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三個時期的調養


 2011/4/27    熱度:2483    下載DOC文檔    

    中醫認為,春天是陽氣生發的季節,所以人應該順應天時的變化,通過飲食調養陽氣以保持身體的健康,總的飲食養生原則是:

  1.主食中選擇高熱量的食物;

  2.保證充足的優質蛋白質;

  3.保證充足的維生素。

  春季的飲食調養可分為三個時期進行:

  早春時期,為冬春交換之時,氣溫仍然寒冷,人體內消耗的熱量較多,所以宜於進食偏於溫熱的食物。飲食原則為選擇熱量較高的主食,並注意補充足夠的蛋白質。飲食除米面雜糧之外,可增加一些豆類、花生等。

  春季中期,為天氣變化較大之時,氣溫驟冷驟熱,變化較大,可以參照早春時期的飲食進行。在氣溫較高時可增加青菜的食量食用。

  春季晚期,為春夏交換之時,氣溫偏熱,所以宜於進食清淡的食物。飲食原則為選擇清淡的食物,並注意補充足夠維生素,如飲食中應適當增加青菜。例如早餐:豆漿250毫升,主食100克,小菜適量。午餐:主食150克,豆制品50克,青菜250克,菜湯適量。晚餐:主食100克,青菜200克,米粥1碗。

  每日除三餐之外,還要多吃一些水果,因為水果中所含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對增強體質有益。春季飲食宜忌生冷油膩之品,傳統醫學還認為春季為肝氣旺盛之時,多食酸味食品會使肝氣過盛而損害脾胃,所以應少食酸味食品。

  春季多吃養肝補脾食物

  春季飲食以平補為原則,重在養肝補脾。這一時令以肝當令,肝的生理特性就像春天樹木那樣生發,主人體一身陽氣升騰。若肝功能受損則導致周身氣血運行紊亂,其他髒腑器官受干擾而致病。又因酸味入肝,為肝的本味,若春季已亢奮的肝再攝入過量的酸味,則造成肝氣過旺,而肝克伐脾就勢必傷及脾髒。脾又與胃密切相關,故脾弱則妨礙脾胃對食物的消化吸收。甘味入脾,最宜補益脾氣,脾健又輔助於肝氣。故春季進補應如唐代百歲醫家孫思邈所說:“省酸增甘,以養脾氣。”意為少吃酸味多吃甘味的食物以滋養肝脾兩髒,對防病保健大有裨益。

  性溫味甘的食物首選谷類,如糯米、黑米、高粱、黍米、燕麥;蔬果類,如刀豆、南瓜、扁豆、紅棗、桂圓、核桃、栗子等。人體從這些食物中吸取豐富營養素,可使養肝與健脾相得益彰。

  其次,要順應春升之氣,多吃些溫補陽氣的食物,尤其早春仍有冬日余寒,可選吃魔芋、大頭菜、芥菜、生姜。這類蔬菜均性溫味辛,既可疏散風寒,又能抑殺潮濕環境下孳生的病菌。

  再次,春日時暖風或晚春暴熱襲人,易引動體內郁熱而生肝火,或致體內津液外洩,可適當配吃些清解裡熱、滋養肝髒的食物,如荞麥、薏苡仁、荠菜、菠菜、蕹菜、芹菜、菊花苗、莴筍、茄子、荸荠、黃瓜、蘑菇。這類食物均性涼味甘,可清解裡熱,潤肝明目。

  至於新鮮水果,雖有清熱生津解渴作用,但大多味酸而不宜在春天多食。若需解裡熱,以吃甘涼的香蕉、生梨、甘蔗或干果柿餅之類為好。

台灣學佛網首頁素食护生素食文化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