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嚴法師教禅坐


 2008/9/10    熱度:31442    下載DOC文檔    


講者/聖嚴法師
目 次
=======

=-=-=-=-=-=-=-=-=-=-=-=-=-=-=-=-=-=-=-=-=-=-=-=-=-=-=-=-=

  以下 ●代表完全刊登
     ○代表部分刊登
     其余內容則未刊登在本電子文件中,敬請參閱原書

=-=-=-=-=-=-=-=-=-=-=-=-=-=-=-=-=-=-=-=-=-=-=-=-=-=-=-=-=

●自序

○一、禅修方法指導
● (一)禅修重在體驗
● (二)禅修入門方法
    1.暖身運動
●   2.頭部運動
○   3.七支坐法
●   4.放松身心
●   5.數呼吸
    6.數佛號
●   7.調心方法
○   8.起坐前的全身按摩
○   9.打坐注意事項
  (三)經行.立禅
    1.經行方法
    2.步步為營
    3.立足點和方向感
    4.立禅
● (四)對治妄念.禅修與神通
●   1.對治妄念
●   2.禅修與神通

○二、一般佛法開示
   (一)佛與菩薩
   (二)活在現在、佛在現在
●  (三)慚愧心
●  (四)拜佛的意義
   (五)蒙山施食
   (六)發願
   (七)四弘誓願
   (八)皈依三寶
   (九)感恩
   (十)三寶恩
   (十一)回向
●  (十二)因果.因緣
●     1.因果
●     2.因緣
●  (十三)戒、定、慧三學
   (十四)身、口、意三儀
●  (十五)人成即佛成

 三、自我肯定、自我提升、自我消融

 四、結營前的綜合討論
   (一)各組心得
     第一組報告:從此勿走冤枉路
     第二組報告:死而復蘇救了人
     第三組報告:自己有福學修行
     第四組報告:應病給藥好醫生
     第五組報告:悲智兼顧利益人
     第六組報告:把智障兒當菩薩
     第七組報告:行住坐臥皆是禅
   (二)師父結語:安全的方法與正確的觀念

●五、禅修的功能
   1.菩薩的意義
   2.身心的放松
   3.打坐的功能
●  4.打坐的反應
●  5.氣動的現象
●  6.靈動的現象
●  7.幻覺的現象
●  8.自我的肯定
●  9.自我的成長
●  10.自我的消融

 附錄:法鼓山社會菁英禅修營活動日程表


自 序

  從一九九二年二月十日至十二日之間,我在法鼓山舉辦第一屆社
會菁英禅修營以來,到今年一九九五年十月十日結束第九屆每次三整
天的禅修活動為止,已歷三個半年頭。參與的人數,從第一屆僅四十
位社會各界的名流,到第九屆的成員一百零五人,總數已有四百七十
六位,都是來自政經、工商、學術、文教、傳播、演藝等各界的社會
傑出人士。

  每屆結束之時,都有人建議,不要使用「社會菁英」來稱呼他們
,我到現在還不知道該用什麼更適當的名稱來標示他們,他們若不是
各界管理層次的領袖人物,便是對於當今社會深具影響力的優秀人才


  每屆結束時,大家都會提出同樣的希望,盼能將我在禅修營中的
開示,印刷成書,好讓他們參考使用。這樣的禅修課程,我和我的出
家弟子們,提供的是:盡心盡力的服務精神,正知正見的佛法觀念,
安全實用的禅修方法。在短短的三天之中,除了每日的作息時間表之
外,僅有課目的五個主題:

  一、實用的禅修方法。
  二、健康的禅修觀念。
  三、因人而異的禅修層次。
  四、灑脫自在而又精進不懈的禅修精神。
  五、以禅者的修養活用於自我的調適及環境的因運。

  我雖全程擔任指導禅修的角色,扤未備任何書面的講義。因為課
程的功能雖相同,每屆禅眾的背景根器則互異,我的授課內容也不能
沒有差別。所以無法編定刻板式的教材課本。故也未將每屆的授課錄
音帶整理成文。到了第四屆圓滿後,有一位蘇麗美居士,發心將一九
九三年九月一日至四日間的錄音帶,全部抄錄編集,用電腦打字成了
文章,送我過目,有感於她的熱心,經我刪修潤飾之後,便是本書第
一至第四章內容。

  一九九四年春,我從台北回到紐約,也在東初禅寺舉辦了第一屆
華人社會的菁英禅修營,由於場地及時間的因素,只能將我在台灣三
天的課程,濃縮在一天之內授畢,效果也還不錯。故由戴玉冰居士,
錄音整理成稿。那便是本書的第五章了。

  本書即行面世,略述因緣,聊以為序。

  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日晨 聖嚴序於台北市北投農禅寺
CHAP1.00 禅修方法指導
CHAP1.01 (一)禅修重在體驗
CHAP1.020 (二)禅修入門方法
CHAP1.021   1.暖身運動 <詳見原書>
CHAP1.022   2.頭部運動
CHAP1.023   3.七支坐法 <詳見原書>
CHAP1.024   4.放松身心
CHAP1.025   5.數呼吸
CHAP1.026   6.數佛號 <詳見原書>
CHAP1.027   7.調心方法
CHAP1.028   8.起坐前的全身按摩 <詳見原書>
CHAP1.029   9.打坐注意事項 <詳見原書>
CHAP1.03 (三)經行·立禅 <詳見原書>
CHAP1.04 (四)對治妄念·禅修與神通

┌──────────────────────────────┐
│ 禅 修 方 法 指 導 │
└──────────────────────────────┘




-.-.-.-.-.-.-.-.-.-.-.-.-.-.-.-.-.-.-.-.-.-.-.-.-

禅的修行方法,
原則上不出調飲食、調睡眠、
調身、調息、調心等五要素,
其中以後三者更重要,目的是為了調理身心,
關鍵則在不能離開氣息,而談身心的健康與統一。

-.-.-.-.-.-.-.-.-.-.-.-.-.-.-.-.-.-.-.-.-.-.-.-.-


(一)禅修重在體驗

  諸位菩薩來法鼓山參加禅修營,除了聽聞佛法之外,就是要學習
禅修的方法,用來達成發明自我的目的。

  禅是什麼?從字面的意義看,禅是一種「冥想」,並用冥想的方
法達到入定的境界。禅的內容,則是很難用言語文字表達的,必須親
身去體證。

  就像一個從未看過、吃過芒果的人,無論你如何形容芒果的顏色
、形狀、味道,他都無法領會,除非他親自去品□。又如盲人問色,
一個雙目從小就失明的人,想知道白色是什麼情況?就有人告訴他像
白布、白紙一樣的白,有人告訴他像白鵝、白鴿一樣的白,也有人告
訴他像白雪、白粉一樣的白。結果這個盲人糊塗了,他原以為白色的
潔白應該是很單純的,怎麼大家把它說成那麼復雜呢?原因是從未見
過白色,所以任人怎麼說,他還是無法想像。

  對於尚未進入禅門的人,禅是不能用語言文字來說明的東西,也
無法依靠語言文字的說明來了解它。但語言文字卻能引導或指示初學
者如何去親自體驗它。因為禅的經驗就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要靠自己品□。

(二)禅修入門方法

  禅的修行方法,原則上不出乎調飲食、調睡眠、調身、調息和調
心等五要素,而以後三者更重要,目的是為調理身心,關鍵則在不能
離開氣息而談身心的健康和統一。


1.暖身運動

  一般所講調身的主要方法,指的是打坐的坐姿,除了坐姿之外,
還有行走、站立和躺臥等方法,就是所謂的坐禅、行禅、立禅、臥禅

  在坐前和坐後也需要有運動及按摩做輔助。我們的身心若要健康
,必須動與靜並重兼顧。運動及按摩是為使血液循環通暢、氣脈運行
活潑、肌肉和神經松弛,才能使身體舒適,即所謂氣和而後心平。

  若身體缺少運動,生理機能便易於老化和感染病痛,運動使生理
機能,由緊張而松弛,能夠得到更多的營養補給及休息的機會。禅者
的運動,講求心念集中,氣息和順。禅者的運動本身,就是修行禅定
的方法之一。所以我們對調身的方法,是要運動與打坐並重的。

  我們所教的運動,只需兩公尺見方或一個人身的長度,乃至僅容
身體坐下及站立的一小塊空間,也就夠了;且不論男女老少,健壯衰
弱,都可以安全的練習。

  早上起床後,未活動前勿打坐,應先做一套簡易的暖身運動,讓
筋骨松軟後再打坐。

=======================================================
轉檔注:以下的詳細方法從略,敬請參閱原書。
最好是親至道場學習,以確保穩當的禅修。
=======================================================

2.頭部運動

  每次坐禅之前,不論有否做上述之暖身運動,均需作下述的頭部
運動。

  坐下蒲團後,先將兩手平置於左右兩膝,勿用力,身體坐正,再
做頭部運動的四個步驟:①頭向下低,再往後仰;②頭向右傾,再往
左傾;③頭向右後轉,再向左後轉;④頭順時針方向,向前、向右、
上仰、左轉,再逆時針方向,向前、向左、上仰、右轉。每個步驟身
體不動,肌肉和神經放松,各做三次。動作緩慢柔軟,眼睛睜開,呼
吸自然。頭部運動的目的,在使頭部血液減少,降低思潮起伏的動力
;使頭腦清新,漸漸寧靜。

  做完頭部運動,把左右手掌放在丹田(臍下約三指)處,雙手兩
拇指相觸,成一倒三角形,深吸一口氣,接著慢慢吐氣並向下彎腰,
雙掌壓小腹幫助把氣吐出,直至氣完全吐完,連續做三次深呼吸。做
深呼吸的目的在使體內的濁氣排出,換取新鮮帶氧的空氣,使血液循
環順暢。


3.七支坐法

  做好預備動作,便可開始坐禅了。正統的禅坐方法,是七支坐法
。所謂七支坐法是:

(1)雙足跏坐──此有二式:

   ①如意吉祥坐──通常是以左腳在下,右腳置於左大腿上,再
將左腳置右大腿上,稱為如意吉祥坐。
   ②不動金剛坐──將右腳在下,左腳置於右大腿上,再將右腳
置於左大腿上,稱為不動金剛坐。這兩種坐法,對於年長及初學的人
,很難做到。

  初學的人如無法雙盤,可改為單盤的半跏坐,只要將一只腳置於
另一邊的大腿上即可。左腳在右小腿下或右腳在左小腿之下均可。

  對於無法雙盤及單盤的人,開始時還可以采用更簡易的坐法。

=======================================================
轉檔注:以下的各種坐法從略,敬請參閱原書。
=======================================================

  以上各種坐法,僅坐姿及手姿略有不同之外,其他仍采用七支坐
法規定的標准。功效最大最快且能經久穩固的坐姿,仍系最難的跏趺
坐。因此,初學的人即使無法雙盤,至少要多練習習慣於單盤。


(2)背脊豎直──腿盤好之後,挺起腰干,勿挺胸部,頭頂天垂直
,下颚內收,颔壓喉結。

(3)手結法界定印──兩手圈結,右手在下,左手在上,兩拇指輕
輕相接結成圓圈形,輕輕平置於丹田下的□部腿上。

(4)放松兩肩──將兩肩肌肉放松,自覺如無肩無臂無手的狀態。

(5)舌尖微舐上颚──舌尖舐在門牙上龈的唾腺處,不可用力,若
有口水則緩緩咽下肚去。
(6)閉口──無論何時,只用鼻息,不可張口呼吸,除非有鼻病。

(7)眼微張──閉八分開二分,視線投置於身前二、三尺處的地上
的一點,不是要看什麼,只因睜大了眼睛,心易散亂;閉起了眼睛,
則易昏沉。如果睜眼過久覺得疲勞,不妨閉上一會兒。

  打坐的目的,是求心境平穩,而心情與呼吸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也就是說要想調心,必先從調息入手。不論中國的道家、印度的瑜
伽、西藏的密宗、或中國的天台宗等,談及修行禅定的次第,必定重
視呼吸與氣的調適問題。

  人體的生理及心理的動靜,與呼吸的氣和息,有著依存的關系。
呼吸是指普通人每分鐘十六次的出入息。禅修者的呼吸在漸漸的緩慢
深長微細之時,稱為「息」。由息的力量,推動血液制造能源,由能
源產生賦活生理機能的作用,稱為「氣」。當禅修者感受到由氣所產
生的作用時,稱為「覺受」,有覺受經驗的人,便會覺得坐禅,確是
人生的一大幸福和恩惠了。

  現在請大家起立一起練習打坐前的運動。做好運動之後,坐下來
做頭部運動和深呼吸。


4.放松身心

  一般的圓蒲團,不宜整個坐滿,看個人情況可坐二分之一或三分
之一,以利於腰干之挺直;腿下置硬軟、適中的方墊。打坐時身心要
完全放松,所以身上盡量不要戴項練、手表或眼鏡等物品,最好穿寬
松之衣褲,腰帶放松,讓身體完全無壓力負擔。

  大家坐好之後,開始把身體放松,在心裡依序告訴自己頭部、眼
球、臉部肌肉、頸部、肩部、雙臂、背腰、小腹、腿部一一放松,把
重心放在臀部,把氣沉到丹田。任何部位甚至皮膚都要完全放松,只
要有壓力就會緊張,緊張便會影響神經系統,乃至於消化及分泌系統


  身體完全放松之後,眼睛微張約二、三分眼,眼球不要用力,頭
腦不想任何事,臉部肌肉放松略帶微笑,心裡要有喜悅感,舌舐上颚
、下巴內收、腰椎挺直,兩個手在臍下結法界定印,左手掌上、右手
掌下、雙手兩個大拇指相接。之後便不再注意身體,將重心放在臀部
和坐墊之間,開始注意自己的呼吸。此時把身體交給蒲團,把心交給
方法。

  如果有瞌睡或昏沉的現象,把眼睛睜開睜大,等精神好了再微閉
。注意呼吸是非常無聊的事,容易昏沉或胡思亂想,腦中妄想紛飛。
我們應該上課的時候專心上課,吃飯的時候專心吃飯,睡覺的時候專
心睡覺,做任何事都要把心專注其上。


5.數呼吸

  注意呼吸時間久了,可能覺得很無趣,現在教給各位另外的方法
:①數呼吸(數息法),②念佛號。這些方法同樣是要達到心無二用
,令心念專注之目的。

  先練習數呼吸,注意呼吸之出入。一般人呼吸,出息時間較長,
入息時間較短,所以我們數呼吸時,只數出息,不管入息,每一次呼
出的時候數一個數目,到了吸入的時候,仍停留在該數字上,到下一
口氣呼出的時候,才換下一個數目。

  平常人每分鐘呼吸大約十四至十六次。不能故意控制呼吸,否則
胸部會不舒服。

  當打坐經驗相當豐富之後,呼吸自然會逐漸慢下來,到每分鐘四
至五次,那已經要入定的程度了。一般呼吸到了每分鐘十次,心已經
相當安定、平穩。

  如果呼吸急促必然是非常煩悶、恐懼、急躁、興奮的現象。呼吸
和脈搏是息息相關的,呼吸有問題,脈搏必然也會有問題;脈搏快呼
吸也一定有問題,所以要用平常的呼吸方式呼吸。

  數息法是在每一個出息時數一個數字,從一數到十,然後重回到
一再數到十,周而復始,反覆地數。數息的時候,一旦起了妄念或雜
念,無論中途數到多少,都得重回到一數起,因此往往無法順利從一
數到十,不是數不到十,就是數過了頭而不自覺。開始數息可能覺得
新鮮,等數了一段時間後也會覺得無聊,所以要練習著對於每一口氣
的每一個數目,經常保持新鮮感。


6.數佛號

  有些人不數息,呼吸很正常,一旦數息,呼吸便急促不自然。如
是這樣,可試試念佛的方法,就是念阿彌陀佛或觀世音菩薩聖號。

=======================================================
轉檔注:以下的詳細方法從略,敬請參閱原書。
=======================================================


7.調心方法

  調身、調息、調心的調,就是調整的意思。打坐時候的動作、姿
勢與調身有關;調息則與呼吸的出入有關。注意呼吸的出入,心自然
而然會平靜下來。心息相通,心能平靜,各種胡思亂想,種種心理活
動及沖動,自然也會穩定下來,是為調息、調心。

  念佛與呼吸無關,與調心有關。心緒非常昏亂,念佛可以念得急
促,心緒相當平靜,念佛就當緩慢。念佛數數也是從一數到十,再回
頭重覆的原因,是為防止變成機械式的數數,即口在數數,而腦在胡
思亂想,數目卻仍數得很好。我們從小就已會數數,這就是為什麼有
人數息時一不小心,一數就數到一百、二百,並認為數到二百比數到
十還容易。

  每十個數字要回頭一次很麻煩,但我們的目的不在數數,是要使
我們的心隨時隨地專注在一點上,不離開這個范圍。亦即心不離開我
們用功的方法。數息不離呼吸出入的感覺,念佛不離佛號,也就是把
心收回來攝在一點上。其目的是希望達到自我了解、自我認識、自我
肯定的功能。

  若對自己的心念活動不清楚,即表示對自己是不夠了解的;若對
自己的了解愈深刻,則對自己的信心便愈堅固,能發揮的能力也愈強
大。對自己愈不了解,愈容易做錯事、說錯話,那是因為心不由己地
胡思亂想,口不擇言地胡說八道,身不由主地輕舉妄動,這些在在都
顯示自己不了解自己,所以無法掌握自己。

  想避免發生這些身不由己心不由己的現象,就必須認識自己、了
解自己、肯定自己,對自我了解愈清楚,發生錯誤的機會就愈少;相
對的,自我的思考、判斷及言行舉止,也會愈正確。當我們對自己的
心念愈能掌握,對自己的信心便愈加強,就能達到從自我認識而自我
肯定而自我成長的目的。

  佛法是教我們要放棄自我、要無我的,但在達到無我之前,先得
要建立自我;先要提得起,才能放得下。當自我是什麼都不知道時,
如何放得下呢?


8.起坐前的全身按摩

  打坐結束,要起坐(出定)之前,心要先動,告訴自己要起坐了
,身體跟著慢慢搖動,雙手合掌,雙手放在膝蓋上,將身體做較大幅
度的搖動,把每一個關節都搖動後;把腿放開,然後做全身的按摩。

  按摩的順序是先搓熱兩掌,用拇指背輕輕按摩雙眼眼眶,並用搓
熱的手掌心敷壓眼球;再用雙掌按摩臉部、額頭、後頸、兩耳、雙肩
、兩臂、手背、胸部、腹部、背部、腰部,尤其是兩臂腋下多淋巴結
處、後腰腎部及命門,多多按摩有益健康;接下來右邊大腿、膝蓋、
小腿,左邊大腿、膝蓋、小腿及輕柔轉動雙足腳踝。

  打坐的人,後腰非常重要,應多按摩。

=======================================================
轉檔注:以下的詳細方法從略,敬請參閱原書。
最好是親至道場學習,以確保穩當的禅修。
=======================================================

9.打坐注意事項

  當腦筋清楚,體力充沛的時候,最適合打坐,最好養成每天固定
的時間打坐,例如早上早些起床,晚上洗完澡睡前各坐一次,每次至
少十五至二十分鐘,如能坐到半小時至一兩小時更佳。

=======================================================
轉檔注:以下的詳細方法從略,敬請參閱原書。
最好是親至道場學習,以確保穩當的禅修。
=======================================================

(三)經行.立禅

  經是持續不斷,經常不變的意思。經行是指在行走之中,我們的
心念沒有被自己的妄念及外界的環境打斷,亦即行走的過程中,我們
的心不要被自己內心的妄念和外在的環境打斷。

=======================================================
轉檔注:以下的詳細方法從略,敬請參閱原書。
最好是親至道場學習,以確保穩當的禅修。
=======================================================


(四)對治妄念.禅修與神通

1.對治妄念

  不論是在坐禅、立禅或經行時,總會有雜念持續不斷的浮現,並
且無法有效摒除。

  通常在用心思考告一個時段之後,會覺得疲倦,那是因為集中心
力思考,非常消耗體能,同時要把雜念排除,也是很費體能,因此會
有累的感覺。

  如何能在雜念浮起時,加以化解,如何做到思考時,不覺得累?
是需要透過訓練的:

  (1)讓自己的心更忙些。當心裡沒事或太單純時,雜念也容易
出現。譬如打坐時數息或念佛數數,雜念仍不斷浮現的話,不妨改用
倒著數數,從十倒數到一。若再不行,還可跳著數,只數偶數或只數
奇數。甚至還可把數字增至二十來倒數。就能令自己的心念專注。

  (2)什麼也不想,僅注意自己有沒有妄念,這是最輕松的方法
。很清楚自己有沒有妄念,妄念一起,馬上覺察,也立即停止。但當
妄念紛飛綿綿不斷時,往往會跟著妄念進行,時間過了很久,自己還
沒發現,因為妄念就像銀幕上的影片一樣太有趣了。這時當用數息法
或念佛法,來調息調心。

  當打坐、經行用功時,不經思考而起的念頭,無論善念、惡念,
均屬雜念、妄念。用功時即使起了贊歎佛法、布施救人的念頭,也是
妄念,打坐就是打坐、經行就是經行,別無他念才是正念。若於布施
救人時,想到打坐、誦經,也是妄念。

  (3)當偶爾有一個、二個妄念浮起的話,比較還不是問題,嚴
重的是,妄念就像放映電影片一樣地持續下去。這時候可以隨順妄念
想下去,同時注意是什麼性質的妄念,到底想些什麼,給予分類分級
,妄念自然平息。或者注意自己拜佛、經行、坐著運動雙手的每一個
細小動作及感觸,妄念也會平靜。

  打坐是要慢工出細活的,要有恆心、毅力,要保持每天定時打坐
,成為習慣,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日積月累,必有收獲。到了那
個程度,若有一天不打坐,都會覺得生活有些失序。非有長期打坐經
驗的人,難以體會到混亂的思緒與井然有序的思惟之間有絕大的區別


  禅修的功能,有三個層次:①身體的健康。②心理的平衡。③精
神、人格的升華,以及智慧的開發。如果只在方法上用功,欲達到頭
兩個目標是不太困難的,至於第三個目標就不容易了。所以禅修者,
除了健康的方法,尚須有正確的觀念作指導,才能從身心平衡而進步
到人格的升華及智慧的開發。

  很多資深的禅修者,打坐的工夫很深,心理卻很不平衡,貪欲心
雖被控制,卻充滿自負、鎮恨、嫉妒、猜疑等心情。這都是由於未知
佛法的「空」理所致。


2.禅修與神通

  禅修者如無好的老師,指導正確的觀念,縱然身心變化,似得神
通智慧,也在邪魔境界。

  這種人可能在修禅定的過程中,得到些神通感應,或許是天眼通
、他心通、天耳通、宿命通、神足通,即使具足五神通,其驕慢心、
鎮恨心、疑慮心還是很重。表現慈悲寬大,而對其自我的觀點,自我
成就的利害得失、名聞利養,還是看得很重。

  這種人有某種程度的神通力,能為人解疑,告訴你的過去未來,
看似對人有益。但從另一個角度看,因他們個人的人格不健全、性格
不穩定,豈是真的成就和解脫。且可能造成大眾對神通力的依賴、迷
信,而失去自主自發的開拓精神;對社會的價值觀念,也可能產生負
面的影響。

  若從正確的禅修觀點而言,我們是人,應以人的方式及人的標准
,由人來處理人的事務;若是人事而請鬼神來料理,那豈不成了人神
鬼不分的世界了嗎?我們都知道「敬鬼神而遠之」的一句話,因為「
請神容易送神難」,對鬼神雖要尊敬,但要保持距離,太接近了便會
為我們人的身心環境,帶來困擾。

  我們人的社會,當依人的因緣、因果而運作,若借神鬼靈力之助
,暫時看來似乎幫了忙,從深遠處看,實是混淆了既有的秩序,反會
帶來更多的麻煩。

  人有「共業」也有「別業」,屬於個人的因果是別業,屬於大眾
共同大環境的因果叫做共業。不可以用特權或非自我努力的方式去改
變既定的共業,否則牽一發而動全身。不可因個人的暫時利益而造成
整個社會因果的錯亂,遺禍於未來。

  神通在佛陀住世的時代,佛與羅漢都曾運用。但那只是在顯示佛
與羅漢的力量不可思議,而非為個人之利害改變其因果原則。且佛與
羅漢不斷地表示因緣不可思議,因果不可思議,其錯綜復雜的關系是
不易□清的,唯有靠自己的努力,來完成自己所能完成的心願。

  現在用一個佛經的故事,來說明業力、因果的不易改變:

  釋迦牟尼佛的故國,是印度的一個小城邦,名叫迦毗羅衛,釋迦
牟尼佛出家以後,該國的許多精英,也跟著出家。未出家的釋迦族,
則有一大共業的業報現前,故將遭到滅族亡國的災難,釋迦世尊座下
,有一位神通第一的大阿羅漢目犍連尊者,悲憫釋迦族人的災難,乃
請釋尊顯現神通化解,佛陀心理雖感到悲痛,但卻深知業力不可違,
因果不可改,所以默然不語,經目犍連一再請求,釋尊才答應試一試


  釋迦世尊於烈日當空之際,坐在敵軍必經之路的一棵大樹下,那
棵樹已經乾枯得僅剩一截老干。當摩羯陀國的琉璃大王,率大軍去攻
打迦毗羅衛國的途中,看到釋尊坐在大枯樹下,便下車請問釋尊:「
為何不找一株有蔭的樹下去坐?」釋尊僅答以:「一切蔭不如祖國之
蔭。」琉璃王聽後似有感動,掉頭把軍隊帶了回去。

  第二天琉璃王還是想攻打迦毗羅衛國,釋尊又坐到大枯樹下,此
次琉璃王路經時不再下車問話,僅在車上狠狠瞪了釋尊一眼,便掉轉
軍隊回去。但釋尊已然了悟,其族人之共業是無可挽救了,因此第三
天便不再坐到大枯樹下去了。

  目犍連尊者則於心不忍,便運用他的神通,把迦毗羅衛城的許多
居民,裝在他的缽中,來保護他們,釋尊亦未加阻止。等到第四天琉
璃王的大軍攻破了迦毗羅衛城後,目犍連要把那些百姓放出來,發現
缽中僅剩血水,無一人存活,這些釋迦族人,都是在劫難逃。別說目
犍連的神通救不了,連釋迦牟尼佛的力量也無可奈何!

  這說明神通還是有其極限性,強大的共業及定業是難以改變的。
只有用二種方法,可以改變命運:一為被動的受報,一為主動的還報
(還債)。

  故在正統的佛法,是不輕易用神通的,禅宗更是忌諱、禁止談神
通和用神通。如有禅師說自己有大神通,並且表演神通,那必非正統
的禅師,可能是修學其他法術的附佛法外道。

  那麼禅師究竟有否神通?答案是肯定的,如果禅修的工夫很深,
有神通是很可能的。因為這種人的心非常寧靜安定而統一,這樣的「
心」,能與外在的物質環境和精神世界統一,因此他能接收到一般人
無法接收到的訊息,這種訊息不是一般所謂的電波,而是心的磁波(
心波)。但是一位已得解脫的大阿羅漢,或是一位中國禅宗已得大悟
的禅師,卻未必有神通。解脫是因悟得無我的智慧,大悟是悟畢竟的
空性,所以未必會跟神通相關。

  禅修的人如遇到靈體附身或異象出現時,切記要懂得處理,對善
境既不貪著,對惡境亦不恐懼,便可安心自在,不受干擾。

  提醒自己要做到三種統一:①身心統一,②內外統一,③念念統
一。第一步要達成身口意三業相應的目標,第二步要完成身心世界粉
碎的程度。如何做到呢,要如禅宗有句名言所說:「佛來佛斬,魔來
魔斬。」就是處理異象的最好方法。

  所謂的「斬」,就是用智慧之劍來勘破戳穿任何異象,不論是好
境、壞境,凡有異於常情的現象發生,或聲、或色、或味、或觸都要
把自己當成一個絕緣體,便可不受任何異象的干擾了。

  所謂善境好境,就是在你打坐時,可能在你面前出現諸佛菩薩,
通常都不是真有諸佛菩薩現前,而是內心的妄念的反應或是外來諸魔
的干擾,使你不能達成心境統一的定境,更不能發明心無□礙的空慧
。此時如不保持正念,就有可能使你變成一般民間宗教所見的靈媒或
乩童。

  在禅修過程中,身心有所反應,是正常的。心理的反應是要達到
寧靜、和諧和安定,使情緒不易波動。如產生神、鬼、精靈、佛、菩
薩等,在耳邊說話,在面前出現,或使你進出佛國淨土、天堂地獄等
的境域,均屬幻境,應當不予理會,切切不可執著,只要見怪不怪,
必可平安無事。

  至於身體的反應,酸、痛、麻、養、氣動等的現象,均是正常的
。如遇頭部脹痛,心髒不舒服時,若無老師教你如何處理,便不宜繼
續打坐,應該去看醫生了。

  禅修會不會開悟呢?答案是肯定的,但是開悟有速有緩,有的人
能於一聞佛法,就在言下大悟,有的人累劫修行,也不開悟。一般人
修行,自我的心都指揮不好,自信心也不易建立,所以很難開悟。必
須先從練心和淨心做起,才能從肯定自我,提升自我,然後把自我的
執著擺下,便是悟境的現前。

  學佛修禅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先有自知之明,健全人格,建立信
心,如果心理不正常、性格不穩定、觀念不清楚、行為不端正,而想
藉禅修開悟,便會帶來走火入魔的危機。禅修者最忌諱的是迷戀神通
,那會導致各種魔境的產生,喪失努力的自信而依賴神力的迷信。這
與禅者的自我肯定、自我提升、終至於自我消融的修行,是背道而馳
了。

(一九九三年九月一日至四日法鼓山第四屆社會菁英禅修營)
┌──────────────────────────────┐
│ 一 般 佛 法 開 示 │
└──────────────────────────────┘




-.-.-.-.-.-.-.-.-.-.-.-.-.-.-.-.-.-.-.-.-.-.-.-.-

一個人,如果僅是為了個人的
財富、權勢、名位而努力奮斗,
必會引起他人的猜疑、妒忌、觊觎,
會帶來憂慮、挫折的打擊與困擾;
如果能以利他為目的,而努力於自我的成長,
則可經常保持坦蕩的心胸。

-.-.-.-.-.-.-.-.-.-.-.-.-.-.-.-.-.-.-.-.-.-.-.-.-



(三)慚愧心

  凡夫眾生通常同時具有兩種個性,一是虛驕、自負,一是自卑、
自賤,看似兩種不同的毛病,實則是一體的兩面。

  虛驕自負的人,多半是有些許能力的人,只因害怕別人瞧不起他
,便像螳螂向車子伸臂,也像小狗小貓的張牙舞爪般地,展現他的攻
擊實力和防衛實力,以表示他的重要性,以滿足他的安全感。

  其實我們人類的所知所能,不論何人,都是非常有限,每個人的
身心和個性,也都有很多的缺陷。一個人對宇宙而言,是那麼的渺小
,一個人對於社會歷史的影響,也是微乎其微。虛驕自負的人,故意
不想了解這個事實,結果呢,一旦受到挫折,便會信心全失,即可能
變成一個自卑自賤的人物。

  在人的潛意識中,因為有自尊自大的我慢習性,故也含有一些神
性的成分,而在神性中也同時會具有魔性。可是人性與佛性、神性與
魔性之間的差別,很難分辨。尤其是神性與魔性往往是一體的兩面,
如果能有自我約束、自我反省及忏悔的修養工夫,便與佛性相應,便
不容易表現出貢高我慢的習性,也就不易顯露出神性及魔性的霸氣與
邪氣。

  在人類史上,所謂天縱的聖人,畢竟不多,所以諸佛菩薩化現人
間,也多以凡夫身修行成道。因此可說,我們每一個人都不是天生的
完人,或多或少都帶著缺點和弱點。人在順境中,自負自大的自信心
愈強,不可一世的傲慢心也會成正比地增強;相反地,一旦遇到挫折
的困境,便會覺得滿地荊棘,喪失自信而一蹶不振。這都是由於沒有
自知之明,不清楚自己的缺點,也不知道自己的實力;缺點包括才智
能力及人格品行,實力包括才智能力及人格品行,加上時節環境的因
緣順逆。我們必須了解自己是有所不足的,是有許多缺點的。在這樣
的認識下,凡事但求盡力而為,結果要靠因緣的發展。如果因緣不具
足而失敗了,也無需氣餒遷怒,無需怨天尤人。相反地,如果因緣際
會,功成名就,也當防止睥睨一世、得意忘形等傲慢心的產生;時時
保持仁厚謙沖、虛心學習、謹小慎微、尊重他人的菩薩儀態,做一個
有慚愧心的人。

  有了慚愧心的修養,便能具有健康的心態和健全的人格,便不會
輕易地接受成敗得失、毀譽褒貶的影響。欣譽厭毀,乃人之常情,如
果聽到他人的贊歎或批評,只表示他人對你的看法,可能未必就是事
實,自己的心,沒有必要隨著他人的毀譽及一時間的得失而起舞。

  若有慚愧心的人,他會聞過而喜,聞譽則懼,喜的是既然有人指
責,便是有人愛護,君子之過如光天化日看純玉小疵,知過能改,是
最大的進步;懼的是自知不夠完美,竟然有人贊美,稍不謹慎,便以
得少為足,若被成功與贊美沖昏了頭,前程豈不堪虞!

  因為承認是普通人,無法像孔夫子所說的君子不遷怒、不貳過。
所以我們常常是身不由己、心無主宰,而且不能自我警惕,唯有時常
將慚愧心提起,庶幾可免於不測的殒越。

  我見到有一位事業很成功的企業家,抽煙抽得很凶,導致長期的
哮喘,他雖很痛恨香煙,卻又戒不了煙瘾。天天能夠發號司令指揮大
批的員工,卻無法指揮他自己不要抽煙。因此他來問我怎麼辦?我教
他先以慚愧心反省自己,再用毅力和耐心,漸漸地減少抽煙的數量,
然後以堅決的信心戒煙。

  正因為我們身心皆不受自己的約束,所以經常犯錯還不認錯,因
此,只要承認自己一定有錯,就會生起慚愧心來,跟著承擔錯誤的責
任,便名為發露忏悔。每日反省,常常慚愧,時時忏悔,內心自然清
明,性格自然穩定,縱然未得悟境,也是一個健康和快樂的人。

(四)拜佛的意義

  一般人拜佛,多為追求財勢名位及健康等利益,但是,有所求的
拜佛,不能算是修菩薩行,故對人格的成長亦無助益,甚至還有鼓勵
人去投機取巧,走偏鋒的負面作用。修行的拜佛,則有三層意義:①
忏悔罪過,②修持禅定,③感恩禮敬。

  佛教中常有批評只知瞌頭而不知忏悔、只知拜佛而不知慚愧者,
那種拜佛,不過是如雞吃米、如搗蒜頭。只有動作沒有用心,對於身
體健康,雖也有用,對於人格的提升則不起作用。真忏悔是發自內心
懇切的意念,不拘限在一定的場所,也不一定要在佛像之前。佛像是
禮拜時的道具,是偉大人格的象徵。對於拜佛的凡夫而言,佛菩薩的
聖像,具有證明我們正在修持忏悔功德的功能。只是佛與菩薩的法身
,遍處都是,永遠都在。

  拜佛的動作,是心誠意敬地將雙手合掌,低頭彎腰,五體投地─
─兩肘兩膝以及額頭著地,完成頭面接觸佛足的最高的敬禮,又稱為
頂禮。

  彎腰低頭是表示謙虛,承認自己的福德智慧不足,以致犯了許多
的錯誤。一般人是很難向人低頭的,何況還要把額頭著地呢!可是,
大地是非常偉大的,大地孕育眾生,負載眾生,眾生把大地踩在腳下
,把不要的垃圾丟給大地,大地卻提供我們無窮盡的資源,我們如此
的享用了大地,無以為報,是否應該心誠意敬來感謝大地呢?其實,
我們如果能夠飲水思源,應該要感謝感恩的人實在很多。

  成熟的人格,好像成熟的稻穗,都會往下低頭的,愈成熟愈飽滿
的,頭垂得愈低;空心乾枯的稻桿,倒是頭昂天外挺得筆直的。如此
想通了,低頭禮拜也就不難了。更何況在很多情況下,頭不低還真過
不了身,不肯低頭而趾高氣揚的人,往往會阻難重重,撞成鼻青眼腫
乃至頭破血流,還不知究竟錯在那裡。

  一般人向位高權重的人士低頭,較為容易,對於沒有利害關系的
人乃至不如自己的人,能夠低頭,就必須具有大修養的工夫了。古時
候的一些仁君賢臣,能夠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禮賢下士,給一般庶
民予禮遇尊重,因而才能獲得賢士們之輔弼效命,這就是敬人者人恆
敬之的道理。現代人,雖都是平等的,每一個人還是需要禮貌的尊敬
。對長輩及上司低頭,是受大家認同的,對於夫妻之間及屬下之前的
低頭禮敬,也不能說是不應該的。

  犯了錯誤,當以禮佛來忏悔,心緒煩躁,當以禮佛來定心;得到
了利益,當以拜佛來感恩。拜佛的動作,實在是提升人格的好方法。

(十二)因果、因緣

  佛教認為宇宙萬物具有一個共同的本質,就是「緣起性空」,緣
起性空的主要內容便是因果和因緣。佛教另有一個觀念叫做「妙有論
」,其內容說的也是因果和因緣,是從妙有了解真空。真空並非「無
」,真空存於妙有之中,即空即有,非空非有;空有二者,看似兩個
相反的觀念,實則卻是一體的兩面。

    1.因果

  因果分為兩類:①有漏因果(凡夫的因果),②無漏因果(聖人的
因果)。因緣亦分為兩類:①因緣有,②因緣空。因緣有的有,是指
有因有緣而產生種種現象;因緣空的空,是指一切現象的自性本空。
自性不是哲學上所稱之本體,而是說,現象的本身即無不變的自性,
故稱自性本空。

  有漏因果,可分為善因、善果,惡因、惡果,善因亦名白業,惡
因亦名黑業,白業指的是持五戒修十善的善因善業,當得人天果報的
善報福報,黑業則是造的十惡五逆之罪,當受餓鬼、畜牲、地獄等三
途惡道之果報。善因趨向光明面,惡因趨向黑暗面,實是一種自然法
則。

  光明面是通向人道、天道,人道當然是指我們所生存的這個世界
。天道呢?除了六欲天及禅定天,人道中有些人身心特別強健,能力
智慧特別高超,能呼風喚雨,有的夫婦兒女如神仙眷屬般享有很大的
福報。從某個角度看,這些人就像是天道之神仙。

  從反方向看,除了實有三惡道之外,世間有一些人,鬼頭鬼腦、
鬼心眼,他們就像是鬼道之鬼;此外,人間尚充滿了酒鬼、色鬼、賭
鬼、貪心鬼等。

  此外,動物方面從單細胞的阿米巴原蟲到高等動物,也是與人類
並存於世。人類中也有一些心地險惡而被稱為人面獸心的人;其實動
物只是福報差、智慧低,在造作惡業方面,反不如人類之中某些人的
陰險凶惡。即如山王老虎、獸王獅子,通常只有在肚子餓或生命受到
威脅時才會傷人、吃人;而人類一旦起了惡心,任何傷天害理的事均
可做盡,可見有時候的人心比獸心還可怕。

  至於地獄,有些人在打禅七時,對禅期中所受身心的煎熬、感到
痛苦難耐,而謂地獄大概就是這般景況了。實則地獄之苦是人所無法
想像的,雖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人把慘痛的遭遇形容為人間地獄。例
如在醫院裡,一些病重的病人,身上插滿了各種管子,同時吊著好幾
瓶點滴,不能開口說話,不能自由行動,也沒有復原的希望,其身心
所受的煎熬,也有點像是陷身地獄了。

  造善業善因,得善果的福報;造惡業惡因,得苦果的罪報。縱然
是福報,也是有漏果報。所謂有漏及無漏,就像一個完整的杯子,裝
滿水之後,不再漏失,名為無漏;一個有洞有縫的杯子,也可裝滿水
,但會漸漸漏失,直到漏完為止。若以無我之心修福修慧,稱為無漏
功德;若以追求回饋的有我之心,修行布施持戒等功德,便稱為有漏
功德。

  有漏是指一邊告作善因一邊享福報,不斷地造因得果,生滅不已
,稱為有漏功德。就像我們在銀行開的戶頭,經常存款,又經常提款
,那便是有漏。

  凡夫眾生只知「有我」。「我」存在於因果交替中,因是對果而
說,果是從因而起。果從因起易知,因對果說難懂。

  在其他的宗教,認為神是最初的、自由的、永恆不變的存在,神
是原始存在的第一因、唯一因,而宇宙萬物則是神所創造出來的果。
佛教則認為果從因而來,因也是由果而生。就像雞生蛋,蛋生雞的問
題一樣,是循環無端的關系,不是誰先誰後的關系。在我們這個世界
,最究竟的問題是永遠無從找到開端的。佛教重視「現在」的存在,
不推究最初的過去,不空想最後的未來。過去已過去,未來未可知,
重要的是「現在」的當下。唯有認真地「活在現在」,才能對自己的
過去負責,面對果報,無驕無餒;才能積極地准備將來,到達成佛的
境界。

  各位到法鼓山來參加禅修營,既是因、又是果、也是因果同時。

  首先是果: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原因,促成你們到了法鼓山的結果


  其次也是因:在禅修營期間,每天從早到晚的各項學習和修行活
動,則是又在造作另一個人生目標的原因。

  再次也是因果同時:造了這個因的同時,即是得到認識自我、肯
定自我、提升自我、消融自我之結果的過程。可見,凡事都是互相循
環互為因果的,所以因果既是前後關系,也是同時發生的現象。

  有些人富可敵國,認為其偌大家產,可供其子孫世代享用不盡。
這是不可能的,依我們所見所知,能夠連續三代富貴者,已屬不易,
何況是永遠地世世代代。古今中外的許多王朝,都要歷經起起滅滅之
變化,更何況是小小的家族呢!因為世間現象,無非有漏,人間天上
,也都是無常。世事瞬息變幻,故當你自己在享受福報時,切記不要
作威作福,要知福、惜福,更要培福,如此下去,善因才能不斷增加
,善果方能繼續保持。如能不斷的知福、惜福、培福,卻不享福,那
麼總有一天你就能夠轉有漏因果為無漏因果了。

  無論善惡,都是根據所造的因,而受相類的果。佛教徒都知道有
「菩薩畏因。眾生怕果。」的兩句話,那是說,菩薩隨時隨地注意自
己的起心動念,深怕一不小心造了惡因,結果損失了自己的功德,也
傷害了眾生;凡夫眾生愚昧無知,不懂觀照自己的言行舉止,常常造
作惡業罪因,卻在感受苦報之時,一昧的怨天尤人。菩薩與眾生真是
智慧與愚癡的對照。菩薩不逃避苦果而知道不造惡因,眾生不知杜絕
惡因卻害怕接受苦果。

  一旦造了惡業,只要坦然接受,把該得的罪報受完之後,一樣可
得解脫。罪報的受報,分為被動和主動的兩種。被動的受報,就像欠
了人的債,不甘願償還,對方卻苦苦相逼,這種感覺是受罪、受苦、
受難。而主動的受報,則是在別人來逼債之前,自己已主動還清,甚
至還得更多些,例如布施,便是一種自發性的行為,是一種修行,心
中容易調適,便不會感到痛苦。

  前面說到凡夫的因果是有漏的,而聖人的因果則是無漏的,因為
聖人造無漏因,便得無漏果。無漏的果分為小乘的和大乘的兩種:小
乘的又分獨覺和聲聞,大乘的又分為菩薩和佛。凡夫所修有漏的善業
,如透過不斷的修行,一再地累積福慧資糧,一切不為自己求安樂,
但為眾生得離苦,也能轉有漏為無漏的。


    2.因緣

  有與空,看似對立,實是一體的兩面,「有」代表因緣有,「空
」則是指的因緣所生的任何現象,其自性畢竟是空。因是主,緣是賓
,一個現象的產生,必有其主因,及附屬的助緣才成。例如此次禅修
營,「我」是主因,我希望提供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士有聽聞佛法、修
學禅法的機會,以發揮其在社會上正面的影響力,促進社會進步與和
諧,而來參加的諸位則是緣,沒有諸位的參加,這次的禅修營便辦不
成了。反過來說,目前的社會結構、價值觀念、種種現象,變化得太
快,極需有類似禅修營的活動,提供給大眾,做心靈的調適;這個需
求便成為因,禅修營的提供則成為緣;亦即各位是因,我應大眾之需
求而給予協助,反成助緣。

  因此,我們彼此,互為因果,亦可互為因緣。

  一切的現象都無法離開因緣。《阿含經》說,因緣是「此有故彼
有,此滅故彼滅」。「有」是指現象的生起,「滅」是指現象的消失
。現象的生滅有大有小,有長有短,有種種不同的層次。從宇宙的大
環境看,現象的生滅有四個過程:成、住、壞、空,這是屬於物質的
現象。對人類的肉體而言,則有生、老、病、死,這是屬於生理的現
象。以我們的念頭來說,則有生、住、異、滅,這是屬於心理的現象


  宇宙體中任何物質的現象,都不外乎成、住、壞、空四種形態的
變化。

  當一種物質現象,由於因緣聚合而出現並存在之後,必然會逐漸
經歷壞的過程而歸於空的結果。生理現象及心理現象,亦有相同的情
況。此乃所謂的因緣「生」和因緣「滅」。我們這個眾生世界的一切
,總是離不開因緣生滅的變幻。猶如萬花筒,暫時看似有、實際上是
假、是空。

  我們都知道,每一個人的肉體生命,都會經歷生、老、病、死的
過程。生理現象存在於環境的物質現象中,所以會產生自身與外境之
差別。外境與內境,對我們造成相需相斥的影響,便有所謂內外交煎
,而產生種種喜怒哀樂等心理現象。此等現象,使得人的情緒起伏不
定,起伏愈大,煩惱愈多,起伏愈小,心愈平和,因此我們應努力使
心理現象的生、住、異、滅,盡量減少其次數、延長其時段,那便是
定,有了定則智慧漸漸產生,煩惱漸漸斷除。心念的生滅現象,就像
平靜的水面,因風吹而波動,然後會產生層層的漣漪;若生滅現象減
少,則像水波愈來愈平靜,終至心平如鏡、心明如鏡,這就達到「空
明」的境界了。心理現象,可好也可壞:好的是善心,因之而造善業
,是修行;惡的是不善心,因之而造惡業,是墮落。既然都是從因緣
而起,便可用意志的努力,向善去惡。

  我們是生存在「現在」、是在「空」裡。對於度量大的人,我們
稱之為虛懷若谷,是取山谷空豁之意。然而山谷的空,還不算大,整
個宇宙,才是無限寬廣,所以稱為虛空,能夠含容一切萬物。如果能
夠超越宇宙,那就真的體會到絕對的自在、究竟的空了。故言現象的
有是含藏於究竟的「空」之中,可見空才是最好、最高的境界,如果
能把「空」運用得當,將使你左右逢源,處處便利,時時自由。

  佛法所說的自性、法性、佛性,指的就是空性,一切現象本具空
的特性,現象變而空性永遠不會改變,故說自性不變。由此可知,現
象「有」和自性「空」,乃是一體之兩面。一般人的常識經驗,只看
得到「有」,而無能體驗空,因為「有」的現象一直在變,無法保持
,無從掌握,便使人產生種種矛盾沖突的煩惱。如果能看到「有」,
也看到「空」,便能了解萬法的真實相,便不會引起煩惱了,那是有
了高度智慧的人。但如只看到「空」,沒看到「有」,這種人會顯得
消沈,同樣也是煩惱不已,對自己對社會均有負面作用。

  我們要了解:「有」是過程,「空」是目的,在達到目的前,不
能離不開「有」的過程,必須在過程中,看目的是空而離過程的有;
然後要離有也離空,不落空有,即空即有,才是正見。


(十三)戒、定、慧三學

  做為一個正信的佛教徒,必須知道,戒、定、慧三學,是學佛修
行的基礎。

  (1)戒:從消極面說,戒是「止一切惡」。諸惡不作,惡業惡
因便不增加。從凡夫的階段做起,到了大小乘聖者的階段,自然不再
造作任何惡因。從積極面說,戒是進而「修一切善」,諸善奉行,不
思回饋,但求「利益眾生」。小乘的聲聞及緣覺(一名獨覺),已能
做到消極的止一切惡,若能積極的修一切善,度一切眾生,便是大乘
菩薩的層次了。

  (2)定:大乘菩薩的定,是心念不受外在的環境和內在的心境
所動,即謂之定。「外境」經常會為眾生(人)帶來誘惑、打擊、刺
激、情緒失控等種種煩惱,心隨外境變化而生起憂、欣、悲、喜、貪
鎮、怨怒、嫉妒等的感受和反應。受到環境牽動,便是亂心不是定心
。故要用種種禅修方法,幫助自己穩定內心,使之不受外境的干擾。

  內在的「心境」,是指對於自己過去的回憶,以及目前心裡浮現
出來的種種妄想和雜念。比如有人正在此地打坐用功,突然想到公司
裡有事未解決,怕公司的職員處理得不好,猶豫著要不要起身打電話
回公司查詢。這究竟是屬於內境抑或外境呢?這件事並不存在於眼前
,只是自己的心念在困擾著自己,心理的作用擾亂了心境,所以是屬
於內境。

  也可以說,凡是回憶、推想、憂慮之類的心理活動,都是屬於內
在的心境。

  一般人經常是處於身心分離、妄念紛纭的狀態,如能做到身心統
一,內心的不安及身體的負擔,便會消失。倘若能把內外境界統一,
便會形成內也是我,外也是我,內在的心境與外在的環境合而為一,
便沒有「我」的感覺了。實則仍有我的存在,只因心念統一,成為一
個統一了的我的存在。此時已不以個人的身心為我,而是以全宇宙為
我了。

  如果僅是方法用得順利,正念相繼,並不等於念念統一。例如在
數息時,數得很順,別無雜念,至少尚有三個念頭,在不斷地交互進
行:①我在數呼吸,②呼吸,③數目。因此,正在做數息的工夫,並
不就是念念統一。

  念念統一是只有止於一個念頭,不斷的進行下去,如在數息中,
數到只有「我……」,或只有「呼吸」,或只有「……」的一念,這
才是前念與後念,念念統一了,是真正的入定。

  內心與外境的統一、身與心的統一,都是屬於剛剛要入定前之淺
定,兩者的層次大致是相等的。前念與後念的念念統一,則是深定。
念念統一的境界是很難達到的,但至少希望做到身心統一和內外統一
,便能夠摒除妄念紛飛,收攝散亂的心,不為環境所牽,不被情緒所
動,就能享受到穩定的自我,是多麼的可貴了。

  禅宗的定,則別有勝義,那是「即定即慧」。定的本身就是智慧
,不是一般人所認為的從定生慧。禅宗的大師們,靜態動態,皆不離
定;因為人的身、口、意三業的彼此關系,如鼎三腳,缺一不可。三
業一貫相應即是定;雖在定中,依舊生活起居、依然待人接物,即是
智慧的功能。唯有如此,才可能達到真正的禅宗的定境。

  (3)慧:我們都知道,佛是智慧和慈悲的圓滿者。智慧便是為
斷除煩惱,慈悲則是廣度眾生。一個凡夫,做了善業如未得回饋,心
中便會生起煩惱,這便是未有真正的慈悲,也沒有無漏的智慧。倘若
你能做了善事,未思善報,甚至有人對你恩將仇報,你也不起煩惱,
那你已和「無我」的智慧相應。

  具有無我的智慧,才會有平等的慈悲,才能真正的斷除煩惱,才
能真正的廣度眾生。有很多人認為佛教徒講的慈悲,就是一味地受辱
退讓,無原則的逆來順受,無條件地施捨他人,這是對佛教的誤解,
也是一種沒有智慧的見解。佛教徒應當要識己識人識進退,便是智慧
,也是慈悲;沒有智慧做指導的慈悲,那就不是真慈悲。

  一個從事各項工作的佛教徒,只要是合情合理合法,藉由正業正
命,賺取正當的利潤,而得以造福人群,或藉由正修正語,而得以利
益社會者,便應該當仁不讓,那才是菩薩道的實踐者,所以,佛教徒
是積極進取的!就智慧而言,小乘行者只做到斷除自己的煩惱,尚做
不到有教無類地廣度眾生。大乘菩薩則在修行成佛的過程中,時時都
要做到自利利他,自覺覺人。


(十五)人成即佛成

  人的內容是什麼?從本能的角度看,是飲食男女,是七情(喜怒
哀懼愛惡欲),是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佛教則為色欲、形貌欲、威
儀欲、言語欲、細滑欲、人相欲);從人格的角度看,是理智、感情
、責任、義務。七情六欲消而美滿人格成,人成方有佛成。

  一般人只知為自己爭取權利,而要求他人盡責任、盡義務。但是
,一個健全的人格,在談權利之前,必須先以責任和義務為基礎。

  從責任及義務看,我們生在世間,各自都會扮演著或多或少不同
的角色。具有某種身分即是某種角色,便要切切實實的把那個角色該
做的事,好好地做好。

  每一個人在同一個時空裡,往往具有多重的身分,要把每一個身
分的角色都扮演得恰到好處,實在很不容易,但也必須盡心盡力。一
個在家人,不妨先從自己在家裡的角色開始做好,再慢慢擴及工作場
所,以及所屬團體的角色,好好地盡到自己應盡的責任義務。

  在實際的生活中,你可能會感覺到你是很受委屈的,因為你是如
此地盡心盡力,別人卻可能敷衍塞責!如果你能摒除這樣的計較心,
即可不受外境的影響,只管做好自己該做的,久而久之,別人也會受
你影響,因此便可以由點而線,由線而面地互相影響,終究即有形成
社會全面好風氣的希望了。

  學佛的最終目的是成佛,要想成佛,必須先要修行菩薩道。修行
菩薩道的動機和目的,雖是為了成佛,他的著力點,乃是在成就眾生
,在成就眾生的修行過程中,也就成長了自己的智慧及慈悲。換句話
說,為了利益眾生而努力充實自己,水漲船高,在利益他人的同時也
成長了自己。但到最後,必須完全放下自我利益的心念,才是真正的
菩薩行者,才能成就無漏的無上功德。

  我們常說的度眾生,是度諸佛心中的眾生;所謂成佛,是成眾生
心中的諸佛。其實佛心與眾生心,原是同樣的心。之所以有佛與眾生
之區別,是因佛的心已是清淨的,佛的慈悲及智慧也是圓滿的;眾生
的心則是雜染的,眾生的智慧與慈悲,己被煩惱遮沒了;眾生縱然也
有一點智慧與慈悲,卻是殘缺不全有漏有染的。一旦轉煩惱為智慧,
捨自我成慈悲,則眾生心的當下就是佛心了。

  眾生的種類繁多,其中唯有人類有明辨是非的認識心,所以可善
、可惡,也能為善去惡;只有人類有聽聞正法學佛成佛的善根,所以
釋尊來到娑婆世界,示現由人成佛的事實。因此釋尊告訴我們:「人
身難得,佛法難聞。」今天我們何其有幸,生而為人,又得聞佛法,
修學佛道,怎麼還不好好地把握住這個難得的大好因緣呢?□


┌──────────────────────────────┐
│ 自 我 肯 定 · 自 我 提 升 · 自 我 消 融 │
└──────────────────────────────┘




-.-.-.-.-.-.-.-.-.-.-.-.-.-.-.-.-.-.-.-.-.-.-.-.-

認真生活的本身,
就是在重重困難中展現生機的過程,
不斷地努力,也會不斷地遇上挫折及阻礙。
要視艱難險阻為預料中事,為萬事如意,
也要在此情況中,肯定自我及提升自我;
再以無我無相的智慧,達到消融自我的境界。

-.-.-.-.-.-.-.-.-.-.-.-.-.-.-.-.-.-.-.-.-.-.-.-.-


┌──────────────────────────────┐
│ 結 營 前 的 綜 合 討 論 │
└──────────────────────────────┘




-.-.-.-.-.-.-.-.-.-.-.-.-.-.-.-.-.-.-.-.-.-.-.-.-

一粒種子,擺在那兒還是一粒種子,
如果撒在土裡,則會發芽、生長成樹。
經過三天禅修營的薰陶,
我們有如撒在土裡的種子,
有一種死而復酥的感受。

-.-.-.-.-.-.-.-.-.-.-.-.-.-.-.-.-.-.-.-.-.-.-.-.-


chap5.00 禅修的功能
chap5.01 1.菩薩的意義 <詳見原書>
chap5.02 2.身心的放松 <詳見原書>
chap5.03 3.打坐的功能 <詳見原書>
chap5.04 4.打坐的反應
chap5.05 5.氣動的現象
chap5.06 6.靈動的現象
chap5.07 7.幻覺的現象
chap5.08 8.自我的肯定
chap5.09 9.自我的成長
chap5.10 10.自我的消融
┌───────────────────────────────┐
│ 禅 修 的 功 能 │
└───────────────────────────────┘




-.-.-.-.-.-.-.-.-.-.-.-.-.-.-.-.-.-.-.-.-.-.-.-.-

由聞慧、思慧、修慧三方面著手,
成為有智慧的菩薩,
如此,不會壓世,也不會戀世,故名為出世;
真能出世,才能入世及化世,
進而成為圓滿的大覺者,便是成佛。

-.-.-.-.-.-.-.-.-.-.-.-.-.-.-.-.-.-.-.-.-.-.-.-.-


4.打坐的反應

  打坐時可能產生的反應現象有四類:

  第一類現象是痛、麻、酸、養,其中除了心痛和頭痛是有病以外
,其他如腿痛、腰痛、肚子痛都是正常現象;麻的情況通常都在腿部
,並沒有危險,有兩種麻法:一種是站起來時,覺得兩條腿不是自己
的,甩甩腿,慢慢地走幾步就好了;另一種是麻□,腿上有一塊皮膚
捏著時好像不是自己的,不要緊張,過一殷時間自然會好。酸的情況
,通常是在腰部、或者是在關節,起坐以後,用手按摩幾下就會好;
我們打坐時為什麼要用大毛巾蓋住兩腿?就是為了避免風寒,以免酸
痛發生。養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皮膚養,這是體內有一種濁氣或油垢
,經過皮膚毛孔排出時,會感覺養,另一種是骨頭養,這是經絡的氣
脈不順,才會發生。打坐時調整氣脈的運行,就產生了養的感覺。最
好不去管它。

  第二類現象是暖與熱、涼與寒。發熱發寒是生病了,不能打坐,
要看醫生診治,清涼感和溫暖感就很好。


5.氣動的現象

  第三類現象是氣動。在打坐時出現動的現象,分為兩種,一是氣
動,一是靈動。氣動又分為兩種,一種是不規則地動,一種是規則地
動。

  不規則地動是每次打坐時就會出現,但是動的部位,動的方式不
固定,有時手抖、有時腿跳、有時頭搖。規則地動是每次打坐都在固
定的一個部位,發生動的現象。

  動的時候有有大動和小動的不同。我有一個弟子,可謂本領大的
很,有一次打坐時因為有人大聲咳嗽,結果使他「砰」地一下跳起來
,翻個跟斗,再坐下來。人家受到驚嚇,他還在那裡坐的好好的。過
了幾年以後的現在,已平靜了。另外有一位女醫生,現住在美國,她
學打坐已經十來年了,最初開始時,全身的氣動很厲害,到現在,動
的現象己越來越少。還有一位住在我們附近的女畫家,她的氣動不僅
在打坐時,即使在做家事時,只要多用一點力一接觸家俱,馬上會有
反彈的現象,當她知道排氣的方法後,現在已經正常了。

  打坐時發生氣動的人,如果你學會排氣,可以從腳底心、肛門或
者從喉嚨呃氣的方式排出。不管氣動發生在身體的那一部位,你的注
意力不要放在鼻孔或小腹的出入息,要放在腳底心的湧泉穴,注意一
段時間之後,氣動的現象就會消失。有人因為動的厲害,不能繼續打
坐,就暫時不打坐。


6.靈動的現象

  第四類現象是靈動。發生靈動的人,大致上是有點神經質,有點
歇斯底裡的;期待心很強的人,也容易發生靈動的現象。靈是什麼?
是一種漂浮在我們生活空間的靈體、靈力,在我們環境裡處處都可能
有。神經質、期待心與恐懼感很強的人,這些靈體就容易有機會乘虛
而入,來的時候,會自然而然使你身體出現某些動作,譬如會作出各
種手印,有規律的重復和變化,常常於一個手印反覆三次、七次、十
四次、二十一次,最多有七七四十九次,之後再變換另一種手印,很
有規律。但這不是你的自我意識在控制,而是靈體的力量在操作你身
體的動作。

  由靈動也可以產生靈感,這不是寫文章的靈感,而是一種靈力的
感應,能讓你聽到看到平常人不容易聽到和看到的。這種靈力感應,
可能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所謂真的,即是本來你不可能聽到的,
而你聽到了,譬如你在這裡打坐時,卻聽到在曼哈頓的先生或者太太
講了一句什麼話,你立刻打電話去問,他(她)回答說:「是啊!我
剛才講過這句話,你怎麼知道的?」你會奇怪,你在皇後區的東初禅
寺打坐時,產生了特異功能。請不要高興,那根本不是特異功能,而
只是由一種靈力的媒介,給你傳遞了消息。

  靈動在初期發覺後,是容易控制的,只要心理想著說:「這是靈
體在使我動,不是我自己在動,我不要讓靈力支配我,我要指揮身體
不要跟著靈動。」就能漸漸的擺脫靈動了。十多年前,曾有一位居士
在我們東初禅寺打坐,坐著坐著,卻站起來打太極拳了。我問他:「
你打過太極拳嗎?」他說:「沒有。」我再問他:「跟誰學過太極拳
嗎?」他仍說:「沒有。」我說:「這一招姿勢不是這樣的。」並且
幫他糾正過來,他又恢復成那個錯誤的姿勢,並對我說:「師父你教
我的姿勢是錯的,我的姿勢是對的。我問他:『誰告訴你的?」他說
:「我聽到一個聲音在告訴我:剛才法師教你的姿勢是錯的。」這已
是靈動及靈感雙重表現了。我勸告他:「如果你繼續接受這種來自靈
力的命令,就會成為靈媒了!」後來這位居士在出現靈動,做出打拳
的動作時,出現靈感,聽到靈體的聲音,他就暗示他自己:「我不跟
著作動作,也不想聽他的指示。」不久之後,這種現象就不再出現了



7.幻覺的現象

  打坐會有身心反應,是平常事,無所謂好壞,當成幻覺處理是最
安全的。

  有一位太太,在我們禅七中,連坐了兩支香的時間都沒有起座,
我走過去從她背後用香板輕拍她的肩膀,隔了幾秒鐘,她緩緩地轉過
頭來問:「師父,你為什麼把我叫出來?」接著我叫她個別談話,問
她發生了什麼事。她說,她剛才是到極樂世界去了。她首先是看到她
座位前面的牆壁上,出現一幅圖畫似的景色,接著便投進了那個境界
,一直到我拍她肩膀時,就回來了。對於一般信徒而言,這的確是能
讓人生起信心的好現象,但在禅修者而言,這是幻境。也有人看到牆
壁上的花紋變成老虎、獅子等,由靜態的變成動態的,這些都是幻覺
。在打坐時,凡是耳聽、眼看、鼻聞到的異象,全是幻境。

  有的人不在打坐時,也會聞到某種香味。曾有一位居士告訴我,
有一天她在一座大樓底下聞到一股檀香味,覺得好喜歡,於是跟著香
味尋找,尋到樓上一戶人家,敲開門,屋裡供著一尊像,檀香味就是
從那尊像上散發出來的。

  幻境幻覺有可能是真的,多半是假的。假的是只有你一個人看到
、聽到、聞到,周圍的其他人沒有感覺到。真的是當你發現時,其他
的人也可發現的感官境界。比如你正在我們寺內打坐時,看到自己的
孩子摔了一跤,打個電話去問你太太,真的是孩子摔了一跤。這雖是
真的,依然要當幻覺處理。否則你就有很多麻煩了,所謂走火入魔,
便是這樣形成的。《楞嚴經》裡說,凡是任何一種境界出現,不管是
幻境還是幻覺,不管是你親眼看到、親耳聽到、親身感受到的,若當
作聖境執著,就會著魔,當作幻覺則見怪不怪,其怪自敗。你才能夠
繼續修行清淨的佛法。

  因此禅宗的修行經驗一定是非常清淨的,即所謂魔來魔斬,佛來
佛斬。意思是任何反應,任何感應都要當成平常現象和幻覺幻境處理
,才是最健康最安全的禅修觀念。因為初學坐禅的人,沒有辦法判斷
異常經驗的是真是假,乾脆一律視為是假是幻,是比較妥當正確的。
一旦有了重大的禅修經驗,那就應該到師父這裡來請求勘驗了。


8.自我的肯定

  自我肯定,就是對自己有信心,如果沒有自信心的人,就會像一
只火雞,遇到警報時,會把翼翅及尾羽豎起來虛張聲勢一番,或者像
一只澳洲的駝鳥,它害怕敵人襲擊時,便一頭鑽進沙堆裡,躲起來,
自欺而不能欺人地苟且偷安一番。能夠自我肯定的人,不會虛驕,不
會逃避。自己是什麼就是什麼,有半斤就是半斤,有四兩就是四兩,
實實在在。有許多人希望由他人來承認和肯定自己是真正的人物,他
們自己也假裝著是個很了不起的人物,這就不是自我肯定。其實,一
個人若無自知之明,就會常遇到挫折。除非這個人的福氣好,處處能
夠歪打正著。否則的話,他會處處碰壁,還不知錯在那裡,最後就變
成沒有信心。因此,要想得到他人對自己的肯定,必先完成自我肯定
,有了自知之明,才能自我肯定,才會建立起自信。

  孫子兵法主張「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其實,以常人而言,知
己要比知彼更難,例如在家庭裡,夫婦倆人如果經常吵架,老是互相
指責對方,看對方這也不是,那也不是,問題就是出在夫婦兩人都只
看到對方的不是,而未明白自己的習氣。凡是知彼而不知己的人,一
定是煩惱多多,既不會做人,也難於成事。

  自我的肯定,不等於自我的膨脹、自我吹噓、自誇自大。自我肯
定必須建立在自我了解的基礎上。譬如像我這樣的人,好多人跟我講
:「聖嚴法師,以你的智慧和才能,如果不當和尚,也能當到部長。
」但我知道自己的底細,最好還是當和尚,我不是當部長的材料。例
如一九九二年,台灣的執政黨不斷地找我,要我擔任不分區的國民大
會代表。當時我很感謝國民黨,和尚之中的確該有人出來問政,但是
我很清楚,我自知不是一個適合當國大代表的人。類似的機會,包括
名、利、位、女色等,蠻不少的,可是我還只是肯定自己,最好是只
做一個普通和尚。又如一九七五年時,我在日本留學,已經取得了博
士學位。那時正逢台灣退出聯合國。日本又承認了中共政權,台灣的
前途未卜。就有一位日本教授對我很關心地勸說:「台灣已成了國際
孤兒,你今後如何打算?」我說:「是啊!今後聽天由命,一切都靠
因緣。」他說:「我介紹你到一個寺院當住持如何?」我說:「有一
個寺院住持做也不錯啊!」教授說:「,不過,依日本的習慣,寺院
住持,必須娶妻。」原來當時有一小寺院的住持去世了,留下遺孀及
一個年輕的女兒,卻未有兒子來接住持的位置,那對母女就必須離開
寺院。在這青黃不接的時候,那位教授想我這個人大概可以遞補一下
。後來母女倆人來看我,這就是相親羅。我想那怎麼行!我還是適合
做一個不娶老婆的中國和尚。幸虧我能自我肯定,所以今天還能夠在
這裡跟你們諸位講自我肯定。

  我們應該知道自己的分量,應該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材料,然後
來充實自我,發揮自我;不放棄自我的既定方向,不動搖自我的基本
信念,就不會受到環境的影響而失落了自我。例如也有人曾對我說:
「你是個文學博士,也寫了不少本書。如果你是個在家居士,肯定是
一個名作家。」我說:「好在我作了和尚,要不然就沒有文章可寫了
。」也有人建議我說:「你們法鼓山及東初禅寺不是需要很多錢嘛?
何不跟我們合夥來做生意,賺了錢就可以弘揚佛法。」我說:「千萬
請你不要害人。如我做了生意,必定一敗塗地!」像你們諸位都是在
事業上已經成功的社會菁英,你們一定知道,脫離自己的專長,改行
不是不可以,但是必須要考量每個人都有他們的先天條件及後天條件
,那就是因緣的配合,也就是知己知彼,或者叫做識人識己識時務。

  要想自我肯定,必須增長優點,改善缺點,若能自知缺點,也是
一種優點;若是誇張優點,便是一種缺點。

  如何知道自己的缺點?如何發現自己的優點?打坐便是好方法。
諸位是不是常聽說「身不由己」和「心不由己」二句話?你會發現心
不由己的妄念或雜念太多了。自己的心中所想的,往往不是自己要想
的;自己希望要想的,往往反而想不出來。妄想雜念,是非自主的思
緒和念頭,與妄想雜念相對的是自主自律的正知正念。我們能夠經常
自主地指揮自己的念頭,去想什麼和不想什麼的時候是很少的。常常
心不由己,品德就有問題。所以,一般沒有修行經驗的人,其品德大
致上都不是很健全的。如果一個人的品德已經十全十美,那就是成佛
了。因此,平常人的品德不健全是正現象。然而,許多人都不知道自
己的品德不健全。所以常常聽到有人說:「請你不要侮辱我的人格。
」這似乎是說,他的品德本來已經很完美,可是被他人侮辱之後就不
完美了。其實,人人都應該坦誠地承認自己的品德尚有許多問題,才
能面對自己的缺點,改善自己的缺點;能以真面目見人,坦誠承認自
己的缺點,反而是一種美德。

  如何衡量優點和缺點?不能光用別人的判斷,要用你自己的標准
,別人看你是缺點,也許恰恰是你的優點。優點和缺點,長處和短處
,很難有絕對標准,從這邊來看,認為是優點和長處,但是從另外一
個立場看,很可能被認為是缺點和短處。原因是優點和缺點往往是相
反適相成的,例如你的缺點,恰恰也是另一個人的缺點,配在一起,
臭氣相投,正好他需耍你。反過來說,如果你的長處正好是另一人的
長處,兩強相抗,他就容不得你了。

  人與人相比,都有多福、少福和無福的區別。一個人今天因緣未
成熟,所以沒有福;過幾天因緣成熟了,就是有福的人了。當因緣不
成熟時,不要失望,說不定另外一個機會正在等著你。

  人的優缺點,可以是多方面的:有性格的、有品德的、有心理的
、有智能的,最重要的還是在於福德因緣的配合與否。

  所謂大丈夫要能屈能伸、舒卷自如,一般人往往是能伸不能屈,
那便是大缺點。

  先要自我肯定,才能受人肯定;先要自己有信心,他人才會對你
有信心;先要尊敬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

  我勉勵我們法鼓山的全體會員,要有「見人低一級」的修養。意
思是不要自高自大,要虛懷若谷;不要盛氣凌人,要尊上謙下。可是
,對長輩、對能力強過自己的人,謙虛還容易,對晚輩、對不如你的
人謙虛禮讓,就很不容易了。如果當你的稚子叛逆不聽話時,你是打
他一頓,罵他一番,還是倒一杯茶給他?小孩子有叛逆的表現時,倒
一杯茶給他,可能要比打罵訓責一頓更好。這就是見人低一級的好處


  見人低一級,並不是自我作賤,而是自我的尊重,敬人者人恆敬
之。所以面對任何人時,一定要在心平氣和的態度下,尊重他,關懷
他;在肯定他人幫助他人同時,也肯定了自己。


9.自我的成長

  成長什麼?成長自我的智慧與慈悲。

  有智慧的菩薩,不會厭世,也不會戀世,故名為出世;真能出世
,才能入世及化世。入世化世而成為圓滿的大覺者,便是成佛。例如
諸佛成佛都以人身在人間成佛,一切菩薩必須以慈悲心廣度眾生,方
能成佛,假如菩薩不入世間,豈有眾生可度;菩薩出現世間而又迷戀
世間,豈能救度眾生?唯有入世,才能有化世的工作好做。菩薩們有
慈悲,所以能入世化世,菩薩們有智慧,所以入世而不會被世事迷惑
,並且運用智慧來指導去做救度眾生的化世工作。這就是悲智雙運福
慧雙修的菩薩行。

  智慧是如何得到的?有三個方面:第一是聞慧,從聽講開示、看
佛經書而改除邪見,建立正見,信因果,明因緣。第二是思慧,以禅
觀的方法,做思惟練習,從思惟而得一心的定境,由定力而產生明晰
的智慧。第三是修慧就是修戒、定、慧的三無漏學。修戒是在身口意
三種行為方面不做自害害人的事,不說自害害人的話,不動自害害人
的念頭。也就是「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盡一己的所能及所有,用
身口意三業,來作自利利他利益一切眾生的事,就會產生無我的智慧


  修戒,亦名為持戒,凡是危害身心人健康的行為不可以做,凡是
有益於他人大眾身心健康的事,不得不做。消極面是已做之惡要改過
,未做之惡令不起;積極面是已做之善要增長,未做之善要開發。

  修定,可以用打坐的方法。打坐能使人在平常生活中經常保持情
緒的穩定,人格的健全。如果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打坐,也可以念
佛安心。前一陣子我在台北時,有一位國大代表見我,他說剛才在陽
明山中山樓開會時吵了一架,甚至有人說粗話抙「三字經」。我勸他
:「下次別人抙你們三字經,你就改念『阿彌陀佛』的四字經,架就
吵不成了。念佛之後,就能心平氣和,就能好好地商談溝通了。」除
了打坐與念佛可以安心定心,誦經、禮拜等,也都能產生心平氣和的
作用。

  修慧,是要看佛經、佛書,看有益於身心健康及精神修養的書籍
,而佛書是最好的,它能讓我們心胸豁達、氣度恢宏,建立人格的座
標。

  從聞思修的三慧,能夠獲得利益的經驗,名為證慧。證慧的最高
深點,便是大覺智者的佛果位。

  至於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成長自我的智慧與慈悲?當從慚愧、忏悔
、感恩的三方面努力。

  「慚愧」的意思是自知對不起自己稱為慚,自知對不起他人稱為
愧咎。一般自負、自大、狂傲、驕慢的人,不會產生慚愧心,總覺得
自己無愧於天,無愧於地,也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像這樣的人,在智
慧和慈悲方面,是不容易成長的。有了慚愧心,便會謙虛禮讓。儒家
也說,滿遭損、謙受益。自知有所不足和有所缺失,是自我的檢討反
省,便有改過改進的可能,否則錯上加錯,那裡還有自我成長的機會
。所以慚愧心是人格的清潔劑,在清理了染污物之後,向著既定的方
向,繼續努力做自己應該做的事。

  「忏悔」就是承認自己的過失,承擔應負的責任。比如做老師的
人,沒有盡到老師應盡的責任,對不起學生,就是用忏悔心來彌補;
小過失對自己的良心忏悔,大過失當對學生的面忏悔,忏悔不會丟臉
,忏悔也不等於老師永遠就有過錯,那是表示勇於負責,勇於改過的
態度。有些人不懂得忏悔的真義,他們在神前或佛前,焚香祈禱,說
是犯了錯害了人,請求神佛,網開一面,原諒他們無知;這樣在神佛
的偶像之前忏悔之後,便以為不再受到應得的懲罰了,下一次有了機
會,再三再四地犯錯害人,又再三再四地去焚香祈禱表示自己的無知
,請求神佛原諒他們的無知。這種忏悔的心態不正確,也不能收到忏
悔的功效。

  「感恩」不僅是一般人所說的回饋,應該是飲水思源,感念之情
常系心頭。所謂恩人,究竟是誰呢?除了父母是最親的恩人之外,凡
是在你的生命中對你有益有助的人,都是恩人。恩人可有兩類:一是
為你順水推舟的人,二是使你逆水行舟的人。一般人僅以順水推舟的
人為恩人,給你打擊、批評、誹謗、阻擾的人,便以為是仇人。其實
,那些人使你從逆境中受到鍛練,助你久煉成鋼,豈可以說不是恩人
。例如釋迦牟尼在《法華經》中說過,他的一個叛逆弟子提婆達多,
將來一定成佛。因為從釋迦牟尼在過去無量劫前發菩提心後,提婆達
多都是給他逆向的幫助──打擊、阻撓、破壞。提婆達多使釋迦牟尼
得到了磨煉,使他成了佛,所以有大恩德。

  諸位菩薩,在你們的生命史中,這樣的恩人多不多呢?如果有,
在你們心裡是怨恨抑是感恩呢?一般人要做到不怨恨已經很不容易,
何況要向這種人感恩!曾有兩位法師,因為細微的法義之爭而吵了一
輩子的架,彼此發誓不想見面。逢到佛教界有聚會的時候,兩人都會
先問有沒有對方參加,如果有一方參加了,另一方就不參加。另有第
三者跟其中的一位說:「我們大家總有一天要到極樂世界去,你們二
位也要去啊。怎麼現在就有他沒有你,有你沒有他地吵個不休呢?」
那位法師說:「阿彌陀佛,如果那個魔王也能到西方極樂世界,那還
是什麼極樂世界嗎?他都去了我還想去嗎?」雙方怨恨到如此程度,
還是兩位出家人呢?不過出家人也還是人,所以也會產生怨恨。畢竟
不是為了私利而為法義,故在二位法師中,有一位在臨終前悔悟了,
他留下遺言說:「我一生中最大的遺憾是與某某法師為了佛法的觀點
之爭,吵了一輩子架,並且從此不相往來。我死之後,希望某某法師
能夠原諒我,能來參加我的葬禮。」因此使得另外一位法師在葬禮上
痛哭流涕地說:「阿彌陀佛,我怎麼跟他吵到死為止呢?還是他先原
諒了我,他真是成佛了,而我卻仍是個丟不下怨恨心的鬼。」

  像這樣的一個故事告訴我們,產生怨恨心是很容易的,消除怨恨
心則很難,如果能把恨得很深的人當成恩人看待,是極不容易的事,
但是我們要練習,不練習就沒有智慧,也沒有慈悲。人在一生中,多
多少少總會遇到像這樣助你逆水行舟的人,如果你從來沒有遇到過,
總是一帆風順地走過人生,你真是一位福德殊勝、因緣殊勝的人了。


10.自我的消融

  自我的消融,是要從自我肯定及自我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完成的。
如果連自我是什麼都不知道的人,同他談自我消融是毫無價值的。譬
如對一個不知道錢為何物的人,說不要錢,便等於廢話。諸位不要因
為聽到說佛教講「無我」,就等於否定了自我的價值。所以一定先要
有我,然後才能無我。

  我是什麼?是生命加身體。可以用一個「十」字來標示,豎的一
條線代表時間,橫的一條線代表空間。在時間這條線的座標上不斷地
移動的是生命,昨天在,今天在,明天還在,表示我還活著,這是生
命的存在;在空間這條線的座標上,我的身體要占據一個位置,或是
在這裡,或是在那裡,不停地移動,表示我有一個活著的身體,在兩
條線的交叉處「+」,便是活動於時間和空間中的自我價值的存在,
自我的價值,包括正面的和負面的。正面的價值是獲得的成就,負面
的價值是遇到的挫折,成就和挫折使人產生了愛和憎,因此愛和憎相
加,也等於自我。愛什麼?首先是愛自己的身體所擁有的生命,有了
命,另外想愛的東西就多了,財、色、名、位、權、勢等,恨不得整
個世界都屬於我的。可惜的是,世事無常,包括老命在內,一切的東
西,都不能保有多久。因此,身體加生命,所構成的自我,是那般的
脆弱與無奈。因此,自我的另一個代詞就是「無常」。從觀念上說,
這是人人都可以接受的,故也人人可把自我消融。自我消融就等於佛
說的無我。

  但諸位不要害怕,一聽到無常、無我的道理之後,回家去就會連
先生、太太、孩子都不要了。因為一切都是無常嘛!因為自我消融,
並不等於不負責任。何況無常無我,也不就是什麼也沒有,尚須有慈
悲的責任及智慧的功能。

  無常並非不好,如果當你正處在接受惡運折磨的情況下,因為惡
運也無常,你就不會絕望,往往惡運過後否極泰來;因緣的轉變,壞
事可成善果,這種因緣就是自己的努力,加上時勢環境等的配合。菩
薩就是按照因→緣→果的法則,從凡夫轉化為聖人,從菩薩完成佛果
。成長到佛的層次,就從自我的成長中,逐步完成了自我消融的境界
。當在沒有達到這個徹底的消融自我之前,就要練習著如何來自我消
融。《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現在心亦不
可得。」從時間上來說,過去的已過去,未來的尚未來,現在的,轉
眼即成為過去。都只有過程而無實在的東西,所以都不能執著,執著
也是幻景,如把幻景當做實有,就會變成自我的累贅。人生的一過程
,猶如火箭升空,火箭從發射台發出而飛向太空的過程中,每隔一段
時間,就要扔掉一節已經用完燃料的廢物,若不扔掉就會成為阻礙火
箭繼續升空的累贅。人要自我成長,就像要上升的火箭一樣,不斷的
丟掉累贅的廢物;使用燃料時那是儲蓄著動力的有用之物,用完了動
力不扔掉它的空殼,便成上升前進的累贅。

  人生應當要不斷地落實於現在,努力於現在;有了成就,而能不
執著成就,便是自我消融。

  《金剛經》裡,尚有這樣的幾個名詞:「無我相、無人相、無眾
生相、無壽者相。」「我相」是個人與另一人相處而存在;「人相」
是因為我相而存在;「眾生相」,是從我與許多人相處而存在;「壽
者相」是自我中心在時間上的延續。如果世界上只有「我」一個人,
便不會感覺到我的存在,因為有我與別人的相對比較,才有自我價值
的出現。我的成敗得失,是相對於別人的存在而浮現出來。一旦能夠
把自我價值的情執化解消融,便會體驗到《金剛經》所說的無我、無
人、無眾生、無壽者的四相,其實就是自我的消融,也就是自我的最
高人格的完成。

  消融了自我的執著、自我的煩惱,便能顯現出無我的大智慧以及
平等的大慈悲;實際上就是自我的無限自在與無限包容。可以稱之為
空,也可以稱為無我、無相、無住、無念,一切都無,唯有智慧與慈
悲的功能,在世間的眾生群中,永無休止地展現於無窮空間及無盡時
間的內外中間。

(戴玉冰居士整理錄音帶,經聖嚴三度刪修成稿於一九九五年元旦)
┌──────────┐
│ □禅修指引·10 │
└──────────┘

聖嚴法師教禅坐

──────────────────────────────

講  者/聖嚴法師
出 版 者/東初出版社
總 經 理/張元隆
主  編/釋果光
責任編輯/賴月英
美術編輯/張小華、白菁汾
動作示范/沈旭明
登 記 證/行政院新聞局局版台業字第2177號
地  址/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65巷89號
電  話/(02) 8926564
傳  真/(02) 8960731
郵撥帳號/0112590-1
美國分社地址/
Chan Meditation Center (New York)
90-56 Corona Avenue
Elmhurst, N.Y. 11373
U.S.A.
Phone/(718) 5926593
   
Fax /(718) 5920717
初  版/中華民國85年1月
排  版/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印  刷/沈氏藝術印刷股份有限公司
建議售價/新台幣180元
ISBN 957-633-142-0


──────────────────────────────

本書如有缺頁、破損、裝訂錯誤,請寄回本社調換


┌───────────┐
│ 版權所有·請勿翻印 │
└───────────┘

本電子文件僅授權於電腦網路上流通,而不論是一般書面的轉出版、
部份引用或摘錄等行為,皆不被允許。至於在電腦網路上的流通,
亦必須遵守不擅改原文以及非營利用途的原則。

關於本著作權聲明若有語意不明確、或者其他未竟事宜,請聯絡
台北市北投區大業路 65 巷 89 號東初出版社,或
E-mail: idpt315@tpts1.seed.net.tw

電子書化 by budmgt@math.ncu.edu.tw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