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謙樂善好施
隋朝時代,有一位虔誠的佛教居士,姓李,名士謙,天性很孝順,自幼喪父,在他母親去世以後,三年喪服期滿,就捐捨自己的私宅為寺院,並且從此立志不再做官。李先生終生沒有飲過一滴酒,沒有吃過一塊肉,行為是如此的端正,口業也十分清淨,從來不說有關殺害的言論,他繼承了祖上巨大的遺產,所以家中很富裕,可是他的私生活,比較窮人還要節儉,穿的是布衣舊衫,吃的是粗茶淡飯,終日以救濟無衣無食的窮人為急務。鄰裡中有因喪事無法殓葬的,他施以棺木。有兄弟分財不均而爭訟的,他就出錢補助不足的一方,以致感動他們兄弟慚愧而互相推讓,也都成為善人。
有一天,看見賊在他的田中偷割稻谷,他不但不喊捉賊,反而不聲不響的避開,人家覺得很奇怪,他解釋說:‘俗語有言:樹樹要皮,人人要臉。人誰不要臉皮呢?人誰自願作賊呢?都是因為天災人禍,迫得沒有辦法,應該寬恕他呀!’後來賊知道李先生這樣的仁慈,也被感動得革面洗心,從此不再做賊,成為善人。
有一年荒歲,很多鄉人無法生活,李先生拿出家中的存谷數千石,統統借給行將斷炊的窮人。到了第二年,因為還是歉收,以致上年借谷的人,都無法償還,到李先生的家中去表示歉意,但李先生並不向他們要求償還欠谷,還招待他們在家中吃飯,當眾把鄉人們借谷的債券,完全燒為灰燼。對他們說:‘我家中的存谷,本來是預備救濟人家患難之用的,並不是想囤積圖利。現在你們的債務已經了結,希望你們不要再放在心上。’過了幾年,又遇到了大饑荒,李先生出盡了大量的家產,辦理大規模的施粥,嗷嗷待哺的饑民,賴以救活性命的,不下一萬多人。第二年的春天,李先生又施出大批的糧種,分贈給貧乏的農民。
有人對他說:‘李先生,你救活了很多人,陰德實在太大了。’他回答道:‘陰德的意義,好比耳鳴一樣,只能自己知道,別人是聽不到的,現在我做的事,已經給你知道,哪裡還談得上陰德呢!’後來李先生的子孫很發達,人們都認為是積德的果報。可是當時也有人不信佛教因果輪回的道理,認為普通書籍上都沒有因果輪回的記載,李先生對他曉喻說:‘孔子贊易,也在文言中道: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見儒書上也有因果的道理。至於輪回的事,史冊古籍上記載的也很多,例如鲧為黃熊。杜宇為鶗【鶗ti:即杜鵑鳥。】鳺【鳺gui:即子規。俗稱杜鵑鳥。】,褒君為龍,牛哀為獸,彭生為豕,如意為狗,黃母為鼋,宣武為龜,鄧哀為牛,徐伯為魚,鈴下為鳥,書生為蛇,羊祜的前身為李家子,這不都是輪回的證明嗎?’那人又反駁道:‘如果說人的後身,可能墮落為禽獸,那麼松柏的後身,為什麼不會變成樗栎呢?’李先生解答道:‘輪回的升沈,是由於心而作,松柏等植物,是沒有心的,豈可與人等動物,混為一談。’那人又請問三教的優劣,李先生說:‘佛教好比太陽,道教好比月亮,儒教好比天空中的星星。’那人聽了這番高論,覺得很有道理,不禁心悅誠服。李先生在六十六歲的時候去世,地方上人聽了噩耗,都痛哭流涕的說:‘為什麼我們不死,而李先生這樣的大善人,竟去世了呢!’當時參加送葬的,有數萬人之多。
我們看李先生的一生,因為深明佛理,所以在家能孝親,在社會上能力行善事,他把大部分的家產用以布施窮人,毫無求名邀功之心,像這樣實行六度萬行第一的‘布施波羅蜜’,真已達到了‘三輪體空’的地步,其程度已至菩薩的境界,決非普通凡夫所能及。尤可貴的,他還博引歷史上輪回報應的事實,破除世俗‘斷’‘常’的邪見,足以警醒千古的癡迷,難怪他去世的時候,地方上的人都要同聲痛哭,真可說是生榮死哀。(取材自隋史李士謙傳譯語改作)
:佛教故事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