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淺釋一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淺釋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诏譯
宣化上人講述一九八三年於美國加州洛杉矶金輪聖寺
釋迦牟尼佛為了我們眾生這個生死的問題,出現在這個娑婆世界。他生在皇帝的家庭裡頭,把全國的財富都捨棄了,出家修行,在菩提樹下成就佛果。成就佛果後,他觀察娑婆世界眾生的因緣,和哪一位佛因緣最深?他一觀察,知道我們娑婆世界,和兩位佛因緣最深。這兩位佛,就是東方的藥師琉璃光如來和西方阿彌陀如來。
東方琉璃世界藥師琉璃光如來,能令我們增福延壽,消災免難;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如來能令我們眾生,帶業往生極樂世界,花開見佛,悟無生忍。所以在〈二佛咒〉上說:「二佛演化在娑婆。」雖然阿閦佛和阿彌陀佛,一位是在琉璃世界,一位是在極樂世界,可是他們這兩位佛,教化眾生的機緣,都是在娑婆世界。所以說:「二佛演化在娑婆,東阿閦,西彌陀。」東方就是阿閦佛,西方就是阿彌陀佛,這二位如來和我們每一個眾生都有深深的因緣。所以,消災延壽藥師佛就是藥師琉璃光如來,那麼無量壽佛、無量光佛就是阿彌陀如來。
你誰若能念消災延壽藥師佛,他就令你災消病散,罪滅福生,能以遂心滿願,來幫助眾生,這是延生的,是消災延壽藥師佛。那麼阿彌陀佛呢?就是往生的,你誰願意求生西方極樂世界,就念阿彌陀佛的名字,就會生到極樂世界。你若願意生在琉璃世界──藥師琉璃光如來那個世界也可以的,你就念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
在生的時候,你消災延壽,報盡捨壽的時候,就能生在西方極樂世界,他是往生極樂世界。所以在佛教裡頭,有延生的牌位,紅的牌位,是消災延壽藥師佛,佛光注照你這個本命元辰。那麼我們再生,不願意生在藥師琉璃光如來的世界,願意生在極樂世界,就念「南無阿彌陀佛」,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就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所以這兩位佛對我們每一個眾生的這個因緣都是分不開的。
這兩位佛,我們也不認識,也不知道,那麼想念呢,連佛的名字也不知道,於是乎釋迦牟尼佛就介紹給我們眾生,知道這兩位佛的名號和他的願力和功德。所以這一部經就叫《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
「藥師琉璃光」,是這一位佛的名號;「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本願」,是在他沒有成佛之前,所發的菩提願,所發的菩提心。在沒成佛之前發,所以叫本願。
「功德」,功,就是外邊所立的,叫功;德,是內邊所積蓄的,這是德。立功,譬如你建造廟宇,修補橋梁、道路,為所有的人來謀幸福,令所有的人都得到利益了,這叫立功。足乎己無待於外之謂德,德就是自己沒有虧心的事情,你做事情做得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外不欺人,內不欺己。你所行所做,在外邊立功,而內裡頭積聚著,就有德行,所以這叫功德。立功、立德,這個德行的事情是裡邊的,功是外邊的。
這個德行,所謂「善欲人見,不是真善」,你做的善事,不一定要教人人都知道,也不需要各處去賣廣告,說:「我又做了什麼什麼好事了。」或者「我又受了五戒了,受了八戒了,受了多少戒了,我是一個受菩薩戒的人!」這不需要表露自己的身分,不需要自誇。德行是沒有人知道的,那都是德行;你教人知道了,那就差一點了,所以說:「善欲人見,不是真善;惡恐人知,便是大惡。」你善欲人見,那就不是德行了;惡恐人知,那真是大的罪過了。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不要那麼俗頭巴腦的,俗裡俗氣的,還是各處爭第一,說:「我又造了什麼什麼好事了!我又怎麼樣子啊,布施了什麼什麼!我又怎麼樣做護法了!」一有這一種的思想和自誇自滿的行為,這都不夠護法的資格了。
所以你們各位啊!學佛法、聽經,都是要在這個地方用功夫,不要虛張聲勢地,弄一些個虛偽的宣傳。我注重的是真功實行,不注重那些個虛偽的宣傳。我們學佛的人,再那麼俗頭巴腦的,再那麼俗裡俗氣的,那你說世界還有不俗的人嗎?所以這個很要緊的,我們要給世人做一個榜樣,真正地令人佩服我們佛教徒的一種品行,一種思想,那才能感化動人呢!這是功德。
「經」,這個經是經常之法,經常不變的一種法門。經就是聖人被下之言,就是聖人所說出的言教。那麼這種經是一字不可去,一字不可添。它有很多的意思,簡略地講,不外貫、攝、常、法這四個字。
「貫」,是把佛所說的道理、意義,由始至終貫穿起來。「攝」,是攝受所有眾生的機宜。「常」,是什麼時候也不改變,古今都不改變,都是這麼一個經常之法。「法」,是過去諸佛,現在諸佛,未來諸佛;過去眾生,現在眾生,未來眾生,所有的眾生,都遵從這個法。所以說「三世同遵名曰法」,這是法,大家都要遵守這個法則。
這個經,又有繩墨義,好象那個做木匠的用來畫線的斗似的。又是湧泉義,就好象在這個地裡頭,泉水湧上來了,這叫湧泉義。這個經,又有繩墨義,好象那個做木匠的用來畫線的斗似的。又是湧泉義,就好象在這個地裡頭,泉水湧上來了,這叫湧泉義。
若講起來,這個經字也有很多很多的道理,不過你們可以把這個意思記一個大概。什麼叫經呢?經,就是經常不變之法,不能改變的,它是永久都是這樣子。這一位佛講,是這樣子;那麼將來的佛講,還是這樣子;過去的佛講,也都是這樣子。所以古今不變叫常,三世同遵叫法。那麼「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簡單地解釋,就是這樣子。
「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單講這個字義,「藥」就是一種藥品;「師」,就是個醫生,言其這一位佛就是個大醫王,可以治世人一切的疾病。無論你是什麼治不好的絕症,如果這一位佛他來給你治這個病,一定會好的,什麼病都會好的,起死回生。沒有什麼病他治不好的,就是應該死的病,他都可以把你改變成活的。所以這一位大醫王,就是「藥師」。
「琉璃」,琉璃的本體是透明的,是玲珑透體,裡邊可以看見外邊,外邊也可以看到裡邊,是琉璃體。琉璃也是他這個報土的名字,叫琉璃世界,他在這個琉璃世界做教主。這一位佛,他的身體也是琉璃體,內外瑩徹,內外光潔。那麼這一位佛,什麼藥品他都懂。在中國有一位神農皇帝,這個「神農嘗百草」,也就是嘗所有的藥品。神農皇帝的身體就是琉璃體,他把藥品吃到肚裡頭,他自己會看見這個藥有什麼作用,都走到哪一經(編按:經是人體的脈絡)去。所以他嘗百草,把這個藥性的酸甜苦辣鹹,寒熱溫平,有毒沒有毒,他都能確定出來。
「光」:這一位佛的身體,不單內外瑩徹,而且還光潔,是個大光明藏。
「如來」,是佛的十號之一。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是佛的十號。本來每一位佛有十萬個名號,一位佛就有十萬個名號,因為十萬個名號人記不住了,所以就把它縮短了。以後又有一萬;一萬還是長,那麼又縮到一千;一千還是長,又縮到一百;一百還是長,所以以後就縮到只有十個名號。
這十個名號,是每一位佛都有的,不是單單某一位佛有,某一位佛就沒有,這十個名號是佛的通稱,所以我們學佛的人要知道。我聽有的外道就說:「如來佛祖!」他不知道如來佛祖是哪一位佛?其實哪一位佛都叫如來佛。那麼如來,就是乘如實之道,他乘著如實之道來成正覺,這是「如來」兩個字的解釋。
「本願」,本願就是他以前所發的願,不是今生所發的願。佛有本事、本願、本生,本生就是今生,本願就是以前的,本事也是佛以前的事。
「功德」,這個「功德」和「經」,方才講過了。那麼這一位佛是東方的,又叫阿閦佛,又叫藥師琉璃光如來。他這個藥師佛部,東方是屬於金剛部,金剛部是注重降伏法,能降伏天魔,制諸外道,一切的天魔外道,見到這些金剛部的護法金剛就降伏了。好像〈楞嚴咒〉,你誰若念〈楞嚴咒〉,就有八萬四千金剛藏菩薩常常擁護你,常常保護著你;那麼你要誠心念,不誠心念是不行的!這是一個大概的意思,這部經的名字,我簡單地解釋,就是這樣子。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游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與大苾刍眾八千人俱。菩薩摩诃薩三萬六千。及國王。大臣。婆羅門。居士。天龍八部。人。 非人等。無量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
「如是」:是指法之辭,說是:「如是的法是可信的,如是的法是可學的,如是的法是可行的;如是的法,你要發願修行,依教修行。」「我聞」:是阿難自己稱的,阿難說:「像這一部經所說的法,這是我阿難親自聽見佛金口所說的,並不是傳聞,我去聽來的。」
如是我聞,這個意思有四種的因緣。四種什麼因緣?就是阿難以四事問佛。佛當初將要入涅槃的時候,阿難因為悲痛過度,把一切一切都忘了,就想什麼呢?只知道哭!阿難本來是證初果,可是這種的感情還沒有斷,所以知道釋迦牟尼佛要入涅槃這個消息,他不能忍受,於是乎就啼淚悲泣,只知道哭,其它什麼事情都忘了。在這時候有一位尊者,就提醒他,說是:「你負責佛所說法的記錄,那麼現在佛就要入涅盤了,你應該想一想啊!你趁著佛還沒有入涅槃的時候,有什麼重要的事情請問佛,請佛來指示怎麼樣辦;你只知道哭,那將來怎麼辦呢?」阿難聽這一位尊者一說,才豁然醒悟起來,說:「對啊!應該有重要的事情,現在來請問於佛。可是我現在哭得什麼都不記得了,究竟我們應該問什麼呢?我的心亂如麻了,所以也想不起來什麼問題了。」
這位尊者就說:「你請問佛,將來結集經藏的時候,這每一部經的前面,應該用什麼文字來代表?這是第一個問題。」阿難說:對!對!對!這個應該問的,這很重要! very important! (非常重要!)
那麼你說第二個問題呢?「第二個問題,佛在世的時候,我們以佛為師;佛入涅槃之後,我們又以誰為師呢?這也要請問於佛。」阿難說:「對!對!這也應該問的,這很重要!」
那第三點呢?「第三點,你請問佛,佛住世的時候,我們所有的比丘都依佛而住;佛入涅槃之後,我們又依誰而住呢?」阿難說:「這個也重要,這個應該請問的!」
第四條呢?「第四條,就是佛在世的時候,惡性比丘,佛自調伏;佛入涅槃之後,這惡性的比丘,那又誰來調伏他呢?這第四條,也應該請問於佛。」阿難說:「對,這四條都非常重要,我就去請問於佛去。」
於是乎阿難尊者就到佛的面前,長跪合掌,請問於佛,說:「佛、世尊您就要入涅槃了,我現在有重要的事情想要請問於佛,請佛慈悲告訴我。」佛說:「你問什麼事啊?問啦!」阿難就說:「佛住世的時候,說法四十九年,談經三百余會,所說的經典,將來結集經藏,這每一部經的前面,應該用什麼文字來代表呢?」
佛說:「哦!這個問題呀!我告訴你,在將來結集經藏的時候,我們這個經典和外道的經典不同,外道的經典前邊,不是說有,就是說無,所有一切外道的經典,在經的前邊都不超出有、無這兩個字。那麼佛教的經典,在經的前邊要用『如是我聞』這四個字來代表,就是說如是之法,是我阿難親自聽見的,不是由傳聞而聽見的。」阿難說:「好!將來我就用『如是我聞』這四個字。」
「那麼第二條呢?佛在世的時候,我們所有的比丘都以佛為師,佛入涅槃之後,我們又以誰為師呢?請佛指示。」佛就說:「我入涅槃之後啊!你們所有的比丘都要以戒為師!波羅提木叉是汝等大師,你誰能持戒,誰就和我住世是一樣的,所以要以戒為師,要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那麼第二個問題解決了。
「第三條,我又請問佛,佛現在住世,我們依佛而住,我們跟著佛,常隨佛學。那麼佛入涅槃之後,我們所有的比丘又依誰而住呢?」佛答復,說:「我入涅槃之後,所有的比丘,依四念處而住。四念處,就是身念處、心念處、受念處、法念處,身、受、心、法這四念處。你們都依四念處而住。」第一要觀身不淨,觀看你這個身體,是個不淨的東西,種子不淨,是四大和合而成的。這個身體是個假的,四大和合而成的,這是第一觀身不淨。第二要觀受是苦,第三就觀心無常,第四就觀法無我,這是四念處。
「那麼第四條呢?就是請問佛,這惡性比丘,佛住世的時候,佛能調伏他,佛入涅槃後,這惡性比丘我們要怎麼辦呢?請佛指示。」佛就說:「將來遇到惡性比丘,就默而擯之。」默,就是不和他講話;擯,就是軟遷單,你誰也不睬他,誰也不和他斗爭,那麼久而久之,他自己覺得沒有什麼意思了,他就好了。他惡性,你睬他,你和他斗,那他就覺得他有了辦法了;你若不睬他,那麼他就沒有辦法!這是惡性比丘。怎麼叫惡性比丘呢?出家人不一定個個都是修道的,不一定個個都在那兒想修行。
以前,在中國的出家人多,那個大的廟上,出家人什麼樣的都有。出家人裡頭,也有殺人的,也有放火的,也有去做土匪的。也有以前去做土匪的,來出家改邪歸正的;也有做土匪的,就借著出家人這個身份,來掩護他自己的這種行為,都有的。所以這叫龍蛇混雜,份子不齊。
我們中國是這樣子,將來我相信,天下烏鴉一樣黑,到處都是這樣。在中國講有「馬遛子」。這馬遛子,又另外有個名字,就叫「千手觀音」,因為他手多多的,看見人家什麼好,他歡喜了就偷。偷去就把它賣了;賣了,或者喝酒,或者打嗎啡,都不一定的。所以你不要那麼幼稚,以為出家人都是好的。我老實告訴你,包括我在內,不一定是好的。不過我願意往好的做,我以前呢,我也不知道我都做過什麼壞事,所以現在就想往好的修行。
這是這個惡性。惡性,就是很惡很惡的,橫不講理,這叫惡性比丘。那麼惡性比丘你若和他斗,啊!你越斗,他越覺得他越有生意做了,越有了事情干了,他就想這樣子。那麼佛教我們默擯他,默擯就不和他講話,這是惡性比丘。
至於這個四念處,第一觀身不淨。說:「我這個身體,我天天把它收拾得很干淨的,我也給它加上很多的莊嚴品,令它很美麗的。」不錯!你給它加上很多莊嚴品,戴上個金手表,戴上最名貴的金筆,又戴上最名貴的帽子,又穿上最名貴的衣服,給這個身體修飾得很好的。可是這都是好像什麼呢?就好像用最美麗的、最值錢的七寶來莊嚴廁所一樣的。那個廁所你給它用珠寶鑲上它,用鑽石鑲上它,再好,都是臭的,都是臊的,都是不干淨的!
我們這個身體,九孔常流不淨──兩個眼睛有眼屎,耳朵有耳垢,鼻子有鼻涕,口裡頭有粘痰唾沫,這是七孔,再加上大小便利,這叫九孔常流不淨。你這個身體,若隔幾天不沐浴,它就臭不可聞了。你吃洋蔥就有洋蔥的味道,喝牛奶就有一股牛奶的味道,吃牛肉就有牛肉味,吃羊肉有羊肉味,吃豬肉就有豬肉味,吃狗肉就有狗肉味,你吃什麼就有一股什麼味。你吃蒜啊!就有一股那個蒜的味道。
說是:「我那個味道,是口裡有那個味道,我漱漱口、刷刷牙就沒有那個味道了。」不是的!你吃什麼東西,不是單單在口裡有那一個味道,你全身都有那個味道。你若不信,你試驗一下,你喝牛奶喝多了,出汗,那個汗就是個牛奶的味道。這九孔常流不淨,有什麼好的?這是觀身不淨。
第二觀受是苦。受,就是享受、領受、接受。你無論受人家什麼東西,領受什麼東西,享受什麼東西,都是苦!這個樂是苦的因。第三觀心無常,我們這個心,是念念不停,念念遷流,它是無常的。第四觀法無我,這一切法既沒有我,也沒有一個我所。這是四念處。
你觀身不淨,那個受、心、法也都不淨。觀受是苦,那個身、心和那個法也都是苦。觀心無常,其余那三個也都是無常。觀法無我,其余那三個也都是無我。這四念處,它是一而三,三而一的,一個也就是四個,四個也就是一個,這是四念處。佛住世的時候,比丘依佛而住;佛入涅槃後,就依這個四念處而住,這是佛的遺命,佛的遺囑,是佛囑咐的,教我們比丘是這樣子的。
佛入涅槃,以戒為師。這個戒就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也就是止惡防非──止住一切惡,而修一切善;奉行一切是,而停止一切非,這叫止惡防非。這個戒律,本來沒有什麼戒律可說的,就因為佛住世的時候,比丘很多很多的,人多了就有很復雜的事情發生了。這一個就守戒律、守規矩,另外的人就有不守規矩,所以佛遇著每一種因緣,就說每一條戒律。那麼積聚而成的,比丘有二百五十條戒,比丘尼就有三百四十八條戒,菩薩就有十重四十八輕戒,沙彌就是十戒,在家居士就有八戒,有五戒。
這種種的戒律,無非教人守規矩,所以能守規矩,就做一個社會上良好的份子,優秀的份子,善良的份子,能以令社會安定秩序,能以令人群沒有一切的麻煩。所以這個戒律,是安定世界的一個基礎。因為這個,所以比丘就要以戒為師。
「如是我聞」,在阿難結集經藏的時候,初登法座,初登佛說法的這個法座,那麼就有種種的瑞相現前。因為有種種的瑞相現出來,當時在法會的大眾,就頓起三疑,就起了三種的懷疑心。
這三種的懷疑,第一種就是大家以為阿難不是阿難,是大師重起,是釋迦牟尼佛又活過來了,廣東話叫「翻身了」,那麼國語叫「復活了」,又活過來了。這是因為大眾看阿難,也有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就起第一疑,疑大師重起。
第二個懷疑,就疑他方佛來,就懷疑:啊!這是不是其它世界的佛,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來說法了?要不然怎麼這樣子呢?這第二疑就是懷疑是他方佛到這娑婆世界來說法了。
第三疑就是以為阿難證得佛果了,以為阿難成佛了,於是乎就大家都很驚奇的,在那兒不知怎麼樣好了。等阿難一說「如是我聞」,這四個字一說出來,大家三疑頓息,大眾這三種的懷疑就都沒有了。說:「哦!如是之法是我阿難親自聽見釋迦牟尼佛說的!」所以這三疑頓息。
那麼當時,這一些阿羅漢,聽見阿難結集經藏,都起三疑,所以我們現在聽這個經,一聽下來,不只三疑,恐怕千疑萬疑都有了,說:「這經是不是真的啊?是不是佛說的啊?有什麼證明啊?」喔!在肚子裡頭那個算盤子啊,就打起來了,砰啪!在那兒響。自己肚子裡頭那個不叫計算機,那個叫人腦,人腦在這個人的身體裡邊,就算起來了,這千疑、萬疑都生出來了。
由這個看來,學佛法不是那麼容易的。我們學佛的人,所以不能與道相應的,就因為疑心太多了。所以才說:「修道之人心莫疑」,你心裡不要有諸多懷疑,這也不信,那也不信,講真的你也不信;講假的,喔!你信了!所以就顛倒。「疑心若起便途迷」,你疑心一生出來了,就會走錯路了。所以學佛的人要「朝於斯,夕於斯」,要天天學,時時刻刻都要學佛,念茲在茲的,不能好像馬馬虎虎的那麼樣子。
現在我們萬佛聖城的居士們和出家人,無論出家、在家,想學佛的人,快一點把《楞嚴經》讀得能背得出,熟讀默記,融會貫通。一部《楞嚴經》若讀得能背得出,那我們這個佛教徒就沒有白做。因為《楞嚴經》是佛教講得最真的、最徹底的!那把一切旁門外道那個毛病、那個本相,都給指明了!所以你若明白《楞嚴經》了,那個天魔外道他都恐怖毛豎的,他都害怕。所以你們各位,要想真正護持三寶,弘揚佛法,就快一點來研究《楞嚴經》,讀誦《楞嚴經》,講解《楞嚴經》,這是最低限度的。
學《楞嚴經》,以及聽經、念經,我們都要有一種忍耐心,不要生疲厭的心。你們要知道,你看那個樹是一天一天長大的,那個花是天天你去用水給它澆的,它才能開花,才能那麼樣地美好。我們小孩子也是一天一天教導成的、長大的,讀書也是一天一天讀的,所以我們學佛法,也要拿出一點時間來,天天研究佛法,來學習佛法。
你研究佛法,比你把金錢放到銀行裡去更有價值!對你這個法身慧命是更重要,所以不要以為世間的財那是真的。學佛法,這是出世的法財,你就在世間也可以用,出世間更少不了的;所以這個是功德法財,不可以把它看輕了!不可以馬馬虎虎的!天天最好在百忙之中,都能找時間來聽一聽經,研究研究佛法,這是最好最好的。不要說:「啊!那天天講經都是講那個,我聽得都也沒有什麼意思了!」那你吃飯,天天怎麼樣子忙,你也要吃飯;你穿衣服,怎麼樣忙也要穿衣服;你睡覺,怎麼樣忙也要睡覺,那麼這個聽經也應該看得和那個穿衣服、吃飯、睡覺一樣地重要,那就好了。
「如是」是指法之辭,就是說明白了如是之法,是可信的;如是之法,是可修的;如是之法,是可成佛的;如是的法,就應該修行;如是的法,我們就應該信;如是的法,我們應該躬行實踐去得到的,這叫指法之辭。所以如是就叫信成就。每一部經典,前邊都有六種成就。
這六種成就,第一就是「信成就」。你能信,就有所成就,你不能信,就無所成就;你能信,就得到利益,你不能信,就得不到利益。就好象我們所吃的飯,你相信這個飯是能治你的肚子餓,那麼你必須要吃了它,肚子才不會餓;你若單單信它可以治肚子餓,你若不吃它,那不會飽的;甚至於你根本就不信這個飯是能治肚子餓的,那更沒有辦法教你肚子怎麼樣飽了!這就是說的什麼呢?就是說這個法,雖然是能成佛的法,可是我們若不信,若不修,他就沒有法子能成佛。你單單說,說的是法,行的才是道,你要躬行實踐去修行,依照法修行,這才能得到受用,所以這叫信成就。你有所信,就有所成就,你不信,就不能成就。那麼你信了,還要有種種的因緣,才能幫助這個信的成就。
所以第二就是「聞成就」。這聞成就,就是「我聞」。我,是阿難自己稱自己,也說我。這個我,是個無我之我;這個我,是一個沒有執著的我;這一個我,是圓融無礙的我;這個我,是把一切萬事萬物都看破了,把一切萬事萬物都放下了,所以這個我,才是一個真正自性的我。不是對外而言我,是對內而言我,對自己裡邊這個心所說的這個我。這個我,是一個有智能的我;這一個我,是不顛倒的我;這一個我,是有擇法眼的我。因為他有擇法眼,所以能深入經藏,智能如海。怎麼樣才能有擇法眼?就要有信成就。怎麼樣能有擇法眼?就要有這個聞成就。
我也信了,也想要聽,是可以聽,但是要有一個時候。這個時就是聽這一部《藥師本願功德經》的時候,說這個經的時候,然後阿難結集經藏這個時候──「一時」:這個時就是時成就。你若也想要信,也想要聞,若沒有一個相當時間,你若不到金輪聖寺來聽,來到這法會,參加這個講經說法的法會;你在家裡,你單有信成就也沒有用,單有這個聞成就,你根本也就不能聞!那麼時,也不方便了,所以這個「一時」,就是時成就。
「薄伽梵」:這個薄伽梵,有六種的意思,你若願意知道,可以查一查《佛學辭典》,那裡邊講這個薄伽梵講得很詳細。薄伽梵是佛的一個別名,也就是佛的另外一個名字,你若不懂得什麼叫薄伽梵,你就想:「喔!這也是佛的另外一個名字,它是梵語。」那麼這個薄伽梵,這是個「主成就」。
你也有信心了,也想要聞,想要聽經,也有聽經的時候,但是沒人講經,我看你聽什麼、信什麼、聞什麼?沒有所聽,沒有所信,沒有所聞了,沒有一個時候了!你若沒有一個人講,你就有前邊那幾個信、聞、時,也都沒有用了!所以又要有一個說法的主。這說法主,就是在那兒講經說法,這叫主成就。
上人:薄伽梵的六個意思,你記得不記得?
弟子:記得四個。
上人:講出來給大家聽聽,那兩個教旁人講。
弟子:有自在,就是佛陀在每一個地方是很舒服,沒有煩惱。
上人:像不像你?
弟子:完全是相反。
上人:啊!怎麼搞的?那你怎麼不自在了?跑到什麼地方去了?
弟子:常常向外馳求。
上人: Okay. (好了。)第二個什麼?
弟子:還有名稱,就是每個人都知道佛陀的名字,他的功德,他的清淨行願,他的慈悲,大家都知道。
第三是端嚴,就是端正,就是一點都不邪,沒有妄想,都很莊嚴,很正的。最後第四種就是熾盛,就是他的功德很莊嚴的、很圓滿的,好象火那麼樣放光,很美麗的,很好,人人都要看,看火的光明。
上人:你們有沒有人知道他是講得對啊?是講得錯了?這四個名稱,在這個薄伽梵六義裡邊,有沒有這麼四個名稱?有人知道他講錯了?就快點說;講對了,也快點說!那麼剩那兩個,我不需要叫你們名字,你們誰知道,誰就趕快講一講。如果沒有人講,那就是你們都忘了,不記得了。他講的那四個對不對?果惠知不知道?(果惠:吉祥。)還有什麼?果雅知不知道?(果雅:尊貴。)他前面講的那四個對不對?(果雅:莊嚴,他說端正。)
吉祥,中國人都歡喜吉祥,尤其廣東人,一到過年了就說:「如意吉祥!如意吉祥!」怎麼樣啊?他要如意吉祥,他不念佛,去打麻將去!再不就跳舞去!那麼要這個如意吉祥,你要念佛,你要規規矩矩地守規矩才可以。打麻將!你看那怎麼會吉祥?一定會輸!就輸!輸!輸!輸得把褲子都輸光了!你看怎麼吉祥了?
尊貴,這個尊貴,佛是最尊最貴的。所以我們要想尊貴,先要找一個榜樣,來學佛這個榜樣,最尊最貴最完整的,沒有一切的習氣毛病,沒有一切的妄想雜念,這超過阿羅漢的境界了。
那個阿羅漢,在《法華經》上,一開始說:「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捨城耆阇崛山中,與大比丘眾萬二千人俱,皆是阿羅漢。」這都是阿羅漢,怎麼樣阿羅漢呢?阿羅漢是「諸漏已盡」,在證得阿羅漢的境界,就什麼毛病也沒有了,什麼習氣也沒有了,也沒有什麼妄想了,他的生死已經了了。「所作已辦」,所應該做的事情都做了了!得一萬事畢,他得到一了,所以他不向外馳求了;不向外馳求,所以就諸漏已盡了,什麼漏都沒有了。
這個漏,你好說話也是漏,好看東西也是漏,好聽聲音也是漏,說:「那這完咯!我不聽?我眼睛不看也不行!耳朵不聽也不行!那我學佛學得也不可以看東西,也不可以聽東西,我怎麼受得了啊?」所以你就到現在還沒有成佛嘛!就因為你受不了,所以總往外跑,不回來,不回光返照。
這個諸漏已盡,任何的毛病都沒有了,就不貪、不爭、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了。你若貪,也是有毛病;你爭,也是有毛病;你有所求,還是有毛病;你若自私,那更是有毛病;你若自利,那是大毛病。情愛,這都是毛病,最大的毛病就是那個欲念。這個諸漏已盡,就是沒有欲念,一切YIN欲的念、狂心妄想,什麼念頭也都沒有了,所以叫諸漏已盡。
「無復煩惱」,他沒有什麼煩惱,什麼煩惱都了了。「逮得己利」,他們才是真正地得到自己固有的智能,真正地得到智能,真正得到佛教的好處了。所以我對你們講,你們各位要知道,什麼叫佛?佛就是一個大智能的人,你誰有真正的智能了,不顛倒了,誰就可以成佛。你還是在那兒顛倒,貪而無厭,總也不滿足,又和任何人都爭,也自私,也自利,那就談不到得到利益了。他這個得到真正利益,絕對不貪外物,什麼叫金銀珠寶啊?什麼叫色、聲、香、味、觸啊?什麼也都觸不動了,不被這一些個境界所轉,這叫逮得己利。
「盡諸有結」,他們把這一切的余習,這一些個解不開的,這一些個纏縛不脫的東西都沒有了,這得到真正的自由了。「心得自在」,這個樣子的時候,這個心才能得自在。那麼佛呢?佛更超過這個,所以他是最尊最貴的。
那麼我們要是想學佛,先要學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這不是說就這麼講一講,啊!我明明想要去打劫去,還說:「我不爭、不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嘿!那真是騙人騙己啊!你真若不爭了,一切事情都聽其自然地發展;不貪,也是聽其自然地發展;無所求,「到無求處便無憂」,你有所求,才有憂愁;你若無所求了,什麼也不憂愁了。你再不自私,這個世界的麻煩為什麼生出來的?就因為人人都自私。那個自私從什麼地方開始?就從人的欲念那兒開始。所以不自私不是說:「我就是那麼普普通通不自私。」這個不自私就包括這個無所求,就不執著這個情愛了。不自利,也不想我得到什麼好,這個環境對我有什麼好的感覺,或者如何如何的。就是這一種的毛病,都沒有了!都沒有了,所以這才成佛呢!
那麼這是薄伽梵的六義,很重要的!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記得薄伽梵這六種的意義。你這六種的意義都不記得,那你是連佛都不認識了!好像什麼呢?就好像我們認識一個人,這一個人,他頭長得什麼樣子?他手長得什麼樣子?他身上長得什麼樣子?他身體是高是矮?長得什麼樣子?我們若清楚了,甚至於這個人的聲音是什麼聲音?我們就真認識了!不要說看見這個人,就聽見這個人一講話這個聲音,就知道了:「哦!這是某某人來!」也就是這個道理。我們學佛,連佛的薄伽梵六義都不知道,那你學什麼佛啊?學胡塗佛!
所以這個薄伽梵的六義,你們各位都記一記,或者我要是下次來不糊塗,我還要問你們各位的,不是就這麼樣,說:「這一次過關了!」考試考完了,再就忘了。或者我下個月再來,教你們所有的人都給我講一講這個六義是什麼意思?說:「哎呀!不得了了,我這一回去怎麼辦呢?」趕快記得嘛!怎麼辦?就是這樣子,無論出家人、在家人,我給你們講,你看!我這很費氣力的,給你們講完了,你們都忘了,像耳邊風似的,你說那多可惜啊!所以我現在給你們講多少,我來一定要問一問,好象這個阿難以四事問佛,我今天問了一個。以後我要把你們每一個來聽經的人,我都要記一記,我把你們的名字都寫下,等到時候,我不知道叫哪一個名字,就來給我講一講。你講不明白,那就證明你在這兒盡睡覺呢!你說:「我不會睡覺。」在這兒我現在叫一叫你,你就這麼呼噜呼噜 ? ,這就是打呼了,就睡著了。你旁邊那個人聽經,也聽不入耳了,就聽見你在打沉雷了!學會了嗎?我也學不好,因為我也不會打呼。
「游化諸國,至廣嚴城,住樂音樹下」:這是說佛教化眾生。教化眾生不是在一個國家教化眾生,是到所有有因緣的國家,去教化眾生,和哪一個國家的眾生有緣,就到哪一個國家去教化,所以叫游化諸國。那麼在這個游化諸國的期間,就到了一個大城市。這個大城市,叫廣嚴城。到那個地方,就在那個樂音樹下,結跏趺坐,來為眾說法。
這個廣嚴城、樂音樹下,這是一個「處成就」;前邊有信成就、聞成就、時成就、主成就。那麼主成就也有,也有人講經了,但是你若沒有一個地方,怎麼樣講啊?好像我們這兒要講《藥師經》,若沒有一個講堂,怎麼樣講法呢?所以要有一個地方,這叫處成就。
下邊等到那個比丘和菩薩合起來,這叫「眾成就」。那麼也有人講經了,地方也有了,又要有人去聽。佛說法如果沒有人聽,他自己給自己講,也是沒有什麼意義,必須要對眾生而說法。
那麼在每一個法會都有他的眾生,都有和他有緣的眾生,好像你們各位,現在到這個法會來聽經,這都是有緣的。若沒有緣,想來也來不到的,因為沒有這個法緣。你看這是很平常、很普通的,可是這是在多生多劫種的善根,才能天天有機會來聽經,不是這麼簡單的一回事!不過你自己還不認識自己,有的時候,就躲躲懶,偷偷安。說是:「師父也沒有來,我這回溜溜號啦!」於是乎就去看看戲、看看電影、跳跳舞、喝喝酒,開一個 party (宴會)!這是把自己的精神,都浪費到那沒有用的地方。
所以來到這兒聽經的人,第一,你到這兒聽經,聽著這個法音,把世俗的那些個塵勞妄想都減輕一點,也就是學智能,經典上所說的都是智能,都是般若法,那麼你就能懂得多一點。
說:「我已經懂得很多了!」那你懂得更多一點不更好嗎?你怎麼嫌多了?你往銀行裡存錢,沒有看見你什麼時候嫌說:「我錢存在銀行太多了,我這個錢,不得了了,太多太多了!」有多少你都不嫌多,多多益善!那你學智能,學真正的佛法,怎麼你又怕多了?這豈不是顛倒呢?沒有算過這個賬,所以就捨本逐末,捨近求遠,不真正研究佛法,而盡把時間都浪費了!所以這個樂音樹,是說這一部《藥師經》的一個處所。
「與大苾刍眾,八千人俱」:這個大苾刍就是出家人,怎麼叫大呢?他都是長老,出家都超過二、三十年了,所以叫大比丘。為什麼不說老比丘呢?因為這一老啊,就沒有什麼用了。人一老了,離著那一頭就很近了,所以不說老,說大,是很大的比丘。這很大的比丘,就是德行也具足,智能也圓滿,品性也高超,所以叫大比丘。
比丘是梵語,翻譯過來有三個意思,你們聽過經的人都聽過很多了!這三個意思,第一就是「乞士」,第二是「怖魔」,第三個就是「破惡」。
怎麼叫乞士呢?乞士就是個要飯的,比丘另外一個名字就是要飯的。要飯的那個化子不叫乞士,他叫化子,也各處去要飯,但是他不擇手段,不平等。人家給他多了,他就高興了;給他少了,他就煩惱。那麼比丘這個乞士呢?乞士是你給他好吃的東西和不好吃的東西,他都不注意,也不管。你給他多,給他少,他也不管,他就是為著給眾生種福,你能放多少種子,就種多少福,什麼時候也不起煩惱,沒有無明。
他是走路目不斜視,眼睛不向旁邊看,嚴整威儀,肅恭齋法。出家的比丘,什麼時候走路也不會東張西望的,都是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這麼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不合乎禮貌他不看,不合乎禮儀他也不聽,他在乞食的期間就是合乎禮、不合乎禮,他都不看不聽;不合乎禮儀的事情,他也不去做去;非禮勿言,不合乎禮的事情,他也不說。
比丘乞食,根本就不講話的,不像那個化子要飯的時候,到人家門口就:「哎!大爺爺、大奶奶,發福生財呀!指日高升呀!」盡給念這個好聽的話。比丘乞食,什麼也不講的,到那兒,你若布施,給這個飲食,他就拿著;不布施,他就走了,心裡沒有一種煩惱。這乞士和要飯的是不同的。
怖魔,這個比丘,因為他端然有正氣,天魔外道一看見他,就都害怕了,邪魔鬼怪一看見他,也都遠遠就跑了。所以,他為什麼能怖魔?就因為他有正氣,以正降邪。
那麼破惡,一般人不容易破除他的惡習氣,修道的比丘呢,就專門把自己這個壞的習氣能破了它,這個惡劣的性質也改了它,改過自新,改惡向善。因為能改惡向善,所以叫破惡,這比丘有這麼三種的意思。有多少這樣的大比丘呢?有八千人俱,有八千人那麼多。
「菩薩摩诃薩三萬六千」:菩薩是梵語,可是在中國這個名詞很流行的,人人都是拜菩薩,也都會說「菩薩」這兩個字,究竟菩薩是什麼意思呢?包括佛教徒,你問他,他也不知道,他說:「菩薩就是菩薩!」怎麼樣解釋法?「不知道!」
那麼我們一談到「菩薩」這兩個字,我們就應該知道,這是大乘裡邊一個聖人。菩薩也是半梵語,具足就叫菩提薩埵,英文又叫 Bodhisattva ,翻譯到中文,它就叫覺有情。有情就是眾生之一,菩薩是九法界眾生之一,也是四聖法界裡邊一個聖人。怎麼叫覺有情呢?就是說他用這個覺悟的智能,來度脫一切的有情眾生。有情,有血有氣的,都叫有情;沒有血沒有氣的,那叫無情。好象一切的植物,這叫無情,可是無情它們都有性,它們都在佛的大光明藏裡邊來生長,所以雖然是無情,可是有性。
那麼菩薩是覺有情的,又是有情覺,怎麼叫有情覺呢?這是說菩薩和我們人是一樣的,和一切眾生都是一樣的,不過他覺悟了。覺悟什麼呢?覺悟「諸惡不作,眾善奉行」。覺悟了,能去一切的習氣毛病,而修這個無上的智能,所以又叫有情覺,是有情裡邊的一個覺悟者。這覺悟是對迷而言覺,就是有情裡邊的一個眾生,他不迷了;不迷,就是不用無明去做事了。
我們現在這些眾生都是在用無明來處理一切事,為什麼用無明呢?就因為沒有真正的智能,遇到事了,也不知道怎麼樣做好?進不知進,退不知退,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叫一個不覺。我們眾生是不自覺,二乘就是自覺了,自己明白了,不那麼糊塗了;可是他只是自覺了,而沒有用自覺這種的法門,去告訴其它的人,令其它的人也覺悟。
菩薩呢?是既能自覺,自己也覺悟了,又能用這種覺悟的智能來告訴所有的眾生,令所有的眾生,如果願意覺悟的人,都可以用這種方法得到覺悟。所以菩薩是既能自覺,又能覺他;可是他沒能覺滿,覺悟是覺了,可是還不圓滿。
佛呢?既能自覺,又能覺他,又能覺滿,所以三覺都圓滿了,自覺也圓滿,覺他也圓滿,那麼自覺、覺他,都圓滿了,所以這叫「三覺圓,萬德具」,萬德具備了。所以故名為佛。
那麼現在講這個菩薩,菩薩再往前求進步,就可以證得佛果了,和佛還差一個階級,他是等覺菩薩,等覺了。這個菩薩也不是都一樣的,有初地菩薩、有二地菩薩、三地菩薩、四地菩薩、五地菩薩、六地菩薩、七地菩薩、八地菩薩、九地菩薩、十地菩薩。到十地菩薩,這是等覺,等於佛的覺悟了,可是還差一點。
那麼現在在這個藥師法會,有這樣的菩薩中的大菩薩。摩诃薩就是大菩薩;大,他的願力也大,他的智能也大,他的修行也大,功夫、修行的道業也大。這樣的菩薩有多少呢?有三萬六千那麼多;這是藥師海會的菩薩。
「及國王大臣」:又有一些個國王,就是一國之主,來為老百姓謀幸福。大臣,大臣是幫助這國王,來替老百姓謀幸福的。
「婆羅門」:這婆羅門,是印度的貴族之一。印度有四個階級,就有兩種尊貴的,兩種低賤的,這婆羅門就是貴族之一,也就是一種修苦行的外道。他們也吃齋,但是求著生天,那個貪心也沒有降伏,嗔心也沒有降伏,癡心妄想也沒有降伏,只是一種修清淨苦行的,這就好像什麼呢?就好像在中國這個道士是一樣的,形象是不同,可是修行的宗旨差不多的,這叫婆羅門。婆羅門就是印度的一種外道,也有很多裡頭有一點功夫的修道者。
「居士」:這居士也是一個稱呼,這個稱呼是要旁人稱自己的,不是我自己稱我自己為居士。我看見有一些在家人,既然不是出家了,他覺得他是個居士,居然也就印卡片印上,某某居士;對人講話,也說我是什麼什麼居士。這種人,這是學問的問題,沒有什麼學識。稱呼,這是旁人稱呼你,可以的,你自己不能稱自己是個什麼。
我們中國最普通的就稱先生,講居士,你們或者還不懂,就講先生吧!這個先生也是旁人稱自己叫什麼什麼先生,沒有自己稱我自己。問你是誰啊?「啊!我是 趙 先生!」「我是 李 先生!」「我是 錢 先生!」「我是 孫 先生!」問你是誰啊?「我是 周 先生!」「我是 吳 先生!」「我是 鄭 先生!」「我是 王 先生!」這不是自己稱的,這是旁人來恭敬你,稱你為先生,這可以的;你自己不能自己這樣不要臉,就說我是某某先生!有這麼稱呼的,就是不懂得中國的語言,這是連中國的語言都不懂。這雖然是很普通的,可是這也是很有用的一種常識,所以也不能自己說成我自己是 趙 居士,我是 錢 居士,我是孫居士,我是 李 居士,不能這麼自己稱自己。
這個先生,是有學問的人,或者年高有德的人,或者世間的經歷豐富,這 都稱 先生。居士,要有十種的美德,才夠個居士的稱謂,你若沒有十種美德,根本也就不夠居士的這個名詞。還有這個「法師」,這也是他人稱自己,稱呼為法師,不能我自己稱我自己叫法師,自我陶醉,自己封我自己做皇帝,這是不對的。皇帝是旁人稱呼的,說:「我主萬歲」,不是我自己稱我自己也叫個萬歲。
這一點,我們中國人要懂得這種常識。所以這個「居士」,是旁人稱的,說:「某某居士、某某居士、某某居士」是一種恭敬的意思。恭敬其它人,不是要自己恭敬自己;你自己恭敬自己也可以的,你在內心主敬存誠,那可以,不需要表露出來。所以中國的學問是無窮無盡的,你差之絲毫,就謬之千裡。這是社會上普通一般常識,不是什麼大學問;可是這個普通常識,人就都不太清楚,很容易就忽略了。
又有「天龍八部」:天上的龍,我們現在這個佛教道場,都有天龍來擁護的,八部鬼神也是擁護道場的。你們各位如果不是善忘的話,或者還會記得,這個金輪聖寺剛剛搬過來裝修的時候,在天空有看見觀音菩薩腳踩著鳌魚,在虛空裡示現。
還有,在東邊那個街角落的地方,我聽有人告訴我,說那地方是個酒吧來著。那個酒吧裡邊無奇不有,或者販毒的,或者喝酒,或者脫衣舞,古古怪怪,那裡邊那個名堂多得不得了,於是乎蒼蠅就到那兒去了很多。這個蒼蠅就是這些個不守規矩的人,像蒼蠅似的,往那兒鑽。正在我們要開幕之前,那個地方就被警察給查封了,所以這個地區本來很不好的,那麼現在這個地區比以前干淨得很多了,這都是天龍八部來擁護這個道場,才有這樣的感應。
那麼現在我們這個道場,以前因為他們做教堂的時候,也招了很多亂亂糟糟的人,在這個地方住,大約這些人也都不干淨,所以吃東西就也隨地亂撇,於是乎就引來很多老鼠。那麼現在我們在這兒弘揚佛法,天龍八部在這兒要護持這個道場,趕快要把這些個老鼠都給我趕走了它。
我本來也無所謂的,可以許可你在這兒;但是你在這兒,妨礙這個衛生,對所有人來,觀瞻也不好,說我們這兒一定很邋遢,所以有這麼多老鼠。所以現在我們大家要共同來請這個天龍八部,實行他們的職務,把老鼠和這一些個不正當的東西,都給我趕走了它,不可以再在這個地方,攪亂這個道場。再若不走嘛,那你這個天龍八部和它們不需要客氣的,你們有什麼辦法,就用什麼辦法,教它們趕快搬家,搬到一邊去。
八部,有夜叉、有乾闼婆、有阿修羅、緊那羅、摩睺羅伽、迦樓羅等,這有八部鬼神,在這兒護持這個道場。所以今天我講到這兒了,你們一定要盡你們的責任,來擁護這個佛的道場。
這個八部,天,這是一部,龍又是一部,夜叉是一部,乾闼婆是一部,阿修羅是一部,迦樓羅是一部,緊那羅是一部,摩睺羅伽這也是一部。那麼這八部,天上有天神,他也要護持這個道場,哪個地方有佛真正的道場,他們在過去都是發願要擁護佛的道場。
龍,是一種靈物,也是眾生之一,它為什麼做了龍呢?就因為在修道的時候,它乘急戒緩。乘,就是大乘、小乘這個乘,它願意修大乘法,願意學這個佛法,願意勇猛精進;可是它願意走快捷方式,願意快,願意有神通,於是乎就各處去找佛法,找密宗,專門要修密宗。修密宗怎麼樣啊?他不注重戒律,不持戒。這持戒的人,要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這種修密宗的人,有的時候,他把人家的骷髅頭去給人偷來,念咒,修密宗。有的時候,又把人家祖先的牌位給偷來,他修密宗,要用人家的祖先來役使鬼神。乘急,他這種的往前去勇猛精進,比那火箭還快,就那麼厲害,所以這叫乘急。戒緩,他對於持戒律,不重視,看這戒律是馬馬虎虎的,他很隨便的,YIN戒他也不守,妄語戒他也不守,殺戒他也不守,盜戒,那更不用說了!你看他偷人家的骷髅頭來修法,偷人家的祖先牌位來修法,偷人家墳上的樹木來修法,盡彎彎曲曲,用這個貪心來求法,這叫乘急戒緩。
因為他乘急,於是乎他就墮落龍身,有神通。戒緩,雖然有神通,可是也還是畜生,這龍是畜生之一。可是龍是一種神物,因為它盡找神通,於是乎它就修得能大、能小、能隱、能顯。能大,你看著這條龍不知多少長,它也能變成很小很小的;能隱,忽然間它就不見了;能顯,忽然間它又現出來了。它為什麼這樣呢?就因為它修神通,墮落龍身,所以有這個神通。可是這龍很怕太陽,太陽若一曬它,把它曬得像火燒的那麼痛,於是乎它就要下點雨淋一淋, take a shower (淋浴),這是天上的龍。
夜叉,就是速疾鬼;速疾,走得很快的。有空行夜叉,有地行夜叉,又有水行夜叉,陸海空都有夜叉。它的行動比這個汽車也快,比飛機也快,大約和火箭來比,火箭也沒有它那麼快,千裡萬裡一念就到,就有那麼大的神通,這是夜叉。
這個夜叉裡邊,又有千千萬萬那麼多的種類,這龍也有千千萬萬那麼多種類,天上的神,也有千千萬萬那麼多種類,說不能盡的。也就好象人,我們人又有很多種的,白人、黑人、黃種人,這很多種類。在這每一種類裡邊,又分門別類,你是南方人,我是北方人,他是東方人,他是西方人,這言語也不同,文字也不一樣。人有千千萬萬那麼多種類,神也是一樣的,那夜叉也是一樣的,龍也是一樣的,不是就都一樣的;龍又有金龍,又有火龍,又有青龍,又有白龍,又有黑龍,這龍也是千千萬萬那麼多種。每一種類的眾生,都是有千千萬萬那麼多種。你看這個世界上,千千萬萬這麼多種類的眾生,組織成這一個世界,那每一類的眾生,又有千千萬萬那麼多不同的形相,所以這個世界妙就妙到這個地方,你人沒有法子完全都了解這個世界的秘密。
你說:「現在就快了解了,人若登月球,什麼都實現了!」「什麼都實現了,什麼就都會沒有了。」你們記得這句話,什麼都現出來了,什麼就都沒有了,因為這台戲唱完了嘛!這個地球,你能到其它的星球,其它的星球和你這個地球互相一交通的時候,一個原子彈爆炸了,一個氫氣彈爆炸了,或者地震了,或者火山爆發了,這都是足以毀滅這個世界人類的一個天災人禍,無論人造的、天造的,都有這些個問題。所以世界愈昌明,昌明到極點,就又該黑暗了。這好像什麼呢?就好像我們一早間起來了,這是白天,白天到極點,又該晚間了,晚間又該睡覺了。睡覺,人人都眼睛閉上在那兒睡覺,就作夢,但是糊裡糊塗的,什麼也不清楚了,也就是這個道理。這世界上,大同小異,什麼事情,都有一個循環的道理。
乾闼婆,它會作音樂,音樂作得非常好聽。它若一作上音樂,令這個神仙都坐在那個地方如醉如癡,就像喝醉酒似的,忽忽悠悠的,在天堂上動也不願意動了。它作音樂作得好,可是你不容易教它作,但是它又有它的一個弱點。玉帝歡喜聽它的音樂,就因為得到它的弱點了,它的弱點是什麼呢?就願意聞香;你這一有了香氣了,它千裡萬裡即刻來,來了就願意聞這個香。玉帝那兒有一種香,專門是召集這個乾闼婆的。那麼到玉帝那地方,聞到這個香,它就跳舞,在那兒蹦蹦跳跳,就奏音樂,就唱歌,所以這個乾闼婆就叫嗅香神。前面所講的龍王,有八個龍王;這個乾闼婆,總起來有四個乾闼婆王。
阿修羅,脾氣最大,好象我們人這個大脾氣,都是有阿修羅在那兒支持著。他性情很暴躁的,常常發脾氣,對也發脾氣,不對還要發脾氣,脾氣是最大的,這就是屬於阿修羅。阿修羅在天上叫無酒,無酒怎麼樣呢?在天上他沒有酒喝。也叫非天,他不是天上的天民,他是一些個非法入境的天民,在天上不合法的。阿修羅是三善道裡頭的,他在天上是不合法的,所以就常常想要和天兵、天將爭地盤,想要把玉皇大帝打倒了,他去做玉皇大帝,做釋提桓因。
阿修羅也有四種,他有天福,沒有天權,可以在天上住,享受天上的福;可是在天上沒有天人的權利,就好像美國的這一些個非法移民一樣的,可以在美國這兒吃牛排,牛油面包也可以吃,享受美國的福報;可是不能去管理這國家的事情,政府他沒有資格參加,也就是這個樣子,這是阿修羅。
迦樓羅,就是大鵬金翅鳥,它也是能大能小,能隱能顯。它這個翅膀有三百三十由旬那麼大,一由旬就有四十個 miles (哩)那麼遠,三百三十個由旬,你看有多大啊!這一個翅膀若一煽動,把海裡頭的水就都給煽干了,煽得沒有了。那麼海裡的水一煽沒有了,這個龍就都露出來了,龍宮也沒有水在那保護著它了,於是乎它就把這個龍──大龍、小龍、老龍都給吃了,就有這麼大的本事,你看!說:「能有那麼大的嗎?」這還不算大。所以這個迦樓羅也是神通最大,龍是最怕它的,可是它們因為都皈依佛了,於是乎都和平共處了,都互相不殘殺。這迦樓羅也有四種,不過你若想知道這四種都叫什麼名字?你看看《妙法蓮華經》第一序品,那都說得很清楚。
這是迦樓羅,就有這麼大的本領。講這個大鵬金翅鳥,它這種神通變化真是不可思議的,它用翅膀一煽,能把這個海煽干枯了;再用翅膀一煽,又能把這個山都給煽平了。把這個山一煽,就能用這個山把海給填平了,所謂移山倒海,它有這種的本領。
那麼這個緊那羅,它都會作什麼呢?它會作音樂,它頭上長一個犄角,所以它的名字又叫疑神,音樂是作得非常好。
摩睺羅伽,就是一個大蟒蛇。因為這天龍八部,它們以前也都是一些個妖魔鬼怪來著,以後都改邪歸正,護持佛教,做佛教的護法。由這看來,這個惡人有的時候他回頭,也會做善,所以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十惡五逆的人,他若改過自新,也還是一樣不失為好人。那麼這八部鬼神,它們都覺得它們過去破壞佛教,來傷害佛教,它良心發現了,覺得對不起佛教了,所以就發願做佛教的護法,就是天龍八部。這是八部鬼神等大略的意思。
又有「人非人等」:那麼這個「人」,就是所指的這一切的人來護持佛教。非人,就是其它異類,異類的也有來發心護持三寶。等,就等於前邊所說的這麼多。
「無量大眾,恭敬圍繞,而為說法」:那麼這時候,有數不過來這麼多的法會大眾,恭敬圍繞著薄伽梵。而為說法,佛為這個法會大眾來說法,以及未來的眾生說法。
爾時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從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白言。世尊。惟願演說。如是相類。諸佛名號。及本大願。殊勝功德。令諸聞者。業障消除。為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
「爾時」:就是當爾之時,「曼殊室利」:就是文殊師利,「法王子」:因為佛為法王,菩薩為法王子,尤其文殊師利菩薩是等覺菩薩,很快就可以成佛了,所以叫法王子──法王之子。「承佛威神」:他仰承著十方諸佛的大威神力,「從座而起」:從他自己的座位就站起來了。
「偏袒一肩」:也就是偏袒右肩,不是偏袒左肩。為什麼偏袒右肩呢?第一,這是印度的一個風俗,因為天氣熱,把這個右邊的肩背露出來,沒有那麼熱了,可以調解這種熱氣,這是自己身上的氣溫調解。第二,偏袒右肩,這表示恭敬──恭敬佛,這是一種禮儀,用身心來恭敬,所以偏袒右肩;隨順世俗而求出世法,表示恭敬。所以這個是真不離俗,俗不離真;真不礙俗,俗不礙真,這樣互相尊敬,所以文殊師利就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右邊這個膝蓋就跪到地下,「向薄伽梵」:向佛、世尊,「曲躬合掌」:曲躬就是把頭低一點,那麼合起掌來,這都是表示身心恭敬,三業清淨。「白言,世尊」:白言就是對佛說了。
「惟願演說,如是相類」:說我們現在法會大眾都是一條心,這一條心有個願望,就是希望佛演說如是相、如是類,就像這樣的相,也和這個相類的道理。什麼呢?就是「諸佛名號」:所有十方諸佛的名號,以及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名號;「及本大願」:說本來在往昔所發的大願,是什麼樣子?「殊勝功德」:他行菩薩道的時候,怎麼樣修行的,才能積聚像這樣子的殊勝功德?「令諸聞者,業障消除」:能使令聽見他這個願力的和他的功德的,即刻借著這種功德願力的力量,業障也消除了,恢復清淨了!
「為欲利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為著就是想要令一切眾生都得到利益,得到快樂,而不憂愁,沒有損害。像法轉時,在將來像法的時代,人都注重修廟,而不注重修道,那麼廟裡也只剩一個空佛像,那個時候真正修道的人很少。諸有情故,利益在像法時代所有的眾生,有情就是一切的眾生。有血有氣的,這就叫有情眾生;無血無氣的,好象那一些植物,就是無情的眾生。那麼這是文殊師利請佛來為大眾說法,為我們這個末法時代、像法時代的人請法。
爾時世尊。贊曼殊室利童子言。善哉善哉。曼殊室利。汝以大悲。勸請我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為拔業障。所纏有情。利益安樂。像法轉時。諸有情故。汝今谛聽。極善思惟。當為汝說。曼殊室利言。唯然願說。我等樂聞。
「爾時世尊,贊曼殊室利童子言」:這個時候,佛就贊歎文殊師利童子言。這位菩薩是童真入道,行菩薩道,修菩薩道,所以成為菩薩中的上首。那麼佛在這時候就贊歎他說了,「善哉善哉,曼殊室利」:你這位菩薩是真好,你這位菩薩好極了!為什麼我贊歎說你好呢?
因為「汝以大悲,勸請我說」:說是你用你這個大慈悲心,慈運無緣,這個有緣、沒有緣的眾生,你現在都為眾生來請法,用這個大悲濟度一切眾生的思想,來勸請我給大家說「諸佛名號,本願功德」:諸佛的名號和諸佛本願的功德。
「為拔業障,所纏有情」:為了要拔濟,把這個有業障的,從這個三惡道,從這個苦海裡頭,把他們拉出來,救出來,拔度出來;他們的業障纏縛他們,令他們不自由,這一切的有情,你為他們來請法,「利益安樂」:令他們得到利益,得到這個安樂,沒有煩惱了。「像法轉時」:等到那個像法時代,「諸有情故」:你要利益像法時代所有的有情。
「汝今谛聽」:說你現在要審視而聽,你就很注意的,不可以那麼很隨便的,「極善思惟」:極就是到極點了,你好好地想一想,想到那個最極處。「當為汝說」:說我現在當為汝說,我可以給你說一說這個法門。
「曼殊室利言」:那麼佛對文殊師利這麼樣講,文殊師利又答復,就說了,說「唯」:說「好!」就答應好、是、 yes 。「然」:是這樣子。「願說」:我願意佛發大 慈悲,為我等說,「我等樂聞」:說我們這一切的眾生,現在都願意聽如來說這種的法門。
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淨琉璃。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應正等覺。明行圓滿。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薄伽梵。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道時。發十二大願。令諸有情。所求皆得。
「佛告曼殊室利:東方去此,過十殑伽沙」:佛告訴文殊師利,說是:「我現在告訴你,從我們這個娑婆世界向東方走,到我們這個娑婆世界要經過十殑伽沙。」這一個殑伽沙,也就是恆河沙,比恆河沙更多。「等」:比十個殑伽沙那麼多的還更多,也或者和那個相等,或者更多一點。「佛土」:這麼多的佛國土。「有世界名淨琉璃」:其中就有一個世界,這個世界叫什麼名字呢?就叫淨琉璃世界,它清淨猶如琉璃一樣,這個世界是透明體的,這個地都是琉璃為地。
「佛號藥師琉璃光如來」:這一位佛的名號就叫藥師琉璃光如來,那麼他這十號也和其它佛的十號是一樣的。「應正等覺、明行圓滿」:他已經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了,他修行和智能都達到圓滿了;「善逝、世間解」:他是世間最有智能的人,世間人所不能解的,他都能解;「無上士、調御丈夫」:也是無上士,也是調御丈夫;「天人師」:也是天人的師表;也是「佛、薄伽梵」:薄伽梵也就是世尊。
「曼殊室利,彼世尊藥師琉璃光如來,本行菩薩道時」:他在因地,這個本就是他因地還沒有成佛的那時候,修行菩薩道的時候,「發十二大願」:他曾經發過十二種的大願,所以我們修道的人,都應該要發真正的願,發真正的、內心發出來的大願大力,來照著這個願力去實行。
那麼藥師琉璃光如來發這十二個大願,他就「令諸有情」:能使令一切所有的有情,「所求皆得」:我們現在修行是比較容易,釋迦牟尼佛修成佛,是經過三大阿僧祇劫的時間,每一個阿僧祇劫就是無量數,經過三個大的無量數這麼長的時間,然後才成佛了。藥師琉璃光如來修行,在行菩薩道的時候,也是經過很多的阿僧祇劫,然後才成佛了。可是我們現在借著諸佛所發的願力,借著佛給我們留下的遺產,留下的這個佛法,佛的三藏十二部,是佛給我們佛子留下的遺產。我們是不是能承受這個遺產?就看我們是不是想真做一個真正的佛子。我們想真做一個佛子,我們就可以承受佛無上的這種法寶的遺產;我們如果功德不夠,不想做一個真正的佛子,那就不能承受這種無上的法寶、這種的遺產了。
那麼藥師琉璃光如來,發這十二大願,所以我們一切的有情,所求皆得。你看!你就從這一句「所求皆得」,無論你求什麼,都會滿你的志願,令你遂心滿願,令你很快成佛。這是過去諸佛所發的願力,我們就用力少而成功高,用的力量沒有那麼多,我們成的果位是很高的。所以各位遇到這樣的佛法,趕快地勇猛精進,要生大歡喜心,得到法喜充滿。
第一大願。願我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自身光明。熾然照曜。無量無數無邊世界。以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隨形。莊嚴其身。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
無論哪一位佛,哪一位菩薩,在過去生都是發過無量無邊那麼多的大願,來利益眾生,來成就眾生,所以到成佛的時候,他的願力實現了,十方眾生就都被他這個願力所攝持。願力就好象吸鐵石似的,眾生就好象鐵似的,他這個願力大,這個吸鐵石的力量也大,無論你十方有多少的眾生,怎麼重的業障,也都被他這個願力給吸去了。那麼眾生也和他特別地有緣,因為他願意幫助眾生;眾生雖然自己是無明遮蓋著,那個靈知靈覺的地方還是知道的。
藥王菩薩過去焚身供佛,把自己身體燒了來供佛,就有這樣的犧牲性;我們不要說燒全身,就燒一個手指頭,也捨不得。
「第一大願」:這個藥師琉璃光如來,他發的頭一個願是什麼呢?他說了,「願我來世」:他說我要發願,我希望我等到來世,「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我得到成這個無上正等正覺的時候,成佛果位的時候,「自身光明,熾然照曜」:說我自己這個身體放的光明,熾然,就像燒著的火那麼大的力量,非常熾盛那個樣子;然,是那個樣子;照曜,能以這光明照耀。照耀的是「無量無數無邊世界」:照耀到無量無數無邊那麼多的世界。
「以三十二大丈夫相」:以佛三十二種的大人之相,大丈夫相,「八十隨形」:八十種的隨形好,「莊嚴其身」:莊嚴自己這個佛身。「令一切有情」:利益一切有情,我是這樣的,我也願意使令一切有情,「如我無異」:和我這個身體是一樣的,也是光明遍照無量無數無邊那麼多的世界。
這是我第一個願力,我不願意我自己成佛,我自己有光明照耀這個眾生;我願意所有得到我的照耀的眾生,他們的身體和我是一樣的。他發這麼個願,所以我們現在,聽到講這個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本願功德經,我們都有機會和藥師琉璃光如來的身體是一樣的。你不要自暴自棄,說我不願意那麼大的光明,那麼大的光明又有什麼用呢?那你沒有那麼大的光明有用嗎?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光明廣大。功德巍巍。身善安住。焰網莊嚴。過於日月。幽冥眾生。悉蒙開曉。隨意所趣。作諸事業。
「第二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說等我在成佛的時候,「身如琉璃」:我這個成佛的身體,像琉璃似的,「內外明徹」:內裡邊也看見外邊,在外邊也看到裡邊,內外都無障礙,內外都明了。「淨無瑕穢」:內裡頭也沒有什麼瑕疵,也沒有什麼污穢;外邊也沒有瑕疵,也沒有污穢,外邊連一個瘡疤也沒有,連一點不干淨的地方也沒有,內外都是光明的。「光明廣大」:這個光明說不出有多大了,就是廣大,「功德巍巍」:功德也是看不見頂那麼多,也就是太多了,因為是大貌,大的樣子。
「身善安住」:我的身體也善於安住,什麼毛病都沒有。「焰網莊嚴」:就是好像那個火光的網來莊嚴,「過於日月」:這種光明超過日月那個光明。「幽冥眾生」:所有在黑暗的地方,「悉蒙開曉」:都得到這種的光明照耀了。「隨意所趣」:隨他們的意念所願意去的地方。「作諸事業」:什麼事業都能成就,他們願意做什麼,就成就什麼事業。你看這個佛真是替眾生著想,無微不至來利益一切眾生;再也沒有比佛對我們更親切,更關懷的了。
第三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能方便。令諸有情。皆得無盡。所受用物。莫令眾生。有所乏少。
「第三大願」:第三個大願,是藥師琉璃光如來所發的大願,而不是佛發這個願,是他在因地以前,修道做比丘的時候發的願。那時候,他和你、我、他現在一切眾生是一樣的,不過他就發大願了,所以他就早成佛道了。我們為什麼沒有成佛道呢?就因為我們太自私、太自利了,有所貪、有所求了。斗爭心也堅固,也不願意發大願,所以到現在還沒有成就佛果。
那麼他說「願我來世」:願我等到來生的時候,「得菩提時,以無量無邊智能方便」:就是成佛的時候,以無量無邊那麼多的智能方便,用這個智能方便,不是用愚癡的方便。怎麼叫智能方便呢?怎麼叫愚癡的方便呢?智能的方便,這種方便法是對人有利益,對自己不一定有利益,所以他不計較自己的利益,對人有利益,他用這種的智能,用這種的方便法門來教化人,這是用智能。怎麼叫用愚癡呢?用愚癡是不合法的,這智能方便是合法的,不違背這個善法的;愚癡的方便,是違背善法的,合乎惡法的,它與惡法相應了,那智能方便呢?是與善法相應。
與惡法相應怎麼樣呢?譬如:拿殺生吧,那些個蚊蟲咬到自己身上了,無意中就把它打死了。打死了,「這我是方便了,不要緊,這我不是犯殺戒,沒有破戒。」自己給自己就自圓其說,自己就掩耳盜鈴,說沒有犯殺戒。或者到什麼地方去貪人家的小便宜,等著人家看不見,就把人家的東西給拿走了,做為自己的了,「這不算偷啊,這我是方便嘛!他用我用這大家都一樣嘛!有什麼分別?」所以偷人家的東西,他說方便。本來偷人東西這不合法,這與惡法相應了,他說這是方便,沒有關系。邪YIN,自己明明知道如果結婚,有太太了,在外邊不守規矩,走私漏稅,太太不高興,「這個我管她那麼多干什麼,我行一點方便法嘛!」你看他行方便法了,這是邪YIN,女的對男的是這樣,男的對女的也是這樣子,就自己給自己自圓其說,明明他知道這是不對的,但是他還講道理,自己給自己說:「這不要緊的,誰知道?」你看!妄語、飲酒都是這樣的,「唉!我喝一點酒,我試一試嘛!逢場作戲,這有什麼關系,我也沒喝醉嘛!」「我打妄語怕什麼,也不是用刀去殺人了,為什麼看得那麼嚴重啊?」就是自己給自己辯護,自己給自己講道理,這就叫惡的、愚癡的方便。所以這方便有智能方便,有愚癡方便,那麼藥師琉璃光如來,他是用智能方便。
「令諸有情」:令所有的有情,「皆得無盡」:都得到,得到什麼呢?「所受用物」:就是他們所需要的東西,他們都得到,需要什麼就得到什麼。你看佛這種布施心多大,他用他這個願力,來滿眾生的願,來滿眾生的所求,所以「莫令眾生,有所乏少」:他這個願力,是不要令眾生有貧乏,有缺少什麼,什麼都滿足,遂心滿願,如意吉祥。你們要是想滿足你們自己這個貪心的話,就趕快學念藥師琉璃光如來,或者念《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都能滿足你們那個貪心。
說:「那我知道了,我現在趕快念這個藥師琉璃光如來,等我到 Reno (賭城雷諾)那兒去,我賭一下子就贏了幾百萬,回來我再也就不賭了,這是我的所求,我所需要的。」你要是真心,或者也可以滿足你的願。但是你若將信將疑的,藥師琉璃光如來也不會被你欺騙的,你用一個不真實心去想騙他,是騙不了的。
第四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聲聞獨覺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四大願」:藥師琉璃光如來在因地修道發十二大願,這第四願,他是願所有的眾生都捨邪歸正,反迷歸覺,離苦得樂;那麼願意修小乘的人,都回小向大,發真正的菩提心,將來成就佛果,所以他才說第四個願,說是「願我來世」:他說現在我是沒有成佛,那麼將來等我成佛的時候,得到正等正覺這菩提果位的時候,「若諸有情」:有情就是所有一切眾生。所有眾生正知正見的人很少,那麼邪知邪見的人多。你若講說正法,很少人明白,能接受,去實行。可是你若說一些個旁門左道的法,或者什麼秘密法,或者走快捷方式的法,這個人就都發狂了,想要去學這種的法。這為什麼呢?就因為人這個邪知邪見太深,正知正見可以說是少,所以就說這一切的有情,「行邪道者」:他修一些個外道法,不求正法,也就是所謂學那個落降頭,或者學那個給人下蠱,或者玩那個碟仙,或者又是扶鸾,啊!這樣人就相信了,你若正式給他們講經說法呢?他們聽著也覺得沒有什麼大意思。你若弄出一點邪門來,邪裡邪氣的,或者持言禍福,說:「你又有什麼災難了,有什麼危險了,你現在要如何如何,才能免去你的災難!」這個人就相信了。你若給他講正式的佛法,他就不願意聽,所以這就叫行邪道者。
「悉令安住菩提道中」:雖然他們是行邪道的,可是藥師琉璃光如來他盡量設這個方便法門,令這個人反迷歸覺,捨邪歸正,了生脫死,發大菩提心,所以安住在這個菩提道裡邊。安住就是捨邪歸正了,再不去想旁門左道了,安住在這個覺道裡邊。覺道是什麼呢?覺道就是人的一個智能。你能有智能,就會行正法;你沒有智能──愚癡,就要行小道、旁門外道了。所以現在由旁門外道,返回來到真正的佛教裡邊,這叫安住菩提道場。
「若行聲聞獨覺乘者」:若修行聲聞,聲聞就是修四谛法的,修苦、集、滅、道這四谛。獨覺呢?就是修十二因緣。十二因緣就是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所有的眾生都是由這個十二因緣而生,所以也由這個十二因緣而滅;這也就是「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若能了悟這個十二因緣就反迷歸覺了,回小向大了;回小向大就是修六度法門。
十二因緣,我們人怎麼樣生的呢?就是從無明生的,就是糊糊塗塗就生出來了,這叫一個無明。這個無明就是煩惱的一個根本,也是生死的一個根本,也是所有麻煩的一個根本,也是所有問題的一個根本。修是修什麼呢?就要破無明,這個無明就是你做出的事情還不明白,糊裡糊塗就做了;做了也不了解,不了解還要做,這就是無明。這一切一切你不明白的問題,都是無明,都是這個無明在那兒支配著你,令你這麼顛顛倒倒,迷迷糊糊,醉生夢死,貪著財、色、名、食、睡,都是這個無明在那兒搗亂。
因為有無明,然後就發之於行為,就有了行為了,就要去做去。做什麼呢?做你所不明白的事情。你明白只是一點點,而不是完全明白,所以就要去做了。有了行為,然後這就有了痕跡,有了事實,落到事相了!因為你有行,所以有事相了。有了相,然後就有了名了。
行的時候,那個分別心還沒有生出來;你看你行完了之後,就有了識了,就有分別心了,有了知識了。有了分別,人相、我相、眾生相、壽者相,就都出來了。那麼這個識,是個意識,意識就是那個地方有了作用了;有作用,然後就有了名色,可以說出這是個什麼;有了名色了,然後就有了全體了;有了全體,就有六入了。這六入,無論什麼事情都有一個體相,他那個體相就生出來了。
體相一生出來了,和外邊的物質就有接觸,所以就有了觸了。有觸,然後就有領受了;有領受,就分別好的觸和不好的觸,歡喜的和不歡喜的。於是乎這不歡喜的就不要了,歡喜的就生出一種愛心了。所以說觸緣受,受緣愛;受就生出愛心來了,這都是有一連串的關系。
有了愛心,就想把它取為己有,做為我自己的了。有了有,就又有了來生;有了來生,就又有了老死。這十二因緣,是一切眾生怎麼樣做的眾生?怎麼樣又沒有的?就是這個,所有的人類和一切眾生都包括在這個理論裡頭。
這個獨覺的人,他看十二因緣這種循環無端、沒有停止的時候,他覺得很痛苦的,所以就修道。修道嘛,就要了生死、脫輪回,把這輪回脫去了,生死的輪也息了,所以就證果,叫獨覺,這是二乘人。聲聞、緣覺,緣覺又叫獨覺,這叫二乘。
所以行這個聲聞和獨覺乘者,這個「乘」就是這一類的修行人,怎麼樣呢?這是不究竟法,到這個二乘,分段生死是了了,變易生死還沒有了。所以藥師琉璃光如來在因地的時候就發願,「皆以大乘而安立之」:說,「若有修小乘的,我就教他們從小乘而搬家,搬到大乘的道路上,回小向大,發真正的無上正等正覺成佛的心。」
第五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有無量無邊有情。於我法中修行梵行。一切皆令得不缺戒。具三聚戒。設有毀犯。聞我名已。還得清淨。不墮惡趣。
我們眾生到現在,還有這麼多人沒有完全墮落三惡道,都是因為有藥師琉璃光如來這個名號的關系。如果不是有藥師琉璃光如來這個名號在世界上,所有的眾生恐怕早都去墮地獄、轉餓鬼、做畜生了,在三惡道裡邊,做人就很困難。因為藥師琉璃光如來他的願力,無論你做的是十惡不善、開齋破戒、不修善法,你若能聽到藥師琉璃光如來這萬德的洪名,就會消除你的罪業,能離苦得樂,了生脫死。
什麼原因呢?就因為藥師琉璃光如來,他在因地早就知道我們眾生,多數都是不持戒律的,多數都是在這兒善惡夾雜,分不清的;就像那個土、水在一起和泥,和得亂亂糊糊的,沒有法子分出哪個是水?哪個是泥?這個水呢,就是智能;那個泥,就是無明。持戒律就是返本還原,恢復本有的智能;不持戒律就是好象那個土、水在一起和泥了似的;裡邊也有智能,但是露不出來,都被這個無明給遮蓋住了,於是修行也不容易修成,也不容易持戒律。
藥師琉璃光如來知道我們眾生這種習氣毛病,所犯的這個錯誤,於是乎他就發願了,所以他「第五大願」說,「願我來世」:等到我將來成佛的那個時候,「得菩提時」:我成了佛之後,「若有無量無邊有情」:無量無邊,這裡頭你也包括在內了,我也包括在內了;你也在無量無邊以內,我也沒有跑出無量無邊以外去,所以都是在這數目裡頭,怎麼樣呢?就是「於我法中,修行梵行」:這個佛佛道同,我法就是佛法。在佛法裡邊,修梵行者,梵行就是清淨行。清淨梵行,就是嚴持戒律。「一切皆令得不缺戒」:無論誰在佛法裡頭修行,我的願力是令他們都得到完整無缺、圓圓滿滿的戒律,持戒圓滿,守戒清淨,猶如那個滿月一樣,絲毫也沒有缺陷。
「具三聚戒」:這個三聚戒,你們各位有知道的,什麼叫三聚戒?三聚淨戒是什麼?講一講。不要看書啊!你們出家人有知道的嗎?那麼持攝眾生戒、攝善法戒、攝律儀戒清淨了,這叫三聚清淨戒。
可是這個戒律是不容易持的,所以說「設有毀犯」:倘或有犯戒的,「聞我名已」:若聽見我這個佛的名字了,「還得清淨」:就又得到恢復清淨,返本還原,不會再墮落惡趣了。所以說「不墮惡趣」:不會墮落地獄、餓鬼、畜生這三惡道了。
這三聚淨戒,怎麼叫聚呢?聚是聚集而成的,由這個「聚」字,就知道它不是一種。譬如攝律儀戒,攝這個律儀,「禮儀三百,威儀三千」;這個戒法,也是很多很多種的律法聚集到一起,所以這叫攝律儀戒。攝就是包括的意思,包括所有的律儀,所有的威儀都不毀犯。善法呢?就是一切善法,這善法也有無量無邊,不是一種謂之善法,包括很多很多種,所以就要「諸惡不作,眾善奉行」,這是攝善法戒。攝眾生戒呢?這個攝,也就包括所有的一切眾生;那麼一切眾生,我都願意度他們成佛,攝持他們,不是單單一個眾生。所以這叫三聚,這種的戒這麼聚集到一起,叫三聚戒。
可是這個很多了,不容易修行,不知不覺就把這個戒犯了。那又怎麼辦呢?所以說設有毀犯,藥師琉璃光如來他就發願說:假如他們有毀犯這個戒律的時候,聞我名已,他聽見我的名字之後,還得清淨,又會恢復他不毀犯的時候那個樣子,得到清淨了,不墮落到惡趣去。
各位想一想,藥師琉璃光如來對我們每一個眾生,這樣地關心,這樣地攝受,我們是不是應該體諒藥師琉璃光如來這種的慈悲心,好好地趕快修行戒律,不要依賴藥師琉璃光如來,說:「我不要緊的,藥師琉璃光如來發的願,我就犯戒他可以救我!」那就不對了。這是說,你不知道的時候,你犯了戒了,藥師琉璃光如來可以令你再恢復清淨。你現在知道藥師琉璃光如來發過這個願,你就有了依賴了,有了仰仗了,說:「我不要緊,我現在可以盡量去犯戒,反正我有靠山,藥師琉璃光如來發的願,如果他不救我,我就去和他算賬去,我就斗爭藥師琉璃光如來去!」這是不對的。所以我們不要好象有了靠山了,就要犯戒,不可以這樣子。
這個第六願,現在我給你們說一說大概。大約就是說:人有什麼病痛,藥師琉璃光如來他也都可以救,令我們這一切病痛都除掉。
第六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其身下劣。諸根不具。丑陋頑愚。盲聾喑啞。攣躄背偻。白癞顛狂。種種病苦。聞我名已。一切皆得端正黠慧。諸根完具。無諸疾苦。
這一部經是說的藥師琉璃光如來的本願,這個本願就是說的他過去的願,過去他發的是什麼願?現在結的是什麼果?他這個願力能發生什麼效力?我們人這個願不是空發的,你發什麼願就會結什麼果,也就是種什麼因,結什麼果,你種善因就結善果,種惡因就結惡果。你發願,只是在那兒造這個善的業和惡的業。這個願就是一種主動的力;由這主動的力量,才能有事實的成就。所以藥師琉璃光如來他在因地的時候,就是發這種的願;這種善的願,成就一種善的業,而結善的一種果。
怎麼說叫善願呢?他每一願不是為自己,而是為所有的一切眾生做著想。佛沒有發願說:我若成佛了,我在那怎麼樣享福,怎麼樣享快樂,而把其它的眾生都忘了;佛不是這樣。佛得到最大的快樂,而自己不願意獨享,願意分給所有一切眾生。佛發願成就這種的善業,生生世世是行菩薩道,要自利利他,自覺又覺他,自度又度他,發這種大菩提願。無論在什麼時候,什麼地點,他不為自己做著想,只是要利益眾生。這是菩薩所發的善願,成就這種善的業,而結了這個善果,善果就是佛果。成佛了,並不是唯我獨尊,高高在上;佛成佛之後,只是他的智能超過眾生,返迷歸覺了,沒有一切的顛倒妄想。
我們眾生一舉一動,都是在造業,可是盡造一些個惡業,而不是造善業。就偶爾有一念的善念,也不會超過那個惡念那麼重,所以善惡夾雜;要是用這個計算機來計算計算,還是惡業多過善業。因為這樣子,一生就不如一生,每一生就遇著一些個顛沛流離、不如意的事情。為什麼這樣呢?就因為造的業不清淨了,沒有做好;沒有像佛盡發這個善願,修這個善業,將來結善果。我們眾生就是在這兒善少惡多,所以一生就不如一生,那麼就墮落了。我們也想發善願,可是因為自私心在那兒作怪,總是不願去利益人,而要利益自己。偶爾有一些個人想要利益人,也是在那兒沽名釣譽,希望得到一個好的名,令人相信自己,這都是在那兒造這個善惡的夾雜業。所以惡業這邊重了,善業就輕了,那麼結果就是結這個惡果了。佛因為他發善願,修善業,所以成就善的果;我們眾生想發善願,可是一做就糊塗了,就顛倒了,自私心就跑出來了,就變成善惡夾雜了。所以做人也有一點快樂,又有一點痛苦,可是痛苦多於快樂。
那麼我們人的這個快樂,也並不是真正快樂;真正快樂,是自性裡邊的常樂我淨,那才叫真正的快樂呢!我們這個所樂的也不常,我們這個我也不常,我們這個樂也是不常,我們這個淨也都不常,所以沒有真正「常樂我淨」這一種清淨的快樂,那不是真正快樂。並不是說去跳跳舞這是快樂,喝喝酒這是快樂了,或者看看戲這是快樂了,其實這怎麼樣啊?這正是在那兒背覺合塵,在那兒顛倒。
說:「法師你這麼樣講,那世界都沒有快樂了?」你細想一想:什麼是真快樂?世間的快樂都是苦的因,拿這個衣食住來講,人人都歡喜穿好衣服,你穿上一件好衣服,很值錢的、很名貴的,其實怎麼樣啊?就像戴上枷鎖了一樣,行也不自然,站那兒也不自然,坐那兒也不自然,臥那兒也不自然,行、住、坐、臥,都是好象披枷戴鎖似的,不自然了。為什麼呢?就因為要保護自己這個衣服嘛,因為這個衣服是名貴的。啊!你想一想,憑一個萬物之靈的人,為這個衣服來做奴隸!這是衣。
吃的呢?說吃點好東西,吃得再好的東西,吃到肚裡頭也都變了;吐出來,你教他再吃了,誰也不願意吃了。
住,就是「大廈千間,夜眠不過八尺;良田萬頃,日食只是三餐。」為什麼要那麼緊張,為這個衣食住忙忙碌碌,一天到晚也沒有休息的時間?忽然間無常到來了,死了,說:「我的事情還沒辦完呢!還沒忙完呢!閻羅王你緩一緩期,我慢慢去可不可以?」那無常鬼搖搖頭,說:「辦不到!我沒有辦法教你多活一秒鐘。」所以就死了。你看!這究竟有什麼意思?就因為認不清楚,所以為這個虛妄的名、虛妄的利,令自己的心裡頭時時都有很多的煩惱、很多的打擊,這是我們人和佛不同的地方。
那麼佛呢?他把一切都看清楚了,所以他看破了,也放下,所以就得到自在。在他剛剛看破的時候,他就要發願,他說這個願要利益眾生,要行菩薩道。所以這個藥師琉璃光如來,他就發了大願,這「第六大願」,他就說「願我來世」:說我發願,等我來生的時候。有的人不信有來生,人如果沒有來生,那你就殺人放火,什麼也不需要相信,都可以的;就因為有個來生,還有個尾巴,還有個後果,所以你不可以不守規矩,不可以什麼事情都做,就因為有來生。
說:「我怎麼不知道有來生呢?」嘿!你不知道有來生?等你睡著了,你知道不知道醒著時候的事情呀?你睡著了,你把醒著時候的事情都忘了,所以你今生把前生的事情也都不記得了,那麼佛才說:「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你要知道前世你是什麼因果,你今生所遭受的,就是你前生所種的因,今生結的果。「要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你今生所造的業就結來生的果,這是一定的。
所以佛知道這個道理,那麼他就發願了,說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時候,就是成佛的時候。「若諸有情」:所有的一切眾生。那麼所有的眾生,就是凡有血氣的都叫眾生。「其身下劣」:這個眾生多數是指著人而說的,其身下劣,就是這個人生得其貌不揚,很丑怪的、很難看的。鼻子和眼睛長到一起,耳朵和嘴巴又合伙了,所以啊!你看看那個嘴巴長到耳朵那地方去,那個鼻子長到眼睛上面去,這叫個什麼?說:「我沒有看見這種人。」那你沒有看見這種人,你也不要想要試一試。總而言之,丑陋不堪就是了,一個人長得像狗樣子、像個貓的樣子、像個老鼠的樣子、像個黑熊的樣子、像個馬的樣子、鹿的樣子。啊!這很多很多的,很難看的。這叫其身下劣,下劣就是又窮嘛,又不值錢這樣子。
不單這樣子,而且「諸根不具」:或者有一個眼睛,或者有半剌眼睛;或者有一個耳朵,另一個耳朵就沒有了;或者只有一個鼻孔;或者有半剌嘴,你看這諸根不具。或者手也不做手的工作了;腳嘛,也不做腳的工作了。眼、耳、鼻、舌、身、意,都互相不合作了,互相罷工了,這叫諸根不具。互相罷工了,你看著我,我又看著你,大家在那兒不做工,這就諸根不具了。雖然有這個眼、耳、鼻、舌、身、意,等於沒有一樣的,那麼就是有,也是很難看的,這是諸根不具。
那麼下邊呢,就怕你不懂得這個「其身下劣,諸根不具」,所以就說「丑陋」:很難看的,又丑陋嘛,又「頑愚」:頑就是很冥頑不靈,你和他說什麼,他也不懂。愚,很愚癡的,你教他兩個二是個四,他說:「什麼?一、二是三嘛,怎麼變成四了?」就這樣子,所以就是很愚癡的。
「盲聾喑啞」:盲,就沒有眼睛了;聾,沒耳朵聽不見。有眼睛也看不見,有耳朵也聽不見,這叫盲、聾。喑,這個聲音發不出來,說話像蚊子叫似的,在那個喉嚨裡頭,人幾乎就聽不見。啞,就是不單聽不見,而且根本就是啞吧了。這盲聾喑啞,哎!你看這多苦!為什麼他受這個果報?就因為在因地的時候,人家給他講佛法,他有所懷疑,不聽。那麼因為他對面不認識佛,所以就盲了;有人講法,他不聽了,所以就聾了;教他來研究佛法,他也不研究,就喑了,再甚至於就啞吧了,受這種果報。
「攣躄背偻」:攣,就是痀攣了,手也伸不開,手指頭也轉在那兒,伸不開拳,總是拳著的,這叫攣。躄,就是麻痺,不能有作用了。背偻,就是羅鍋子,廣東話叫駝背,就像那駱駝似的那個樣子,所以叫駝背,這是背偻。
「白癞顛狂」:或者生一些個白癬,面上白一塊,紅一塊的,好象開花了似的,在這個面上,這是白癞,有種種這種不好看的樣子。那麼又顛狂,顛狂就是那個小孩子,有的是那種虐待狂,有的自己咬自己,自己要吃自己的手指頭,自己都啃吃自己的肉,那麼糟蹋自己、做賤自己。這都是在因地的時候,謗毀《楞嚴經》,謗毀大乘經,謗毀佛法,所以受這種果報──白癞顛狂,發顛、發狂這個樣子,及「種種病苦」:前面所說種種病苦。
「聞我名已」:若聽見我藥師琉璃光如來這個名號的,就一聽這個名字之後,「一切皆得端正」:所有都得到端正了,這一些丑陋也不丑了,也不難看了。「黠慧」:也聰明了,也有智能了。「諸根完具」:這時候,眼、耳、鼻、舌、身、意也都完具了,六根通利了。
「無諸疾苦」:所有的疾病、痛苦都解除了,也不用吃藥,也不用看醫生,你看妙不妙?只聽一聽藥師琉璃光如來這個名號,所有的疾病、痛苦都能解除了。你看這個佛啊!他對人類這種的利益是多大!他一舉一動都是為眾生做著想,沒有想要害眾生的地方,沒有想要令眾生受什麼果報。他都是發願令眾生得到一切的遂心滿願,都得到他真正的快樂,這是佛的意思。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這個藥師琉璃光如來,有很多來聽經的人還不認識這一位佛是誰,我現在不妨給你們講多一點。藥師琉璃光如來就是個大醫王,醫生之王。他這個醫生之王,不需要用藥去治人的病,只要有眾生聞到藥師琉璃光如來這個名號,他的病痛就解除了,就沒有了,所以藥師琉璃光如來就是個大醫王。
一般的醫生都講望、聞、問、切。望就是看一看;聞就是聽一聽;問就是用言語來詳細問一問,你的病情是什麼樣子?或者你是頭痛啊?是腳痛啊?是牙痛啊?是眼睛痛啊?是鼻子痛?或者其它什麼病?問一問;切就是切脈,就是給聽聽脈。這叫望、聞、問、切。
又有神、聖、功、巧。神就是不可思議;聖就不是像神那麼樣子不可思議了,還可思議一點;功就是要下點功夫才能知道;巧就是很巧妙地就知道了。望而知之,這叫神;聞而知之,這叫聖;問而知之,謂之功;切脈而知之,謂之巧。
普通的醫生要用這四種的方法、八種的理論,來知道這個病情。可是藥師琉璃光如來,這些個工具他都不用了,他也不需要望,也不需要聞,也不需要問,也不需要切。你就一稱他的名號,這病就好了,所以這是藥師琉璃光如來他利益眾生特別的地方。
他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威神力呢?因為他在因地發過願,所以他這十二個大願裡頭,「第七大願」就說了,說「願我來世」,「得菩提時」:我得到成佛的時候,「若諸有情」:說所有的一切有情眾生,「眾病逼切」:所有的疾病來逼迫熬煎,令他痛苦得不得了。這時候,「無救無歸」:也沒有人可以救他、可以來幫助他。無歸,也沒有一個歸宿,也沒有寄托。這個有病是最痛苦了,「無醫無藥」:也沒醫生給他看,也沒有什麼藥品給他治病。「無親無家」:他又沒有親戚,也沒有家眷。「貧窮多苦」:為什麼他這樣子呢?就因為他貧窮多苦。
「我之名號」:藥師琉璃光如來說,我這個名號,「一經其耳」:那麼這個有病的人,他若能聽見,只要聽見我的名,聽見「消災延壽藥師佛」這個名號,一歷耳根,「眾病悉除」:所有的疾病都沒有了,所有疾病都解除了。啊!你看看,也不用吃藥,也不用打針,也不用照X光(愛克斯光),也不用激光,什麼都不用;也不用電,也不用火,不用艾子灸,也不用針灸,什麼都沒有。你看!眾病悉除,病沒有了。
「身心安樂」:這做醫生的聽見這個經文,很不高興的,說:「這把我的生意都給搶去了!」不要緊,你還有你的顧客,不會他都搶去的。那麼眾病悉除了,身心都得到安樂了。「家屬資具」:家庭的用具和這個眷屬,「悉皆豐足」:都圓滿無缺。
「乃至證得無上菩提」:最後乃至於能證得這無上菩提的道果,無上菩提就是成佛。所以我們佛教的理論是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佛不是單獨說:「只可以我成佛,你不可以成佛。」因為他是平等的,他和人人都一樣。他只是比我們人有智能,佛是一個大智能者,所以他不說糊塗話。我們學佛,也就是學的不顛倒、不糊塗,不再去做一些個損人利己的事情,不再去做一些個妨礙社會的事情。就是要老老實實,好好地循規蹈矩,做一個好人,然後才能成一個有智能的佛。如果你要是不守規矩,那絕對不會有智能的。因為有智能的人才會守規矩,沒有智能的人,你教他守規矩,他一定反對的。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