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味琴居士:空觀開示(30~39)
空觀開示(30) ◎傅味琴 講於 2001.4.17 一起勝過他人之心, 提要: 發心大要 4、不可起勝過他人之心 5、不可盲無目的,墮於愚癡 6、應發自利利他種種善願 我們繼續講修禅定的發心大要:(一)思惟生命無常,禅定可貴,(二)要有意樂敬信,聽聞法要,(三)不可起名聞利養之心,這三條已經講完了。今天講第四條:(四)不可起勝過他人之心。出世法跟世間法兩樣,世間法以勝過他人為榮,叫做競爭,當然也推動了社會的發展。這是用種種的刺激來刺激人的欲望,能勝過別人,就給你獎勵,工廠、公司都有獎金,最明顯的就是運動會的比賽,都想奪冠軍。出世法可不能有勝過他人的心。一想勝過他人,就會引起種種不恰當的心態,失敗的人嫉妒、自卑,勝利的人得意、趾高氣揚、蔑視他人,這些都是煩惱,這樣離平等心就越來越遠了。 佛門搞個人崇拜、個人感情,佛教就要變顔色 可是佛教傳到中國來,大變樣。有很多人,一聽到我講法時提到佛教歷史上的錯誤,他們就大不以為然,好像我這個老師太傲慢,連古代大德講的話,也要提出來分析分析。這並不是以我個人的意見來分析,我是根據佛法來分析,到底是高僧大德高,還是佛高?眾生最容易犯的一個習氣就是:個人崇拜、搞個人感情,拿原則做交易,如果不去掉這些惡劣的習氣,佛教就要變顏色。 中國佛教歷史上傳下來的種種作法,錯誤很多。可只要做的人有名就會被稱為大德、高僧、古德。你對他們不能批評,你一說話,別人就對你反感。可他再高也高不過佛,再大也大不過法。最近有位法師講經時還講:出家人就是要糾正錯誤。高僧大德做錯了就不能學,說到底你是佛弟子,眼裡沒有佛,不照佛的話去做,你在佛弟子的血統裡,就好比背叛了父親。 有了好勝心,被打倒的卻是自己的平等心 舉個例子,你們說,佛門裡應該不應該練武啊?(下答:不應該。)佛教裡受了五戒的居士,連打人的棍棍棒棒全要丟掉,出家人哪能夠拿刀拿劍?《水浒傳》裡的花和尚魯智深,因為他犯了罪,他出家是為了逃避抓捕,可他像個出家人嗎? 佛說:佛弟子不可有勝過他人的心。練武的目的就是為了勝過他人,佛弟子是修平等心,你把對方打敗,就有了高低,你打敗的不是對方,你打倒的是平等心啊。 好勝心的人,必然會引起名利斗爭, 同學之間,也不能有勝過他人的心。如果你想勝過他人,那可糟了。譬如你想考得成績比別人好,別的同學法義不懂來問你,你故意含糊,讓他考得差。有勝過他人的心,你還會全心全意幫助他嗎?而且必然會引起名利斗爭。法師講經時就說:“你搞開光,我就搞升座;你做生日,我搞祝壽,比人多、排場大、花錢多,這還像佛門嗎?” 有生必有死,修行人又何必慶祝自己的生日 自己的生日最好忘記,何必那麼重視啊?生下來的頭一天,就是走向死亡的頭一天,難道是慶祝我又生死流轉了?我們對佛菩薩的生日應該慶祝,通過誦經、講法,這能帶動眾生,提高對佛菩薩的恭敬心,學習佛菩薩的精神。咱們都是凡夫眾生,有什麼了不起? 空觀開示(31) ◎傅味琴 講於 2001.4.17 好勝心的人,有追求、有執著, 提要: 同學生日不送禮,燃燈供佛又供眾 我們規章制度規定:生日不得送禮,也不得吃面,最多晚上大家聯歡聯歡。在頭一次學生生日的時候,我倡議搞了幾個節目:挑重擔、供眾、燃燈供佛,全搞法上的事情。千萬不要學外國人,買一只蛋糕點了許多蠟燭,一口氣全吹滅。咱們佛門以燈的光明代表智慧,吹滅蠟燭,用意豈不在撲滅光明?因為貪吃蛋糕啊,蠟燭不吹滅,蛋糕就吃不到。佛門裡對五欲起貪心,一樣會把法吹滅。有正法存在,那些搞名搞利的人就搞不下去了呀。 我對自己的生日記不得的,從前我連自己的年紀都記不清楚,我家裡的人幾歲、生日,我全不知道。大概是前年,居士林請我去吃飯,說是我的生日,搞了好幾桌。我說說笑話,吃過以後老生病,一點不起作用。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今年我生日,我自己不知道,就算前幾天有人提醒我,提醒完我就忘記了。我早晨上法座,桌上一張紙條:祝老師生日快樂。我才想起來今天72歲了。72歲快要無常了,閉起眼睛來觀無常,還快樂什麼呀?“是日已過,命亦隨減”,一天過去了,我們的生命又減少一天。“如少水魚,斯有何樂?”好像很少水裡的一條魚,還有什麼快樂?水一天天干下去,水干掉了,魚就死了。如果經常想起這句話,還有什麼心思跟人家比,好好地學法、斷煩惱了生死都來不及。 佛說沒有勝利者,今天你勝他, 八四年,呼和浩特電視廣播局請我去講學,過年時領導說陪我看錄相,其實是我在陪他。武打片裡這個人武藝高強,把那個人打死了,又來了一個人,又把這個人打死,又來一個把他打死,最後全部死光,這就是好勝的結果。佛說過沒有勝利者,你今天勝利,明天就會給人家打敗,所以勝過他人的心是要不得的。 修行人幫助別人,提高自己,這不叫好勝心 從另一面說,如果你鼓勵自己努力、精進,這是好的。修行不及人家,你要有慚愧心,應該要努力追上去;如果超過他了,也不要傲慢,要幫助別人,應該知道幫助別人就是提高自己,像這種情況不叫好勝心。 好勝心的人,有追求、有執著, 修禅定千萬不要有勝過他人的心,發個誓半年入定,你有這顆心,你就難入定,因為你有追求,你有執著,你還能定得下去?這種心空不掉,哪有定?一個說:我這一生不要虛度,要證初果,另一個說我要超過你,證二果,另一個說我要三果,下一個說要四果,那都是在鬧著玩。所以大家不要比功夫,也不要比高下,咱們又不是搞世間法,也不要查問人家有多少功底? 修行要隱藏功德,不要問別人得什麼境界, 外道講功底,喜歡問人出了什麼功能。現在佛門裡很多人也喜歡搞這一套,其實是炫耀自己。有的人也知道功德要隱藏,可是他還留一條縫,叫你從他縫裡看。 當年成都昭覺寺剛恢復,把清定上師請去,我們這些跟清定上師學法的居士也跟去了。有一天,我在寮房門口,一個年輕的女居士走過來,跟我說,“你是老前輩了,修了這麼多年,有什麼境界啊?”我說“沒有啊,你呢?”“有是有一點,不能說,不能說。”你知道不能說,也已經說出來了。你干脆全說出來,讓懂法的人衡量衡量你這個境界,到底是真還是假? 空觀開示(32) ◎傅味琴 講於 2001.4.17 修禅定,不可盲無目的, 提要: 修禅定要一心不亂,不要為名 修禅定要一心不亂,名利上抬高自己,也離不開為了勝過別人。名,最好把別人排擠掉,或者從別人背上踩上去;利,比排場。聽說在富的地區,有個和尚掛的一串念珠價值萬元。出家人應該依戒依法,貪了榮耀放不下空不掉,入不了定。 修禅定,不可盲無目的,墮於愚癡 第五,“不可盲無目的,墮於愚癡”,只知道我要修行,佛法也不懂;打坐到底為了啥,也不知道;怎麼樣打坐,也不知道,即使你不是在修外道定,可你不懂佛法,不懂禅定的理論,沒有善知識給你帶路,你很容易走錯路的。 掉舉昏沉是禅定二大障礙 就拿禅定本身的障礙來說,不是昏沉,就是掉舉。掉舉就是打妄想,昏沉就是昏昏沉沉。粗昏沉就是頭低下來,打瞌睡了,慢慢真的睡著了。這倒也罷了,就等於你在睡覺吧。如果掉入細昏沉,細昏沉時人挺舒服的,也沒有什麼明顯的妄想,也沒有瞌睡,可是起了細昏沉,很容易入到枯定裡去。 從前有個徒弟,看到師父在師兄耳朵邊彈指,意思叫他出定。徒弟不理解,說:“師父啊,師兄在入定,你怎麼彈指叫他出定?”師父說:“他入的是枯定,那是一潭死水,沒用的,開不出智慧。”有的人看了幾本書,就想去閉關坐茅篷,也太異想天開了。末法時期眾生進了佛門,我慢貢高、自以為是,結果亂搞把身體搞壞,還受人家譏笑:“他是自己業障呀”,“他著魔了呀”,誰來可憐你、開導你? 愚癡的人易入枯定,開不出智慧來,佛教禅定不求功能、神通, 入枯定的人,非但開不出智慧來,還會越來越愚癡,因為他掉在細昏沉裡,昏昏沉沉的,就等於掉在無明裡。所以修定一定要明白你為什麼修定,怎麼樣修定,不可盲無目的,墮於愚癡。一個人一修外道的法,很難轉得過來,佛也說過,有幾種人很難度:富豪、位高、外道、邪見,因為外道也有他的一套道理,照他的方法修,也會有感覺,也會得到他們所說的境界。 最最容易修的外道方法,就是盤起腿腦子空空洞洞什麼也別想,這叫無想定。你什麼也不想就止住妄念了,很舒服的,哪怕沒有完全止住,妄念少一點,你也會舒服,心裡也舒服,身體也舒服。你得到了快樂,就認為這個好啊,就抓住了,很難轉。 修外道的禅定也有福氣,修無想定就生無想天,壽命特別長,福氣享完掉下來,一般都掉在三惡道裡。如果這個天人福氣還沒有完,掉在人間的話,這個人就是白癡。這種外道定跟佛教的禅定完全相反。佛教禅定不追求什麼功能、神通,也不貪禅樂,我們只求開智慧,了生死。 修禅定應發自利利他種種善願 第六:應發自利利他種種善願。修禅定還要發好的願,總的來說,就是要自利利他。佛教講自他二利。如果不自利,光利他,這也利不成。一個掃盲班出來的人,只是認得些字,想當小學老師,行嗎?你要先進師范學院,提高自己,然後才能當老師去利益別人啊。 空觀開示(33) ◎傅味琴 講於 2001.4.17 修行靠一句半語,豈不把深入經藏的善知識氣死? 提要: 修行靠一句半語,豈不把深入經藏的 有說“一味土方,氣死名醫”,名醫都看不好,忽然一張土方一吃就好,這種事情是有的,每個時代都有,否則怎麼會有這句話?以前我聽說有人生了癌症,花了幾萬元錢都沒看好,結果到了農村休養,搞了些土辦法,就好了。可究竟有多少?如果普遍都是“一味土方,氣死名醫”,那醫科大學、醫院也用不著了,單憑土方能治百病嗎?這是碰巧,剛好對症下藥。可是人體是復雜的,病也是復雜的。即使病一樣,人的抵抗力、對藥物的反應都不一樣,而且還有其它相關的病,這味土方非但沒用,可能還起壞作用。 從前上海人天沒亮就去中藥房排隊,說是鐵樹葉子能治癌。現在怎麼沒人去排隊了?可見不是個個靈。 所以你真正要利他,不能單靠一味土方,應該好好地學佛法,提高自己。釋迦佛最反對、最批判的就是到了末法時期,以為只要一句半語就能徹底究竟,那就等於是宣揚“一味土方氣死名醫”,恨不得一句半語把所有深入經藏的法師、善知識全都氣死,還會說他們可憐,不懂得只要一句就夠了。這種人我們碰到的多了,從前在九子巖就碰到一個。本來他很想聽我下午講法,後來跟我幾個學生聊了幾句,他問,“你們學啥?”同學們說,“我們學戒定慧”,結果他說了幾句“可憐可憐”就走了,因為他是只要一句的人。戒定慧是如來所說的正法,怎麼學戒定慧成了可憐呢? 自利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利他 咱們的自利可不是小我的自私心,我們自利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利他。比如現在給你們創造了這麼好的條件,你們現在是自利,可是你們要發利他心。不管是男眾女眾,希望學出來將來個個當法師,弘揚正法、利益眾生。 布施是培福利他,但不學佛法沒有智慧, 修布施是利他,自己培福也在自利,可是不學佛法能根本解決問題嗎?末法時期眾生非常復雜,煩惱發展得厲害,你越是給他優越的條件,他越是懶惰,還靠在你身上。別人說“你趕快自己去找工作吧。”“不要緊的,黃居士菩薩心腸,不會讓我餓死的。”這個慈悲心起反作用了。所以最好的幫助,最好的布施,最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你給他多少錢,而是幫他自力更生。打個比方有個國家非常窮,你送他十架飛機,還不如你幫他建個飛機廠,讓他自己生產,那不是根本解決了嗎? 我們在度眾生上離不開布施供養,可這是一個攝引的手段。有智慧的人可不能光停留在布施上,沒有智慧的慈悲好心反而要辦壞事的,會害了眾生。應該把眾生攝引到佛門裡來,攝引到佛法上去,讓他自己修行,自己解決自己的問題。修行到彼岸全靠自己,要登上金剛寶座也不是別人把你捧上去的。 《藥師經》裡也是這麼說的:“先以上妙飲食飽足其身”,因為他肚子餓,首先要解決吃飯問題,這是現實生活。下面一句更重要了,“後以法味畢竟安樂而建立之。”你還要給他法,用佛法上的智慧使他得到安樂。也就是要給他講法,讓他能斷煩惱了生死。今天下課。 空觀開示(34) ◎傅味琴 講於 2001.4.18 初修禅定,不可畏難, 提要: 初修要訣: 今天講“初修要訣:一、不可畏難。眾生之心,無始以來在世間法中轉,世間應事接物,境極繁復,不覺其難,以熟習故。心難趣定者,以未練習故。若今不練習,始終無熟習之時”。眾生無始以來流轉生死,不知道經過多少長時間,已經熟練,養成習性了,非但碰到事情能夠很好地去完成,到後來還會形成一種定性。各種眾生習性都不同,可是他們對自己的習性都非常熟練。猴子對攀緣非常熟練,看見樹上有可攀的地方,它一跳抓住就上去了,非常靈敏。蛇游走的時候對身子彎曲很熟練,如果使它不彎曲,它就游不了。鳥只要兩只翅膀一拍,就飛起來。所以眾生無始以來,漫長的生死中養成了習性。我們今天做人,如果死了以後做條蛇,照樣會身子彎曲,用不著學的。因為我們無始以來也不知道做過多少次蛇了,投生蛇時,蛇的習性就起來。 不能安心學法, 我想起女眾班剛剛開學時來了些同學,她們就不安心,原因有好幾個,其中一個就是擔心三年學下來,回到原來廟裡,早晚功課做不來了。其實你肯定會做的,這麼多年已經養成習性了。連我耳朵裡經常聽到“南無阿彌陀佛”,我也自然在念。(眾笑)修行人有修行人的習氣,即使你一時忘了,這顆種子還是在,一接觸原來環境,作用就起來了。只要聽一聽,看一看,別人領一領就會唸。佛說過,把鳥、蛇、猴子、兔子抓在一起,同時一放,看看它們怎麼樣?結果蛇在地上游,鳥張開翅膀飛起來,猴子爬樹,兔子跳進草堆裡去。各個眾生表現不一樣,都按照自己熟悉的習性,很自然地去做。為什麼眾生生死難以脫離?因為習性關系,眾生流轉生死的習慣很深很厚,很容易起來。 世俗習性一勾起來,就像網那樣被套住了, 今天聽說有位同學,原來決心很大,現在沒以前那樣大的決心了。但是她發心還是不退,所以希望同學給她一點鼓勵。這也是習性關系,尤其是女的,我知道有好幾個,原來發心很大,心一投入世俗環境,世俗習性就起來了。也不一定是男朋友對她有感情,不肯放,假如男朋友肯放她呢?她反而不肯放男朋友了,怪事!因為一見面,過去做朋友時候的種種習氣就起來了,像網那樣套住了。 有人愛慕出家人衣服莊嚴,就出家了, 修行人也有修行人的習氣。我聽說你們出家人今天上午去瞻仰剛去世的法師,一到那個場面,出家人的莊嚴很自然就會起來,居士就不行。如果你過去世,一生又一生做慣出家人,過慣出家生活,今世你一到寺院裡,一見出家人就想留下來,因為熟悉啊。很多人就因為喜歡穿出家人的長袍子,就出家了。隆蓮法師的傳記裡說:就因為她年輕的時候看見出家人一件黃袍子,她也要穿黃袍子,就出家了。我的小女兒也是這樣,一看見出家人衣服硬是要出家。這是過去世的善根,也是緣份。 空觀開示(35) ◎傅味琴 講於 2001.4.18 修定的人也會養成定的習性, 提要: 眾生的習性,也是前世習性的等流, 有些人很奇怪,這兩個人初見面怎麼感情就好;這兩個人初見面,沒有惹他,他老是討厭人家。這也是習性,過去世也碰過頭的啦。過去世兩人總是笑嘻嘻,那麼這一世一見面,種子一觸動,又是笑嘻嘻。即使過去世的事情都忘記了,可是心裡的電波會起作用的。有的女的看見男的就討厭,有的女的看見男的就喜歡,這也是習性。有的男的,已經得到男身了,樣子還是娘娘腔,像女的一樣,可能是剛獲得男身,一下子習性還沒有轉過來。從種種事實來看,佛教講因果,五種因果裡有個等流果確實是有的。 修定的人也會養成了定的習性, 再在人生中細細觀察,習慣修定的人,只要修定的樣子一擺好,心就會慢慢定下去。坐個半個小時、一個小時也不想起來,習性呀!說句實在話:等你成了如來,也養成定的習性了,所以如來無時無刻不在定中,走路、睡覺、吃飯全在定中,那就成就了。 修行就是生的搞熟,熟的搞生,世事紛亂 修行就是生的搞熟,熟的搞生。我們流轉生死的生活都已經熟透了,現在要讓它陌生起來。所以世俗上的事情少想想,少停留在自己心裡。我總是說自己年紀越老,記憶力越不好了,現在連上午的事情都會忘記。有時想想還是這樣好,世間上的事情紛亂、復雜、煩惱,放在心裡干什麼呢? 在世間上做個傻瓜,在修行上做個精靈鬼, 反過來說:我這個老師有本事忘記,你們有沒有本事忘記啊?如果我沒有忘記,那是兩種原因。一種原因,我講法時經常舉的例子,因為熟的關系,所以經常拿出來講,還有一個原因,我想作為資料編到網站裡去,所以硬是把它記住,要不然我早就忘記。你們呢?一句話氣個三天,鄰居吵一次架,十年不開口的,表示有志氣,始終忘不了。還是忘記的好,對世間上的事做一個傻瓜,在修行上做個精靈鬼,生的搞熟,熟的搞生,修行的一切都慢慢學起來,天天如此,就習慣了。 男女平等,各有各在習慣上培養起來的能力 再比如男的看女的,覺得女的本事大,有許多事情,女的做起來容易得很,男的照著做也做不來。洗衣服,男的就沒女的洗得干淨;煮菜,男的怎麼煮總煮不過女的,除非廚師啦;還有補衣服,男人補衣服七翹八翹,補不平,連自己的生活都管不好。女的看男的本事也大,外界的事情挺復雜,他照樣應付得很自然。所以平等平等,各有各習慣的東西。 你看女的從小姑娘開始就已經懷裡抱洋娃娃了,訓練習慣,所以她生了孩子抱起來熟得很。爸爸抱孩子,孩子軟嘟嘟,他兩只手都放在孩子屁股上。從前繡花,一針一針繡,繡到後來很熟了,既快又好。現在看不到繡花了,只看到打電腦,我看打電腦的人真有本事,好像他們不用眼睛的,看銀行裡打電腦。我實在有點操心,假如按錯了一個字,那就糟了,可是從不按錯,都是熟練關系。 空觀開示(36) ◎傅味琴 講於 2001.4.18 “心難趣定者,以未練習故”,習慣於禅定的人, 提要: 不要有畏難情緒,殘疾人尚有克服自己缺陷的本能, 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不要有畏難情緒,什麼樣的難都打不垮有心人。有心就是發心,發了心以後什麼難都可以克服。以前看到路邊一個要飯的殘疾年輕人,手臂都沒有,天色晚了,他也要回去了,他會用腳趾把紙幣撿過來,一張一張疊得很整齊,沒有別人幫助他,他也會自力更生的啦,天天這麼樣做就習慣了。 所以人都有克服自己缺陷的本能,瞎子、聾子腦子特別聰明,因為他干擾少。為了克服缺陷,另外的器官就特別發達。瞎子用手摸,所以他觸覺特別靈敏。我們今天六根具足,樣樣圓滿,哪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所以要有志氣。 從小到大,我們學會了講話、寫字, 我講法都是擺事實講道理,有人就相反,聽到你要學禅定了,就說:“我們都是鈍根,禅定能學得會嗎?”或者說:“傅老師什麼根基,你是什麼根基啊?”“傅老師教的是如——來——禅,你修得起來嗎?”盡潑冷水。如果他碰到我,我就要問問他。“你什麼時候才會講話啊?”“三歲。”“開始是不是每句話都會講?有講錯的沒有?”“媽叫我講餅干,我就講成了棒棒。”“你小時候會講汽車嗎?”“不會,我要坐汽車了,我就跟媽說:‘叭叭嗚’”。那麼你今天怎麼能講得這麼好啦?還不是從不會學會的?從小到大你學會了多少的事情,偏偏禅定學不會?你學過沒有啊?這種知見有問題。有人說“老師你講法怎麼專門管閒事?”法師就說了:“這就是講法啊,辯明是非能說是閒事嗎?” 不要把人一會打下地獄,一會捧上天, 有些人聽了別人的話,對禅定盡說閒話,我這幾年深有感觸。以前也有人朝我身上潑冷水,說我講來講去講戒定慧,似乎不會有大成就。這種冷水沒有把我菩提心撲滅,反使我發心更高,慢慢人家都朝我好的方面說了,以前麼把我打下地獄,現在把我高高捧上天,一開口就是“傅老師什麼根基,你什麼根基?”一會兒左傾,一會兒右傾。還是照佛的話講,“眾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 難並不等於不可能,習慣了,就不覺其難 有句老話:江山易改,秉性難移。人們理解成江山都能改變,人的脾氣沒辦法變,這就理解錯了。難不等於不可能,也不過難一點呀,努力一下照樣能改,所以不要有畏難的情緒。人們在世俗生活中“應事接物,境極繁復,不覺其難”因為習慣了,也就容易啦。 “心難趣定者,以未練習故”, “心難趣定者,以未練習故”,我們心很難趣定,因為以前沒有學過修定。你們練習到後來,除非你有心事,有個問題沒有考慮完,想放又放不下,要不然你腿子一盤,姿勢一擺,心裡妄念往下沉,輕快的感覺往上升,屁股就好像跟地面貼住了一樣,不想動了。還沒有修,全身就覺得暖洋洋的,十個指頭上麻電感,十分舒暢。你只要做做樣子,意識中有修定的觀念,這種反應自然就起來,你一進入禅定,豈不是更起效果了? “若今不練習,始終無熟習之時”, 老修行一坐下去就坐穩了;初學禅定的腿剛剛擺上去,兩分鐘沒到疼了又要換腿,你總要克服這個難關的吧,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若今不練習,始終無熟習之時”,如果你現在不練習,過一月過一年仍然不熟練,要熟練就得天天重復。很多人投機取巧,在學習上、在修行上不肯抓重復兩個字。其實重復是好東西啊!你重復著做,慢慢就熟練了。 空觀開示(37) ◎傅味琴 講於 2001.4.18 修禅定要有恆心,無恆心是由於內外魔障的干擾、 提要: 筆記背熟了,開口就會講, 譬如這些禅定課是我編出來的。從前我跟清定上師、能海上師學,內容多得很,帶修幾次就叫你們自己修,我怎麼會講那麼多?因為從前學得多了呀,我把學到的、聽到的,有關禅定的內容,都編進去了。說“老師你怎麼一開口就能講個不停?”也是經過多次重復熟練了,從前能海上師的講經筆記及解釋,我能頭背到底,要背就得重復。 我是十年動亂時背的,所以十年動亂也給了我好處。文化大革命很嚇人的,假如被人發現了,要批斗的,所以我字寫得很小,放在口袋裡。每天出門時想好今天要背幾段,一清早五六點鐘出門,晚上回來也是五點鐘,一面走一面背,看看旁邊沒人,我就拿出來,四句背熟了,再背四句。每天全上海走一圈,上海多大!我的腿功就是這麼練出來的。 我現在講得容易,當時做起來可不簡單噢!比如今天花一天時間反復重復,背了二十句。第二天呢?昨天背出來的還得重復啊,昨天的二十句再加今天新的二十句,要四十句,後天要背六十句。天天加,加到後來,天黑了回到家裡還沒有背完,一面洗澡,一面還在背,(眾笑)就是這麼樣背出來的啦。我這也算苦行了吧?我越背越高興,法喜充滿了。 我一輩子撲在法裡, 《菩提道次第》我重復聽過好幾遍,我們那時候都是這樣的,有個同學聽了七次。可是他的筆記就沒有我的多,我是差不多法師講的原話都記下來,所以人家說我很會講。他是聽了幾句,把這幾句總結一下,沒寫幾個字。他也會講,可是他花了幾年功夫在搞實驗,想通過什麼儀器,把微弱的光放大,用這個儀器來看鬼光。(眾笑)這種事情我不感興趣,我這一輩子都撲在法裡。有時候你們聽我普普通通的話,話是普通,我的心裡可不普通哪!我心裡裝滿了法,我是從法裡說出這句話的,已經不普通了! 修禅定要有恆心,無恆心是由於內外魔障的干擾、 “第二個,不可無恆”。恆心就是常心,要天天如此,不能中斷。修行人最主要的三大障礙:一個是內魔,心裡有煩惱,包括世俗觀念,個性習氣、種種的心態、感情沒有端正,起了煩惱放不下都是內魔。一個是外魔,就是環境引誘。眼睛總要看,有聲音總要聽,一接觸到境,外魔引起內魔,內外夾攻。所以修行人最好不要隨便上街,滿街都是世俗的景象,世俗唱歌的聲音,一接觸,心裡就起念頭。開頭心在修行上,起討厭的念頭;慢慢也不討厭了,心裡想:這幾支歌還是蠻好聽的,世俗心又來了,腳步就慢了。人家說你走快一點,“聽會歌再走。”即使離開,心裡也會回憶起歌聲,這就是外魔,色聲香味觸全在搖動我們的定心。 修行如鑽木取火,不可中斷, 還有一個障:中斷。修行最好一天都不要中斷,但大多數人都中斷了,所以有人說修行成就是寶塔形的,原先修這個法流的好像塔基這麼多,慢慢到了第二層就縮小了,第三層又縮小了,一直縮到寶塔的頂頂上,只有這麼一點,最後只一兩個人才有成就。並不是法的問題,是你中斷了,好比鑽木取火,你一停就冷下來了,那還得從頭開始。所以一定要有恆心,天天如此,四十年如一日,功夫自然會出來的。投機取巧,這個修行人不聰明的。 空觀開示(38) ◎傅味琴 講於 2001.4.18 一切皆是緣起安立, 提要: 初修禅定,每次時間不可太長,以後漸漸加長 初修要訣,“第三,初修每次不可太長,每次至少五分鐘亦可,以後漸漸加長”。我過去一般是講完課以後帶修十五分鐘,也可以二十分鐘、三十分鐘,如果工作忙,沒時間坐,修五分鐘也可以。初修時間不要長,時間長了,初修的人沒有這麼好的耐心,腿子疼,也容易打妄想。 初修總要簡單一點,初修的人觀的內容太多了,五分鐘是修不完的。以後修熟了,可以再增加內容,所以時間沒有刻板規定。 “以後時間可漸漸加長”,加到多長?也沒有刻板規定。我八三年在草坪上陽光下修禅定,坐五個小時,假如內容再增加一點,還可以長。而這幾個小時不是空坐,空坐容易起妄想;修止時間太長也容易掉進細昏沉。細昏沉有點像瞌睡,一會兒就過了很長時候,這不能算用功,要全都在修才是用功。 出家人按規定每天六次禅定,至少四次, “第四,每日至少修四次”,出家人規定每天修六次定。在家人事情多,工作忙,要求放低,你自己安排,我們現在又要學又要修,時間和次數都可以靈活掌握,但每天至少修一次總是要的。 每次應將全部觀法略修一遍,於中提出一段專修 “第五,每次應將全部觀法略修一遍,於中提出一段專修”,不要把專修搞錯了,專修是建立在廣修的基礎上,沒有廣修,你這個專修真叫少得可憐。比如說你光念一個咒子或者一句佛號,念了二十年了,二十年前你佛法不太懂,二十年後仍然不太懂,這是專在一句上。咱們既然是佛教,佛教是佛的教導、教言、教授,佛講的話我們去實行,這叫佛教啊。應該懂得釋迦佛四十九年的教法,佛法不能變成佛號。 所以學要廣學理論和觀法,在某個階段你認為有必要,可以提出一段來專修。我們現在是很多觀連在一起修的,我每次都把內容安排好的。每次禅定應該先把全部觀法略修一遍,然後再留些時間選某一個觀作專修。關於禅定的理論以及注意事項還有很多,我們在講每一個觀法時就適合的提一些講。 一切皆是緣起安立 ~捨利弗有一天在王捨城的街上巧遇佛陀的弟子阿說示比丘,阿說示是最初皈依佛陀的五比丘之一。 阿說示告捨利弗,佛陀常講的法是“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又說“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一切法性空,空故緣生。 ~緣即條件,因緣具足,事物決定出生;因緣不足,則不出生;條件變化,事物也變化;條件分散,事物就要滅。既然能變能滅,故緣生性空,緣聚即生,緣散即滅。故佛說“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 下面講空觀的理論,我們教的空觀是根據佛法上這幾句話,“一切皆是緣起安立,是故遠離斷常等邊,自性無我,當體即空也”。一切都是因緣而起,因緣具足,事物起來了,人們就給它安一個名稱,有形相,有名稱,有相有名,所以叫名相。沒有相怎麼取名呢?人世間就是這樣,首先要有一個電燈,然後再給它取個名字叫電燈;首先要做出一盞燈籠,然後再取一個名字叫燈籠。 緣就是條件,條件具足,事物就出生,條件不具足事物就不出生,一切都是根據條件。所謂因緣,因跟緣其實要分開來講,從因發展到果,中間必須要靠緣。 空觀開示(39) ◎傅味琴 講於 2001.4.18 煩惱的聚集才有苦,不論修什麼法門, 提要: 沒有因,就沒有果,緣不足,果也完成不了 世間上人常說因緣,或說緣分,兩個年輕人一結婚,就說“有緣分”,又說前輩子的因緣,那麼前輩子什麼因緣?當然不可能知道前輩子的事情,可是你懂了佛法以後,這個總綱就知道:不知道哪一輩子,男的看到女的,女的看到男的,只要心裡起個愛慕心、歡喜心,乃至笑一笑,這就是因。這輩子兩個人又碰見了,一講話,這些都是緣。前輩子的愛慕心沒有機會發展,今輩子有這麼個條件,種子發動,愛慕心發展,結果就成了夫妻,這就是果。沒有因就沒有果,緣不足,這個果也完成不了,世間上的事情都是這樣,由緣而起。 我們再把因緣來說一說,“捨利弗有一天在王捨城的街上巧遇佛陀的弟子阿說示比丘,阿說示是最初皈依佛陀的五比丘之一”,五比丘原是皇宮裡派出來照顧太子的,後來看到太子雪山洞裡出來,接受了牧女供養,以為太子苦行退心了,所以離開他,到了鹿野苑。後來釋迦牟尼成佛了,想到這五個人最有緣,所以去鹿野苑說四谛法,說了三次,五比丘全都證阿羅漢果,阿說示就是五比丘之一。 不知道人生的苦,怎麼會修行? 四谛法是根本法,沒有四谛法就什麼也沒有,你不知道人生的苦,怎麼會修行啊?那些有錢人整天的吃喝玩樂,雖然也碰到一點苦事,但是他對苦認識不透,當然沒有力量離開人間的歡樂,因為他迷掉了。 煩惱的聚集才有苦,不管修什麼法門, 集谛,要懂得煩惱的聚集,所以才有苦。如果你不修集谛,也不知道苦從煩惱一點點聚集起來的,本身也是性空,這些你都不知道,只喜歡出家人的清閒,貪圖出家以後的利養,出了家不斷煩惱;聽到法了,即使知道流轉生死是由於煩惱,可你不修斷煩惱,有煩惱怎麼能出生死?不論你修什麼法門什麼宗派,不斷煩惱就不叫修行人。 不修行忙造廟,成了末法時期的共同道, 佛陀四十九年的教法,總綱就是為了斷煩惱。現在人不忙修行忙修廟,這個風氣各地都差不多,也許是末法時期的共同道。美國據說造的廟很多,就是沒人,真叫流行性感冒。(眾笑) 我們在莫干山的時候,有個信佛的,人挺好,叫他聽法,也說忙得沒時間。他忙畫圖設計造廟,他已經設計了四十個廟,說是以這個來修供養。因為到設計院去設計,設計費要幾萬、十幾萬,他一分錢都不要,所以他很忙。他說他這樣做是為了把眾生引到佛門裡來,他稱這是“引進法門”,可即使把人引進廟來了,裡邊沒有法,也不叫法門,成了旅游景點。 後來有位法師來到我們這裡,法師對他說:“現在是人少,沒有法。你畫了那麼多圖樣,有什麼用啊?從前有規矩,要修行開悟了,才能造廟。” 不要把小廟變成小家庭,不忙佛法忙香客 現在有的小廟就等於一個小家庭,這怎能叫修行場所?生活來源靠香客功德箱裡丟錢,廟裡也從不講法,沒有法跟神廟也差不多。香客進來就忙著去敲罄,表示隆重,人家一感動,不想拿錢的也就拿錢出來,心想你不給我敲,或許這個泥菩薩醒不過,他怎麼知道我在拜他?敲一下罄還忙著講話:“保佑你做生意發財”,當——;“保佑你全家身體健康”,當——,“兒子出國”,當——;“女兒找個好丈夫”,當——,把香客當財神爺,接了又送,就忙這一些,這叫佛教嗎?
平等心就越來越遠了
·一起勝過他人之心,平等心就越來越遠了
·佛門搞個人崇拜,個人感情,佛教就要變顔色
·有了好勝心,被打倒的卻是自己的平等心
·好勝心的人,必然會引起名利斗爭,在幫助別人上也會故意含糊
·有生必有死,修行人又何必慶祝自己的生日
一起勝過他人之心,平等心就越來越遠了
在幫助別人上也會故意含糊
心還能定得下去嗎?
·同學生日不送禮,燃燈供佛又供眾
·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
·佛說沒有勝利者,今天你勝他,明天就會被別人打敗
·修行人幫助別人,提高自己,這不叫好勝心
·好勝心的人,有追求、有執著,心還能定得下去嗎?
·修行要隱藏功德,不要問別人得什麼境界,也不要故弄玄虛來顯露自己的
功德
明天就會被別人打敗
心還能定得下去嗎?
也不要故弄玄虛來顯露自己的功德
墮於愚癡,應發自利利他種種善願
·修禅定要一心不亂,不要為名把別人排擠掉,不要為利比排場
·修禅定,不可盲無目的,墮於愚癡
·掉舉昏沉是禅定二大障礙
·愚癡的人易入枯定,開不出智慧來,佛教禅定不求功能、神通,不貪禅樂,
為開智慧、了生死
·修禅定應發自利利他種種善願
把別人排擠掉,不要為利比排場
不貪禅樂,為開智慧,了生死
也會把學修戒定慧說成可憐
·修行靠一句半語,豈不把深入經藏的善知識氣死?
也會把學修戒定慧說成可憐
·自利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利他
·布施是培福利他,但不學佛法沒有智慧,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得靠自己
善知識氣死?也會把學修戒定慧說成可憐
要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得靠自己
眾生皆因習性,故成自然
·初修禅定,不可畏難,眾生皆因習性,故成自然
·不能安心學法,也是由於過去的習性一時轉不過來
·世俗習性一勾起來,就像網那樣被套住了,修行決心沒原來大了
·有人愛慕出家人衣服莊嚴,就出家了,也是過去世的修行習性
一、不可畏難。眾生之心,無始以來在世間法中轉,世間應事接物,境極繁復,不覺其難,以熟習故。心難趣定者,以未練習故,若今不練習,始終無熟習之時。
二、不可無恆。
三、初修每次不可太長,每次至少五分鐘亦可,以後漸漸加長
四、每日至少修四次。
五、每次應將全部觀法略修一遍,於中提出一段專修。
初修禅定,不可畏難,眾生皆因習性,故成自然
也是由於過去的習性一時轉不過來
修行決心沒原來大了,
也是過去世的修行習性
所以如來無時無刻不在定中
·眾生的習性,也是前世習性的等流,是五種因果裡的等流果
·修定的人也會養成定的習性,所以如來無時無刻不在定中
·修行就是生的搞熟,熟的搞生,世事紛亂復雜,煩惱放在心裡干什麼呢?
·在世間上做個傻瓜,在修行上做個精靈鬼,修行的一切學起來,
天天如此,就習慣了
·男女平等,各有各在習慣上培養起來的能力
是五種因果裡的等流果
所以如來無時無刻不在定中
復雜,煩惱放在心裡干什麼呢?
修行的一切學起來,天天如此,就習慣了
跏趺一坐,輕快的感覺就往上升
·不要有畏難情緒,殘疾人尚有克服自己缺陷的本能,我們六根具足,哪有
克服不了的困難
·從小到大,我們學會了講話、寫字,難道禅定學不會
·不要把人一會打下地獄,一會捧上天,還是照佛說:“眾生皆有佛性,
都能成佛”
·難並不等於不可能,習慣了,就不覺其難
·“心難趣定者,以未練習故”,習慣於禅定的人,跏趺一坐,輕快的感覺
就往上升
·“若今不練習,始終無熟習之時”,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我們六根具足,哪有克服不了的困難
難道禅定學不會
還是照佛說:“眾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
習慣於禅定的人,跏趺一坐,輕快的感覺就往上升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環境的引誘勾起了內心的煩惱
·筆記背熟了,開口就會講,苦行出成就,法喜也充滿
·我一輩子撲在法裡,從法裡領會出來的話,已經不普通了
·修禅定要有恆心,無恆心是由於內外魔障的干擾、環境的引誘勾起了內心的
煩惱
·修行如鑽木取火,不可中斷,四十年如一日,功夫自然成
苦行出成就,法喜也充滿
從法裡領會出來的話,已經不普通了
環境的引誘勾起了內心的煩惱
四十年如一日,功夫自然成
從因發展到果,中間要靠緣
·初修禅定,每次時間不可太長,以後漸漸加長
·出家人按規定每天六次禅定,至少四次,在家事多障多,每天至少一次
·每次應將全部觀法略修一遍,於中提出一段專修
·一切皆是緣起安立,從因發展到果,中間要靠緣
在家事多障多,每天至少一次
一切皆是緣起安立,
從因發展到果,中間要靠緣
不斷煩惱,不叫修行人
·沒有因,就沒有果,緣不足,果也完成不了
·不知道人生的苦,怎麼會修行?有錢人對苦認識不透,因為迷掉了
·煩惱的聚集才有苦,不論修什麼法門,不斷煩惱,不叫修行人
·不修行忙造廟,成了末法時期的共同道,雖能把人引進來,也成了旅游景點
·不要把小廟變成小家庭,不忙佛法忙香客
有錢人對苦認識不透,因為迷掉了
不斷煩惱,不叫修行人
雖能把人引進來,也成了旅游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