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味琴居士:心一境性
心一境性 (1) 要經過訓練才能達到“心一境性” 提要: 既喜歡聽高深的法,又苦於聽不懂,只能深入淺出講 今天講心一境性,因緣是這次來小住的同學特地請我講講“心一境性”,今天只能夠淺略地講一講,一方面是時間緊,另一方面,一般初聽法的人或者小住同學,你們既喜歡聽高深的法,也害怕聽高深的法,因為不好懂,尤其是從理論上去講,那很枯燥的。所以今天所講的,實際上僅僅是開個頭。 性~天然的本質 心一境性,照文字解說是指你的心止在這個境上再也不移動了,你訓練久了,產生了力量,心就不容易動搖,能穩得住,隨時隨刻都能保持,這種狀態就形成了一個性。 性是事物的本質,物質及動物都有性 說得通俗一點,所有物質都有性,水有濕性;火有暖性;你一靠近火就能感覺到它很溫暖;地是硬性,因為地是硬的,所以能蓋高樓大廈,風是動性。 動物也有它的性,人有人性,人有男人女人,有中國人外國人,不管什麼人,性是一樣的,所以叫人性。當然喽,狗有狗性,貓有貓性,魚有魚性,陸地動物在地上呼吸空氣,水生動物在水裡呼吸空氣,所以這個性可以解說成“天然的本質”,或者說“事物的本質”。 心性~性就是本性,也就是未動心之前的心,它譬如水,心就是心念,它譬如波。水與波同是濕性,本來不異,但波是動相,水是靜相,波動則昏亂,水清則月現,這樣的水與波又是不一,所以心與性是不一不異。 “心一境性”,第一個字是“心”,後一個“性”,其實這兩個字有相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相同的地方,它們是一樣的,這叫“不異”,可是它們表現又不同,這叫“不一”,所以心、性是不一不異。打個比方,湖面上平靜的水,水是濕性;風一刮,水面起了波,波也是水,也是濕性,從性上說是一樣。可是在形象上來看,一個是平靜的,一個是起了波,又是不一樣,所以叫不一不異。 不要認為聽得懂是淺,聽不懂才高 千萬不要有怪思想:聽懂了就認為太淺了。現在佛門有些人專門喜歡聽聽不懂的,認為這才是高。其實你不懂還高什麼呀?從前一個老居士講課,講到後來問:“你們聽得懂嗎?”下面有人點點頭,老居士吃驚地說:“什麼?!我都不懂,你能懂啊?”(眾笑)講的人也不懂,聽的人也不懂,這樣佛門就完了。聽了我的講法,我想會有兩種反應,一種是喜歡,別人講法聽不懂,傅老師講法能聽得懂;還有一種:講得太淺了。本來兩三句話就能講清楚的,何必一定要講得人家聽不懂才算高。比如“如是我聞”,如者如如不動也,(眾笑)如者,法爾如是也,如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也,高!(眾笑)這種話跟如是我聞有什麼關系? 想達到心一境性, 再講心,就是心理的心,性,就是本性的性,拿水跟波來打比喻,起波的水就是我們的心,如果平靜下去了,這個平靜的水就是我們的性,所以心是動的,性是不動的,心會變,性不會變。我們的心理活動是變化無常的,打起妄想來真像一個萬花筒,稍微動一動就是一個境界,一會想昨天,一會想小時候,一會想自己的孩子挺可愛,一會想到自己小時候在農村,有個孩子在河邊磨刀,他說要“殺死猴子。”過去的事情亂七八糟,無軌電車不知開了多遠。假如科學發明了一種儀器,套在頭上,你打的妄想全給你錄下來,放給你聽聽,非但亂七八糟,而且卑鄙骯髒。所以我們的心是動的,可是佛性的性不是這顆心的心,他是本性的性,所以佛性是不動的。心要變,佛性不會變,心始終沒有圓滿過,而佛性始終是圓滿的。成佛了你的佛性是圓滿的,你做眾生時你的佛性也是圓滿的,無論你怎麼流轉生死,六道輪回,佛性都不變。要訓練我們的心不變不動,有一個辦法就是訓練心定在一個境上,假如你的心在這個境上能夠達到穩固、不變、不動,那這就成為性,所以叫心一境性。那要通過訓練的,不是你一想就能成功的。 心一境性 (3) 傅味琴講於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5 沒有法的修行, 提要: 要達到一心不亂,必須一個妄念也不起來 《佛說阿彌陀經》裡有講到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或者你做到一天,“若二日”,或者做到兩天,或者做到三天四天五天六天七天,一心不亂,你必須要達到一心不亂,也就是說心一動也不動,一個妄念也不起來,好比水面上一個泡泡也沒有,這是有標准的。實際上求生西方淨土要求很高,搞得太簡單了,這就貶低淨土法門。 一心不亂就是定,也就是心一境性,心一動,定就會消失。上海過去有個居士,在念佛人裡挺有名的。據他說,他看見阿彌陀佛來了,他跟阿彌陀佛講條件,“阿彌陀佛你捧銀台來我不去,捧金台來我才去。”這就不是一心,功夫可不能打折扣的。 念佛要“念而無念,無念而念” 我年輕時候經常聽到老法師講:念佛要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要做到雖在念佛,可沒有我在念佛的念頭。你雖然沒有這個念頭,心裡還在轉動佛號,你這樣子才能心平如水。 求福不求慧,求生淨土就不穩當了 唸佛求生淨土的也應該求智慧、修禅定、好好培福,要修福修慧呀。從前的圓瑛老法師也是修念佛法門的,他有句話:求福求慧求生淨土。你不修智慧不聽法,認為聽法浪費時間沒有必要,這就不妥當了。 要發菩提心,在苦的地方修行最快 修淨土法門還要發菩提心。因為極樂世界是佛土,你到佛土去你不發菩提心能相應嗎?如果你發菩提心受菩薩戒,弘揚佛法廣度眾生,將來能得上品上生,一往生就花開見佛,多好。如果下品下生,就要十二大劫花才開,十二大劫要一百六十一億年。釋迦佛說,娑婆世界修一天,勝過極樂世界修一百年。這個一百年可不是娑婆世界的年份,而是極樂世界的年份,所以娑婆世界是修行最好最快的地方,因為娑婆世界苦啊。法師常說:蓮花就在你心裡,要你自己修出來的。 心一境性 (4) 傅味琴講於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5 得初禅,要離欲惡不善法 提要: 初禅~離欲惡不善法入初禅(分謂離蓋離欲) 五欲~色聲香味觸,五根所對之塵境也,彼能生貪,故名為欲 惡不善法~身口意惡行,身口意三惡行總括一切惡行,分為十不善,身三口四意三。 初禅五支~覺、觀、喜、樂、一心 ~要當次第因緣,悟入一心,勿得忙亂,一人競跑。 初禅離欲惡不善法 因為心一境性是在初禅的最後一個境界裡,所以今天就簡單的講講初禅,根據就是能海上師編的《戒定慧基本三學》裡捨利弗講的《禅定品》。 “初禅離欲惡不善法”,欲就是五欲。不管你修什麼法門,都要離開對五欲的貪心。你不離開非但沒有成就,而且要下地獄,釋迦佛說過:“人間妙五欲,地獄五條根”。你貪人間妙五欲,地獄五條根已經生下了。 五欲以貪財為首,“發財”是把財發出去 五欲是什麼?粗的五欲是財色名食睡。財,貪錢。現在人連發財都不會解說,經常搞錯。發財是把你的財發出去。單位裡有個收發室,收是收進來,發是發出去。我多少年沒有碰到一個真正發財的人,今年年初一,咱們兩個學生給老木匠彭師傅送了碗湯圓,彭師傅就一定要給每個人一個紅包,一個紅包二十元錢。他倆不要,他偏要發財——硬塞過來,“你不要,我就發不了財了。”(眾笑)這叫發財。現在人都希望財寶滾進來,這叫收財。有人福字倒貼,連福都顛倒了,(眾笑)真是二十一世紀的迷信。不要貪財,黃金就是毒蛇。世間上人因為貪財干了多少壞事?坐牢的坐牢,死刑的死刑。而且你貪財,去拼命地賺錢,也傷你的身體,賺到了錢還要拼命地享受,把錢用出去,這也傷身體呀。現在日本科學家已經敲響警鐘了,城市裡的夜生活實在太危險,形成了許多老年癡呆症。何況為了發財去走歪道,都是在造業啊。 一切美好的色,在家不能貪,出家不能愛 色,不一定是女色,也包括一切美好的事物。看見漂亮的東西就愛,這就是貪色。我從前在社會上講課,有時候講風趣話:“你們這些女學生,我有一天要到你們家裡來家訪。檢查你有多少雙皮鞋。”(眾笑)看見好的就買,不是貪色是什麼?對出家人來說,更加嚴格,一切美好的東西都不能愛,只能供佛。看見一朵花,你愛了,心也不清淨。尤其是男女的愛是生死的根源,一墮愛河,你法身慧命就完了,因為愛河裡是靠迷惑產生快樂的。 心一境性 (5) 傅味琴講於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5 不要貪名, 提要: 不要貪名,名字要留在苦難人的心裡 名。不要貪名,自己的名字要留在苦難人的心裡,不要宣揚。我們反對的是貪名。如果你不貪名,像觀世音菩薩那樣大慈大悲十方普聞,那可不壞啊。貪名就是踩在人家背上,把人家打下來自己上去。有些人肯布施,就是名放不下。有句話:空名惑道人,名是空的,但是偏偏迷惑了修道的人。 嘴裡吃素,心裡吃葷,也叫貪吃 食,有一次我在一個寺院吃飯,端出來一盆大魚,我倒緊張了,不敢吃。他們說:“老師,這是素的。”怎麼這麼像呢?(眾笑)而且吃起來可真有魚的味道。吃素的人還講究素雞素鴨素魚素獅子頭,這也叫貪。 睡是大無明,不要貪睡,蟒蛇一睡六十年醒不過來 睡,不要貪睡。不過要分別而說,如果你是失眠的,今天能睡得著睡得長,我說你好,因為你在治病嘛。如果你是正常人,貪睡,你將來會變成非洲的蟒蛇,因為習氣相應。蟒蛇一睡六十年醒不過來,坦克車從它身上開過去它都不知道。(眾笑)貪睡的人早上上殿起不來,糾察打板一直打到寮房門口,裡邊還慢吞吞,“知道了——”。過一會還不起來,又去打,“我還沒睡醒呢。”睡是大無明,你貪睡還能了脫生死嗎? 修行不能貪著聲音的美妙 聲,不能貪聲音的美妙,誦經不要貪聲音的好聽。念是心裡念,誦是出聲音,好像背書那樣。原來佛教沒有敲敲打打學唱念,有位法師到居士林講法,他就不唱的,開經偈他就平平地唸。能海上師常說:你們唸經不要唸得太好聽了。“不入色聲香味觸”,追求好聽的聲音,那是貪五欲。 《金剛經》裡也叫大家不要執著聲音。“若人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現在特別以聲求,聲音念得越響越好。你追求聲音美妙,反而會弄得人家聽不懂,這起什麼作用呢?我只是講道理,你們隨眾也可以,隨眾嘛總使大家歡喜一點。可是道理要懂,修行人不能夠追求聲音的美妙。 心一境性 (6) 傅味琴講於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5 要當次第因緣,悟入一心 提要: 不要貪聞香,居士受八戒那天,不能使用一切香味 香,聞檀香可以醒腦,那是藥物作用,其他香都不要聞,尤其是比丘,乃至於居士受八戒那一天,不能用一切香味。我們從前受八戒的時候,香肥皂都不用,牙膏有香味也不用,寧願沾點鹽刷刷。現在佛門有的人也喜歡用香味的東西,說這是洗頭的,這是洗臉的,這是洗澡的,(眾笑)也太高級了。 不要貪衣服的舒適美好,袈裟用料不要太細滑高貴 味,就是食,剛才說過了。 觸是什麼?普通的說就是衣服。不要貪衣服的舒適美好,出家人更不能穿白衣。 大殿裡的釋迦佛,袈裟很大,右邊一半要折起來,往左肩一搭。中國漢僧的袈裟要用鉤子勾住,可能因為料子太光滑,不勾住難免要滑下來,顏色有的也太鮮麗。 男女相觸,實際上是對人的不尊重, 貪男女就是貪觸覺,社會上的男女握手是禮節,出家人就不可以。在家居士可以男婚女嫁,但不要貪愛太厲害。 現在人樣樣都貪,特別貪兩種,貪吃和貪男女。其實貪著男女相觸是對人不尊重的表現。男女在禮節上的握手是可以的,可是有個男的跟女的握了手,還在她手背上揉揉,當然女的就不高興了。好比你走在路上,看見一個姑娘,就去擁抱說:“我愛你”,她一個耳光打過來。(眾笑)抓你到派出所,派出所說你污辱女性。“那麼夫妻怎麼可以擁抱呢?”這是雙方願意的。願意就沒話說了,但也不清淨,有些自願的事情真正說起來也是不可以,好比男的打女的耳光,這不應該啊。結果女的說:我願意的,就沒人說話了,實質上是不可以打的。 眾生對色聲香味觸易起貪愛, 色聲香味觸,是眼耳鼻舌身五根所對之境。眼睛對的境就是色,耳朵對的境是聲,鼻子對的境是香味,舌頭對的境是味,身子對的境就是觸。五根碰到五種外境就容易起貪著,貪什麼?貪舒服。“彼能生貪,故名為欲”,貪就是貪這五種欲。 十惡業不能作,要離欲惡不善法,才能進入初禅 “惡不善法”就是以身口意的惡行總括一切。分開來:身,殺盜YIN;口,妄語、兩舌、绮語、惡口;意,貪、瞋、癡。修禅定想達到一心不亂,想達到入定,這些你都要離開,這叫離欲、惡、不善法,這樣你才能進入初禅。所有這些都要修起來的。 從初禅起進入二禅,從二禅起進入三禅,從三禅起進入四禅,這是有步驟的。 “要當次第因緣,悟入一心, 初禅有五個支分,也就是有五個步驟。第一個步驟,覺,覺悟的覺;第二個步驟,觀,要修觀;第三個步驟喜;第四個步驟樂,就是快樂的樂;第五個境界就叫一心。你要一步一步進入第五個境界,你才能得到心一境性。能海上師說:“要當次第因緣”,應該按照這個步驟的因緣去修,“悟入一心”,到最後你才能夠悟入一心。“勿得忙亂”,千萬不要慌忙,亂搞。“一人競跑”,如果你不按照次序,專門抓心一境性,就等於五個人中間只有一個人在拼命地往前跑。心一境性就是得初禅的標准,必須按步驟走,否則都是空想。今天講到這裡。(回向)(詳細請看能海上師編著的《戒定慧基本三學》中《捨利弗阿毗昙論禅定品學記》) 心一境性 (7) 傅味琴講於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6 要當次第因緣,悟入一心 提要: 短時間裡講法,只能長話短說,深入淺出 今天我們繼續講心一境性。由於上海來小住的居士時間比較緊,我們只能長話短說,你們要看詳細的理論,可以看《能海上師全集》第一輯裡捨利弗講的禅定品。禅定品內容非常好,可是一般人看不大懂,所以還得細細地給你們講一講。我爭取在你們留在這兒的三天裡講完。講法不能太枯燥,因為理論本身就很枯燥,只好深入淺出地講。要達到這個要求,就得多講一點比喻、故事、幽默的話來開導開導,這樣聽起來不吃力,也能把死板板的東西講得活起來。 所謂“四禅八定”,四禅就在八定裡 昨天講到初禅五支。首先要得初禅,再由初禅進入二禅,乃至於四禅。所謂四禅八定,其實四禅就在八定裡,前面四個禅,再加上後面四空定,加起來是八,所以叫四禅八定。千萬不能認為四加八一共十二,那就錯了。現在由於大家不懂佛法,某些流行的話都搞錯了。比如三大阿僧祇劫,一般理解這是一個數字,其實阿僧祇是印度的一句土話,就是這個數字大得數不清。有許多話是比喻不是實指,好比我聽寧波老太太說話,她對這個小孩說假話挺不滿意,就說寧波土話:這個小孩“亂話三千”。亂話,就是謊言,三千,就是講了三千句,其實哪有三千句?這是形容呀。千萬不要當成一個確切的數字。所以不懂法容易搞錯。 法身是以法為身,有人叫你不要學法,就是叫你別成佛 再舉個例子,大家知道法身,說會說,懂不懂,結果成了亂說,這就是愚者相。一般理解身就是身體,所以法身也有個身體,還有一個頭二只胳膀……,哪有這回事?法身無相,沒有形相的啦。這個身是個比喻,不打比喻眾生不好懂。法身是以法為身,法還有什麼頭啦胳膀啦?具體來說,可以分五種成分,所以叫“五分法身”:戒法身、定法身、慧法身,因為戒定慧都是法,是以戒定慧為自己身體,還有解脫法身、解脫知見法身。你沒有法,就沒有法身。佛有三個身體,第一個就是法身,所以有人叫你們不要學法,說越學多越糟糕,以不懂為好,這是叫你別成佛。 初禅五支,覺、觀、喜、樂、一心,要當次第因緣,悟入一心 雲何成就初禅行?初禅五支~覺、觀、喜、樂、一心 修行要講步驟,不能好高骛遠, 比如說居士林,一般都是請來的法師他喜歡講什麼就講什麼,講的人都喜歡挑高的法講,一講就講《金剛經》,《心經》。禅宗講“見性成佛”,“自性就是佛”,初進佛門的人連“佛”怎麼解說都搞不懂,還以為自己就是佛。淨土宗裡如今有人高得只要一句樣樣不要。假如你發心給他們講講戒定慧,“不要聽,戒定慧是幼兒園”,他算是大學生,可是一看他還在拖鼻涕,都是狂妄自大。不按照佛的教導自搞一套,還特別喜歡高。好比外道氣功師個個都是大氣功師,傲慢到這樣。你不肯進小學,哪能進中學?沒有進中學,哪能進大學?一個小孩子剛剛六歲要到大學報名,行嗎?思想境界一片混亂,所以才導致今天佛法衰落,修行沒希望。現在我們大力在糾正,可很吃力啊,人家不要聽你的,你有啥辦法?說沒辦法還是有辦法,眼看著你們不是來聽了?所以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咱們在湖北時唱《佛教靠我》,是靠你們,所以學修要按照步驟,先要有覺有觀,得喜得樂,然後才能進入一心,不要太忙亂,否則欲速則不達,越急越亂,結果全是空忙。 心一境性 (8) 傅味琴講於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6 要達到心一境性,第一步要把“覺”修好 提要: 五個步驟,只有一個沖在前面, 如果你不按步驟,五個中間只抓一條,比如你們希望我講心一境性,那是好事啊,因為你來求法,你來求懂,至少不是唸經不求懂的人。但是我講心一境性,必須告訴你要按照這五個步驟修,如果我不按步驟光是跟你講心一境性,就好比五個步驟只有一個步驟沖在前面,那是不恰當的,那就等於只抓住了一個法,其他法全都被你掃掉了。 以前法師講“掃”是指掃掉對法的執著, 說起“掃”,現在的掃跟我年輕時候聽到的掃完全不同了,全變掉了。我年輕時在佛教青年會聽老法師講《金剛經》,他把《金剛經》總括為一句話:《金剛經》就是一面講一面掃,講到後來全部掃光。這個掃是指當你得到了法了以後,要去掉對法的執著心,這位老法師講得沒錯啊。可是現在那些愚蠢顛倒的人,甚至被某些人稱為善知識大法師,他也在掃,人家還沒有學到法,他就把所有法所有菩薩全掃光。 大概在十幾年前,我在南京居士家裡,這個居士接到一封信,是一張油印品,他看了挺不高興,拿給我看,原來是一張某某人的語錄,我從頭看到底,全部錯。 其中有一段說,“有些人,親人死亡了就給他唸《地藏經》幫他消除業障。那又何必呢?難道你唸阿彌陀佛就不能消業障?難道你不唸《地藏經》,地藏菩薩會生你的氣嗎?”這麼一說大家都不唸《地藏經》了,地藏菩薩也被他掃地出門了。 如今有人把觀世音菩薩說成是“雜”菩薩了 後來福鼎居士林請我去講法,我想大家都是修淨土法門的,我應該對機說法,觀世音菩薩是西方三聖之一,我就講觀世音菩薩千手千眼大悲心陀羅尼的發願文。一開始副林長上來講話,福鼎話我聽不懂,等她講完了,我就問,“你剛才講話,我只聽懂‘雜修’兩個字,你是不是跟大家說:唸觀世音菩薩、聽觀世音菩薩法不叫雜修?”她說“是的是的。”連唸觀世音菩薩、聽觀世音菩薩法,都被某些人稱為雜修,那麼觀世音菩薩成了雜菩薩了,(眾笑)觀世音菩薩也給他掃光了。 雲何覺?重覺,究竟覺,諸所憶念,法明來至思惟心,是名覺。 ~能海上師說:“重覺者,於法再再簡擇;究竟覺者,於法了解;凡諸聞思諸法,正修行時,憶念此法,爾時明慧來至思維心,得解了於法,名曰覺悟。”(摘自《能海上師全集》第一輯第258頁) 要達到心一境性,第一步要把“覺”修好 所以掃只能掃掉對法的執著心,而不能把法掃掉,把法掃掉你永遠是愚癡眾生。所以我們講心一境性必須要按步驟講。第一個步驟是覺,要把覺修好。覺悟覺悟,覺在前面,悟在後面,你沒有覺哪有悟?好比教證二法,也是教在前面,證在後面,你佛法都不懂,證什麼呀?沒有正確的理論作指導,那還不是盲修瞎練? 心一境性 (9) 傅味琴講於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6 不懂法、誤解法、謗法,都是迷不是覺 提要: 不去掉愚不去掉迷,一切顛倒是不可能覺的 再比如顯密二教,也是要先顯後密,不修顯這個密就不成立。你隨便拿一本經書來看,總是先顯後密,比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全是顯教。最後“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密教。如果密教放在前面呢?開頭就是“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然後才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豈不顛倒了。(眾笑)引路人引錯了路,後面跟的人全跟著錯,所以末法時期眾生想證果成道極其希有,這全是人搞出來的錯呀。所以首先要有覺,方才能悟。覺跟愚,覺跟迷是相反的,如果人不轉變自己的愚不去掉自己的迷,那是不可能有覺的。好比天上的烏雲不飄掉,不可能出晴天。 講覺要根據法來講,要從佛法中達到覺 講覺還要根據法來講,脫離了法你說覺,這是你自說自話的覺。世間法上也有覺悟,那是世間法的覺,我們今天講佛法,應該依照佛法來講覺。過去上海佛教青年會有本刊物叫《覺訊》,裡邊弘揚的佛法,確實使人能覺悟,所以我常講我今天能進佛門信佛乃至弘法,跟當年上海佛教青年會的功德是分不開的。 寫書的人在謗法,謗了法還有什麼覺 有一本流傳很廣的書,書名也有一個覺字,書裡卻在謗法,謗了法還有什麼覺?而偏偏無知的人極力在印啊送啊,差不多每個居士家裡都有,我也有好幾本。在南京的時候,有個居士跟我說:“老師啊,我家裡地方小,這種書我實在多,咋辦呢?我送到你那兒來吧。”我說“我不要,我家裡也沒有倉庫。”麻煩不麻煩? 書裡是一問一答,可能是自問自答,(眾笑)問:“佛教可不可以給不信佛的人講?”回答:“佛教光明正大,什麼都可以講。”那你可以反問他:比丘戒能公開嗎?密教能公開嗎?這豈不謗釋迦佛不光明正大,竟然還有一部分規定不能公開,那不是謗佛謗法嗎?就因為一般人佛法懂得太少,所以聽不出來的。後面又說:“不像別的教派,有什麼真言密咒,不傳教外的人。”真言密咒就是顯密二教的密教,他謗成別的教,那就等於謗修真言密教的是異教徒。佛一再教導我們不要輕信名望高的人說的話,現在人寫的書很多啊,名望都很高,我一翻就看出錯誤來,所以我只能歎口氣,“現在的錯誤往往都發生在名望高的人那裡”。 不懂佛法、誤解佛法,都是迷不是覺 “重覺者,於法再再簡擇”,你真正要得到覺,那是要講原則的,你不能把原則作交易。“於法”,這個法就是佛法,你不懂佛法,只能說你是迷,而不能說你是覺。懂佛法的信佛才叫正信,不懂佛法信佛叫迷信。沒有法什麼也沒有,如果不是當年釋迦菩薩來娑婆世界成佛,說了四十九年法,我們今天還不是愚癡眾生,還不是什麼也沒有? 正與邪、是與非,要依佛講的法去鑒別選擇 聽了法以後你要一再一再地去鑒別選擇,這就是聞思修的思,必須通過你的思惟去了解去悟,現在的話就叫:正確對待。如果理解錯了,你必須糾正,如果你還沒有想通,再好好去想想,這就叫再再思惟。你聽人講法,看人寫的書,要特別小心,要有鑒別能力,他講得對不對,要根據三法印。你這樣去思惟去簡擇才能覺悟。善知識也要根據原則來簡擇。通常講能夠以正法來引導你的就可以稱為善知識,不過你真正要去依止他,想要將來得到成就的話,你必須要有所簡擇。選擇師有十個標准,就是看他有沒有這十種功德。哪能什麼功德也沒有就拜他為師? 現在連假和尚都自稱僧寶,也收徒弟了,亂成這個樣子還不許你說話,你要說話管一管,就說你背罪過。把善知識的嘴巴都封起來,讓假的鑽空子,這種作法非常惡劣。 心一境性 (10) 傅味琴講於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6 見不到純粹的佛教面目, 提要: 儒教、道教、佛教是三家,不是一家 佛教傳到中國,一開始就失去了他的純粹性。有本書,都是中國古代名僧寫的詩,寫書的人就分析這些詩的思想境界,說某兩句是儒教思想,某兩句是道教思想。從前我經常聽到傅大士這個名字,因為我姓傅,有人抬高我,也稱我傅大士,我以為傅大士了不起,後來在這本書上看到傅大士,原來,連傅大士也在喊:儒教道教佛教本是一家。而我卻說是三家。 見不到純粹的佛教面目,想證果成道就困難了 我這個名字“傅味琴”是我義父取的,他是書香門第,所以取我的名字也是充滿詩意。(眾笑)後來我信佛了,他非常贊歎,“你今天能學佛,我幾個兒子比不上你,儒教道教佛教本是一家。”我回答:“是三家。”他馬上臉色一變,火起來了,“你叫不是我親生兒子,如果是我親生兒子,我一個耳光打過來。”可見學儒教的人修養也不太好。(眾笑)儒教佛教道教混雜,就見不到純粹的佛教面目了,再要想證果證道就困難了,因為混淆了嘛。 有人不許別人說話,自己卻在誹謗人。 長期以來佛門裡總有這麼一種風氣,是非好壞香臭不分,從來不鑒別的,這跟儒教的隱惡揚善分不開的。有些人隱惡揚善都做不到,不許人家說話,自己卻盡是誹謗人家。還有些人不敢說人家有什麼錯,全說人家好話,到我這兒來就要生我氣,因為我批評太多了,他聽不進去。還因為他受影響太深,成了一個是非香臭正邪不分,大家都好,一團和氣的老好人。佛教是辯證法,凡事要一分為二,正邪香臭是非好壞分分清楚,這才叫覺,但是根本原則你要依據佛法的原則來分別。 沒有分別慧,哪來無分別慧, 現在是連法都聽不到了,我年輕時往往還能聽到法,可一聽法就是“進入無分別慧”。後來我才懂,沒有有分別慧,哪來無分別慧?你必須把事情分別清楚,然後你再去掉法執,平等對待一切。平等對待不是叫你變成糊塗蟲,而是以平等心去度眾生,以平等心去指出眾生的對錯,也就是說要挽救一個犯錯誤的人,而不能去打擊貶低他。 沒有文字般若,就什麼都沒有,沒有漸悟就沒有頓悟 還有人說我講的是文字般若,好像很低級似的,能海上師說過:“沒有文字般若什麼也沒有。”還有人說:“你們是漸悟,我是頓悟。”要知道沒有漸悟就沒有頓悟,頓悟不過是快速度的漸悟。一開始就想開悟,你能開悟得了嗎?沒有覺哪來悟?中國佛門的這種不按步驟喜歡跳的風氣,厲害得很,結果很多連二樓都跳不上去,摔成了一拐一拐的。 於法不了解,《心經》說成“多心經” “究竟覺者,於法了解”,再一步你要得到究竟的覺,你必須要對法通過聞思修有確確實實的理解。你先是不明白,通過學法,你再反復地想,最後想通了,這就是修。所以能海上師說:再再思惟曰修。聽了法以後把宇宙人生所有的疑問想想通,用功就得這麼用功的。可是中國佛門向來認為敲木魚、唸經、撥念珠、吃素就是修,都離開了法。唸經卻不懂經文,起什麼作用?從前一個鄰居跟我們說:“我從前也會唸經,我會唸《多心經》。”這就是只知唸經卻不懂法。《多心經》唸了不要變多心病啊?《心經》叫你從多心變一心,一心變無,怎能越唸越多心?鄰居無知倒也罷了,有一次我到一座寺院去,看見一副油漆的對聯,大吃一驚,也有“多心經”這三個字。這是佛門的悲哀,都是因為排斥法、貶低法、不要法造成的,罪過無量啊! 心一境性 (11) 傅味琴講於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6 聞思正法,憶念正法才是正修行 提要: 聞思正法,憶念正法,才是正修行; “凡諸聞思正法,正修行時,憶念此法”。開頭修什麼?就是聞跟思,聞思合起來就叫修。一開始就要聽法,你在學校裡注冊完了,一開學你就要去上課,哪有今天佛門這種怪現象,受了皈依,自稱是佛弟子,卻不學法。佛門可不是香火廟,而是佛弟子學法的高等學府。現在竟然整天香煙缭繞,老師也不講課,學生也不聽課,那不就完蛋了?你們可別生我氣,你們都是來聽課的,我批評不聽課,就等於在表揚你們。有的人受表揚了還生氣,因為他以前也是不聽課的。過去就過去了,算了。(眾笑) “覺”來自於佛法的通達,可不能把丑惡看成美 講個故事,一條河不太深,有個婦女膽小,不敢過去,老和尚就把婦女抱過河去,然後放下來。小和尚說話了,“出家人怎麼抱女人?”老和尚說:“我已經放下了,你還放不下?”(眾笑)你別看老和尚抱女人,對他來說抱的是一個枯樹,因為他有覺悟啊。 又想起一個小故事,(眾笑)有一年在一個學生家過春節,她女兒很天真爛漫,硬是要拖我到客廳裡去休息,還指著電視裡節目問我:“老師,你知道她們在干啥?”“我不知道。”(眾笑)“這是在選美。”我是看不出什麼美來,還個個露出肚皮,肚皮也不過是皮包糞桶呀。我就說:“我看一個也不美。這個人有點扒牙,那個人頭發像油條。”(眾笑)她說:“比較起來總有一個美的。”我說:“如果我看出美,我還能修行嗎?”她嚇了一跳,不敢開口了。這就是覺,這種覺必須要來自佛法,必須對佛法要通達,所以首先要通過聞法,然後通過思惟。 念是心中念念不忘, “凡諸聞思諸法,正修行時,憶念此法”,你聽到的法,你思惟的法,你能正確地辨清並領悟其中的法義,正修行的時候,你能憶念此法。我們修行人對於法要念念不忘,要念佛念法念僧。念佛是心裡念的,上面一個“今”下面一個“心”,現在心在憶念就叫“念”,口唸叫“誦”,經書裡的“念佛”都是指的心裡念。歸依佛,我們歸依的是釋迦佛,經書裡的念佛也都是念釋迦佛。念法,學到了法,經常要在腦子裡轉,要念念不忘。僧是以清淨為體,念僧就是念修行人的清淨,排除貪瞋癡的妄念。這個覺也要念念不忘,這就叫念佛念法念僧。無論你修什麼行,離開了法都不叫修行。咱們誦經,開頭不熟,你先學起來,等到學完了進入正修了,那你必須要提高自己水平,進入隨文入觀,隨著經書的上的文句思維其中的法義,根據法義去做觀想,這是真正的修。咱們修的禅定,也都不離開法義,如觀明月,法義是修悲心。 佛都要恭敬,不能抬高一尊佛貶低十方佛 再舉個例子,你們唸阿彌陀佛,這很好,阿彌陀佛是佛,你應該要恭敬。釋迦佛也是佛,藥師佛也是佛,我們都要恭敬。現在每逢釋迦佛聖誕,我們這兒一律唸釋迦佛名號,阿彌陀佛聖誕都唸阿彌陀佛名號,藥師佛聖誕都唸藥師佛名號,從前上海佛教青年會就是這樣。 可是現在被人改了,釋迦佛聖誕他也唸阿彌陀佛,藥師佛聖誕也唸阿彌陀佛。說句笑話,假如釋迦佛的聖誕,釋迦佛卻找不到有一個紀念釋迦佛的地方。好比爸爸生日,他把生日蛋糕送到媽媽那裡去,或者插錯了標簽,“媽媽,祝你生日愉快”,這豈不搞亂了?佛都要平等恭敬,不能抬高一尊佛,貶低十方佛,這個罪過可擔當不起啊! 心一境性 (12) 傅味琴講於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6 “明慧來至思維心, 提要: 唸佛號要唸全名, 唸佛名號要唸全名,例如唸“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南無”是恭敬,“本師”就是我們根本的師父,“釋迦”是他的姓,“佛”是稱號。同樣也要恭敬阿彌陀佛,希望你們要唸“南無阿彌陀佛”。有人主張把“南無”去掉,那等於把恭敬去掉了,結果成了“阿彌陀佛,阿彌陀佛……”,直接把阿彌陀佛叫來叫去。(眾笑)如果你唸“阿彌陀佛”時兩手合掌,這就很好,因為合掌也表示恭敬。所以不能離開法。你對法不恭敬,你對佛慢慢也會不恭敬。 五四年我上五台山,廣濟茅篷一個出家人來迎接我們,一合掌:“彌陀佛”,六個字成了三個字。後來能海上師講經時說:要唸“南無阿彌陀佛”,唸“彌陀佛”是末法相,名字都不全了。 近十年前,據說有些人只唸兩個字,“阿——陀,阿——陀”,粗聽起來像“阿——婆,阿——婆”。(眾笑)佛說:“不要去相信名望高的人。”對名望高的人來說,我的話也要根據佛經對照對照,看說對了還是說錯了?盲目崇拜就是迷。 “明慧來至思維心”,思維要根據法義 “而時明慧來至思維心”,如果你能夠這樣做,能夠了解法義,念念不忘,隨時隨刻以法為准則,那麼你這個能夠一切都明白的智慧也就是覺,就會來到你的心裡。你這個心就叫思維心,因為你是根據法義在思維嘛。 “得解了於法,名曰覺悟”,切莫把正念作妄念 “得解了於法,名曰覺悟”,解,了解;了,明了。對於法你能夠理解明了,這才叫覺悟。說一件要緊的事,正念跟妄念是不同的。我年輕時有一天在路上碰到佛教青年會的一個姑娘,我說:“現在某某法師在法藏寺講經,講得很好,怎麼沒看見你去聽啊?”她說:“我是唸佛的。”我覺得奇怪,就說:“修唸佛也應該聽聽法呀。”她回答我,“聽了法念佛念不好了。回去腦子裡全是法師講的法語,唸起佛來盡打妄想。”可能那個時期這種觀點已經很流行了吧?愚到連正念妄念都分不清楚。法上的念是正念,正是需要以正念去排除妄念。像她這種思想就不能叫覺。 要修止修觀,止住妄念就是定, 底下講觀。觀是觀察,可是佛教裡修觀,非但眼睛要看清楚,還要心裡去觀察。眼睛能觀,心也能觀,眼睛看太陽能看得見,心裡觀太陽,太陽也會現出來。 我們常講止觀,止是止住妄念。念佛號就是起以一念止萬念的作用,以一個念頭去止住千千萬萬的念頭。你只要抓住這一個念頭,不讓它跑掉,其他的念就出不來。這也是修止的辦法,也就是攝心止住妄念的辦法。憑止住妄念能不能入定?沒有妄念就是定,可這個是世間定。外道都修止,什麼也不想,所以腦子空空洞洞,將來入無想定。無想定福報很大,生到無想天。無想天壽命特別長,可也等於壽命特別短,因為他沒有思想,什麼都不知道。等到福報享完,一般都掉到三惡道。如果還有點福氣掉在人間,就是白癡,因為他什麼腦筋也不動,養成習慣了。所以淨土法門必須修全三本功課:《佛說阿彌陀經》《佛說無量壽經》《佛說觀無量壽佛經》,還是要你修觀,止觀雙全入的定,才是真正佛教的定。 心一境性 (13) 傅味琴講於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6 不得定要修安般,佛弟子要修觀, 提要: 比丘不得定,佛叫修安般 當年阿難問佛陀:“世尊,比丘不得定,該怎麼辦?”佛就告訴他修安般。安般是印度話,後來唐朝翻譯成數息,就是修觀息或者數息。佛教導弟子坐也安般,行也安般,出門也安般,進門也安般,就是叫你每時每刻都修安般。所以規定比丘走路要慢,一方面為了威儀好,心能安定,舉止能穩重,一方面為了修安般。比丘走路要觀自己的呼吸或者數息。五停心觀就講一個觀字,散亂眾生修數息觀,也就是妄想紛飛的人要修數息觀。數息觀既止妄念又修觀,要觀自己有沒有數錯。佛教修行離不開止觀,你不止住妄念排除干擾,觀是修不好的。你不修觀,不開智慧,永遠流轉生死。 佛叫我們要捨掉對法的執著, 覺從哪裡來?是非、正邪、好壞要分清楚,這就叫覺。你執著於過去學到的法,佛叫你放下,你還不肯捨,這就叫法執。《金剛經》上說“法尚應捨,何況非法。”這不是叫你捨掉法,捨掉了法,你怎麼修行啊?是捨掉法執。可是今天沒法的人也在執著,他在執著非法。 執愚的人容易傲慢, 從前我們在福鼎時,有一天來了一個比丘尼,她是特地來聽我講法的,開始聽得挺高興,後來聽到“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她就非常不高興,馬上要走。同學問她到底為了什麼,她回答:“老師說,要學智慧不要學愚。我就是要學愚,我要一輩子做個愚人,學愚要學到底,所以我不喜歡聽。”她還拿出一本人寫的書,指給別人看,“這兒不是寫著愚的人容易往生?”好像求往生就要一輩子學愚,難道阿彌陀佛只收愚人,學了智慧就往生不了?那麼佛也成了愚佛了。愚了還如此執著,如此傲慢! 佛弟子要觀苦、觀集、觀滅、觀道, 什麼叫觀?根據法義好好去觀察思維宇宙人生的真理就是觀。佛說苦谛,就是要你好好去觀察人世間的苦。苦的來源是煩惱的聚集,你應該好好去觀察自己有什麼煩惱,要把煩惱弄得清清楚楚。哪有不通過觀就出智慧的?佛法要觀,世間法也要觀,《金剛經》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哪有一本經叫你不修觀的?《心經》“觀自在菩薩”,第一個字就是觀,因為這位菩薩修觀成就了,所以能得自在。 往生也是在觀中成就的, 往生極樂世界是怎麼往生的?你先要好好學法,有了覺悟再從法義上去觀,是從觀中成就的,千萬不要像某些人那樣沒有覺也沒有觀。十幾年前有個唸佛的居士給我來了封信:“楊居士往生了,你給他唸經超度超度。”我就糊塗了,往生了還要我超度啊?是不是把他從極樂世界再超度到娑婆世界來?(眾笑)很想打一個電話去問問,到底往生了沒有?如果往生了你怎麼叫我超度呢?你叫我超度他,你怎麼知道他沒有往生呢?沒有往生說往生,往生了說沒往生,都是大妄語。我想這個電話還是別打了,因為你問他,他只會說“我也不知道。”你不知道你怎麼這麼說呢?“大家都是這麼說的”,這叫覺嗎? 現在佛門裡,人一死就說往生了,又趕快到廟裡去超度,這不是打自己耳光嗎?有些唸佛的人連怎麼往生都搞不清楚,方向也不清楚,道理路線也不清楚,這種人到了極樂世界可能也找不到他的蓮花,因為蓮花上沒有門號。無論修什麼法門不能離開一個覺,更不能離開一個觀,所以《佛說觀無量壽佛經》叫我們修十六觀境。 還有一次我到一個寺院去,看到大殿裡很多人排著隊在邊跑邊唸佛,一個男的領頭,後面跟著老太太,一面跑一面嘻嘻哈哈地笑:“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有的老太太實在跑不動了,只好站在旁邊,問他們在干什麼?說是“跑西方”。(眾笑)還說誰跑得快誰先到。西方是你兩條腿跑得去的啊?(眾笑)這種現象竟然出現在佛門,真令人傷心。你真要往生西方,別去練兩條腿,還是好好修十六觀境。 心一境性 (14) 傅味琴講於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6 惡種子不轉變,產生不了正知,永遠在迷茫中 提要: 觀,是觀察錯誤、糾正錯誤, “觀,轉變惡識種子而生正知”,觀的作用就是觀察錯誤,發現錯誤,糾正錯誤。眾生心裡邊的種子無其數,大都是惡種子。心裡充滿了這種愚癡顛倒,貪瞋癡泛濫的種子。過去的惡種子已經多得不得了,還沒有消除掉,又加進去了許許多多新的惡種子,從來不去檢查自己是不是錯了?惡種子不轉變,正知是不可能產生的。智慧能使我們覺悟,沒有正知當然你永遠不會覺悟,永遠在迷茫裡。 不度眾生不能稱大乘,所以要“眾生無邊誓願度” 比如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你沒有一顆度眾生的心不能叫大乘。既然稱為大乘法門,你就不能關起門來修。當然閉關是可以的,那是為了提高自己,可是必須出關,而不能長期關起門來修,把眾生關在門外,哪個關在裡面?我。那叫大乘嗎? 因為“關門”所以才造成“佛法難聞” 現在關門主義多得不得了。有個居士在佛學院門口,跟出家人請求,“能不能讓我也進去聽聽啊?”這個出家人說了一句話:“佛法難聞喔。”接著把門一關。(眾笑)因為你關門所以造成了眾生佛法難聞呀。 正法像法時期都有白衣說法, 還有一種關門主義,有人竟然說:居士不能講法。正法時期有居士說法,像法時期有居士說法,末法時期更需要居士說法,因為末法時期出家人很多不大懂佛法,真正能講經說法的人也不大出來,因為邪的勢力太厲害,許多都明哲保身了,這個時候更需要懂法的居士出來說法。結果有人來一個關門主義,“我是出家人,白衣說法我不聽。”寧肯不聽法。 釋迦佛也穿裙子, 還有一種情況,從前我的女兒陪同學想到寺院裡去拜拜佛,結果裡邊的老太太不讓她們進去。“你們這些小姑娘,罪過罪過,穿了裙子能拜佛嗎?”只好退出來。後來她跟我說,“你這次到清定上師那裡去,再給我問問。”清定上師一聽眼睛瞪得大大的:“什麼話?釋迦佛也穿裙子的!”現在佛門全被這些不懂佛法的人搞亂了。這些情況,到底是覺還是迷? 什麼叫“關起門來修”?關門是關五欲的門 什麼叫關起門來修?隆蓮法師是怎麼解說的?那一年我跟隆蓮法師說:“我每天早晨醒來很難受,我自己修行沒修好,我想了生死。”因為很多年前就有人批評我:“你真糊塗啊,整天忙弘法,不想了生死。”再加上我年紀越來越大,這個念頭就冒出來了。隆蓮法師聽了臉上就不好看:“怎麼?你不講課了?你今年多大了?”我還故意說得很重:“我今年六十三了。”(眾笑)隆蓮法師跟我說:“我快八十四歲了還在講法。”這一說,我就沒話了。“你即使到深山老林裡去修,也最多證個阿羅漢果。”意思是說你退了菩提心還想成佛嗎?其實我真的到深山老林裡去修,可能連阿羅漢也證不到,僅僅跟獅子老虎做朋友。(眾笑)我又說:“現在大家都說來不及了來不及了,要關起門來修。”她就問:“你知道,關什麼門”?我想關門嘛就是關房門呗。她告訴我:“是關五欲的門。”所以親近善知識很重要,善知識一句話就把你驚醒,因為她都是從法上說的。 不斷煩惱不叫修行人,所以要“煩惱無盡誓願斷” 修行人第一個要關五欲的門,因為要離欲才能清淨。所以第二句:“煩惱無盡誓願斷”,不斷煩惱不叫修行人。修行人只有一件事情,就是斷煩惱。說句笑話,你撥念珠用功這是好事情,但要知道念珠是工具,哪怕你把念珠的線都撥斷了,這叫線斷了,不叫煩惱斷了。撥念珠不斷煩惱,仍然沒用。 沒得法就成了苦惱人,所以要“法門無量誓願學” 斷煩惱必須要有法,而現在出現一個怪現象,有些人很苦惱,說:“我也想斷煩惱,可是我沒得法呀。”那麼你告訴他,“你沒得法就要求法,現在傅老師在講法,你去聽吧。”“咱們用不著!”怪了。沒得法,斷不了煩惱,還不想求法,難怪一輩子做苦惱人。所以要“法門無量誓願學”。 沒有成佛的心,十方如來都不喜歡, 最後,“佛道無上誓願成”。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成為一個智慧圓滿、徹底覺悟的覺悟者,這就叫佛。如果你沒有一顆成佛的心,十方如來都不歡喜你。講這些話你們就明白了,要學法,用法的力量去修,修什麼?就是斷煩惱,轉變自己惡識種子,然後你才能產生正生正知,將來逐漸逐漸圓滿了,你就成佛了。今天講到這兒。(回向) 心一境性 (15)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講於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7 法上起覺觀,能生正知 提要: 法上起覺觀,能生正知 昨天我們把初禅五支裡的覺和觀都講了,先是覺後是觀,連起來就是覺觀。沒有覺你這個觀常會搞錯。觀是把生活中看到的境,通過心理想象的能力去思惟或重現。當然喽,如果你是沒有目標的胡思亂想,那就危險了,甚至會出現幻覺。一定要有一個目標,按照規定的觀境去觀。通過這樣的覺、觀,就能產生智慧。我們講的是佛法,從佛法中產生的智慧就叫正知,離開了佛法,那就邪了,或者叫不正,“正”上面加一個“不”,變了歪,說的話全是歪理。 只有般若智慧,才能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理 你觀修得好,就進入覺照,這完全是在覺的境界上,從這裡產生的智慧,在般若智慧裡就叫觀照般若。《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上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只有用般若智慧才能照見五蘊皆空,也只有用般若智慧才能夠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理,般若智慧就像一面鏡子那樣能夠照出妖魔鬼怪。所以這個照是覺照。 無念的念實際上就是覺照 你們修念佛法門很好,法門沒有什麼不好的,既然是法門,就要懂得法,要懂得怎麼樣念佛才符合法的要求,否則都是空忙。上次講到念佛要念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最後面一個念,實際上就是覺照,念頭一動不動,可是心裡明明朗朗,這就叫一心不亂,也就是心不動。如果從片面來說,這是止住妄念的結果,從全面來說——我們佛教必須修全面,不能搞片面。搞片面,能海上師說:這是半邊用功。半邊有力量,半邊沒力量,走路是走不穩的,所以佛教的修行必須修止觀。觀要建立在止的基礎上,不一定要妄念完全止住了,方才能修觀,但止跟觀不能脫離。 喜~歡喜踴躍,是名喜。 ~由修覺觀,明理照惑,離世憂苦,或身諸根,一處多處起觸,適情悅愉,踴躍生喜,是名喜。 樂~內心達理,安忍之樂受,及意處思維,意觸可意之樂受,故名樂。(摘自《能海上師全集》第一輯第259頁) 聽法有覺悟,是智慧的歡喜 今天我們再講喜,喜,大家都知道,就是歡歡喜喜,“歡喜踴躍是名喜”,小鳥心裡歡喜了,它就跳躍,這是比喻。歡喜,人人自以為明白,實際上沒有明白,有些人歡喜了卻沒得到好結果。我們聽法有覺悟了,心裡非常歡喜,這叫法喜充滿,這是智慧的歡喜,覺悟的歡喜,可是搞迷信的人他也會歡歡喜喜。從前上海有個學生他家是搞花圃的,他的奶奶不大說話,可是經常到花圃裡去走走,嘴裡叽咕叽咕。她不是信佛的,這個學生告訴我,她天天高高興興的,這是她在唸經,至於唸什麼經,誰都不知道。農村裡常有地母娘娘經,高王經,血盆經,連一只貓打呼噜,人們說是它在唸“貓經”。(眾笑)這都是迷信。迷信的人也有快樂,因為他有個精神寄托。凡是宗教都帶有宗教迷信。當然每個宗教都有它的道德規范,對社會還是有利的。有人認為:信宗教的人有精神寄托,所以對老年人還是很好的。不管他寄托的東西,將來死了以後靠得住靠不住,只要他活著的時候高高興興就好,那麼說到底還是迷信。 愚者易往生,淨土難道是愚人國土 還有一種人,整天高高興興,還會唱幾句,那是糊裡糊塗的瘋子。還有一種高興,外國流行過愚人節,愚人節可以隨你胡鬧,人家也不生氣,那一天大家以干愚事為高興。自從有人在佛門裡提倡學愚以來,那些學愚的人也挺高興的,假如說愚人容易往生,那這個淨土也變了愚人的國土了。 心一境性 (1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講於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7 要先明理,再用覺觀去照見煩惱 提要: 世人以滿足享受虛榮為喜 還有各種各樣的高興,貪欲的人以吃喝玩樂為高興,以虛榮心的滿足為高興,穿衣一定要買名牌。我的襯衣當年只花了五元錢,有人一件襯衣一千元,我也搞不懂這件襯衣有什麼特點,是不是天熱的時候特別涼快?裡邊裝了一千只小風扇?(眾笑)冬天的時候是不是能代替棉襖? 從前的女孩子雖然喜歡美,但又不敢怎麼打扮,一打扮就被說成是資產階級思想,就動腦筋翻一點小花樣,光一個領子就有十幾種,香焦領、小圓領、大圓領、翹角領,還有和尚領。(眾笑)那時候女孩子穿的裙子都很長,一天我正走路,忽然看見前面這個女孩子裙子背後有一粒亮晶晶的東西,很吸引人啊。我就想去看看到底啥個玩意,(眾笑)又不大好意思,後來才知道,是有機玻璃做的扣子,我就想:這啥意思啊?如果是給自己看,屁股上沒眼睛,如果給別人看,我只好偷偷看,如果我光明正大看,她馬上就罵我:你看什麼看?自己又看不到,又不給別人看,到底啥意思?我才知道,她是給虛榮心看的。 很多人花大價錢買一個虛榮,覺得無所謂,一雙皮鞋標價三十元沒人買,老板在後面再加一個零,第二天就賣掉了。所以現在有句話,不說假話不能辦大事,假話騙誰啊?就是騙虛榮心的人。 菩薩是廣大的喜,就像天上的太陽, 我們這兒講的喜是佛弟子的喜,這是廣大的喜,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喜必須廣大。世俗上的喜,最多一個變兩個,叫雙喜,再加一個喜,那變了第三者參加了。所以世俗上人的喜跟菩薩的喜,完全兩樣,菩薩要使每個眾生都歡喜,菩薩以一個人的喜布施給所有的眾生,就像天上的太陽,平等地給每個人溫暖。 佛弟子應求智慧上的喜,所以我給她改名“慧欣” 我年輕時在上海,有個老居士,她的女兒也是信佛的,還有一個小孫女,她們一定要我給她取個名字,小女孩原名“衛星”,我說另外取個名字也不必了,我就把這個名字改成慧欣,智慧的慧,欣喜的欣,她們說:改得好改得好。現在這個“慧欣”也不知道跑到哪裡去了,可能又放衛星放到天上去了,找不到了。(眾笑) 先要明理,再用覺觀去照空煩惱 “由修覺觀”,首先從修覺觀開始,“明理”,要明白佛法的道理,“照惑”,惑就是煩惱,眾生都是受煩惱迷惑,所以先要明白佛法的道理,再用覺觀去照見煩惱,修行就是這麼修的。《心經》全稱是《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所以《心經》裡講的全是般若智慧。“觀自在菩薩”,這位菩薩非常自在,自在來自哪裡?修觀才能自在,只有修觀,你對人世間才能看穿看透。“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行就是修行,般若有廣般若深般若,廣般若是用大量語言文字來闡明深般若的道理,深般若是親證甚深空性。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他在修深般若波羅蜜,達到成就了,就能照見五蘊皆空。五蘊就是我們身體,色、受、想、行、識。體性皆空,一切都是假相。 喜歡唸心經的人,說死了當鈔票用; 從前,佛門裡一般都喜歡唸《心經》,問他唸《心經》干什麼用?“死了當鈔票用”,真是罪過!怎麼把經當鈔票用?所以最危害的事情就是不懂佛法。叫大家不必多聽經,不必懂佛法,這種罪過危害了多少人?迷信都是不懂佛法的人搞出來的,懂佛法的人哪會去搞迷信? 心一境性 (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講於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7 照空煩惱,就離世間憂苦了 提要: 以般若智慧照見一切法體性皆空 我年輕時候,連郵局門口代寫書信的老先生,沒有人來叫他寫信時,他就唸《金剛經》,《心經》。有人《心經》一天唸兩遍,三年唸下來仍是一懂不懂。問他,“你唸了那麼多遍‘照見五蘊皆空’,你照了幾次啊?”他傻掉了,“怎麼個照法?”還以為用鏡子照,所以不懂佛法才是真苦惱。那是覺照,用般若波羅密的智慧來照見一切法體性皆空。 照空煩惱,就離世憂苦了 一切法性空,煩惱也是法,也是性空。如果煩惱不是性空,眾生不可能成佛。我們法流就是修一切法性空,你能夠用般若智慧去覺照煩惱,把煩惱照空了,你當然歡喜了。人為什麼不歡喜啊?因為被煩惱干擾,所以照空煩惱就“離世憂苦”了,就離開世間上的憂愁苦惱了,這就是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的意思。 進入了喜的境界,諸根就能適情愉悅 “或身諸根”,前面離憂苦是講心,這裡是講身,身體中的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你進入了喜的境界,你身上諸根,或者一處或者多處會產生喜觸,也就是心理生理有一種感觸,非常舒服,非常歡喜。“適情愉悅”,身上起這種快樂的感覺,你心裡就更加愉悅,情緒非常的舒適、快樂。“踴躍生喜”,就像小麻雀一樣,有一種歡躍的樣子。這種情況“是名喜”,這就叫喜。 修行是生理心理的改變 所以修行是心理和生理的改變,你們要知道自己修行好不好,進步怎麼樣,要看看你的心理生理有沒有改變,即使你獲得了歡喜了,你還要明白這個歡喜屬於哪一種,是不是從佛法的明理覺悟中產生的? 外道喜跳,肌肉跳久了也苦惱 再舉個例子,外道氣功有時會出現一種情況:全身肌肉會跳,他們覺得跳得挺舒服,就很歡喜,他就認為自己修得好,就執著了。一執著跳得更厲害,也就更執著,到後來一直跳,停不了啦,就苦惱了,沒辦法只好跑到我這兒來問。我也不知道,我只好叫他去問自己的氣功老師去。因為我不懂氣功。所以喜的性質要弄清楚。我們這兒喜是從佛法的明理中產生的喜,這個喜不斷增上,身心自會發生改變。 苦惱人見別人歡喜就說“不莊嚴”, 常聽人說,傅老師的學生一到外面,外面人就感覺到跟他們不一樣。首先他們苦惱,我們總是歡歡喜喜,有人說我像小孩那樣。全靠你們年輕人,昨天青年組開會一定要我參加,滿屋笑聲,那麼我也跟著笑。假如給外面人聽到了:“怪!(眾笑)修行了還哈哈笑,像什麼樣子?一點不莊嚴”。一定要苦惱的臉叫莊嚴?搞錯了!你苦惱修不好的,歡喜才能修得好,越苦惱修起來越慢,越難於成就。這種情況佛早就知道了,所以佛說到了這個時候就叫末法時期。因為他們法也不懂,法喜也沒有了,一天到晚只會說“苦惱”。 得了人身不生歡喜,好比中了頭獎還苦惱 社會上人經常講:祝你幸福。一進佛門只聽到:我是苦惱人,業障深重。這樣年輕人怎麼敢進佛門?這是路線錯誤啊,都是不懂法不要法的人搞出來的。好像說“我是苦惱人”,可以取得人家同情。修行是你自己修,要人家同情干什麼?沒進佛門時苦惱,進了佛門還是苦惱,你進佛門起什麼作用啊?修行了還苦惱,那你不是白修了嗎?這種人即使往生到極樂世界,見了阿彌陀佛也會講:“我是苦惱人”。人生難得今已得,得了人身不生歡喜,好比中了頭獎還苦惱。(眾笑) 心一境性 (1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講於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7 愚者“苦遲通行” 智者“樂速通行” 提要: 丟了佛法的苦惱人, 只有一種人中了頭獎會苦惱,因為他把頭獎丟掉了,(眾笑)從前有個叫花子,買了一張航空獎券,放到哪裡最安全呢?他想來想去,就在這根打狗棒的竹洞洞裡插進去,第一誰也不知道,第二這根打狗棒他從不離身的,總是拿在手裡。他把號碼牢記在心裡,開獎一看,自己中了頭獎了,我再也不用要飯了!我是大富翁了!把打狗棒往海裡一丟,(眾笑)結果成了苦惱人。誰叫你把佛法丟掉了?所以成苦惱人!自己不學佛法,還在佛門裡擴大影響,搞得到處都是苦惱人! 我培養學生法喜充滿,否則只好大家苦惱 我這兒不培養苦惱人,我只培養歡喜人,天天歡歡喜喜法喜充滿,所以我的學生一出去就不一樣,當然我這個老師也不一樣。(眾笑)你苦惱,我照樣能使你哈哈笑,假如我也苦惱,那就沒辦法了,只好大家苦惱。 因為我是老師,別人難免尊重我三分,要不然處處都可以抓我辮子。條條框框綁不住我的,你要說閒話隨便你去說,我也改不了啦,你也別勸我了。(眾笑)你走你的路,我走我的路。 一笑就沒氣,能轉變煩惱就是智慧 在湖北的時候,女眾部有個年小的同學,有一天,我去散步,她見到我就問,“我今天怄氣了,老師看有什麼辦法啊?”我說“有啊,你到廁所裡放幾個屁好了。”她一聽哈哈笑,一笑,氣沒了。(眾笑)在外面肯定要給人家罵死了,“這什麼話呀?”你懂嗎?(眾笑)這就是智慧。 菩薩法以善巧方便令眾生歡喜, 還有一次在湖北,青年組提出來:讓我們也陪陪老師,拉拉老師的手走走路,後來出了一個笑話,有個青年組的女同學牽著我的手,一面走一面笑,回來跟大家講,“我牽著老師手,好像我是姐姐他是弟弟。”(眾大笑)要用各種善巧方便讓眾生歡喜,這就是菩薩法呀,否則怎麼會有百千萬億化身呢? 愚者“苦遲通行”智者“樂速通行”, 世俗上有句話:要“輕裝上陣”,“輕裝上陣”跑得快。你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有兩條路,一條走得通,一條走不通,全看指路人懂不懂法。如果指路人懂法,他會給你指一條走得通的路。如果他是不懂法的,他給你豎塊牌子,也寫著通往西方。你跟著牌子走,只要稍微歪一歪,這條路就走不通了。修行歸納起來兩條路線,一條叫苦遲通行,這條路不是邪的,能夠走得通,可是走起來又苦又慢呀;另一條路叫樂速通行,走起來又歡喜又快,就看你的智慧喽。愚者遲,智者快,苦者遲,樂者快,這是經書裡的話。末法時期的眾生已經法緣不足了,為什麼還要引導人家走苦遲這條路呢?就算你走得通,也是苦遲通行啊,為什麼不引導人家樂速通行呢?所以愚者最好少講話。可是現在智者的話很難聽得到,一進佛門就能聽到愚者的話。 愚者進佛門幾十年,仍在說“我身上全是菩薩” 我進佛門不大喜歡跟人家講話,可是我女的比我活躍。我們家就在龍華寺旁邊,咱們家每逢佛菩薩生日都要到寺院裡去,她喜歡講話,“你們燒這麼多香,沒有必要嘛,燒香只要燒三支,表戒定慧,或者燒一支,叫一支清香,你燒一大把啥個意思呢?一丟到牛油桶裡,香變火了,燒香成燒火了。還朝火拜,佛教變了拜火教了。”其實她這套都是我這兒批發過去的。(眾笑)有一個老太太聽了就不高興,“我知道,我進佛門幾十年了。”我女的也不生氣。她拜完佛想先走一步,就去跟她打招呼,在她肩上拍拍,說:“我先走了。”結果這個老太太開口說話:“你別亂拍,我身上全是菩薩。”(眾笑)真是愚啊。 心一境性 (19)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講於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7 少說閒話是指個人修行, 提要: 愚婦滿頭插花,愚夫邊唸佛號邊領唱: 再說一個故事,一隊老太太,打扮都一樣,下面裙子,頭上插滿花,每人背了一個黃包包,頭一個人拿一面旗子,上面寫著“朝山進香”,其實上海哪有山?隊伍整齊地進了寺院,我也跟進去,(眾笑)因為我也很受感動。一個男的是領頭的,在一顆樹下領著大家唱,唱得真整齊,真好聽啊,我想這些農村老太太能夠學到這樣子不簡單啊。我就過去聽她們唱些什麼呢?“保佑我家裡發財,南無——阿彌陀佛;保佑我家裡不要天火燒,南無——阿彌陀佛”原來就唱這個?可見愚夫愚婦學不得。現在要小心,佛門裡愚人愚話很普遍啊。 愚人不知頭面禮足是禮佛,我只好假作傻瓜 還有一種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也喜歡給人作指導。一次佛菩薩生日,我到寺院裡燒香禮佛。我剛剛拜完,想趕快去辦事情,旁邊有個老年人在等著,他叫住我:“你不會拜,我來教你。”他這麼好心我只好留下來。他教我,這只手下去,那只手伸過去,再翻過來,再翻過去,教完我,他說“你會嗎?”我說“我會的。”剛想走,他又說“你來拜拜看。”我就照他的樣子拜。“你真的會了?”其實我早就會了。(眾笑)他不懂,我剛才的禮佛是照經書裡的禮佛,應該是頭面禮足,頭跟臉面碰到佛的腳,我沒有錯啊,他以為我不懂禮佛,我只好裝傻瓜,因為要尊重他,令眾生歡喜,就是令如來歡喜嘛。 愚人見佛就笑,見眾生就唬臉 有些人對眾生總是苦著臉,可是對佛總是笑嘻嘻。我年輕時到一個居士林,看見一個居士,他把佛龕打開來,他這個臉笑得像朵花開了,見佛就笑。這當然好,可不能見了眾生就唬起了臉哪。 少說閒話是指個人修行,度眾生還得未言先笑打招呼 你們有個毛病,可能我在從前講過一句話?“修行人閒話少說”,連“你好,今天天氣好”也不用說,可能你用錯了地方。比如附近有個七十幾歲,看起來只有六十來歲的老年人,有時候看到他也坐在這兒聽法。但這兩天沒看見,我就問他,他說“裡邊的老師,全是老資格,傅老師的話我聽得懂,傅老師講法我喜歡聽,可是我進去了,沒有人理我,那我進去干什麼呢? 我叫你不要多說閒話,那是指你個人修行呀,菩薩度眾生哪能這麼樣?你是發菩提心度眾生的人,有一個眾生進門,你就歡歡喜喜跟他打招呼,而且本地的風俗就是看到了人都打招呼,算是一種禮貌。你們以後要改一改,否則你們是度不了眾生的。 有人跟我說:“老師,你能使人人都歡喜,人見人愛,我可沒有你這樣本事。”你沒這個本事,你學學呗。我年輕時比你還古板,我個性就是這樣,成了家,我女的同事來我家,臨走時聽到她在問我女的:“你的先生怎麼不說話?”我想因為我是修行人,所以不打招呼的。(眾笑)還是我女的聰明,她回答說:“他是這樣,他在家裡也不說話。”那麼總算可以理解了。(眾笑) 心一境性 (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講於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7 正念正知,不沉不掉, 提要: 招待很熱情,平時各管各,也有點偏了 所以在生活裡要配合修好喜。你們長住的同學,偶然舌頭跟牙齒還會碰一碰,碰過了就算了,見了面還是要歡歡喜喜。親,親不過道親,咱們是在清淨道路上的梵行侶,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你現在離家了,你不靠同學靠誰呀?不要學世間上的樣,世間上親密夫妻一怄氣,態度就兩樣了。有個學生家裡的爸爸媽媽合不來,有一次,子女們要爸爸媽媽拍一張合影。這個爸還好一點,這個媽脾氣倔得很,怎麼也不肯跟他爸坐在一起。好不容易拖得來坐在旁邊,她馬上屁股一扭,身子轉過去了,那怎麼拍照呢?這種樣子修行人學不得,同學要相親相愛。說:“他不講理咋辦?”有辦法,可由我來處理。但你真要我處理,你也要聽我的話。別以為請老師來處理,肯定批評他,結果他倒沒挨批評,我把你批評一頓。(眾笑)你別怪我,是你請我來處理的嘛。 內心達理心舒暢,安忍之樂是名樂 底下講“內心達理”,通過前面的覺、觀、喜進入初禅第四支——樂,樂從哪裡來?內心對佛法的道理非常通達,“安忍之樂受”,心很安,忍是什麼意思啊?穩得住叫忍。就是這種安樂非常穩定,不會輕易變化,“安忍之樂受”,在安忍中有快樂的感覺。“及意處思惟”,意就是內心,內心在思惟的時候,“意觸可意之樂受”,思惟當然是從覺悟上智慧上法義上去思惟,你心裡感覺非常可意,很舒暢,這種樂受,“故名樂”,這就叫樂。 對付煩惱敵人,要見了一個撂倒一個,才是真正的快樂 前面講的喜是指身體上的愉悅,身體感覺到非常舒暢,實際上也是一種樂受。你們修禅定的人都有這種感覺,所謂輕安喜樂,身子非常輕松,心裡很安,又得到喜又得到樂。這個樂呢,因為時間關系,就打個比方,以前常聽到革命歌曲中有唱,“我是一個兵,來自老百姓”,遇到敵人,“見了一個撂倒一個,見了一個撂倒一個,真是樂死人”,這個歌挺好。我是佛弟子,來自老百姓,對付煩惱敵人,也要見一個撂倒一個,見一個撂倒一個,真是樂死人。(眾笑)不斷煩惱你會快樂嗎?難免一天到晚苦惱。 進入“一心”也有標准, 然後再進入“一心”,這個一心也有標准啊,這是通過覺、觀、喜、樂,四個步驟進入的一心,那就不會差了,這個時候你的心必須要完全正知正見,如果還有一點不正之見,或者邪知邪見沒有完全掃除,你還不能算完全正知正見,因為你修得還不純粹。要想成就,必須非常純粹,純粹才叫一心。 比如我們常念“一心恭敬”,恭敬裡邊一點不打妄想,一點沒傲慢的心態,所以恭敬必須一心,才是真正的恭敬。 一心~正念正知,不沉不掉,等引等持,心一境性,是名曰定。(摘自《能海上師全集》第一輯第259頁) 正念正知,不沉不掉, 一心就是定,要進入一心,首先要有正念正知。不管你想到彼岸證阿羅漢果,還是願生西方極樂世界,都很好,希望你們開頭就要走純粹的路,要完全正知正見,不要混雜。道教的《太上老君感應篇》不要聽不要學,也不要學儒教夾雜封建迷信思想,也不要學愚,如果愚是正知正見,那麼愚到極點也可以成佛了。從前愚人還懂得謙虛,現在變了,愚的也傲慢了,因為煩惱重了,如果愚人能成“愚佛”,那麼搞迷信的也能成“迷佛”了,那就自說自話了。愚人什麼成就不了,所以要正念正知。 心一境性 (2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講於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7 不沉不掉叫一心,修好平等才得定 提要: 要擔負如來家務,首先要有正念正知 昨天有位遠道而來的同學,聽說他學《菩提道次第廣論》學了很久,臨別時,特別叫我在本子上寫兩句話,寫他今後的路程,我給他寫上了“佛子以戒為師,肩負如來家務”,要發菩提心,荷起如來家務,首先要有“正念正知” 與愚為善反成冤,不信八大菩薩還燒文殊像 昨天有人問,他的母親今年已經八十幾歲了,只會唸佛,其他都不知道,他說:“萬一她臨命終時正念提不起來,該怎麼辦?”我說“辦法是有,就怕你的母親不願意。你現在叫她除了唸阿彌陀佛以外,再加唸藥師琉璃光如來。”在《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裡有講,如果你發願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能聽到藥師佛的名號,臨命終時八大菩薩乘空而來,指引你到西方。有人就是不肯唸,以為唸了就雜修了,去不了西方,那麼八大菩薩都是雜菩薩。八大菩薩的力量總比你一個人力量強多了,可是現在愚者特別傲慢,根本不聽佛的話,我是好心指點,希望他能明白,結果成了他們的冤家。還有的不看我們編的雜志,還把文殊菩薩相片燒掉,罪過啊。聽到這種事我們只能為他掉眼淚,像這樣的人不背罪過誰下惡道啊?所以正念正知最最重要。臨終一剎那最重要是正念,有正念才能往生,沒有正念是不行的。 癡呆、昏迷、中風的人,正念就提不起了 如果你臨終時昏迷,或者是老年癡呆症,或者是中風,那就麻煩了,因為沒有正念。現在不管什麼人死了都叫往生,近代有個有名望的人:他臨終時小中風,大家也說他肯定往生。真是愚人說愚話了。 助唸若起反作用,不起正念起妄念 福鼎有個老和尚,臨終時,徒弟問他:要不要叫人來給你助唸啊?他說:“用不著,我自己會唸。”可是一般居士就不是這麼說了。我在福鼎講法,居士們越聽越喜歡,另一些唸佛的人就反對他們來聽法,就說:“如果你再去聽法,你臨終時沒有人幫你助唸,看你怎麼往生?”變了往生必須助唸。當然助唸有一定的道理,因為怕臨終時,正念提不起來了,你在他耳朵旁邊提醒提醒他,但是不一定有把握。你在旁邊唸,也許他又打妄想了?可能還會起反作用,因為他一聽到聲音,就會有感覺:這個聲音是王居士的,李居士好像沒來啊?(笑聲)就動念了,更加不能一心不亂了。所以最要緊是抓一個正念,有正念才能進入一心不亂。 不沉不掉才叫一心 “不沉不掉”,沒有昏沉掉舉才叫一心。掉舉俗稱打妄想,心跳來跳去,或者心舉高。要達到定的境界,最難克服的就是昏沉和掉舉。五地菩薩稱難勝地,難勝能勝,最難勝的取勝了,什麼最難勝?禅定中所起的昏沉掉舉。我們修禅定要麼昏沉來了,昏沉到後來打瞌睡,看得出來,他這個頭越低越下來,肯定打瞌睡了,而且口水都流出來了。(眾笑)要麼掉舉,有時候我要看看學生坐的姿勢對不對,結果我睜開眼睛看,他也睜開眼睛看,(眾笑)變了我看他他看我,這也是掉舉。更加明顯的是,非但看看我,還拿起表來看時間,怎麼還不出定啊?掉舉得這麼厲害,這些都要克服啊。 “等引等持”等即平等,如來是在平等中成就的 “等引等持”。等持就是定,釋迦佛的畫像,“右手鎮地左等持”,右手放在膝蓋上,就叫鎮地,“左等持”,左手掌放在兩腿的凹凹裡,這叫等持。“等引”要以平等心作引導,不沉不掉就是平等。當然修平等心的面很廣了,法都是平等的,是法平等,無有高下,如來就是在平等中成就的。《金剛經》上說,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是名如來,什麼沒有來去?就是空,空就是平等。成佛就是平等平等,徹底平等。你要達到這個境界,就要什麼都空。有是不能平等的,只有空才能平等,有不是佛的境界,只有空才是佛的境界。 心一境性 (2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傅味琴講於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7 修習心一境性不可當技巧, 提要: 要快快得定,就要修好平等心, 比如桌子有嗎?有,凳子有嗎?有,一個高一個低能平等嗎?宇宙的真理就是平等,人間的不平等都是人制造出來的,桌子高,凳子矮,這是人制造的。你制造了不平等,宇宙的真理還要使它平等,一百年以後,這張桌子朽掉了,成了粉末,椅子也成了粉末,可是還不平等啊,桌子的粉末堆高,椅子的粉末堆低,風一吹,全部吹平。所以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人都要生老病死的,這就是平等。要使自己和眾生快快得定,你必須引導自己和眾生修好平等心。人人都有佛性,都能成佛,佛法的偉大就偉大在平等。 心在一個境上穩固不變就成性, 然後才能夠獲得“心一境性”。心一境性開頭就給你們講過了,心在一個境上穩固不變就成性,不動搖,“是名曰定”,像這樣就叫定,這還僅僅是初禅。要達到定,粗粗的可以解說成止住妄念就是定,但是你為什麼止住妄念這麼難啊?你沒有通過這個過程嘛,要通過這個過程你才能止住妄念。 一放松,心就飄,一心不亂才穩當 比如念佛,我念佛有體會的,我每天經行要念三小時,稍微放松一點,心已經飄出去了,所以要用功修啊。要達到心在一個境上不動,這就叫心一境性。這樣的境界方才叫定,方才叫一心不亂,那個時候你才能說是穩當。 訓練心理高度集中的能力, 要訓練專注一境的能力,心專住在一個境上,以全神貫注,來達到心理的高度集中,自然會出現奇跡,這是心理的力量。現在對心理學的研究還很幼稚,例如夜游症到底是什麼作用?可能科學到今天還沒有研究出來。如果你不懂佛法,更沒有通過覺、觀、喜、樂、一心,這樣的步驟,你就是專門去訓練全神貫注、專注一境,也能有好處,思想集中了,就不會出車禍,還能訓練腦子靈敏,世間上就搞這一套。所以社會上人也喜歡到我這兒來聽佛法,老道士也想來聽。聽說你們不同意他們來,因為我們是佛教他們是道教,混雜了反而不好。國外的宗教也喜歡學禅定,因為禅定裡有真東西。 修習心一境性不可當技巧,佛弟子唯求證果到彼岸 他們來聽當然有好處,問題是他們學會了去干什麼?或者運用佛法去管理好企業,這倒也不壞,或者運用專注一境,訓練自己的心力集中,這也不壞,可惜的是他們是來取技巧的,而不是真正來學佛法,所以將來不可能有成就。那麼反過來就要告訴大家,我們今天都是佛弟子,都是修行人,將來希望證果到彼岸,乃至修菩薩道成佛。那麼修習心一境性就千萬不能當技巧去訓練,必須要在佛法的基礎上才叫修行。心一境性講完了,不妥之處請大家原諒。(回向)
傅味琴講於浙江開化文殊院 2006.7.5
·既喜歡聽高深的法,又苦於聽不懂,只能深入淺出講
·心止在一個境上不動搖,久之成性
·性是事物的本質,物質及動物都有性
·心與性好比水與波,不一亦不異
·不要認為聽得懂是淺,聽不懂才高
·想達到心一境性,要經過訓練,不是一想就能成功的
心止在一個境上不動搖,久之成性
心與性好比水與波,不一亦不異
要經過訓練,不是一想就能成功的
就不可能在法上得到成就
·要達到一心不亂,必須一個妄念也不起來
·念佛要“念而無念,無念而念”
·有信力、願力、有心一境性的能力,想到哪兒就到哪兒
·求福不求慧,求生淨土就不穩當了
·要發菩提心,在苦的地方修行最快
·初禅離欲惡不善法
·五欲以貪財為首,“發財”是把財發出去
·一切美好的色,在家不能貪,出家不能愛
名字要留在苦難人的心裡
·不要貪名,名字要留在苦難人的心裡
·嘴裡吃素,心裡吃葷,也叫貪吃
·睡是大無明,不要貪睡,蟒蛇一睡六十年醒不過來
·修行不能貪著聲音的美妙
·不要貪聞香,居士受八戒那天,不能使用一切香味
·不要貪衣服的舒適美好,袈裟用料不要太細滑高貴
·男女相觸,實際上是對人的不尊重,即使自願,也不清淨
·眾生對色聲香味觸易起貪愛,所以說“彼能生貪,故名為欲”
·十惡業不能作,要離欲惡不善法,才能進入初禅
·“要當次第因緣,悟入一心,勿得忙亂,一人競跑”
即使自願,也不清淨
所以說“彼能生貪,故名為欲”
勿得忙亂,一人競跑”
·短時間裡講法,只能長話短說,深入淺出
·所謂“四禅八定”,四禅就在八定裡
·法身以法為身,有人叫你不要學法,就是叫你別成佛
·初禅五支,覺、觀、喜、樂、一心,要當次第因緣,悟入一心
·修行要講步驟,不能好高骛遠,越急越亂,全成空忙,最後導致佛法衰落
能海上師說“要當次第因緣,悟入一心,勿得忙亂,一人競跑。”(摘自《能海上師全集》第一輯第258頁)
初禅也有五個支分,“覺,觀,喜,樂,一心”。也就是五個成分,五個步驟,你完成了這五個步驟你就得初禅,而心一境性就在最後一步。所謂一心,能海上師說:“要當次第因緣”,要按步驟學修,以此作為你將來成就的因緣。學法一定要有步驟,辦學也必須有步驟要有系統,比如一年級進入兩年級,然後才能進入三年級。佛教本來就是這樣的,佛講法就是先講人天乘出離乘,後講菩薩乘。有步驟的呀。這些佛在涅槃前都講了,乃至講到佛乘。結果佛教傳到中國,中國佛門裡某些人自由散漫,自搞一套,隨心所欲地改變,我執法執又很厲害,他們一面學佛一面發揮自己的習氣,講的人學的人都不按照步驟。我初進佛門時也不懂,總以為這些前輩的作法肯定都好,後來才知道他們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好的地方。
越急越亂,全成空忙,最後導致佛法衰落
·五個步驟,只有一個沖在前面,等於抓住了一個法,掃掉了其他法
·以前法師講“掃”是指掃掉對法的執著,現在人連法都掃掉了,菩薩也被掃光了
·如今有人把觀世音菩薩說成是“雜”菩薩了
·要達到心一境性,第一步要把“覺”修好
等於抓住了一個法,掃掉了其他法
現在人連法都掃掉了,菩薩也被掃光了
·不去掉愚不去掉迷,一切顛倒是不可能覺的
·講覺要根據法來講,要從佛法中達到覺
·寫書的人在謗法,謗了法還有什麼覺
·不懂佛法、誤解佛法,都是迷不是覺
·正與邪、是與非,要依佛講的法去鑒別選擇
想證果成道就困難了
·儒教、道教、佛教是三家,不是一家
·見不到純粹的佛教面目,想證果成道就困難了
·有人不許別人說話,自己卻在誹謗人。正邪、香臭、是非分清楚,這才叫覺
·沒有分別慧,哪來無分別慧,平等對待,不是叫你變成糊塗蟲
·沒有文字般若,就什麼都沒有,沒有漸悟就沒有頓悟
·於法不了解,《心經》說成“多心經”
正邪、香臭、是非分清楚,這才叫覺
平等對待,不是叫你變成糊塗蟲
·聞思正法,憶念正法,才是正修行;佛門是高等學府,不是香火廟
·“覺”來自於佛法的通達,可不能把丑惡看成美
·念是心中念念不忘,誦經要隨文入觀,修觀也離不開法義
·佛都要恭敬,不能抬高一尊佛貶低十方佛
佛門是高等學府,不是香火廟
誦經要隨文入觀,修觀也離不開法義
得解了於法,名曰覺悟”
·唸佛號要唸全名,“南無”是恭敬,不唸“南無”必須合掌
·“明慧來至思維心”,思維要根據法義
·“得解了於法,名曰覺悟”,切莫把正念作妄念
·要修止修觀,止住妄念就是定,修止不修觀,容易進入無想定
“南無”是恭敬,不唸“南無”必須合掌
修止不修觀,容易進入無想定
往生也是在觀中成就的
·比丘不得定,佛叫修安般
·佛叫我們要捨掉對法的執著,不能捨掉法,更不可執著非法
·執愚的人容易傲慢,聽到“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不起歡喜心
·佛弟子要觀苦、觀集、觀滅、觀道,要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往生也是在觀中成就的,還得好好修《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的十六觀境
不能捨掉法,更不可執著非法
聽到“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不起歡喜心
要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還得好好修《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中的十六觀境
·觀,是觀察錯誤、糾正錯誤,惡種子不轉變,正知不可能產生,沒有正知永遠在迷茫中
·不度眾生不能稱大乘,所以要“眾生無邊誓願度”
·因為“關門”所以才造成“佛法難聞”
·正法像法時期都有白衣說法,末法時期更需要白衣說法
·釋迦佛也穿裙子,如今有人竟然不准居士穿著裙子拜佛
·什麼叫“關起門來修”?關門是關五欲的門
·不斷煩惱不叫修行人,所以要“煩惱無盡誓願斷”
·沒得法就成了苦惱人,所以要“法門無量誓願學”
·沒有成佛的心,十方如來都不喜歡,所以要“佛道無上誓願成”
惡種子不轉變,正知不可能產生,沒有正知永遠在迷茫中
末法時期更需要白衣說法
如今有人竟然不准居士穿著裙子拜佛
所以要“佛道無上誓願成”
·法上起覺觀,能生正知
·只有般若智慧,才能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理
·無念的念實際上就是覺照
·聽法有覺悟,是智慧的歡喜
·愚者易往生,淨土難道是愚人國土
·世人以滿足享受虛榮為喜
·菩薩是廣大的喜,就像天上的太陽,平等施與每個人溫暧
·佛弟子應求智慧上的喜,所以我給她改名“慧欣”
·先要明理,再用覺觀去照空煩惱
·喜歡唸心經的人,說死了當鈔票用;主張不學佛法就把人推向迷信
平等施與每個人溫暧
主張不學佛法就把人推向迷信
·以般若智慧照見一切法體性皆空
·照空煩惱,就離世憂苦了
·進入了喜的境界,諸根就能適情愉悅
·修行是生理心理的改變
·外道喜跳,肌肉跳久了也苦惱
·苦惱人見別人歡喜就說“不莊嚴”,這是因為苦惱人沒有法所以得不到法喜
·得了人身不生歡喜,好比中了頭獎還苦惱
這是因為苦惱人沒有法,所以得不到法喜
·丟了佛法的苦惱人,好比中了頭獎仍然是叫花子
·我培養學生法喜充滿,否則只好大家苦惱
·一笑就沒氣,能轉變煩惱就是智慧
·菩薩法以善巧方便令眾生歡喜,所以有百千萬億化身
·愚者“苦遲通行”,智者“樂速通行”,所以愚者最好少講話
·愚者進佛門幾十年,仍在說“我身上全是菩薩”
好比中了頭獎仍然是叫花子
所以有百千萬億化身
所以愚者最好少講話
度眾生還得未言先笑打招呼
·愚婦滿頭插花,愚夫邊唸佛號邊領唱:“保佑我家裡不要天火燒”
·愚人不知頭面禮足是禮佛,我只好假作傻瓜
·愚人見佛就笑,見眾生就唬臉
·少說閒話是指個人修行,度眾生還得未言先笑打招呼
“保佑我家裡不要天火燒”
等引等持,心一境性是名曰定
·招待很熱情,平時各管各,也有點偏了
·在生活裡修好喜,同學是梵行侶,不要扭轉身子留下影
·內心達理心舒暢,安忍之樂是名樂
·對付煩惱敵人,要見了一個撂倒一個,才是真正的快樂
·進入“一心”也有標准,要通過覺、觀、喜、樂四個步驟
·正念正知,不沉不掉,等引等持,心一境性是名曰定
要通過覺、觀、喜、樂四個步驟
等引等持,心一境性是名曰定
·要擔負如來家務,首先要有正念正知
·與愚為善反成冤,不信八大菩薩還燒文殊像
·癡呆、昏迷、中風的人,正念就提不起了
·助唸若起反作用,不起正念起妄念
·不沉不掉才叫一心
·“等引等持”,等即平等,如來是在平等中成就的
佛弟子唯求證果到彼岸
·要快快得定,就要修好平等心,佛法的偉大就在平等
·心在一個境上穩固不變就成性,不再動搖是名定
·一放松,心就飄,一心不亂才穩當
·訓練心理高度集中的能力,對誰都有好處,自然會出現奇跡
·修習心一境性不可當技巧,佛弟子唯求證果到彼岸
佛法的偉大就在平等
不再動搖是名定
對誰都有好處,自然會出現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