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時佛經串講33—華嚴經解分24十地品之四第七地
五時佛經串講33--華嚴經解分24十地品之四第七地 尊敬的各位大德,尊敬的各位蓮友,大家好! 很高興我們又見面了.首先,我們都來禮敬我們的大恩導師,讓我們用至誠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稱念南無大恩大德大慈大悲本師釋迦牟尼佛,念三遍. 今天,我們來學習華嚴經解分的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其中的第七遠行地。請大家先看他的經文: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七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爾時,金剛藏菩薩告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诃薩具足第六地行已,欲入第七遠行地,當修十種方便慧起殊勝道。何等為十?所謂:雖善修空、無相、無願三昧,而慈悲不捨眾生,雖得諸佛平等法,而樂常供養佛;雖入觀空智門,而勤集福德;雖遠離三界,而莊嚴三界;雖畢竟寂滅諸煩惱焰,而能為一切眾生起滅貪、瞋、癡煩惱焰;雖知諸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焰、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自性無二,而隨心作業無量差別;雖知一切國土猶如虛空,而能以清淨妙行莊嚴佛土;雖知諸佛法身本性無身,而以相好莊嚴其身;雖知諸佛音聲性空寂滅不可言說,而能隨一切眾生出種種差別清淨音聲;雖隨諸佛了知三世唯是一念,而隨眾生意解分別,以種種相、種種時、種種劫數而修諸行。菩薩以如是十種方便慧起殊勝行,從第六地入第七地;入已,此行常現在前,名為住第七遠行地。 “佛子,菩薩摩诃薩住此第七地已,入無量眾生界,入無量諸佛教化眾生業,入無量世界網,入無量諸佛清淨國土,入無量種種差別法,入無量諸佛現覺智,入無量劫數,入無量諸佛覺了三世智,入無量眾生差別信解,入無量諸佛示現種種名色身,入無量眾生欲樂諸根差別,入無量諸佛語言音聲令眾生歡喜,入無量眾生種種心行,入無量諸佛了知廣大智,入無量聲聞乘信解,入無量諸佛說智道令信解,入無量辟支佛所成就,入無量諸佛說甚深智慧門令趣入,入無量諸菩薩方便行,入無量諸佛所說大乘集成事令菩薩得入。此菩薩作是念:‘如是無量如來境界,乃至於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得知,我悉應以無功用無分別心成就圓滿。’ “佛子,此菩薩以深智慧如是觀察,常勤修習方便慧起殊勝道,安住不動,無有一念休息廢捨;行、住、坐、臥乃至睡夢,未曾暫與蓋障相應,常不捨於如是想念。此菩薩於念念中,常能具足十波羅蜜。何以故?念念皆以大悲為首,修行佛法,向佛智故。所有善根,為求佛智,施與眾生,是名檀那波羅蜜;能滅一切諸煩惱熱,是名屍羅波羅蜜;慈悲為首,不損眾生,是名羼提波羅蜜;求勝善法,無有厭足,是名毗梨耶波羅蜜;一切智道常現在前,未嘗散亂,是名禅那波羅蜜;能忍諸法無生無滅,是名般若波羅蜜;能出生無量智,是名方便波羅蜜;能求上上勝智,是名願波羅蜜;一切異論及諸魔眾無能沮壞,是名力波羅蜜;如實了知一切法,是名智波羅蜜。佛子,此十波羅蜜,菩薩於念念中皆得具足;如是,四攝、四持、三十七品、三解脫門,略說乃至一切菩提分法,於念念中皆悉圓滿。” 爾時,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但於此第七地中滿足一切菩提分法,為諸地中亦能滿足?”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於十地中皆能滿足菩提分法,然第七地最為殊勝。何以故?此第七地功用行滿,得入智慧自在行故。佛子,菩薩於初地中,緣一切佛法願求故,滿足菩提分法;第二地離心垢故,第三地願轉增長得法光明故,第四地入道故,第五地順世所作故,第六地入甚深法門故,第七地起一切佛法故,皆亦滿足菩提分法。何以故?菩薩從初地乃至第七地,成就智功用分。以此力故,從第八地乃至第十,無功用行皆悉成就。佛子,譬如有二世界,一處雜染,一處純淨,是二中間難可得過,唯除菩薩有大方便神通願力。佛子,菩薩諸地亦復如是,有雜染行,有清淨行,是二中間難可得過,唯除菩薩有大願力方便智慧乃能得過。”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此七地菩薩,為是染行?為是淨行?”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從初地至七地,所行諸行皆捨離煩惱業,以回向無上菩提故,分得平等道故,然未名為超煩惱行。佛子,譬如轉輪聖王乘天象寶游四天下,知有貧窮困苦之人,而不為彼眾患所染,然未名為超過人位;若捨王身,生於梵世,乘天宮殿,見千世界,游千世界,示現梵天光明威德,爾乃名為超過人位。佛子,菩薩亦復如是,始從初地至於七地,乘波羅蜜乘游行世間,知諸世間煩惱過患,以乘正道故,不為煩惱過失所染,然未名為超煩惱行;若捨一切有功用行,從第七地入第八地,乘菩薩清淨乘游行世間,知煩惱過失不為所染,爾乃名為超煩惱行,以得一切盡超過故。佛子,此第七地菩薩盡超過多貪等諸煩惱眾住此地,不名有煩惱者,不名無煩惱者。何以故?一切煩惱不現行故,不名有者;求如來智心未滿故,不名無者。 “佛子,菩薩住此第七地,以深淨心,成就身業,成就語業,成就意業。所有一切不善業道──如來所诃,皆已捨離;一切善業──如來所贊,常善修行。世間所有經書、技術,如五地中說,皆自然而行,不假功用。此菩薩於三千大千世界中為大明師,唯除如來及八地已上其余菩薩,深心妙行無與等者,諸禅三昧、三摩缽底、神通解脫皆得現前。然是修成,非如八地報得成就。此地菩薩於念念中具足修習方便智力及一切菩提分法,轉勝圓滿。 “佛子,菩薩住此地,入菩薩善觀擇三昧、善擇義三昧、最勝慧三昧、分別義藏三昧、如實分別義三昧、善住堅固根三昧、智慧神通門三昧、法界業三昧、如來勝利三昧、種種義藏生死涅槃門三昧,入如是等具足大智神通門百千三昧,淨治此地。是菩薩得此三昧,善治淨方便慧故,大悲力故,超過二乘地,得觀察智慧地。佛子,菩薩住此地,善淨無量身業無相行,善淨無量語業無相行,善淨無量意業無相行故,得無生法忍光明。”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從初地來所有無量身、語、意業,豈不超過二乘耶?”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彼悉超過,然但以願求諸佛法故,非是自智觀察之力;今第七地自智力故,一切二乘所不能及。譬如王子,生在王家,王後所生,具足王相,生已即勝一切臣眾,但以王力,非是自力;若身長大,藝業悉成,乃以自力超過一切。菩薩摩诃薩亦復如是,初發心時,以志求大法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今住此地,以自所行智慧力故,出過一切二乘之上。佛子,菩薩住此第七地,得甚深遠離無行、常行身語意業,勤求上道而不捨離,是故菩薩雖行實際而不作證。”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從何地來,能入滅定?”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從第六地來,能入滅定。今住此地,能念念入,亦念念起,而不作證。故此菩薩名為成就不可思議身、語、意業,行於實際而不作證。譬如有人乘船入海,以善巧力不遭水難;此地菩薩亦復如是,乘波羅蜜船行實際海,以願力故而不證滅。 “佛子,此菩薩得如是三昧智力,以大方便,雖示現生死,而恆住涅槃;雖眷屬圍繞,而常樂遠離;雖以願力三界受生,而不為世法所染;雖常寂滅,以方便力而還熾然,雖燃不燒;雖隨順佛智,而示入聲聞、辟支佛地;雖得佛境界藏,而示住魔境界;雖超魔道,而現行魔法;雖示同外道行,而不捨佛法;雖示隨順一切世間,而常行一切出世間法;所有一切莊嚴之事,出過一切天、龍、夜叉、乾闼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及非人、帝釋、梵王、四天王等之所有者,而不捨離樂法之心。 “佛子,菩薩成就如是智慧,住遠行地,以願力故,得見多佛。所謂:見多百佛,乃至見多百千億那由他佛。於彼佛所,以廣大心、增勝心,供養恭敬,尊重贊歎,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一切資生悉以奉施,亦以供養一切眾僧,以此善根回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於佛所恭敬聽法,聞已受持,獲如實三昧智慧光明,隨順修行。於諸佛所護持正法,常為如來之所贊喜,一切二乘所有問難無能退屈,利益眾生,法忍清淨。如是經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有善根轉更增勝。譬如真金,以眾妙寶間錯莊嚴,轉更增勝,倍益光明,余莊嚴具所不能及;菩薩住此第七地所有善根亦復如是,以方便慧力轉更明淨,非是二乘之所能及。佛子,譬如日光,星月等光無能及者,閻浮提地所有泥潦悉能干竭;此遠行地菩薩亦復如是,一切二乘無有能及,悉能干竭一切眾生諸惑泥潦。此菩薩,十波羅蜜中,方便波羅蜜偏多;余非不修,但隨力隨分。 “佛子,是名略說菩薩摩诃薩第七遠行地。菩薩住此地,多作自在天王,善為眾生說證智法,令其證入。布施、愛語、利行、同事──如是一切諸所作業,皆不離念佛,乃至不離念具足一切種、一切智智。復作是念:‘我當於一切眾生中為首、為勝,乃至為一切智智依止者。’此菩薩若發勤精進,於一念頃,得百千億那由他三昧,乃至示現百千億那由他菩薩以為眷屬;若以菩薩殊勝願力自在示現,過於此數,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劫不能數知。” 今天,我們來學習華嚴經解分的第七遠行地。請大家先來看一看選學的經文: 爾時,解脫月菩薩問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但於此第七地中滿足一切菩提分法,為諸地中亦能滿足?”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菩薩於十地中皆能滿足菩提分法,然第七地最為殊勝。何以故?此第七地功用行滿,得入智慧自在行故。佛子,菩薩於初地中,緣一切佛法願求故,滿足菩提分法;第二地離心垢故,第三地願轉增長得法光明故,第四地入道故,第五地順世所作故,第六地入甚深法門故,第七地起一切佛法故,皆亦滿足菩提分法。何以故?菩薩從初地乃至第七地,成就智功用分。以此力故,從第八地乃至第十,無功用行皆悉成就。佛子,譬如有二世界,一處雜染,一處純淨,是二中間難可得過,唯除菩薩有大方便神通願力。佛子,菩薩諸地亦復如是,有雜染行,有清淨行,是二中間難可得過,唯除菩薩有大願力方便智慧乃能得過。” 在本經文的前面,還有一個內容:“佛子,此十波羅蜜,菩薩於念念中皆得具足;如是,四攝、四持、三十七品、三解脫門,略說乃至一切菩提分法,於念念中皆悉圓滿。”於是承接上文,在這裡呢,解脫月菩薩就問金剛藏菩薩,說這些菩薩,只是對於這個第七地的遠行地中滿足一切菩提分法,是不是在一切地中也能同樣滿足了呢?金剛藏菩薩就回答他:“佛子,如是菩薩,雖然在於十地中的各個地,一一都能滿足菩提分法,然而在第七地中卻是最為殊勝的。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這個第七地功用行滿之後,就能得到契入智慧自在行的緣故。”其後,金剛藏菩薩又說:“菩薩從初地乃至第七地,成就智功用分。以此力故,從第八地乃至第十,無功用行皆悉成就。”這裡的說法很重要,因為他點出了前面七地和後面八地以上的關系。這裡,前面的七地,是成就的“智功用分”,而八地以上呢,是成就的“無功用行”。這裡的智功用分和無功用行相互對照說明,就點出了智功用分和無功用行的實質,這個智功用分,實際上就是指的有功用道,也就是有為法的修行過程;這個無功用行,就是所謂的無功用道,也就是無為法的修行過程。現在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這個有為法和無為法。 佛法的實際修證過程,由低層次到高層次,總共來說有兩個大的過程,一個就是有為法的修證過程,一個就是無為法的修證過程。如果說得再仔細一點,在有為法和無為法的修證過程之間,應當還有一個中間過渡階段。這裡的第七遠行地,就可以看作是中間過渡階段。 現在來說說有為法。這個有為法,在一個佛法詞典中解釋為“指因緣和合而生的一切理法。”在圓覺經中,佛回答金剛藏菩薩的提問,其中有這樣說:“善男子,有作思惟,從有心起,皆是六塵妄想緣氣,非實心體,已如空華。用此思惟辨於佛境,猶如空華復結空果,展轉妄想,無有是處。”在這裡,我們且不說其他內容,單就與這個有為法相關的意義來說一說。其中有說“有作思惟,從有心起”,是說明一切有為造作的思惟,都是從“有心”而產生起來的。這個“從有心起”,就是“有作思惟”所生起的原因,“從有心起”是因,“有作思惟”是其果,是這樣的因果關系。這裡的意義,擴大擴展而言,依然是成立的。這就是說,一切有為法,都是“從有心起”,都是從“有心”生化發展出來的,“從有心起”是原因,諸有為法是其所引起的結果。這裡所說的“有心”,是什麼意思呢?這個所謂的“有心”,就是指的因於無明所生起的一切妄想攀緣之心。對於這個妄想攀緣之心,佛在楞嚴經中說:““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馔,縱經塵劫終不能得。雲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其中所說的這個攀緣心,是一切眾生從無始以來的生死根本,也是造成一切有為法的根本。所以這個有為法,也可以說成是:依無明妄想攀緣心而造作成就的一切諸法。 前面講說了有為法的產生之起因,現在來說說它的特點。這個有為法的特點是什麼呢?金剛經上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主要是說明它的虛妄幻有性,如夢中所顯的虛像,如肥皂泡裡所顯的幻影,它們都是虛幻不實而假有存在之物。就象我們睡覺做夢,夢中所見的一切人事物,其實都是虛假不實的,所以當我們夢醒之後,這些假像隨著夢醒就煙消雲散而不復存在了。正因為夢中所見一切影像是虛幻假有的,所以當我們夢醒之後,再來追究夢中的一切人事物,都是完全不可抓得的。所謂夢中分明有萬物,夢醒空空無大千,正是此意。一切有為法如露亦如電,這是什麼意思呢?這是說明一切有為法的剎那變化性。一切有為法,總是剎那剎那,都在作快速不停住的變化。這種不停住的變化,如朝露,存在的時間極為短暫;如電光,剎那之間出現其影,又剎那之際消滅無痕。一切有為法的虛幻假有性和剎那變化性,就是它的無常生滅性的體現。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一切有為法也是如此,生意味著死。萬事萬物既然由有為造作之緣相合相聚而產生,也由這種緣的相分相離而消滅。我們常常聽說:隨緣消舊業,不再造新殃。這裡所說的,就是隨緣的道理。我們待人處事,為什麼要隨緣而行呢?因為人與人之間現在的緣,是由我們過去所造的業而產生的現行,過去的業是因,現在產生的現行是果。如果我們隨緣而行,該合時就合,該分時就分,一切時一切處彼此之間無掛礙,這樣做就做到隨緣了。隨緣合分才能無掛礙,無掛礙才能得解脫,得解脫才能得自在,這就是我們要隨緣,要隨順因緣的道理。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就不能隨緣消舊業,而要不斷地造新殃了。首先來說說我們應當隨緣而合的道理。人與人之間,今生得以相遇,都是過去世的業因在起作用,由於彼此之間有宿業因緣的存在,才使人們彼此相逢。比如一個家庭之中的所有人,都是宿世的深緣和合,才讓一家人團聚在一起。在家庭中,我們要彼此敬愛,彼此惜緣,當知今生相逢來之不易,應家庭團結,上下和睦,和氣相待,和和美美地度過一生。大家看那些和睦的家庭,總是其樂融融,令人羨慕不已。當然,現實生活中的各種各樣的情況都有,有家庭和睦的,但是也有家庭不和睦的。一個家庭內部和睦,是過去的善業因緣在起作用;一個家庭內部戰火常生,則是過去的惡業因緣在起作用。善緣相聚,固然是美,可是如果遇到不善之緣相聚在一起,又當怎麼辦呢?世間那些沒有學佛的人,不懂得業由心生、業由心轉和因緣果報的道理,業報現行了,只是隨著業力而行,不能由心轉業,因此就使過去的不善業繼續加深,所謂惡業相續。但是對於學習過佛法的人來說,由於明白了業由心生、業由心轉的道理,就可以用心來轉業,比如彼此鬧矛盾了,如果大家都忍一忍,以慈悲之心原諒對方,以大度之心寬容對方,這樣就可以把不善業轉了,轉惡業而為善業。對於家庭中的情況,我們都應當如此來看待和處理,盡自己的最大努力盡量地化解矛盾,化戰爭為和平。這種方法,不但家庭內部應當是如此處理,推及其余的一切人際關系,我們都應當如此解決。 上面我們說了一下隨緣的情況。現在我們的學佛的人當中,有不少的人,對這個隨緣的理解出現了偏差,因此在行為的做法上,也出現了一些偏差性的不良問題。最普遍的一個偏差就是,錯誤地理解了這個隨緣的真實意義,以為因為要一切隨緣,這個隨緣的意義就是需要拋棄眾生,在這種意義之下,所謂的隨緣,就成了拋棄眾生的美妙借口。我們在待人處事上所說的隨緣,只是說令彼此之間沒有掛礙而已,並不是說因為要隨緣,所以就要拋棄眾生,這是一個風馬牛不相干的錯誤的因果邏輯。比如,某某人和某某人鬧了一點糾紛,有一個和事佬去勸告,某某人就氣呼呼地說:“我和他,隨緣吧!”這裡的隨緣,是一種心態不妙的隨緣意義,是以怨恨心為根底的拋棄之意。平常學佛的人都念得好“眾生無邊誓願度”,一旦有了一點煩惱,就把這個大願拋到腦後去了,這個眾生無邊誓願度呀,變成了怨你恨你拋你棄你沒話說!而捨棄眾生,在佛的經典中說,是一種極大的罪過呀!一切佛法,都是佛以大慈悲心大智慧心講說出來的,肯定是慈悲滿懷的,肯定是智慧明潔的,可是在我們凡夫俗子的實際理解和運用上,就不一定合佛之本意啦!所以在我們平常的起心動念中,要經常反思自己的心念和言行,看看是否真正符合佛說的教理教義。合於佛的教法的,就要堅持和發揚;不合佛的教法的,就要改變和修正。雖然我們處在凡夫位,不可能一下子就改正過來,但是我們總得要有改正之心,一次改一點,這樣慢慢地修正自己的錯誤心行。 前面我們學習了有為法的修行過程,以及與其有關的一些內容,現在來學習無為法的過程及其相關知識。我們先來看看佛法詞典中是怎樣說明這個無為法的。關於“無為法”。這個無為法,是相對於‘有為法’而言的,是指離於生滅有為造作的無因無果之法。《大毗婆沙論》卷七十六中說︰‘若法無生無滅,無因無果,得無為相,是無為義。’ 現在我們來講說無為法的知識。這個無為法,簡單地說,就是指的無因緣造作的理法,也就是無生滅變化而寂然常住之法。金剛經上說: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我們看其中的一句話:“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不但一般人的知見和道法有高下,而且賢聖的知見和道法也同樣有高下,比如第八地、第九地、第十地,雖然都是無功用行,但是他們的層次高下畢竟不同,所以即使是賢聖之間,也是有差別存在的。各個賢聖,都以自己的道法為標准,認為自己已經達到最高峰了,都認為自己的道法是無為法,都認為自己的無為法已經達到了究竟,而其實在各種各樣的賢聖當中,有且只有佛才成就了最高無上的真實成就,佛法理所當然地是一切賢聖法中最高無上之真理實法。如果依照金剛經的這一句話“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來講,這個無為法,可以分為非究竟的無為法和究竟的無為法。除了佛法上所說的了義無為法,才是真正的究竟無為法之外,其余的所有一切所謂的無為法,都不是究竟的無為法,都只是非究竟的無為法而已。雖然這個問題很多時候沒有作過多的分別說明,但是我們應當對此有一個大致的了解。 現在我們只是來談談究竟的無為法。所謂究竟的無為法,在佛法上就是最上了義之法,是指契入真心自性的理體實相境界,與心體理性的真如實相互相契合互相照應之法,就是依真如性而顯現出來的真如之相,依真如性而顯發出來的真如之用。由於這個無為法,是指的真心自性的第一義谛之法,這個第一義谛之法,是本自清淨的真如之法,這個本自清淨的真如之法,他超言絕慮,無可言說,無可建立,因此佛在大量的般若經典當中,是通過破除有為法,而建立無為法的。“如來者,即諸法如義。”其中的“如”是何義?此“如”就是無為法之義。 有為法,簡單地說,就是依於無明妄想輪轉之心而有所造作之法。無為法,簡單地說,就是依於真如覺性不動真心而無所造作之法。在佛法的實際修證法門中,有特殊法門,有普通法門。特殊法門就是淨土法門,他是以果地覺為因地心,直接性的因果交徹,他是即無為而有為,即有為而無為的,因此是一個無比殊勝的特別法門,不可以和其他的普通法門同日而語。而除開淨土法門以外的其他所有法門,都是普通法門,他們的修證過程,總是從有為法開始,由有為法上升到無為法,通過修行無為法修習畢功,最後才成就的。我們應當對於修證的普通法門和特殊法門,有一個明確的認識,有了這樣清醒的認識之後,就有利於我們善於擇法來實修,從而讓我們今生決定成就。 前面說到,有為法和無為法之間,若是細分的話,還應有一個中間的過渡階段。對於十地來說,前面的七個地,就是有為法的修證階段,而後面的第八、第九、第十地,屬於無為法的修證階段。今天我們所學習的第七遠行地,處於有為法之最末,因此可以視作中間的過渡階段。這個中間的過渡階段,是一個很關鍵的階段,就象我們從此岸到彼岸去,要經過中間的那一座橋梁,我們只有通過了這一道橋梁,才能成功到達彼岸。金剛藏菩薩在經文中也強調這個七地過渡時期的重要性,如其中說:“佛子,譬如有二世界,一處雜染,一處純淨,是二中間難可得過,唯除菩薩有大方便神通願力。佛子,菩薩諸地亦復如是,有雜染行,有清淨行,是二中間難可得過,唯除菩薩有大願力方便智慧乃能得過。”金剛藏菩薩打了一個比方說,雜染世界和純淨世界,這兩者的中間是很難得以通過的,他在這裡說的中間,就是指的這個第七地而言的。其後又說,這個二者中間,菩薩要用大願力方便智慧才能通過,也就是說這個第七遠行地,是菩薩實修大願力方便智慧的階段。一切實際修證佛道的菩薩,要由有為法上升到無為法,就必須得通過第七遠行地這個中間過渡的艱難階段,這是有為法和無為法之間的坎,也是雜染世界和純淨世界之間的坎,這個坎必須得通過,才能得到真實的大成就。 我們再來看其後的經文: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此七地菩薩,為是染行?為是淨行?”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從初地至七地,所行諸行皆捨離煩惱業,以回向無上菩提故,分得平等道故,然未名為超煩惱行。佛子,譬如轉輪聖王乘天象寶游四天下,知有貧窮困苦之人,而不為彼眾患所染,然未名為超過人位;若捨王身,生於梵世,乘天宮殿,見千世界,游千世界,示現梵天光明威德,爾乃名為超過人位。佛子,菩薩亦復如是,始從初地至於七地,乘波羅蜜乘游行世間,知諸世間煩惱過患,以乘正道故,不為煩惱過失所染,然未名為超煩惱行;若捨一切有功用行,從第七地入第八地,乘菩薩清淨乘游行世間,知煩惱過失不為所染,爾乃名為超煩惱行,以得一切盡超過故。佛子,此第七地菩薩盡超過多貪等諸煩惱眾住此地,不名有煩惱者,不名無煩惱者。何以故?一切煩惱不現行故,不名有者;求如來智心未滿故,不名無者。。。。。。。” 在學習這段經文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煩惱”這個名相的意義。煩惱,音譯吉隸捨。又作惑。是指能使有情的身心發生惱、亂、煩、惑、污等精神作用的總稱。人類在有意識或無意識間,為了達到我欲、我執之目的,常沉淪在苦樂的境域,而招致煩惱的束縛。在各種心的作用中,覺悟為佛教的最高目的;以此而言,妨礙實現覺悟之一切精神作用,全部稱為煩惱。佛陀欲使眾生了解煩惱所致的恐怖情形,於是就以各種立場來表示之。依其作用而言,有隨眠、纏、蓋、結、縛、漏、取、系、使、垢、暴流、轭、塵垢、客塵等各種名稱。一般以貪、嗔、癡三惑為一切煩惱的根源。 菩薩到了七地,還不能名為超煩惱行。七地菩薩,雖知煩惱過失,然而還是為其所染。比如現實生活中,品德比較高一點的人,明明知道罵人不對,可是一旦被人惹火了,明知罵人不對心裡就是控制不了自己,一旦火發開口就罵人,這是一種明知而犯的情況。菩薩到了七地,雖然算得上是已經達到相當程度的修行之人,可是照實而言,還是煩惱中人,遇到煩惱的人事,過去的習氣仍然起現行,所謂宿習還有。七地菩薩,因於宿習還在的緣故,於煩惱未得清淨,因其所作所為由煩惱習氣所支配的緣故,他的一切所修所行,還只是處於有功用行的范圍,不能名為無功用行。修行菩薩要經過第七地,真正入了第八地以後,捨一切有功用行,知煩惱過失不為所染,這時才能名為超煩惱行,無功用道。所以,七地是菩薩由煩惱行到超煩惱行、由有功用行到無功用行的轉折點。所以這個七地,就象磨盤的磨眼一樣,各種糧食只有鑽過了這個磨眼,才有由粗變細,一切菩薩,只有通過了七地,才能由有為上升入無為之道。 好了,今天我們就學習到這裡。其余的內容,請大家自己去看,去理解去體會。 現在,我們來把今天學習的功德,回向給一切眾生。願所有一切眾生,都結佛緣,都種善根,都入佛門受佛教化。願我們把學習的功德,回向阿彌陀佛極樂世界。 請大家和我一起,一起禮敬我們的大悲慈父阿彌陀佛。讓我們用至誠心,在自己的心中口中,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念三遍。 謝謝大家!阿彌陀佛!
:居士文章 :原创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