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味琴居士:空觀開示(1~9)
空觀開示(1) 禅定譯靜慮,修止觀為入定 提要: 理論要學,邊學邊修 今天我們講空觀。修禅定必須要學理論,現在我把這些理論在講觀的時候加進去,這樣聽起來比較清楚。如果把理論講完再教禅定,光是《定道資糧》這一篇,簡單講講也要好幾個月,你們可能也等不及,所以我們就邊學邊修起來。 禅定譯靜慮,修止觀為入定 禅,翻譯成漢文叫靜慮,靜就是止,慮就是觀,禅定就是修止觀,是為了入定,止觀就是入定的方法。修禅本身就包括了靜跟慮,靜的作用很大,我們要努力做到靜,做不到就要學。學生在課堂裡也需要靜,不安靜學不進去的,做課題也要靜,思考問題也要安靜;醫院病房門口都寫了一個靜字,也就是說安靜容易使病人康復,而且一個人經常在安靜之中,不容易老。靜這個字,“青”字旁邊是爭取的“爭”,所以我把它解說成爭取青春活力,你假如要保持青春活力,用靜的辦法最好。 好孤獨不合群是不正常的靜 可是這個靜,也不是不正常的靜,一個人喜歡孤獨,他也喜歡靜;一個人不合群,他也喜歡靜;一個人心裡起煩惱,寧願自己一個人躲起來,他也喜歡靜,所以我們所講的靜是正常的,而不是不正常的。 “慮”就是思,修行要起正念不要起妄念 慮,就是思慮的慮。從這個字來看,修行人應該要思慮。現在有人卻說,“修行人不要起念頭”,思慮就是起念頭,應該是“修行人要起正念不要起妄念”,腦子不動豈不越修越笨了?動物就是要動,我們即使身子不動,體內也在動,人不動不是要死了嗎?死人就是心髒也不跳,呼吸也停止,腦子也不動,活人就要動。所以你要修禅定,必須要慮。 止住妄念,不等於不要思惟 不起妄念,這是止,妄念止住了,不等於不要思惟。不思慮,會變得笨頭笨腦,傻裡傻氣。外道修止不修觀,他們以什麼也不想,腦子裡空空洞洞作為一種修法,這確實很舒服,修到後來,還會出功能,所以很多人一修外道就迷掉了,認為自己走的路沒錯,其實是錯了。 帶著貪瞋癡去思惟,是跳不出生死的 慮是怎麼個慮法呢?世間上人個個頭腦裡忙個不停,這筆生意怎麼做,這筆賬怎麼算,這篇文章怎麼寫,這個話怎麼說……整天在思慮,但是跳不出貪瞋癡煩惱。帶著貪瞋癡煩惱去思慮,那樣是了不脫生死的。你即使越思慮越想得比人家好,想得比人家周全,人家還沒有算出來這筆生意能賺多少錢,你已經算出來了,也不過這樣,跟了生死沒有關系的。 要從法義上去思慮,把煩惱濾干淨 我們修行人的思慮,是了生死的思慮,通過思慮,把煩惱濾干淨,把煩惱去掉。要從法義上去思慮,思維法義,就能夠知道什麼是貪煩惱,什麼是瞋煩惱,什麼是癡煩惱,然後把它去掉,是這麼一個慮。慮字,旁邊加三點水,就是過濾的濾,這個濾就是把骯髒濾掉,水從篩濾器篩子裡濾過,水就干淨了。 不受世俗念頭的干擾,人就會聰明起來 佛弟子通過頭腦裡的思慮,把惡法、邪見、貪瞋癡煩惱、種種的妄念濾掉,留下來的就是清淨的佛法的智慧,思慮是起這個作用。能做到這樣,這個人豈不是越來越聰明,智慧越來越大了?人如果不受種種世俗念頭,貪瞋癡煩惱的干擾,人的頭腦就會聰明起來。 要心完全清淨了,然後再進入無念狀態 靜是止,慮是觀,止就是止住妄念。念有正念妄念的區別,如果把正念都止住,那就不對了。要進入無念狀態,就必須要用正念把妄念濾掉,心完全清淨了,然後再進入無念。比如眼鏡玻璃片髒了,用一塊布擦,假如沒有擦干淨就丟掉布,眼鏡仍然是髒的,應該是擦干淨了,然後這塊布才不要了。 空觀開示(2) ◎傅味琴 對治煩惱,不是壓,而是修止觀,要有靜慮 提要: 要治煩惱病,必須用法藥起正念 這個道理很清楚,偏偏現在佛門裡有的人搞不清楚,骯髒還沒有擦干淨,他連正念都不要了。即使你妄念與正念都止住了,但是你心裡的煩惱種子可沒有去掉啊。佛說的法都是正法,我們靠正法去起的念頭就叫正念。修行用功就要用正念去排除妄念。比如生病必須吃藥,把體內有害的細菌殺死,病才會好,等你病好了就可以不吃藥打針了。假如你說:“既然病好了就不打針了,干脆現在就不打了”,笑話不笑話?或者說,“打一兩針夠了,不打了”,那你病還是好不了。 佛教對治煩惱不是壓,而是修止觀,要有靜慮 52年我剛剛進佛門,一天跟一個佛教青年會的女青年說:“現在續可法師、應慈法師都在講經,我經常去聽,你怎麼不去聽?”她回答我說:“聽了經妄想更多,腦子裡冒出來的全是法師的話,唸佛唸不好了。”她把正念說成妄念。難道佛講49年法害得眾生打了49年妄想?越不聽佛法結果越不懂,越不懂越是自說一套,越自說一套,越不肯聽。法是藥,煩惱是病,哪可以不要法呢?不用法義上的正念去排除妄念,而去長時期的修練某種方法,想把妄想壓下去。可是壓是壓不住的,你用塊石頭壓住一棵草,它還會從石頭縫縫裡出來,如果是塊不很重的石頭,還會把石頭頂起來,壓到後來煩惱來一個總爆發。所以有很多老修行,經常被人家批評:“你老修行了,火氣還這麼大!”因為他總爆發了,壓不住啊。這不是佛教的辦法,佛教弟子們要修止觀,要有靜慮。 眾生心不會空白, 所以我們聽到的法,我們去思維法,不叫妄想,這叫正念。你正需要用正念去排除妄念。從前有句話:“思想陣地不可能空白的,無產階級思想不占領,資產階級思想就要占領。”這句話很有道理,也就是說,我們眾生心裡不可能空白的,你不用佛法的思想去占領,那必然是被世俗貪瞋癡煩惱的種種跟佛法不相符合的思想所占領。 一惹你,就起煩惱,不要佛法行嗎 所以我們要知道止是止住妄念,並不是不要正念,除非證了阿羅漢果,達到無學位,煩惱已斷,生死已了,這時才可以。修行不說大話,走路不要走向空中樓閣。我常說佛教是現實,哪怕是唸佛用功的人,有的進了佛堂蠻像樣,出了佛堂,兩個眼睛就瞪起來,不要佛法行嗎?一惹你,你煩惱就起來了,即使不惹你,你過去的種子起來了也要吵,兩個月沒見,今天一看見,眼裡又冒火了。 不聞法、不思惟,就把修行架空了 懂得法就知道斷煩惱了,就知道貪瞋癡要下三惡道,聽了法,還要去思維,然後才修得起來。現在人開口修,閉口修,其實他也不知道怎麼修,聞也沒有聞,思也沒有思,就等於把自己架空了,甚至把整個佛教都架空了,這是眾生的悲哀。 糾正錯誤,是觀的作用 修禅定,如果你觀的境不對了,你就要糾正它,這就是觀的作用。眾生第八意識裡的種子很多,比如觀太陽,結果太陽旁邊有了條條光線,這是他從前看人畫的太陽,在圓圈旁邊加上了線,這個種子活動起來了,你那個時候知道不對,就要把它糾正過來,這就是觀的力量。從前有一個人修空觀,說:“我一閉眼睛觀蔚藍色,就冒出兩架飛機來。”又不對了,觀天空沒有要你觀出飛機啊,怎麼會出現飛機呢?後來才弄清楚,原來他是在飛機場工作的,每天看飛機起飛,所以一觀起蔚藍色天空,就有飛機來了。諸如此類,你都要糾正。這個糾正,就是觀的作用。今天講到這兒。(2001.4.2 第一講完) 空觀開示(3) ◎傅味琴 離不開煩惱,就被煩惱控制了 提要: 凡夫靜不久,因為他在動蕩的環境裡習慣了 “禅”,譯成漢語叫靜慮,所以禅定波羅蜜又稱靜慮波羅蜜。“靜即止,慮即觀”。修定的目的是為了入定,入定要有方法,方法就是修止觀。凡夫並不是不喜歡安靜,只是他靜不久,因為他一直在動蕩的環境裡生活。雖然他對動蕩的環境習慣了,可是眾生的佛性並不因為流轉而消失,從根本上來說,他並沒有失去對靜的需要,所以眾生還是有希望的。一個人經常說:“煩死了,我要靜一靜”,乃至於說:“你們都走開,讓我一個人靜一靜。”他這時的心態就跟覺悟合起來了,要沒有這一點,你怎麼能進入彼岸呢? 人心骯髒,所以環境也不淨 四眾弟子合起來稱僧團,這是廣義上的說法。一個佛弟子是清淨的團體中的一員,如果你不修清淨,保持骯髒,你只會往生到喜歡在骯髒水裡洗澡的母豬胎裡。有位法師說過:“人肯定要往生,不過,往生到哪裡就不好說了。” 佛到娑婆世界,就是為了度我們啊,因為娑婆世界很骯髒。為什麼骯髒?人心骯髒,所以環境也不淨,依報的環境是根據正報轉的。業力太重,受苦無窮。貪瞋癡就是骯髒,如果不猛力地離開,你被它吸住了就很難擺脫掉。眾生無始以來流轉生死,猶如吸毒的人,圖一時痛快,他會一直吸下去,而始終難以解脫,最後傾家蕩產,人像鬼那樣,還不知道羞恥。所以現在國家對於吸毒采取強制性地戒毒,這是為了救他呀。 離不開煩惱,就被煩惱控制了 如來是大教育家,如來度你要你自願,要你覺悟,你不自願、不覺悟,如來也救不了你。你離不開煩惱,你就被煩惱控制了,你離不開某個人,就被這個人控制了。我講這些話,也算是智慧的話。智慧的話出在哪裡?出在觀裡。 真正的流轉是你流轉的習氣 止就是靜。眾生靜久了,又不安心了,覺得太寂寞了。信佛的老太太常這樣,家裡煩死了,到寺院裡去,本來發心住三個月,住了三天,“沒有居士來,冷清清的。”住到第七天又要回去了,回去了又煩死了又來了。來了沒勁,又回去了。這不是流轉嗎?流轉就是這麼流轉的呀!你們想得太少,觀得太少。以為流轉做人,又做馬,又做牛,又升天又下墮叫流轉,其實這就是流轉。貪瞋癡不過是推動你流轉的力量,真正的流轉是你流轉的習氣,原因就在你定不下去。 眾生世俗心沒斷,定不下去 阿彌陀佛知道眾生定不下去,即使往生了極樂世界,還會想回去看看老頭子老太婆。不是極樂世界不好,是眾生的世俗心沒斷,還想走回頭路啊,所以阿彌陀佛大慈大悲,采取強制手段,讓你進了蓮花不得出來。哪怕你在蓮花裡實在忍不住了,蓮花門也敲不開,總之不讓你再回去,就讓在裡面轉變習氣,這是對你的慈悲。 煩惱心起來了,會把恩人當仇人 眾生猶如一匹野馬,尤其是南膽部洲眾生,剛強難調,如果不采用強制手段,他會把恩人當仇人。你們在家人可能看過《霍元甲》,日本人在霍元甲的飯裡放白粉,後來他一點戰斗力也沒有,骨瘦如柴,像鬼那樣。被救回去以後,毒性發作,家裡人不給他吃白粉,他反把家裡人當仇人,動手要打。眾生還不是那樣?煩惱起來了,你不順他的心,他會把恩人當仇人。這種流轉習氣不改掉,你生死怎麼跳得出來?你定不下去嘛。 空觀開示(4) ◎傅味琴 別埋下痛苦的種子,罪惡的業力 提要: 你要做到釋迦佛的要求,才給你打包票 眾生哪個願意到三惡道?“我不願去!我保證不去,我要修行。”結果還是下三惡道。因為畜生道裡有她所愛的人在,不去相會難受。光說一個畜生道,有人想做鴛鴦,鴛鴦是畜生,她還羨慕鴛鴦呢,鴛鴦在河裡可以戲水,蠻好嘛。所以佛弟子被情迷掉了,仍然下三惡道。你要不下三惡道誰也不能給你打包票,只有佛能給你打包票,不過要你做到釋迦佛的要求才給你打包票。修行的功夫,就看你在生活中定得下去定不下去。真正定得下去的人,什麼地方都好修行,根本不講條件。 要停止內心的妄想,這就是止 修定要靜。外面的環境噪聲太厲害,也不算靜;心裡的噪聲太厲害,也不算靜。心裡的噪聲就是妄想,妄想在心的聲音裡邊是不規律的,各種各樣的聲音,紊亂的、尖叫的,人的聲音、動物的聲音以及其它的聲音,奇形怪狀全會出來,混成一個極其吵吵鬧鬧的交響曲,你這個心還會靜啊?妄念不止住,心是靜不下去的。所以環境要靜,內心要靜。要停止外面環境的紛擾,也要停止內心的妄想,這就是止。 慮就是觀,不能把思慮說成是妄想 觀呢?慮就是觀,慮是思慮的慮。有人總把思慮說成是妄想,他只知黑,不知白,好像戴了有色眼鏡,看起來全是黑沉沉一片。一個佛弟子,對佛法站在凡夫世俗的境地上去理解,或者站在儒教的立場上去理解,能正確理解嗎?這兩天我看到你們的日記中,有這麼一句話倒滿有意義的,“今天有的人需要的是摻雜了儒教的佛教”,他覺得帶著儒教的佛教聽起來很舒服,適應了,完全的佛教他已經不習慣了。 觀,是用佛教的觀點去觀 佛門種種的怪現象,就使佛門出現了末法時期,佛教能用你的方法來改革嗎?能用儒教、道教的方法來改革嗎?如果可以,那麼你穿著如來的袈裟,戴道教的道冠也可以喽。在你說來還是有理由的,這雖然是道教的道冠,但也是帽子,也能保暧,也是好的呀。所以要說明這個觀是用佛教的觀點去觀,可不能用道教的觀點去觀,也不能用儒教的觀點去觀,也不能用世俗的觀點去觀。 世間上再好的思維也出不了生死輪回 我們所說的慮就是思維,這個思維可不是世俗人的思維。世間上人一天到晚在思維,他也一天到晚在觀察啊?他觀透了沒有啊?看破了沒有啊?科學家也要通過思維觀察才有所發明創造。當年發明電燈的愛迪生,小時候他就喜歡觀察,觀察了就思維。他觀察母雞孵雞蛋,然後就思維,母雞孵雞蛋能孵出小雞,那麼我孵雞蛋也能孵出小雞。等母雞走了,他在雞蛋上面坐下去,結果把雞蛋都坐破了。因為他是稚兒無知,但並不等於說他這種觀察沒有好處。如果他知識豐富了,用豐富的知識來觀察,比如他觀察閃電就思維,判斷電可以發光,就發明了電燈。這是好事啊,壞事呢?干壞事的人也思維,壞的思維全是貪瞋癡,結果盡做壞事。可是即使是世間上再好的思維也出不了生死輪回,因為這跟修行斷煩惱沒有關系。 別埋下痛苦的種子,罪惡的業力 我們今天講的這個思維是像一個濾過器那樣,把骯髒全濾掉,留下清淨的。能起這個作用的,那當然是用佛法的道理,用佛法的智慧去思維。不僅要善於思維還要能判斷得准,這是對的,那是錯的,那是骯髒的,這是清淨的。判斷得准,思維的作用才沒錯,才起好的作用。 正確的判斷要靠對人世間的觀察,要看破一切。今天貪戀的幸福會變成明天的痛苦,今天分不開的親人,會變成明天的仇人。我前兩天聽說兩個同學鬧翻了,其中一個一下子變得非常凶,哇哇叫,瞪著仇視的眼睛,你陪著這樣的人危險不危險?佛說的不錯,冤家會變親家,親家會變冤家。看看破,別埋下了痛苦的種子,別埋下了罪惡的業力,要受報的。 空觀開示(5) ◎傅味琴 觀世間一切變化無常,你就看破了 提要: 觀世間一切變化無常,你就看破了 非但在禅定中要用觀的力量,在生活中也要學會用佛法去觀察人生。廣義來說四谛法全是觀,修苦谛就是叫你觀苦谛,觀老人的苦,觀病人的苦。釋迦佛教育弟子,年輕的、美貌的不要看,老年的、丑陋的、生病的、痛苦的多看看,這就叫觀。所以並不光是禅定中作什麼觀境叫觀,觀老苦也是觀,觀病苦也是觀,觀世間上一切變化無常,你就看破了。 不懂世俗的苦,沒看破,你抵抗得住嗎? 有人會想對出家人講世俗的事情,好像有點不恰當。但是多多少少總要講一講吧?第一,你不懂世俗,怎麼度世俗上的人?你講法也講不到他們心裡去呀。第二,你不懂世俗的苦,沒看破,你怎麼抵抗得住啊? 貪愛心既傷身體又傷害了法身慧命 你們知道不知道?慈悲心不會傷身體的,貪愛心就要傷身體。世俗上最迷人的就是男女的情愛,可是男女情愛,要不了多少時候,即使沒有打罵,也沒有起矛盾,時間一長也會頭昏腦脹。就像吸毒那樣,吸的時候,精神振作,全身痛快,過一會兒就難受了,萎靡不振了,很傷身體的。尤其傷害了法身慧命,一個人活著,法身慧命死掉了,這還有什麼意義?佛經裡有句話:“寧入熱鐵網,不墮愛河中。”如果一個女王跟你說,“你前面只有兩條路,要麼你跟我好,相親相愛;要麼這燒紅的熱鐵網,你給我跳進去。”因為她有這樣的權力。作為一個出家人,寧願跳進去燒死,因為皮肉燒死了,法身慧命不會死。如果我投入你的懷抱,跟你產生情愛,我法身慧命死掉了,那就完了。這還是指流轉生死,如果因此而造了惡業,還得下三惡道。 有的人自己出家了,卻勸不結婚的人要成家 很多年來,社會上的知識分子,尤其是大學生,一不順利就說“看破紅塵”。佛門裡的人也說:“我看破紅塵了,所以出家喽。”紅塵是什麼?“我不結婚啊,就是看破紅塵了。”你雖然不成家,但你心裡在想男女情愛,你還是沒有看破。有些人就是這樣,自己出家了還勸不結婚的人要成家,這看破什麼呀!你至少應該要看到結婚沒有快樂,只有痛苦。 真正講到紅塵,簡單地說,看破紅塵就是看破名利。在佛門裡為名為利,口說看破紅塵,那是帶著紅塵的嫁妝嫁到佛門來。我是主張培養人才要當大法師。有的人一心想當大法師,卻不想修行,認為當大法師有人恭敬供養,這就是掉在紅塵裡了。通俗地比方說:紅就是名,塵是骯髒,人世間最最骯髒的就是鈔票,什麼細菌都有。而且鈔票從來不洗,可人一看見鈔票就愛,數鈔票的手指還要舌頭舔一舔,即使覺得酸溜溜苦滋滋,他也覺得很甜。 名利可以不斷增長,青春卻一去不再回來 名利會給人一時快樂,但會給人長期的痛苦。消耗了青春的時光,以換取名利的增長,名利可以不斷增長,青春卻一去不再回來,值得嗎?你在人世間是個大老板,閻羅王也不會封你一個大老板。連一個判官都不會給你做。人世間親親愛愛,你死的時候,他會陪著你死嗎?這一切都要靠我們平時細致地去觀察。 幸福、吵架、哭,這就是愛情三步曲 我年輕時候在上海,出門時,經常喜歡觀察。前面來了一男一女,相親相愛,好像是很幸福;再往前走,又是一對男女,在吵架;再往前走,又看到一對男女,在打架,在哭,這就是愛情三步曲。諷刺侮辱你最厲害的,往往是最親愛的人,打你的耳光的人,往往是你的丈夫,背著你拼命花你錢的,往往就是你的妻子。貪瞋癡可不跟你親愛,一動瞋恨心,從來也沒有個親親愛愛的仇人,親親愛愛的冤家。這些觀察清楚了,在思慮過程中,一起世俗念頭,一起貪瞋癡念頭,就知道太可怕,看穿了,就把它排除掉,那這就是慮。 人世間的形形色色,要去觀, 提要: 人世間的形形色色,要去觀,要去濾,才能出智慧 只修止,不修觀,怎麼出智慧?人生的一切,人世間的形形色色,你不好好去觀,不好好去想,你怎麼出智慧啊?沒有智慧,你邪的錯的都糾正不過來,你怎麼出生死啊?什麼都不明白,想出生死嗎?出生死可不是簡單的事,非但要觀察,要思維,還要思維得透,觀察得徹底,要完全清清淨淨,煩惱斷盡,才能了脫生死。 要有無漏智慧的力量才能出三界 佛教的禅定,稱為正定,正定要以佛教的方法去修,必須修止修觀。修止只止住妄念,也能入定,這個定是世間定,外道也有的。外道修止不修觀,開發不了根本智,可以出功能,出神通,乃至於死後升天,但是不出三界。要有無漏智慧的力量才能出三界,你不修觀就開不了無漏智慧。 《佛說觀無量壽經》是求生極樂世界必修的觀 所以我苦口婆心,總是勸修念佛法門的老太太,一面贊歎她們念佛好,一面勸導她們要修觀。 我信佛在50年代初,還經常有人主張十六觀境,現在沒人提了。連個禅定都不知道了。 且不說《佛說觀無量壽佛經》有十六觀境,是求往生極樂世界的人必須修的觀,就說《佛說阿彌陀經》吧,若一日若二日乃至若七日,一心不亂,如今沒有人會把“一心不亂”好好地闡明解說了,而且現在也很少有人掛在嘴上了,很多人只知道“只要一句佛號,就能往生。” 如果你不止住妄念,你怎能達到一心不亂?你不修觀,你連正念還是妄念,清淨還是不清淨,都搞不清楚。不根據佛法去思維,根據你頭腦裡自己的一套思維,那你能跳出世俗嗎? 我說法廣開,但不離本題 我70年代在溫州,一個字要講一個晚上,四個晚上只講了四個字。你們也可到台上來講講鍛煉鍛煉,但是千萬不要沒有鍛煉好,就到外面去講。如果把准備的一大堆照著念,就叫不自在。如果一開口,話自然出來,而且沒有離開本題,這就叫自在。好比萬花筒,動一動就會變成另外的花,再動一動,成百成千的花都會變出來,可從來沒有離開萬花筒裡這幾塊玻璃。那麼你說我多裝一點,把泥塊石子都裝進去,那就成了亂七八糟。現在下課。 空觀開示(6) ◎傅味琴 佛以戒定慧調伏眾生 禅定能調柔身心 提要: 戒定慧都能調柔身心,戒是調粗的,定是調細的 今天我們講“何故修定”。能海上師說:修定能調柔身心,起止惡修善之大能力。這句話突出兩點,一是調柔身心,一是止惡修善。戒定慧都能調柔身心,戒是調粗的,定是調細的。所以在持戒的基礎上修定,就是往上提高。戒是我們修行人的行為規范,什麼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都有條文,按照條文去做到就是戒。 眾生都是粗相,佛調伏眾生的方向就是調柔身心 眾生一切都是粗相,越粗越往下沉,越細越往上升,所以越是往上的眾生,越是細柔。我們人間有粗的也有細的,人們總是反對粗犷的說:“你這個人怎麼這麼粗。”對細的人總是贊歎,“你這人真細巧。”眾生不通過修行,行動都是很粗的,好比一匹野馬,它一動一起步,就很粗。可是經過訓練以後,把它野的脾氣降伏了,不許它隨心所欲地亂撞,馬的動作以及起步,就有一定的規律。人們就稱它是一匹良馬。眾生好比野馬,佛能夠把眾生調伏,所以稱為調御丈夫,調伏的方向就是調柔身心。 戒能調柔行動,禅定使粗四大變細四大,粗心變細心 一個佛弟子如果持戒持得好,他的行動就非常柔,非常細巧,現在的話叫很文明,有禮貌,有修養,這是指行動上的變化。那麼心理上以及身體四大的變化呢?那就要靠禅定了。 禅定並不是光針對行動,還要調柔身子的四大以及自己的心態。身子呢,久修禅定的人,粗糙的皮膚會變細,原來皮膚帶一點灰黑色的,也會完全褪掉,而且皮膚不會蒼白,會有一種光澤。非但看起來很細,而且皮膚本身就變得細了。外面變了,肯定裡面也在變。 心理呢,也在變細,細了才會柔,不細不可能柔。粗犷的東西,要它柔軟是很困難的,比如說男人的頭發就比女人的頭發粗,所以也比女的頭發硬,頭發跟汗毛比,頭發硬,汗毛軟,因為汗毛細,越細就越軟。豬毛更硬了,因為豬毛很粗。所以禅定能夠轉變我們四大,使粗四大變細四大,細四大變極細四大。 身心安定生捨利,修行人白骨像白玉 一個人即使不懂得禅定,只要平時不亂動,身子安靜,心裡也安定,人又善良,這個人死後火化時,血液就會凝固起來,成為捨利子,捨利子就是這麼來的。修行成就的人,捨利子更加透明,有光彩。修行人骨頭會越修越白,修行功夫好的人,骨頭白而不枯,像白玉那樣晶瑩。心呢,也在變化,粗心變細心,細心變極細心。 身子細了,心情柔了,人就少煩惱 道教講脫胎換骨,佛教比道教更高,咱們能靠這樣粗犷的身體證阿羅漢果嗎?能靠這樣的身體成佛嗎?脫胎換骨只是一個形容,真的給老道士換骨頭,他不要死掉了?我們佛教倒是真的在修身心的變化。身子細了,心情柔了,人就少煩惱,要他冒火也很難冒得起來,世間上人說這是個性關系。有的人一點小事情就火冒三丈;有的人呢,你一杯水潑在他身上,他都不冒火的,只是朝你笑笑;有的人呢,像個刺毛蟲,你一碰他,他的刺馬上就過來了;有的人忍辱忍得非常好,氣量大,從來不講刺人的話,同樣是人嘛。社會上的人是決定於他們的神經類型、遺傳、童年的培養、學校的影響,由這樣的環境形成的。我們從社會走進了佛門,佛門更有辦法,通過戒定慧,對你做更高級的培養,你不修可惜不可惜呢? 空觀開示(7) ◎傅味琴 心細開智慧,身細能化光 提要: 修禅定,心細到一定程度智慧就開發了 一個人心細到極細,自然會出生智慧。智慧不是求來的,知識可以學,修行人的智慧是從禅定中自然開發出來的,沒有地方學,也不需要學,它自然就現出來。修禅定的人心細到一定程度,智慧就開發了。 世俗人練身體越練越硬,硬碰硬最吃虧 從前練拳的人整天苦練武功,他們身體越練越是硬梆梆的,他們是趨向於硬,尤其是練硬氣功的。他們不懂佛法,其實越是硬梆梆,死的時候越是痛苦。因為硬梆梆的東西都是裡邊的機體凝結成的,到死的時候四大分離,痛苦得不得了。聽說練硬氣功的人死的時候往往是叫別人把他打死的,因為他體內有一股氣分散不了,大限已到,活又不能活,死又死不了,難受啊!最最吃虧的就是硬碰硬,結果必然是兩敗俱傷。比武的人,全是硬碰硬,一個被打死,另一個也被打傷。一把刀一把劍,兩個都不讓,一接觸,劍也斷了,刀也缺口了。 所以佛說,戰爭從來沒有贏者。世間上戰爭從來也沒有一個勝利者,即使你這次勝利了,你埋下了下一場戰爭的種子。下一場戰爭,可能你就被消滅了。 發菩提心要具足悲心,恆順眾生還得為他留下後路 發菩提心的人具足了慈悲心,因為菩提心是建立在慈悲心基礎上的。如果你認為“眾生管我什麼事啊”,你對眾生不慈悲,哪還發得起菩提心?所以真正發菩提心的人,不要硬碰硬,我是不主張硬碰硬的。即使某個學生要走了,我會很柔順地給他鋪平一條道路,這麼做,他以後還好回來啊,硬碰硬他也不好意思回來了。 從前在九子巖,有個學生先去,聽說開始非常用功,精進得很,每天上山頂去誦經,還修定,可要不了幾天就疲沓了,自由散慢,經常到街上買東西吃。我去了以後,他已經沒辦法待下去了,他說:“老師為了開導我,把所有的動物全都比喻光了。”他還跟別人說:“老師不讓我回去,我走也要走回家去。”沒有旅費,兩條腿要走到廣東,不餓死才怪,除非沿路討飯。可是我並沒有硬碰硬,我把他叫上來,問他:“你怎麼知道我不讓你回去?我說過這個話嗎?你怎麼跟我想的不一樣呢?現在你們那個地方正需要人把禅定班搞起來,我就派你做這個工作。這是一千元錢,給你做旅費回去吧。”這就是柔。臨走我還給他一個“光榮退休”。果然過了幾年,這個學生又回來了。假如他臨走的時候我把他罵一頓,把他開除掉,他再也回不來了。那樣有傷慈悲心,有傷菩提心啊!修菩薩法就要不捨一眾生!可是有時好心沒好報,反受冤枉,本來是不捨一眾生,結果反被人說閒話,那只好忍辱了。這是指思想境界說的,生活的各方面,待人接物,你也要柔一點細一點,不要做粗人,要做個細人才好。 心細開智慧,身細能化光,力不足要修定 假如你很想這麼做,可是力量不夠,你這個發心也被架空了。不是你不發心,你沒有力量去做到啊,那怎麼辦呢?那就要修禅定了。禅定的力量能使你身心轉成細柔。心細到後來就開智慧,身細到後來會化成光,這是最後的境界。 修禅定能起止惡修善的大作用 這句話的第二個要點:起止惡修善的大作用。你們說:“止惡修善我懂,持戒就是止惡修善。”這兒是說:能起止惡修善的大能力,主要是“大能力”三個字。不修禅定,你也能止惡修善,不過修不大的,因為心定不下去,一直在動搖在打妄想。 空觀開示(8) ◎傅味琴 世俗人生活安定了,心還在飄 提要: 心不定的人,供養前變化多,供養後反悔 拿供養來說,本來發心供養一千元,第二天想想,一千元太多了一點,先供養五百元吧。一動搖,減掉了一半。又想想那邊的方丈、當家總要供養一點東西吧,這樣吧,抽出兩百元買東西,五百變了三百了。等到了一算,我路上用的多了,回去的旅費還差一點,再扣掉一百,那麼變了兩百了。手伸進去一摸,結果抽出的鈔票只有一張,只供養一百,還有一張留在口袋裡,捨不得了。這就是沒有定力,決定的東西會搖擺的,盡給自己添麻煩。 還有的人供養了,開始蠻高興的,到了明天又後悔了。很多人都是這樣。 五七年,我到北京廣濟寺,我供養能海上師一個紅包,上師正在翻譯佛經,他也沒仔細看,旁邊侍者師就拿下去了。第二天我又去了,上師對我唬起了臉,把我嚇了一跳,我想我大概做錯了什麼事。上師問我:“你昨天供養我的錢哪裡來的?”因為他對我有懷疑,你這樣年輕,哪來這麼多錢?還以為我來路不明,所以要問問明白。我確實供養了很多,我年輕時就賺大錢。我回答:“師父,我是勞動來的。”“哦,勞動來的可以。”那一次供養我沒後悔過,師父肯收下來,我真是太高興了。 但有一次供養我後悔了,有一年五台山的一位當家和尚,在我家裡住了兩三天。早晨念經時,他用我的念珠。我的念珠很小,方便得很,他問我:“你這個念珠哪裡買的?”我說:“北京買的,師父你喜歡我就供養你吧。”第二天我又跟他說:“師父,我這串念珠自己要用,你還給我吧。”(眾笑)並不是我看不起那位師父,捨不得啊,跟在我身邊多少年了。後來有個人把我的念珠拿去弄丟了,我可沒有冒火,只是朝他笑笑。修行人總要提高提高,我也是這麼過來的。 這種種動搖就是缺乏定力,天天修定,定力就會慢慢增長。 世俗人生活安定了,心還在飄 有的人初來這裡,總覺得住不慣,每個人差不多都是這樣,幾天一過就習慣了。同樣一個人,為什麼開頭不習慣?眾生習氣啊,定不下來,沒來之前城市裡要趕公交車,要趕火車。一路上,火車搖搖晃晃,始終沒有定過,再看看窗外的景色也一直在變,心也在急,看看手表,“怎麼還沒到?”一到這裡,心裡已經動了好幾天了,要他馬上定下來,他定不下來呀,思想上還在飄啊,開始總有一點不習慣,不習慣就產生不滿意了,是那麼回事情。 定不下來很吃虧,能定才能頭腦冷靜事事明白 一個修行人,到處好修行,每到一個地方,他都能定得下來。 定不下來很吃虧的。以前我在寶華山隆昌寺主持僧伽培訓班,經常有上海蘇州的同學跟去,我回上海了,他們也走了。傅老師不走,他們也不走,傅老師一走,他們鞋底擦油走得快,定不下來啊。總算傅老師在,稍微能定下來一點,也不知道是看我面子,還是我有一種無形的力量,能使他們不走。 上海有個同學,定不下來再加上個性有點急燥,候車時我首先看火車時刻表,看准了,我坐在長凳上安定得很,最多坐久了起來散散步,那幾個人忙死了,一輛火車來了,馬上跑去看,接著招呼同學:“火車來了,快叫傅老師。”我說:“沒有這麼早嘛。”他說:“到早了,到早了,快快擠進去。”有的已經走在前面了,檢票員攔住他,“你票子給我看看。這輛不是,你乘的是下一次的。”只好再回來。(眾笑)這就是沒有定力。有定力也不是像傻瓜那樣,火車開走了,還一動也不動。(眾笑)有定力的人是非常冷靜細致的,樣樣都很清楚的。 空觀開示(9) ◎傅味琴 修禅定,血脈暢通了就會引生喜觸及輕安 提要: 沒定力的人想止惡, 沒有定力的人,止惡也沒有力量,本來想止惡,想想又幫煩惱說話了,“別人都是這樣,我又何必這麼認真啊?偶然一次,難得糊塗,沒關系。”這都是因為沒有定力的緣故,有定力的人還打什麼妄想?不干就不干。拿戒煙來說,有的人戒煙很快,有的人戒了三個月還戒不掉,這主要看他有沒有一個決定性。修善也是那樣,沒有定力,對該做的事情拖拉,這麼一來你就發揮不出大能力了。如果有了禅定的力量,止惡修善就能起大作用。 修定能引生喜觸及輕安 能海上師又說,修定能引生喜觸及輕安。這是修定開始就能拿到的好處,修定的人個個都會產生喜觸及輕安。觸是身體有樂觸,整個的身子有一種極其舒適的樂觸。輕安,身輕心安,修了定以後,心裡會很安定,身子會變得很輕。 我從前修定多少下了一點功夫,尤其是八十年代,我從醫院裡退出來,天天修定,有時下午給病人看看病,幫他做些被動運動,其中有一個步驟,是叫病人趴在床上,不管老太太還是年輕人,我要站上去踩他的背,人人都說我身體很輕,這就是輕。 修禅定的人會整天高高興興,卻說不出有什麼可喜的事 我52年進佛門,53年開始我就天天修禅定,很快就得到喜觸輕安。我是每天修完禅定念完經,再去單位上班,大家都覺得我這個人變了,整天高高興興,問我有什麼喜事,“沒有”,為什麼這麼高興,我也說不出來,是自然出生的,這就是喜觸。 修禅定的人走路能走得很快,因為身子輕了 輕安呢,修定人走路能走得很快,因為身子輕了。有一次下細雨,那時上海還有軌電車,下雨天乘車人多,車子擠,我跟擠上車的同事說:“我就不上了,走走吧。”從盧灣走到外灘新開河,要走多少路啊!等我走進辦公室,那些坐車的同事說:“我們也剛到不久,你怎麼走得這麼快啊?”我也不知道我怎麼會走得這麼快。不過要說明啊,那一次天下雨,車子開得慢了一點,但是走得也夠快的了。現在叫我走路可能走不快,年齡不饒人啊,畢竟七十幾歲的老人了。 其實如果沒有別的因素,我到八十歲走路還是能快。為什麼走不快啊?我想以我的慢來換你們的快,也不知道你們這些老同學修禅定,走路快了沒有?如果你們走不快,我原來快的變慢了,你們原來慢的仍然慢,那我賠本了。 別練什麼“草上飛”,修禅定的人身子晃幾晃,就人影不見了 練什麼太極拳,草上飛,(眾笑)修禅定什麼都有了。就說九十年代我在深圳。深圳人有錢,吃飯慢,我說:“你們快一點啊。”他們說來得及,一到馬路上手一伸,一輛的士停下了。結果被我訓了一頓,這麼一點路還要坐小汽車!他們就害怕了,第二天果然不坐了,大家走路。走路他們又不掌握時間,我一看來不及了,我得走在前面。老師不能遲到,學生遲到只有一個人,老師遲到,弄得幾十個學生都在白等。我跟他們打個招呼:“我先走了。”他們說看見我晃了幾晃,就人影不見了。 修禅定,血脈暢通了,就會引生喜觸 怎麼會有喜觸?毛細血管暢通了嘛。怎麼會有輕安?裡邊都協調了,沒有矛盾了嘛。有一年有些單位請我去辦禅定班,我就寫了一句話:“人生以禅樂為最”,說得具體一點,人生的快樂在禅定裡都能拿得到,而人生的煩惱,禅定裡卻沒有,所以不修禅定真是可惜,像這樣的好事情,何樂而不為呢?一個修禅定的人,他的心會全部投入在禅定裡,天天離不開禅定,實在是太快樂,太舒服了。
◎傅味琴
·理論要學,邊學邊修
·禅定譯靜慮,修止觀為入定
·好孤獨不合群是不正常的靜
·“慮”就是思,修行要起正念不要起妄念
·止住妄念,不等於不要思惟
·帶著貪瞋癡去思惟,是跳不出生死的
·要從法義上去思慮,把煩惱濾干淨
·不受世俗念頭的干擾,人就會聰明起來
·要心完全清淨了,然後再進入無念狀態
·要治煩惱病,必須用法藥起正念
·佛教對治煩惱不是壓,而是修止觀,要有靜慮
·眾生心不會空白,不用佛法去占領,貪瞋癡煩惱就要占領
·一惹你,就起煩惱,不要佛法行嗎
·不聞法、不思惟,就把修行架空了
·糾正錯誤,是觀的作用
不用佛法去占領,貪瞋癡煩惱就要占領
·凡夫靜不久,因為他在動蕩的環境裡習慣了
·人心骯髒,所以環境也不淨
·離不開煩惱,就被煩惱控制了
·真正的流轉是你流轉的習氣
·眾生世俗心沒斷,定不下去
·煩惱心起來了,會把恩人當仇人
·你要做到釋迦佛的要求,才給你打包票
·要停止內心的妄想,這就是止
·慮就是觀,不能把思慮說成是妄想
·觀,是用佛教的觀點去觀
·世間上再好的思維也出不了生死輪回
·別埋下痛苦的種子,罪惡的業力
·觀世間一切變化無常,你就看破了
·不懂世俗的苦,沒看破,你抵抗得住嗎?
·貪愛心既傷身體又傷害了法身慧命
·有的人自己出家了,卻勸不結婚的人要成家
·名利可以不斷增長,青春卻一去不再回來
·幸福、吵架、哭,這就是愛情三步曲
要去濾,才能出智慧
·人世間的形形色色,要去觀,要去濾,才能出智慧
·要有無漏智慧的力量才能出三界
·《佛說觀無量壽經》是求生極樂世界必修的觀
·我說法廣開,但不離本題
·戒定慧都能調柔身心,戒是調粗的,定是調細的
·眾生都是粗相,佛調伏眾生的方向就是調柔身心
·戒能調柔行動,禅定使粗四大變細四大,粗心變細心
·身心安定生捨利,修行人白骨像白玉
·身子細了,心情柔了,人就少煩惱
力不足要修定
·修禅定,心細到一定程度智慧就開發了
·世俗人練身體越練越硬,硬碰硬最吃虧
·發菩提心要具足悲心,恆順眾生還得為他留下後路
·心細開智慧,身細能化光,力不足要修定
·修禅定能起止惡修善的大作用
有耐心就能適應修行環境
·心不定的人,供養前變化多,供養後反悔
·世俗人生活安定了,心還在飄,有耐心就能適應修行環境
·定不下來很吃虧,能定才能頭腦冷靜事事明白
有耐心就能適應修行環境
·沒定力的人想止惡,卻又幫煩惱說話,想修善又拖拉
·修定能引生喜觸及輕安
·修禅定的人會整天高高興興,卻說不出有什麼可喜的事
·修禅定的人走路能走得很快,因為身子輕了
·別練什麼“草上飛”,修禅定的人身子晃幾晃,就人影不見了
·修禅定,血脈暢通了,就會引生喜觸
卻又幫煩惱說話,想修善又拖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