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嚴法師]救世救心八大人覺經:序


 2008/9/12    熱度:7218    下載DOC文檔    


八大人覺警世紛
   常人隨波逐流,在變動不停的環境與不斷消逝的時間中,隨著境界牽引,不知不覺追逐於名利欲樂,卻不曾靜心思考生命之意義何在。等到垂垂遲暮、死之將至,蓦然回首,才驚覺空過了一生,到頭來,再後悔又奈何呢?
   聖人之所以超越凡俗,在其心鏡清淨,清清楚楚映照世出世間種種法,而以覺悟的慈悲憐視眾生;一切不為自己,心中沒有五欲貪求,唯求眾生安樂解脫,人人免於受苦沈淪。因此,無論古今中外聖哲賢人,其心胸無不是坦蕩蕩、光朗朗,德馨垂芳更勝星輝壽長。
   距今二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佛出生人間,覺悟後的他行化於恆河兩岸,一步一腳印地踏下佛法的足跡,而佛弟子們傳承薪火、集結佛經,將佛陀隨境應機的珠玑法語廣為流傳,嘉惠千千萬萬干渴的心靈。
   佛法的精神亘千古而不變,但是真理無形,效用如何端視個人用心與否,所謂信、解、行、證,總要自己能接受,並且發願實行,在實踐中回證真理,才有自助助人的果實可以收獲。
   身為佛弟子,我們尊重敬愛佛陀,就要虔誠奉行佛的教法,時時將佛法用在日常生活中,假使我們的思想和佛陀的教法脫離了,行為絕對是越規犯戒而錯誤的。
   當然發心學佛,也要感恩古德祖師們,他們盡形壽探研佛法真義,再將心得留傳下來,幫助我們體解真理,才能運用無礙。至於僧團的生活,同樣是互相觀摩、互相研究、互相磨練,這樣佛法就能永住人間。
   當今末法時代,最重要的是提高人人的覺性,古人說居安思危,而末法眾生煩惱垢重,造成時間的劫濁與空間的紊亂,因為世間混亂、人心不平,所以整個宇宙多災多難,萬物賴以生存的大地也不斷遭受破壞。我們研究佛陀所說的《八大人覺經》,正是要覺悟世間的無常,重新調整人人的心態;調和社會成為祥和的互動,人人心平氣和,社會祥和平安,人心平,天下就平安。
   求天下平安,從培養感恩心做起,對世間苦難抱持如同身受的悲懷,盡己之力拔苦與樂,日日感恩知足,心無貪戀,意不顛倒,這就是最大福。
   學佛,學而覺,學就是要了解,了解之後能體悟,就如一般人選擇人生的方向,有的人志為人師,既然要當老師,就要先自我充實,涵養人文常識,才能進一步教導別人。同樣的,學佛之道,必定要開啟慈悲大愛的心,自己付出,也教導別人一起做,自度而度人,如此才是真正的學佛。
   學佛還要發大乘心,看看分布全球的慈濟人,大家都是出於一念發心,將這顆慈悲的種子帶到他們的僑居地,播種、耕耘,而後感動更多的人,齊來奉獻這分無私的愛。大慈大悲之心無量,所以我們也是學無止境,既然走入佛門,皈依佛,一定要與佛心貼近,佛陀有大慈悲心,我們要學的就是這分慈悲大愛,能夠普濟眾生。
   當然,長養慈悲心有種種方法,聽經學法只是一個過程。古人說「千裡求師,萬裡求藝」,從前的人限於印刷與交通不便,想要求得佛經的只字片語,或是明白一套完整的道理,著實不容易。但是現代網路資訊發達,要取得佛經並不困難,然而皈依法,最重要的是能「自我受用」,能受用才有覺悟的希望。
   所以先學得佛的慈悲,然後往佛法中探討,得一法而奉拳服膺,我們就終身受用。假使佛法不能用在日常生活,聽再多法師講經,甚至自己也能說得頭頭是道,但是與平時的行為表現兩相違背,那麼再好的佛法還是沒有用啊!
   皈依僧,僧是傳承佛法火種的人,對一般人接觸或了解法理也很重要,我們一方面感恩古德祖師們紹繼佛種,一方面對出家的法師們也要恭敬虔誠。出家人,追隨諸佛菩薩的芳蹤而修行,這種捨親割愛以利天下的情操很值得尊重,所以在家人敬重出家人這是必然的。
   尊師重道,我們的慧命就能增長。出家人在僧團中薰修長養,無論學識或行儀,每一位都有不同的優點,也有不同的修行心得,都值得我們學習。在家的信徒,一定要有尊重出家人的心態,如此才能三寶具足,才是真正的三寶弟子。
   既是學佛,一定要依照法則循序漸進,才是學佛的態度。出家人剃染修行,要有一分使命感,除了上求佛道之外,更進而下化眾生。佛陀所說的《八大人覺經》,從第一覺悟開始,就要我們警悟世間無常危脆,人生是苦;覺悟一切的苦患都是起自一念內,內心有了煩惱所以造業不斷,變成種種災禍。
   第八覺知也說「生死熾然,苦惱無量」,我們在六道中生生死死、死死生生,這種迷惑而充滿煩惱的生命中,的確有無量無邊的苦患緊緊壓迫,使人喘不過氣來。這些苦患要如何斷除?唯有修行追求真理,探討生死的法則,才能掌握生死來去的選擇權。
   人身難得,我們不願造惡墮落地獄,也不必求天堂的享樂,只是「常念知足,安貧守道」,而「惟慧是業」;智慧、覺道才是我們要追求的。在人間,能夠看盡人生,透徹生死的苦難,所以能開啟內心的慈悲,並以此投入人群去身體力行。
   富有者得到教化,成為富中之富的人生;貧窮者得救拔,讓他脫離地獄般的痛苦;有心有緣想要學道者,得到用心接引和指導,這就是出家最重要的目標。自覺而覺他,自己解脫生死輪回的苦難,還要去救人,就是出家學道者任重道遠的承擔;切莫悭貪不捨,不肯將佛法的益處和世人分享,否則就失去了出家人的本分。
   佛經中有一段故事,說明法布施的重要——
   在一個古老的國家,離開城市七裡路有一座精捨,住著五百位修行者。其中有一位長老年紀很大了,他已經修行幾十年的時間,但是記性很差,所聽過的法一下子就忘記了,五百位修行者輪流教他,教了幾年,還是連一個偈子都記不住。
   老比丘自己也十分懊惱,盡管求法心切,無奈就是不能心領神會。
   有一天,國王請諸比丘入城受供,老比丘自卑自憐,覺得這輩子幸得人身,又得聞佛法,為什麼就是法不住心,更無法盡出家人的責任,將佛法再傳給別人?他愈想愈覺得悲哀,不知不覺走到一棵大樹下,想想再活下去也沒有意義,干脆吊死在這裡,因此拿著繩子就往樹上扔。
   佛陀知道了,化為樹神出來呵責老比丘,他說:「修行者啊!你的身體來自父母,慧命則交托給佛陀,為什麼你不珍惜生命,也不顧增長慧命,反而要毀掉自己呢?這是罪大惡極啊!」
   老比丘聽到樹神的呵責,忍不住痛哭起來:「我也想珍惜身體,更珍惜聞佛聽法的因緣,可惜我一丁點法理都無法體會。」
   正在哀傷懊惱的時候,佛陀已經現在老比丘面前,老比丘非常驚訝,趕緊伏地向佛陀求忏悔。
   佛陀就說:「一切都在一念心,可知道你過去生中同樣也是出家人,而且具有聰明才智,懂得很多佛法,更領導五百人的僧團。但是你對法的傳授很悭吝,贻誤了很多人的慧命,所以今生要受愚癡闇鈍之報,修行幾十年還無法開啟明朗的智慧。」
   佛陀並說了一段偈語:
   自愛身者,慎護所守,希望欲解,學正不寐;
   身為第一,常自勉學,利能誨人,不惓則智。
   學先自正,然後正人,調身入慧,必遷為上;
   身不能利,安能利人,心調體正,何願不至?
   本我所造,後我自受,為惡自更,如剛鑽珠。
   老比丘聽了佛陀的話,憶起前塵往事,果然自己傲慢不肯傳法,難怪今生愚鈍,真是自作自受。於是至誠地發露忏悔。佛陀微微一笑:「忏悔則清淨,只要你真心忏悔,好好保護生命,就能增長慧命。明天國王設食供養,你可以帶著寺內的僧眾去應供。」
   老比丘還有所遲疑,但是佛陀勉勵他拿出信心來!老比丘信心大增,第二天真的帶著大眾往皇宮應供去了。
   年輕的比丘們個個心裡懷疑,深怕老比丘受供出丑,但是礙於佛命,也只好跟著入城。
   到了皇宮,國王很尊重僧伽,親自端水讓比丘們洗淨手足,接著供養豐盛的飲食,供養後並恭敬請法。老比丘坐於上座,神態威儀已與往日大大不同,看起來就令人心生尊重,開口說法更是聲如洪鐘,響亮清澈,句句法語流入人心,不只是國王歡喜,就連五百位隨行者也都敬佩贊歎。
   因此,出家人有出家的使命,一般人也有超脫生死苦惱的路要走,「精進行道,慈悲修慧,乘法身船,入涅盤岸,復還生死,度脫眾生」,正是《八大人覺經》中所昭示的坦蕩大道。請諸位學佛者,無論在家、出家,都要守好自己的本分,自覺覺人、自救救人,這才真正是我們學佛求覺悟的道路,大家要多用心啊!



緣起

生命的大疑問
   寧靜的境界,心智一片明朗,紛亂的思緒一一安頓於靜思中。佛陀是一位大覺者,為迷茫眾生示現「八相成道」而成佛。未出家前的他也曾經過和常人一樣的人生,同樣擁有家庭、父母和妻兒,唯一不同的只是他生長的環境。成佛前的悉達多生於皇宮,貴為太子,不但是國王最大的期待——將來要繼承王位執掌國政;也是全國人民希望的寄托。他在幸福的生活中成長,享受最尊貴的待遇,所受的教育和一般平民百姓也有所差異。
   但是悉達多太子最與眾不同的,並不是他的權勢富貴,而是與生俱來對萬物的悲憫。一般人總是受了「苦」,才會去探求什麼是「樂」,而悉達多太子享盡天下一切福樂,卻能深入民間疾苦,發心探究眾生苦難之因。
   他認為人生而平等,卻發現社會上有種族、階級的分別;又觀察到凡夫成日追逐名利,貪戀欲樂隨波逐流,不自覺歲月流逝,老病死苦接踵而至。他從生老病死中去體會,感覺到其中尤以親情最難割捨,而人世間許許多多的煩惱,則是來自人與人之間的對待。
   他不斷思考,在靜谧的環境中沈思:煩惱從何而來?如何消除煩惱?生老病死如何解脫?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又要如何改變?這是年輕的悉達多太子,對人世間發出的大疑問。
   他隱約體悟出人生無常的道理,更感到情愛糾纏的痛苦,因此決意離開還笙砝值幕肪常ス扌星蟮賴納睿罷葉災沃谏悅5姆椒ǎ钪谏緣媒馔選W詈螅黾伊恕?br>   修行者悉達多踏上追求真理的道路,經過參訪、苦修的漫長旅程,體驗不同宗派間的教旨,對每位宗教家、學者他都虛心求教。苦行者的毅力令人尊重,學者的研究精神也給他很大的震撼,但是對年輕的悉達多來說,盡管有些心得,卻覺得還是不究竟。
   他決定獨自追求天地宇宙的真理,萬物有物理,人的身體有生理,人的內心有心理,如何透徹這些萬物、生死、心靈煩惱的課題?怎樣才能突破迷茫,見到真純清淨的道理?他以堅定的信心獨自踏上探尋的路途。
   這是佛陀發心求道之前的一段心路歷程。之後悉達多太子經過訪道、苦修等等嘗試,最後在菩提樹下證悟,佛法就此生根傳揚,開枝散葉廣化天下。我們後世學佛的人,有幸浸沐在佛法光輝下,不得不對佛陀禮拜頂戴,感恩佛恩浩蕩。
   人生,懂得感恩的人才能知足,能知足的人才會快樂;修行也是如此,內心知足即無貪戀,心無貪戀則意不顛倒,所以要懂得感恩。我們尤其要感恩佛,佛陀有感於眾生迷茫,發心探究宇宙人生的真理,因而歸納出「三理四相」,世間一切都不離這個原則。
   「三理」——物理、生理、心理。「物理」包含成、住、壞、空四相,所以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永恆常住的。人的身體變化稱作「生理」,包括生、老、病、死四相,一樣是分秒變遷。人的「心理」則有生、住、異、滅四相,一念好心生起,很快的念頭又斷了;一分感恩心起,很快又轉移了,這就是心念的變化。
   我們存在成住壞空循環不息的宇宙間,隨著生理生老病死的變化,心理也不斷在生住異滅中輪回,說來危機四伏、苦難偏多。面對這麼多的苦難,分析起來道理很大,名相也很多,於是佛陀慈悲應機逗教,就以八種簡單的方式,為我們歸納三理四相之下的八大苦難,使我們了解而警覺,徹悟苦、集、滅、道的真理與實行。

原經翻譯者

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大師
   在講述這部佛經之前,我們首先要感恩本經的翻譯者,就是「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大師。
   安世高大師,出身安息國(今伊朗)太子,對佛法十分好樂。老國王過世後,他接掌了王位,但是他認清了人生無常的真理,視榮華富貴如浮雲,所以就把王位讓給叔叔,自己出家去了。
   出家後的安世高大師潛修佛法,在修學有所體會後,更加深他探研佛法的渴望,於是周游列國,輾轉因緣下,於東漢(後漢)桓帝建和二年來到洛陽,便在洛陽安住,一方面研習漢文。過了一段時間已通達漢文,故在精研佛法之余,著手中譯佛經的工作,總共在中國翻譯了二十九部經論,《佛說八大人覺經》即是其中之一,提供後學者莫大的學習資糧。
   除了安世高大師翻譯之外,明朝蕅益智旭大師並為造論,弘揚傳布此經。

釋經題

《佛說八大人覺經》
   學佛就是志在成佛,所以要虔誠敬重、堅定志願。堅定志願的首要條件即是「守時如教」,每天都要守護光陰不虛度,以時間來累積成就一切,如佛所教、惜時精進,這就是守時如教。
   佛陀的教法和寺院規矩,我們必定要掌握與奉行,保持心靜無雜念,修行看似平淡,實則守時如教的功夫就在這裡。
   《佛說八大人覺經》,「八」是數字,指的是我們應該了解與覺悟的八大項目,能夠了解這八大項目,就不會迷失生活與修行之道。「大人」就是「大士」,也是「菩薩」的意思,就像我們稱觀世音菩薩為白衣大士;凡是發大心、立大志願,奉行大道者,就稱為大士或大人。「覺」是不迷。所以「八大人覺」,即是八種菩薩應該覺悟的道理。

開經明義

為佛弟子,常於晝夜,
   至心誦念八大人覺
   學佛,目的就是要成佛,成佛的條件在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就成佛了。人生之苦,苦在迷而不覺,若能將自覺之後的心得教育他人,使人人皆從迷茫中醒悟,才是自覺覺他,覺性的教育。
   眾生心迷心亂,世間就無法產生善的循環,所以心亂則世亂。佛陀是大覺者,他將求法覺悟的心得向人間宣說,對佛陀的教育,愈是智慧高、根機好的人,接受度愈深,研究得也愈透徹。
   這部《八大人覺經》,進入經文開宗明義即曰「為佛弟子,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常」是不間斷,意思是身為佛弟子,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白天或晚上都要精勤不懈,時時誦念這八種修行覺悟的方法,行在菩薩道中,求佛、學佛,覺悟而成佛。
   當然,覺悟的方法道理很深,不過安世高大師以淺顯簡短的文句翻譯,讓我們容易閱讀和背誦,就像很多人喜愛《靜思語》,正因為它簡短淺白,又能運用在日常生活中。《八大人覺經》的內容亦是如此,每一段文字都不長,但是其中蘊含的意義卻很深廣,我們可以時時記憶與應用,所以「常於晝夜,至心誦念八大人覺」,行住坐臥之間都能背誦。
   要知道,佛弟子無論是在家、出家,既然已皈依佛,就要時時依教奉行,我們開始探討《八大人覺經》,此時此刻也該立願奉行道法,日夜用功不間斷。
   「至心」就是很虔誠;內心真正虔誠,對佛法一定能感應道交,將佛法深切銘刻於心,這樣才叫做至誠。道理常常印在心上,時時運用,即使待人接物間外境時現,都能及時懸崖勒馬,一一拆招化解。常聽到慈濟人說:「實在做得很累,但是師父說『分秒不空過,步步踏實做』,還是不能懈怠,再認真做吧!」日常生活把握分秒,萬一心生懈怠,只要想起師父的話,自然又再提起精神,精進向前,這就是因為慈濟人能帶著虔誠的心處眾入群。
   慈濟人散布在地球各個角落,這一邊正在休息,地球另一邊的慈濟人已經開始一天的付出;等到他們要休息了,這一邊又接續著利益人群的工作,如此晝夜輪替不停息,累積出無數動人的故事,譜成一部現代的歷史——「慈濟大藏經」。
   經者,亘千古而不變,以時間來說日夜不停,橫向來看則遍布全球,每個慈濟人都是把握時間發揮愛心,付出無所求,那種至誠無染的愛,即是發自至誠的心,人人有這分至誠,沒有事情完成不了。儒家大師孔子,贊譽學生顏回「得一善則拳拳服膺」,我們也是一樣,求得教法後再普遍傳給別人,依此奉行就能廣利群生。
   所以慈濟人,內心要建立「誠正信實」,自我淨化;對外的動作則是「慈悲喜捨」,誠正信實的人生是自愛,對外付出慈悲喜捨就是愛人。這樣的自愛愛人,一定是自覺之後才能覺他,這就是我們學佛不能缺乏的至誠。
   看看世間多少可愛的人!就像印尼有一群發心付出的企業家,至心虔誠從事慈濟志業,他們接受師父的委托,清理印尼黑色心髒的紅溪河,拆遷河上違建居民,建設大愛屋使之安身立命。他們相信師父的教育,依照師父的委托完成任務,不但拉近印尼華人與當地人民的距離,更使雅加達亮麗起來。可見天下無難事,只要有心,至心誠懇,得一善拳拳服膺,這種積極的人生無事不成。
   所以說來,學佛、行菩薩,必定要至誠如教修行。《八大人覺經》經文精簡淺白,道理卻如此奧妙,對人生有很大的幫助,我們應該好好銘記在心,勤習背誦不捨晝夜,請大家多用心!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