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眾生求解脫,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0~19)


 2025/4/20    熱度:70    下載DOC文檔    

出家是悲愍眾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0)

傅味琴
2006.3.9為清涼山佛學苑四眾弟子作開示
(於2006.3.7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任意說人好話,任意說人丑話,都是太輕率了
提要:
■ 因見太子喝牛奶而退心是錯誤的
■ 任意說人好話,任意說人丑話,都是太輕率了
■ 不要輕易拜師,也不要輕易拋棄師
■ 眾生的習氣不明道理,愚蠢的人自以為是    

因見太子喝牛奶而退心是錯誤的

後來釋迦佛想到最有緣的就是原來跟太子一起修行的五個人,這五個人都是淨飯王派來給釋迦太子送東西的,本意想勸釋迦太子回宮,如果太子不回宮,為免得他受苦,就把生活用品留給他,結果釋迦太子堅決不回去,這些東西也全布施給附近百姓了。五個大臣受了感動也不回宮了,跟釋迦太子一起苦修。後來看到釋迦太子從雪山洞裡出來喝牛奶了,他們就對釋迦太子看不起了,因為他們不理解。看到釋迦太子苦修就受感動,喝了牛奶就懷疑退心。結果釋迦太子到菩提樹下成佛了,這五個人披著頭發穿著破破爛爛的衣服還在拼命的苦修。

任意說人好話,任意說人丑話,都是太輕率了

你們這一個環節也要學。對一個真正善知識,你不要輕易地有看法而引起退心,當然,也不要一看見這個人某一點好就認為是善知識。裝腔作勢,口裡說得玄妙,暗地搞假的一套,現在這種人多的是。有的人一會兒信心沖上來了,沒多少天信心掉下去了,有信心的時候把你捧上天,一不對把你打下地獄,好話也是他說,丑話也是他說,這樣也太輕率了吧?

不要輕易拜師,也不要輕易拋棄師

從前我在深圳時,有兩個人一起來我這兒學法,一開始一定要拜我為師,一定要大禮拜表示恭敬,我說“你們要冷靜考慮,能海上師法流是講成就的,如果半途而廢,你跟我都干了一件沒有意義的事情。”結果她們經常信心動搖,又到我這兒來忏悔,忏悔過後沒幾天又來忏悔,因為怕不忏悔要背罪過。可見他們連忏悔都不懂,忏悔就是認錯改過,忏悔了又犯犯了又忏悔,這算什麼忏悔?

有一次又來忏悔了,說有位法師對她們說:“不要輕易拜師,也不輕易拋棄師。你的法是傅老師傳給你的,你必須跟傅老師繼續學下去,拋棄師就等於殺死一個人的罪,這是根本罪。”他們嚇壞了,又來跟我忏悔。

佛教有個規定,你要拜師,彼此要先了解三個月到六個月。最好要共住在一起,細致地觀察。你觀察下來覺得這個師不夠你的理想,你可以走,師父觀察下來認為你這個徒弟不夠格,也可以不收。但是,六個月以後你依止他學法了,師有師的作法,你就不能看他的過失(是指非原則性的)。這麼做是為了保證你的成就。

尤其是你們新同學,如果經常跟我在一起,不理解的地方很多啊,隨便抓一點來都可以沒信心:傅老師應該有禅定功夫,怎麼他自己高血壓沒辦法?傅老師是老一輩了,怎麼老說笑話,聽說傅老師年輕時候有神經衰弱,我看他現在神經衰弱還沒好,所以晚上睡不著。(眾笑)這個樣子,我不是新疆人也變成頭上全是小辮子,這對你有什麼好處呢?你是來學法的呀,你管我晚上睡得著睡不著?(眾笑)

眾生的習氣不明道理,愚蠢的人自以為是

而且還有奇形怪狀的,有新同學說,“對這兒,我是沒信心,你看老同學竟然不做好榜樣。”我沒有叫你跟他學壞呀。假如我叫你去做一件工作,你聽不聽我的?他不聽我的,你聽我的,結果就兩樣了嘛。你不能說:這個老同學不聽傅老師的,我也不聽傅老師的。那你是跟他學,不是跟我學了,這都是眾生的習氣呀。末法時期眾生不講道理,習氣奇形怪狀。愚蠢的人自以為是,在有智慧的人看起來盡是笑話。還好,你們看我喝牛奶可能沒退心吧?到底是真的有信心,還是因為自己也喝牛奶,大家彼此彼此,一起喝。(眾笑)
 
出家是悲愍眾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1)

傅味琴
2006.3.9為清涼山佛學苑四眾弟子作開示
(於2006.3.7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講正法,指缺點,難道反有罪過
提要:
■ 比丘代表如來形象,不留須發,不著俗衣
■ 出家人不要給人飄飄欲仙的感覺,也不要滿臉黑胡子
■ 原始佛教比丘不穿長袍子,天寒地帶可以開許以御寒
■ 講正法,指缺點,難道反有罪過
■ 佛門沒人管,有錯不能說,難道腐敗下去有功德    

比丘代表如來形象,不留須發,不著俗衣

後來釋迦太子成了佛,就到鹿野苑找到這五個苦修的大臣,由於成佛以後,自然就有一種威德,使人不得不服,所以五個大臣就歸依釋迦佛。釋迦佛說:“善來比丘。須發自落,袈裟著身。”說完,這五個大臣頭發胡須自己全掉光了。由此可見,作為一個出家人,不能留頭發,不能留胡子,不能穿世俗的衣服,要穿釋迦佛的衣服。因為比丘是代表如來形象,如果出家人不照釋迦佛的規矩做,自搞一套,你不能以他為榜樣。

現在出家人留胡子的少了,我年輕時候經常有看到,當時社會上的老人都喜歡留胡子,因為清朝人大都留胡子的,這都是讀書人的風氣。在中國佛門裡長期以來攙雜了儒教道教的思想就把釋迦佛的影響沖淡了。

出家人不要給人飄飄欲仙的感覺,也不要滿臉黑胡子

我剛進佛門時看見一個法師胖胖的,身上的衣服因為料子很薄,輕飄飄的,再加上留了胡子,那個時候給我的印像,很有點飄飄欲仙的感覺。(眾笑)後來又碰到一位法師,在佛教青年會講經,人瘦瘦的,也留了胡子,講法摸胡子。出家人要剃除須發,頭發胡子要剃光,連我一個居士都沒有胡子,《水浒傳》裡有個花和尚魯智深,滿臉的黑胡子,(眾笑)這樣就看不到比丘的形象了。

原始佛教比丘不穿長袍子,天寒地帶可以開許以御寒

比丘代表如來形象,使人一見就起恭敬心,如果比丘跟世俗上人沒有區別,人家怎麼生起恭敬心來?中國的氣候比較冷,可以開許穿長袍子,照理來說,應該是裡邊多加一些衣服,外面仍然要跟釋迦佛穿的一樣,要穿袈裟,而且生活中該穿什麼衣服,勞動時該穿什麼衣服都有規定。東南亞原始佛教,沒有穿長袍子的,他們就是照釋迦佛的樣子穿的。

這一次紀念釋迦佛出家,趁這個因緣,把這些事情按照佛制規定跟你們講講。因為我們這兒四眾弟子都有。

講正法,指缺點,難道反有罪過

都說“老師講的法是正法”,也有說“這要求太高了”,這不是我提高的,釋迦佛就是這麼說的。有說“老師講法是正法,不過太正了。”(眾笑)意思太正了也不好,有的聽到我指出不對的地方,他就想,這個老師罵和尚。說法的人在法上給修行人指出錯誤希望能改正,難道也有罪過?我是個懂法的人,我會罵和尚嗎?要知道,如今假和尚很多啊。

佛門沒人管,有錯不能說,難道腐敗下去有功德

在中國的佛門裡,長期以來都有這樣一種歪曲的說法,“不能說”。事實也不能說,“說了背罪過”。嚇得大家都不敢說。有的小住的同學就跟我提出這個問題來,還有的人來信,也提這個問題。難道指出人家錯誤,希望他改正要背罪過,難道要讓佛門一步一步腐敗下去有功德?很多人想不通,想不通也不能說!這也叫壓抑。

有人說我罵和尚。正是冤枉!現在只要你指出他的錯,他就說你是罵,那麼出家人做錯了,怎麼辦?按照我的想法,應該是由叢林裡的長老比丘或清淨比丘站出來呵責處罰,把佛門搞清淨。如今呢?有的方丈也穿西裝了,全在趕經忏做佛事,有幾個寺院不賣門票的?沒人管了。懂法的人總有顆菩提心,講法時總要說明白:這樣做不對那樣做是好的。尤其是我,人家不敢說的,我卻年年說月月說天天說。
 
出家是悲愍眾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2)

傅味琴
2006.3.9為清涼山佛學苑四眾弟子作開示
(於2006.3.7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佛說“智者應訓誡他人以及防止他人犯錯誤,
這種人受到善人喜愛;只有惡人才會討厭他”
提要:
■ 佛說:“人們應跟隨指摘人們過失的智者”
■ 佛說:“智者應訓誡他人以及防止他人犯錯誤,這種人受到善人喜愛;只有惡人才會討厭他”
■ 我說出對的一面和錯的一面,以防你們今後犯同樣錯誤
■ 不破不立,對的錯的,說法人都應該說清楚    

佛說:“人們應跟隨指摘人們過失的智者”

這個冤枉自然會有人給我平反,誰?就是釋迦佛。釋迦佛證明我沒錯。在《南傳法句經》“第六智者品”裡,第76條,釋迦佛說:“人們應跟隨指摘人們過失的智者”,這麼看來我沒錯,你們跟我學法也沒跟錯,都是真正的佛弟子。又說“如同跟隨向導至被埋沒的寶藏”,就像跟隨一個向導,他引導你到被埋沒的寶藏,這個向導是引導你去得寶呀。“對於跟隨此智者的人”,——並不是像沒有智慧的人亂說一通,一會說那個人錯,一會說這個人錯。對於跟隨這種有智慧的人,“只有益處,絕無厄難。”只有利益,絕對沒有危險、苦難。

佛說:“智者應訓誡他人以及防止他人犯錯誤,
這種人受到善人喜愛;只有惡人才會討厭他”

第77條佛又說,“智者應訓誡他人”,一個有佛法智慧的人,應該指出人家錯誤,還要呵斥他,這是智者應該做的。“給予他人勸告”,目的是希望他以後別做。“以及防止他人犯錯誤,這種人受到善人喜愛,只有惡人才會討厭他。”對於造惡又不想改變的惡人,哪會喜歡你呢?按照釋迦佛的教導,我是應該這麼做的,而且你們跟我學法也沒有錯,只有好處沒有危險苦難。哪怕惡人不喜歡我,但你們很喜歡我,可以證明你們都是好人。

我說出對的一面和錯的一面,以防你們今後犯同樣錯誤

我所以要指出錯誤,這是菩提心呀,除了希望這些錯誤能得到糾正,也是為了讓你們知道對的一面和錯的一面,以防你們今後犯同樣錯誤啊。

常有人勸我,“老師啊,你何苦呢?”1994年我在隆昌寺,我妹妹也來聽法,她就這麼勸我,後來我在福鼎,妹妹又來勸:“你又何苦呢?到處招冤家。人家喜歡搓麻將牌就讓人家搓嘛,你講法管講法,偏要說打牌是卑鄙的。”(眾笑)在福鼎時也有人勸我,“老師,你講法就講正面的,錯誤的東西你少說說。”

不破不立,對的錯的,說法人都應該說清楚

要知道不破就不立,你不破錯的,正的會立得起來嗎?勢必形成混淆。好人也好,小偷也不錯,這個社會會安定嗎?很快就會變成小偷社會。警察不抓小偷,小偷肯定越來越多了。從前聽說有個強盜村全是強盜。這些道理不說清楚,人們至少思想糊塗:這個也是對的,那個也是沒錯嘛,我到底依哪個?如果認為“你喜歡照哪個嘛就照哪個”,這是糊塗,是對錯誤現象的包庇。而且包庇的人往往立場堅固,似乎一定要保護到底,從前叫“鐵杵保皇派”。所以事情不是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這個老師專門喜歡說人家閒話,我每天到這山頂平地上,不管是坐在露天,還是坐在茅棚裡,你看我有沒有說人家閒話?(眾笑)那麼為什麼到你們這兒要說呢?我是為你們別學壞了,我是講法的人呀,要把法講清楚的。你們呢也應該要有這樣的認識。今天到這裡。
 
出家是悲愍眾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3)

傅味琴
2006.3.11為清涼山佛學苑四眾弟子作開示
(於2006.3.7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厭離榮華富貴是出家的內因,
觀眾生的愚癡痛苦是外因
提要:
■ 出家是捨去尊貴,走向平民
■ 有智慧的孤獨是為了要靜靜地思考
■ 為了排除干擾,釋迦太子雪山苦修六年
■ 成功的道路是寂靜
■ 從緊張中搞出來的東西是有限度的
■ 一切成就都要從量變到質變,要自然而成
■ 吃喝玩樂雖說是放松,其實也有緊張的一面
■ 厭離榮華富貴是出家的內因,觀眾生的愚癡痛苦是外因    

出家是捨去尊貴,走向平民

釋迦太子為了要解除眾生的痛苦,為了探索宇宙人生的真理,所以去出家修行。他離開王宮到遠處的森林裡,剃掉了表示尊榮的頭發,穿上了平民的服裝,因為他看到人間到處是階級壓迫,富的人富,窮的人窮,有權的人可以統治一切,老百姓雖然勤勞,可始終是煩惱痛苦。

有智慧的孤獨是為了要靜靜地思考

出家修行是為了追求真理,如果你不是專心一意的話,你也很難成功。人所以不能專心一意,是因為周圍的干擾太多。一個科學家他要有所發明創造,就要擺脫種種的干擾,包括他頭腦裡的胡思亂想、種種世俗上的欲望。他必須離開名利場所,放下吃喝玩樂。孤獨有時候是有好處的,可是這個孤獨,不是變態的孤獨,也不是個性上的孤獨,而是一種有智慧的孤獨,因為他要靜靜地思考,他要專心地研究。

為了排除干擾,釋迦太子雪山苦修六年

同樣是擺脫干擾,釋迦太子跟世俗上人又有區別。世俗上的人把精力投向於他的事業,目的是要達到自己的成就。而釋迦太子離開王宮,一個人在雪山洞裡苦修了六年,目的是要在極其寂靜的環境下,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

成功的道路是寂靜

無論世間人還是出世間的修行人,都是通過寂靜這條道路成功的。舉個簡單的例子,學生在考試時,如果心能夠安定下來,想不出來的問題就能想出來。有時想來想去想不出來,其實他准備得蠻好的。看看時間快到了,再想下去也沒有意思,把考卷一交,走出考場,一出門就想起來了,這是什麼道理?就算你有所准備,可你不能緊張啊。為什麼出考場能想起來?因為他想考完了,就沒緊張了,沒緊張倒想起來了。

從緊張中搞出來的東西是有限度的

人世間太緊張,從緊張中搞出來的東西是有限度的,它沖不破最高的一層。我們修行人主張從緊張中解脫出來。並不是你心裡想不緊張就能不緊張,心跟外面環境是一體的,釋迦佛也說,“眾生無心,由境生心”,由於這個環境,所以會產生這個心。環境緊張,你心也會跟著緊張。

一切成就都要從量變到質變,要自然而成

從佛法來看,小孩子上學前上學後都不宜緊張,現在的科學也是這麼講的,可誰也沒有去重視。照我所懂得的科學說法,小時候太聰明太緊張,這個人成年以後沒什麼大成就,除非是極其特殊的孩子,可這種孩子不多的。小時太緊張,到了老年也許會得老年癡呆症。所以一切成就都要從量變到質變,一切都要自然所成。

吃喝玩樂雖說是放松,其實也有緊張的一面

有人說吃喝玩樂是放松,其實它也有緊張的一面,也很累啊,體力消耗大,精神太緊張,有時還是高興而去敗興而回,因為半路吵架,吵架是緊張再加煩惱。可是世間人有誰這麼細細地去觀察體驗人生啊?

厭離榮華富貴是出家的內因,觀眾生的愚癡痛苦是外因

釋迦太子離開王宮,從主要的方面來講,因為他厭離榮華富貴的生活,他有一顆慈悲心平等心,他不願意高高在上,發號施令,他要去追求宇宙人生的真理,把人世間一切苦的根源找出來。雖然內因為主,但不可忽視環境啊,環境是外因,他看到眾生的愚癡和痛苦,這就是外因。
 
出家是悲愍眾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4)

傅味琴
2006.3.11為清涼山佛學苑四眾弟子作開示
(於2006.3.7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釋迦佛的苦行是一個過程,
結束苦行是進入另一個過程
提要:
■ 釋迦太子六年苦行,使他排除了人間很多的貪欲、瞋恚和愚癡
■ 人不往覺悟方面走,就會朝貪瞋癡方面走
■ 釋迦佛的苦行是一個過程,結束苦行是進入另一個過程
■ 釋迦佛成佛後講的道理全是智慧的道理,沒有愚的道理
■ 佛法的智慧,可以從一個法講出一百個法,一百個法也可以容納在一個法裡 

釋迦太子六年苦行,
使他排除了人間很多的貪欲、瞋恚和愚癡

釋迦太子在雪山洞裡六年苦行,得到了很大的收獲。有人說他後來覺悟了,認為六年苦行沒有什麼益處。釋迦太子在雪山洞裡又不是在搓麻將,至少他排除了人間很多的貪欲、瞋恚、愚癡,因為在苦行的時候這些東西不容易產生。他是自願苦行的,苦行還貪什麼呢?他苦成這個樣子,誰還來搶他幾粒芝麻?還有什麼冤家?沒有冤家哪有矛盾?沒有矛盾哪來瞋恨?每天都這麼做,肯定會有質變。

老人常講:若要小兒好,常帶三分寒與饑。小孩子不要吃得太飽,也不能穿太暖。從前科學叫你吃好,越吃越高級,現在繞了一個大圈,又回到老路了,說只有餓肚子才能聰明。科學天天在繞圈子,還比不上老年人生活經驗的累積。

人不往覺悟方面走,就會朝貪瞋癡方面走

如果釋迦太子不是苦行的話,吃得胖起來了,人一胖就容易睡覺,天天昏昏沉沉,聰明還出得來嗎?可是人活著就有種能,這種能不往覺悟方面走,就往另一條路走,他會貪鈔票特別聰明,他恨人、搞人特別聰明,愚癡顛倒特別厲害,走歪路了。在我們看來這種人不叫聰明,叫愚癡顛倒。瘋子不會有人稱他極其聰明,瘋子還會跳上桌子發表競選演說,因為滿腦子的貪瞋癡,所以會瘋,出軌了。

釋迦佛的苦行是一個過程,結束苦行是進入另一個過程

後來釋迦太子明白自己苦行的階段應該結束了,為了迎接新的過程,必須增加體力,如果再像從前那樣苦行下去那就錯了。所以他洗了個澡,接受牧女供養的牛奶,恢復了體力,在菩提樹下證果成道。他喝牛奶是為了恢復體力,並不是貪吃牛奶啊。

釋迦佛成佛後講的道理全是智慧的道理,沒有愚的道理

釋迦佛在菩提樹下成道,成為一個智慧圓滿、徹底覺悟的人。覺悟是從智慧中來的,全世界所有的老師都叫學生學智慧,沒有一個叫學生學愚的。國外有愚人節,那是開開玩笑,而且只有一天。如果天天過愚人節,這個國家還像樣啊?偏偏在佛門裡邊有人提倡“要學愚”,那是違反釋迦佛教導的。以後的年代,年輕人都有文化,年輕人本身就好學,如果佛門裡再不糾正這個錯誤觀點,年輕人進佛門一聽到要他學愚,扭轉身就走了。

釋迦太子成道以後所講的道理全是智慧的道理,沒有愚的道理。愚怎麼能使他徹底覺悟呢?愚人會講出三藏十二部嗎?愚人會講四十九年法嗎?

佛法的智慧,可以從一個法講出一百個法,
一百個法也可以容納在一個法裡

釋迦佛講了四十九年法,如果要今天懂佛法的人來解說,我看兩百年也解說不完。我講經說法快四十年了,也只講了一小部分。七十年代初,溫州請我去講法,我講了四個晚上,只講了“慈悲喜捨”四個字。可見得佛的智慧極其深廣,你不廣開的話人家聽不懂。而且有智慧的人,可以從一個法講出一百個法,一百個法可以容納在一個法裡。

打個比方,北方天王毗沙門最富,聽說中國的財神就是毗沙門的兒子藏巴拿。據說毗沙門天王手指甲裡一點骯髒掉在人間,你拿到了一輩子都用不完。可以作個啟發,你現在雖然身處末法時期,只要你能夠聽到佛法,哪怕只聽到一次,這個好處你一輩子都用不完。
 
出家是悲愍眾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5)

傅味琴
2006.3.11為清涼山佛學苑四眾弟子作開示
(於2006.3.7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四谛法能使凡夫轉成聖人
提要:
■ 四谛法能使凡夫轉成聖人
■ 四谛法初轉,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
■ 釋迦佛又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
■ 釋迦佛又說: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 娑婆世界有了釋迦佛、四谛法、五比丘,從此就有了三寶 

四谛法能使凡夫轉成聖人

釋迦佛後來接受了天人的勸請,他就開始說法度眾生。首先到鹿野苑。當初五個大臣,看見釋迦太子這樣苦修,受了感動,也去苦修了。後來釋迦太子喝了牛奶,他們錯誤地以為釋迦太子退心了,就跑到鹿野苑去了。釋迦佛想,他們五個人跟我最有緣,我該先去度他們。四谛法說了三次,這五個人全證阿羅漢果,這就是佛教歷史上有名的三轉十二*輪。四谛法就是苦集滅道,又叫四聖谛,為什麼要加一個聖字啊?因為能使你從凡夫轉成聖人。為什麼要轉三次?因為五個人根機不同。

四谛法初轉,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

初轉“此是苦,此是集,此是滅,此是道”,有兩個悟了,就從煩惱苦海裡得到解放,證了阿羅漢。“此是苦”就是告訴你世間上一切都是苦的,你要把苦的原因找出來,才能解決苦啊。“此是集”是告訴你,苦的原因是煩惱的聚集。煩惱越聚越多,所以人間越來越苦。“此是滅”,滅掉了煩惱以後,那是極其的灑脫,極其的自在,一點都沒有苦,因為沒有煩惱就沒有苦。“此是道”,要徹底沒有苦,你要走上通往滅谛的道路,這個道就是三十七道品。

  釋迦佛又說:此是苦汝應知,此是集汝應斷,
此是滅汝應證,此是道汝應修

看到還有沒證果的,釋迦佛又說了第二遍:“此是苦汝應知”,有的人明明苦不知道是苦,以苦為樂。人世間這種人特別多,比如罵人,未罵之前心裡已經夠苦的了,因為他心裡怄氣。等到罵出口的時候更苦,一罵人,對方一個耳光打過來,鼻子都差一點打歪了。被打了他還認為痛快,總算罵到你了。至於別人打他,他不算在裡邊。如果算在裡邊呢?更加苦,他還手,人家就把他牙齒打掉,眼睛打瞎。有人奇怪,這些人怎麼老喜歡罵人呢?這是他喜歡呀。所以人喜歡自己找痛苦。佛告訴我們,不光苦的東西是苦,如果你知見顛倒了,把苦的事看成快樂,這個快樂也是苦。

“此是集,汝應斷”,苦的因在哪裡?原因在煩惱起來了。煩惱越聚越多,必然會產生苦。煩惱要斷掉,你才能解決苦。

“此是滅,汝應證”,此岸是無窮無盡的苦,彼岸是無窮無盡的樂,你必須要親自走到彼岸,親自證到這個境界。

“此是道,汝應修”,修道就是修路,要走到彼岸,佛給你指條路,這條路不好走啊,得花點勞動把路鋪鋪平。魯迅也說:路是人走出來的。人生的路要鋪平,我們修行人要把通往彼岸的路鋪鋪好。

釋迦佛又說: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
此是滅我已證,此是道我已修

第二遍說完,又有兩個人證了阿羅漢果。最後一個還有懷疑,釋迦佛又轉了第三次,“此是苦,我已知,此是集,我已斷”,就是我在斷煩惱上已經成功了;“此是滅,我已證”,我已經證到了滅谛的境界;“此是道,我已修”,我是親自走過來的,你應該相信我是過來人。這麼一講,全證阿羅漢果了。

娑婆世界有了釋迦佛、四谛法、五比丘,從此就有了三寶

從此以後,娑婆世界就有了三寶,寶是希有難得、極其珍貴的意思。釋迦佛是佛寶,佛說的四谛法是人世間一切法中最最珍貴的,所以是法寶。五比丘是僧寶,因為五比丘證阿羅漢果了。假如你還沒有證果,但是你在努力修行,正走在證果的路上,這叫賢僧,已經證果的叫聖僧,合起來叫賢聖僧,像這樣才能稱僧寶。佛教就從那個時候開始一直到今天,在娑婆世界流傳了兩千五百多年。
 
出家是悲愍眾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6)

傅味琴
2006.3.11為清涼山佛學苑四眾弟子作開示
(於2006.3.7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佛法能讓你自覺地排除危險與苦惱
提要:
■ 為使比丘們安心修行而供養他們,這個功德極大
■ 四谛法是根本法,能糾正修行人的錯誤
■ 苦是果,集是因;滅是果,道是因
■ “知苦思斷集,慕滅乃修道”
■ 要聽法,才會生起對滅谛美好的羨慕心
■ 聽到釋迦佛智慧的話語,就能使人心情舒暢
■ 佛法能讓你自覺地排除危險與苦惱 

為使比丘們安心修行而供養他們,這個功德極大

老話說:燒香要燒到苦廟裡去。初聽好像是因為苦廟窮啊,苦廟為什麼窮?如果因為他們不搞錢、不賣門票、不做佛事、不趕經忏,也從來不叫燒香的人丟點錢,因為他們知道什麼是修行,他們整天在修行,你去供養他們,讓他們安心,能繼續好好修行,這個功德就大了。

現在完全顛倒了,苦廟窮廟沒人去,那些富麗堂皇的廟,買門票都要排隊。去的人多,當然投錢的人也多呀。應該要雪中送炭,不要去錦上添花。

四谛法是根本法,能糾正修行人的錯誤

為什麼說了四谛法,五比丘就證阿羅漢果了?因為這是根本法。所有佛法都是從四谛法廣開出來的,這是一個根子。再加上這五個比丘,原來就是不愛好榮華富貴,也不圖享受,苦修了幾年,當然有一定基礎,只是他們路線不對。有了基礎,路線不對,也到不了目的地。釋迦佛就給他們指正,根據什麼指正?就是四谛法。谛就是真理的意思。

苦是果,集是因;滅是果,道是因

苦是果,集是因,因為有煩惱,才有受苦的果;滅是果,道是因,因為你肯修道,所以你才會滅掉苦。拿人間的事來打比喻,你肯學一點人生的智慧,把人生的路鋪平,半路上就不會翻跟斗。到精神病院去的人就是因為人生坎坷,自己又沒有智慧,摔倒了沒爬起來。

“知苦思斷集,慕滅乃修道”

你要完全排除人世間的苦,你必須要走上修行這條道路,首先要把這條路修好。佛法裡常有這麼兩句話,“知苦思斷集,慕滅乃修道”,你只有先知道苦,才會想去斷煩惱。打個比方,你只有知道生病的苦,你才會去看醫生,才肯吃藥。媽對孩子說:“你肚子疼吧,這藥你吃了,以後別喝冷水了。”小孩就懂了,就把喝冷水的習慣改掉了,那麼因為喝冷水而引起的肚子疼從此就沒了。

要聽法,才會生起對滅谛美好的羨慕心

“慕滅乃修道”,對於滅谛這種境界我們非常羨慕。那是聽法才會羨慕呀,你法也不懂,你怎麼會羨慕呢?如果什麼也不懂,就去羨慕,那笑話不笑話?比如社會上年輕人到了青春期,憑著一種本能,相互有一種吸引力,愛慕心就出來了,開始談朋友結婚,結果又忙著離婚。

有個女的問男的,“你總說我好,我問你,我好在哪裡?”男的回答不出來。只是因為她是個女的就去愛,這種本能會有好結果嗎?看看報,滿報都是婚姻的痛苦。

前個時期杭州有個企業家禅定營來開化文殊院,他們一面聽佛法,一面學禅定。有的企業家說:“我們開始只是來學學禅定,後來聽聽佛法覺得有道理。”臨走時又說:“我們真不想回去啊。”他對我們這個環境發生愛慕心了,因為看到我們這兒是人世間的一片淨土,天天在斷煩惱,人與人之間都是平等的,從沒有人欺負人的事,所以也想留下來,這就叫慕滅乃修道。那麼滅谛到底是怎麼樣的,你聽法聽久了自會懂。

二月十五是釋迦佛涅槃的日子,咱們要講講涅槃的功德。涅槃就是滅谛的境界,也就是彼岸,假如你們聽得高興,你們肯定會安心在這兒修道了,(眾笑)這也叫慕滅乃修道。

聽到釋迦佛智慧的話語,就能使人心情舒暢

當年五個比丘聽到這四谛法就證阿羅漢果了,乃至於兩千五百年後的今天,只要聽到釋迦佛智慧的話語,人們心情就舒暢了,而且還有抵抗力,能抵抗種種危險的有害的東西。你們今天聽了佛法,可以說老人變年輕,年輕人更年輕,唬起的臉開始圓了,圓的臉開始笑了,尤其是你們年輕人。外面有人可能會看不慣,“你們這些年輕人怎麼修得天天哈哈笑的?這麼高興叫修行嗎?修行人應該是個苦惱人。”(眾笑)笑話不笑話?因為他們都不懂佛法啊。

佛法能讓你自覺地排除危險與苦惱

從前接到蘇州一個學生的長途電話他告訴我,某人由於很多天沒有聽到傅老師講法,他有點頂不住了。我說“啥頂不住?”“他要喝酒了。”聽到法就能不喝酒,不聽到法就要喝酒,這就說明法的力量,法能讓你自覺地轉變一切苦惱。今天就講到這兒吧。
 
出家是悲愍眾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7)

傅味琴
2006.3.12為清涼山佛學苑四眾弟子作開示
(於2006.3.7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釋迦太子出家後經苦行、成道、說法、
度五比丘建立僧團,從此世界上就有了三寶
提要:
■ 釋迦太子出家後經苦行、成道、說法、度五比丘建立僧團,
 從此世界上就有了三寶
■ 六道輪回在人世間難免還有一點痕跡
■ 因為福氣保護著我們,所以人無法直接體會三惡道的苦
■ 苦的性質是一樣的,僅僅是程度上有差別,所以眾生都在苦的逼迫之中
■ 古今中外,連個解脫苦的頭緒都沒有找到

 釋迦太子出家後經苦行、成道、說法、
度五比丘建立僧團,從此世界上就有了三寶

我們講了釋迦太子出家後經過六年苦行,到菩提樹下成道,於鹿野苑說四谛法,度五比丘,從此建立了僧團。這是一件極大的事情,從此娑婆世界就有了佛、有了法、有了比丘僧,因為非常稀有難得,所以稱三寶。

 

頌:世輪苦逼解無端 逾城出家示善離
    六年難行彼岸竟 獲勝靜慮我頂禮

 

六道輪回在人世間難免還有一點痕跡

下面我們來說一說三寶的功德,“世輪苦逼解無端,逾城出家示善離”,世間上像車輪那樣,一直在生死流轉、六道輪回,從沒有停息過。過去我們天道也去過,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全都去過,受盡了種種的苦,可是我們沒有宿命通,都想不起來了。但是我們過去世的罪障、業障不一定都清淨了,所以六道輪回在人世間難免還有一點痕跡。這僅僅是痕跡,也就是說當年在六道輪回裡的苦,我們今天在人間只能夠感受一點相似的東西。

因為福氣保護著我們,
所以人無法直接體會三惡道的苦

人間也有天堂那樣的享福,也有阿修羅那樣的斗爭,可是跟真正的天道、真正的阿修羅都比不上,人間也有貪欲、瞋恚、愚癡所產生的種種痛苦,可是遠遠比不上真正三惡道的苦,為什麼道理?因為我們今天雖然有福氣,但比不上天人的福報大,我們今天雖然有種種的痛苦,可是還是有人的福氣在保護著我們,所以無法體會當人的福報享完以後,真正掉在三惡道時的痛苦。

苦的性質是一樣的,僅僅是程度上有差別,
所以眾生都在苦的逼迫之中

可是我們在人間,也能夠看到畜生道抽筋剝皮、愚癡顛倒的苦。有時人間的斗爭非常殘酷、非常殘忍,像阿修羅那樣苦,也有人活活的餓死,即使不餓死,在饑荒的年代裡,由於貪吝,可是吃的東西越來越少,就像餓鬼那樣的苦。還有像地獄道那樣的火燒、刀割,死又死不掉,活又活不成的苦。有些人不相信有三惡道,因為他在人間沒有體會到三惡道的苦,他所體會到的只是人間的苦。其實苦是相通的,不過是程度上有些差別,性質是一樣的。就看你的福氣怎麼樣,你造的罪怎麼樣。所以一切眾生都在痛苦的逼迫之中。

古今中外,連個解脫苦的頭緒都沒有找到

我們今天假如沒有受到什麼苦,那僅僅是在透口氣罷了,好比遇到個冤家,他拼命地打你,打到後來他也疲勞了,停下來休息休息,休息好了,繼續打。佛門裡的人都承認自己業障重,可就是沒有警覺,嘴裡喊業障重,卻不肯好好修行。還有些人想趁這個冤家休息的時候,盡量地玩,結果明天苦又來了。也有些人想得到解脫,古今中外,那些心地好一點的、喜歡研究學問的人,提出這個學說那個主義,這個方法那個改革,可都沒有得到完全的解脫,連解脫的頭緒都沒有找到,好比一團亂麻找不到一個頭。許多方法都是治標不治本,許多事情搞壞了當時還不知道,要等到幾年以後才知道,這就是我們所處的現實。所以釋迦佛說一切世間法都是有漏法,都有漏洞的。
 
出家是悲愍眾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8)

傅味琴
2006.3.12為清涼山佛學苑四眾弟子作開示
(於2006.3.7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娑婆世界眾生與釋迦佛有緣,
這是解脫生死輪回的緣
提要:
■ 釋迦佛找到了解脫苦的方法,還是從逾城出家開始的
■ 快樂的地方往往是難修行的地方
■ 不理解佛法,佛門充滿假相,修行就更渺茫
■ 娑婆世界眾生與釋迦佛有緣,這是解脫生死輪回的緣

  釋迦佛找到了解脫苦的方法,還是從逾城出家開始的

就像輪子沒有一個開頭的地方,眾生的苦也是如此,一直在六道輪回中轉動,你想找出它是從哪兒開始的,找不到的。人世間這麼長的歷史,到今天,世俗上的人沒有一個能真正找到解決苦的辦法,只有釋迦佛找到了,佛偉大就偉大在這裡。

釋迦佛能夠找到苦的根源、解脫苦的辦法,還不是從逾城出家開始的?假如有人說“釋迦佛當年用不著出家,在家也能修得好”,這就把釋迦佛成功的歷史否定,就等於否定釋迦佛。一切的功德一切的成就,照佛的歷史來講,都是從出家開始的。

快樂的地方往往是難修行的地方

快樂的地方都是迷惑人的地方,如果這個快樂的地方有善知識、有菩薩、乃至於有佛,能經常給你教導,這還有點保證,因為你是在善知識身邊。可是你想成就,還是會延緩很多年。拿娑婆世界這麼苦的地方來做比較,佛在介紹極樂世界時提到,像極樂世界這麼殊勝的地方,娑婆世界修一天要勝過極樂世界修一百年。這個一百年可是極樂世界的年代,不是娑婆世界年代。有人拿電子計算機計算過,要多少億的年,數字長得來我也沒辦法背出來。

不理解佛法,佛門充滿假相,修行就更渺茫

如果你不提這些話,你就在把釋迦佛的法掩沒,否定,釋迦佛的話就是法,你不根據釋迦佛的話去理解,你的修行更加渺茫。末法時期眾生修行為什麼沒多大希望?因為充滿著人為制造的假相。經書上這個話,就是釋迦佛給我們敲的警鐘:修行要苦修行。條件好,這是適合不願意苦修行的人,你叫他苦修行,他寧願不修了,那麼佛大慈大悲,讓他到個快樂的地方去修吧,所以歷史上有個老爺廟,裡邊生活舒服得很,當然進老爺廟的這些老爺要交很多很多的銀元。這是宗大師悲心的關系,意思是說總比你不修行浪費一輩子好啊。現在人病為什麼好得慢?不說醫生的水平,至少跟吃的藥大有關系。現在的中藥質量大有問題,有的醫生開了方子不叫你在外面配,他自己有個配藥房,價格比外面貴,可是藥也比外面好,所以他看病效果好。到一般的藥鋪裡去抓藥,總覺得效果慢得很,即使慢也比你不吃好啊。可是當你遇到了能快的條件,你為什麼不要呢?

娑婆世界眾生與釋迦佛有緣,這是解脫生死輪回的緣

我們今天作為南瞻部洲的眾生,尤其是母胎生下來的人身,那是極其殊勝的。以這樣條件去修行,極快極快,你為什麼不要呢?每個宗派都好,但是離開了佛的教導就不好。宗派是弘揚佛陀的教法,而不是為了人多錢多。釋迦佛到娑婆世界成佛受十方如來贊歎,釋迦佛來娑婆世界成佛,原因是娑婆世界是最苦的地方,因為有釋迦佛來娑婆世界成佛說法,所以兩千五百年以後的今天,我們還能得到佛法的智慧,還能走上解脫的道路,這離不開釋迦佛的悲心,這個悲心夠殊勝的了。娑婆世界眾生跟釋迦佛因此就有了緣。

現在大家都喜歡講緣,其實世間上講的緣很低級庸俗,他們對什麼叫緣都沒有搞清楚。從前有一年上海一個大學請我去開講座,我在黑板上寫了二十八個題目,說“今天你們喜歡聽哪個題目,我就講哪個題目。”這些大學生特別感興趣的就是“什麼叫緣分”。可是他們滿腦子都是男女相愛的緣分,作夫妻的緣分,這是生死流轉的緣分。而我們今天娑婆世界眾生跟釋迦佛的緣分,那可是解脫生死輪回的緣分。
 
出家是悲愍眾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19)

傅味琴
2006.3.12為清涼山佛學苑四眾弟子作開示
(於2006.3.7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佛弟子要有釋迦佛的細胞,
總該表現出釋迦佛的精神
提要:
■ 厭惡娑婆世界的佛弟子,有緣成無緣
■ 願往生他方世界的眾生,要滿他願,但也不要把生長你的國土說得那麼不行
■ 眾生都有佛性,修行的目的是從骯髒修成清淨
■ 佛弟子要有釋迦佛的細胞,總該表現出釋迦佛的精神
■ 希望你學釋迦佛的法,在釋迦佛成道的世界證果成道

厭惡娑婆世界的佛弟子,有緣成無緣

人人都喜歡跟有緣的人在一起,偏偏現在有些人不想跟釋迦佛在一起,還想離開娑婆世界。當年韋提希夫人因為兒子要把她害死,她起了瞋恨心,認為娑婆世界太骯髒了,從而厭惡娑婆世界,所以她要走。釋迦佛悲心,為了滿她的願,就顯神通讓她看到十方淨土,由她挑選。韋提希夫人也應該說跟釋迦佛有緣啊,因為她當年也是佛弟子。這麼好的緣,結果被她的兒子破壞了,當然也包括她本人起了厭惡娑婆世界的心。

娑婆世界眾生是苦,娑婆世界眾生確實造業很重,好事干得少,壞事干得多,確實是骯髒,那麼當年釋迦佛為什麼不拋棄娑婆世界呢?你到底是跟釋迦佛學,還是跟韋提希夫人學?這是很明顯的主題嘛。當然是對娑婆世界眾生要有慈悲心,而不應該有厭惡心。

 願往生他方世界的眾生,要滿他願,
但也不要把生長你的國土說得那麼丑惡

我並不反對往生他方世界。我只是把問題說說清楚。該怎麼做?還是應該照釋迦佛的教導去做:滿眾生願。如果這個眾生願意在婆婆世界轉世,就讓他轉世,你要贊歎他。如果他想到他方佛土去,你也滿他的願。比如我們國家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愛國,希望大家把中國建設好,從前不是有支歌嗎,“洋裝穿在身,一顆中國心”。當你想到美國去的時候,國家也對你贊歎,還幫助你去,但是希望你去了要愛國。也就是說你不能把生長你的故鄉看得如此的不行。

眾生都有佛性,修行的目的是從骯髒修成清淨

如果說中國窮,永遠窮,中國人太骯髒不講衛生,好不了啦!這就錯了,這就違反了佛法的道理。一切都能變,怎麼會好不了呢?今天中國不是富起來了嗎?我小時候,別說小城市,就是上海這樣的大城市,照樣有人在馬路上小便,還有人大便呢。難道他們不喜歡干淨啊?每個眾生都有佛性,連只小狗大便完了也懂得用土去掩蓋掩蓋,哪個眾生不喜歡干淨啊?為什麼有人隨地大小便?貪方便啊!眾生的習氣,懶呀!今天上海也好,各個城市也好,這些還看得見嗎?我多年前去過張家港,張家港是全國聞名的衛生城市,還不是從骯髒變成干淨了?

佛弟子要有釋迦佛的細胞,總該表現出釋迦佛的精神

在我看來,你跑到一個富裕干淨的地方去,還比不上留在祖國,把祖國建設得富裕、干淨,否則我們為什麼稱地藏菩薩是大願地藏菩薩?你既然喜歡離開,那麼去淨土總比你到三惡道好啊,釋迦佛甚至叫阿羅漢也不要涅槃,要留在世間,十六尊大阿羅漢接受釋迦佛的叮囑,長住生死林。這些事實你不考慮,你能進入佛之知見嗎?所以會形成末法時期,就是因為長期以來佛教歷史上很多人搞片面、搞掩飾、搞誤導。我這些話是根據釋迦佛的教導講的,我這個老師既沒有證果也沒有成道,可是我總覺得自己身體上有釋迦佛的細胞,至少可以說在我的八識田中有釋迦佛說法的種子。有了這個種子,有了這個細胞,多少會表現一點釋迦佛當年的精神。

希望你學釋迦佛的法,在釋迦佛成道的世界證果成道

我弘揚的是釋迦佛的法,我也希望你學習釋迦佛的法。希望你們既來之則安之,繼續學下去。過去有許多同學留不住走了,假如老師同學們挽留,他還要起瞋恨心呢,意思:這兒總是要留人。從前在福鼎的時候,有個比丘尼就跟我提過,隨來隨去那豈不更好嗎?我回答她:這兒是辦學,不是開旅館。我這樣的心態我這樣的願望沒有錯吧,至少有點釋迦佛的精神?釋迦佛是希望我們在娑婆世界證果成道。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