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時佛經串講32—華嚴經解分23十地品之四第六地


 2011/5/27    熱度:3624    下載DOC文檔    

五時佛經串講32--華嚴經解分23十地品之四第六地(選)

 

 

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蓮友,大家好!

很高興我們又見面了.首先,我們都來禮敬我們的大恩導師,讓我們用至誠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稱念南無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念三遍.

今天,我們來學習華嚴經解分的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其中的第六現前地。請大家先看他的經文: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七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诃薩已具足第五地,欲入第六現前地,當觀察十平等法。何等為十?所謂:一切法無相故平等,無體故平等,無生故平等,無滅故平等,本來清淨故平等,無戲論故平等,無取捨故平等,寂靜故平等,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焰、如化故平等,有、無不二故平等。菩薩如是觀一切法自性清淨,隨順無違,得入第六現前地,得明利隨順忍,未得無生法忍。

  佛子,此菩薩摩诃薩如是觀已,復以大悲為首、大悲增上、大悲滿足,觀世間生滅,作是念:世間受生皆由著我,若離此著,則無生處。復作是念:凡夫無智,執著於我,常求有、無,不正思惟,起於妄行,行於邪道;罪行、福行、不動行,積集增長,於諸行中植心種子,有漏有取,復起後有生及老死。所謂:業為田,識為種,無明暗覆,愛水為潤,我慢溉灌,見網增長,生名色芽,名色增長生五根,諸根相對生觸,觸對生受,受後希求生愛,愛增長生取,取增長生有;有生已,於諸趣中起五蘊身名;生已衰變為老,終殁為死。於老死時,生諸熱惱;因熱惱故,憂愁悲歎,眾苦皆集。此因緣故,集無有集者,任運而滅亦無滅者。菩薩如是隨順觀察緣起之相。佛子,此菩薩摩诃薩復作是念:於第一義谛不了故名無明,所作業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識,與識共生四取蘊為名色,名色增長為六處,根、境、識三事和合是觸,觸共生有受,於受染著是愛,愛增長是取,取所起有漏業為有,從業起蘊為生,蘊熟為老,蘊壞為死;死時離別,愚迷貪戀,心胸煩悶為愁,涕泗咨嗟為歎,在五根為苦,在意地為憂,憂苦轉多為惱。如是但有苦樹增長,無我、無我所,無作、無受者。復作是念:若有作者,則有作事;若無作者,亦無作事,第一義中俱不可得。佛子,此菩薩摩诃薩復作是念: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來於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隨事貪欲與心共生,心是識,事是行,於行迷惑是無明,與無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長是六處,六處三分合為觸,觸共生是受,受無厭足是愛,愛攝不捨是取,彼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為老,老壞為死。

  佛子,此中無明有二種業,一令眾生迷於所緣,二與行作生起因。行亦有二種業,一能生未來報,二與識作生起因。識亦有二種業,一令諸有相續,二與名色作生起因。名色亦有二種業,一互相助成,二與六處作生起因。六處亦有二種業,一各取自境界,二與觸作生起因。觸亦有二種業,一能觸所緣,二與受作生起因。受亦有二種業,一能領受愛憎等事,二與愛作生起因。愛亦有二種業,一染著可愛事,二與取作生起因。取亦有二種業,一令諸煩惱相續,二與有作生起因。有亦有二種業,一能令於余趣中生,二與生作生起因。生亦有二種業,一能起諸蘊,二與老作生起因。老亦有二種業,一令諸根變異,二與死作生起因。死亦有二種業,一能壞諸行,二不覺知故相續不絕。

  佛子,此中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者,由無明乃至生為緣,令行乃至老死不斷,助成故。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者,由無明乃至生不為緣,令諸行乃至老死斷滅,不助成故。佛子,此中無明、愛、取不斷是煩惱道,行、有不斷是業道,余分不斷是苦道;前後際分別滅三道斷,如是三道離我、我所,但有生滅,猶如束蘆。復次,無明緣行者,是觀過去;識乃至受,是觀現在;愛乃至有,是觀未來。於是以後,展轉相續。無明滅行滅者,是觀待斷。復次,十二有支名為三苦,此中無明、行乃至六處是行苦,觸、受是苦苦,余是壞苦;無明滅行滅者,是三苦斷。復次,無明緣行者,無明因緣能生諸行;無明滅行滅者,以無無明,諸行亦無,余亦如是。又無明緣行者,是生系縛;無明滅行滅者,是滅系縛。余亦如是。又無明緣行者,是隨順無所有觀;無明滅行滅者,是隨順盡滅觀。余亦如是。

  佛子,菩薩摩诃薩如是十種逆順觀諸緣起。所謂:有支相續故,一心所攝故,自業差別故,不相捨離故,三道不斷故,觀過去、現在、未來故,三苦聚集故,因緣生滅故,生滅系縛故,無所有、盡觀故。佛子,菩薩摩诃薩以如是十種相觀諸緣起,知無我、無人、無壽命、自性空、無作者、無受者,即得空解脫門現在前。觀諸有支皆自性滅,畢竟解脫,無有少法相生,即時得無相解脫門現在前。如是入空、無相已,無有願求,唯除大悲為首,教化眾生,即時得無願解脫門現在前。菩薩如是修三解脫門,離彼、我想,離作者、受者想,離有、無想。

  佛子,此菩薩摩诃薩大悲轉增,精勤修習,為未滿菩提分法令圓滿故,作是念:一切有為,有和合則轉,無和合則不轉;緣集則轉,緣不集則不轉。我如是知有為法多諸過患,當斷此和合因緣;然為成就眾生故,亦不畢竟滅於諸行。佛子,菩薩如是觀察有為多諸過惡,無有自性,不生不滅,而恆起大悲,不捨眾生,即得般若波羅蜜現前,名無障礙智光明。成就如是智光明已,雖修習菩提分因緣而不住有為中,雖觀有為法自性寂滅亦不住寂滅中,以菩提分法未圓滿故。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得入空三昧、自性空三昧、第一義空三昧、第一空三昧、大空三昧、合空三昧、起空三昧、如實不分別空三昧、不捨離空三昧、離不離空三昧。此菩薩得如是十空三昧門為首,百千空三昧皆悉現前;如是十無相、十無願三昧門為首,百千無相、無願三昧門皆悉現前。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復更修習滿足不可壞心、決定心、純善心、甚深心、不退轉心、不休息心、廣大心、無邊心、求智心、方便慧相應心,皆悉圓滿。佛子,菩薩以此十心順佛菩提,不懼異論,入諸智地,離二乘道,趣於佛智,諸煩惱魔無能沮壞,住於菩薩智慧光明,於空、無相、無願法中皆善修習,方便智慧恆共相應,菩提分法常行不捨。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中,得般若波羅蜜行增上,得第三明利順忍,以於諸法如實相隨順無違故。

  佛子,菩薩住此現前地已,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悉以廣大心、深心,供養恭敬,尊重贊歎,衣服、飲食、臥具、湯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諸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得如實三昧智慧光明,隨順修行,憶持不捨。又得諸佛甚深法藏,經於百劫,經於千劫,乃至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更明淨。譬如真金,以毗琉璃寶數數磨瑩,轉更明淨;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以方便慧,隨逐觀察,轉更明淨,轉復寂滅,無能映蔽。譬如月光,照眾生身,令得清涼,四種風輪所不能壞;此地菩薩所有善根亦復如是,能滅無量百千億那由他眾生煩惱熾火,四種魔道所不能壞。此菩薩,十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诃薩第六現前地。菩薩住此地,多作善化天王,所作自在,一切聲聞所有問難無能退屈,能令眾生除滅我慢、深入緣起。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薩若勤行精進,於一念頃,得百千億三昧,乃至示現百千億菩薩以為眷屬;若以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我們今天所要學習的,是十地中的第六現前地。這個現前地中所講的佛法主要內容,是十二因緣。這個十二因緣,也叫十二緣起。這個十二緣起,本來是佛法當中很重要的內容,應當仔細講。但是我們只是在這裡了解一下就可以了。因為現在的末法眾生,發大心實際修證的人極少,大量的學佛者根本沒有能力實際知見這個實證的境界,不能親自得知十二因緣的實相,因此即便說得再多也沒有多大的實際益處,所以在這裡只是引用有關佛學人士的說法,對之作個說明以了解一下而已。方倫居士所編寫的佛學教本中對此的相關解說:

 

緣覺乘和十二因緣 ()

聲聞和緣覺二小乘,當被稱為二乘。聲聞乘是依四聖谛之理而起修,而緣覺乘,則是依十二因緣之理而起修,這是二乘的不同處。

辟支迦佛陀,略稱辟支佛,舊譯曰緣覺,新譯曰獨覺。依天台 (1) 教義,緣覺與獨覺不同:有一類行者,聞佛說十二因緣之理,因而覺悟者,名為緣覺。另一類是生於無佛之世,無從聞法,但以宿世修學力故,能於諸法生滅的演變中,悟世間無常,而斷無明心想。或在山間林下,見飛花落葉外景,以一念相應慧,豁破無明者,皆名獨覺。

十二因緣,亦名十二有支,有即世間所有,支即文分,謂所有生死流轉,皆不出這十二支分。

第一「無明」是疑暗義,為煩惱的通稱,因屬於心意的想計,故亦名惑。

第二「行」是造作義,依疑暗的念頭,而有所造作,因屬於身口的行為,故亦名業。這二支,是過去世的二因。由於過去因熟,乃生現在世的五果。

第三「識」,謂今生投胎的知識,或升天,或入地獄,乃至驢胎馬腹,皆由此一念為前導。

第四「名色」,名指心,謂其但有名而無質,色指質,屬於色法,此時六根尚未成,但有名色而已。

第五「六入」,是六根逐漸完具,將出胎之時。第六「觸」,是出胎後,與環境接觸也。第七「受」,是畢生根塵識,所領受的苦樂遭遇也。由現世的遭遇,復種三因。

第八「愛」,於環境生種種愛欲也。

第九「取」,因愛著生起執取之念也。

第十「有」,既由愛取,興起諸業,必有當來之果,故名為有。這三因中,愛取同於無明,有同於行。由現在世三因,再生未來世二果。

第十一「生」,為未來的受生。

第十二「老死」,既有生,當然必須老死。以上共十二支,包括三世起惑、造業、受生、的一切因果,周而復始,至於無窮。

 

【注釋】

 (1)天台為浙江省山名,隋智者大師,居於此山,後世因名其宗為天台宗,簡稱天台或台宗。
 

緣覺乘和十二因緣 ()

十二因緣的次第,對於過現未三時因果的遞嬗 (1),分析得極為詳盡,而且秩序井然。欲避其果,須斷其因,這便是緣覺乘行人所覺悟之點。

若照流轉門 (2):十二因緣的每一支,皆由因緣果,因生故果生。所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是為一切有情,歷三世,受輪回的因緣,很明顯的:由於無明既生,而其下的十一支,乃不得不生。

若照還滅門 (3):十二因緣的每一支,皆由因滅故果滅。所謂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則名色滅,名色滅則六入滅,六入滅則觸滅,觸滅則受滅,受滅則愛滅,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則老死滅。是為一切行人,出三界的因緣,很明顯的:由於無既滅,而其下的十一支,乃不得不滅。

十二因緣,即是四聖谛中的苦集二谛。過去的無明、行二因,與現在的愛、取、有、三因,皆是集谛,現在的識、名色、六入、觸、受、五果,與未來的生、老死、二果,皆是苦谛。若行者感於苦集而修道,以觀智 (4) 戡破生死之源,及出於無明,這便是道谛。逮至無明滅故,而老死滅,這便是滅谛了。

入世和出世的兩重因果既明,佛門行者,對於六凡 (5) 的何自而來,四聖 (6) 的何由而去,業已了如指掌。茲將十二因緣與三世因果,列表於左,藉明界內 (7) 有情,因惑造業,因業受苦的關系。

 

【注釋】

(1)           謂演變交替也。
(2)
一切眾生,造業受生死,謂之流轉。
(3)
涅盤亦名滅度,行者修道證涅盤,謂之還滅。
(4)
觀見法之正智也。
(5)
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此六者皆屬凡夫位,稱為六凡。
(6)
佛、菩薩、緣覺、聲聞、此四者皆屬聖人位,稱為四聖。
(7)
即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三界,對於界外之佛菩薩淨土,而稱為界內。

 

善談因果者,必不離於心性;善談心性者,必不離於因果。十二緣起是因果的展開法相,所以談及十二緣起,必不能離於心性。由於心性不守自如之性而緣起無明,由此因故,才有其後的相繼流轉,如是展開十二緣起之因果相續法相。十二因緣的流轉,是以心性實體為唯一基礎之因果的流轉;十二因緣的還滅,是以心性實體為唯一基礎之因果的還滅。現在有許多說法,沒有說明這種關系,說明十二緣起時只是針對十二緣起而言,沒有把這個十二緣起同心性實體聯系起來,並沒有說明心性實體是十二緣起賴以發生的基礎,沒有說明使十二緣起這個因果現象得以發生的那個承載者實體心性。而是說心性即說心性,說緣起即說緣起,沒有把心性和緣起統一起來,分裂二者之間的關系。這是現今說法當中的一個嚴重缺陷。建議佛子學者注意這個問題,善學佛法善思佛法善解佛法,審慎地對待這個問題。

 

這個第六現前地的菩薩,所修學的主要事務,就是後面的經文所講:

 

此菩薩,十波羅蜜中,般若波羅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好了,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裡。其余的內容,請大家自己去看去理解去體會。

現在,我們來把今天學習的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願所有一切眾生,都結佛緣,都種善根,都入佛門受佛教化。願我們把學習的功德,回向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請大家和我一起,一起禮敬我們的大悲慈父阿彌陀佛。讓我們用至誠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三遍。

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原创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