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味琴居士:定學開導(80~89)
定學開導 (80) 傅味琴講於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8.3 “僧皆如來子,攝以六和敬”, 提要: 瞋~一念瞋恚意,百萬障門啟 時間關系,下面只好講快一點,瞋,“一念瞋恚意,百萬障門啟。”遇到這個障礙,那個障礙,不要去檢查別人,首先檢查自己,你慈悲心修好沒有?到處去沖撞人,不肯依順人家,偏要人家依順自己,本來沒障礙的也會產生障礙。“我今既出家”,這幾句話對出家人說的,當然我們居士也應該向出家人學習,“身被法王服”,法王就是佛,出家人是披佛的袈裟,“若以瞋報瞋,打殺還打殺。”假如別人對我起瞋恨心,我也用瞋恨心去報復他,別人打我,我也打他,別人罵我,我也罵他,“同世間粗漢,何能稱福田?”這種做法跟世間上的粗漢差不多。 小時教育不當,長大進佛門不能合眾, 世間上就是這麼樣,現在連父母教育小孩子也是這個樣:他打你,你為什麼不打他?人家對你凶,你老實就被欺負,你比他更凶,你會占便宜。以打還打的教育出來的孩子,即使他過去世有善根,今世進了佛門,肯定跟大眾合不來,因為他從小就這麼培養的,一點耐性也沒有,到處看不慣。如果有什麼矛盾牽涉到他,他就一定要勝過你,要比你凶。假如對方也不好欺負,那怎麼辦?“你不走我走。”法也不要了,修行也不要了,就是為了一口氣,這都是世間上的粗漢。 出家人稱福田僧,接受供養而不修行弘法, “何能稱福田?”出家人稱為福田僧,要為眾生培福,眾生供養你,你受了供養,眾生福氣就增長了。當然眾生供養你的錢是給你弘法修行的,而不是你拿了錢去吃喝玩樂,喝酒炒股票,乃至養老婆,給子女出國,那就錯了,那要背因果的。 有些出家人自鳴清高,不收供養,亦不收徒弟, 還有種出家人相反,居士供養一律不收,說“我沒有什麼功德,而且受了供養了我自己福氣下降。”人家就說他高尚,不貪錢。這不是貪錢不貪錢,是他不願給居士培福,人人都是這樣,居士到哪裡去培福?只好送到到阿姨叔叔伯伯那裡去,或者寵愛自己子女,要啥買啥。這種出家人可能不懂佛法,也可能儒教思想太深了,自命清高。有的出家人自己修得好,卻不收徒弟,能海上師說,這種出家人沒有悲心。你不收徒弟,佛教傳燈怎麼傳下去啊? 離家修行,弘揚正法, 今天我們做居士的離家來修行,從事弘法事業,居士們受感動,希望我們能夠把人才培養出來,正法弘揚開去,也不斷來供養,那麼他們也有福報。我們今天吃的飯,穿的衣,還有發的零用錢,都是居士供養的,所以這口飯不是好吃的,要看你是不是在好好修行。如果你不好好修行,自由散漫,不遵守規章制度,不能合眾,還怄氣、吵架,你有慚愧心嗎?眾生對我們有極大的希望,你不要有失眾望啊。 “僧皆如來子,攝以六和敬”,同學間要互相恭敬,要看功德 “僧皆如來子,攝以六和敬。”每個佛弟子都是如來子,佛弟子一家人,要過六和生活,同學之間要互相恭敬,要看功德。當然每個人都有過錯,你看到別人過錯不要大驚小怪,有人自己犯了錯誤心裡很難受,我也勸他不要大驚小怪,過錯改一改就沒了嘛,功德倒是了不起,能使你將來成就,所以同學們要互相看功德。 定學開導 (81) 傅味琴講於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8.3 “於貪於嗔,不捨不離”,即墮邪見 提要: 別人對我有功德,要念念不忘,任何誹謗不要計較, 有人總說我這個老師有點怪,我受某些人的誹謗三十多年了,現在好得多了,因為無論你怎麼說我閒話,你還得承認我弘揚的是正法,我培養的學生還不錯,你還得承認我是盡我所有作供獻的人。有些人就奇怪:“老師,當年你受盡排擠與打擊,你怎麼還去看他,關心他,跟他這麼親啊?”因為我看他的功德,當年我二十二歲進佛門,他一直在關心我,我得到了他多少好處?別以為好像我在說自己怎樣好,我是老師啊,好的地方也要說,供給你們學習學習,虛偽的謙虛就是愚蠢。所以僧皆如來子,希望大家要看功德。 還講個小故事,我去看他的時候,可能他因為病的關系,有點糊塗了。他躺在床上問我,“上海有個居士叫傅味琴,他現在情況好嗎?”我說“我就是小傅啊。”一聽這話他眼睛都亮了,精神馬上來了,這說明什麼問題?你要轉變一個人,首先要去感動一個人。 癡~迷迷茫茫,墮於邪見 再講癡,“迷迷茫茫墮於邪見”,前面貪瞋這幾句話是能海上師說的,癡這幾句話是我的一點感觸。“迷迷茫茫”,你問他幾個問題,他回答不出來,就是迷迷茫茫。比如問他:“你賺的錢一輩子都用不光,為什麼還要拼命地賺錢?”可能他回答不出來。“你現在只有一個人,你買的大床可以睡四個人,這麼大,有什麼用啊?”他回答不出來,只好朝你笑。 有一次,我去一個學生家裡,後來我就說“我上次到你家裡來,護法在朝我瞪眼睛呢?”看他聽不懂,我干脆就說說明白:你家裡太豪華,我到這樣享受的地方去,護法會喜歡我嗎?你修行人跑到這兒來干什麼? 癡頭怪腦的人總把幸福寄托在事物永遠不變上 戀愛的人都是癡頭怪腦,戀愛失敗了還在等待他回心轉意啊。有人看到過去的女朋友,人家已經四十多歲,有孩子了,他還在癡:這一次看見你跟從前不一樣了,從前的你風度多麼好,多麼有修養,多麼富有詩意,現在怎麼變成這樣了。好像替她可惜,表示還在愛她。真是笑話,你能使別人永遠不變嗎?自己都變成老頭子了,還想不變。 “於貪於瞋,不捨不離”,即墮邪見 “邪見”,就是知見不正,自己想一套,違反如來的教導,“於貪於瞋,不捨不離”,癡就在貪瞋裡,貪了還想貪,不肯捨掉就叫癡。恨了還想恨,恨到最後非把他殺了不可,你殺了他你也槍斃,可是癡頭怪腦的人從來不考慮後果的。 “離苦復貪,離貪復瞋”,癡於財色,不肯回頭 “離苦復貪,離貪復瞋”,即使聽聽法,有點覺悟,總算醒過來了,剛剛離開一點苦又去貪,因為事過境遷。我很早就不給人家看病了,我到底是一個修行人,我還要留點時間修行,還有一個原因,醫生總是慈悲的,不管你人好人壞,你病苦,我都給你解除。壞人生了病,躺在床上爬都爬不起來,想干壞事也干不成,你把他病看好了,你不教育他,他仍然去當小偷當強盜。 患口吃而說不出話來的人,通過心理療法和語言訓練,七八天後就能滔滔不絕地講話。等他說話流利了,他就打電話約女朋友老地方見面,實在使我失望。 我會按摩,我這個按摩很舒服,很受人喜歡。有一次我告訴這個老年病人,要求她不吃大米飯,也不吃葷腥,她都說好。有一次我給她按摩好,剛出門,想起有樣東西忘在她家了。等我再回去敲門拿東西,一看,她開始吃晚飯了,酒啊,肉啊,我才知道我為她看病是供給她喝酒吃肉的。所以什麼醫生最最了不起?弘揚佛法的醫生最了不起,佛是大醫王。 “癡於財色不肯回頭。”世俗人誰肯回頭?真是不見黃河心不死,觀世音菩薩會掉眼淚。聽同學說了個故事,觀世音菩薩有一天倒過來坐,有人奇怪問:“慈航大士,為何倒坐?”觀世音菩薩又叫慈航大士,因為他是倒駕慈航,觀世音菩薩回答說:“苦海無邊,只因眾生不肯回頭啊。”你們今天都在步步升高,不斷前進,希望你們再也不要後退,否則太可惜了,苦海無邊啊。 今天講到這裡。(回向) 定學開導 (82) 傅味琴講於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8.4 要頂禮贊歎持戒清淨、能修苦行的僧眾 提要: 要頂禮贊歎持戒清淨、能修苦行的僧眾 我們在講“以戒生定,由定發慧”的時候,要認識到作為一個佛弟子是什麼樣的身份,應該怎麼修,要達到什麼目的?所以我們就結合經書裡幾句話來講:“如來悲智等流身,戒淨聖種杜多行,成就三德三慧體,三士聖眾我頂禮。”這幾句話是贊歎僧的功德。 不可盲目恭敬,對三寶要有正信 我們皈依三寶,首先要恭敬三寶。恭敬三寶的基礎,是對三寶有信心,如果對三寶沒有信心,你這個恭敬是盲目的。你有信心,還要看你是不是正信。有些人對迷信的東西也蠻有信心的,有些人聽信了邪見的話,對邪知邪見也有信心,那個差別就很大。 要根據佛講的話去實踐,檢驗正確就應該信, 我們皈依三寶,要恭敬三寶,贊歎三寶,今天講到這四句,就是為了使我們從了解僧寶的功德中產生信心,那樣子恭敬僧寶才是正路。釋迦佛最反對的就是盲從,釋迦佛甚至說連佛講的話,也不要盲目的相信。你們應該根據佛講的話去實踐,通過實踐檢驗正確的,你就應該相信。可是現在能夠聽釋迦佛的話,照釋迦佛的話去做的人很少了。即使有,份量也不足了,所以致成了末法時期。 要恭敬贊歎能以戒定慧來培養聖種的佛弟子 佛弟子怎麼修行?第二句話已經扼要地講清楚了:戒要清淨,要使我們具足聖種,還要好好地培養這顆聖種,怎麼培養?就是要走戒定慧的道路。我們既然已經有了這個種子,就應該通過我們的培養,讓它快快結果,這個果就是將來的證果成道。像這樣的佛弟子,不管是出家在家都是善知識,都是值得我們贊歎恭敬的。 恭敬頂禮是頂禮修行人的功德 佛在世的時候,已經有過規定,我本來知道的不詳細,最近常看原始佛教的材料,裡邊說:“恭敬頂禮是恭敬頂禮這個修行人的功德,不管他在家出家,只要他有功德。”如今對在家居士,一般是對他合掌就可以了,對有功德的出家人,居士就要頂禮。 對有修行功德的不頂禮,這是你的驕慢, 還說明白:“如果這個出家人沒有功德,你不應該頂禮。”這是釋迦佛規定的。所以頂禮不是頂禮某一個人,而是頂禮他修行的功德。如果他有功德,你傲慢不頂禮,那是錯的。所以我們必須要大講特講僧寶的功德,使我們在認識僧寶功德的基礎上生起恭敬心,那才叫正信。 杜多行~又名頭陀行,意即精神抖擻修苦行。佛贊歎杜多行,佛說杜多行住世,正法住世。 經雲:杜多功德行,如來所贊歎,能少欲知足,持戒生勇猛,不為自營謀,不系念外施,斷愛滅身執,歡喜易入禅。 定學開導 (83) 傅味琴講於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8.4 能精神抖擻修苦行的才稱 提要: 能修杜多行功德是釋迦佛最贊歎的, 今天講杜多行,杜多行是釋迦佛最最贊歎的,也是僧寶的功德。杜多行,又名頭陀行。講起杜多行,一般人不知,講起頭陀就容易知道,過去的電影小說裡經常把和尚稱為頭陀。記得《水浒傳》裡的武松也稱頭陀。你是不是個頭陀,看你有沒有在修頭陀行,你一條也沒有修,怎麼稱得上頭陀? 能精神抖擻修苦行的才稱杜多行, 杜多行的意思就是“精神抖擻修苦行”,如果精神面貌不好,你能修苦行嗎?凡是修苦行的人精神面貌都非常好,所謂朝氣蓬勃,精神抖擻。你們來我身邊學法培養的,我始終是這麼要求:你們都應該朝氣蓬勃,精神抖擻。在我培養的學生裡不准有一個人萎靡不振,連我生了這麼多年的病,年紀到了七十九歲,我看你們年輕人有時候精神還不及我,要開朗樂觀嘛。 修頭陀行能少欲知足,為如來所贊歎 這兒的青年組怎麼樣我不知道,我老了,沒有這麼多精力來過問,我要忙最最重要的、也是你們最需要的工作,那就是法。法雨山佛學苑年輕人最多,那邊的青年組表現非常好,這是我看到的,那真是朝氣蓬勃,精神抖擻。只要哨子一吹,青年組的人都是飛奔那樣跑出來,馬上集合,哪有慢吞吞慢吞吞走出來的,萎靡不振能修頭陀行嗎? 經書裡說,“杜多功德行”,修頭陀行有功德的,這不是我老師特別強調,是佛說的,你總應該聽。頭陀行就是苦行,意思修苦行是有功德的。“如來所贊歎”,修頭陀行的弟子如來贊歎。“能少欲知足”,修苦行的人,他的欲望很少很少的。欲望增多,你煩惱增多,惡業增加,這是三惡道的路。修行就要把自己的欲望越來越降低,所以要少欲知足。 有時伙食差一點也應滿足, 這兩天,我天天在你們齋堂裡繞一圈,看看你們伙食好不好。覺得還可以,那我也不說話,因為我一向主張你們伙食好一點。尤其頭一天是居士打齋,一般傳統打齋伙食總是好一點。即使有時候伙食差一點,你要滿足啦,我還不是天天吃青菜蘿卜。當年在五台山清涼橋,能海上師每天吃兩塊紅腐乳。徒弟比師父吃的好,要知足,要慚愧啦。 怕艱苦,回家圖享受, 不要跟世俗人學,不要聽那些世俗氣很重、貪享受人的話,有人一來到這兒就說, “這兒生活太艱苦了。”你聽了這些話,你會滿腦子“太艱苦了,太艱苦了”。夠好的了,修行人要用修行眼光來看問題,要說修行人的話。有些同學有好心,就供養一點,幫助改善伙食。還有些人扭轉屁股就跑回家去享受了。連法都不要了,修行都不要了,還像佛弟子嗎? 今天你們都是信佛的,所以我跟你們講講修行的話。這一次杭州企業家禅定營,他們一定要排在二十八日以後,因為都要看奧運會的閉幕式,要他們提前來,可能人很少的。我也不說話,因為他們都是老板。 有欲望的人盡打妄想,持戒就困難 “持戒生勇猛”,如果你能修頭陀行,你就沒有很高的欲望,不會再打另外的妄想,對於持戒從不討價還價,那你戒就持得起來。有這種欲望那種欲望,盡打妄想,持戒就很困難。 定學開導 (84) 傅味琴講於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8.4 生活要求低,自然不必系念外施。 提要: 當年我覺得皈依受戒好,就隨大眾皈依受戒了 有些人就不敢受戒,這麼考慮,那麼考慮,我只能勸導勸導。我覺得持戒很簡單嘛,我當初在上海佛教青年會,碰到董居士,他跟我講佛法,因為我總有顆跟佛有緣的善根,咱們就成了好朋友。他告訴我:“初八有皈依,咱們一起去皈依好嗎?”我想皈依是好事情,我說“好,好,好。” 我年輕時候有個脾氣,你們別笑我啊,你說什麼我都說好,養成習慣了。小的時候就是這個脾氣。我父親死了,我是住在父親朋友的家裡唸書。他家老奶奶跟他們孩子說:“你們脾氣怎麼這個樣子?你看他。”就說我了,“你隨便說他什麼,他都說好。”你就是說我是吃糞的,我也沒有意見。 那天上午受了三皈依,他又跟我說,“下午還有受五戒,我跟你一起受吧。”我說:“好!好!好!”我就是這麼受五戒的。 持五戒不難嘛,我又不殺生,何必怕受戒 受了五戒我覺得不難嘛。不殺生,我會殺人嗎?貓、狗我也不殺的,小時候有點小毛病,這種小毛病你改一改就好了。比如說我小時候喜歡把米蟲用大頭針釘在木頭上,長大了不這麼做就是了。假如問你:“你會不會殺雞?”“我不敢,我看見殺雞,我就要躲開”,那你為什麼怕受殺戒呢? 五戒要求並不高,何必去聽某些人說得可怕 不偷盜,你想偷人家東西嗎?“我從不偷的。”那你怎麼怕受盜戒啊?很簡單嘛,不殺生、不偷盜、不妄語、不邪YIN、不飲酒,這五條戒要求又不高。都是聽別人說的可怕:“像我們末法眾生能受戒嗎?犯了戒你下地獄啊。”犯戒下地獄,這話是不錯,但是我不犯戒呢?就不下地獄了,那麼你不要犯戒就是了。這麼簡單的事搞的這麼復雜,真是!所以有些話聽不得,現在佛門很多人的觀點都很混亂,還是聽佛的話好。 修頭陀行,持戒能生勇猛心, “持戒生勇猛”,你能修頭陀行,你修行就不怕難,不怕煩,能生起勇猛心。平時你們即使不修頭陀行,也要少欲知足,要知足一點,知足者常樂。 “不為自營謀”,你肯修頭陀行,你對生活的要求很低很低,你就不會再為自己去營謀,也不會去想我怎麼去賺點錢,多買件衣服、多搞幾張存款的卡。 物質生活的包包太重, 你們不要以為我說笑話,咱們在湖北的時候,有一天來了兩個比丘尼,兩大包行李,出家人有這麼多行李,也是件怪事。後來才知道她們行李包裡全是巧克力、高級糖果。身邊的儲蓄卡、什麼卡好幾張。像這種人還得要聽聽杜多行的功德,包包這麼重,修行修得起來嗎?這種物質生活的包包,實在不必要。 生活要求低,自然不必系念外施, “不系念外施”,你生活要求這麼低,還會去想:“希望他供養我一點。”講到供養,也插幾句,供養要自發,講經說法時,或者在同參道友裡,可以講講供養的功德。如果他的覺悟沒有到這個程度,不要勉強人家來供養。 進佛門從事佛教弘法事業,要盡我所有作供獻 我小時候從不向人要東西,年輕時候也從不向人借錢,苦只苦我自己,動什麼腦筋啊!進了佛門從事佛教弘法教育事業,我們的風格就是:盡我所有作供獻。我有多少力量做多少供獻,供獻不出來,這是我自己沒力量。有困難咱們自己解決。 你肯修頭陀行,你還會系念什麼外施嗎?修行人不要總在腦子裡打算盤:明天到王居士家,後天到李居士家,看看他們能不能供養。我們是能海上師家風,在我在的地方都不設功德箱,至少佛菩薩面前不准放功德箱,因為當年釋迦佛面前並沒有功德箱。 崇教寺大殿門口放了一只,這可不是我的意思,因為當地的村裡跟我們打招呼:功德箱不能拿掉,拿掉了村民要有意見。那麼就放一放,所以要跟你們解說一下。 定學開導 (85) 傅味琴講於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8.4 能修頭陀行放下一切,心生 提要: 不願幫助人,又說風涼話,這是對人的假同情 說起借錢,還有個小故事。文革時,我們家全家五口人生活非常艱苦,晚飯吃粥,菜是買五分錢的一塊紅腐乳,切成五份,每個人一小塊。 有個居士知道了,對我大有意見,跟我說:“你這麼刻苦,太過分啦,你不對啊!”我笑嘻嘻說,“是的是的,是我不對,因為我沒有經濟能力。”就跟他開玩笑說,“請你借我十塊錢好嗎?”“啊,怎麼向我借錢啦?”不體諒人家的苦衷,空口說風涼話,還是個佛門的居士! 愛會帶給你痛苦,為不受迷惑故,應斷愛 “斷愛滅身執”,一切愛欲全部要斷,你光斷男女的愛是不夠的,這是個核心,外圍的愛你也要斷,無論你愛什麼,都是不恰當。比如現在人愛化妝,愛弄頭發,還怪了,有些信佛的人,還是老同學,老了竟然也燙起黃頭發來了。 應該明白愛會帶給你快樂,可是這種快樂也會帶給你痛苦,沒有一個愛到最後不是痛苦的。眼光放得遠一點,不要被眼前這種快樂迷掉了,那叫鼠目寸光。修行人眼光要看得遠,要看全過程,要看最後怎麼樣。 供眾功德大,沒有修頭陀行, “滅身執”,你能修頭陀行,就再也不會考慮要吃什麼高級的,要穿什麼好衣服。老是考慮吃的穿的,過分享受,人還有抵抗力嗎?你愛身體愛得太過份了呀!所以你們以後吃的穿的不要供養我,要供就供養大眾,因為供養大眾的功德最大。 如果你一定要供養我也可以,我們有一百五十個大眾,你就供養一百五十份,你供養了我,我就轉供大眾。一件衣服能穿好幾年,不要一會兒又寄來一大包衣服,倉庫裡堆不下啦。有的供養我衣服,還一定要我穿給他看,不穿他就不高興,別的人也有這樣要求,如果我都滿你們的願,我不是變成北極熊了嗎?(眾笑)叫我怎麼走路啊? 你們供養我,我非常苦的啦,這個煩啊,這些東西我又不吃的,我吃青菜蘿卜就行了,那麼還要動腦筋,這些東西轉送給誰,腦筋還要動得細致。實在分不光,小住同學要走了,送給他帶回去。我即使沒有修什麼頭陀行,我也不希望在心裡牽掛什麼,修行人不系念外施,這個要求已經是很低的了。 愛吃愛穿愛享受,會增加身執,體質也就差了 過份愛護自己的身體會增加身執,好吃好穿好享受,說是愛護身體,怎麼現在的人體質越來越差了?太過份呀!你們城裡人這麼講究那麼講究,你能比得上山裡人嗎?咱們在開化,山裡的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看來看去都是老頭子,八九十歲了還在種田搬東西,他們吃什麼呀?所以愛就是害。 能修頭陀行放下一切,心生歡喜易入禅, “歡喜易入禅”,修了頭陀行容易放下一切,心裡歡歡喜喜無所求,你就容易進入禅定。假如你們說:“我禅定修了這麼久,好像還沒有進入禅定的境界嘛?”你自己檢查檢查,你欲望放下了嗎?你欲望太重了呀! 定學開導 (86) 傅味琴講於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8.4 六年苦行使釋迦太子斷除了愛欲與身執 提要: 常有人說:釋迦太子當年六年苦行是錯誤的。實際上佛是反對外道的苦行,當年釋迦太子不經過六年苦行,無法斷除愛欲與身執。通過六年苦行才獲得甚深的靜慮。如今眾生貪執五欲,日益越盛,佛門弟子為何隨波逐流,難擋五欲之風,乃至甘墮五欲泥坑不能自拔,皆因對苦行所知淺薄,有所誤解。若不贊歎苦行,煩惱難斷,生死難脫。佛門五欲泛濫,即使寺院富麗堂皇,也就成了一座莊嚴的墓碑。 十二杜多行,修了有功,不修亦無過。想修行成就,能修一二條亦好。 外道以愚癡的極端苦行來消除業障, “常有人說:釋迦太子當年六年苦行是錯的,實際上佛是反對外道的苦行”,外道苦行是吃大便,吃小便,不穿衣服,睡在有刺的樹枝上,還有一只腳站著,一只腳提起,叫金雞獨立。把自己搞得苦裡苦,他們的觀點——人的業障太重,一定要通過苦來消除自己的業障,將來可以升天。佛是反對這種苦行呀。 六年苦行使釋迦太子斷除了愛欲與身執 “當年釋迦太子不經過六年苦行,無法斷除愛欲與身執”,愛欲和身執是不容易斷的,通過六年苦行至少他把貪欲斷掉了,什麼也不貪了,所以修行要修苦行。釋迦太子通過六年苦行才獲得甚深的靜慮,經書上有句話,“六年難行彼岸竟,獲勝靜慮我頂禮”,靜慮就是禅定。 苦行是修行,後世眾生體質差, 再跟大家補充一句,釋迦佛並沒有要求後世眾生,也學他當年每天吃一麻一麥。這個一麻一麥解說還不同,我想不會是一粒芝麻,一粒小麥吧,可能就是抓一把吧?釋迦佛可沒有這麼要求我們,十二頭陀行裡面也沒有說:只准吃一麻一麥,還是叫我們吃飯,可見十二頭陀行並不很苦。 現在末法時期,時代不同了,人的體質都很差,你不要狂妄自大:“我發勇猛心,死了也不管,我也一麻一麥。”你受得了嗎?釋迦佛當年骨瘦如柴昏倒了,他照樣能醒過來爬起來,我看你餓得昏倒就爬不起來啦。苦行是叫你修行,不是叫你去送死啊。 如今眾生貪執五欲,日益越盛, “如今眾生貪執五欲,日益越盛”,如今眾生貪五欲越來越厲害了。佛門裡也受社會上影響,經常吃圓桌面。大殿上梁、佛像開光,或者佛菩薩生日,就好好的誦經念佛吧,卻喜歡搞吃的,還發請帖。圓桌面擺滿了,還要上菜,只好盤子摞盤子,叫二層樓。到最後實在吃不光,全倒掉。我心裡邊感歎的很,真是“豪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佛門應該這麼慶祝嗎? 最後吃完了,每人付五十元,那是開飯館啊!這種些事情我也只能說法的時候講給你們聽聽,使大家明白佛是贊歎修苦行的。 佛弟子隨波逐流, “佛門弟子為何隨波逐流?”這個流到底是清流還是污流,要看看清,人應該到清水裡去游泳,你到糞坑裡去游泳干什麼?“難擋五欲之風”,五欲之風早就吹進了佛門,已經擋不住了!以佛教給我們的修行標准去看,現在佛門裡充滿了五欲享受。 “乃至甘墮五欲泥坑不能自拔”,即使你叫他來聽聽法,或者勸導勸導也沒有用,他不聽你的,或者表面上聽聽,對你認可贊歎:“你說的對,應該這樣。”聽過了他仍然照自己一套。 定學開導 (87) 傅味琴講於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8.4 不要對苦行有所誤解,若不 提要: 不要對苦行有所誤解,若不贊歎苦行, “皆因對苦行所知淺薄,有所誤解”,如今佛門有誰在勸導大家修苦行?卻聽到講苦行是錯的,豈不是在鼓勵大家不要苦行?所以會享受泛濫,是因為對苦行所知非常淺薄。佛贊歎苦行,是批評外道的苦行錯了,佛門的苦行哪會錯呢? “若不贊歎苦行,煩惱難斷,生死難脫”,今天的修行人為什麼煩惱難斷?他們的心態太多,貪欲太多,煩惱太多,歸根結底還是他的欲放不下,所以不肯修苦行,那要解脫生死當然是很難的。 佛門五欲泛濫,即使寺院富麗堂皇, 假如“佛門五欲泛濫,即使寺院富麗堂皇,也就成了一塊莊嚴的墓碑”,這是多識教授在《愛心中爆發的智慧》裡說的:“富麗堂皇的寺廟,裡邊不修行也不講法,這不是變成一塊莊嚴的墓碑了嗎?”意思就是說外表漂亮,可裡面的人死掉了,你再莊嚴能起什麼作用啊?墓碑做得再好,能使墳墓裡的死人活起來嗎? 十二杜多行修了有功德,不修亦無過, “十二杜多行修了有功德,不修亦無過”,十二頭陀行修了就有功德,釋迦佛是希望弟子們能修頭陀行,頭陀行住世,正法住世。但是你自己衡量,如果條件不夠,沒有修起來,你也沒有過錯。居士當然也是如此,能修最好。“想修行成就,能修一二條亦好”,真的想修行成就的話,你能夠修一條兩條也好,這個要求是很寬很寬了。 十二杜多行: 因為今天是這一期的最後一天,十二頭陀行不詳細講了,稍微提一下就可以了。第一條:糞掃衣(即百衲衣),糞掃衣就是百衲衣,破了要打補丁。你們是不是也打打補丁。 說“老師你衣服也沒有打補丁。”要不要脫給你看啊?(眾笑)你去問問給我洗衣服補衣服的人,他們不敢把我的衣服丟掉,因為怕我罵,都是補了再補的。我補衣服比你們誰都補得好。我從前在上海,一個人曬曬太陽補補衣服,自得其樂,這叫老僧補衲,別有風味。 外相莊嚴為度眾生,內打補丁為修行 外面要穿得莊嚴,莊嚴是給眾生看的,打補丁是自己修行。能海上師的衣服也打補丁的。補丁要補得莊嚴,端正一點,顏色要差不多。過去有的出家人打補丁,一塊正一塊斜,一塊黑,一塊白的,還有一塊紅的,比外道的百衲衣還差,這種衣服現在叫花子也很難看得到了。 說起外道打補丁,說個小故事,小時候我在家鄉昆山縣巴城鎮。我六歲死了父親,我母親要養活四個孩子可不簡單啦,所以母愛的偉大,大家千萬不能忘記。 有一天我家門口走過一個人,長袍子洗得很干淨,全是補丁,補得非常端正。我一看就被他吸住了,就跟著他走,一直跟著過了橋,到河的南面,當地人稱“河南”。他在一棵樹下停下來,包裡拿出一點冷飯,向人家要點開水泡了就吃。我想他沒菜呀,我趕快跑回家去,因為我深受感動,跑回家抓了幾根蘿卜干,趕緊跑過去想給他。現在想起來其實這個人不像和尚,是修外道的。等我跑過去,他已經走了,這個印象到我現在還沒有忘記。 定學開導 (88) 傅味琴講於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8.4 都市多喧雜,淨地阿蘭若,靜寂禅心生 提要: 出家人三衣一缽,寒冷地帶 第二條:但三衣,這是對出家人說的,出家人只有三件衣服。當然喽,氣候條件不同,這兒天氣冷,裡邊多加點衣服也可以。當年佛在人間時,出家人都不穿長衣的,下面是裙子。佛教傳到中國來,開始穿大褂,大褂是長袍,這可以開許,因為中國氣候冷。雖能開許但也要能見長衣的過失,所以你受“但三衣”這一條頭陀行,你只能接受三衣,不能接受四衣。 乞食可除懈怠驕慢,在家居士吃太好, 第三:乞食,乞食的好處就是你給我什麼我就吃什麼,不再希望有好吃的東西。可以除掉懈怠驕慢,因為你向別人乞食,別人給什麼都可以,那就不會起傲慢心。修行上也沒有懈怠,你吃好的,那是浪費時間啊。有些居士家裡吃一頓飯,也得花一兩個小時,吃飯要花這麼多時間干啥呢?真是不像修行人。聽說北方有個寺院,裡邊的修行人都是托缽乞食的。 托缽是托吃的東西,可不是向跟人家要鈔票,要金銀寶貝。我看到有個報導,有一個地方舉行托缽的儀式,比丘們排著隊托著缽,旁邊居士朝缽裡竟然丟鈔票、金戒指,這叫托財。 請吃圓桌面,實在是件苦事情 現在新花樣很多,十多年前,有個寺院當家要我去辦僧伽培訓班。我頭一次去,因為我是老師,所以請我吃飯,可真把我搞苦了。圓桌面大家坐滿,一定要“請請”才能吃。菜碟子排好了,等我好不容易搛到我喜歡吃的東西,再想吃,吃不到了,因為圓桌面上的轉盤轉過去了,要它再轉回來,那還得等啊。(眾笑) 碗這麼小,碟子也是這麼小,結果他們都吃完了,我還沒有吃飽,我從前吃飯要兩大碗,能吃飽嗎?旁邊的人跟我打招呼:“老師,你慢慢吃,我陪你。”我好意思讓他陪嗎,再也不敢去添飯了,算了算了,花了這麼多時間,肚子還沒有吃飽。(眾笑)希望你們對這種生活不要再愛好啦,滿足了虛榮心,可是苦受得多了。 一坐一次食,不多不減,也不留余食 一坐食,“一坐一次食,不多不減”,你一坐下去就吃,吃完了站起來,吃的時候要不多不減少。 “善量食”,吃東西要按照自己的份量,你們過堂的時候,你能吃多少就添多少,你添得太多了也麻煩。你自己有數,不能說話,用筷子點一點,給你添飯的就明白了。不要想:我多添一點。多添一點還要你吃光的啊,吃不下也得吃下去,齋堂裡是不准浪費的。 第六:不余食。吃完了以後再不吃了。 都市多喧雜,淨地阿蘭若,靜寂禅心生 第七:阿蘭若,“都市多喧雜”,在城市裡住的人毛病很多,喧鬧得很,汽車聲、喇叭聲、人聲、吵架聲多啊,所以寺院或者佛學院,放在大城市裡是不恰當的,這個心能夠寂靜嗎?有空就想到馬路上逛一逛,耳朵裡聽到都是嘈雜的聲音。當然也有歷史的根源,原來這個寺廟周圍都是農村,後來城市發展了,慢慢商店住房把寺廟包圍了。 所以說崇教寺最好,離開城市遠,在山上,歡迎你們到這兒來常住啊。誰來常住,我所有的道場你就是主人。你們別看我,東抓一個道場,西抓一個道場,我幾歲啦?難道我能夠活到兩百五十歲啊,為你們抓的啊,你們是主人啊。 “淨地阿蘭若,靜寂禅心生”,修行人要到一個極其安靜的地方修行,安靜的修行場所稱為阿蘭若。你心裡一寂靜,就與禅相應,你禅心就生起來了。 定學開導 (89) 傅味琴講於浙江泰順崇教寺 2008.8.4 提要: 樹下坐,能不修治積蓄,露地坐能除懈怠睡眠 第八條是“樹下坐”,比丘在樹下住,這是指大樹,能遮風雨,能遮太陽,有什麼好處呢? “不修治積蓄”,比丘不要去忙:我要准備些什麼,我要儲蓄什麼。 第九是“露地坐”,露天修禅定是最舒服的,山頂上這塊平地,草很好,你們有幾次到那裡去修禅定,修得大家都不想下來。天氣好,沒有下雨,陽光也不太大,我就不坐茅棚了,我也是喜歡在露天坐的,那個滋味可不同,“天地為大廬”啊,胸懷多麼豪放。你們大城市哪怕兩百四十個平方,算什麼大呀?昨天居士家有孩子到我的房間來看看,說:“你住的房間很大啊,我家裡的房間比你還要大呢!”再大也比不上天地為大廬。 你能夠在露天坐,還能“除懈怠睡眠”,你就不容易打瞌睡,也不容易懈怠。 冢間坐要有條件與水平,要按佛的規定去坐 第十條“冢間坐”,這一條,你們做不到千萬不要勉強,冢間坐要有冢間坐的條件和水平,要按佛的規定去坐。冢間坐就是坐到墳墓堆裡。古時候的墳墓堆跟我們現在不一樣,現在墳墓堆是水泥、泥土堆砌的,古時候墳墓都是死人骨頭。你可別東看西看,心想“有沒有鬼啊”。等會一只鳥,“叽──”,(眾笑)你就嚇壞了,等跑回家也得心髒病了,所以要科學一點,實際一點,千萬不要莽撞。 冢間坐可離貪欲與驕慢 冢間坐有極大的功德,你可以經常觀死,觀不淨,觀屍體臭爛。要知道這臭爛的屍體,活著的時候就是美人啊,美人現出原狀就是這麼樣。 冢間坐還可離開驕慢,你再怎麼算自己的財,再怎麼表現自己的能耐,最後都沒有了。一天到晚想:我死的時候也是這個樣,成了一堆白骨。你經常這麼看看想想,你就容易修行了。 “隨處坐”,到處可修行; 第十一條“隨處坐”,到處都可以住,不要羨慕人家條件好,你修頭陀行了,到處都可以坐,一坐下去你就能修行。 第十二條:但坐不臥,到了晚上只坐而不躺下去睡,俗話叫“不倒單”,有什麼功德呢?你不會躺下去睡得昏昏沉沉,也不知道啥時間,也不知道該起來了。你在晚上能夠坐著修禅定,周圍一片寂靜,你就能夠修得起定慧。 老年有病的人要保持好睡眠 這一條也跟大家打個招呼,千萬不要勉強,尤其是老年人,老年人要保證睡眠,健康還是重要的。我是主張長壽,佛也主張長壽,所以叫我們念“南無消災延壽藥師佛”。還有病人也不要勉強,病人多睡是促進病好的一個條件。即使你是年輕人,你真想學這一條,也不要勉強,不要學得奇形怪狀的。 坐著睡著了,會影響身體健康 有的人坐沒多久就頭低下來了,昏沉、瞌蟲來了,“呼──”一醒過來,再重來,慢慢又醒不過來了,口水流得這樣長。所以我勸大家如果實在不行,你就躺下去睡吧,你坐著睡也是睡啊。躺下去睡跟坐著睡,還是躺下去睡好,坐著睡要影響身體,對內髒有妨礙。 苦行是釋迦佛贊歎的, 今天跟大家講了,希望大家了解後要贊歎苦行,不要看不起修苦行的人,苦行是釋迦佛贊歎的。修苦行要講實際,要講科學,不要亂搞搞出病來。 十二杜多行,你能修一條兩條也好。我看呢,至少衣服打打補丁,吃飯時不挑剔總可以做到;等吃完了飯再起來,這些你們齋堂裡也可以做到嘛;還有,你晚上睡不著,就干脆坐起來修修禅定,不一定坐到天亮,你坐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也好,不能算不倒單,總是你有修禅定的功德。 修杜多行,不要勉強,做到有功德,做不到誰也不能批評你,因為要求比較高了點,能做到一兩條亦好。今天講到這裡。
同學間要互相恭敬,要看功德
·“一念瞋恚意,百萬障門啟”,佛弟子不應以瞋報瞋,以打還打
·小時教育不當,長大進佛門不能合眾,倔強、頑囂,一賭氣就退心
·出家人稱福田僧,接受供養而不修行弘法,那就背了因果
·有些出家人自鳴清高,不收供養,亦不收徒弟,這是沒有悲心,促使佛法
弘揚不出去,傳燈傳不下去
·離家修行,弘揚正法,很令人感動,如果不能成才,就會有失眾望
·“僧皆如來子,攝以六和敬”,同學間要互相恭敬,要看功德
我今既出家,身被法王服
若以瞋報瞋,打殺還打殺
同世間粗漢,何能稱福田
僧皆如來子,攝以六和敬
“一念瞋恚意,百萬障門啟”,
佛弟子不應以瞋報瞋,以打還打
倔強、頑囂,一賭氣就退心
那就背了因果
這是沒有悲心,促使佛法弘揚不出去,傳燈傳不下去
很令人感動,如果不能成才,就會有失眾望
·別人對我有功德,要念念不忘,任何誹謗不要計較,要轉變一個人,首先
要去感動一個人
·迷於金錢很難醒得過來,享受的環境修行人最好遠離
·癡頭怪腦的人總把幸福寄托在事物永遠不變上
·“於貪於瞋,不捨不離”,即墮邪見
·“離苦復貪,離貪復瞋”,癡於財色,不肯回頭
要轉變一個人,首先要去感動一個人
於貪於瞋,不捨不離
離苦復貪,離貪復瞋
癡於財色,不肯回頭
迷於金錢很難醒得過來,
享受的環境修行人最好遠離
·要頂禮贊歎持戒清淨、能修苦行的僧眾
·不可盲目恭敬,對三寶要有正信
·要根據佛講的話去實踐,檢驗正確就應該信,現在很少有人這樣做了,
所以致成了末法時期
·要恭敬贊歎能以戒定慧來培養聖種的佛弟子
·恭敬頂禮是頂禮修行人的功德
·對有修行功德的不頂禮,這是你的驕慢,對沒修行功徳的人頂禮,
佛也不贊成,要在認識僧寶功德的基礎上起恭敬心,才叫正信
現在很少有人這樣做了,所以致成了末法時期
對沒修行功徳的人頂禮,佛也不贊成,要在
認識僧寶功德的基礎上起恭敬心,才叫正信
杜多行,修行人應該朝氣蓬勃
·能修杜多行功德是釋迦佛最贊歎的,沒有杜多功德就不能稱“頭陀”
·能精神抖擻修苦行的才稱杜多行,修行人應該朝氣蓬勃
·修頭陀行能少欲知足,為如來所贊歎
·有時伙食差一點也應滿足,徒弟比師父吃得好,要慚愧
·怕艱苦,回家圖享受,學法修行都不要,還像佛弟子嗎
·有欲望的人盡打妄想,持戒就困難
沒有杜多功德就不能稱“頭陀”
修行人應該朝氣蓬勃
徒弟比師父吃得好,要慚愧
學法修行都不要,還像佛弟子嗎
進佛門從事佛教弘法事業,要盡我所有作供獻
·當年我覺得皈依受戒好,就隨大眾皈依受戒了
·持五戒不難嘛,我又不殺生,何必怕受戒
·五戒要求並不高,何必去聽某些人說得可怕
·修頭陀行,持戒能生勇猛心,也不再會生活享受圖營謀
·物質生活的包包太重,對修行人來說,實在沒必要
·生活要求低,自然不必系念外施,居士供養要出於自發,不要追求
·進佛門從事佛教弘法事業,要盡我所有作供獻
也不再會生活享受圖營謀
對修行人來說,實在沒必要
居士供養要出於自發,不要追求
歡喜易入禅,欲望太重就難入定
·不願幫助人,又說風涼話,這是對人的假同情
·愛會帶給你痛苦,為不受迷惑故,應斷愛
·供眾功德大,沒有修頭陀行,心裡也不要牽掛著別人的供養
·愛吃愛穿愛享受,會增加身執,體質也就差了
·能修頭陀行放下一切,心生歡喜易入禅,欲望太重就難入定
心裡也不要牽掛著別人的供養
欲望太重就難入定
·外道以愚癡的極端苦行來消除業障,釋迦佛反對的是外道苦行
·六年苦行使釋迦太子斷除了愛欲與身執
·苦行是修行,後世眾生體質差,不能把身體搞壞了
·如今眾生貪執五欲,日益越盛,佛門也搞圓桌面,既鋪張又收錢
·佛弟子隨波逐流,就難擋五欲之風,乃至不能自拔
釋迦佛反對的是外道苦行
不能把身體搞壞了
佛門也搞圓桌面,既鋪張又收錢
就難擋五欲之風,乃至不能自拔
贊歎苦行,煩惱難斷,生死難脫
·不要對苦行有所誤解,若不贊歎苦行,煩惱難斷,生死難脫
·佛門五欲泛濫,即使寺院富麗堂皇,也成了一塊莊嚴的墓碑
·十二杜多行修了有功德,不修亦無過,想修行成就,能修一二條亦好
·修行人衣服要打補丁,修杜多行穿的是百衲衣
·外相莊嚴為度眾生,內打補丁為修行
煩惱難斷,生死難脫
也成了一塊莊嚴的墓碑
想修行成就,能修一二條亦好
一、糞掃衣(即百衲衣)
二、但三衣(見長衣過失,不得受四衣)
三、乞食(不希好供膳,除懈怠驕慢)
四、一坐食(一坐一次食,不多不減少)
五、善量食(節量食有度)
六、不余食(食後不余食)
七、阿蘭若(都市多喧雜,紛擾意難寂,淨地阿蘭若,靜寂禅心生)
八、樹下坐(比丘樹下坐,不修治積蓄)
九、露地坐(天地為大廬,除懈怠睡眠)
十、冢間坐(念死觀不淨,離慢計財能)
十一、隨處坐(隨處皆堪坐,不樂人所貪)
十二、但坐不臥(昏臥不知起,寂靜堪定慧)
修行人衣服要打補丁,修杜多行穿的是百衲衣
·出家人三衣一缽,寒冷地帶雖可開許穿長袍,但也要見長衣過失
·乞食可除懈怠驕慢,在家居士吃太好,
·浪費時間,也不像修行人
·請吃圓桌面,實在是件苦事情
·一坐一次食,不多不減,也不留余食
·都市多喧雜,淨地阿蘭若,靜寂禅心生
雖可開許穿長袍,但也要見長衣過失
浪費時間,也不像修行人
苦行是釋迦佛贊歎的,修苦行
要講實際,不要亂搞搞出病來
·樹下坐,能不修治積蓄,露地坐能除懈怠睡眠
·冢間坐要有條件與水平,要按佛的規定去坐
·冢間坐可離貪欲與驕慢
·“隨處坐”,到處可修行;“但坐不臥”為了精進修禅定
·老年有病的人要保持好睡眠
·坐著睡著了,會影響身體健康
·苦行是釋迦佛贊歎的,修苦行要講實際,不要亂搞搞出病來
“但坐不臥”為了精進修禅定
修苦行要講實際,不要亂搞搞出病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