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味琴居士:定學開導(60~69)
定學開導 (60) 傅味琴講於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8.1 打基礎是最辛苦。善知識不可能整天陪著你, 提要: 為了逃避大眾間的磨擦,住小廟, 要把心磨細,這是修行人必須要修的功夫,修行就是修把心磨細。要想心磨細,你一切都是平平穩穩,沒有風浪,你怎麼磨呢?總要有點磨擦吧。比如你要把一塊鐵板磨平,你抓一個棉花團擦來擦去,不行的,你要用把锉刀去锉,那必須要磨擦,磨擦起來還有聲音呢。 可是中國佛門一向有個風氣,嫌在僧團大眾裡磨擦太多,所以後來就流行住小廟。小廟是獨家獨戶,什麼戒律、叢林規矩、講經說法,都很難做得起來。修行最多是做兩堂功課,唱唱唸唸,放只功德箱收點錢,做做佛事維持生活,再收一兩個徒弟,小廟就是這樣。說起來是師父徒弟,其實師父也沒有法,徒弟也學不到法,只學會唱唸。收了徒弟,為的老了也可有個照顧,所以對徒弟百般寵愛,能海上師說過:“中國的小廟等於變相的還俗。” 不是磨擦不好,是磨擦中起煩惱不好 從前還有一句話:要培養出人才來,必須要在大風大浪裡鍛煉。我們的每個道場都是四眾弟子具足,每個道場的人員都在不斷發展,可想而知,經常會有磨擦的。磨擦是好事情啊,你通過磨擦累積經驗,通過磨擦來消除自己的煩惱,這不是好事情嗎?可是有人把好事情搞壞了,一磨擦他就起煩惱,對方也起煩惱,那麼煩惱對煩惱。最明顯的表現,一開口各講各的理由,各講各的氣惱,爭啊爭啊,爭到後來起煩惱了。不是磨擦不好,是起煩惱不好。 不從法上去想,偏要照自己的想法去想, 磨擦起來了,各人想自己一套,因為有想,才有爭論。你們先別問阿羅漢的滅受想定怎麼修,你們先把頭腦裡自己這一套少想想,發生磨擦爭論時每個人都想佛怎麼說的,大家都根據佛的道理去想,就統一了,你們老同學聽法聽了這麼多,為什麼不從法上去想,偏要照自己的想法去想?這就是我執,這就是生死的根。如果你肯虛心,同學之間的磨擦,能把你心磨細,能使你去想佛是怎麼教導的,能使你逐漸逐漸去掉我執,就看你願不願意這麼做。 打基礎是最辛苦。善知識不可能整天陪著你, 萬事開頭難,修行開始最難修,比如說修菩薩地,初地最難修,修禅定,初禅最難修,打基礎是最辛苦的時候。初進佛門你個人力量不夠的,你即使有善知識指導,善知識總不見得一天到晚陪著你。假如你對善知識不高興,善知識也沒有辦法幫助你。善知識還有善知識苦衷,我這個老師這次能在崇教寺住一個多月,這是一個殊勝的因緣,每個道場看見我來了都高興,看見我要走了都苦惱,最好老師從年初一到年三十都住在我們這裡。不可能啊,因為善知識弘揚佛法度眾生,不是光度你一個啊。 所以初進佛門修行怎麼修?要靠同學,同學的力量最大,同學整天陪著你,共同生活在一起,能夠在磨擦中幫助你改掉缺點,得到提高。所以能海上師說:“初修的人應該在大眾裡修。”離開雁群的孤雁是很可憐的。 定學開導 (61) 傅味琴講於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8.1 僧團修行才有功德, 提要: 得不到稱心如意,就說沒有緣份, 現在有些人進了佛門什麼都要稱心如意,稍微起了矛盾他就要走,說起來:“我跟這兒沒有緣份。”沒有緣份你怎麼會來啊?從前老話說,有緣千裡來相會,有緣份才會相聚啊,明明有緣份,是你不珍惜緣份。同學在一起,這個緣份多好啊,所以要珍惜自己的緣份。 這些人離開了,居士麼回家,出家人反正有居士供養,到處走,走啊走,樂啊樂,或者回到小廟去。這種風氣如今社會上也出現啦,現在的孩子,如果跟父母鬧了矛盾,他會一個人跑出去,他連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全不要了,自充好漢,一個人去走江湖打天下。這些人後果怎麼樣?人生路上光是嘔氣、憋氣,沒好結果的。而且同學之間感情最深了,就是有點磨擦,過後還是同學,分不開的。 勸人和合有功德,幫人吵架最愚蠢 順便勸你們一句,你們看到人家夫妻吵架,你去勸勸架,勸他們和合你有功德,可千萬別作傻瓜,幫一方吵。你別看他們夫妻吵得很厲害,吵過了以後,仍然是夫妻,無論你幫誰,最後都是你倒霉,這是生活中的經驗。有人說:老師講法,話特別多。因為你們生活都沒有經驗,修行要在生活裡修的,不知道怎麼生活好,你咋修行?所以同學發生矛盾了,你勸他們和合你有功德,修行人就要做像一個修行人。你千萬別幫一個吵,過幾天這兩個同學醒過來了,互相忏悔道歉,又和好了,就會說:“某某人跟我說你怎麼怎麼。”你倒霉。 僧團修行才有功德, 話再說回來,這四句話是贊歎僧的功德,僧為什麼有功德?因為他們修行啊,你不修行會有功德嗎?僧團是修行人的團體,可不是做了和尚就有飯吃,也不是養老院、福利院。 我又想起前一個時期在開化文殊院,有人帶了一批社會上的人,說是來學法學禅定,其實很多都是哄熱鬧,對佛門也不太尊重,擠在裡面看看講經說法到底是啥個樣子的,都很我慢貢高,自由散漫。搞得我實在有意見,我就說話了:“我們這裡是修行的團體,是供你們來學習的,不是旅游場所,也不是吃飯、睡覺不要錢的免費供應站。凡是對我們不尊重的一律不歡迎。”佛弟子不欺負人,可是佛弟子也不是任人欺負的矮冬瓜,要維護佛教的尊嚴、僧團的莊嚴。 如果這個僧團裡沒有修行人,又怎能稱僧團呢?當年釋迦佛組織僧團就是讓弟子們在僧團裡修行啊,修就是修戒定慧。如果一個僧團又不持戒,又不修禅定,又不講經說法,那到底修什麼了?不要失去自己的本份,修行人的本份就是修行,因為修行就有功德,所以要贊歎。 如來的悲心和智慧等流到佛弟子身上, “如來悲智等流身”,佛弟子在佛的教導下好好學法修行,成就如來一樣的智慧和悲心,就等於如來的智慧和悲心通過你學法修行不斷流到你身上來了,也就成了如來悲智的等流身,將來決定成如來。世俗上講,父子有血緣關系。現在社會上有個奇怪現象,叫斷絕父子關系,這真叫自說自話。父子關系斷不了的,即使法律上認可你們斷絕了父子關系,你仍然有你爸爸的血統,一化驗就知道你是他的兒子,即使你不承認,挖起根你還是父親的兒子,變得了嗎?也就是說,我們得到了釋迦佛的悲心和智慧,我們決定是有釋迦佛的血統,我們決定能成佛,要樹立這個堅強的信心。悲智是因,成佛是果,有因必有果嘛。 定學開導 (62) 傅味琴講於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8.1 戒淨是正因,不依戒的定是邪定, 提要: 戒淨是正因,不依戒的定是邪定, “戒淨聖種杜多行”戒定慧,以戒生定,由定發慧,戒在第一位。如果不依戒,你即使得定,這個定是邪定。邪定得邪果,正定得正果。說句笑話,你不照戒上去做,為了滿足你的煩惱欲望,繼續干壞事,做小偷殺生,你說你將來也能證果,證什麼果?小偷果、強盜果。學強盜這一套,將來肯定是強盜,這就是邪因邪果,所以戒律要清淨。 釋迦佛講過:如來涅槃,以戒為師。從前一個寺院裡掛著“以戒為師”的書法,可是裡邊的小和尚來跟我說:“就因為你老師在這裡講法,我們才留下,你不在,我們都想走啊!”我說干嘛啊?“你看看,掛的是:‘以戒為師,’這裡有戒嗎?”沒有戒還叫僧團嗎?戒能止住你的惡業,戒能使你安定團結,戒能使你好好修行,就拿修禅定來說,沒有戒你修得起來嗎?非但要有戒,還要有叢林規矩。比如大家在修禅定,來了一群香客,說話聲音很響,老遠就喊:“黃居士啊,你也來了。”還要放鞭炮。別說修禅定,連講法都受干擾。如果這個寺院講究叢林規矩,講究戒,不准高聲說話,不准放鞭炮,就不會有這種事,所以戒是給我們保護啊。 聖種~聖即佛、菩薩、阿羅漢種乃種子,種子久久薰習成種性 佛弟子應皆是如來、菩薩、阿羅漢種性,是謂聖種。 我們都是得到聖種的人, “聖種”聖就是佛、菩薩、阿羅漢,種乃種子”,我們都是得到聖種的人,都是將來要成為聖人的種子。你們來聽法,法上的智慧你聽進去了,聖人的種子就已經下進去了。我們心田裡的種子無其數,第八識稱為能藏,再多的種子也裝得下。拿世間上的心理學來說,潛意識猶如海洋,裡面的種子多得不得了,再多也能在這個海洋裡潛伏下。你下的是什麼種子,將來就結什麼果,你們下的是釋迦佛智慧的種子,將來決定在法上成就,有因必有果。法上的成就就是成就智慧和悲心,智慧和悲心徹底究竟圓滿了,你不是佛誰是佛啊? 把夢想成得神通,偏得很厲害, 如果你還沒有到真實的境界,自己得意,好像我已經成功了,實際上你是想出來的。前兩天我接到一張條子,有個信佛的人據說他夢很靈,他做事情都根據做夢給他的啟示,夢裡怎麼樣他就怎麼辦,他把這個情況想成“我得神通了”。你得的“夢神通”啊?要知道夢都是虛妄的。我看他想的已經偏啦,很危險啊,而且勸也勸不醒,鑽牛角尖了。佛弟子天天唸《心經》,《心經》要我們“遠離顛倒夢想”,你怎麼把夢抓得這麼厲害呢?這樣子再想下去,多想一個念頭就多下一顆種子,這都是迷信的種子、邪種子,將來不邪才怪呢。 心田中種下有毒的種子,也會害人, 我也不知道花有幾種,我是一向不關心,不過我年輕時聽到一支歌,唱“夜來香”,前幾年還聽到唱“牡丹”,還有一種種子有毒,開的花叫罂粟花,很漂亮,卻專門害人。一個佛弟子在八識田中種下有毒的種子,也會害人。所以“戒淨聖種”,你要成為聖種,要下聖人的種子,那麼你戒必須要清淨。 種子熏習成種性,修行要有人管才成材 “種子久久熏習成種性”,你們在這裡跟這麼多同學一起共住,天天聽法,還要討論,還有糾察要管頭管腳管你們,走路不許你像個猴子那樣蹦蹦跳、搖搖擺擺的,不恰當的話也不許你說,你到佛門裡來,糾察不管你誰管你?從前在福鼎,我專門在女眾專修班講一個“管”,講了好幾堂課。沒有一個人不受人管的,小時候父母管,學校裡老師管,社會上領導管,就是你不要任何人管,還是有人管你,誰?公安局管你,你只有通過教育,通過管,你才會做好人。假如你犯了法,你也不要公安局管,你真能這麼樣,牢房裡豈不早都空掉了?你真能這麼樣,所有的地獄也全空掉了,可能嗎? 定學開導 (63) 傅味琴講於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8.1 進佛堂熏檀香,進廁所熏臭氣, 提要: 種子熏現行,現行熏種子,熏久了自會變 在這兒培養你們怎麼樣遵守規章制度、遵守紀律,怎麼樣過六和生活,怎麼樣團結,這叫熏習,天天這樣,慢慢你們就養成習慣了。熏就好比是熏香,一只香盒子沒有裝香之前聞不到香味,香裝久了,聞聞盒子也是香的;習就是學習、練習。你們應該要有智慧,要明白在我們這個清淨的天天學戒定慧的團體裡,你多留一天,就多熏習一天,也就多有一天的利益。 修行就是“種子熏現行,現行熏種子”,是熏出來的。種子會熏現行,行就是行動,你聽到了佛法了,或者同學對你很有益處的開導,就像種子那樣下去了,你現在的行動也會變掉,你即使一時變不過來,熏久了自會變的。你本來不是這樣,經過熏習現在變得非常的穩重,文雅,沉著,非常的文明,你慢慢就習慣了。這個現行又會熏種子,你每個變化的動作又在你八識田中投下了種子,當然這是好的種子喽,這叫現行熏種子。 進佛堂熏檀香,進廁所熏臭氣, 我們修行為什麼要爭取在一個清淨的環境、清淨的團體裡修,為什麼要天天學修戒定慧?就是熏啊!同樣的道理,假如你喜歡東走西走,不管什麼地方都要擠進去,這也叫熏。你到這兒去熏熏,到那兒去熏熏,隨自己高興,要熏檀香就到佛堂,要熏臭氣,就進廁所,也會熏成功的,你只要在茅坑裡留個兩個小時,你出來連衣服都是臭的。能隨便東走西走嗎?所以要聽佛的教導,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不清淨的地方不要去,看見惡知識要遠遠的離開,否則熏了臭氣你倒霉哦!臭氣沖天的了。 有人熏了臭氣還得意,這是眾生的愚癡顛倒, 有些人熏了臭氣,還很得意啊,他就喜歡這個樣子,就像糞坑裡的蛆,特別喜歡糞坑裡的臭氣,養成習性了,這是眾生的愚癡顛倒。他不知道別人都背後在說他,“這個人怎麼世俗氣這麼重?”他還以此為得意。所以我們要熏香,不要熏臭;我們要熏清淨,不要熏骯髒;我們要熏偉大,不要熏渺小;我們要熏高尚,不要熏自私。熏久了就成了種性,越久越牢,越牢越穩。 “心”跟種性的“性”是兩個字,比方男性總是男性,女性總是女性,不可能這個人本來是男性,忽然變成女性了,沒那麼容易。即使有的男人長大了一副娘娘腔,他要通過很多年的熏染,才會變成娘娘腔。 “江山易改,秉性難移”,靠佛性去改, 再比如性格也是性,個性也是性,都有性字。性格形成了,改起來很困難。從心理學來說,六歲以下的孩子性格容易改變,叫可塑期,就好像石膏模型還沒有發硬,你要它長一點就長一點,短一點就短一點,胖一點就胖一點,瘦一點就瘦一點。六歲以後的兒童,形成他的個性了,再要他改變,比較困難啦,就好像石膏像硬化了以後能不能改變?還是可以改變的,但有限的很,你只好拿把刀,這兒削削,那兒削削,只能是這樣。所以世間上的人要改變個性,談何容易啊,古人就說:“江山易改,秉性難移。”所以釋迦佛要到娑婆世界來成佛度眾生,佛的個性、人格完全是圓滿的,他是做一個榜樣給我們看。那麼我們靠什麼改啊?力量最大的就是佛法,我們靠佛法改,所以說是能改的。 定學開導 (64) 傅味琴講於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8.1 佛弟子都是聖人的種性, 提要: 難不等於不可能,難一分努力一分, “江山易改,秉性難移。”這句話一般人理解成:他就是這個脾氣,改不了的。其實難不等於不可能,僅僅是難一點呀,哪怕你們脾氣再壞,煩惱習氣再重,也不要灰心,不要信這種話:“你是業障眾生,脾氣這麼壞,你想成就,別打妄想了。”難一點你努力一點,難一分你努力一分,難兩分努力兩分,一切都會變,說不變就不是佛法。所以我們在這兒熏習久了,將來就成就了聖人的種性,就是能夠形成佛、菩薩、阿羅漢的種性。 佛弟子都是聖人的種性, “佛弟子應皆是如來、菩薩、阿羅漢種性。”世俗上的人能不能成為佛、菩薩、阿羅漢的種性?也有可能,那他們必須要接受佛陀的教育才會形成。我們所說的佛弟子,是指跟佛學的人,你不跟佛學,能稱為佛弟子嗎?比如你不跟老師學,能稱為學生嗎?現在有多少名義上的佛弟子不去學佛,卻去學怎麼樣搞名搞利,學怎麼炒股票,怎麼發財,怎麼騙人,能叫佛弟子嗎? 假和尚說燒長香能消災,騙了錢就人影不見了 講到騙,我講一件事情供給你們作生活經驗。大概在十年前吧,有個單位請我到西安去辦班。西安的學生就請我到他家裡去,他講給我聽,他的太太剛信佛,有一天有人敲門,一看是兩個小和尚,剛信佛的人非常虔誠,看見出家人非常恭敬,就請他們到裡面坐好,泡茶,送上點心。這兩個小和尚就開口:“看你最近氣色不太好嘛!”出家人應該是給居士講佛法,氣色好不好管你什麼事啊?你又不是看相先生。看相先生老是嚇唬人的,如果不嚇唬人就沒生意了,我當學生的時候經常碰到這種人。有的看相先生把一張小桌子放在馬路邊,看見一個人走過,桌子一拍,“先生!”那個一嚇,“你大禍臨頭啊!”他一緊張,就被他抓來看相,看完了:“這個結,我可以給你解,五十塊錢怎麼樣?”(眾笑)現在假和尚也搞這一套。我說的是假和尚,可別說我在罵和尚。 這兩個和尚又說了:“這個問題,不在你身上,是出在你女兒身上。”這個媽媽更緊張了,又說:“辦法是有,你給我兩只杯子,一雙筷子。”他裝模作樣把筷子這麼擺,那麼放,“如果這個結不解開,可能會有生命危險。這樣吧,我回去給你燒長香,求菩薩保佑吧,一天兩塊錢,給你燒三年。”她說:“我沒這麼多錢啊。”“那就一塊錢。”這個可憐的媽媽走進房裡,整票零票全都湊來捧給他:“我就是這麼一點了。”“那也行,不燒三年就燒一年,但是你要記住,這件事情,你不能跟任何人說,三個小時之內不能出家門,三天之內你不能出弄堂口,否則就不靈了。”錢給他拿走了,這個媽媽越想越不對頭,等醒過來再去追他,人影不見了。 一支長香要九百八十元,我們這兒燒香不要錢, 現在騙的更厲害了,上海有個學生告訴我,現在有的寺院,一進去就分配你到這個房間裡去,到那個房間,進去干啥?叫他燒香。這個同學因為懂法的,一看情況不對,知道有點邪了,可是有儒教思想,想我既然來了,結個緣就算了,那麼就給他三十元。他說:“三十元?我一般燒一支長香,要九百八十塊錢。”這個同學理也不理他就走了,所以你們回去勸勸親戚朋友,真的要燒香就到我們這兒來燒,一塊錢也不要,真正的佛教不做生意,更不騙錢。 定學開導 (65) 傅味琴講於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8.1 佛在人間時,教導弟子走向證果證道的路, 提要: “聖種”指真正的佛弟子, “是謂聖種”,這裡講,“佛弟子應皆是如來、菩薩、阿羅漢種性”,這是指真正的佛弟子,這個種子將來就使你成為聖人。而不是冒牌的佛弟子,更不是假和尚。佛教裡的聖人是指賢聖僧,已經證了果了,這叫聖僧,還沒有證果在路上的,叫賢僧,我們皈依應該是皈依賢聖僧,而不是只要穿了和尚衣服,剃了頭的都可以皈依,否則電影裡演和尚的演員,你也可以皈依了。不是光頭就是和尚,在家人剃光了頭很多的,只能稱光頭居士。在我們這兒學法的一個比丘尼,她跟我說過:“我為什麼要學法?我作為出家人,佛法都不懂,那不是變了光頭居士了?”其實居士也應該學佛法,所以連光頭居士都不是,只能叫光頭演員。 聖種趨向涅槃,由戒定而至彼岸 有了聖種以後,咱們這條道路必然是趨向涅槃,必然得到生死解脫。涅槃又稱彼岸,到了彼岸再也沒有生死輪轉,也沒有六道輪回,修解脫法就能到解脫的彼岸,你要達到這個境界,首先必須要修離欲。“由戒定而至彼岸”,通過由戒生定,由定發慧,這條路就能到彼岸,這裡邊離欲特別特別重要。我們修禅定,首先要得初禅,初禅叫離生喜樂定,或者叫尋伺喜樂定,離是離欲惡不善法。要入初禅首先要離開欲,粗一點說,財色名食睡都不能貪,不能愛好,細一點說,色身香味觸都要離開,這些都是欲。如果你能這麼修,就能由戒生定,由定發慧,走上證果的道路。像這樣的聖眾,就稱賢聖僧,我們都應該要皈依,都應該要恭敬,都應該要贊歎。 佛在人間時,教導弟子走向證果證道的路, 當年釋迦佛在人間時,出家人都是接受佛陀的教導,走向證果證道的路,所以都是賢聖僧,有些佛弟子也不是釋迦佛親自剃度的,他們有的是捨利弗的弟子,有的是目鍵連的弟子,因為捨利弗、目鍵連以及其他的聖眾比丘都是賢聖僧啊。 為師要具十種功德,不可拜沒有實德的人為師 現在的佛門就不像樣喽,連假和尚都在收徒弟,假和尚自己還說“我是僧寶”,假和尚能稱寶嗎?所以大家要明白,我們接受了佛陀的教育,我們就是具足聖種的弟子,千萬不要糊裡糊塗再去親近假和尚。皈依也不能亂皈依,如果你要找一個善知識作你的依止師,跟著他學法修行,你還要先看看清楚,不能夠隨便拜師。當師的按照擇師法的要求,要具備十種功德,當然現在末法時期,十種功德要求太高了,那麼多少帶一點總應該吧,不要觀察下來,一種功德都沒有,就拜他師。 出家為了爭奪名利,排擠他人, 從前有個人,還是個女的,她也聽過法,可是她聽法沒起作用,因為她的欲很厲害。她忽然發心出家了,認定一個老和尚,跪在老和尚面前,一定要老和尚給她剃頭,說:“我就認定你是我師父啦。”等到老和尚給她剃了頭,她向老和尚提要求了:“你把佛學苑交給我,我來做苑長。”噢!原來她出家是為了這個,我看這種出家跟假和尚差不多。現在也不知道跑哪裡去了,可能一陣黑風吹到羅剎鬼國去了。今天講到這裡。 定學開導 (66) 傅味琴講於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8.2 僧寶功德,歸納為戒定慧, 提要: 僧寶功德,歸納為戒定慧, “戒淨聖種杜多行”是贊歎僧寶的功德,僧寶的功德很多,歸納起來就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發慧,這是修行的總路線,目的就是為了斷煩惱,了生死,證阿羅漢果到彼岸。 僧寶是聖種,決定能證果成道, 照著斷煩惱、出離生死這條路子去修,尚未證果稱賢僧,證果稱聖僧。我們贊歎僧寶的功德是贊歎賢聖僧,賢聖僧稱寶。我們皈依,應該皈依賢聖僧,如果一個人出了家搞名搞利,自身不持戒、沒有定、沒有慧,既不斷煩惱,又不想了脫生死,更不想證果成道,把佛門作為獲取名利的場所,像這種人就不是賢聖僧,不能稱寶,他的方向和目的以及修行的路線都不對頭。我們贊歎僧寶的功德是因為他們是聖種,他們將來決定能夠證果成道,成為佛、菩薩、阿羅漢,由於長期的熏習,他們具足了這樣的種性。 觀世音菩薩教導眾生在持誦大悲心陀羅尼咒時要發願,在此十大願中首先要“願我速知一切法”,這是總綱,不知法就沒有智慧眼。其中有“願我速得戒定道”,“願我早登涅槃山”,要得涅槃,必須通過戒定道。 “觀世音菩薩教導眾生在持誦大悲心陀羅尼咒時要發願”,一共是十六願,第一個願“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第一個願是個總綱,沒有第一個願,後面的所有的願都不可能實現,所以沒有法什麼也沒有,你也不可能成就。釋迦佛是以法度眾生的,為了要度眾生出苦海,說了四十九年的法。不論是出家弟子在家居士,你修行沒有法,那不是盲修瞎練?釋迦佛的法你不聽也不學,釋迦佛咋度你?所以佛弟子不懂佛法,就成了釋迦佛度不了的人。佛不可能用手來拉你,也不可能用水洗干淨你身上的罪惡,他是跟你講佛法,要你接受教育,自己轉變。 不知從何時開始,認為不懂法沒關系, 現在這種不要法的風氣已經遍及佛門,究竟從哪一個朝代開始也沒辦法說,使人非常操心。可是這些人還自得其樂,他們認為懂不懂法沒有關系,吃素、唸佛、放生,就是修行。放生是好事,放生功德能得長壽,福氣大了升天,天人的壽命更長,可還是有生死輪回。所以作為佛弟子就要學法修行呀。 吃素是妙行,不是戒行, 吃素好處很多,可是吃素是妙行,妙就是好,這可不是戒行,戒律裡只有不殺生,沒有規定要吃素。這要弄清楚,不弄清楚,佛法被搞亂了。很多人說:“你受了五戒,吃葷就犯戒啦!”那五戒豈不變成六戒了?五戒只受四條戒倒是可以的,因為有一條戒你做不到,可以不受。例如法警,槍斃人是他的工作,他做不到不殺生,不殺生這條戒就可以不受。辦法就是受戒前跟授戒的師父打個招呼,到傳戒時,師父在問:“如諸佛盡形壽不殺生,汝今能持否?”你不要吭聲,你別因為大家說“能持”,你也說“能持”,那你就受了這條戒。 定學開導 (67) 傅味琴講於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8.2 不是你成不了聖者, 提要: 把吃素放在第一位,忽視了學法斷煩惱, 吃素是妙行,吃素不等於在修行,而國內的佛門一向把吃素放在第一位,他不根據你學佛法,也不根據你斷煩惱,你沒有吃素,隨便你修得多好,人家就說:“他還早咧!他還沒淨口咧!”吃素的風氣在中國盛行日久,明朝民間已經有吃素的風氣了,修外道的也主張要吃素,所以民間就有菜公、菜婆,因為他們自己說是吃菜的。一直流傳到現在,現在閩南地帶還有菜姑。但也不見得專門吃菜,也吃素雞、素鴨、素黃魚、素獅子頭、素排骨。 也不能以唸佛來代表全部修行,唸佛是用功的方法,是以唸佛止妄念。要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這才叫修行。 持咒要發願,持咒不發願就容易著魔 觀世音菩薩叫我們念《大悲咒》時要發願,你們也要記住,不管念什麼咒都要發願,如果不發願,容易得魔加持。比如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氣功風行一時,據說學氣功的人也在唸六字大明咒。後來學氣功的人出偏差特別多,當然氣功本身也有問題,按照佛教的教義來說,持咒不發願就容易著魔,所以觀世音菩薩就叫我們要發願。 如今佛弟子不想速知一切法,從前人求法, 第一個願是總綱“願我速知一切法”,速,不能慢慢來,現在佛門慢慢來的風氣真是厲害,都不著急的啦,慢吞吞,慢吞吞。我做老師發菩提心也夠可憐的了,從前是人求法,祖師有時還不肯給法咧,要看你誠不誠心。法是無上寶,這麼容易給你法啊?從前有公案,有人到祖師那裡去求法,在雪地裡跪了三天,祖師才開門,也只給他講兩三句法。現在這一套行不通,我老師只好“若要好,大作小”,現在不是人來求法,是我求你們來聽法了。已經可憐到這樣了,有人還要拖啊拖,這個說:“我過幾天來。”那個說:“我八月份來吧。”又說:“我現在又來不了了。” 昨天是我們禅定學修第三周開頭第一天,我覺得奇怪,怎麼新同學很少,咋搞的?別人給我解說,“奧運會開始了,沒空來聽法了。”(眾笑) 不是你成不了聖者, 我現在講法給你們聽,你們假如還不覺悟,還拖拖拉拉,那不是你成不了一個聖者,而是你自己不要成就。我們有這個種子,我們有這個種性決定成就。可是你不要成就,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比如做媽的勸女兒:“這個小伙子挺好,你為什麼偏偏要找那個小伙子?”女兒不聽媽的,媽也沒辦法。再說下去,女兒也要冒火:“我找對象,當然要照我的意思。”結了婚,媽媽催:“總得要生個孩子。”說得多了,女兒實在冒火:“我是不想生,要生你自己生。” 同學們之間發菩提心,常會遇到這樣的事情,你好心勸人來聽法,他開始敷衍,多勸了還嫌煩:“我不去聽,你去聽吧。”但你也別因此退了菩提心。 時光流過去了,再也流不回來了, 時光像流水那樣流過去再也流不回來了,所謂返老還童,僅是說說呀。尤其不能相信世俗人說的話,世俗上的人為了賺錢,盡說假話,所謂不說假話不能辦大事。比如多年前有一則廣告,“今年二十,明年十八”,因為用了這個香皂,去年二十,今年十八,可能嗎?那麼後年十六,一直用下去,就回到媽肚子裡去了。(眾笑) 只有釋迦佛說的是真話實話。人生難得,佛法難聞,今天能聽到佛法,都是你們過去世修來的福氣,今後怎麼樣誰也不知道。我二十三歲時在上海經常有佛法聽,還有好多法師講經。僅僅過了五十五年,現在你能聽到一位法師講經說法,真是難哦,如果再過五十年怎麼樣?誰知道啊。 觀世音菩薩是大菩薩,我們都要記住他的話,“願我速知一切法”,時光不等人,可以放下的事情快放下吧,抓緊時間學佛法修行,觀世音菩薩就會特別喜歡你,因為你做到了“願我速知一切法”。所有的菩薩都是一個心態,如果你不喜歡聽法就不喜歡你。 “願我速得戒定道”, 提要: 有人吃飽了還怕會餓死, 有的人拖泥帶水拖得厲害,有的人聽了一點就滿足了,再叫他去聽,“我聽過了。”那麼你吃了早飯,為什麼還要吃中飯?你只怕自己會餓死,不怕自己的法身慧命得不到法乳的滋養,骨瘦如柴。所以說眾生愚癡顛倒,真是可憐!從前班禅大師才十四歲,在北京雍和宮講法,據說他一上法座第一句話:“人生第一件大事,了生脫死。”這是第一件大事,要了生脫死,就要趕快速知一切法。 “願我早得智慧眼”,佛門裡不懂佛法的瞎子, 觀世音菩薩叫我們發第二願:“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智慧眼。”不知道法就沒有智慧眼,瞎子沒有眼睛東撞西撞,只好靠一根棒棒東嘟嘟,西嘟嘟。你即使靠棒棒走幾步路,也不能跑起來啊。不懂佛法的人都是佛門裡的瞎子,這些瞎子還要做引路人。瞎子收瞎子做徒弟倒也罷了,有許多人不完全是瞎子,他看看書也稍微懂一點,就因為這個瞎子名氣大,寧願拜他做師父,瞎子講起法來盡講錯,他還心安理得:“這個師父名氣大,會講錯嗎?”這叫盲目崇拜。 “若多少有聞,自大以驕人, 還有一種人,雖然學了佛法,仍然是瞎子,因為他傲慢。佛經上有一偈,“若多少有聞,自大以驕人,猶如盲執燭,照彼不自明”,雖然學到了一點佛法,驕傲自大,自以為了不起,好像瞎子拿一個燭火,雖然有光,可是瞎子見不到光。像這樣傲慢自滿的人,佛法的光明也照不亮他。 我根據這幾句話寫了個故事,叫“盲人執燭”。有一個黑暗的房子,第一個人拿著燭火走進去,他什麼都看見了;第二個人走進去,他什麼都看不見;第三個人拿著燭火走進去,他仍然什麼也看不見,為什麼?第一個人是亮子,黑暗的房子裡他拿著燭火一照就看清楚了。第二個人雖然有眼睛,他沒有得到智慧的火光,沒有燭光,仍然在黑暗裡。第三個人拿著燭火走進去,怎麼會什麼也看不見?瞎子呀,而且瞎的人偏偏還要假裝不是瞎子,也拿了燭火走進去,結果這個東西撞一下,那個東西碰一下。他還自以為是:你看我走的多好。他不知道人們都在嘿嘿地笑他。所以傲慢的人自我陶醉,從不想到有多少人在取笑他。修行人要有智慧眼,一切都用佛陀的智慧來看問題,你不懂法,哪來智慧眼。 “願我速得戒定道”, 後面還有兩句,“願我速得戒定道”,“願我早登涅槃山”,得到智慧眼,你修行的路就看清楚,就不會走上歧路啦。這條路就是戒定道,修行人只走一條道,就是戒跟定的路。離開了戒定道,都是歧途,就算不是歧途,你也拐了一個大彎,那你很吃虧啊。你本來可以筆直地走,結果想想走直路比較吃力,還要爬山頭,還是聽別人的話,走旁邊路方便,咦,怎麼這麼遠啦?好不容易碰到一個善知識,善知識告訴你:“啊呀!你怎麼不走直路,去繞一個圈子干嘛?”這個時候糟了,你再想回來嘛還得繞回來,只好繼續再繞下去,這樣繞圈子走路修行能快嗎?走彎路的人,即使肯半路裡退回來,一去一來,浪費了多少時間啊? 定學開導 (69) 傅味琴講於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8.2 修行無捷徑,不走彎路就叫捷徑 提要: 修行無捷徑,不走彎路就叫捷徑 從前我在上海,有個信佛的人來看我,希望我給他指一條捷徑。佛法哪有捷徑,我就回答他:不走彎路就叫捷徑。為什麼末法時期眾生修行這麼困難,證果成道的人稀有難得,都因為不聽釋迦佛的話,自作主張、自搞一套。或者聽到幾句哄人的話,去繞彎路。我不哄人,你不走彎路就是捷徑,唱戲的還有一句話:清清白白做人,老老實實唱戲。修行能不老實嗎? 修行走直路能穩速抵家,走彎彎道有危險, 釋迦佛講法四十九年,都叫我們走直路,拿八正道來說,就是八個正道,不許偏,也不許歪,所謂直心辦道場。你走筆直的路,快啊,學過《菩提道次第》的人都知道,你有了真正的善知識給你做指導,不會進入疑怖之林,可以“穩速抵家”,又穩當又快地回到你的老家,你的老家就在如來那裡,善知識就有這個功德。如果你路稍微偏了一點,進入了大森林,迷了路,你就出不來,裡邊都是老虎、獅子,不把你吃掉還算你有福氣。 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才是正道,能到涅槃彼岸 我是主張聽釋迦佛的話,走正道,也就是直道,橫穿千萬學不得。我們現在都得到人身了,就筆直地一步一步往前。橫穿能快得了嗎?即使竹竿裡一條蟲橫穿穿出來,可仍然是條蟲。什麼叫直路?什麼叫捷徑?什麼叫正道?由戒生定,由定發慧,這才是正道。你走戒定道,就能夠到涅槃,到彼岸,所以還有一個願,“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登涅槃山”,要登涅槃山必須通過戒定道。 何謂定?能海上師說:“定”,離五欲而生之心一境性。” 今天我們講的定學,戒定慧三學都要學,不可分割,但是定學是個關鍵。定的解說很多,從前經常講止住了妄念就叫定。外道也修止住妄念,所以外道也能得定,可是外道定了不脫生死,那叫世間定。佛教的出世間定那就不同了,不光是要止住妄念還要修觀。首先要皈依三寶,還要發菩提心,修好四無量心,還要修三十七道品,這樣修起來,就能夠出三界。所以光有方法止住妄念,對我們佛弟子修行成就是不夠的。 何謂定?定謂離五欲而生之心一境性 “何謂定?能海上師說:定謂離五欲而生之心一境性”。心在一個境上,就叫心一境,這可以通過訓練來實現,訓練的辦法就是專注一境,把心住在一個境上,通常講就是全神貫注,要全神貫注在一個境上,一動不動。有時候心會動,你一打妄想心就飄掉了,還有昏沉,糊裡糊塗,境也找不到了。克服了妄想和昏沉,訓練成熟了,就成為性,叫心一境性。
離開了大眾的孤雁很可憐的
·為了逃避大眾間的磨擦,住小廟,收一兩個徒弟子為防老,也就形成了變相
的還俗
·不是磨擦不好,是磨擦中起煩惱不好
·不從法上去想,偏要照自己的想法去想,這就是我執,也就是生死的根
·打基礎是最辛苦。善知識不可能整天陪著你,離開了大眾的孤雁很可憐的
收一兩個徒弟子為防老,也就形成了變相的還俗
這就是我執,也就是生死的根
離開了大眾的孤雁很可憐的
要維護佛教的尊嚴、僧團的莊嚴
·得不到稱心如意,就說沒有緣份,實在說是你不珍惜緣份
·勸人和合有功德,幫人吵架最愚蠢
·僧團修行才有功德,要維護佛教的尊嚴、僧團的莊嚴
·如來的悲心和智慧等流到佛弟子身上,悲智是因,成佛是果
實在說是你不珍惜緣份
要維護佛教的尊嚴、僧團的莊嚴
悲智是因,成佛是果
所以正定靠戒來保護
·戒淨是正因,不依戒的定是邪定,所以正定靠戒來保護
·我們都是得到聖種的人,將來決定能證阿羅漢行菩薩道成佛
·把夢想成得神通,偏得很厲害,將來不邪才怪呢
·心田中種下有毒的種子,也會害人,戒清淨才能種下聖人的種子
·種子熏習成種性,修行要有人管才成材
所以正定靠戒來保護
趨向涅槃,首修離欲,由戒定而至 彼岸,此類僧眾即稱賢聖僧,
應皈依,應恭敬,應贊歎。
將來決定能證阿羅漢行菩薩道成佛
將來不邪才怪呢
戒清淨才能種下聖人的種子
佛弟子要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種子熏現行,現行熏種子,熏久了自會變
·進佛堂熏檀香,進廁所熏臭氣,佛弟子要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有人熏了臭氣還得意,這是眾生的愚癡顛倒,熏久成性,成了糞坑裡的蛆
·“江山易改,秉性難移”,靠佛法去改,就能成就佛陀那樣圓滿的人格
佛弟子要親近善知識,遠離惡知識
熏久成性,成了糞坑裡的蛆
就能成就佛陀那樣圓滿的人格
不學佛的人能稱佛弟子嗎?
·難不等於不可能,難一分努力一分,說不會變,就不是佛法
·佛弟子都是聖人的種性,不學佛的人能稱佛弟子嗎?
·假和尚說燒長香能消災,騙了錢就人影不見了
·一支長香要九百八十元,我們這兒燒香不要錢,佛教不做生意,更不騙錢
說不會變,就不是佛法
不學佛的人能稱佛弟子嗎?
佛教不做生意,更不騙錢
所以稱賢聖僧
·“聖種”指真正的佛弟子,這個種子將來能使你成為聖人
·聖種趨向涅槃,由戒定而至彼岸
·佛在人間時,教導弟子走向證果證道的路,所以稱賢聖僧
·為師要具十種功德,不可拜沒有實德的人為師
·家為了爭奪名利,排擠他人,一陣黑風吹向了羅剎鬼國
這個種子將來能使你成為聖人
所以稱賢聖僧
一陣黑風吹向了羅剎鬼國
修行目的是為了斷煩惱,證阿羅漢果到彼岸
·僧寶功德,歸納為戒定慧,修行目的是為了斷煩惱,證阿羅漢果到彼岸
·僧寶是聖種,決定能證果成道,由於長期的熏習,使他們具足了這樣的種性
·“願我速知一切法”是總綱,釋迦佛的法,你不聽不學,佛咋度你
·不知從何時開始,認為不懂法沒關系,吃素、唸佛、放生就是修行
·吃素是妙行,不是戒行,說不吃素就犯戒,五戒豈不成了六戒
修行目的是為了斷煩惱,證阿羅漢果到彼岸
由於長期的熏習,使他們具足了這樣的種性
“願我速知一切法”是總綱,
釋迦佛的法,你不聽不學,佛咋度你
吃素、唸佛、放生就是修行
說不吃素就犯戒,五戒豈不成了六戒
而是你自己不要成就,這就沒辦法了
·把吃素放在第一位,忽視了學法斷煩惱,這種風氣盛行已久,要勤修戒定
慧,熄滅貪瞋癡才叫修行
·持咒要發願,持咒不發願就容易著魔
·如今佛弟子不想速知一切法,從前人求法,現在我求你們來聽法,還要拖拉
成風
·不是你成不了聖者,而是你自己不要成就,這就沒辦法了
·時光流過去了,再也流不回來了,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可以放下的事就放
下吧
這種風氣盛行已久,要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才叫修行
現在我求你們來聽法,還要拖拉成風
而是你自己不要成就,這就沒辦法了
人身難得,佛法難聞,可以放下的事就放下吧
修行人只走一條路,就是戒定道
·有人吃飽了還怕會餓死,卻不怕自己的法身慧命得不到法乳的滋養,而骨瘦
如柴
·“願我早得智慧眼”,佛門裡不懂佛法的瞎子,偏要做引路人,因為名氣
大,自會有人盲目跟從
·“若多少有聞,自大以驕人,猶如盲執燭,照彼不自明”
·“願我速得戒定道”,修行人只走一條路,就是戒定道
卻不怕自己的法身慧命得不到法乳的滋養,而骨瘦如柴
偏要做引路人,因為名氣大,自會有人盲目跟從
猶如盲執燭,照彼不自明”
修行人只走一條路,就是戒定道
·修行無捷徑,不走彎路就叫捷徑
·修行走直路能穩速抵家,走彎彎道有危險,進入了疑怖之林,不被野獸吃,
還算你有福氣
·由戒生定,由定發慧,才是正道,能到涅槃彼岸
·修止修觀才是出世間定,佛弟子還要發菩提心,修好慈悲喜捨
·何謂定?定謂離五欲而生之心一境性
進入了疑怖之林,不被野獸吃掉,還算你有福氣
修止修觀才是出世間定, 佛弟子還要發菩提心,修好慈悲喜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