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味琴居士:<調氣觀>帶修禅定前開示
調氣觀 (1) (帶修禅定前開示) 禅定要先調身、調氣、調心 提要: 禅定前要先調身、調氣、調心 禅定前~先調身、調氣、調心。 修定要閒居靜處,雜務不要多,講話不要多,電話不要多 調身~閒居靜處,結跏趺坐(女半跏趺)平身正直,解衣緩帶,身不倚形,頭不低昂,二肩平齊,調適身體。 調身主要是把身體調得舒適。閒居靜處,在鬧市修禅定是不合適的,鬧市裡修禅定那要很有水平的人,要在動中也能夠保持一心才行,我們初修的人首先要找一個安靜的處所。閒居,不僅是你現在沒什麼事,很空閒,而且你居住的場所,雜務不要多,講話不要多,電話不要多,不注意這些,我們就不太容易修好。 這一次到九峰寺來,一方面給你們講課,一方面我自己也是想在九峰寺過一些好像閉關那樣的日子,但是有許多時候就不能如意,本來想我有空就要修禅定,結果又忙雜志的編輯。還有,不必要的電話也太多了,現在我只有一個辦法:所有電話都不聽。 不要擾亂一個修行人的心 找我的電話都在干些啥?電話一響,我一聽,說“噢,我等一會兒跟小林商量商量。”那麼找小林商量:“某某人跟我打電話,你的意見怎麼樣?”小林說:“噢,我等一會兒再跟王東輝商量商量。”我盡干這種事情。(眾笑)那麼你們這幾個當領導的不能直接打電話互相商量嗎?都是懶思想:“與其我跟他商量,再跟他商量,還不如直接跟傅老師商量,傅老師決定怎麼辦就怎麼辦,這不是簡單了嗎?”你找到我這兒,我還要發揚民主,還得去聽取相關人員的意見,而且你們的電話又特別羅嗦。所以修行人就想閉關,我看閉關可能就是因為電話太多了。修行人真要用功的話,自己不要擾亂自己,別人也不要擾亂他。“寧可擾亂千江水,不要擾亂一個修行人的心”。 心定不下去的人,喜歡跑,這就是習氣 你們女眾部有位老師跟我說:“我當年為什麼很想跟你學?其實我是想跟你坐坐火車,坐坐汽車,東跑西跑。”(眾笑)啊?!原來是這樣!年輕人都喜歡東跑西跑,在沒有學法前,哪個地方風景好,有什麼景點,大家去啊,到老了有感受,太吃力啦,多累啊!看來看去,不是山就是水,不是房子就是人,說到底,並不是有什麼好看有什麼好玩,而是你的心定不下去!這就是習氣。 你看一只猴子,它就是喜歡東跳西跳,東抓西抓,這就是習氣,定不下去呀!進了佛門,大概不好意思再說我喜歡到那邊去玩玩,這邊去看看,換一個好聽的名詞,叫“參學”,“朝山”,“我是來求法的”,這兒求兩天法,那邊求三天法。就好比上齋堂吃飯,這個桌子上吃兩口飯,再到那邊桌子上吃三口飯。有的小孩就是那樣,媽媽剛剛給他喂了兩口飯,他就跑掉了,跑到奶奶身邊去了,“奶奶,你喂我。”也不想想人生的時光跑來跑去全被跑光了。你沒有法,你就應該到有法的地方去求法,有法了還要跑什麼呢?如果是邪法,你應該跑,不是邪法,你還要跑,那究竟為點啥?還不是習氣? 調氣觀 (2) (帶修禅定前開示) 修行全是忍出來的,在泥坑裡滾出來的 提要: 生活要搞好,但不要使自己太忙了 閒居,九峰寺環境非常安靜,這種環境很難找得到。閒呢,你們吃飯總要吃,生活總要搞好,可也不要使自己太忙。現在天熱忙洗澡洗衣服,社會上的人,一天要洗兩三次澡,你們假如洗澡的時間太長了,是不是短一些?洗衣服也簡單一點? 安靜的環境能陶性冶情 說:“簡單一點我又沒事干”,你看看山景也好嘛,這種安靜的環境能陶心冶情,你們每天晨讀,身在山林中,嘴巴在朗讀,耳朵在聽泉水的聲音,蓬萊仙島的仙人生活我看也不過如此。不要以為皇帝的生活多麼舒服,其實我到皇宮裡去看過,皇宮裡還不是土裡土氣的?別說跟現在的五星級賓館比,三星級都比不上,別以為仙人過的生活,好像是神乎其神的,仙人空下來還不是在樹下兩個人下下棋,他不下棋也無聊啊。 修行全是忍出來的,在泥坑裡滾出來的 修行人也是這樣,別以為平凡的生活不是修行,把修行想得神乎其神,非常超然,非常潇灑,結果到老了,什麼也沒有,只有一張嘴巴非常高超,非常潇灑,可你放個屁還是臭的!修行全是忍耐忍出來的。娑婆世界的一切都像泥坑一樣,誰在這兒生活,就在泥坑裡去滾吧,修行就是在泥坑裡滾出來的。 初修不要要求太高,沒事時就常坐起修禅定 有人希望咱們學修生活排緊點,好啊,但這一次要求不要太高,以後會有的,還要挑選,你腿子能夠盤幾個小時?你身上有多少病?要經過挑選才可以打七。我們現在是學禅定,以新同學為主。新同學盤半個小時,已經是忍著疼了,能叫他坐五個小時嗎?所以咱們這一次,你只要做到現在的要求就夠了。 閒居,居住的場所要空閒一點。心裡邊、腦子裡邊也要空閒一點。沒事干就修禅定。說修禅定,我又坐不了半個小時,那你就修調氣觀,調氣觀幾分鐘也可以修。我年輕時在五台山清涼橋能海上師那裡,也沒有一天到晚用功,能海上師也常出來走走,他說:“腿子要活動活動。”我跟在他旁邊也走走,他跟我們說:“沒事就坐起。”所以你們沒事就到床上盤腿子坐在那裡。 這一次給你們教的調氣觀、聚心觀、數息觀,都是非常方便的,你隨時都可以修,而且你走路也好修。沒事就盤腿坐在床上,修一會調氣觀、數息觀都可以。 環境不要太紛亂,要不紛亂得有善巧方便 你們不要把生活搞得亂烘烘的,有人說:“亂烘烘中我也能修,他們亂我不亂,好比亂叢中一棵松。”這是初修人很難做得到的!在亂紛紛的時候你能保持一個覺悟,已經不容易了。所以修行環境不要太紛亂,要兩件事並一件做,不要一件事作二件做,事情越少越好。越少越好,可不是有事情懶惰不干了,要達到不紛亂得有善巧方便。 要做到外面亂我不亂,《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唱空城計,照樣心不亂。京戲裡說他正在山頭觀山景,忽聽得城外亂紛紛,一想怕是司馬懿發來的兵,城中沒兵怎麼辦?他就冒險唱空城計,自己在城頭上彈琴。司馬懿大批的兵到,奇怪!怎麼城門大開,弄幾個老兵在掃地,諸葛亮自己跑到城頭上去彈琴,司馬懿想諸葛亮從來是非常謹慎的,別是引我進去,裡邊有伏兵噢。司馬懿也不簡單,到底是真是假?他就聽琴聲,琴聲不亂,司馬懿想是真的,你看他一點不慌嘛,馬上退兵。司馬懿的兵一退,連諸葛亮尚且出一身冷汗。(眾笑) 要安靜,不要提高聲音說話 環境要靜,這兩天你們不大安靜,我總覺得有人在吵架,我從房裡出來看看,沒吵架嘛。有時候我覺得下面人怎麼這麼多啊?再出來看看,沒幾個人嘛。因為有的人講話聲音太大,聽起來好像吵架。你們不服氣:“外面人聲音比我還要大呢。”他們是粗人,你是細人呀,你嗓門小一點有啥關系?要把你們齋堂的規矩拿到生活裡來就好了,一百個人吃飯一點聲音也沒有。假如九峰寺住了八九十個人,你進山門來,好像裡邊沒有人,那就好了。說話太小聲也不恰當,不能用氣說話:“你吃好飯了嗎?”(學嗫語說話,眾笑)還有一種,他為了避免聲音大就去和人家咬耳朵,這樣鬼鬼祟祟的也不莊嚴,你只要不把聲音拉得太高了就可以了。 調氣觀 (3) (帶修禅定前開示) 息出入無聲,不粗猛急滑,一切自然 提要: 內心也要安靜,學法要有決定心 內心也要安靜,內心為什麼不安靜?東想西想太多了,眾生打妄想的習氣已經很深了,再去想一些不必要想的問題,心就始終沒有靜下來的時候了。剛來聽法時,挺歡喜,修禅定腿疼了,馬上想是走還是留?等到第二三天,忽然禅定中舒服了,又想:不走了,堅決不走。第四天聽法忽然不高興了:“老師這些話明明是在罵我嘛,我到處都可以去,何必在這兒受氣?聽法還要刮鼻子!”又想走。學法應該要有決定心。 還有的人本來心安定得很,過兩天就想得多了,本地人有本地人的想法:“明天也許會下雨,曬出去的衣服我來的時候忘了收進去,還是明天一早就走吧。”路遠的人呢?也怪,出門的時候想:“我要到傅老師那兒去”,來了以後又想家了,這樣子只能算是一次旅游,可不是真正想學法,也不是想好好地修一修。 修禅定要結跏趺坐,先把姿勢調好 找一個靜處,結跏趺坐,就是雙盤腿,女同志因為生理上的關系,也可以半跏趺。平身正直,身體要挺起來。解衣緩帶,扣緊的地方放放松,不能戴手表,不能戴眼鏡,不能戴帽子,領口、褲帶如果繃緊了要放松。身不倚形,身體不要斜著靠在什麼地方。頭不低昂,頭不低也不昂。二肩平齊,這幾句話就是講你先要把姿勢調好。 息出入無聲,不粗猛急滑 調氣~唇齒舌自然,息出入無聲,不粗猛急滑,出入若無知。 然後調氣,唇齒舌自然,嘴唇、牙齒、舌頭不要去管它,你原來怎麼樣就怎麼樣。息出入無聲,息指呼吸,無聲指呼吸的時候要做到無聲,就是你呼吸不要太粗了。好比氣喘的人呼吸很粗能聽到聲音。呼吸要細,要聽不出呼吸的聲音。所以要做到不粗猛急滑,粗,呼吸太粗,乃至有聲。老年人有點氣喘,呼吸就粗了。猛呢?快速猛力地呼吸。有的人故意把呼吸拉細拉長,所以他慢慢地吐,已經快要沒氣了,他還不吸氣,最後實在憋不住了“哈”來個猛力的吸氣,(眾笑)這就是猛。急,心一著急,呼吸也著急。滑呢?一滑而過,就沒了。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這幾種毛病,可是總要把情況講得詳細一點,有就改一改,沒有麼以後也就知道了。 息出入若無知,一切自然,不要過於注意 出入若無知,吸氣也好,呼氣也好,要好像沒有感覺的樣子,就是叫你不要太注意。我年輕時,在醫院為病人講心理治療課,課後留半個小時也教他們靜坐。有一次有個病人學生坐在我旁邊,只聽他的呼吸像拉風箱,“呼哧呼哧”,已經開始禅定了,我又不好跟他說話,等修完了我說“你呼吸怎麼這麼粗啊,你平時不是這樣的。”“我也不知道。”“你是不是去注意呼吸了?“是啊,是啊。”一注意就變了拉風箱。 修行要活起來,不能像學文化那樣搞死了 在學文化上注意是好事情,在修行上注意有時候適得其反,所以修行不是學文化。現在的佛學院用學文化的精神來教導修行人,修行的事情可沒有像學文化那樣簡單呢! 或許有人會想:“我自己學佛學也學得長久了,《佛學大辭典》我經常翻,有許多書我也看過,你老師講的,我在《佛學大辭典》裡怎麼沒看到過。”《佛學大辭典》是文化,死板板的,我這個老師是修行人,活著修行就有活的經驗,要不然你何必找善知識? 調氣觀 (4) (帶修禅定前開示) 欲入三昧,初學應學調氣 提要: 只講究文化,不重視修行經驗,是知識分子的通病 知識分子有個毛病,他不講究修行經驗,他只講究文化。所以知識分子有一個共同的觀點:我在家裡也好修的,我家裡書很多啊。還有一種人,稍微好一點:“老師啊,我來學了一個時期,我收獲很大,我想我已經學會了,我可以回家自己去修了。”能海上師從來沒有跟我講過這個話:“你呀,學了一個月可以回家修了。”要活到老學到老,你今天學到的東西,明天修起來可能會有變化,到那個時候你不怪自己學得少,而怪法不靈。 先調氣,再觀鼻尖,再排除心裡的雜念 調心~眼觀鼻心 欲入三昧,初學應學調氣 佛言~欲入三昧(即定)初學應學調氣。調氣作法~呼息吸息均使自然,漸漸靜細,出入很微,出入至三(亦可反復練習)作此調氣,令身安住,得入三昧(專修調氣者,可作多次不限,並可進入數息觀修之) 佛言:欲入三昧,三昧就是定,初學應學調氣。修定,對初學的人來說,要學調氣。調氣作法:呼息吸息均使自然。人本來就會呼吸,用不著你去管它,越管越不好。譬如剛才的例子,這個人呼吸怎麼像拉風箱呢?因為他去管呼吸了呀,越管越不自然。有一年我在火車上,隨便與車廂裡的旅客談起演員的演技,演員注意自己演技,就演不好,對演員管得越多,他越演不好。什麼叫自然,什麼叫美?什麼叫天真?小孩子走路的樣子就是天真、自然、活潑。媽說話了:“你怎麼走路這樣,好好的走呢。”小孩子聽話,像個機器人,孩子的天真爛漫全看不見了。我們都是從小孩子長大的,童年的天真爛漫怎麼沒了?都給那些大人管啊管啊管掉了。我還記得我唸小學一年級時,有一天下課,高興啊,就像蝴蝶那樣飛了出去,給老師看見了:“走路好好走!”從此以後我再也不飛了。(眾笑) 修行要越修越真實,越修越天真 什麼時候照片拍得最好?在他不注意的時候。如果說“我給你拍張照好嗎?”“好好好”,(眾笑)這是假的啦,他生活裡不是這樣的。 我又想到佛門裡有些東西也是假裝的,當然你裝模作樣,裝得很莊嚴,也是件好事情,可你是臨時裝一裝,生活中你又變回去了,生活裡的東西,那才是你自己真正的東西。修行要越修越天真,所以快要成佛的菩薩又叫童子地。 修行不是演戲,一切要自然,呼吸也要自然 一切都要自然,當然呼吸也要自然,本來就會呼吸,你管它干什麼?現在人管得厲害,舞台上的表演講究藝術,先學走台步,還要擺功架,可我不相信古時候人走路個個都是那樣的?哪有這樣生活的?這是朝藝術加工的方式培養。有一次我坐火車臥鋪,對鋪是一個女的,一早她的丈夫從另一車廂走到她身邊,一手伸出蘭花指,拍拍她:“阿蘭阿蘭,醒來醒來。”(眾笑)咱們看了也怪難受的。後來才了解,原來他在越劇團訓練過,離開了舞台也是帶著戲腔“阿蘭阿蘭”。(眾笑) 所以呼吸也要自然,漸漸靜細,出入很微,呼吸不要用很大的力氣。有人說:“漸漸靜細,出入很微,我一定百分之百做到”行嗎?結果你隨時隨刻去注意細到怎麼樣,有沒有粗,又想:剛才太粗了,不對不對,重來。你從出生到現在一直在呼吸,心裡明白就是了,不要做得太過分,要自然的細,熟能生巧嘛,人為的做作在修行上總不是一件好事情。 打比方說,一個舞蹈老師教學生做舞蹈動作,他一只手伸出去就像一只鳥飛出去那樣,他一點不考慮,一點不注意的啦,學生呢?為了想把舞蹈學好,他拼命去模仿老師,結果動作很僵硬。 調氣觀 (5) (帶修禅定前開示) 調氣觀是作觀想調氣 提要: 作此調氣,令身安住,得入三昧 出入至三,可調三次。作此調氣,令身安住,調氣能使身子容易安住。得入三昧,容易進入三昧。專修調氣的人可以多次不限,也不一定三次,修更多也可以,也用不著數。所以你們對於佛經裡的數字也不要死板板地去理解,如說三次、七次、二十一次,問:“我二十二次算不算錯?”這算什麼錯啦? 調氣後,並可進入數息觀 調氣調好了,並可進入數息觀修之。如果你們學了數息觀,就可以連下去修數息觀。 調氣觀~即作觀想調氣也。 ~亦雲三密調息法,謂觀自身之出入息曰身密,息是眾緣和合,從 前面說的調氣是指一般人聽經修定或唸佛前的調身,調氣。調氣觀是講禅定中修的觀,是觀想調氣,可不能夠不呼吸啊,不呼吸豈不要憋死了?例如,即使有修毛孔呼吸的觀法,初修的人,也不能不用鼻子呼吸啊,真能修成就的人,你拿燭火,放在他的鼻子底下,這火焰一動不動。而我們初修的人隨便你作什麼觀想,這只是觀,修調氣觀不能把你原來的呼吸停住。 密教不公開,但明白了,也並不神秘 有的書上又稱為“三密調息法”,“三密”就是身口意三密。有些人聽到“三密相應”覺得很稀奇,其實身口意一起修就是三密相應。密教因為不公開,所以稀奇,一明白了也沒什麼可稀奇的。比方說,古代女的笑也不准露齒,那麼你從來沒有看見過古時候女的有牙齒,(眾笑)一次看到一個農村婦女笑得牙齒都出來,跟我們一樣嘛,所以神秘都是人搞出來的呀。 文革後期清定上師被釋放了,是周總理特批的。我第一個到清定上師那裡去,他看見我很高興,那時他在老家三門衛生院裡當針灸推拿醫生。他房裡只有一張床,我和他一起睡,第二天早晨,天還沒亮就起來了,上師給我講《大威德》,我當時聽了不是大發歡喜心,而是大起恐怖心。(眾笑)現在想想有什麼稀奇的,有什麼恐怖的?因為從來沒有聽到,等你一切都搞明白了,就是很平常。 密教用顯教來講,意義還不是一樣 今年春節,我在佛協文教部講的法,你們都很歡喜,這一次講的與眾不同,但又非常現實,可是這麼說那麼比方,有些居士還是聽不懂。其實這一段的修法我沒有講出來,我是用顯法來講密教的含義,所以聽得大家很高興。 聽到密法就會有神奇感,其實用顯法來講意義還不是一樣?北方孩子看見祖母叫奶奶,南方孩子用方言講,有的叫“阿娘”,有的叫“太太”,有的叫“阿爹”,叫得奇怪,不懂就奇怪,其實“太太”就是奶奶。 這兒講身密、口密、意密,你們別以為這就是密宗,密宗的法既然稱為密,怎麼可能輕易學到?說“某某人學到了”,他學到的是皮毛。說“他也有上師的”,他上師是個小青年,也可能不太懂法。有的還把密宗的法印書公開了,密宗公開就不應該。我常講,“《大威德怖畏金剛》才是密法”,你唸《大威德》還是不懂《大威德》怎麼個修法,要到講《生起次第》,你才會懂得啥個意思。 說觀自身的出入息叫身密,因為你觀自己身子呼吸的出入,別人不知道嘛,所以叫身密。觀口裡的氣,怎麼吐出來,怎麼吸進去,呼吸是緣生法,因為別人不知道,那麼說是口密。你心裡在觀想,心裡觀想別人又不知道,叫意密。這僅僅是作個配合的解說,難免有點勉強。現在有種風氣,學到一點密教的枝枝節節就認為學到密教了,密教並不是像他說得那麼簡單,今天就講到這兒。(回向) 調氣觀 (6) (帶修禅定前開示) 調息能使身口意發生相互配合的作用 提要: 調息能使身口意發生相互配合的作用 昨天講到三密調息。三密就是身密、口密、意密,息就是呼吸,調就是調和,身口意一起修就稱為“三密相應”。密教不能從一點一滴去認識。密教是在圓滿的顯教基礎上再提高,是為了更好地斷除煩惱,所以它攝取了顯教的精要,並有特別的善巧方便。因為這些修法對一個沒有基礎的人來說不容易理解,容易引起誹謗,所以規定不能公開。密並不是神秘的意思,把佛教看成神秘,這是不恰當的。 密教必須要在戒律和顯教基礎上修 佛法有顯密二教,教證二法,《大般若經》裡的《理趣分》講的全是密教,所以不能誹謗。也不能把密教當作神秘的東西,或者似懂非懂,自己亂修亂搞。必須著重兩點,一是要重視戒律,一是要先學顯教再學密教,要有次第。 戒定慧是共同道,修好了密器才成就 首先要把顯教的佛法學通,修成熟,所謂叫“共同道熟密器成就已”。共同道就是顯教的戒定慧,密器是你成就了能夠學密法的條件。所以這兒講的身密、口密、意密,僅僅是講調息的時候怎麼樣去配合。不要以為這就是密教了。還有的人自稱學密,其實他什麼也沒有學到,卻傲慢得很。真正修密法的人必須先修好戒定慧才能以貪瞋癡斷貪瞋癡。為什麼年青人對密教這麼感興趣?大多是追求神秘,所以我最反對修行人的神秘思想。 調氣作用 長養身體~古雲美妙飲食,長養身體,無如方便,調出入息。 能治疾病~人體在缺氧狀態下,會引起器官功能下降,調氣能發揮體內潛力,久之精力充沛,各部功能增強,能改善疲乏無力,心悸氣促,眼花耳鳴,食少嗜睡,注意力不集中,頭痛煩躁等情況。 轉化身心~體內四大,地水火風,各安其位,則身心輕安。身堪能後,再使心堪能,則心輕安,身心若虛空。 活力能源~長壽活力的能源是菩提心,佛對菩提心的解釋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求佛道就是上進不息的崇高理想,化眾生就是捨己為眾的廣闊胸懷。由這種精神的影響,在人身上能引生一種高級的心身能源,令人能行人所不能行,忍人所不能忍,成為一種特殊氣質。能與人無窮的生命力,就是長壽的因素。佛教百千三昧,能住世一劫,乃至無量劫,動力在此。歷史記載,龍樹住世五百歲,無著住世一百五十歲,迦葉持佛袈裟入雞足山,將住到彌勒出世,《法住記》十六尊者現仍散住在世界各地。 下講調氣的作用。古人說“美妙飲食,長養身體,無如方便,調出入息”。調出入息,比你用美妙的飲食對身體的長養更起作用。這個話並不是叫你不要吃。道教修呼吸,稱“吐納法”,到後來他們主張不吃飯,叫辟谷。道教咱們不能學,有的信佛的,受了三皈五戒,可是他不學佛法,去跟道教學,也去辟谷。辟谷就是不吃飯,只吃一點流汁、水果之類,或者吃樹皮草根。 灌輸非佛教思想,會使佛弟子在佛法裡生不了根 現在有人在佛門裡不講佛法卻講《了凡四訓》、《太上老君感應篇》,初進佛門的人,佛法都還沒有學好,你就先把封建儒教、道教的思想灌輸給他。你這樣能使眾生在佛法裡生根嗎? 要長養身體有比飲食更好的方法,就是調息,但不要去學外道的不吃飯。你跟佛學,佛也吃飯,修頭陀行的人至少也要日中一餐。佛規定比丘過午不食,但是佛慈悲,身體不好生病的人還可以開許吃一點。佛從來沒有叫我們吃樹皮草根。外道是錯誤的。佛教與道教混在一起,好比一個佛弟子,戴上了道士帽子。佛弟子能這樣含含糊糊嗎? 調氣觀 (7) (帶修禅定前開示) 調氣能發揮體內潛力 提要: 美食者多病,要使身體好,還得調好出入息 身體不好,也不要老是在飲食上動腦筋,本來吃豆漿,改吃牛奶,吃了白脫油,還嫌不夠油,但是吃來吃去吃不胖,這也怪事。因為你身體沒有調好,光靠吃是不行的。飯要吃,營養要,但不要老是靠美食來調整身體。糖尿病人樣子挺好看,臉紅紅的,人也挺胖,他為什麼會生糖尿病?太講究美食了。古人也說,要使身體好,不要光在美食上打主意,佛教導我們調出入息。 調氣能發揮體內潛力 “能治疾病~人體在缺氧狀態下會引起器官功能下降”,營養可以儲存在體內,人呼吸進去的氧氣不能儲存體內。在醫院裡常可以看到,病人在缺氧情況下會產生種種的危險,一接氧氣就好轉了。人缺乏氧氣,各個器官的功能就會下降。“調氣能發揮體內潛力”,氧氣能維持我們體內器官的功能。如果你修調氣,更能夠發揮體內的潛力,因為修調氣時,好的空氣在體內更容易滲透到每個部分去。“久之精力充沛”,你修的時間長了,就會覺得精力很充沛,“各部功能增強”。人一到樹林裡,就感到空氣新鮮,就是看幾眼也覺得挺有精神的,所以“能改善疲乏無力,心悸氣促”,人一緊張心跳就要加速,呼吸就要氣短。“眼花耳鳴,食少”,吃不下飯,“嗜睡”,喜歡睡,睡不醒的睡,有的也是因為疲勞過度。“注意力不集中,頭痛煩躁等情況”,這些症狀跟缺乏吸收氧氣有關系。 調息能使身心堪能,則身輕心安 能“轉化身心”,我們身體是四大所成,人的骨頭是硬性,就是地大;人體內有血液,就是水大;人有體溫,就是火大;呼吸就是風大。修了調氣觀以後,“體內四大,地水火風,各安其位”,就不會混亂,一切都很協調,“則身心輕安。身堪能後,再使心堪能,則心輕安”,呼吸調好,使氧氣不缺少,直接對身體有極大利益。社會上也主張用深呼吸來鍛煉肺活量,以便吸到更多的氧氣。 修行人不要貪著身體,但要愛護身體 身體好了,一個人心理承受力也強了。身體差的人,心理能力也差,特別怕煩。一個人身體越差,越喜歡安靜,稍微有點聲響,他就承受不了。病重的人,他常會臉朝裡躺,因為他怕陽光。常會見人就討厭,因為種種的境界他心裡承受不了,力量已經微薄了。所以不要疏忽身體,一方面不要貪著身體,一方面要愛護身體。 身強則智大,修苦行也至少要日中一食 身體是很重要的。有人說釋迦太子在雪山六年苦行的時候,每天一麻一麥,坐著修禅定,身體虛得不得了,一下子倒下去了。可是釋迦太子倒下去了照樣豎得起來,你呢?倒下去我看就豎不起來了。(眾笑)所以今天咱們不能學釋迦太子當初一麻一麥,釋迦佛也沒有叫我們這麼做。修苦行至少也得日中一餐,人是鐵,飯是鋼。所以首先身體的能力要增強,心的力量也會跟著增強。 身轉細心也細,有福之人相莊嚴 身子在轉化,心也在轉化,身子由原來的粗四大轉為細四大,再轉為極細四大。能不能看出來這個人四大轉了?能看得出來,裡邊的變化看不見,外面的變化總看得見,可以從身體判斷他的心。他皮膚細柔了,說明這個人心細了;他頭發慢慢軟了,說明這個人脾氣好了;慢慢耳垂長了厚了,人們說這個人有福氣了。說“老師,這一套怎麼不教給我?”我教給你干什麼?(眾笑)讓你去擺個攤頭專看面相? 調氣觀 (8) (帶修禅定前開示) 長壽活力的能源是菩提心 提要: 心輕安,身也輕安,身心若虛空 心呢?粗心變細心,細心還會變極細心,這樣一來,心輕安,身也輕安,所以叫“身心若虛空”,虛空是最沒有份量的。這些道理以後講到數息觀時會講的。調氣也好,數息也好,都是修風。如果你修好了,全身氣脈都能通暢。再從空觀修到身空觀,佛經裡說這時候人會騰空飛起來。說“你修得久了,你騰一次空給我們看看。”(眾笑)我可沒這個本事。有這個本事我也不干,因為事情太多,騰空有危險,一動腦筋,就會掉下來。(眾笑)這是給你們說說笑笑。 長壽活力的能源是菩提心 “活力能源”,我們調氣,氣調好,空修好了,能夠增加活力的能源,也就是生命的力量能夠增強。“長壽活力的能源是菩提心,佛對菩提心的解釋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菩提心這個名詞大家聽得很熟。究竟什麼叫菩提心,怎麼修菩提心,有人不明確。有種人,這兩句話只抓一句,“下化眾生”,自己忙死,可是他不聽佛法,不修禅定,不斷煩惱,那怎麼成佛?怎麼教化眾生?有人認為:吃素、念佛、多放生,這就是修行了。佛四十九年說的法他都不要了,沒有佛法能教育眾生嗎? 下化眾生靠佛法,求佛道就是上進不息的崇高理想 七十年代初期,我到溫州弘法,有一位老居士跟我說:“現在末法時期度眾生只要兩件事。要叫他吃素,要講一點因果報應故事給他聽聽。”那麼有許多人教氣功也叫人吃素,他也在修行啦?《三世因果文》後來改稱《三世因果經》,這是偽經,裡邊都是人編的因果報應,難道講講因果報應故事就算修行?他還說當年在某大法師照片下面,坐有兩個年輕人,有一個就是他。聽說這位“大法師”從不講佛經,可是講儒教的話卻特別多,影響特別廣,所以人們就認為這些話就是佛教。 要以佛法去教化眾生,才叫下化眾生,但不能只有這一面。還要“上求佛道”,你自己要學法修行啊!你自己要快快成佛啊!這才叫菩提心。“求佛道就是上進不息的崇高理想”。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咱們今天信佛並沒有信錯,如今全世界都認為佛教是崇高的,從沒有把佛教貶低過。 化眾生就是捨己為眾的廣闊胸懷 “化眾生就是捨己為眾的廣闊胸懷”,身教重於言教,你要以佛法去教化眾生,你就應該先受教,應該依照佛法來改造自己,要做個捨己為人的榜樣。捨己並不是把自己犧牲掉,是說希望你經常做利他的事,能一直做下去。如果你本身有病,累得不行了,為了捨己,干到斷氣,那明天你就再也不能捨己為人了。應該留下一點本錢,明天再為人民服務嘛,這是現實,長期才叫真功夫。 愛護眾生就是愛護我們的法身慧命 一個接受佛法教育的人肯定能胸懷開闊,人怎麼才能偉大?父母所生的身體那麼小,你朝嘴巴打氣也沒有辦法讓身體膨脹。可是你心可以偉大,心偉大了你就偉大了,你把眾生都看成我身體裡邊的細胞,那麼你這個身體多大!每個人都愛護自己的身體,當然也會愛護自己身體裡的每個細胞。那你對待眾生不好,豈不也傷害了自己嗎?懂了這些,我們就能明白愛護眾生就是愛護我們的法身慧命。 菩提心能使人產生新的能量, “由這種精神的影響,在人身上能引生一種高級的心身能源”,通過佛法的培養,使我們具有了菩提心,這樣在生理上就會產生一種新的能量,比原來的偉大,所以叫“高級的心身能源”。 “令人能行人所不能行”,能夠使人修行修得起來,也就是說能做到別人所做不到的事情,能修得起別人所修不起來的法,這個力量從哪裡來?從菩提心來。“忍人所不能忍”,人家忍不住,你就能夠忍得住。一個伙計看見老板來了,他就換了一個臉,就算遭到點麻煩他也肯忍。我們佛弟子有一顆菩提心,別人忍不住,我們就要忍,為什麼?這個眾生,我發過願要去度他的呀,我如果不忍的話,他就不要我度了。這就好比眾生是主人,我是僕人。孫中山說過:“要做人民的公僕”,我們佛弟子就要做一切眾生的公僕。菩提心就是叫你把位置換一換嘛,把一切為自己換成一切為了眾生,也就是毛澤東所說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所以世間法跟出世間法有的地方是相通的。“成為一種特殊的氣質”。氣質很重要,氣質就是這個人的修養、素質。在菩提心的影響下,能夠形成一種特殊的氣質。 調氣觀 (9) (帶修禅定前開示) 佛法在人體上能與人無窮生命力 提要: 有個丈夫,能把妻子布施他人,卻仍等著她回來 有篇文章,講一個丈夫非常好,妻子本來對丈夫很滿意,慢慢就有點不大滿意,因為她想跳出這個小城市,到大城市裡去過一過有文化氣質的生活,所以要走,丈夫也同意離婚。結果到了深圳,找了一個有錢的老板同居,這個老板確實有她丈夫沒有的東西,可是這個老板也沒有她丈夫有的東西,而且最令人吃不消的是,這個老板一冒火就把她打得遍體鱗傷。她知道自己這條路走錯了,就回到她原來的家裡。因為臨走的時候丈夫跟她說:“如果你在外面闖得快樂、幸福,你就不要回來。如果你有困難、有苦惱,你就找我,你想回來就回來吧。”我看這個丈夫了不起,我們信佛的人都做不到,他能做到。(眾笑)那真的是布施波羅密,連妻子都布施掉。(眾笑)結果她回去的時候,看到她床下的拖鞋都沒有動過,跟她走的時候一模一樣,意思就是等她回來,所以這個妻子大受感動。 佛法在人體上能與人無窮生命力 人們總覺得有文化的人肯定有氣質,說念過大學的人到底兩樣。咱們這兒也是學習呀!咱們也有特殊的氣質,如果沒有特殊氣質,你們這次來的同學怎麼都捨不得離開了?所以佛法就能培養人特殊氣質。有了這種氣質,“在人體上能與人無窮的生命力,就是長壽的因素”。世間上人都說,開朗的人長壽,胸懷寬廣的人長壽。一個發了菩提心的人,這種開闊的胸懷,世間上人誰比得上? 有人說:“他是佛弟子發過菩提心的,可我看他遠遠比不上社會上的人。”那是他兩個嘴皮在發菩提心。即使天天念“發菩提心”,那你人怎麼沒有轉變呢?可見你發得不真切,你這個菩提心也沒有什麼力量。 佛教百千三昧,能住世一劫 “佛教百千三昧”,三昧就是定,百千三昧就是各種各樣的禅定,“能住世一劫”。修禅定成就了,能在世間上住上一劫,“乃至無量劫”。歷史上有記載,“龍樹住世五百歲,無著住世一百五十歲”;迦葉尊者他得到佛的袈裟進入雞足山,要等到彌勒菩薩到娑婆世界成佛時,他才出來,把釋迦佛的袈裟交給彌勒如來。迦葉尊者進山後,山就封起來了。彌勒菩薩要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才到娑婆世界來成佛?這麼長久他也不會死。(眾笑)你們想不想?如果想,那麼快證阿羅漢果。(眾笑) 迦葉尊者就是一位大阿羅漢。咱們每天早晨供的十六大阿羅漢,現在還在世間上,遍布全世界,如果你有福氣就能見得到,不過即使你見到了你也不認得他,他也不會告訴你“我是十六尊者之一”。凡是自稱我是觀世音菩薩化身,我是彌勒佛下生的,沒有一個是真的。今天就講到這兒。 調氣觀 (10) (帶修禅定前開示) 調氣能使呼吸輕柔細長, 提要: 如何避免氣短~講話吐氣勿急,發聲勿太粗 我們已經明確了氣對於人體很重要。人活著全靠一口氣,氣對於我們的壽命,對於我們的修行都很重要。既然是心身一體,如果氣不調好,我們修心就會受到干擾。就好比一個人身體不好,修行也修不好,因為身體不好會影響情緒。 調氣能使呼吸輕柔細長,促進健康,能使人改掉粗暴習氣 調氣還能使呼吸輕柔細長,不急不猛沖。氣有兩種,一種很短促,一種很細長,細長的氣能促使身體健康長壽,還能使修行人心容易定。短促的氣不好,呼吸短促的人往往身體不大正常,比如胖的人往往氣短,身體就不大正常。我們修調氣,吸進去的是清淨的氣,吐出來是污濁的氣,以清淨的空氣去排除污濁的氣,好像在給身體洗澡一樣。此外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修行人的身口意慢慢就會改掉種種不好的習慣,慢慢就會安靜起來,文明起來。種種急躁的情緒、粗暴的動作逐漸就會消失。在這種全面變化的基礎上,我們的氣也會發生變化,我們再來修調氣,那就更起作用。 話多易傷氣,可以修止語 今天講到“如何避免氣短”,氣跟情緒,氣跟生活都有聯系。一個人的氣進進出出無非是兩個地方,一個是鼻子,一個是口。一般來說,鼻子是吸氣,口是吐氣。口一般在說話時用氣比較多,古人也說,說話太多的人就容易傷氣破氣,形成中氣不足。所以有一種修行方法叫“止語”,或者叫“禁語”,規定一段時間不說話。有的修行人止語半天,還有的全天止語,別人跟他說話,他不開口就用筆寫。我年輕時在上海佛教青年會,頭一次看到雪相法師修止語時,他在胸口掛了塊牌子,寫了“止語”兩個字,他回答人家的話總是用筆寫。 修行要有科學態度,修止語要逐步來 如果你要修這種方法,要科學一點,修行不是你想怎麼修就怎麼修的,千萬不要看了不正規的書或者聽了某些人的話就去亂搞。要做到止語也不簡單,我們做居士的,不可能掛塊牌子啊,那樣人家不要笑你?就是掛牌子也很容易忘記,人家上來一問,你就開口了,開了口,心想:“再從現在開始止語吧。”那不是說話前止語,成了說話後止語。可是第二次又開口了,所以止語也不容易的啦。 還有一點也不容易,嘴巴不說話,人的情緒沒有地方發洩,搞不好要出事。所以千萬不要以為修行就是那麼簡單。佛教是科學,要有科學的態度,學止語最好一點一點來。譬如你先止語兩個小時,然後再半天。如果你一下子就定三天,到了第二天你火氣特別大。如果你硬是憋住,那就要發脾氣了。人家知道你止語,躲得遠遠的。開始你覺得挺好,你們最好別找我說話,後來想找人也找不到,結果在房裡丟東西、發脾氣,痛快痛快。這跟閉關的情形差不多,只是沒有閉關厲害。 學佛法不能好高骛遠脫離現實 現在年輕人好高骛遠,一學佛馬上想高,第一個念頭:我要出家;第二個念頭:我要閉關;第三個念頭:我干脆到深山老林裡去。尤其是知識分子,要求高、希望大、喜歡沖動、容易脫離現實。我當年在上海某個大學,晚上開禅定班講課,下課了,有些學生一定要我到他宿捨裡去坐一會兒。一談起來:“我總有一天要到深山老林裡去苦修。”你真的去了,要不了兩天就要掉眼淚。”所以止語也不能隨便亂修。 調氣觀 (11) (帶修禅定前開示) 閒話少說好用功,必要的話半句也不能少 提要: 修行人都應做到少說閒話,閒話多了難用功 但是我們今天每個人都可以做起來的,那就是少說閒話。你們女眾專修班有個出名的地方就是管得嚴。聽說你們動員同參道友來學,電話裡總要跟她打個招呼:“歡迎你來,這兒管得很嚴的。”結果嚇得一個也不敢來。(眾笑)其實我管得並不嚴,原因你們是女孩子,總要客氣一點。我94年在隆昌寺培訓班時,一次我從樓上走下來,剛走出內廳,培訓班裡的小和尚跟我說:“老師你看,今天霧大。”我就說他:“霧大我沒看見啊?還要你說?少說閒話。”連這兩句閒話我都不許他說。 我本是很少說閒話的,現在因為人多話也不得不多,後來實在沒有辦法,用紀律來管制。要跟傅老師說話,要辦公室同意,總管批准,這樣子總算話減少一點,自己也好用功。但是有時候也難以避免,我一個人出去散步,一邊散步一邊念佛,有人就跑上來陪我。我總不能看見你來一句話也沒有,結果不是陪我走路,是陪我說話了。不說話好用功,一說話了就很難用功啊! 閒話要少說,必要的話半句也不能少 有句話說:少說一句話,多唸一聲佛。其實這句話不太明確,容易發生誤會,怎麼能少說一句話呢?少說半句都不行,你前半句說了,後半句沒說,人家怎麼聽得懂? 有一個最明顯的事例,94年我在隆昌寺主持僧伽培訓班,培訓班的學僧都喜歡跟我學禅定,那時隆昌寺空房間很多,大家找到一個地方坐好了。其中有個高個子,東北人,就坐在我旁邊,我朝他們隨便問問:“你們看這個地方好不好啊?如果不好咱們再找個地方。”他回答我:“阿彌陀佛。”(眾笑)我實在不得要領,只好又問:“你看這兒好不好,不好再找一個。”“阿彌陀佛。”我說:“我在問你,你怎麼不回答,老是阿彌陀佛?”這可能是典型的“少說一句話,多唸一聲佛”,可這怎麼生活啊?比如問你“你今天早晨幾點鐘起來啊?”“阿彌陀佛。”醫生問你,“你哪兒不舒服?”“阿彌陀佛。” 所以我看這句話要改一改,我是這樣改的:“少說一句閒話,多唸一聲佛號”,這就明確了。你們喜歡聽我講法,總希望我多說一點法,總不見得我上了法座,三聲“阿彌陀佛”就下座。(眾笑)可是閒話要少說,什麼叫閒話?跟修行、跟法、跟了生死沒有關系的,全叫閒話。多說閒話容易擾亂身心。 布施眾生歡喜不是閒話, 如果問“老師講法時經常說幾句風趣話、幽默話,這算不算閒話?”你們聽了高興不高興啊?(下答:高興)高興就不算閒話了嘛,這是布施你們歡喜,人總要透透氣啊!笑一笑十年少。 閒話是沒有意義的話,有意義的話就不叫閒話。譬如說同學之間的互相幫助、鼓勵、安慰,都不應該算閒話,這是修行人應該有慈悲心嘛。你對誰有感情,就能度誰啊!你對同學都沒有感情,你怎麼度眾生啊?那麼有人說,“雖然我對誰都沒有感情,不過我對我老婆蠻有感情。”這情況就不同了,家裡人感情越深越難度,要度家裡人千萬不要靠感情,而要靠慈悲。一有感情,她靠在你背上,越來越高傲、嬌氣。只有用慈悲使她感動,慈悲就是自苦他安樂。 話多容易擾亂心情,吐氣不要消耗太大 閒話太多了,容易傷氣,也容易擾亂我們的心情。發音要花氣力的,說久了當然容易疲勞。古時代女人嘴巴小,叫櫻桃小口。現在人嘴巴大,可是鼻孔卻沒有因此而變大,鼻子這麼小,嘴巴這麼大,吸進去少,吐出來多。你老是說話,即使鼻子不斷地吸,也來不及供應啊,這樣身體會好嗎?這是說說笑話。就算你講的是應該說的話,還要訓練吐氣要消耗不大,這不光是給人家好的印象,而且對身體健康對心情都有好處。修行人心情一變好,這個人修行就上路了。 調氣觀 (12) (帶修禅定前開示) 話多擾亂心情,急躁時氣也短 提要: 說話要文明、要柔和、要簡單、要清楚、少啰嗦 這兒說,“講話吐氣勿急,發聲勿太粗”,這些我在語輪功德課上講得比較多,現在不重講了,舉個例子就可以了。我頭一次坐飛機,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空中小姐,那個說話聽了真舒服啊!(眾笑)據說空中小姐個個都經過培訓,全要考試合格,待人接物真有禮貌,真文靜啊!說話粗裡粗氣的人,一開口就像吵架,嗓門粗,喉嚨響,雖然性子直,可是說話也不考慮。寧波人講起話來很粗重,蘇州人吵起架來語調雖很柔和,可是咬住了人不肯放,這種表情也很凶的啦。(眾笑)我們也不學蘇州人,也不學寧波人,我們要學修行人的說話,要文明,要柔和,要簡短,要清楚,閒話少說。 不要樓上樓下遠距離叫人 九十年代初期,我去辦九華山佛學院,我經常到佛教協會去,有一次碰到一個小和尚,拉開了嗓門喊樓上的當家,他直接叫當家的名字,像發號施令那樣。他不是我學生,我無權說話,回到佛學院我就規定佛學院學生一律不准樓上樓下講話,有話你必須要自己跑上去面對面說,包括遠距離叫喊都不可以。世俗上的人,比如農村的老奶奶,叫起小孫子來喉嚨響得哇哇叫。咱們修行人不能這樣。 修行人不要急躁,急躁時講話快,氣也短 第二點,“勿急躁”。急躁的時候,說話也快,氣也短,從來也沒有一個人在著急的時候像溫吞水那樣說話:“請——你——快——一——點——,我——已——經——急——得——快——要——死——了——。”(眾笑)上來就是:“快快快快快!”(眾笑)氣的消耗量太大。情緒一激動,生理上就會繃緊。高血壓千萬不要急躁(眾笑),不要冒火,否則很容易中風。不急躁的人說起話來很清晰;急躁的人自己說不清楚,要不斷地重復,還要問人家聽明白了沒有,(眾笑)反而啰嗦,一卡殼比慢還要慢,別人還容易聽錯。所以急跟語言有直接關系,語言跟氣有直接關系,我們不要著急。 出家人要“威儀閒雅無急躁”,居士不要在路上給師父頂禮 能海上師編的《戒定慧基本三學》上有句話,威儀閒雅無急躁,這是講威儀。出家人平時不要走快,除非是緊要的事情。所以看見出家師父走路快,你就別去跟他打閒岔。有的居士看見出家師父很快地走過來,他馬上橫在旁邊:“師父,頂禮了。”(眾笑)師父慈悲:“噢,消災延壽,消災延壽。”師父心裡急,說“一禮一禮”,他偏要頂三個禮,只管自己恭敬有功德,忙著磕頭,不管人家有事。好不容易解脫了這個,沒走幾步又來一個:“師父,頂禮了。”師父有要緊的事,只好越走越快,(眾笑)這不是打閒岔嗎?所以這些都要懂。 居士講話要文明,女居士不要碰到比丘師父,更不能握手 居士跟出家師父講話,最好也要講究點文明。有的居士在出家師父面前很不文明,說起話來像咬耳朵。還有的請師父應供,一面攙師父手一面說:“師父,這兒走。”比丘的衣服女居士碰上了,比丘尼的衣服男居士碰上了,就不清淨了。有一年在昭覺寺,我到會計那裡去,有幾位比丘正在談話,一個人問:“如果你的手被一個女的抓住了,怎麼辦?”另一個說:“很簡單,把這只手砍掉,(眾笑)不要了。”因為洗不干淨。現在末法時期簡直是不像樣,有的女居士竟然還去跟出家人握手呢! 調氣觀 (13) (帶修禅定前開示) 勿因貪而急、因惱而躁,心平則氣和 提要: 勿因貪而急、因惱而躁 “勿因貪而急,因惱而躁”,貪心太重,心情就急,人們稱為氣急敗壞。見了好吃的東西,就狼吞虎咽,恨不得一口吞下。還有的人吃飯,一張大口就像牛吃草,威儀也不好,帶著一點氣急敗壞。“因惱而躁”,起了煩惱就要躁,吵架的人從來不是心平氣和的。 心平則氣和,有益健康 “心平和,心平則和”,我們怎麼樣使自己氣和?在心理情緒上講,你心要平一點。心不平,經常對別人氣不過,受了委屈,到處哭訴,哭出來倒也罷了,沒有哭出來,氣短傷心,這樣子多傷身體啊。委屈就委屈一點,吃虧就吃虧一點,身體保重最重要,用健康換一個便宜值得嘛?吃虧就是便宜,人總要難得糊塗一點,不要太精明了。 吃虧就是便宜,能獲得相處的友誼 我年輕時住在老房子裡,上海人叫石庫門,曬衣服要走樓梯到曬台上去曬。我女的把面盆放在樓梯邊上,樓梯沒有欄桿,有個鄰居要上去曬衣服,不小心把這個面盆一碰,摔下樓去了。我家裡人不高興:“要他們賠。”我說:“不要他們賠,叫他們賠,咱們就沒有這個臉了。難道咱們這麼窮啊,連一個面盆還要人家賠?”我把面盆撿上來,沒有破,就是敲癟了,還可以用。(眾笑)從這件事情以後,這家鄰居凡是見到我,就給我打招呼:“傅先生,你回來了。”你看,花錢也買不著(眾笑),便宜的還是我啊。所以吃虧就是便宜。 人生最珍貴的就是人際關系,人際關系好了,你心情舒暢,身體健康,修行時也沒有誰來干擾你;人際關系壞了,你臨終時要安靜,偏偏隔壁鄰居放唱片。有信佛的人來為你助唸,兒子媳婦不信,一看那些信佛的人來,就把門一關。所以人際關系很重要,心平則氣和,能吃虧更好,千萬不要占人家便宜。 英雄氣短,不平和故 “英雄氣短,不平和故”,英雄個性剛強,可是氣短。你看周瑜多厲害,你跟他打,他不見得會輸,諸葛亮就用氣的辦法,三氣周瑜就把周瑜氣死了。諸葛亮把女人衣服當禮物送給他,他急得透不過氣來,其實周瑜也用不著氣,你家裡如果有老婆女兒,你就給她們穿好了。(眾笑) 人間的緣分與環境都起源於自己的心, 從前佛看到一個弟子在鏟地,佛問他:“你干啥?”他說:“這兒有點高低不平,我鏟鏟平,讓同學們走路方便一點。”佛對他說:“你把心修平,地就平了。”這是一個啟發性的話,不能理解成佛叫弟子們高低不平的路都不要去修平,是借這個機緣來教他怎麼修行。 人與人緣分不好,以及人世間的環境不好,都起源於自己的心。你自己的心轉變了,對方也就轉變了;你自己的態度轉變了,對方的態度也會轉變。你跟他對著干,他也跟你對著干,你等他先跟你說幾句好話,他也在等你先開口說好話,這是很愚蠢的。兩根棒棒相互抵住,就這麼對立地豎著,如果沒有其它因素,一年兩年都不會倒下去。只有一個辦法,你這一根先倒下去,他那一根也倒下去了。所以怎麼樣處理人際關系,就是我們要主動。 飲食淡薄,氣喘常由美食故 “飲食淡薄,氣喘常由美食故。”美食對身體很不利,開始好像很有幫助,一過量就干壞事。糖尿病就跟美食有關系,氣喘病跟美食也有關系。油脂多了很難消化,在家人吃葷也很難消化,很多都留存在體內。胖的人皮膚白,人家以為這是好事,其實是人皮包豬油。(眾笑)吃魚比吃肉更麻煩,沿海一帶氣喘病多,就是因為魚吃得多。所以吃素最好,吃素能長壽健康。蔬菜中尤其是紅色與青色,紅色是補血的,這叫色素療法。 順便提一句,哪一種蔬菜營養價值最高?就是田裡剛長出來的菜,城市裡的菜都是農村運去的,都要隔一兩天,農村裡要吃菜,當時到田裡去摘,這個營養價值最好。這一段講完了,明天咱們要開始講新的觀,聚心觀,也就是,氣調好了,就要把心聚起來。(完)(調氣觀的修法必須由師面授比較妥當,因此,此處從略。)
九峰山禅定進修苑暑期禅定周 ⑾
2002.7.15
·禅定前要先調身、調氣、調心
·修定要閒居靜處,雜務不要多,講話不要多,電話不要多
·不要擾亂一個修行人的心
·心定不下去的人,喜歡跑,這就是習氣
今天我們教調氣觀,禅定前先調身、調氣、調心。就是你唸佛聽法盤腿打坐前也應該做到調身、調氣、調心,這樣子對於我們聽法,修定作用就比較大。我們看到佛經上經常有“谛聽,谛聽”,這就叫你一心聽,聽經時把身、氣、心調好了,你就容易安心聽經,容易做到谛聽。
九峰山禅定進修苑暑期禅定周 ⑾
2002.7.15
·生活要搞好,但不要使自己太忙了
·安靜的環境能陶性冶情
·修行全是忍出來的,在泥坑裡滾出來的
·初修不要要求太高,沒事時就常坐起修禅定
·環境不要太紛亂,要不紛亂得有善巧方便
·要安靜,不要提高聲音說話
九峰山禅定進修苑暑期禅定周 ⑾
2002.7.15
·內心也要安靜,學法要有決定心
·修禅定要結跏趺坐,先把姿勢調好
·息出入無聲,不粗猛急滑
·息出入若無知,一切自然,不要過於注意
·修行要活起來,不能像學文化那樣搞死了
九峰山禅定進修苑暑期禅定周 ⑾
2002.7.15
·只講究文化,不重視修行經驗,是知識分子的通病
·先調氣,再觀鼻尖,再排除心裡的雜念
·欲入三昧,初學應學調氣
·修行要越修越真實,越修越天真
·修行不是演戲,一切要自然,呼吸也要自然
觀心,眼觀鼻觀心。譬如你們今天聽法,坐好了,先調三次氣,然後眼皮垂下,觀鼻尖,再觀自己心裡的念頭,這些准備工作做好了,聽法就能安心,這些修法隨時隨刻都可以做。
九峰山禅定進修苑暑期禅定周 ⑾
2002.7.15
·作此調氣,令身安住,得入三昧
·調氣後,並可進入數息觀
·調氣觀是作觀想調氣
·密教不公開,但明白了,也並不神秘
·密教用顯教來講,意義還不是一樣
口而出曰口密,自心觀息,出入無盡曰意密。
調氣觀是作觀想調氣
九峰山禅定進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6
·調息能使身口意發生相互配合的作用
·密教必須要在戒律和顯教基礎上修
·戒定慧是共同道,修好了密器才成就
·調出入息比美妙飲食長養身體更起作用
·灌輸非佛教思想,會使佛弟子在佛法裡生不了根
調出入息比美妙飲食長養身體更起作用
九峰山禅定進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6
·美食者多病,要使身體好,還得調好出入息
·調氣能發揮體內潛力
·調息能使身心堪能,則身輕心安
·修行人不要貪著身體,但要愛護身體
·身強則智大,修苦行也至少要日中一食
·身轉細心也細,有福之人相莊嚴
九峰山禅定進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6
·心輕安,身也輕安,身心若虛空
·長壽活力的能源是菩提心
·下化眾生靠佛法,求佛道就是上進不息的崇高理想
·化眾生就是捨己為眾的廣闊胸懷
·愛護眾生就是愛護我們的法身慧命
·菩提心能使人產生新的能量,形成特殊氣質,能令人行人所不能行
形成特殊氣質,能令人行人所不能行
九峰山禅定進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6
·有個丈夫,能把妻子布施他人,卻仍等著她回來
·佛法在人體上能與人無窮生命力
·佛教百千三昧,能住世一劫
九峰山禅定進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7
促進健康,能使人改掉粗暴習氣
·心身一體,氣調不好,修心就會受干擾
·調氣能使呼吸輕柔細長,促進健康,能使人改掉粗暴習氣
·話多易傷氣,可以修止語
·修行要有科學態度,修止語要逐步來
·學佛法不能好高骛遠脫離現實
~勿急躁,勿因貪而爭,因惱而躁
~心平和,心平則和,英雄氣短,不平和故。
~飲食淡薄,氣喘常由美食故。
心身一體,氣調不好,修心就會受干擾
九峰山禅定進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7
·修行人都應做到少說閒話,閒話多了難用功
·閒話要少說,必要的話半句也不能少
·布施眾生歡喜不是閒話,同學間互相幫助是修行人應有的慈悲心
·話多容易擾亂心情,吐氣不要消耗太大
同學間互相幫助是修行人應有的慈悲心
九峰山禅定進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7
·說話要文明、要柔和、要簡單、要清楚、少啰嗦
·不要樓上樓下遠距離叫人
·修行人不要急躁,急躁時講話快,氣也短
·出家人要“威儀閒雅無急躁”,居士不要在路上給師父頂禮
·居士講話要文明,女居士不要碰到比丘師父,更不能握手
九峰山禅定進修苑暑期禅定周
2002.7.17
·勿因貪而急、因惱而躁
·心平則氣和,有益健康
·吃虧就是便宜,能獲得相處的友誼
·英雄氣短,不平和故
·人間的緣分與環境都起源於自己的心,心地平了,外界環境也會好轉
·飲食淡薄,氣喘常由美食故
心地平了,外界環境也會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