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功德?


 2011/4/12    熱度:35859    下載DOC文檔    

什麼是功德?

世間人常將福德作功德,就象當年梁武帝一樣,追求修廟建寺院、度人出家等“轟動效應”,享受其過程的快樂和榮耀,豈不知,這時的所作,除福德外,已毫無功德。

功德是內在的;福德是五欲六塵,對外的。貪著、炫耀,即使像梁武帝一樣建造了四百八十多個寺廟,度人出家十幾萬,也如達摩祖師所說:“並無功德”。

關於“功德”一詞的解釋,《佛學常用詞匯》為:“功是善行,德是善心。”《丁福保佛學大辭典》這樣說:“功者,福利之功能,此功能為善行之德,故曰德;又,德者得也,修功有所得,故曰功德。”《大乘義章卷九》曰:“言功德,功謂功能,善有資潤福利之功,故名為功。此功是其善行家德,名為功德。”《佛學大詞典》將“功德”進一步深說為“真功德”:“所謂真功德,乃淨智妙用,體自空寂,不求於世。”

也許是詞面好解,詞義難懂吧,雖然是我們很多時候能記得住“功德”的解釋,但實行起來還是時常混淆於福德。其實,“功德”與“福德”是有很多差異的,大體有四點:

一是本性不同。功,是一種力量;德,是一種修養,把修養升華成一種力量(即智慧)去幫助別人,稱之為功德。福,指幸福美好之意,是把自己的幸福美好寄托於德行而實現的,稱之為福德。從本質上講,功德是利他的,福德是利己的;功德是精神層面的,是摸不到看不見的無為而為的智慧;福德是物質層面的,是摸得到看得見的實惠。

二是發心不同。發心為己,圖有所報,得到的只是福德;發心為他,不求圖報,其果報是功德。福德是基於自己的行為造作,所完成而得到的一種結果,也可以說,福德是為自己享用的;功德,其行為也是自己造作,但它是對別人的一種幫助。簡言之,福德是對己而言;功德是對人而言,造作的對象不同。上圓下空禅師開示:“一切為眾生,為善,功德備;一切為自己,為惡,業障現。”

三是操守不同。持戒不持戒是區別功德、福德的一個重要標志。持戒表明心地清淨,不持戒說明這個人心地還不夠清淨,修行的境界不同,果報也就不同。所以,若求功德,必須持戒,同樣的善行,如能持戒則功德無量;若不能持戒,功德全無或微不足道,得到的是些許福報。如放生、布施、本來是善舉,可有的人今天剛剛放完生,事後就大開殺戒,殺魚宰鴨,塗害生靈。有的人今天布施了一萬,明天又去發不義之財,騙走人家一百萬,這種做法何來功德!

四是時效的不同。福德以積善而得,修養福德能獲得善報,使物質條件優厚,精神歡暢,可是不能避免福報的享盡。福德如儲蓄,那點儲蓄用光了,福報也就隨之沒有了。而修養功德漸成正覺,才是功德效益的最好作為。有了功德就有了智慧,在了智慧就可以超凡成聖,了生脫死。因此說,功德是永恆的,福德是暫時的。

可見,功德是指行作清淨善業所得者,修行是功,身心清淨是德;滅除內心的愚癡是功,智慧現前是德。六祖慧能大師論闡的更為全面詳細:

“見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無滯,常見本性,真實妙用,名為功德。

內心謙下是功,外行於禮是德;自性建萬法是功,心體離念是德;不離自性是功,應用無染是德。

若覓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輕,常行普敬。心常輕者,吾我不斷,即自無功;自性虛妄不實,即自無德,為吾我自大,常輕一切故。

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功德須自性內見,不是布施供養之所求也。”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