉在苦海裡的人,一點點沉下去,沒了頂就完了。所以沉的時候已經很危險了,如果你不猛然醒悟,回頭是岸,總有一天會沒頂的。我們為什麼要修行?因為我們在世俗生活裡,心一直沉溺在五欲裡醒不過來。 從前有些姑娘找瞎子算命,老年人就會勸勸她:“你心定吧,對方條件挺好的!”沉溺在情愛裡的人,心能定得下去嗎?就算你結了婚,心更加定不下去,最怕一件事情:老公外面有女人。現在女人首先學會的一條,就是怎麼管住老公。生了孩子一天到晚抱著孩子哄:“喔,喔!瞌睡睡瞌睡睡”,喂奶、洗尿布、夫妻吵架鬧離婚,離了婚再到婚姻介紹所,老年人還有老年婚姻介紹所,能定得下去嗎?臨死心還不定嘞!一面流眼淚一面哭:“我十八歲進你家門,一輩子沒享過福啊!”(眾笑)這就是眾生相。 《地藏經》說:閻浮提眾生,志性無定, 由於不定,我們這一輩子不知造了多少惡業,《地藏經》裡說:“是閻浮提眾生,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善業做的少,惡業做得多,賠本了! 佛門要寂靜,愚者作愚事, 有些人進了佛門還賠本,因為他被某些不好的風氣影響了,尤其是不想聽法。結果事情全做錯,錯了就要背罪過,進了佛門兩分功德八分罪過,那不是賠本?比如把錫箔黃紙燒給菩薩。現在還流行在廟裡放鞭炮,搞得修行人無法修行。我是身有體會,我正在講經,忽然來幾個燒香的,“噼哩啪啦”一陣鞭炮,我還能講嗎?只好停下來。看看沒聲音了,講了兩三句,“噼哩啪啦”又放了,這是破轉*輪,罪過啊。人家正在修禅定,“啪”被你一驚,患了心髒病咋辦?都是不懂佛法的人在亂搞了,還自以為有功德,這叫“不以為罪謂功德”,不知道所做的事是罪過,硬說這樣做有功德,這就是愚。 愚癡眾生進了佛門還不肯消除愚癡,所以觀世音菩薩要掉眼淚。有一天有人問觀世音菩薩:“大士為何倒坐啊?”觀世音菩薩說:“苦海無邊,只因眾生不肯回頭。”這是我聽來的話,但是道理是對的,眾生不肯回頭,菩薩要掉眼淚啊。 有貪瞋癡的人攀緣在名利, 不定就會產生種種過失,不僅是在禅定中,生活裡的過失也是從不定來的。為什麼會不定?因為你在貪瞋癡裡。眾生的起心動念無非是為了貪、為了瞋和癡。世人忙忙碌碌,當然他為社會作貢獻也有功德,但是沒有利益的事情他肯干嗎?賠本的公司他肯開嗎?即使他有所貢獻,說到底他本人還是攀緣在名和利上。 你們今天學菩薩法了,我領個頭,開個賠本公司。修菩薩法的人要為眾生作供獻,要有無產階級思想。我賠到今天還沒賠光。眾生都有佛性,眾生的心都是善良的,現在來跟我合伙一起賠本的不是一個兩個啊,我們這兒吃飯不要錢,辦學不要錢,什麼都不要錢,因為主張賠本。 說個故事,有一個學生來問我:“老師,我的伙計不聽我的話,公司就難辦。”我說:“伙計應該聽你話,因為你是領導。如果這個伙計他是信佛的,你要尊重他的宗教信仰。”我想可能是因為信佛的不說假話,可是不說假話賺不到大錢,所以我就特別提醒她:“如果他是信佛教的,你要尊重他的宗教信仰。”她說:“那賺不到錢咋辦?”我說:“賺不到就賺不到,賠本就賠了。”“賠光了咋辦?”“賠光了到我這兒來。”(眾笑)真的到我這兒來,吃飯穿衣睡覺全都無憂無慮,還不會叫你下崗,那多好啊! 定學開導(28) 傅味琴講於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7.19 要遠離貪 之心才能息諸攀緣, 提要: 過患都由貪瞋癡來。不勞而獲,使人 “過患都由貪瞋癡來”,你一起貪心就有過患。什麼叫貪?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不是你的。貪得最卑鄙的就是不勞而獲。舉個常見的事情,搓麻將賭博是最卑鄙的,因為他不通過勞動,希望別人口袋裡的錢到自己口袋裡來。我們修菩薩法的相反,要自苦他安樂。搓麻將的人是你苦我就高興,我要贏必須讓你輸,搞得人家家破人亡,你說卑鄙不卑鄙? 佛法救了起瞋心的人,也救了想自殺的人 瞋呢,一動瞋恨心你的心還定得下去嗎?老是在想,我怎麼把他害死,我怎麼把他搞垮。有人還恨自己呢!恨自己的人心也定不下去,一天到晚在想:我怎麼自殺。我頭一次到深圳時,有兩個學生很富有,她們告訴我:“是老師救了我們,老師沒來之前,我倆就在研究怎麼樣自殺可以少一點痛苦。” 要遠離貪瞋之心才能息諸攀緣, 由此你們可以明白怎麼樣獲得心定,就是要去掉對貪瞋的攀緣。掉舉、攀緣都從貪瞋來。你強壓是沒有用的,比如一塊石頭壓草,草還會從石縫裡鑽出來。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所以修禅定要入定,你必須要離開貪瞋之心。遠離貪瞋之心才能息諸攀緣,才能避免由於貪瞋之心而使你造種種惡業。 愚癡的人必然沉沒,所以沉沒就是愚癡 沉沒非常可怕,貪心、瞋心、愚癡心,哪種心最可怕?貪心使你貪得無厭,瞋心來得猛烈,還是以愚癡心最可怕。愚癡心時間長,因為他昏昏沉沉,醒不過來。愚癡的人必然沉沒,所以沉沒就是愚癡。 愚者無智慧,愚者昏沉,愚者不明, 你們都反對愚癡吧。有人說老實人好,也不一定,社會上女孩子既要男朋友老實,又不喜歡老實,你說矛盾不矛盾?如果老實人像傻瓜木頭一樣,那就是愚蠢的別名。雖然不老實的人盡闖禍,老實人不干壞事,可是老實人能干大事情嗎?老實人另一面也不老實,他也有癡頭怪腦的時候,越老實,癡頭怪腦越厲害,就是因為愚啊。愚了才會癡,愚就是沒有智慧,問題看不清楚,什麼都稀裡糊塗不明白。愚的人常表現在什麼話都不聽,或者什麼話都聽,這就是愚者不可能成就的原因。 在生死長夜裡做老眾生,就因為愚癡。 為什麼我們流轉生死這麼長久,就是因為愚癡。從無始以來流轉到今天,成了老眾生了,做眾生做得老資格啦,越老煩惱業障越重。學愚的人佛法聽不進,好比馬路上賣油條的,油條冷了沒人要,把油條再丟進油鍋裡滾一滾,滾出來是熱的,可是顏色不對,又沒人買。再丟進去滾一滾,滾到後來誰都不要,上海人稱為“老油條”,一碰就斷,這種人沒得用。 定學開導(29) 傅味琴講於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7.19 眾生執著貪瞋,也可說定錯了地方, 提要: 佛是批判愚,佛教導我們要用智慧去消除愚, 佛希望我們要結束生死流轉,要結束生死流轉就必須要斷掉愚癡。佛講得很清楚,因為眾生愚癡所以有生死流轉。佛是批判愚,佛是叫我們用智慧去消除愚,智慧好比光明,愚癡好比黑暗,光明才能去除黑暗,愚癡只有智慧才能消除。 不知道哪個年代起,中國的佛門出現了一股風,大家都學愚,這非但不符合釋迦佛的希望,簡直在跟釋迦佛的教導對著干。學了愚你還能跳出生死輪回嗎?所以愚是學不得的。 貪心瞋心還容易發覺,掉在癡裡就醒不過來, 貪心容易查出來,瞋心也容易明白,掉在癡就醒不過來。癡就是愚啊!財色名食睡、色聲香味觸,乃至於人際關系、親戚感情,有幾個醒過來?有些人說:“我是知道啊,可是沒辦法啊。”知道了沒辦法仍然等於不知道,知道了沒辦法,你又不學佛法,你就是一個沒辦法的人,那就完了! 愚到矛盾百出就成了笑話, 說句笑話,有個人總怕自己沒睡著,常問:“我睡著了嗎?”(眾笑)你說話還睡得著嗎?愚到這個程度就成了笑話。好比有人來問:“老師我知道不好,你看我這樣做可以嗎?”(眾笑)其實他這句話指的是感情問題,你的感情有問題了,懂嗎?這種感情出問題的愚人遍布人世間啊。 眾生執著貪瞋,也可說定錯了地方, “眾生執著貪瞋,是否定錯了地方?”看樣子眾生一直在貪瞋裡,對貪瞋不動不搖,那是定錯了地方了。定應該要定在覺悟裡啊,你怎麼總是在煩惱裡一動也不動,不肯覺悟、不肯回頭、不肯轉變,好像定住了一樣。當然初步這麼理解也可以,可是應該要講清楚,這個話有不夠的地方,因為“貪瞋本身就在不定中,是沉溺在癡裡”,貪心跟瞋心起來的時候,你本身就在不定裡,所以不能叫作眾生定在貪瞋裡。眾生是沉溺在貪瞋裡,沉溺就是癡。 有時候我們講貪,貪跟愛連在一起講的,當你愛的時候必定會去貪,你貪的時候必然會沉溺在貪裡拔不出來。其實你看看對方有接你的情嗎?當他討厭你時,你也夠苦了,這就叫癡。所以大家千萬不要學愚,千萬不要癡。老話叫“癡子”,癡子就是瘋子,現在名字叫精神病患者。我不是罵人,國際上的心理學家說過“人類70%以上是精神病患者”,用我們佛法來說,100%的眾生全是愚癡顛倒、癡頭怪腦的。(眾笑)今天我還得遵守時間,要聽下去的,請你們留下來,你們走了就聽不到了。(回向)
任何宗派都會一代不如一代
·法無高下,哪有什麼低的法可以被你排除的
·講法要深淺兼須,但必須要有次第,必須是圓滿的法
·法上脫離了圓滿,修行脫離了清淨道,任何宗派都會一代不如一代
·大乘不能演變成人天乘,末法初期不能演變成末法後期
·要求太高,脫離實際,把戒定慧學好修好是最低要求
·要戒定慧都成就,才是戒定慧的成就
必須是圓滿的法
任何宗派都會一代不如一代
末法初期不能演變成末法後期
把戒定慧學好修好是最低要求
培養佛門龍象,要從嚴要求
·道谛三十七道品,歸納起來就是戒定慧,佛法不難,修好戒定慧就能成就
·“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自己搞一套,就不是佛弟子
·正法道場要按釋迦佛教導去做,培養佛門龍象,要從嚴要求
·末法時期修行,證初果是最低要求,在我這兒,至少要走在證初果的路上
·你們今天究竟在忙啥?是在忙證果,還是忙名利
·不懂佛法什麼都糊裡糊塗,懂了佛法,跳不出泥坑,你也白學了
·禅定是釋迦如來教導弟子由修習止觀而入定的方法
佛法不難,修好戒定慧就能成就
自己搞一套,就不是佛弟子
培養佛門龍象,要從嚴要求
在我這兒,至少要走在證初果的路上
懂了佛法,跳不出泥坑,你也白學了
~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依法度眾生,其法深廣,總攝為戒定慧三學
不入定難斷細煩惱,難破無明
諸惡莫作~解脫道
眾善奉行~菩薩道
自淨其意~佛道
是諸佛教
禅定是釋迦如來教導弟子
由修習止觀而入定的方法
慧是從定開發的,所以定是個關鍵
·釋迦太子當年逾城出家,如今佛弟子卻一點不為佛門缺乏人才而著急
·不出離三界,苦是沒完的,釋迦佛不希望佛弟子成為敗家子
·佛弟子要成為小獅子,要作獅子吼,希望寄托在你們今天喜歡聽法的年輕
人身上
·入定的方法就在法裡,戒是為定打基礎,慧是從定開發的,所以定是個關鍵
·要了脫生死必須斷盡煩惱,禅能斷細煩惱,能斷金剛習氣
如今佛弟子卻一點不為佛門缺乏人才而著急
釋迦佛不希望佛弟子成為敗家子
希望寄托在你們今天喜歡聽法的年輕人身上
慧是從定開發的,所以定是個關鍵
禅能斷細煩惱,能斷金剛習氣
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眾生流轉生死從無明來,眾生心房裡一片愚癡黑暗,因為他沒有智慧,沒
有覺悟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
·諸惡莫作是修解脫道,眾善奉行是修菩薩道
·自淨其意是修佛道,人心一淨化,社會多美好
·釋迦佛一再講,要依靠自己求解脫,十方三世諸佛都是這樣講的
·沒有定力,你煩惱能斷得盡嗎?你心動搖,戒能持得好嗎?不修定能開發
根本智嗎?
·沒有定力,你修菩薩法也達不到波羅密,因為你發了心還會退心,遇到麻
煩氣爆了,也不度眾生了
·釋迦佛六年苦行修禅定才獲得了殊勝的靜慮,他在菩提樹下是在禅定中降
魔成道的
·你們來學禅定,我贊歎,吃住不要錢,只希望你快快成佛
愚癡黑暗,因為他沒有智慧,沒有覺悟
十方三世諸佛都是這樣講的
戒能持得好嗎?不修定能開發根本智嗎?
因為你發了心還會退心,遇到麻煩氣爆了,也不度眾生了
他在菩提樹下是在禅定中降魔成道的
吃住不要錢,只希望你快快成佛
·要以戒生定,沒受戒但能按戒的要求去做,也能學修禅定
·戒定慧三學,定學是關鍵,一切成佛功德都從禅定中出生
·佛教弟子由修習止觀而入定,儒教道教都以酒為樂,心被貪瞋癡所動,所
以無法出離生死
·止是止動,觀是糾正錯誤
·世間法有漏,佛法無漏,才能達到圓滿
按戒的要求去做,也能學修禅定
一切成佛功德都從禅定中出生
心被貪瞋癡所動,所以無法出離生死
與掉舉,身心不定的過患
·要入定,必須要斷除昏沉與掉舉,身心不定的過患
·我們在生活中常犯種種錯誤,也是因為心定不下去,一直在昏沉掉舉
·修禅定要息諸攀緣,心不要像猴子那樣,對外緣攀個不停
·有人活著動得厲害,還想死了去六道旅游
·做人做得團團轉,就是在人世間培養輪回的習氣
·曲解佛法會形成誤導,說要了緣的人大都在攀緣。要了世俗煩惱的緣,不
能了菩提心的緣
身心不定的過患
也是因為心定不下去,一直在昏沉掉舉
對外緣攀個不停
要了世俗煩惱的緣,不能了菩提心的緣
一切都要以佛法為准則
·由於我不了菩提心的緣,為眾生說法,反被人罵
·“佛道無上誓願成”,後仍應是“眾生無邊誓願度”
·大乘豈能把眾生關在門外,別掛上“修”的牌子拼命地吹
·要學學地藏菩薩的精神,眾生度盡方證菩提
·出了家去求榮華富貴,攀世俗緣,就不是釋迦佛的好弟子,在家居士也應
該遠離名利享受
·世俗緣充滿貪瞋癡,貪瞋癡後面就是種種痛苦
·修菩薩法的人去攀菩提心的緣,一切都要以佛法為准則
後仍應是“眾生無邊誓願度”
別掛上“修”的牌子拼命地吹
就不是釋迦佛的好弟子,在家居士也應該遠離名利享受
一切都要以佛法為准則
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
·沉溺在五欲裡醒不過來的人,心是定不下去的
·《地藏經》說:閻浮提眾生,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
·佛門要寂靜,愚者作愚事,實是“不以為罪謂功德”
·有貪瞋癡的人攀緣在名利,有無產階級思想才肯盡我所有作供獻
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
實是“不以為罪謂功德”
有無產階級思想才肯盡我所有作供獻
愚癡的人必然沉沒,所以沉沒就是愚癡
·過患都由貪瞋癡來。不勞而獲,使人家破人亡都是卑鄙,菩薩應自苦他安樂
·佛法救了起瞋心的人,也救了想自殺的人
·要遠離貪瞋之心才能息諸攀緣,才能避免種種惡業
·愚癡的人必然沉沒,所以沉沒就是愚癡
·愚者無智慧,愚者昏沉,愚者不明,愚者必癡,這就是愚者不可能成就的
原因
·在生死長夜裡做老眾生,就因為愚癡。執著愚的人,好比“老油條”,佛
法聽不進,一碰就斷
家破人亡都是卑鄙,菩薩應自苦他安樂
才能避免種種惡業
愚者必癡,這就是愚者不可能成就的原因
執著愚的人,好比“老油條”,佛法聽不進,一碰就斷
其實貪瞋本身就在不定裡,實是沉溺在癡裡
·佛是批判愚,佛教導我們要用智慧去消除愚,提倡學愚還能跳出生死輪
回嗎?
·貪心瞋心還容易發覺,掉在癡裡就醒不過來,有人沒辦法又不肯學佛法,
那你就是一個沒辦法的人
·愚到矛盾百出就成了笑話,愚在感情上的人,遍布人世間
·眾生執著貪瞋,也可說定錯了地方,其實貪瞋本身就在不定裡,實是沉溺
在癡裡
提倡學愚還能跳出生死輪回嗎?
有人沒辦法又不肯學佛法,那你就是一個沒辦法的人
愚在感情上的人,遍布人世間
其實貪瞋本身就在不定裡,實是沉溺在癡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