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味琴居士:出家是悲愍眾生求解脫,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40~49)


 2025/4/21    熱度:63    下載DOC文檔    

出家是悲愍眾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40)

傅味琴講於 2006.3.19
(於2006.3.7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佛弟子不學佛法,把錯誤的東西帶進了
佛門,這個破壞力量就大了
提要:
 ■ 如果大家都不殺生,戰爭就沒有了,眾生起的斗爭心非常殘酷,連親人都要
  毀滅
 ■ 當佛弟子貪瞋癡起來的時候,他已經離開了佛的教導
 ■ 佛弟子不學佛法,把錯誤的東西帶進了佛門,這個破壞力量就大了
 ■ 進了佛門不學法,不斷煩惱,搞自己的一套,這個風氣使得今天的佛法發揮
  不了應有的作用

如果大家都不殺生,戰爭就沒有了,
眾生起的斗爭心非常殘酷,連親人都要毀滅

如果大家都受五戒,不殺生,誰也不肯去研究武器,戰爭就沒有了,整個世界不就和平了嗎?即使達不到世界上的人個個證阿羅漢果,問題也不大,冒起火來打人,最多用拳頭打打。即使打死人,也不過一個兩個。假如是核武器爆炸起碼死幾十萬。眾生的貪瞋癡很殘酷的呢,一個家庭本來蠻好的,夫妻倆在兩個單位工作,十年動亂期間參加了不同的造反派。白天造反派武斗,夫妻倆晚上回家繼續武斗,結果老婆打丈夫,丈夫打老婆,不打說你階級立場不穩。眾生的貪嗔癡煩惱可怕到這個程度,連親人都要毀滅。

當佛弟子貪瞋癡起來的時候,
他已經離開了佛的教導

有人說,“現在佛門裡也是貪瞋癡泛濫,你們嘴上說釋迦佛多麼偉大,如果全世界都信佛了,還不是跟你們一樣,貪的時候照樣貪,癡的時候照樣癡,瞋的時候照樣吵,打擊排擠照樣來?”我們應該明白,當佛弟子貪瞋癡煩惱起來的時候,他已經離開了釋迦佛的教導。比如說,學校的老師總是反對學生做小偷,可是這個學生受了社會上不好的影響去做小偷了,這是他本人問題,你不能怪老師啊。

佛弟子不學佛法,把錯誤的東西
帶進了佛門,這個破壞力量就大了

到底什麼原因會搞成這個樣子?就是外魔內魔,內外夾攻的結果。外魔是那些旁門外道,以及魔王波旬;內魔是自己的煩惱。外魔內魔一發展,可怕得很。可是釋迦佛照樣有辦法,否則修行不是白修了?所以最可怕的不是內魔、外魔,而是佛弟子不再學佛法,不再聽釋迦佛的話,不照釋迦佛的話修行,自搞一套,而且還把邪知邪見、魔道外道的種種歪風邪氣搬到佛門來,在清淨佛門裡進行污染。

真正由外面人搬到佛門來的邪的東西很少,信別的宗教的人即使稱我們是魔鬼,可他進佛門參觀,還很講究禮貌,即使請他講話,他也是講一些禮節上的話。可怕的是進入佛門的人,還去接受世間上乃至於旁門邪道、魔道的觀點,再把這些影響,通過你佛弟子這個通道帶進佛門來,這個破壞力量就大了。

進了佛門不學法,不斷煩惱,搞自己的一套,
這個風氣使得今天的佛法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

今天不管出家在家,進了佛門不做好的榜樣,不學法,更不斷煩惱,盡搞自己的一套,這個風氣越來越大,使得今天釋迦佛的佛法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起不了應有的威力。而且他們很容易吸引、迷惑那些初進佛門的本來很有善根的人,因為今天佛門裡很少聽得到佛法,有善根的人來到佛門只是燒燒香拜拜佛,可是他們每個人都帶著世俗的習氣、世俗的愛好、世俗的煩惱,剛好碰到這批人,所以容易相應、容易靠攏、容易受感染。
 
出家是悲愍眾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41)

傅味琴講於 2006.3.19
(於2006.3.7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佛出家就是為了研究眾生的煩惱,
調伏眾生的煩惱,調伏的方法
歸納起來就是戒定慧
提要:
 ■ 在正法處拐了彎,就開始了末法時期的演變
 ■ 大家都成了正邪不分的糊塗蟲,佛門才會有今天這樣的腐敗
 ■ 佛出家就是為了研究眾生的煩惱,調伏眾生的煩惱,調伏的方法歸納起來就
  是戒定慧
 ■ 戲論就是假相,佛說法就是要滅諸戲論,戲論滅了,真谛就出來了
 ■ 釋迦佛說法,為的是導引眾生進入佛之知見,放不下世俗的習氣觀點,是因
  為你覺悟不到家
 ■ 釋迦佛說法是為眾生指路,使你從有漏法的戲論中走上一條解脫的路

在正法處拐了彎,就開始了末法時期的演變

引用他們幾句明顯的話就容易明白了,比如:“你們很好,老師講的是正法,可是,”就從這兒開始拐彎了。“現在是末法時期,要求不能這麼高啊。”“老師講法就講正的一面,別去指出人家錯誤,弄得人家挺不歡喜的。”“要求太高了,人家就不敢進來了。”聽起來全是道理。而這些受到批評指正的人,一聽這些話,覺得是說到心裡去了,你這一套咱們合得來。就是這麼演變的。

大家都成了正邪不分的糊塗蟲,
佛門才會有今天這樣的腐敗

有人也許會想:老師你這些批評指正的話,我進佛門幾十年了,怎麼沒有聽到過,一般都是說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可能幾百年也沒有人講過,誰也沒有給你敲響警鐘,大家都成了正邪不分的糊塗蟲,所以佛門才會有今天這樣的腐敗。

佛出家就是為了研究眾生的煩惱,調伏
眾生的煩惱,調伏的方法歸納起來就是戒定慧

釋迦佛當年出家,到底為什麼?說簡單一點,就是為了研究洞察眾生的煩惱,他所追求的就是如何去調伏眾生的煩惱,也就是通常講的度眾生。難道釋迦太子逾城出家,是為了有很多人朝他磕頭?他在王宮裡是王太子,哪個不向他磕頭啊?難道他出家是為了收紅包包?皇宮裡金銀財寶全是他的,他都不要了,還稀罕這些。所以釋迦佛出家、成佛、給我們講經說法的目的就是要調伏眾生的煩惱。調伏的方法很多,歸納起來無非是戒定慧,再廣開就是八萬四千法門,戒律有兩百五十條、三百四十八條,還有三千威儀八萬細則,全是為了調伏眾生煩惱,所以稱為“諸調伏”。

戲論就是假相,佛說法就是要滅諸戲論,
戲論滅了,真谛就出來了

有史以來,世間上種種的思想、觀點、學問很多很多,這些全是有漏法,既然有漏,就叫戲論。論就是論點觀點,戲論就是假相。演戲都是假的,假的總是假的,靠不住的啦,演了一會兒就恢復原來狀態,哪怕演得很像,也是假相。昨天你們演的觀世音菩薩是假的,你們男眾部過去一個演佛陀的,現在跑去工作了,別說是想成佛,連出家念頭也沒有了。世間上的一切,即使你很認真,戲總是戲啊。釋迦佛說了四十九年法就是要滅掉各種戲論,戲論滅掉了,真谛就現出來了,再也不會鬧什麼斗爭了,這就是調伏。

釋迦佛說法,為的是導引眾生進入佛之知見,
放不下世俗的習氣觀點,是因為你覺悟不到家

怎麼滅掉戲論呢?釋迦佛說法四十九年,導引眾生進入佛之知見,在佛的知見裡就沒有世間上的戲論,也沒有世間上的種種觀點。首先要滅掉世俗習氣、世俗愛好、世俗生活習慣,再深入進去,世俗一切的觀點、學問,哪怕它極其多、極其繁雜,全都要放下。說“放下不容易啊,”正因為不容易,所以釋迦佛說了四十九年法。這四十九年法當然是有層次,有步驟,也有程度的深淺,總的來說,全是破除世間上的戲論,你不學法,你沒有釋迦佛的智慧,你怎麼破除這些戲論啊?因為你的覺悟不到家呀。

釋迦佛說法是為眾生指路,
使你從有漏法的戲論中走上一條解脫的路

假如你破除了世間上種種有漏法的戲論,是不是能得到解脫了?還不能。到那時釋迦佛告訴你,佛說的法也是化城。這就好比一開始釋迦佛告訴你,“你們看,前面有一個莊嚴的城市、一個佛國、一個淨土,非常莊嚴,你們想不想進去啊?”大家說“想啊。”那就趕快往這條路走啊。
 
出家是悲愍眾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42)

傅味琴講於 2006.3.19
(於2006.3.7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一“有”就不是彼岸,就不是淨土,
一“有”你就繼續停留在遠方
提要:
 ■ 釋迦佛給你指的路,實是為了調伏眾生煩惱所作的善巧方便
 ■ 眾生斷盡了煩惱,才明白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法門
 ■ 一“有”就不是彼岸,就不是淨土,一“有”你就繼續停留在遠方
 ■ 既然煩惱斷盡即是彼岸,可知彼岸即在此岸
 ■ 東門苦走西門,西門不究竟走南門,走到煩惱斷盡,你才明白四門都在一個
  城市裡
 ■ 有煩惱西方淨土相隔十萬億佛土,無煩惱一剎那就到,心淨則土淨
 ■ 有漏即有煩惱,無漏即滅諸煩惱,結果也不同,一個不得解脫,一個能得解脫
 

釋迦佛給你指的路,實是為了
調伏眾生煩惱所作的善巧方便

釋迦佛為什麼要講四十九年法?因為你不認得路,總得給你指導呀。假如你離開了釋迦佛的引導,那必然會走到邪路上去;按照釋迦佛的引導去做,你就走上了這條解脫之路。

其實這個城市是釋迦佛現神通變化出來給你看的,所以叫化城。你這樣一步一步往前走,你朝著一定的目標,努力往前走這都是必要的,因為你這個時候還在路上,還是努力趕路的階段。目的地就是解脫,就是彼岸,就是釋迦佛給你指的那個地方。假如你有一天走到了,到那時從前釋迦佛在路上給你作的指導,你也要放下了。要按照釋迦佛的教導往前走,可是又不能執著。對法養成了執著的習慣,你到了目的地還要往前走,這有必要嗎?釋迦佛四十九年的教法主要是為了調伏眾生的煩惱,僅僅是一個善巧方便呀。

眾生斷盡了煩惱,
才明白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法門

其實八萬四千法門都是方便法門,都是給你一個方便。如果你真的走到了,你確實感覺到這個地方身心舒暢,好像是另外一個世界,所謂叫常樂我淨。再看釋迦佛說的這個城市怎麼沒了?才會明白,這個城市是化城,主要為引導你從此岸走到彼岸,從有煩惱的眾生證到沒有煩惱的阿羅漢果,釋迦佛度眾生就是這麼度的。

一“有”就不是彼岸,就不是淨土,
一“有”你就繼續停留在遠方

如果你越走越近,已經在門口了。你忽然起了一個執著的念頭,一執著,這個城市又遠了,又在前面了,你就進不了了。一“有”就不是彼岸,一“有”就不是淨土,你抓住一個“有”,不管是彼岸也好,淨土也好,化城也好,繼續停留在遠方。

既然煩惱斷盡即是彼岸,可知彼岸即在此岸

再進一步說,從此岸到彼岸這也是一個方便說法,也是一個比喻,好比中間有條河,我們在的地方叫此岸,過了河就叫彼岸。既然彼岸是化城,煩惱斷盡即是彼岸,可知彼岸即在此岸。你本來就在這個地方,你不過糊塗,不明白罷了,所以說佛四十九年說法實際上沒有說過一個字。

東門苦走西門,西門不究竟走南門,
走到煩惱斷盡,你才明白四門都在一個城市裡

比如說,城市有四個城門,你在東門起了煩惱,本來沒有什麼眾生不眾生的,因為你起了煩惱了就叫眾生,這不過是個名相呀。你問釋迦佛:我很苦,我要想到一個解脫的地方去。釋迦佛就跟你說:你往前面走。叫你離開這個地方。你想想對啊,這個地方這麼苦,就從東門走到南門。好比聽聽法就忘了苦,煩惱就好了一點,可是心裡還有氣。釋迦佛又跟你說:你繼續往前走。又從南門走到西門,西門走到北門,到了北門,看到釋迦佛坐在那兒,你確實感到舒服啊。其實你東南西北走來走去都這個城裡,因為你本來就在這個城市裡,你起了煩惱了糊塗了,釋迦佛叫你醒過來,你醒不過來,只好哄著你往前走。醒過來了才明白,你本來就在這裡。說到底沒有此岸也沒有彼岸,而是有煩惱沒煩惱,有煩惱就叫此岸,沒煩惱就叫彼岸。

有煩惱,西方淨土相隔十萬億佛土,
無煩惱一剎那就到,心淨則土淨

再舉個淨土的比喻,釋迦佛說過西方極樂世界在娑婆世界的西方,要過十萬億佛土,又說能一剎那就到,這就令人想不通了。真正說明白:我在的地方就是淨土,因為起煩惱了,淨土變穢土,煩惱沒有了,就變了淨土了,所以一剎那就能到,因為本來就在這個地方。

有漏即有煩惱,無漏即滅諸煩惱,
結果也不同,一個不得解脫,一個能得解脫

所以釋迦佛這麼說那麼說,一會兒說三大阿僧祇劫成佛,一會兒說即身成佛,一會兒說淨土很遙遠,一會兒說心淨就是土淨,一會又說一剎那就到,又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都是為了讓眾生高興高興,快快斷煩惱,往前走呀。等你明白過來了,你才會懂得釋迦佛所說的法都是方便。僅僅是世間上的戲論是有漏法,釋迦佛講的法是無漏法,所以結果就不同,一個不得解脫,一個能得解脫,這就叫“悲憫世間有诤諸調伏”,今天給你們講到這兒。
 
出家是悲愍眾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43)

傅味琴講於 2006.3.22
(於2006.3.7 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悲憫世間有诤諸調伏”,南洲眾生剛強難調,
一養成習慣,就更難調伏
提要:
 ■ “悲憫世間有诤諸調伏”,南洲眾生剛強難調,一養成習慣,就更難調伏
 ■ 學法修行要他改變就不樂意了,他寧願保持自己的錯見、散漫和傲慢的脾氣
 ■ 末法時期眾生的修行方式,僅僅是信仰上的精神安慰,因為他離開了釋迦佛
  的教導
 ■ 不知佛法,不知什麼叫“六和”,即使分開了,還是和不起來
 ■ 沒有智慧去閉關,菩提心發不出來,煩惱滅不掉,自己卻著魔了
 

“悲憫世間有诤諸調伏”,南洲眾生剛強難調,
一養成習慣,就更難調伏

“悲憫世間有诤諸調伏,立解脫道令眾得依怙”,我們都是南瞻部洲的眾生,南瞻部洲眾生剛強難調,長期以來已經養成習慣了,一養成習慣,更難調伏。而且眾生無始以來生死流轉,煩惱習氣也養成習慣了,對煩惱習氣招來的苦,也養成習慣了。每個人都知道煩惱會招來苦,也都有體會,可是要他改變習慣跳出苦,他就會感到不自在,不自在就是苦,他寧願拖拖拉拉,這麼樣保持下去,所以度眾生出苦海,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明明知道苦,又在受苦,又不想擺脫苦,釋迦佛就稱之為娑婆,娑婆就是“堪忍”的意思。這麼苦,眾生竟然忍得住,因為他一切都養成習慣了。修行就是轉變觀念,改變習慣,可是眾生不願意,所以釋迦佛說眾生愚癡顛倒。

學法修行要他改變就不樂意了,
他寧願保持自己的錯見、散漫和傲慢的脾氣

這種情況我們也看得多了,這兩三年來,來到我們這兒學法的人很多,來的時候都是高高興興,充滿希望,走的時候呢?一般都說“你們很好”。也有發心常住的半途回家了,說不適應。什麼叫不適應?就是你要我改變,我不願意改變。那麼你改變了不就適應了嗎?他寧願保持自己原來的邪見、錯見、自由散漫的生活習慣、傲慢的脾氣。

說起來是來學法修行的,學法修行要他改變那就不樂意了。他要像過去那樣,舒舒服服,自由散漫,在這種生活裡修行。

末法時期眾生的修行方式,僅僅是信仰上
的精神安慰,因為他離開了釋迦佛的教導

不肯改變習氣,不肯斷煩惱,以為只要每天燒香磕頭,敲木魚念經,就是修行,這就是末法時期眾生的修行方式。你這樣修行能解脫痛苦、了脫生死、證阿羅漢果?能成佛嗎?最多是一個宗教信仰上的精神安慰。所以末法時期的修行人,幾乎都是一輩子空忙,因為他完全離開了釋迦佛的教導。

不知佛法,不知什麼叫“六和”,
即使分開了,還是和不起來

就算你這樣,也不見得你會過太平日子,有的地方掛著牌子叫“六和”,裡邊卻天天吵架,因為她們不學佛法,只是念佛敲木魚,再發展下去必然是大家分開,所以大叢林變了小叢林,小叢林變了小廟,小廟只是兩三個人,還是和不起來。

沒有智慧去閉關,菩提心發不出來,
煩惱滅不掉,自己卻著魔了

有的人就干脆就去閉關,你能閉一輩子關嗎?有些地方真有修行人發心閉關半輩子,當然人家非常恭敬他贊歎他,可是他閉到後來,菩提心怎麼也發不出來,何況這樣的修行人現在能找到幾個?就算你真的在閉關,也只能伏煩惱,不能滅煩惱,滅煩惱要靠智慧跟煩惱作面對面的斗爭,從中戰勝煩惱。有的人既沒有智慧又不懂佛法,自己瞎搞,去閉關,結果發瘋了,人家就說他著魔了,其實著的是自己煩惱魔。
 
出家是悲愍眾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44)

傅味琴講於 2006.3.22
(於2006.3.7 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不學釋迦佛就錯,佛弟子哪可以離開僧團,
大乘佛教哪可離開群眾
提要:
 ■ 今天眾生愚癡顛倒,充滿邪見,人關在裡邊,煩惱也關在心裡
 ■ 不學釋迦佛就錯,佛弟子哪可以離開僧團,大乘佛教哪可離開群眾
 ■ 以世俗知見住小廟,收徒弟為養老,實是變相的還俗
 ■ 不動腦筋的修行,實是懶漢思想
 ■ 修行要在磨擦中去掉煩惱,逃避不是修行,沒人來惹你,修行就慢了
 ■ 供養財物是培福,修行是修戒定慧,現在眾生獨缺戒定慧
 

今天眾生愚癡顛倒,充滿邪見,
人關在裡邊,煩惱也關在心裡

釋迦當年雪山洞裡六年苦行,只有他一個人,也可以算閉關,也不過六年呀。今天的眾生愚癡顛倒、充滿邪見,能跟釋迦佛比嗎?釋迦佛做太子的時候就有了覺悟和智慧,他是為了探求宇宙人生真理、為了解決眾生的苦,憑著這顆菩提心逾城出家的。而你呢?面對煩惱沒地方逃,結果人關在裡邊,煩惱也關在你的心裡,煩惱也閉關了。煩惱可沒有被關死呢,從前有句老話:壓得越重,跳得越高,沒有智慧沒有覺悟亂搞,結果就是著魔。

不學釋迦佛就錯,佛弟子哪可以離開僧團,
大乘佛教哪可離開群眾

從前釋迦佛建立僧團,是從五比丘開始的,經書裡常有“千二百五十人俱”,都是大比丘。從沒見經書裡說:釋迦佛游化諸國,身邊只有一個阿難當侍者,其他弟子全都去住小廟了。了解了解釋迦佛當年的僧團,再看看我們今天,學釋迦佛就對,不學釋迦佛就錯,因為我們是佛弟子。哪可以離開僧團離開群眾的?

以世俗知見住小廟,收徒弟為養老,
實是變相的還俗

小廟在中國很普遍,小廟裡只收一兩個徒弟,後來發展成門口去抱一個孤兒養大,又是徒弟又是女兒,身穿了出家人的衣服,心裡充滿世俗的知見,所以能海上師說,中國的小廟就是變相的還俗。

不動腦筋的修行,實是懶漢思想

你們當學生的,在學法、工作、勞動上也很辛苦,你們有沒有嘗過腦力勞動的苦啊?我看你們是懶漢思想,都不肯多動腦筋,工作也不動腦筋,修行也不動腦筋。我是天天在動腦筋,每次講法我總要講兩三個小時,還不是我動腦筋動出來的?你們也應該像我這樣動動腦筋,講一點修行經驗給我聽聽,別全靠我來講。

修行要在磨擦中去掉煩惱,
逃避不是修行,沒人來惹你,修行就慢了

還有一種人在這兒也留不住,以出家人居多,理由就是這兒人太多,可能他前輩子也是住小廟的,養成習氣了。僧團是個大熔爐,是鍛煉人的地方,在這裡磨練能改變你的個性、習氣,讓你在人與人的摩擦中去掉煩惱,這就叫修行呀。逃避不是修行,現在修行人喜歡逃避,從大寺院逃到小廟,一吵架又逃去閉關,有人嫌娑婆世界太苦了,干脆逃到極樂世界去,進入蓮花只有一個人,沒人來惹他。這樣修行就慢得多了!釋迦佛說過,娑婆世界修一天勝過極樂世界一百年,這一百年換算成娑婆世界年份,數字長得記也記不住。而且下品下生十二大劫才開花,十二大劫就是一百六十一億萬年,要修這麼久蓮花才開,因為關在裡邊沒人來惹他。還有一類修行人想修得越快越好,最好今天證初果,明天二果,四天就證阿羅漢,再行三個月菩薩道就成佛,想快又不肯干,成了空想主義。

供養財物是培福,修行是修戒定慧,
現在眾生獨缺戒定慧

現在各寺院都擺有功德箱,你燒香拜佛,往功德箱裡丟錢,這是培福,只是增長福報。真正講功德,是修行的功德,修行是修戒定慧,你可沒有把戒定慧來做供養,因為你根本沒修戒定慧,現在的眾生只是錢多,獨缺戒定慧。《佛說阿彌陀經》上有句話: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往生淨土也要具足福與德,還不能少,福是指培福,德是修行。
 
出家是悲愍眾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45)

傅味琴講於 2006.3.22
(於2006.3.7 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修行要改變成不喜歡世俗熱鬧與世俗愛好,
不要與世俗知見同流合污
提要:
 ■ 有新同學來,我就高興,嫌人多,我也別發菩提心了
 ■ 學初地菩薩就要笑嘻嘻,不習慣笑也得學一學啊
 ■ 行菩薩道要滿眾生願,你一改變,大家都歡喜
 ■ 修行人不要習慣於孤獨、沉思、幻想,要以釋迦佛的教導來改變自己
 ■ 修行要改變成不喜歡世俗熱鬧與世俗愛好,不要與世俗知見同流合污
 ■ 發菩提心的人,看見眾生來學法要發歡喜心,要以他們的高興為自己的快樂
 

有新同學來,我就高興,
嫌人多,我也別發菩提心了

你們常說我這個老師到底是怎麼樣一個人,比如我到底喜歡人多還是喜歡人少?表面上看我這個老師喜歡人多,人越多我越高興,其實我是喜歡安靜。那為什麼我經常問“有沒有新同學來呀”,有新同學來是我就高興,沒有人來,我就歎氣?有人說:已經來這麼多人了,你還要人啊?這點人算多我也別發菩提心,也別行菩薩道了。

我是慚愧,發心這麼多年,到如今也不過一百多個人,可能是因為我沒有自己戴頂高帽子。有人卻對我說:那邊雖然人多,如果沒有高帽子,恐怕連二十個人都不會有。

學初地菩薩就要笑嘻嘻,不習慣笑也得學一學啊

還有的人說老師現在變得很天真風趣。你們看過我年輕時的照片,很瘦,臉非常嚴肅,從來不笑的,我在家裡也不笑的,今天怎麼老是笑嘻嘻啊?行菩薩道呀!學初地菩薩就要笑嘻嘻,不習慣笑也得學一學啊。

你們經常聽到我的笑聲,有人說:傅老師說起來忙得不得了,他還有時間說說笑笑?那是醫生叮囑我要放松放松,否則血壓升高咋辦呢?一笑人就放松了呀。

行菩薩道要滿眾生願,你一改變,大家都歡喜

說“老師上下樓,還要學生跟著扶一把?”這是事師組安排,主要是因為不能摔跤,因為高血壓一摔跤就怕中風。其實我一個人的時候反而輕松,有時我等不及,一個人一下子就下去了。有人就說:老師怎麼今天走得這麼快?研究出來,原來今天老師換了雙鞋,所以走得快。(眾笑)你想想,有人扶著我,我還能走快嗎?有的人總想來握握我的手,輪不到還會提請求,我都會同意,因為行菩薩道就要滿眾生願。你原來不是這個樣,也得改變改變,你一改變大家都歡喜。

修行人不要習慣於孤獨、沉思、幻想,
要以釋迦佛的教導來改變自己

我們這兒就有一個很成功的例子,有位同學從前喜歡一個人呆在房裡,她習慣於孤獨、沉思、幻想,不願開口。剛來時同學們引她笑,隨便你怎麼引,她都不笑,回答你:“有什麼好笑的?”問她:“你也說兩句。”“這有什麼好說的?”(眾笑)家裡人說她從前簡直不是過人的生活。前一個時期她的爸爸媽媽,奶奶來看她,大吃一驚,現在變好了呀,過人的生活了。(眾笑)她所以能改變,因為她肯聽我話,頭一天想不通,第二天想通了,第三天就改變了,因為我是老師嘛。這一改變無論家裡人,還是同學們都高興。修行就要改變,我們的改變是照釋迦佛的要求改變。執著於自己一套,不改變,怎麼叫修行呢?

修行要改變成不喜歡世俗熱鬧與
世俗愛好,不要與世俗知見同流合污

為自己修行,也要改變,改變成不喜歡世俗的熱鬧,不喜歡世俗的種種愛好。有些人進了佛門還帶著種種世俗氣,你們心裡要有覺悟,要不喜歡他們這一套,也不跟他同流合污,否則你修行怎麼修得好呢?

發菩提心的人,看見眾生來學法要發歡喜心,
要以他們的高興為自己的快樂

如果你是發菩提心修大乘菩薩法的,不但要證果,還要成佛,你也要改變,看見眾生要發歡喜心,眾生能夠來這兒聽法修行,應該為他高興,以他的高興為自己的快樂。
 
出家是悲愍眾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46)

傅味琴講於 2006.3.22
(於2006.3.7 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修菩薩法的人要為眾生作梵行侶,
帶領他們走在清淨道上,不要把懶惰作謙虛
提要:
 ■ 修菩薩法的人要為眾生作梵行侶,帶領他們走在清淨道上,不要把懶惰作謙虛
 ■ 菩薩看眾生猶如獨生子,哪能斷掉對眾生的愛,哪可以修成枯木頭
 ■ 有些人執著自己的身份,不願帶著小一輩往前走
 ■ 古代讀書為求官,隱居為清高,受了影響的佛弟子,菩提心就發不出來了
 ■ 執著身份和階層,能稱大乘嗎?苦海裡的居士也盼望能得度啊
 ■ 天下叢林飯如山,居士一退心就回家,不想改變,修行就更困難
 

修菩薩法的人要為眾生作梵行侶,帶領他們
走在清淨道上,不要把懶惰作謙虛

修菩薩法的人不要被眾生牽著鼻子走。不要跟著眾生屁股後面團團轉,是你是度他,而不是他度你,要有覺悟,不管他名多高,財多大,你應該帶領他們往修行路上走,起個引導作用,作為他們清淨道上的伴侶,這就是大乘修法。

假如你看見眾生就討厭,也不想幫助別人,理由挺漂亮,“我沒有水平幫助他,我自己都沒學好”,好像很謙虛,其實這是你的個性關系,實際上也離不開你的懶惰。

菩薩看眾生猶如獨生子,
哪能斷掉對眾生的愛,哪可以修成枯木頭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有天性的,父母對子女的愛沒有什麼不好,沒有父母的愛,小孩子生出來就會被丟到垃圾桶去,一個也活不了;沒有父母的愛,小孩子怎麼長大?沒有父母的愛,也就沒有我們的今天。進了佛門,父母愛的天性還是有必要保留,而且還要愛得更偉大,把這個愛放大到一切眾生身上,在眾生身上發揮你的父愛母愛,菩薩看眾生猶如自己的獨生子。修行是叫你斷掉世俗的愛,並沒有叫你斷掉菩薩對眾生的愛,這是觀念的轉變、習氣的轉變、情感的轉變,修行哪可以修成枯木頭?

有些人執著自己的身份,不願帶著小一輩往前走

前幾天男眾部來了一個出家人,據說第二天早晨就走了。這有點不好理解,千裡迢迢來到這兒,或者看了我們雜志,或者聽別人介紹,來的時候肯定印象很好,怎麼過了一個晚上就走了?別人告訴我,他說:“這兒居士太多”,這就奇怪了,出家人是人天師表,居士稱你師父,你不在居士面前做好榜樣,引導居士往修行路上走,反而跑掉了,那居士歸依僧也白歸依了。

現在有些出家人來了以後,這樣不適應那樣不習慣,但是他們本人卻自由散漫,還很傲慢。如果你有覺悟有智慧,你也應該帶領帶領居士往前走啊,怎麼會合不來呢?後來才明白,原來他執著於一個身份觀念:高的跟低的合在一起,有傷自己身份。

古代讀書為求官,隱居為清高,
受了影響的佛弟子,菩提心就發不出來了

這種風氣可能有幾百年了吧?當然也離不開儒教道教的影響,特別強調孤高,孤就是表示高,要高就必須孤,受這種影響,就出現了所謂的世外隱士。古時候的讀書人,一方面宣揚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為了求官,一方面討厭人,最好躲在深山裡過隱居生活。這不是矛盾嗎?可能他的意思是要麼做官,很榮耀,要麼干脆跑去做隱士,很清高。佛門裡的修行人受了儒教道教影響,慢慢佛法就被滅掉了。中國號稱大乘佛教,受了這種思想影響,菩提心就發不起來,出離法又不肯修,佛法不就滅了?

執著身份和階層,能稱大乘嗎?
苦海裡的居士也盼望能得度啊

這孤高的心態後來大大發展,如今居士成為“小眾”,執著身份和階層,這叫大乘嗎?難怪現在佛門裡當師的,從不重視怎樣去度居士,只跟居士們說:你學什麼法呀?居士只要到廟裡來供養供養,培培福就是了。沉溺在世俗苦海裡的眾生也盼望能得度啊。

天下叢林飯如山,居士一退心就回家,
不想改變,修行就更困難

長期以來佛門經過如此演變,今天要改變這種種的風氣很困難,尤其是你希望他改變,他卻不想改變,那就更困難。出家人反正天下叢林飯如山,居士脾氣難調,女生一批評就哭鼻子,男生一怄氣就躺在床上不想動,再不對明天回家。即使勸他別退心,他心想:“退心又咋的呢?我又不是頭一次退心。”這種人,上海土話叫老油條。
 
出家是悲愍眾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47)

傅味琴講於 2006.3.22
(於2006.3.7 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佛弟子應該在佛指引的道路上往前走,
自己要走在解脫道上,也要引導眾生走在解脫道上
提要:
 ■ 出家人要內護正法,也要調動居士力量弘揚正法引導眾生
 ■ 大應該大在發菩提心引導眾生上,切不可毀了自己的法身慧命,毀了佛說的
  四十九年教法,這條度眾生的船
 ■ 眾生難調難伏,菩薩難行能行,眾生沒希望了,你成就也就沒希望了
 ■ 佛弟子應該在佛指引的道路上往前走,自己要走在解脫道上,也要引導眾生
  走在解脫道上
 ■ 發菩提心廣度眾生,也要有解脫道的功德,才能完成菩提大道
 ■ 有釋迦佛教給我們的法,再沒信心,豈不等於不信佛了
 

出家人要內護正法,
也要調動居士力量弘揚正法引導眾生

釋迦佛講了四十九年法,全都是調伏眾生的方法,今天釋迦佛涅槃了,誰來掌握這些法給眾生做引導啊?還得發菩提心行菩薩道的人辛苦一點,首先就是發菩提心的出家人。出家人是內護正法,居士是外護,釋迦佛的正法全交給了出家人。

可是如今末法時期,很多出家人不護正法,居士只知以財護法,廟修得富麗堂皇,裡面卻聽不到講經說法。這樣的情況下,為了恢復正法,就要調動一切力量,只要確實是發菩提心,悲憫眾生,不為名不為利,懂佛法的善知識,哪怕是居士也應該弘揚正法、引導眾生。

大應該大在發菩提心引導眾生上,切不可毀了自己的法身慧命,
毀了佛說的四十九年教法,這條度眾生的船

所謂大阿羅漢、大比丘、大居士,或者大善知識,這個大應該大在發菩提心引導眾生上。假如不發菩提心不引導眾生,看見眾生就避開,這個“大”又體現在什麼地方呢?那麼你自己好好修行了生死吧,總算你個人得到解脫了,但是你既不懂法,又整天敲敲打打,既不大又不小,毀了自己法身慧命,毀了整個佛教事業,也毀了佛說的四十九年教法,這條度眾生的船。

眾生難調難伏,菩薩難行能行,
眾生沒希望了,你成就也就沒希望了

我們修行要有堅固的菩提心,就是遇到再大的障礙,再大的困難也不退。佛經上說:哪怕熱鐵輪在我頭上轉,也不退菩提心。我們學佛就要按釋迦佛講的話去做。眾生難調難伏,就靠你一顆菩提心,慢慢引導,千方百計的教化,使他難調能調,難伏能伏,所以菩薩行稱為難行能行。如果你灰心、失望、退心,眾生就沒希望了,你本人修行也沒希望了。

佛弟子應該在佛指引的道路上往前走,自己
要走在解脫道上,也要引導眾生走在解脫道上

引導眾生往前走,方向要明確,道路要搞清楚。既然是佛弟子,就應該在釋迦佛指引的道路上往前走,出家的目的就是為了解脫生死,也包括男女居士,都是為了求解脫。所以必須自己要走在解脫道上,也要引導眾生走在解脫道上,這是唯一的道路。

發菩提心廣度眾生,也要有解脫道的功德,
才能完成菩提大道

有人說:我走的是菩提大道。菩提大道本身就包含了解脫道,菩提道次第裡:下士修法是人天道,中士修法就是解脫道,上士修法是菩薩道,所以菩提大道就包含著解脫道,沒有一尊佛是沒有了脫生死的。發菩提心廣度眾生,也要有解脫道的功德,這才能夠完成菩提大道。

有釋迦佛教給我們的法,
再沒信心,豈不等於不信佛了

有人說:“我是個凡夫,我沒有這麼大的智慧呀。”你沒有這麼大的智慧,可是我們有釋迦佛教給我們的法。釋迦佛對我們娑婆世界眾生真是大慈大悲,十方如來都贊歎他這樣的悲心難能稀有,能夠到眾生脾氣最壞的娑婆世界來成佛度眾生。如果我們對修行再沒有信心的話,那就等於對釋迦佛沒有信心,豈不等於不信佛了。
 
出家是悲愍眾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48)

傅味琴講於 2006.3.22
(於2006.3.7 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四谛法是解脫法,
要以解脫道來作為我們修行的依靠
提要:
 ■ 求保佑不修行,不學法成無知,任意錯解亂說,這種信佛成了迷信
 ■ 釋迦佛把路鋪好了,你偏不走,佛也救不了你
 ■ “立解脫道令眾得依怙”,要以解脫道來作為我們修行的依靠
 ■ 四谛法就是解脫法,能解脫生死,所以說苦集滅道是根本法
 

求保佑不修行,不學法成無知,
任意錯解亂說,這種信佛成了迷信

有些信佛的人,對自己修行沒有信心,一種,信佛為求保佑,至於修行能證阿羅漢果,能夠成菩薩、成佛,他不信。

還有一種人,信了佛不學法,無知得很,且不說生死怎麼了,出離法怎麼修,成佛怎麼成?他不知道,連什麼叫阿羅漢,菩薩怎麼解說,佛是啥個意思?他也不知道。一問三不知,這還算是個老實人,但也有人偏要來一個錯誤的解說。前幾年有個地方的佛教協會請我去對當地的當家、住持講課,稱為骨干培訓班。據說,當地人對阿彌陀佛是這麼解說的,阿彌是一個人,陀佛又是一個人。這些人把佛教搞得亂七八糟,這種信佛,那不是道道地地的迷信嗎?

釋迦佛把路鋪好了,你偏不走,佛也救不了你

如果你是真信佛,能學佛法,你的福氣可大了,你要走上解脫生死的路,釋迦佛已經把路給你鋪好了,人天道的路、解脫道的路、菩薩道的路、乃至成佛的這條菩提大道的路,釋迦佛全鋪好了,你只要肯走上去就行了,這是釋迦佛對我們的慈悲,對我們的恩德。有這麼好的條件,可是有人偏不走,那真叫自作孽不可活,對這樣的佛弟子釋迦佛不光是歎氣,還要掉淚呢。你自己要下三惡道,這就沒辦法了?所以說佛也有救不了的眾生,因為他自己願意進地獄嘛。

“立解脫道令眾得依怙”,
要以解脫道來作為我們修行的依靠

“立解脫道令眾得依怙”,依怙就是依靠,我們要使所有的眾生都依靠佛的教導,走上這條解脫道。當然我們首先要以解脫道來作為我們的依靠,解脫就是解脫生死。可假如你不學解脫法,你怎麼解脫生死?比如人兩條腿被繩子綁起來了,還打了個結,一點不自在。他想得到解脫,那必須要把這個結解開。可是這個人不會解結,那就沒希望了。有的人自稱是修行人,可他解脫生死的方法不懂,在解脫道上一步也不肯走,那又怎麼能叫修行人呢?

四谛法就是解脫法,能解脫生死,
所以說苦集滅道是根本法

我們都是釋迦佛的聲聞弟子,聲就是聲音,聞就是聽到,我們聽到釋迦佛給我們講的法,照佛講的話去修,就叫聲聞弟子。從佛教的歷史來看,釋迦佛成道後去鹿野苑說四谛法,五比丘就證了阿羅漢果,解脫了生死,解脫法就是四谛法,聲聞弟子哪能不學四谛法的?而中國的佛門長期以來,四谛法不修,也沒人講,即使大乘經典裡也有提到四谛法,可沒人作廣大地解說,更沒有指導我們去修四谛法。

苦集滅道是根本法,修行人最根本是要解脫生死,按照四谛法去修,就能了脫生死,所以這條路就叫解脫道。這是釋迦佛樹立起來的,是一切眾生都必須依靠的,所以“悲憫世間有爭諸調伏,立解脫道令眾得依怙”,這兩句話非常重要,今天講到這兒。
 
出家是悲愍眾生求解脫,
 修行是探索宇宙人生求真理(49)

傅味琴講於 2006.3.23
(於2006.3.7 釋迦佛出家紀念日起講)
 
佛陀的智慧是圓滿的,世間上的智慧是有漏的,
它會給絕對真理蒙上面紗
提要:
 ■ “十方”“勝者”“菩薩”都是名相,名相雖是假名,但也方便了我們的
  思維和說明問題
 ■ 佛陀的智慧是圓滿的,世間上的智慧是有漏的,它會給絕對真理蒙上面紗
 ■ 世間上人憑自己有限的知識,加上他們的執著和顛倒,必然會對佛陀的智慧
  不理解,最後就是不接受
 ■ 世間人對佛法的不認可,加上佛弟子自身的腐敗,或被世間法所同化,
  而真正的佛法就被消滅了
 

“十方”“勝者”“菩薩”都是名相,名相雖是假名,
但也方便了我們的思維和說明問題

“十方一切勝者及菩薩,枯煩惱海熾燃智慧焰”,“十方”,十個方向,四面八方再加上方下方,“一切”是所有的意思,“勝者”,是殊勝的人,“菩薩”是自覺覺他,自己能覺悟,又能使別人覺悟,這樣的人就稱菩薩。這些都是名相,名相雖是假名,去掉了名相也沒法說清楚。人間有了語言文字,生活的各方面就方便了,語言文字方便了我們的思惟,使我們講話、思考問題越來越清楚,越來越明白,使人間的生活越來越豐富。

佛陀的智慧是圓滿的,世間上的智慧是有漏的,
它會給絕對真理蒙上面紗

可是從究竟的真理來看,所謂越來越豐富,實際上是越來越復雜,所謂越來越發展,實際上是越來越迷茫。這些道理只能在佛門裡講,在佛門外面這些話是講不通的,所以世間法出世間法是兩條道路,世俗上的智慧跟佛陀的智慧也是兩種性質。佛陀智慧是圓滿的,是覺悟的,世間上的智慧也有覺悟,不過這個覺悟不圓滿、有漏洞。世間上的智慧發展下去,會不會達到佛陀這樣的圓滿無漏?應該說,世間上越復雜越發達,越是掩蓋了宇宙人生真正的本來面目,它是在宇宙人生本來面目這個絕對的真理上,一層又一層蒙上了迷茫,好比在人眼上蒙上了面紗。

世間上人憑自己有限的知識,加上他們的執著和顛倒,
必然會對佛陀的智慧不理解,最後就是不接受

比如有的方面,世間上的觀點跟佛教沒有矛盾,在這些方面佛教就被人們所認可,認為佛教是偉大的。但是世間上人又根據自己有限的知識、經驗,在不斷地推出新的觀點、做法,那就跟佛陀的智慧相反了。再加上他們的執著、顛倒,在這些方面他們就逐漸逐漸跟佛教的觀點融合不起來了,再這樣發展下去,必然會對佛陀的智慧不理解,不認可,最後就是不接受。

世間人對佛法的不認可,加上佛弟子自身的腐敗,
或被世間法所同化,而真正的佛法就被消滅了

佛教將來的消亡並不是一下子就消亡的,是一點一點累積起來的結果,要經過逐漸逐漸的演變,數量上也是逐漸逐漸增大,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如果世間上有一個人對佛陀的智慧不理解、不認可、不相信,那麼佛法就在這個人身上消滅了;假如有兩個人不認可,那麼就在這兩個人身上消滅了;假如有兩萬、兩百萬人,那佛法就在這兩萬、兩百萬人的范圍裡不存在了,這是從數量上講。從質量上講,佛門裡佛弟子自身逐漸腐敗,佛法在世間人眼裡,就成了一種腐化的、被攪亂、被污染的非法,那麼佛法就被世間法所同化了,而真正的佛法就被消滅了。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