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獻法師:修學方法


 2025/4/27    熱度:44    下載DOC文檔    

修學方法:(一)煩惱根源
 
聞慧、思慧,會讓我們有正知正見;斷煩惱,必須靠無漏的修慧。
 
不少人都曾在聞慧及思慧方面下很大的功夫,例如:深入經律論、靜坐、參禅、念佛、持咒,修了種種法門,可是煩惱還是煩惱,生死還是生死。原因何在?
 
只下表面功夫(指的是聞慧、思慧),並不能根除內心深處的貪瞋癡種子。唯識學提到阿賴耶識,又叫作「含藏識」,像一個大倉庫,我們隨時隨地拋入貪瞋癡種子(現行熏種子),裡面所含的種子也隨時隨地伺機湧現出來(種子生現行)。
 
含藏識的種子略分為兩類:一類是合意的-—貪戀執著,一類是不合意的—打擊排斥;它是一種習性反應。每當我們接到一個訊息,而且對此資訊產生樂受,緊接著就產生向心力——熏習貪愛的種子;如果對此資訊產生苦受,馬上產生離心力——熏習瞋恨的種子。
 
貪愛與瞋恨,是兩股糾纏不休的漩渦,必然激起「心」海大浪,生命的苦難就這樣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主修副修與動修p6,33,166)
 
 
修學方法:(二)觀呼吸法門
 
修學第一部,得老老實實的做專注呼吸的練習。
 
采取任何姿勢都可以,但是最好的姿勢是盤腿。如果連盤一條腿都做不到,就方便坐。將胸背挺直,面帶微笑,舌抵上颚,眼睛輕輕阖起來,全身放松,門齒相扣。不必雙手合掌,更不必觀想佛菩薩、上帝等,只要單純的注意呼吸,把注意力放在鼻下人中處,觀察:息入——息出——。
 
呼吸進入狀況了,接著注意你的感覺。由於我們的心一直很散亂,所以必須先修「止」,把重心放在呼吸 。心息相依了,心靜下來了,這個時候,就開始「觀」 生理變化。
 
當呼吸和身心統一了,開始注意你的感覺,從粗顯的感覺到最微細的感覺。一個部位一個部位,從頭、頸、肩膀、背部,或者腹部、手、腳順序,輪流去觀察它的感受。對每一吋肌肉做定點式的觀察,觀察肌肉是酸、是痛、麻、癢、繃緊、或松弛,每一吋肌肉感受都會不同。最初,我們只能感覺到比較粗的感受,譬如酸、痛、麻、癢。
 
你發現這些感受的時候,要相應不理; 雖然發現了,但是不處理、不反應、不管它,千萬不要起貪瞋癡反應:啊!這裡很癢,抓一抓;這裡酸,揉一揉。這一反應,完了!心就亂了!
 
當你專注呼吸,心靜下來時,往往也是焦躁不安的開始。這就表示百分之九十五內心深處的貪瞋癡炸藥,開始浮現到表層意識來,讓你的生理、心理很難過,不小心就會引爆,這個時候也就是你修行的關鍵。
 
這些讓你焦躁不安的苦受浮現,不要逃避它,也別讓它引發另一個不好的感受,也不要期望它來,而是:喔!這麼一個現象產生了,苦受來了,就看著它變化→消滅→產生→變化→消滅,這樣子你就消掉一分習氣,消掉一分業力。
 
過去我們所做的一切,包括起心動念等行為,都化成隱藏在內心深處的貪瞋癡種子,現在就這樣一個個浮現上來,雖然只是幾秒鐘、幾分鐘,卻是隨緣消舊業的契機,也是不造新殃的關鍵。千萬別添加燃料、別引爆它!只要專注呼吸,不夾雜貪愛和瞋恨,你就已經步上正法的道路了。
 
經過這麼一「觀」察,心亂了,產生浮躁的感覺,坐立不安了,這個時候,你要回到「止」的階段,再度注意呼吸。就像遇到暴風雨時,要拋錨啊,把錨拋下去,將船固定。等心息相依,風平浪靜了,又開始觀察感受。
 
(華嚴經梵行品講記p.81~87)(履佛所行道p.160)(主修副修與動修p155)
 
 
修學方法:(三)觀受法門
 
受——剎那剎那的感覺,就是輪回的關鍵,也是修行的關鍵;修行就是練習在「受」這個關鍵時刻踩煞車。但是你必須先具備專注呼吸的功夫。
 
每一天、每一時、每一刻,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不斷觸對六塵(色聲香味觸法),不單與人接觸,也和萬事萬物接觸。當我們接觸外在的世界,根、塵相接觸之下,首先會產生認知作用(識),然後憑著過去印象做辨別(想),進而產生不同的感覺(受)。對我有利的,就會產生愉悅的感覺,稱為樂受;對於傷害我的,就產生討厭、不舒服,稱為苦受;既不是苦也不是樂的,則稱為捨受。
 
樂受會增長貪愛心;苦受會增長瞋恨心;捨受會增長無明。換句話說,樂受會產生吸引力,苦受會產生推拒力,寧靜的心海就在這兩股漩渦中翻騰,導致身心不自在。這個速度非常快,剎那剎那沒完沒了,這就是輪回。所以釋迦牟尼佛要我們修「受念處」,自淨其意。
 
你對於外在世界(刺激)的反應,其實就是在反應內心的感受。換句話說,你不是在反應外在的世界,而是在反應你內心的感覺世界(覺受)——貪愛與瞋恨。這就是修行的關鍵。
 
人不可能如木石無心,毫無感覺,而是時時刻刻產生感覺。但是,請注意:當感覺出現的時候,是苦受、是樂受,千萬不要讓它沉澱到內心深處去,也不要做出任何反應,只要清清楚楚的了解感覺產生了→變化了→消滅了, 只要冷靜看著感覺產生→變化→消失,這就叫做修行。
 
所以,修行就是透過苦受的觀照,來消除瞋恨的種子;透過對樂受的不執著,來消除貪愛的習性。
 
世人總是隨著感覺走,你要學習只是觀察它。(華嚴經梵行品講記p.75~80,88~92)
 
 
修學方法:(四)觀受法門—耳根修法
 
「耳根」最容易影響我們的心,所以修行必須先修耳根。
 
觀察一切音聲不斷生、住、異、滅,了知諸法性空不可得,故能善取其相而不染著。音聲本身並沒有絕對性的意義,它的意義是透過我們的心念所付與的;我們的心念是什麼樣子,它才產生什麼樣的意義。例如:由於心境不同,對於鳥叫蟲鳴(音聲)的解讀就不同,可以是噩夢,也可以是美夢。
 
聖人修行是轉心不轉境,心轉了,境界就轉了。改變自己的心態,帶著修行的心,生歡喜心,那麼所有的聲音(境)自然不對我們造成干擾,而且都會成為法音宣流。(主修副修與動修p75)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