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味琴居士:空觀開示(20~29)
空觀開示(20) ◎傅味琴 待人要有慈悲心恭敬心, 提要: 人會變,對什麼人都要有顆菩提心 了解了這種道理,對我們修行人大有幫助。所以我們常說不要把人看死了,不管對什麼人都要有一顆菩提心,人會變的,你看不准。壞就壞在他不肯變好,去學壞。小孩子常學別人口吃:“媽,阿毛說起話來,汪汪汪的,難聽死了。”結果要不了幾次,他也學會了。修行人自己沒有變好,還學壞,壞的份量太重了,當然要下三惡道了。 佛法消滅煩惱決定的力量在人身上 如果一個人腦子不靈活,他會編出這麼多假故事嗎?有人說,“我師父年紀老了,在生病,寫信給佛教協會要找我回去,佛教協會就把信轉到我這兒,一定要我回去。”後來才知道沒有這回事,他編得真好聽,聰明人去學打妄語,那怎麼修行?培養人才不能離開一個根本原則:培養你學好,不要學壞。究竟是武器重要,還是人重要?我聽說從前抗美援朝,志願軍用步槍竟然打下一架飛機來。因為美國飛機很囂張,飛得很低,一個年輕士兵氣不過,拿起步槍,“叭”,飛機真給他打下來了。可是武器非常好的美國兵,心裡害怕只會朝天開槍。有一個故事,叫“一條扁擔抓七個美國兵”,有個炊事兵送飯到前沿陣地,看見美國兵上來了,他拿起扁擔就沖上去。美國兵,人膽子小,怕死,從來也沒有看見過廚房裡的扁擔,以為是新式武器,馬上舉手投降。(眾笑)佛法是度眾生消滅煩惱的武器,決定的力量在人身上,人變好才有成績,人不變好,學了佛法去招搖撞騙,受大家恭敬贊歎,自得其樂,那是不行的。 心要調柔不易斷, 心也要調柔。竹子外面一層皮叫篾青,裡邊黃的叫篾黃,篾黃一彎馬上斷了,篾青你彎它不會斷,即使彎很久,它忍受力很強,等你一放手,它又豎起來。修行人很多半路上折斷了,可惜啊,本來很喜歡聽法,正在調柔,可是他的脾氣不肯改,或者說改得太慢,忽然聽到一句話,就怄氣跑掉了。 深入群眾才能理解他人, 其實我又沒有說你。我從年輕到現在,講課四十多年,聽課的年輕人不知道有多少,我走到他們中間,跟他們打成一片,他們的形形色色,各種嗜好脾氣我都熟了,講課時都講出來。他一聽“哎,這是說我嘛”,或者剛想提一個問題,還沒提出來,傅老師已經解答了,就說我有他心通。其實我還沒有體會到什麼叫他心通。菩薩度眾生要遍知有情心,當然用不著向他了解,可是我說話的內容中就包括著他的想法。並沒有直接說他,可是他就生氣了,跑掉了,這種人很多啊。 拐彎抹角掩飾真正原因,既傲慢又谄曲 問他到底為什麼走,他真正的原因不好意思講,只好講別的。我們把他講出來的原因解決了,可他還是走了。比如說第一個走的,人非常傲慢,她說出一個理由:我是北方人,我喜歡吃面食,這兒伙食吃不慣。咱們馬上去買蒸籠,買面粉,第二天做饅頭給她吃,她還是走了,因為她真正的原因不肯講出來,真正的原因就是傲慢,看不起你們。這種話可不好聽啊,她也不想講。 真正原因,也有個別人肯講,比如“這兒不能隨便上街,說起來你們服務周到,東西全預先買來,由我挑,這樣一來我就沒有上街的機會了。”有人覺得這話不好說,就說另外的話。 能忍易安,待人要有慈悲心恭敬心, 同學間也是這樣,本來感情很好,往往為了一句話,為了一件小事情,一個瞪大眼睛,一個鼻子往上翹,蠻好的同學感情一下子斷掉了。所以硬梆梆沒有好處的,一定要學會柔。怎麼柔啊?要有忍耐心,要修忍波羅蜜。一般理解,忍就是氣量大一點,人家罵你不生氣。其實忍不僅僅是指忍辱,忍波羅蜜還翻譯成安忍波羅蜜,你心要能夠安得下去。有忍的人,心容易安,忍不住的人心就不容易安。要充實使自己能夠忍得住的力量,簡單講要修好慈悲心,要修恭敬心,對人要看功德,既恭敬又慈悲,就不大容易崩斷了。 空觀開示(21) ◎傅味琴 空則輕安,放得下,空得掉,輕安就出來了 提要: 空則輕安,放得下,空得掉,輕安就出生了 “空則輕安”,衣服穿多了,冬天裡很舒服,並不是衣服多了舒服,否則熱天穿多了為什麼難受?是衣服多了能保暖,這個暖使你舒服。一到熱天,你會感覺到冷天穿的這些衣服,份量很重啊,脫掉一點,人就輕松了。同樣,思想顧慮太重了,你這個人不會輕安的,俗話說“輕裝上陣”嘛。所以輕安跟空有關系,看你煩惱、思想包袱空不空得掉,也就是看你能不能放得下。如果能放得下、空得掉,輕安就自然出生了。 釋夢也能治病,因為得到了啟發就輕松了 人一個晚上不知道要做多少夢,可惜沒有把所有的夢記錄下來,如果真的記錄下來,挺好的,即使是小說家也寫不出來,它不是你動腦筋能夠想得出來的。其實夢很值得研究,從前弗洛伊德,專門靠解說夢來治病。我84年在呼和浩特,85年在包頭講學,偶然也講講夢,那些聽的人就感興趣了,有人請我解說他昨天晚上做的夢是啥意思,聽了我的回答,他病就好了。因為得到了啟發,他就輕松了。 夢中能飛起來,因為思想負擔放下了 但是我解說夢,跟弗洛伊德解說夢兩條路子啊。弗洛伊德太強調人的欲望,而且太狹隘,他過於偏重男女的欲望。佛法講欲望面很廣的,財色名食睡全是欲望。今天也不是給你們講夢,要講也只能放到心理學上去講去,今天是用夢舉舉例子。你們夢到過你走路走得很快,跳高跳得很高沒有?還有人做夢,一翻跟斗,他能夠飛起來,這是什麼道理啊?這就是輕安,身子重飛得起來嗎?當然是輕安了才飛起來,那麼夢裡的輕安從哪裡來啊? 因為你白天的思想負擔很重啊,想這個矛盾,想那個辦法,所以夢裡出現了這種期望擺脫困境的景象。從來也沒有一個人,白天的問題沒有想通,夢中繼續想下去,都是一睡著全部空光,只有八識田中的種子在翻騰。所以你白天的種種精神負擔一放下,空掉了,輕安就來了,這僅僅是作為一個比喻,一個啟發,說明空的重要性,空則輕安。 空則通,空掉煩惱障所知障, “空則通”。叫你站起來往前走,怎麼走不過去啊?對了,因為不通。必須要朝這邊才能走得通,因為這邊空了。只要你表演一番,這個道理就懂了。血液為什麼能循環?也是靠空的作用。看樣子血液在血管裡充滿了,其實並不是這樣,因為前面的血液流過去了,流過去這部分總是空的,後面的血馬上跟上去,這就形成了循環。有障礙的人不論是煩惱障礙、知見障礙,都通不過去的,通不過去哪來神通?你連遇到的境界都通不過,那麼你在覺悟的智慧上能夠路路通嗎? 外道神通從執有而來,不能出三界, 講到神通,佛教的神通跟外道的神通兩回事,佛教神通從哪裡來?從空來。外道神通從練身體,吃藥吞金丹,還有過去世的業報而來,總之外道出神通是像練氣功那樣抓、執著、下苦功,拼命練,這麼搞出來的,所以他們功夫有限得很,到了一定程度就上不去了。最厲害的外道也不能出三界,最多到非想非非想天。有的外道也講空,他是似懂非懂地講空,圓滿、徹底的空,他還沒有懂得,所以兩樣的。佛教的神通是講空,前面五通也是從空來的,第六通漏盡通,更是空,煩惱空光,生死空完,所以叫空則通。 空則轉四大,因四大體性空故, “空則轉四大”,你經常修空觀,地水火風四大就會轉變。從前各單位請我去開禅定班。有時候主持人在開頭第一天也來說幾句話,他也是好意來鼓勵大家學習。他說:“我們經過調查,我也親自見過,傅老師教的禅定都有治病、健身的良好效果。例如傅老師教的空觀對心髒病人很有好處,心髒病人發作的時候,只要稍微修一修空觀就起效果。”心髒病人心跳加快,一種是因為精神緊張,心跳就快。經常緊張養成習慣了,就成病了。而且人一緊張,血管也緊張,心髒得到的營養就不充分。一修空觀,全身放松,緊張就沒了,心跳自然會慢下來,而且血管不緊張,血液容易通的過去,心髒得到的營養就多了。現在很多人的病都是因為毛細血管緊張形成梗塞,用心的力量去做觀想,就容易通得過去。這是舉一個例子啊,所以四大決定能轉變,因為一切皆性空,再加上禅定中觀空的力量,當然轉變起來更快。今天講的都是禅定的好處,現在下課。 空觀開示(22) ◎傅味琴 要在不當風、不潮濕的地方修禅定,要不妨礙他人,亦不被他人所妨礙 提要: 處所~ 不當風不潮濕,不妨礙他人,灑掃清潔。 ~於靜室中坐,若無靜室,隨適宜處均可敷坐,座位應穩固,不可聽其動搖不寧,不可太高,高則心易驚怖,愈低愈好,但以不受潮濕為度,敷座之物,以軟草為宜,不可太厚,易生熱故,座位不可太狹小,致兩膝局促,座位應平坦或後部稍高,決不可使前部高於後部。 ~坐處光線不可太強,令心散亂,不可太黑暗,易生昏沉,睡眠。 趣入方便 ~於上座修觀前飲食不可過飽。 ~以身力修福業,能速引生禅定福德之果,且於運動身體,故易生暖觸。 ~應將手足頭面洗沐清潔,涕唾排除淨盡,寬衣緩帶,使全身先有輕松舒快之感。 坐時威儀~(見跏趺觀所述由師帶修時指導) 發心大要: 1、思維生命無常禅定可貴 2、要有意樂敬信,聽聞法要 3、不可起名聞利養之心 4、不可起勝過他人之心 5、不可盲無目的,墮於愚癡 6、應發自利利他種種善願 今天連下去講“處所”,就是修禅定的場所。要“不當風不潮濕,不妨礙他人,灑掃清潔”,要在沒有風、也不潮濕的地方。有風的地方是修不好的,你一感覺到有風,心裡總有一個念頭:這裡有風,這就是妄想。尤其不能吹冷風,有人冬天也去露天去打坐,那很危險的。如果他毛孔沒有開放,還不會有什麼問題。修定修到毛孔通暢了,寒風吹進去,寒風入骨就不好了。天氣暖和時,吹暖風不要緊,但是風吹到臉上你總有感覺,一有感覺就要起心動念。房裡有時候也有風,冬天房裡的窗縫縫、門縫縫邊都有風,所以窗戶底下、門邊不要坐。 修禅定露天為好,夏天在陽光下, 我的經驗,修禅定以露天最好,但是要在沒有風的時候,也不能在冷天。修定要保暖,不能受冷。露天修一般總是在春秋天,夏天如果你們沒有鍛煉出來的話,太陽一曬容易中暑。我現在也許是年齡關系,也許是好久沒有在露天中禅定,也不適應了,所以陽光一照,我就容易中暑。記得八三年我在上海龍華公園,特別喜歡在陽光下修禅定,公園裡的人就奇怪,說我怎麼不怕中暑?夏天在陽光下修定,皮膚感覺很熱,可是心裡卻感到清涼。那時我就把在猛烈的陽光下禅定稱作避暑。那種心裡的涼爽感非常舒服,隨便你吃什麼冷飲也比不上,這個我有親身體會。 草地上坐,為避潮濕,可在坐墊下鋪塊塑料布 “不潮濕”,如果你在草地上坐,一般草地都是潮濕的,那必須要鋪坐墊。如果坐墊太薄,你就在草地上鋪一塊塑料布,潮氣就上不來了。因為修禅定身體會發暖,就會把潮濕吸上來。有時我鋪了一塊塑料布,等我起來,塑料布底下全是水珠。佛在人間的時候是鋪草的。但草不要太厚,太厚了容易暖得厲害。 坐處要不妨礙他人,亦不被他人所妨礙 “不妨礙他人”,坐的地方要對別人沒有影響,如果別人對你有影響也不妥當。我年輕時看到一個老年人,在公園小道邊的石凳上打坐,還面朝向走路的人。即使他閉起眼睛來,走過一個人,也會有感覺的,這怎麼修定?修定的環境要安靜,不要受擾亂,即使要坐在石凳上,石凳後面就是樹林,也可以面向樹林坐。他為什麼要這麼坐呢?可能是故意做給游客看:我打坐修行坐得多好!這種心態就是好表現自己,喜歡賣弄自己的一套,也就不像一個修行人。 修行人最好不要炫耀,不要露相,修行是自己的事情,何必修給人家看呢?比如誦經,往往會聽到一個人聲音特別響。這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這個人唸得特別起勁,聲音就高了;一種是為了突出自己,這個心態就不對了。 總之坐的地方,不要在人家常來常往的地方,人家也不方便你也不方便。有的佛堂已經很小了,人家在念經或者做功課、繞佛,他偏偏要找一小塊地方打坐,這不恰當。自己應該稍微注意一點,選擇一個不妨礙人家,也不受人家妨礙的地方。 空觀開示(23) ◎傅味琴 於靜室中坐,如遇突然響聲而受驚, 提要: 在家干擾多,修行真困難 在家修行就苦了。你跟家裡人打招呼:“我要打坐了,你把電視機關一關。”家裡人說:“你管你打坐,我管我看電視。”“你看電視,我怎麼打坐?”“你不專心嘛,如果你專心,電視聲也聽不見的了。”他不聽你的。你想早晨打坐,家裡人起床了,咳嗽、上廁所、還聽氣象廣播,真沒有辦法,所以在家人修行真困難。 修定環境要灑掃清潔,佛堂不要太雜,家裡東西不要太多 “灑掃清潔”,打坐的地方不要骯髒,不要亂七八糟,因為打坐之前,你眼睛看得見的。東西太多太雜,你一坐下去,心裡也很雜的。為什麼在露天禅定比較好?其中一個原因,草坪上空空如也,周圍沒有東西。家裡東西就多了,整理得有條理,還比較好一點。有的家庭,房間簡直像個垃圾桶,被子也不疊,台燈上丟了一雙襪子,整個房間全是雜亂無章。在這兒打坐,心裡要受影響的。所以你打坐的房間,最好在佛堂。但是佛堂裡也要簡單一點,有的居士家的佛堂,供的特別多,當然供佛像是應該的,他是又供關公,又供神像、呂洞賓……前面還有寶塔、花瓶……擠滿了。從不整理,灰塵也不擦,有的像倒下了也不豎起來,這對我們修定的人心裡影響很雜亂,你這個心也很難空掉的。所以修禅定房間最好要空曠一點、整潔一點、東西少一點。 檀香能去穢醒腦,蠟燭煙有毒,供燈最好 掃灑清潔還有一個好處,空氣中沒有什麼氣味。不清潔的地方就有一種骯髒的氣味,對身體很不好。佛教一般是燒檀香,檀香能去除空氣中污穢的氣體,還能醒腦子,所以一燒檀香這個地方空氣就很衛生。你們點油燈比較好,現在流行點蠟燭,這我也不反對,但最好不要多點,現在的蠟燭的煙有毒,因為有化學成份,所以氣味很難聞,聞多了頭昏腦脹,身體很不舒服。油燈比較好,又清潔,又沒什麼煙味。燒香也是這樣,最好是燒香味比較舒服的,太濃太淡都不太好。如果一點香味都沒有,只是聞到煙味,香的質量就很壞。 於靜室中坐,如遇突然響聲而受驚,應立即觀想放松 “於靜室中坐”,要在一個安靜的房間裡修禅定。當然你要做好准備,事先打好招呼,希望大家保持安靜,最好門口掛塊牌子,“正在禅定,不要敲門”。房裡的電話機要關掉,修定時千萬不要遇到突然的響聲,突然一嚇,整個身子就一縮,心裡也緊張,會一整天不舒服。也不能有人敲門,也不能聽到突然的喊聲“某某某”!這時心會怦怦地跳,很難受。那麼就得立即觀想放松,心裡一直在想松、松,要松到緊張度消失了,比較舒服了才可以,這是臨時處理的辦法。 有的家裡養貓養狗,貓叫狗叫,這怎麼修定?所以一切擾亂安靜的東西都要去掉。 空觀開示(24) ◎傅味琴 座位不可動搖,不可太高,不可太狹小,應平坦或後部稍高,光線不可太強太暗,上座前不可過飽 提要: 修定座位不可聽其動搖不寧, “若無靜室”,假如沒有靜室呢?“隨適宜處均可敷坐”,這個地方適合修禅定,你都可以坐。 “座位應穩固,不可聽其動搖不寧”,一般靠背椅凳子很難坐的,坐了也不舒服。像這種四個小凳子拼成一個方的座位,這也可以,但是要穩不能搖晃。假如凳子腳有高低,你坐上去,它就要搖了。要是坐在床上,最好是木板床。假如是棕棚床,要很硬的,太松太軟了,也要搖的。尤其是沙發、彈簧床,非但坐不平,而且身子會搖動。 座位“不可太高,高則心易驚怖,愈低愈好,但以不受潮濕為度”。我從前在社會上教禅定時,因為條件關系,大家都坐在課桌上,一般我都坐在講台上。你們回去不要坐那麼高,別坐在八仙桌上,一昏沉滾下來嚇一跳。(眾笑)你即使不滾下來,太高了,心裡也容易害怕。實在沒有條件,干脆就坐在地板上,拿一條毯子一疊一鋪,你就可以打坐了,我們佛堂裡的座墊都鋪在地板上。 敷座之物不可太厚,以軟草為宜 “敷座之物,以軟草為宜”,沒有軟草,在熱天可以用草席,冬天就要用坐墊了。我年輕時坐的坐墊是正方形,裡邊都是草。現在一般都是放的棉花,有的放的是整塊的塑料,也可以的,但總比不上草好,又軟又通氣,熱天清涼,冬天溫暖。 “不可太厚,易生熱故”,太厚了容易發暖,而且彈性太大,不穩的;也不要太薄,因為下面是地板,太薄了腿子容易疼。 座位不可太狹小,致兩膝局促 “座位不可太狹小,致兩膝局促”,座位太小了不舒服,使兩個膝蓋太局促了。我們坐的坐墊都很寬大,坐的時候兩個人不會碰到。假如坐墊小,排得很緊,一坐下去他的腿碰到你的腿,總感覺到擠在一起,挺不舒服的,也容易起煩惱。所以你們坐的時候,自己要小心,人與人之間要保持一點距離,不要排得太緊了。 座位應平坦或後部稍高,決不可使前部高於後部 “座位應平坦或後部稍高,決不可使前部高於後部”,屁股墊得稍微高一點,人稍微往前傾斜一點沒關系,對腿疼的人還能減輕疼痛。千萬不能前部高,那樣人就往後倒。你這樣挺十五分鐘,那不要腰酸背疼?從前有人坐一會兒就腰酸背疼,就是因為身子後仰,姿勢不對的緣故,而且腿上也不一定舒服。 坐處光線不可太強,令心散亂,不可太黑暗,易生昏沉,睡眠 “坐處光線不可太強,令心散亂,不可太黑暗,易生昏沉,睡眠”,坐的地方光線不要太強,也不太黑暗,一般要有點光,最好用光線不太強的燈。有的書上認為修禅定光線要很強,還有的人說,修禅定眼睛要開著,這都是各人自搞的一套。這兒講:太亮了容易散亂,太黑暗了容易昏沉。如果你半夜裡起來修禅定,不開燈也能不昏沉,這也是可以的。我是有點光亮也可以,完全黑暗也可以。我的昏沉並不在於黑暗不黑暗,而是在於疲勞,疲勞沒有休息好就容易昏沉。 於上座修觀前飲食不可過飽 下面說“趨入方便”,就是你怎麼樣趨入禅定的方法。“於上座修觀前飲食不可過飽”,不要吃得太飽。吃飽飯後半個小時之內最好不要修定,因為你吃飽了,一個圓肚子,盤腿就不舒服了,也壓迫肚子。假如你腰背沒有挺直,帶一點昏沉,肚子更難受,食物也不容易消化,所以一般叢林裡飯後要經行一下。經行其實就是飯後散步,再配合修行,起幫助消化的作用,免得吃飽了,肚子裡難受。 空觀開示(25) ◎傅味琴 思維生命無常,禅定可貴,為開智慧斷煩惱, 提要: 以身力修福業,能速 “以身力修福業,能速引生禅定福德之果”,還要身體力行修各種培福的事情。培福很重要,福培得好容易入定,也不容易出魔障、病障,修定也不容易打妄想,所以要以身體的力量來修福業。比如說我們這兒清潔衛生工作、廚房工作、辦公室發信等等,這些都是勞動、都是培福。為自己而辛苦不叫培福,為別人而辛苦才叫培福。 “且於運動身體故易生暖觸”,因為勞動後血液循環好了,所以修定容易發暖。這個暖是好的,這是禅定中發的暖,是自身的暖,並不是剛才講的座墊太熱了的暖。 洗沐頭面,排除涕唾, “應將手足頭面洗沐清潔,涕唾排除淨盡,寬衣緩帶,使全身先有輕松舒快之感”,應該先把手腳頭面洗沐清潔,起床後洗一洗臉,你就覺得舒服。涕,就是鼻涕,唾就是痰一類,都要排除盡淨。坐的時候,身上衣服緊的地方都要放松。比如說不能戴帽子,領子鈕扣要解開,褲帶放松;不能戴眼鏡,一戴眼鏡臉部就繃緊,血脈就流不通了;也不能戴手表,要使全身都非常地舒暢。或者你醒來在床上修禅定,修完了再起來洗臉也可以。尤其是在冬天,我一般是醒來後衣服也沒穿,就用被子把全身一包,在裡邊盤起腿來修,全身暖洋洋的非常舒服,因為沒穿衣服,所以也很松馳。 當然,我們這兒是集體生活,進佛堂必須穿好衣服,你總不能抱著被子進佛堂。一個人生活可以方便,只要你感覺到有好處就行了。在集體生活裡必須要合眾,你不能自搞一套,否則大眾不歡喜,既影響大眾,你自己也搞不好。 禅定未完,不能起座,咳嗽小聲,不要半途睜眼看 吐痰、大小便之類的事最好在沒修定以前做好,這些都是修定前應做的准備工作,一修定了,就一點聲音也不能有。即使你要咳嗽,也盡量不要影響別人,當然也不能跑到外面去咳嗽,禅定沒有修完不能起來的。你實在熬不住了,馬上拿出一塊手帕把嘴蒙著咳,盡量降低到最小聲。修定不能說話,也不能打哈欠,你姿勢擺好了,就不能動的,也不能睜開眼睛來看。你為什麼會把眼睛睜開來?因為你在打妄想。有一次我帶修時,睜開眼睛看看你們的姿勢對不對,忽然看到一個學生也開著眼睛,修完定我問她,“你怎麼開著眼睛?”她說:“我看看挺好玩的,個個坐著一動不動,像個泥菩薩。”(眾笑)這不行的。 禅定時不動不搖,如因過去學過氣功而身動,則把眼睜開,即不動 身子也不能動,你們開頭第一步走得好,身子就不大會動。從前有人一坐下去,身子就會動,甚至兩只手也動,(眾笑)有人還會抖,我一看就知道是學氣功的。我們禅定不動不搖,事先假如聽過課,知道不能動,禅定時就不會動了。即使動,只要眼睛睜開,它就不動了。修禅定的人有時候掌握不好,也會動的,你不要因為動得稀奇、動得舒服就讓它動,那你走上了外道的路,咱們不要氣功,我們要的是禅定。 “坐時威儀”,這在跏趺觀裡已經講過了,現在就不講了,等到帶修的時候再指導一下就可以了。 發心禅定,為開智慧斷煩惱了生死,證果成道 “發心大要”,這幾條都是我們應該要有的正確的發心。發心很重要,發心不能邪,發心邪不能證正果的。舉例來說,你不能為求神通、為生天而修禅定。 那麼求身體健康可以不可以?修禅定不管你希望不希望身體好,身體肯定會好的,你不必要多想啊。比較起來還是不想的作用大,想得多反而有負作用,因為你心有掛礙,老是牽掛在病上,容易執著。我從前搞心理治療時說過一句風趣話:如果你想病,就把病留下來了。因為你老是想病,病也不肯走了,你對它有感情了,它對你也有感情了。有時候還怪,比如頭疼,你不想倒沒有什麼,一想馬上來了。你這麼有感情,它不能不來啊。這些話雖然聽起來很風趣,道理很深啊,這就是佛教裡講的不要執著。對於病執著,病好得慢;修行人對修行一執著,很難成就;對法一執著,法執去不掉了。你為了身體好而修禅定這是可以的,但是你這個要求太低了,你太吃虧了,應該要求高一點,應該希望獲得更大的收獲。修禅定是為了我們開智慧、斷煩惱、了生死,將來能夠證果證道,要有這樣一個目的,所以發心要發得好。 要思維生命無常,禅定可貴 第一,要“思維生命無常,禅定可貴”,人生短暫,我們在這個短暫而又珍貴的人生裡,付出了生命時光的代價,可要獲取珍貴的東西,否則就太不聰明了。如果隨著生命時光的消失,自己沒有什麼珍貴的收獲,那豈不吃虧了? 戒定慧最關鍵的作用還在定上 戒定慧最關鍵的作用還在定上,你們今天能學到禅定已是難得稀有,非常珍貴。外面一提到禅,一般都是祖師禅, 我們教的是如來四十九年教法裡教我們修的禅定,俗稱如來禅。現在能學到禅定很難啊,我不敢說別的地方沒有,但我從前在社會上教禅定時,有人就說,會教禅定的就我一個。 還有件好笑的事,當年我在寶華山隆昌寺教禅定。句容縣還有個茅山,是道教的。有人講給我聽:我們到茅山,提起傅老師,老道士說:“傅老師,他是不是教禅定的?現在全國教禅定的就是他一個。我因為年齡大,否則的話我也跟傅老師去學禅定了。”所以你們今天能學到禅定夠可貴的了。 我們所修的觀法雖多,但有層次,可單獨修一觀,亦可多觀合成一觀 你們都是各地來的,你們過去有參禅的,也有打過禅七的,那都是禅宗的非次第禅。一般外面提到的次第禅就是數息觀、循身觀,再高一層的:白骨觀、不淨觀,在五停心觀裡也提到數息觀和不淨觀,我教的禅定這些都有教,但有止有觀,觀法比較多,尤其是咱們法流著重於三皈依觀,內容更多更豐富,一般人都不知道,十年教下來,累計有一百多個觀,每個觀都有課程。這些觀可以分開來修,成為一個一個單獨的觀,又可以合起來成為一個觀。又是方便,又是豐富。今天就講到這裡。(講於2001.4.15) 空觀開示(26) ◎傅味琴 講於 2001.4.16 發心大要: 提要: 發心很重要,要思維生命無常,禅定可貴 我們講“發心大要”,發心很重要,發不起心,就不會有行動。“思維生命無常,禅定可貴”,眾生有個習氣,就是懶散,發了心還不大想動,我們經常聽人說,“我早就發心了,就是每天沒精神。”這都是發心力量不大、不夠猛烈、也不夠堅定的緣故。因為他總認為:這兩天不會死,過兩三天再做也可以。你再怎麼跟他說人是要死的,他也知道,但聯系到自己,總是把死想得很遠,以為自己身體好,哪會有問題。如果跟年輕人講死,可能他還會冒火,“我才二十幾歲,還早呢。”其實他一點不知道人生無常的道理,人死沒有固定的日子,隨時隨刻都會死亡。 法無定法,說定了就成了定命論 有人相信算命,我們佛教認為算命算不准,《藥師經》裡說,人有九種橫死,不到死的時候他就死了,就叫橫死。還是佛說的對:法無定法。 不要把佛法看成是定命論。算命先生也說:修心補相,多做好事,命還會變好。可是現在佛門裡的人,定命論思想比算命先生還肯定。有的人說什麼“萬人修萬人去”,也不知道他根據什麼,有沒有做過統計:娑婆世界到底有多少人在唸佛?這些人到底有多少到了極樂世界?釋迦佛可沒有對當時娑婆世界的眾生說:佛出世了,你們這一代人全都證阿羅漢果。老師也不會說:我們班五十個學生,我保證他們個個一百分。一只手伸出來還有長短呢! 現在更是把時間都說定了,“唸佛三年保證往生”,阿彌陀佛第十八大願說,往生極樂淨土,“唯除五逆、誹謗正法。”假如因為不懂佛法,謗了法,還能往生嗎?到底是信人講的呢?還是信佛講的?而且給他人打包票,人的主觀能動性逐漸就消失了,因為他以為不需要再在“勤修戒定慧,熄滅貪瞋癡”上努力了,只要一唸佛就能往生。 從前無錫有個老太太跟我說:“如果過去唸佛的人都能往生淨土,今天這些人肯定前世大都也唸過佛,他們怎麼沒有往生?” 一經宣傳,假的也會變成真的 今天從報上看到一篇報道,“是揭開某某法師神話之謎”。八十年代出現了好多神人,吹得神乎其神。有人經過十多年的了解、核實,哪有這麼神奇?一宣傳,假的也會變真的。 知者言知,不知言不知,要說真實語。你可以說:一個學生用功讀書能夠升級,五十個學生用功讀書,都能夠升級。這理上說得通,可是事實上呢?有的升級,有的留級,有的還被開除了。你能都給他打包票?比如我們專修班的方向是培養高層人才,結果陸續陸續離開了好多個,他們是不是已經成為高層人才了?脫離現實、脫離真實、脫離辯證法就不是佛法。非但不能使佛教興旺起來,反而使人趨向於盲從、迷信,即使人再多,也不過是烏合之眾。 人是最復雜的動物,哪能憑你兩句話說定? 既然法無定法,就不要相信那些定命論的宣傳。應該要以佛法去教育眾生,讓他們懂得發心的重要,趕快發心修行。要讓他們的發心有堅強的力量,還要防止他們退心、發了心又拖延。人是最復雜的動物,哪可能憑你簡簡單單兩句話就說定的?有句話說,“發心非難難常繼”,發心並不難,一鼓勵他就發心了;要他堅持下去可難了:有中途有動搖的,有後退的,退心的人不知道有多少。“常繼方便應當說”,要使眾生發了心不退,就應當經常跟他說法,照佛教導的路子走下去,這才叫佛教。 空觀開示(27) ◎傅味琴 講於 2001.4.16 把無常念到二十年以後, 提要: 怎樣做到發心修行不動搖,辦法就是念無常 怎樣使人們發了心不動搖,抓緊時間好好修行?這個辦法就是念無常。身命動搖,不能永恆,隨時隨刻要變的,所以隨時隨刻念頭都要放在無常上。我昨天下午很不舒服,沒精神,回去吃點藥、刮刮痧,覺得好一點,今天又變成有精神了,一切都無常的嘛。 心是無常,由心而產生的身體和命運豈能固定 前幾天很有精神,怎麼會變成沒精神?刺激太多、太操心,心火往上了呀!昨天下午還眼睛出血,也是操心的關系。一個發了心,又退心了,對我是個刺激;一個發了心,可是呆不住要離開了,對我也是一個刺激;總希望還沒有發心的能好好發心,結果發心發不起來,使我失望,又是一個刺激;尤其是很想學,也很發心的,由於種種的阻擾,逼得他學不下去,這個刺激更大。 心本來就是無常,由心而產生的身體、由心而產生的遭遇和命運,難道能固定得住? 把無常念到二十年以後,修行的心就不殷切了 一般人念無常都是念在二十年以後。比如你們也都知道人生無常,可都是想我自己現在二三十歲,至少還能活四五十年,還早咧!很少有人想到十年以後要無常,更少的是想五年以後要無常。有沒有人在想:我五天以後要無常?恐怕都在想:你怎麼知道五天以後我要死啊?這樣修行的心就不殷切了。 我每天早上一醒來,第一個念頭總是想自己快要死了。有時候念無常還有點回頭,不知哪個學生提醒我,說蘇州石壁有個和尚說過:傅老師能活到一百二十八歲。這麼一提醒,我倒聽進去了。有時想想,雖然不能保證一百二十八,也許能活到一百歲,我後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活得長命能多做一點。但對念無常這是一個沖擊。從前有的修行人在房裡貼一張紙,寫個“死”字,要觀死,這就是念無常。 有一尊護法專門在修念無常,這就是大威德。他用骷髅頭做念珠,骷髅表無常呀!這是形象化教育。大威德是文殊菩薩化身,他是在教育眾生:別忘了念無常! 有情決定死,最可怕的敵人就是無常 “有情決定死”,人不可能不死的;“死來無定期”,死的來到沒有一定的時候;“死至不可拒”,死一到,誰都抗拒不了。帝王、將相,無論你有多少金錢多少權勢,也買不到一個不死。孝子跟醫生說,“能救活我媽,我給醫院貢獻五十萬。”醫生只好說:“咱們盡力而為吧。”五十萬能買到一個不死嗎?無論你臨死的時候,有多少人保護你,你還得死啊!最可怕的敵人就是無常,人可以打敗最凶惡的敵人,可是打不敗無常。 沒有智慧的力量,整天神乎其神,能修行嗎 那些學氣功的人吹得神乎其神,好笑的很。有的人專門看人家頭上的光,我說:你看看,我的背後是什麼東西?就朝我背後看,有說“沒有啊”;有的人要點面子,“好像好像……”到底什麼?又說不出來。那麼到底是什麼?只有我自己知道,就是無常鬼!一步也沒有離開過我。沒有智慧的力量,整天神乎其神、吹牛、胡扯,能修行嗎?沒有法的力量,能了生死嗎? 放不下就是沒有修好念無常 誰都會被無常鬼吞掉。假如一個人預知時至,今天晚上八點鐘要走了。他什麼都放下了。孫子來問他:“爺爺,你看這件事情怎麼辦?”“你別來跟我說話。”“爺爺,這東西還要不要?”“不要了不要了。”放不下就是沒有修好念無常。 空觀開示(28) ◎傅味琴 講於 2001.4.16 要有意樂敬信,聽聞法要 提要: 死了就像夢中一樣,要有定力才有把握 不肯修定,無常來的時候怎麼辦?臨終要一心不亂,要有定力,能觀得起來,這才有把握。其實一心不亂就是定。否則死後往生哪一道,是沒有把握的,就好像人在夢中自己把握不住一樣。人在夢中會忘記自己是信佛的,會忘記自己是受戒的,會忘記自己白天的一切,隨著八識田的種子、業力飄來飄去,遇到什麼境界就起什麼動作。所以清定上師說過:夢中有把握,死了才有把握。死了就像夢一樣,要有定力才有把握,所以要思維“禅定可貴”。 人天乘的功德有一天會壞,出離生死的 經書上說:“造佛塔的功德相當大,可還比不上你修片刻禅定的功德。”因為寶塔多少年以後要壞的,禅定的功德不會壞。 真是可惜,多少人只知道供養、培福,叫他來聽法學禅定,就說沒空。賺了錢來供養是修人天福報。只懂得人天乘的法,不懂出離乘法,太可惜了!出離乘是永恆的法,人天乘是有壞法,有壞能夠跟永恆比嗎?修人天乘即使福氣大了升天,天人還要死亡呢!只有證了羅漢果,常樂我淨的涅槃境界永遠不壞。當師父的如果是修行人,徒弟說:“師父,我要學法修行。”師父自然最喜歡,因為來學法修行的是接班人,法傳不下去法燈就要滅了。所以戒定慧是三個重點,禅定是關鍵。 要有意樂敬信,聽聞法要 第二,“要有意樂敬信,聽聞法要”,聽法首先要有意樂敬信。沒有意樂敬信,聽聞法要的作用就小了,甚至還會聽出麻煩來。不是講法的人給你添麻煩,是你自己給自己添麻煩,因為你沒有恭敬心不歡喜嘛。即使你向法師合掌頂禮,但是心裡邊在找麻煩:這個法師這麼矮小——其實法師矮小跟你聽法有啥關系?這個法師講話方言太多,這個法師好像沒有什麼文化。居士說法我不聽。又想想聽聽也好,我看他講的對不對。這個雜念多啊! 聽到跟別的法師不一樣的話,不是依照佛經和法義去辨析,而是馬上起反感,沒心思聽,聽到不高興的話就聽不進去,心裡在說:什麼話?下次我不聽了。所以傲慢的人多煩惱,這是自己找來的煩惱!還有的人一會兒認為太深了,一會兒又認為太淺了。如果這位善知識講得對,你以為深是你水平太差,你以為淺,是你沒有悟到裡邊深的意義。 對講正法的善知識須作佛想, 按照佛法規定:聽法的人要把說法人作大師想,那是指講正法的善知識。大師就是佛。否則就背罪過。所以首先要有意樂,佛法難聞,今天能聽到法,這是極大的福氣,應該要有極大的歡喜。當然這是指聽到正法。如果聽到邪法,你也說太幸福了,那就等於說,生了怪胎也幸福。因為現在邪法實在太多了,我也不得不多講幾句。 要恭敬講正法的善知識,因為他是代如來宣化 要對正法恭敬、對正法歡喜,對講正法的人,當然也要恭敬歡喜,因為他是在代如來宣化。雖然講經說法是他為佛教應做的貢獻,可要知道恭敬說法的人就是為了恭敬法呀!假如出現一個愚者,只恭敬法,不恭敬說法的人。聽完經了,搶在法師前面。人家說,“你讓法師先走。”“有什麼了不起的。”這人好像精神有點分裂了,佛經裡有說:“要恭敬善知識”,對善知識也要恭敬啊! 對師觀功德,修好意樂加行 假如你對師沒有意樂,你怎麼學呀?所以在《菩提道次第》三士前導裡,修意樂加行是最要緊的,而且是作為一種加行來修。要觀師的功德,觀功德能夠產生信心,觀恩德能夠產生恭敬心。不是當師的要你恭敬,這樣做對你有好處啊!你學法就能夠學得下去啦!要以“意樂修敬信”,信仰了還要恭敬,恭敬才能虛心,沒有虛心就會傲慢,也就學不到老師的學問。 空觀開示(29) ◎傅味琴 講於 2001.4.16 修禅定不可起名聞利養之心 提要: 修禅定必須要聽聞法要,盲修瞎練必致遭魔 聽聞法要,首先要端正好心態,才能起大作用。修禅定的人必須要聽聞法要。不懂法,你去打坐那是盲修瞎練。佛教今天所以這麼衰落,乃至於已經到了危險的地步,就是因為長期以來,佛弟子不懂法,更不懂禅定。 我在九華山佛學院時,有的學僧知道我天天修禅定,有幾個也想學,可是課程緊排不進去。我說“好吧,明天你們兩點鐘到我房裡來,不過不能影響別人睡覺,要一點聲音也沒有。”他們果然做到了一點聲音也沒有。 學了一個時期,有個學僧回去看師父,師父說,“禅定好是好,不過要小心,修禅定容易著魔的。”那麼釋迦佛叫弟子修禅定豈不是害了弟子?禅定是降魔的,怎麼叫著魔呢?成佛的時候,魔兵、魔將、魔女全要來擾亂,釋迦佛就是入的禅定降伏魔軍。 這種話為什麼會一直流傳到現在?因為他們不懂佛法。有的人閉關,或者住茅棚,結果出了魔障、瘋了,其實他並不懂禅定,只是自搞一套打打坐!或者學了一點參禅的方法,不到水平就一個人去閉關。參禅要有禅師天天給你開示,自己亂搞就要著魔。你如果照釋迦佛教的禅定方法去修,怎麼會著魔?我教佛學禅定,十年來沒有一個出偏差。 修禅定能發暖,要暖在腰部以下, 後來師父又問他:你修了以後有什麼感覺?他說“我發暖了”,“暖在頭頂好,暖在底下不好。”剛剛說反了,修禅定的人暖在腰部以下好,到頭頂倒要頭昏的。他怎麼會說這個話?他不懂禅定,只知道臨終求往生,暖在頭頂好的,這個徒弟又沒有在修往生法,真是亂講話!所以聽法很重要,你們學禅定,戒定慧都要學。 修禅定不可起名聞利養之心 “不可起名聞利養之心”,有人學了一點禅定就跑了,回去誇誇其談,自我標榜。我聽說前幾天有個學生心地不正,想走又不走,她說“我要等教了禅定才走。”但她就是沒有耐心等,連一個空觀都沒有學去。這種人學了禅定,到處炫耀自己,或為求名利,一不高興就誹謗。所以為名聞利養而發心修禅定,要不得,死了要下地獄。經書上說:“為利養修禅多屬地獄心”。 弘法為報佛恩,只有功德; 當師的能弘揚佛法,培養人才,全有功德。有人說,“當法師十個倒有九個下地獄的”,這話不對。度眾生只有功德哪有罪過啊?可是人家恭敬你、供養你,你起了貪名聞利養的心,傲慢了、洋洋得意、自我陶醉,這顆心要下地獄的。佛說過“人間妙五欲,地獄五條根”。講經說法要完全為了報佛的恩,使佛的事業有接班人;為了報法的恩,讓娑婆世界的法不要滅掉;為了報僧的恩,使清淨的修行人連續不斷,像傳燈那樣傳下去,使所有的寺廟都能樹立法幢。 佛門要保持清淨, 譬如我們在佛門工作,我們不拿工資。有人想給我們點車錢,我們也不要,我說:拿了錢還有功德嗎?一個人不貪利養恭敬,不會吃虧的;假如貪了利養恭敬,你貪心是滿足了,功德就消失了,而且人們背後還說你閒話,護法菩薩也不歡喜,十方如來都不歡喜。有些外道搞氣功班,學費雖貴,你學會了,也開個氣功班,你也賺大錢!這是將本求利!學的人也是名利思想,教的人也是名利思想。而佛門是要清淨。千萬不可有“我學會了,去教禅定賺錢”的思想。你邁錯一步路,出了佛道,就叫外道。今天就下課。
就能充實自己忍得住的力量
·人會變,對什麼人都要有顆菩提心
·佛法消滅煩惱決定的力量在人身上
·心要調柔不易斷,心不調柔一怄氣,修行就崩掉了
·深入群眾才能理解他人,能遍知有情心,方能調伏眾生
·拐彎抹角掩飾真正原因,既傲慢又谄曲
·能忍易安,待人要有慈悲心恭敬心,就能充實自己忍得住的力量
心不調柔一怄氣,修行就崩掉了
能遍知有情心,方能調伏眾生
就能充實自己忍得住的力量
空則通,空掉煩惱障所知障,覺悟路上路路通
·空則輕安,放得下,空得掉,輕安就出生了
·釋夢也能治病,因為得到了啟發就輕松了
·夢中能飛起來,因為思想負擔放下了
·空則通,空掉煩惱障所知障,覺悟路上路路通
·外道神通從執有而來,不能出三界,佛教神通從空來,煩惱空光生死空完
·空則轉四大,因四大體性空故,再加上禅定中觀空的力量,轉變更快
覺悟路上路路通
佛教神通從空來,煩惱空光生死空完
再加上禅定中觀空的力量,轉變更快
(講於2001.4.13)
·要在不當風、不潮濕的地方修禅定,修禅定時尤其不能吹冷風
·修禅定露天為好,夏天在陽光下,如能不中暑亦可坐,並能獲得內心的清涼
·草地上坐,為避潮濕,可在坐墊下鋪塊塑料布
·坐處要不妨礙他人,亦不被他人所妨礙
要在不當風、不潮濕的地方修禅定,
修禅定時尤其不能吹冷風
如能不中暑亦可坐,並能獲得內心的清涼
應立即觀想放松
·在家干擾多,修行真困難
·修定環境要灑掃清潔,佛堂不要太雜,家裡東西不要太多
·檀香能去穢醒腦,蠟燭煙有毒,供燈最好
·於靜室中坐,如遇突然響聲而受驚,應立即觀想放松
·修定座位不可聽其動搖不寧,不可太高,高則心易驚怖
·敷座之物不可太厚,以軟草為宜
·座位不可太狹小,致兩膝局促
·座位應平坦或後部稍高,決不可使前部高於後部
·坐處光線不可太強,令心散亂,不可太黑暗,易生昏沉,睡眠
·於上座修觀前飲食不可過飽
不可太高,高則心易驚怖
證果成道故發心禅定
·以身力修福業,能速引生禅定福德之果,易生暖觸
·洗沐頭面,排除涕唾,寬衣緩帶,使全身先有輕松舒快之感
·禅定未完,不能起座,咳嗽小聲,不要半途睜眼看
·禅定時不動不搖,如因過去學過氣功而身動,則把眼睜開,即不動
·發心禅定,為開智慧斷煩惱了生死,證果成道
·要思維生命無常,禅定可貴
·戒定慧最關鍵的作用還在定上
·我們所修的觀法雖多,但有層次,可單獨修一觀,亦可多觀合成一觀
引生禅定福德之果,易生暖觸
寬衣緩帶,使全身先有輕松舒快之感
1、思維生命無常,禅定可貴
2、要有意樂敬信,聽聞法要
3、不可起名聞利養之心
發心很重要,要思維生命
無常,禅定可貴定
·發心很重要,要思維生命無常,禅定可貴
·法無定法,說定了就成了定命論
·一經宣傳,假的也會變成真的
·人是最復雜的動物,哪能憑你兩句話說定?要照佛教導的路子走下去,
這才叫佛教
要照佛教導的路子走下去,這才叫佛教
修行的心就不殷切了
·怎樣做到發心修行不動搖,辦法就是念無常
·心是無常,由心而產生的身體和命運豈能固定
·把無常念到二十年以後,修行的心就不殷切了
·有情決定死,最可怕的敵人就是無常
·沒有智慧的力量,整天神乎其神,能修行嗎
·放不下就是沒有修好念無常
·死了就像夢中一樣,要有定力才有把握
·人天乘的功德有一天會壞,出離生死的功德是永恆,有壞能與永恆比嗎?
·要有意樂敬信,聽聞法要
·對講正法的善知識須作佛想,聽到正法要有極大的歡喜心
·要恭敬講正法的善知識,因為他是代如來宣化
·對師觀功德,修好意樂加行
功德是永恆,有壞能與永恆比嗎?
聽到正法要有極大的歡喜心
·修禅定必須要聽聞法要,盲修瞎練必致遭魔
·修禅定能發暖,要暖在腰部以下,不能暖在頂上,不懂禅定的人卻說反了
·修禅定不可起名聞利養之心
·弘法為報佛恩,只有功德;起了名利心,那是有罪過
·佛門要保持清淨,培福不拿工資,講法教禅定不謀利
不能暖在頂上,不懂禅定的人卻說反了
起了名利心,那是有罪過
培福不拿工資,講法教禅定不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