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磨血脈


 2008/11/11    熱度:6093    下載DOC文檔    

三界混起,同歸一心,前佛後佛,以心傳心,不立文字。問曰:若不立文字,以何為心?答曰:汝問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無心因何解答汝?汝若無心因何解問吾?問吾即是汝心,從無始曠大劫以來,乃至施為運動一切時中,一切處所,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復如是。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離此心外覓菩提涅盤無有是處。自性真實非因非果。法即是心義,自心是涅盤。若言心外有佛及菩提可得,無有是處。佛及菩提皆在何處?譬如有人以手提虛空得否?虛空但有名,亦無相貌;取不得、捨不得,是捉空不得。除此心外,見佛終不得也。佛是自心作得,因何離此心外覓佛?前佛後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若言心外有佛,佛在何處?心外既無佛,何起佛見?遞相诳惑,不能了本心,被它無情物攝,無自由。若也不信,自诳無益。佛無過患,眾生顛倒,不覺不知自心是佛。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佛不度佛,將心覓佛不識佛。但是外覓佛者,盡是不識自心是佛。亦不得將佛禮佛,不得將心念佛。佛不誦經,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無持犯,亦不造善惡。若欲覓佛,需是見性,見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持齋、持戒、亦無益處。念佛得因果,誦經得聰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生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若自己不明了,須參善知識,了卻生死根本。若不見怪,即不名善知識,若不知此,縱說得十二部經,亦不免生死輪回,三界受苦,無出期時。

譯:貪、嗔、癡三界混起同歸於「一心」,三界乃指貪、嗔、癡三界都不離從心入從心出,所以歸於一心。過去成就的佛與未來成就的佛,都是以「心」來傳「心」不假一切言說,亦不須立文字來形容,畢竟沒有任何語言和文字能強加解釋無上心靈之道。弟子問:若是不用文字語言來形容那要用什麼東西來形容「心」呢?師答:你問我的時候,那就是你的心,我回答你的時候,那就是我的心;我若是沒有這個心時,也沒辦法去回答你;你若是沒有心時,就不會來問我,問我的那個當下,就是你的心;從歷劫無始生滅以來,乃至一切時中的一切作為,都是你的「心」在運作,都是你內在清淨的本心佛性所顯露(覺悟的心)。所以當下清淨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除此心外,無任何佛可得,離開此心之外,想要求道成道,追尋清淨無為的寂靜涅盤,根本是了不可得。
吾人內在的清淨自性(本來面目),本來就具足,不須妄念造作的因果(心起動念即因,去追求即果)才能形成的。一切起心動念運作的法就是心的功能,所以自性(心)即是清淨無為的寂靜涅盤之心。如果硬說心外有佛可成、有道可求即墮入邪見。弟子問:那佛在哪裡呢?師答:就像有人想要用手將虛空提起來一樣,無量無邊的虛空雖然有個名字,但卻無形無狀所以提不起來,也無法丟捨,若想用手去抓拿虛空,也是了不可得。因此離開此「心」之外,想要見到佛,根本就不可能。佛是從吾人心中覺醒開悟出來的覺醒之性,為什麼要離開「本心」向心外去尋佛求佛呢?過去成就的佛與未來即將成就的佛,只談到這個「本心」,因為心就是佛,佛就是從心中覺悟的,所以心外沒有佛的存在,離開佛性也沒有心的存在。如果說心外有佛,那佛在何處?心外既然沒有佛的存在,又為什麼有人會看到佛的形象,為什麼會有人見到空幻中的佛身來開示呢?無知邪見之人互相傳播迷惑狂亂的醉言醉語,全都是因為不能了解自己當下的心,就像一面鏡子一樣,所以才會被鏡中的無情塵埃影像給迷惑了,也失去了自由。如果這樣比喻還不相信的話,所有自認為心外有神,心外有佛的邪見之人,自己若要欺騙自己那是毫無益處的。佛是「心」中的自覺之性,所以佛無任何的過失和迷惑;而眾生之所以會有顛倒妄想,就是因為無法覺知自心就是佛,若是了知自心即是佛性時,就不會浪費生命向心外去尋求諸佛了。佛不會去度佛,拿心去尋佛還是無法了解佛。所以向心外去尋佛、成佛之人都是一些不懂自心是佛的人(故外道邪見者,都是執著一切諸見的人)。
也不能將佛來禮佛,更不能將心來念佛。佛是覺悟的「本心」,所以佛不誦經,佛不持戒,佛也不犯戒,佛更不造善惡,若是要成佛就必須見到吾人內在清淨的本性即是佛性。若是尚未見性,那念佛、誦經、吃齋、持戒都將毫無益處(此乃強調念佛、誦經、吃齋、持戒的目的,就是要藉由一切有為法來證悟自心的佛性)。
念佛能得到因果善報;誦經能得到聰明;持戒能得到尊貴的天人道;布施能得到福報,但若想要去尋佛終究是了不可得。若是不能明白這個道理就要恭敬、虔誠的去請教善知識,要想根本了生脫死,若是不能見性那就不能稱名為善知識。若是未能明白此心即是佛、見性即是成佛時,縱使能說遍三藏十二部經還是會繼續迷惑在貪嗔癡三界裡,循環重復的嘗受煩惱痛苦,沒有任何解脫的機會。

◆ 昔有善星比丘,誦得十二部經,猶自不免輪回,緣為不見性。善星既如此,今時人講得三五本經論以為佛法者,愚人也。若不識得自心,誦得閒文書,都無用處。若要覓佛,直須見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無事無作人。若不見性,終日茫茫,向外馳求,覓佛元來不得。雖無一物可得,若求會亦須參善知識,切須苦求,令心會解。生死事大,不得空過,自诳無益。縱有珍馐如山,眷屬如恆河沙開眼即見,合眼還見嗎?故知有為之法,如夢幻等。若不及尋師,空過一生。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師,終不明了。不因師悟者,萬中希有。若自己以緣會合,得聖人意,即不用參善知識。此即是生而知之,勝學也。若未悟解,須勤苦參學,因教方得悟。若未悟了,不學亦得。不同迷人,不能分別皂白,妄言宣佛敕,謗佛忌法。如斯等類,說法如雨,盡是魔說,即非佛說。師是魔王,弟子是魔民,迷人任它指揮,不覺墮生死海。但是不見性人,妄稱是佛。此等眾生,是大罪人,诳它一切眾生,令人魔界。若不見性,說得十二部經教,盡是魔說。魔家眷屬,不是佛家弟子。既不辨皂白,憑何免生死。若見性即是佛,不見性即是眾生。若離眾生性,別有佛性可得,佛今在何處?即眾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無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無佛可得,佛外無性可得。問曰:若不見性,念佛誦經布施持戒精進,廣興福利,得成佛否?答曰:不得。又問:因何不得?答曰:有少法可得,是有為法,是因果、是受報、是輪回法,不免生死,何時得成佛道。

譯:過去有位出家修行的比丘名善星,他能持誦三藏十二部經典,但還是墮入輪回循環的生死苦海,主要原因就是尚未見到自心即是佛性,自性即是佛心。善星比丘既然是如此遭遇,那現今世呢?很多人講經說法三部或五部就自以為是已能體悟佛法,這是愚癡之人一廂情願的想法。若是無法體悟自性即佛心時,縱使看遍三藏十二部經典,也都是一堆文言雅書,對修行的心性一點也沒有任何的幫助,若要成佛就直接了當的覺悟見性,照見自心本來的佛性。
佛是自由自在清淨無為的心鏡(這是形容和比喻,不可被心鏡的名相所迷惑),能照遍萬物卻不被萬物所迷惑。若是不能洞悉見性,縱使每天忙忙碌碌向心外追求八萬四千有為法,也終究是無法成佛。佛雖無任何法可以求得,但欲開悟還是要請教善知識,千萬不可盲修瞎練讓「自心」背道而馳,更不可以浪費青春和生命的迷惑在一切有為萬法中,自己欺騙自己是沒有任何幫助的。
在人生旅途中嘗遍山珍海味,或擁有妻妾、子孫,有如恆河沙數一樣的繁多,但是當肉體毀壞之際,臨終雙眼告別紅塵時,還能擁有、還能看到這些嗎?由此可知世間一切有為萬法如同夢境、如同幻覺,恰似空花水月般,終究是帶不走一絲一毫。求道之人若是不知參訪善知識來協助引導自己的修行,白白浪費生命,誠屬可惜。
然而佛性本自具足吾人之「心」,但若是缺乏善知識一棒驚醒夢中之人,那終究還是無法明心見性。能夠不需經過善知識指導而能見性成佛者,萬人之中稀有之人。若能憑借自己修持的因緣善果而體悟聖人的道理,那就不用尋訪善知識來引導了,這即是形容初發心求道就能了知無上心靈之大法,此乃宿世修持的善果使然。若是未能體悟之人,就必須勤苦參學由善知識來協助指導,才能獲得覺悟;若是無法體悟,就算不用參學佛性依舊存在「本心」之中。這和顛倒迷惑之人不同,因為迷惑之人無法分辨真偽,所以未曾經過應證就亂打妄語的說:心外之佛有所指示,這是嚴重的謗佛破法出佛身血(曲解佛法,假冒佛說的行為),像這些偏差邪見的說法,就是說遍了天下還是魔說,絕非佛陀所說;若指導老師是魔王則依附參學的弟子就是魔民,因為迷惑自心即佛的人,會任其心中的魔王(心魔)指揮,在不知不覺中墮落沉淪三界生死苦海還不自知;對尚未見到自心即佛性的人來說,若還妄稱自己已經成佛,像這樣無知幼稚一心向外追求成佛的邪見之人,是罪大惡果欺騙所有眾生進入魔界的行為。
若是不能明心見性體悟即心即佛時,縱使說遍三藏十二部經典的教理都是魔說,終究是魔家眷屬不是佛門弟子,既然是非黑白都分不清楚了,憑什麼能到達了生脫死。若是能像心境般照遍萬物卻不為萬物所迷惑,心如鏡、鏡如心,如如不動、清淨無為,能照見此心即是佛心,若不能照見此清淨無染的佛心即可稱其為無知眾生;佛由眾生無知的心覺悟而成,若離開眾生迷惑的心就別無佛可成,佛今在何處?就是在眾生的心中,所以佛性即眾生性,離開「心」外無佛可成,也無眾生,離開佛外無「心」可得。弟子問:若是尚未明心見性,那念佛、誦經、布施、持戒、精進、廣種福田,能否成佛呢?師答:不能成佛。為什麼不能成佛?因為沒有任何一法可以成佛,任何心外之法皆為有為法,皆有因果輪回報應,所以無法解脫生死,向心外求佛終究是無佛可成,故修學八萬四千有為法,其目的就是要應證吾人內在本自清淨無為的佛心,所以修持一切有為法萬法都是應證自心佛性的方法和過程。

◆ 成佛須是見性。若不見性,因果等語,是外道法。若是佛不習外道法。佛是無業人,無因果,但有少法可得,盡是謗佛,憑何得成。但有住者一心一能一見,佛都不許。佛無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淨。諸法無修無證,無因無果。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惡,佛不精進,佛不懈怠,佛是無作人。但有住者心,見佛即不許也。佛不是佛,莫作佛解。若不見此義,一切時中,一切處處,皆是不了本心。若不見性,一切時中擬作無作想,是大罪人,是癡人,落無記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惡。若擬修無作法,先須見性,然後息緣慮。若不見性得成佛道,無有是處。有人撥無因果,熾然作惡業,妄言本空,作惡無過;如此之人,墮無間黑暗地獄,永無出期。若是智人,不應作如是見解。

譯:成就佛道必須是不顛倒、不迷惑的清淨本心;若是不能明心見性總是滿口的因果輪回報應,這些都是外道妄念之法。明心見性的行者即是佛,佛不會心起妄念去尋佛、去求佛。佛是清淨無為、如如不動的「本心」,不會生起一切善惡的分別念頭所以沒有業報,沒有因果,沒有任何心外之法可得,若言有心外成佛之法,那就是誹佛、謗佛之人憑什麼能明心見性、成就佛果。只要心中還執著一心、一能、一解、一見的念頭時,都不能稱作佛。佛無任何持戒與毀戒的作為,因為心性本如虛空,沒有污垢也沒有干淨,更沒有智慧的得到與失去。所以,若不去進修八萬四千法就不會有應證的結果,沒有造因自然就沒有果報。故佛不持戒,佛也不修善法,佛也不造惡業,佛亦不精進、佛也不懈怠,佛是無知苦惱眾生心田中覺悟的本心,不著一切相。若心外能見佛即表示有著相,終將不能見佛。佛不是語言文字所能形容描述的,所以不可以曲解清淨無為的佛心。若是不明白這個道理,那在任何時間、任何言行作為中,都將無法體悟自心本自具足佛性。若無法向自心去尋佛,那修持一切萬法都將是錯誤的行為,都屬於愚癡無知的造作。就像掉落虛空深不見底一般,顛倒昏沉像個喝醉的人一樣,分不清一切黑白善惡。若是欲修持無為空性之法,也必須先能明心見性,然後才可息緣滅慮的參禅修法進入佛境,若是尚未明心見性就欲求成佛之道,終究了不可得。
就像有人喜歡到處攀緣,到處種因得果的造作惡業,還大言不慚的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既然是善惡業報一切皆空,那造作惡業也是空,也就是說人間世界沒有善、也沒有惡,也沒有對和錯了嗎?如此邪見之人將永世墮入無間地獄受盡極苦,永遠也沒有機會再來過。如果是有智慧的人,他不會有如此邪惡偏激的想法和見解。心雖然不思善念亦不思惡,不造因、所以也沒有果可得;這是在诠釋行持一切善法皆應抱持無為、無求、不分別、完全沒有目地很自然顯露出天真無邪清淨佛心的一切善行。

◆ 問曰:既若施為運動,一切時中皆是本心;色身無常之時,雲何不見本心?答曰:本心常現前,汝自不見?
問曰:心既見在,何故不見?師曰:汝曾作夢否?答:曾作夢。問曰:汝作夢之時,是汝本身否?答:是本身。又問:汝言語施為運動與汝別不別?答曰:不別。師曰:既若不別,即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此心從無始曠大劫來,與如今不別;未曾有生死,不生不滅。不增不減,不垢不淨,不好不惡,不來不去;亦無是非、亦無男女相、亦無僧俗老少、無聖無凡;亦無佛、亦無眾生、亦無修證、亦無因果亦無筋力、亦無相貌;猶如虛空,取不得、捨不得,山河石壁不能為礙;出沒往來,自在神通;透五蘊山,渡生死河;一切業拘此法身不得。此心微妙難見,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見。於此光明中運手運足者,如恆河沙,及乎問著,總道不得,猶如木人相似,總是自己受用,因何不識?佛言一切眾生,盡是迷人,因此作業,墮生死河,欲出還沒,只為不見性。眾生若不迷,因何問著其中事,無有一人得會者,自家運手動足因何不識。故知聖人語不錯,迷人自不會曉。故知此難明,惟佛一人能會此法;余人天及眾生等,盡不明了。若智慧明了,此心號名法性,亦名解脫。生死不拘,一切法拘它不得,是名大自在王如來;亦名不思議,亦名聖體,亦名長生不死,亦名大仙。名雖不同,體即是一。

譯:弟子問:既然在一切時中的身、口、意作為都是不離本心,當肉體毀壞沒有任何作為時,又為什麼不能見到本心呢?
師答:本心常在是你自己沒看到罷了。弟子又問:既然本心常在也能看見,為什麼會見不著呢?師答:你曾作夢嗎?弟子說:曾作夢。師問:你作夢時,是不是自己本身在作夢?弟子回答:是自己在作夢。師又問:你自己一切時中的身、口、意作為與你有何差別?弟子說:沒有差別。師回答:既然沒有差別,那你的肉體作為就是你精神世界的法身,而這個法身就是你自己的本心。你的本心從歷劫生死以來與現在毫無差別,所以未曾有過出生與滅亡,未曾有過增加和減少,沒有污垢、也沒有清淨;沒有好、也沒有壞;沒有來、也沒有去;沒有對、也沒有錯;沒有男相、也沒有女相;沒有出家、也沒有在家;沒有老、也沒有幼;沒有聖人、也沒有凡人;沒有佛、也沒有眾生;沒有修行求道、也沒有因果業報;沒有肉骨筋身、也沒有色身相貌。就像無量無邊虛空一樣,無法提起也無法放下,任何山川石壁,也無法阻擋他,來去自如、任運自然神通幻化,不僅能超越肉體、感受、思想、行為、意識的五蘊迷障之山,也能渡過六道生死苦海的迷惑之河;一切業力無法束縛這個清淨自性的法身,也就是自己的本心。這個本心不同於自身的肉團心,這個本心每個人都能看得見,在此光明遍照的六根、六塵、六識運作中,就像寬廣的恆河沙一樣的存在著,眼看就快要形容出本心為何物卻又無法用言語說清,就好像木頭人一樣,只有自己能察覺受用的悟性(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為何會不能識別呢?佛說一切眾生都是顛倒迷惑之人,因緣貪、嗔、癡縱容身、口、意造作諸惡緣,因此墮入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裡,這一切一切的煩惱困厄只因為無法明心見性。眾生若是不愚癡、不迷惑那為什麼還會問這種無形、無相的本心呢?因為沒有眾生能洞悉這個真相,連自己內在本心的一切運作都無法去識別清楚,由此可知聖人說得沒有錯,顛倒昏沉的無知眾生當然無法明白。所以明心見性的境界很難讓無知眾生洞悉,只有見性成佛的人才能體悟本心包融宇宙,宇宙在本心裡面,其余六道生死眾生等,皆無法清楚明白的去覺知。若是吾人的智慧悟性洞徹本心乃為一切宇宙森羅萬象的大法身時,即能了知本心又名為「法性」,又名為「解脫」。一切成、住、壞、空的因果皆拘他不得,一切八萬四千法也障礙不了他,所以清淨的本心又稱之為「大自在王如來」,又稱之為「不可思議」,又稱之為「聖體」,又稱之為「長生不死無量壽」,亦稱之為「大仙」,各種名稱雖然隨著時代背景而有所不同,但自性法身的真實之相卻是相同的。
 

◆ 聖人種種分別,皆不離自心。心量廣大,應用無窮,應眼見色,應耳聞聲,應鼻嗅香,應舌知味,乃至施為運動,皆是自心。一切時中但有語言道斷,即是自心。故雲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色無盡是自心,心識善能分別一切,乃至施為運用,皆是智慧。心無形相,智慧亦無盡。故雲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四大色身,即是煩惱,色身即有生滅,法身常往無所住,如來法身常不變異故。經雲:眾生應知,佛性本自有之。迦葉只是悟得本性,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諸佛心。前佛後佛只傳此心,除此心外,無佛可得。顛倒眾生不知自心是佛,向外馳求,終日忙忙;念佛禮佛,佛在何處?不應作如是等見,但知自心,心外更無別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又雲: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自心是佛,不應將佛禮佛;但是有佛及菩薩相貌,忽爾見前,切不用禮敬。我心空寂,本無知是相貌,若取相即是魔,盡落邪道。若是幻從心起,即不用禮。禮者不知,知者不禮,禮被魔攝。恐學人不知,故作是辨。諸佛如來本性體上,都無如是相貌,切須在意。但有異境界切不用采括,亦莫生怕布,不要疑惑,我心本來清淨,何處有如許相貌。乃至天龍夜叉鬼神帝釋梵王等相,亦不用心生敬重,亦莫帕懼;我心本來空寂,一切相貌皆是妄見,但莫取相。若起佛見法見,及佛菩薩等相貌,而生敬重,自墮眾生位中。若欲直會,但莫取一切相即得,更無別語。故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無定實,幻無定相。是無常法,但不取相,含它聖意。故經雲:離一切相,即名諸佛。

譯:聖人的種種不同境界都離不開自心,心量﹙乃指心靈的力量﹚若能空洞如虛空般,其應用自然無窮無盡。就像眼睛所看到的物體、耳朵所聽到的聲音、鼻子所聞到的香臭、舌頭所分辨的味覺,乃至六根、六塵、六識的一切作為都是來自於「本心」。在二六時中或一切言行作為,都是自心所運作的結果。所以如來的色身﹙清淨的自性法身﹚無量無邊有如虛空般的廣大,如來的智慧亦然;色身雖然無窮無盡,但還是不離自心。所以,清淨的本心能趨向善行,也能明白一切好壞,乃至六根的作為和運用都是清淨智慧的本心。故本心無形無相,智慧也是有如虛空般無窮無盡,所以才會說如來的色身無窮無盡,如來的智慧也是無窮無盡,但皆不離本心。
地、水、火、風四大色身,本來就是煩惱的根源,所以色身有成、住、壞、空,有生有滅;而法身雖遍一切處卻又無從捉摸,如來的法身恆常不變,所以經雲:迷妄的眾生應該了解佛性本自具足。昔日的迦葉尊者只是悟得自性即是本心,本心即是自性,自性即是諸佛的本心。過去成就的諸佛與未來成就的諸佛,以佛引佛只傳此「心」,除此「心」之外無佛可成。顛倒迷惑的眾生不能明白自己的本心即是佛性,所以會向心外去追求成佛,每天忙忙碌碌的念佛拜佛,佛到底在何處?實在不應該有這種背道而馳的見解,吾人必須清楚知道除了自心之中有佛,在心外絕對沒有第二尊佛可尋。
金剛經雲: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乃指起心動念都是妄念造作。又說:心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自己的本心就是佛,不應該用佛來禮拜佛。若是有佛或菩薩容貌身形忽然在眼前出現,切莫去禮敬,畢竟我心本來就無形無相、空寂如虛空,若是去執取其虛幻的相貌即是魔眾,全部都會掉落在邪道之中。若是幻覺從心中升起,可以不用去禮拜;去禮佛者不知禮佛為何物,了解這個道理的人,就不會在幻覺之中去禮佛,因為在禮拜幻從心起的佛時,會被心魔有機可乘來干擾,恐怕學佛之人不了解,所以會產生辯解。十方諸佛如來的本心和色身,都是無形無狀,無有相貌,都是吾人內在精神世界﹙十方法界﹚的產物,切勿迷惑一定要注意這個觀念。
若有玄奇百怪的感應境界,切記不可以采用和相信,也不要升起恐懼與執著,更不該心存迷惑。畢竟我心本來清淨,哪來這些有形有相的塵染;乃至經常出現天龍、夜叉鬼、帝釋、梵王等身相出現時,都不可以心生敬重,也勿須恐懼害怕,因為我心有如虛空般,清清朗朗、本來無一物的空寂,哪來一切有形有相的塵埃幻境呢!若「自心」生出一切相貌時,皆屬妄念切勿著相。若是在內心生起見佛、見法,以及出現佛菩薩身形相貌而產生恭敬和尊重的心時,此即為自甘墮落在世俗眾生的愚癡行列中;就好比進香團一樣,盡是一些六道生死苦海的輪回團一樣無知愚癡。若想提升靈根慧命,就不能執著一切心起動念之境,這樣就能識得自性本心,別無其它明心見性之法。
故經雲:凡所有心起動念之境相,皆為虛幻的妄念,都不是實在的。幻境沒有固定的形相,所以諸法無常;只要不執取任何心中塵染鏡影的相貌,這就是聖人般若空性的道理。所以經雲:遠離一切心起動念之相(境界),即能見到自性本心的諸佛清淨之境。

◆ 問曰:因何不得禮佛菩薩等?答曰:天魔波旬阿修羅示見神通,皆作得菩薩相貌。種種變化,是外道,總不是佛。佛是自心,莫錯禮拜。佛是西國語,此土雲覺性。覺者靈覺,應機接物,揚眉瞬目,運手動足,皆是自己靈覺之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聖所測。又雲:見本性為禅。若不見本性,及非禅也。假使說得千經萬論,若不見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至道幽深,不可話會,典教憑何所及。但見本性,一字不識亦得。見性即是佛,聖體本來清淨,無有雜穢。所有言說,皆是聖人從心起用。用體本來空,名言猶不及,十二部經憑何得及。道本圓成,不用修證。道非聲色,微妙難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說也。唯有如來能知,余人天等類,都不覺知。凡夫智不及,所以有執相。不了自心本來空寂,妄執相及一切法即墮外道。若知諸法從心生,不應有執,執即不知。若見本性,十二部經總是閒文字。千經萬論只是明心,言下契會,教將何用?至理絕言;教是語詞,實不是道。道本無言,言說是妄。若夜夢見樓閣宮殿象馬之屬,即樹木叢林池亭如是等相;不得起一念樂著,盡是托生之處,切須在意。臨終之時,不得取相,即得除障。疑心瞥起,即魔攝。

譯:弟子問:為什麼不能禮拜十方諸佛菩薩?師回答:天魔波旬、阿修羅皆能展現神通,幻化為諸佛菩薩身形和相貌,更能做出各種不同神變之境,這些皆為外道(因為外道喜歡執著內心一切妄念之境)都不是諸佛之境。佛乃指自性本心的覺性,所以別拜錯了有形有相的妄念佛。佛乃西方印度文字,東土稱其為覺性。「覺」又稱之為靈魂的悟性,舉凡思緒流動、接物或揚眉、瞬目合眼或六根的一切運作,都是自心靈明之覺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這個字並非凡夫和聖人所能體悟。又說:明心見性稱之為禅,若不能明心見性就不能稱為禅了。假使說遍千經萬論,若是不能明心見性,終究只是凡夫一個,不能稱之為佛法。無上菩提心靈之道高深莫測,無法用語言來解說,所有經典文字的教理又憑什麼能讓人明心見性呢?若要明心見性,就算一字不識也能得到。見性即是佛,聖人之體乃指本心,本來就清淨無有塵埃。所有世間言語的說法,都是聖人從心中思考之後才說出來的,聖人的舌燦蓮花名言絕句說得再好,也無法和三藏十二部經典的教義相比擬,憑什麼就能談論出真道。「道」不須修正、自然圓成,亦非聲色微妙難見,就像如人在喝水,是冷是熱只有自己知道無法對人說,只有見性的如來能了知,其余人天眾等心境之人,都無法覺悟﹙曾經喝過的人才能體會﹚。世俗眾生清淨智慧的本心無法彰顯,只因被顛倒無知蒙蔽,所以才會執著心隨境轉,不能了知自心本如虛空清朗空寂猶如鏡面般,心隨鏡面所照的一切景象(心境)而轉動妄執之相,就會被一切法所障礙。若當下心起動念的去執取,就會立即墮入心外求佛、心外求法背道而馳的作為中(乃指執著鏡面中的景象)。若是了知諸法皆從心入從心出就不會去執著取塵影之相,「本心」若還會執著,那即代表自己尚處迷惑無知的狀態。
若是能洞悉自心即佛性,那三藏十二部經典的教理,都是多此一舉的閒文雅字,所有千經萬論只是為了讓本心能明白這個道理,所有的至理名言都是他人的體會和感受,實在無法去形容「道」為何物,「道」是無法用言語所能形容的,若是能說得出來也只不過是一堆閒言妄語加油添醋的東西罷了。
如果在夜間睡夢中,夢到樓閣宮殿、珍貴動物、峻聳林木、池塘涼亭這些夢境,不可在本心之中生起一念的喜樂,若是貪求好境,執著夢境,都將是輪回轉世的憑借,切記!切記!臨終之際,萬念不起無求無為立即就能解除一切業障,若是疑惑之心稍稍動念,立刻就會被外境所縛而遭魔攝。

◆ 法身本來清淨無受,只緣迷故,不覺不知,因茲故妄受報。所以有樂著,不得自在。只今若悟得本來身心,即不染習。若從聖入凡,示見種種雜類,自為眾生,故聖人逆順皆得自在,一切業拘它不得。聖成久有大威德,一切品類業,被它聖人轉,天堂地獄奈何它。凡夫神識昏昧,不同聖人,內外明徹。若有疑即不作,作即流浪生死,後悔無相救處。貧窮困苦皆從妄想生,若了是心,遞相勸勉,但無作而作,即入如來知見。初發心人,神識總不定;若夢中頻見異境,辄不用疑,皆是自心起故,不從外來。夢若見光明出現,過於日輪,即余習頓盡,法界性見。若有此事,即是成道之音。唯自知,不可相說。或靜園林中行住作臥,眼見光明,或大或小,莫與人說,亦不得取,亦是自性光明。或夜靜暗中行住坐臥,眼睹光明,與晝無異,不得怪,並是自心欲明顯。或夜夢中見星月分明,亦自心諸緣欲息,亦不得向人說。夢若昏昏,猶如陰暗中行,亦是自心煩惱障重,亦自知。若見本性,不用讀經念佛,廣學多知無益,神識轉昏。設教只為標心;若識心,何用看教?若從凡入聖,即須息業養神,隨分過日。若多嗔恚,令性轉與道相違,自賺無益。

譯:法身(譬如鏡面)本來清淨不受外境所染,只因為執迷,無法覺知事實的真相,所以才會讓外境迷惑,而沾染塵垢產生妄念罪報。故若有喜樂(著相)皆不能得大自在。當下若能轉迷成悟覺察本心本來就像光潔的鏡面,即能了知鏡面是不會執取外境的。若從聖人的覺悟之心來觀照鏡面的景象(凡夫境)時,只會看到各種外境的形形色色之相貌,那就是眾生無明的妄念心境。所以聖人看到鏡面所照的景象,無論是逆境或是順境皆不為所動,故常得輕安自在。所以鏡面一切的因緣和合、鏡花水月都無法動搖其清淨的本心,故拘他不得。若是用聖人的悟性來觀照三世無常的業緣,都應該如如不動心如鏡、鏡如心,久而久之自然就能成就大威德的智慧定力,所有各類心境的因果業力,都被明心見性的聖人從無知轉為有知,連天堂、地獄之境亦奈他不得,因為心不起動念,不起善惡分別妄念所以天堂地獄無門可入。世俗凡夫的神識昏沉陰暗不同於聖人的內外光明,若有疑惑就立即無所作為,若有作為即墮入歷劫流浪的生死苦海,後悔莫及。
若見貧窮困苦之相,須知皆從起心妄念中所生出,若是了知本心互相勸勉(心靈自我對話),只要無為、無相而行,即能進入自性清淨如來的真理知見。初發求道之心的人臨終神識總是閃爍不定,若是在昏沉迷夢中頻頻見到奇怪的景象時,勿須生出疑惑,這些都是從自心業力妄念所生起的幻相,絕對不是從心外進來的。夢中若見到無量光明超過日光時,所有的因果業報習性立即消失斷滅;法界的本心若是見到如此殊乘的光明景象時,即是代表成道的征兆,但是只可自己知道就好,不可以向他人訴說,否則會掉入傲慢自大的魔性中。若是在安靜的花園樹林中行、住、坐、臥時,眼睛看到無量光明有大有小,切記!別告訴他人,自己也不可以執取,這正是自性所放射出的光明。若在深夜安靜的黑暗中行、住、坐、臥時,眼睛看到無量光明與大白天一樣,不要大驚小怪,這是自心快要明心見性之境。若是在夜夢中夢到星星和月亮格外分明的夜空,這代表自心的各種因果業緣即將熄滅,這種境界亦不能向他人訴說。作夢時,若是感覺昏沉恰似在陰暗中行走,這是自心煩惱業障深重,要有自知之明立即精進忏悔。若是能明心見性就不需要去讀經念佛,否則學再多也無益處,只會讓自己的神識從清醒狀態中轉入昏沉、顛倒罷了。
佛教是心教,只為強調修正心靈之道,若是能識得本來面目(清淨的本心)就不須去見聞教義了。若是從世俗凡夫的心境要提升進入四聖道,就必須心不起動念,調養神識,能修持多久就修持多久。修行學佛之人如果縱容嗔恨、小心眼的情緒讓本心黯淡陰沉與見性成佛的目標背道而馳、互相違背時,對自己和他人都沒有任何益處。

◆ 聖人於生死中,自在出沒,隱顯不定,一切業拘它不得。聖人破邪魔,一切眾生但見本性,余習頓滅。神識不昧,須是直下便會,只在如今。欲真會道,莫執一切法;息業養神,余息亦盡。自然明白,不假用功。外道不會佛意,用功最多;違背聖意,終日驅驅念佛轉經,昏於神性,不免輪回,佛是閒人,何用驅驅廣求名利,後時何用?但不見性人,讀經念佛,長學精進;六時行道,長坐不臥;廣學多聞,以為佛法。此等眾生,盡是謗佛法人。前佛後佛,只言見性。諸行無常,若不見性,妄言我得阿耨菩提,此是大罪人。十大弟子阿難多聞中得第一,於佛無識只學多聞,二乘外道皆無識佛,識數修證,墮在因果中。是眾生業報,不免生死,遠背佛意,即是謗佛眾生,殺卻無罪過。經雲:闡提人不生信心,殺欲無罪過。若有信心,此人是佛位人。若不見性,即不用取次謗它良善,自賺無益。善惡歷然,因果分明。天堂地獄只在眼前,愚人不信,眼墮黑暗地獄中;亦不覺不知,只緣業重故,所以不信。譬如無目人,不信道有光明,縱向伊說亦不信,只緣盲故,憑何辨得日光;愚人亦復如是。現今墮畜生雜類,誕在貧窮下賤,求生不得,求死不得。雖受是苦,直問著亦言我今快樂,不異天堂。故知一切眾生,生處為樂,亦不覺不知。如斯惡人,只緣業障重故,所以不能發信心者,不自由它也。若見自心是佛,不在剃除須發,白衣亦是佛。若不見性,剃除須發,亦是外道。
問曰:白衣有妻子,YIN欲不除,憑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見性不言YIN欲。只為不見性;但得見性,YIN欲本來空寂,自爾斷除,亦不樂著,縱有余習,不能為害。何以故性?本清淨故。雖處在五蘊色身中,其性本來清淨,污染不得。法身本來無受,無饑無渴,無寒熱,無病,無恩愛,無眷屬,無苦樂,無好惡,無短長,無強弱,本來無有一物可得;只緣執有此色身,因即有饑渴寒熱瘴病等相,若不執,即一任作。若於生死中得自在,轉一切法,與聖人神通自在無礙,無處不安。若心有疑,決定透一苦樂切境界不過。不作最好,作了不免輪回生死。若見性,旃陀羅亦得成佛。

譯:聖人在生(覺)死(迷)轉換的過程中自在出沒,若隱藏、若顯現皆不執著,一切的因果業力皆拘不得他,聖人破迷顯正去除心魔顯現心佛,所有眾生若能明心見性,那所有尚未熄滅的業習瞬間熄滅,神識也會顯現清淨不愚昧,只要當下洞悉天真自如的本心就可以明白。若是想求道、成道只要不執著一切萬法心不起任何妄念的執取,則尚未熄滅的業習一樣會消滅,自然清清朗朗、明明白白不需刻意的造作用功。外道因不懂「佛」的涵意,拚命用功向心外求佛,向心外求法,違背聖人的教示,終日忙碌念佛轉經,忙昏了神識靈性因此墮入輪回生死。
佛是大閒人,何須去追名逐利,就算有名有利又有何用?若是對於尚未見性之人,縱使讀經念佛、勇猛精進二六時中都在行道,都在長坐不臥,都在廣學多聞還自以為是在學習佛法,這樣的無知眾生只是謗佛破法之人,過去成就的佛和未來即將成就的佛只談見性(照見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來面目)不談其它;生命本就無常,若不能見性還妄稱自己已得到無上正等正覺的道果,這樣的人是個大罪人。
釋尊十大弟子阿難尊者是所有弟子中多聞第一的人,他聽過釋尊每一場法會所開示的內容,但還是未能見性無法識佛,二乘外道皆不知佛為何物,一心只向心外求佛、成佛終究還是在妄念中追求妄念的目標,了不可得。眾生的因果業報無法免除生死輪回的流程,如果背道而馳曲解佛意即是謗佛破法的無知眾生,自斷慧命。
經雲:修行求道之人內心缺乏信心,執迷虛妄之境猶如死亡狀態。若信心具足此人當下即是佛;若不能見性,也不用去計算此生做了多少善惡的作為了,對自己和他人都毫無益處。善惡之心歷歷在目因果分明,天堂和地獄只在眼前,愚癡之人不相信,就算立即墮入貪毒地獄中受苦受難也是毫無知覺,就是因為業障深重所以無法相信真理。就像失明之人不相信有光明,縱使向其再三解說他也是不信,只因為眼盲所以無法分辨什麼是日光;愚癡之人也是一樣,墮入畜生道(失去人性倫理、殺人強奸、放火搶劫,連畜生都不如的人)、餓鬼道(為追求食、色、名、利和欲望滿足,而吃不飽、為不能知足而痛苦的人),或誕生在貧窮下賤(內心缺乏靈性真理的人)求生不得、求死不能,雖然正在心田的勞籠地獄中受苦,但若問他時,他還會顛倒昏沉的回答:我活得很快樂,好像活在天堂,嘴硬心苦對自己又有何益處?
所以生死苦海眾生以生處為樂,一樣也是不知不覺,就像那邪惡之人只是因緣業障深重,所以不能生出自主的信心發心來皈依學佛。若是見到自心是佛,那就勿須生起分別之心,無論剃發示現出家身分出家或是在家白衣也都是佛。若是不能明心見性,剃除頭發示現出家身分還是邪見外道。
弟子問:白衣(在家居士)有妻子未斷除YIN欲,憑什麼能成佛?師回答:只談見性不談到YIN欲,就是因為尚未見性所以要見性,YIN欲之心本來空寂,自我斷除也不見其樂,縱使還有余習也不能為害。為什麼呢?因為心性本來就清淨,雖然身心皆處在五蘊的迷障中,但依舊污染不得,因為自性法身本來就沒有任何分別的覺受,無饑渴、無寒熱、無病痛、無恩愛、無眷屬、無苦樂、無好惡、無長短、無強弱,本來就無一物可得,只是因為執著這個肉身,所以才有饑、渴、寒、熱、瘴、病痛等相,若不去執取即能任運自然。若於生死中一切得自在,能轉一切法卻不為一切法所迷,即與聖人相同心無罣礙得大自在。若心有疑惑時,面對一切境界皆必須清淨無為、無作無念(乃指不執著的去實踐一切善行,面對外境不起妄念分別之想法),否則當下立即墮入生死輪回。若是能洞悟自心佛性,那殺生之業的人也能成佛。

◆ 問曰:旃陀羅殺生作業,如何得成佛?答曰:只言見性不言作業。縱作業不同,一切業拘不得。從無始曠大劫來,只為不見性,墮地獄中,所以作業輪回生死。從悟得本性,終不作業。若不見性,念佛免報不得,非論殺生命。若見性疑心頓除,殺生命亦不奈它何。自西天二十七祖,只是傳遞心印。吾今來此土,為傳頓教大乘,即心是佛,不言持戒精進苦行。乃至入水火, 登於劍輪,一食長坐不臥,盡是外道有為法。若識得施為運動靈覺之性,汝即諸佛心。前佛後佛只言傳心,更無別法。若識此法,凡夫一字不識亦是佛。若不識自己靈覺之性,假使身破如微塵,覓佛終不得也。佛者亦名法身,亦名本心,此心無形相,無因果,無筋骨,猶如虛空,取不得。不同質疑,不同外道。此心除如來一人能會,其余眾生迷人不明了。此心不離四大色身中,若離是心,即無能運動。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身是無性,因何運動。若自心動,乃至語言施為運動,見聞覺知,皆是動心動用。動是心動,動即其用。動用外無心,心外無動。動不是心,心不是動。動本無心,心本無動。動不離心,心不離動。動無心離,心無動離,動是心用,用是心動。動即心用,用即心動。不動不用,用體本空。空本無動,動用同心,心本無動。故經雲:動而無所動,終日去來而未曾去,終日見而未曾見,終日笑而未曾笑,終日聞而未曾聞,終日知而未曾知,終日喜而未曾喜,終日行而未曾行,終日住而未曾住。故經雲:言語道斷,心行處滅,見聞覺知,本自圓寂。乃至嗔喜痛癢何異木人,只緣推尋痛癢不可得。故經雲:惡業即得苦報,善業即有善報,不但嗔墮地獄,喜即生天。若知嗔喜性空,但不執即業脫。若不見性,講經決無憑,說亦無盡。略標邪正如是,不及一二也。

譯:弟子問:殺生之業的人如何成佛呢?師回答:一切法只談有否見性(遠離煩惱、迷惑)而不談殺生之業,雖然殺生之業與眾不同,但見性之人一切業報皆拘他不得。從無始生滅以來只有未能明心見性者,墮入娑婆地獄輪回生死,若能覺悟本心於一切境中不起動念,就不會有任何攀緣業報了。若是不能見性,縱使念佛也不能免除業報,與殺生行業無關。若是見性時,疑惑之心立即消除,就算殺豬行業所造成的業報,也奈何不了他,同樣是歸於寂靜。
從西天二十七祖傳法至今(達磨祖師為二十八祖),只是以心傳心。我今從西來到東土,只傳直指人心的頓教(當下開悟)法門即心是佛,不多言說持戒、精進的苦行。乃至入水火,當上劍輪,長坐不臥都屬於外道有為法。若是能洞悉一切行、住、坐、臥的靈明覺性而遠離一切妄念之相時,當下就能應證那十方諸佛的心了。而過去的佛與未來的佛,只說傳心法要別無他法。若能體會這個心靈之道,就算一字不識的世俗凡夫也能成佛。若是無法識得一切心起動念的靈明覺性,縱使身體破散如微塵,若欲尋佛求佛亦了不可得。「佛」者亦名為「自性法身」也稱之為「本心」,此心如虛空般無形無相、無因無果、無筋骨皮肉、就像虛空一樣無法去提取,此皆不同於物質欲望的障礙,也不同於外道心外去求佛、心外去求法。如此覺悟的本心只有吾人內在清淨的如來能體會,其余無知迷惑的眾生皆無法明白。自性本心不離地、水、火、風四大色身中,若離開此「心」即無六根、六識、六塵的作為。色身無知就如同草木瓦礫,身若無心要如何來運作。若自心生出念頭乃至說話或聽聞或看見的一切覺受,這些都是心起動念的作為。
動即是心起動念,動是一種作用。在心起動念的作用之外沒有「本心」,因為在「本心」之外,沒有任何心起動念的作用存在。動念不是本心,因為本心是如如不動的。在心起動念中,本來就沒有本心的存在,「本心」是如如不動、清淨無為的。但是心起動念,卻離不開本心的作用,本心也離不開塵影的作用。心的作用停止時,本心也離開了,本心沒有了,作用也不存在了。動念即是心的作用,心的作用即是指心起動念。動念不起,心就沒有作用,心的作用其本體(本心)是如如不動有如虛空般的空寂。空寂清淨的本心是沒有一切心起動念的,動念和作用與本心同體,但本心是如如不動的,故名無動。
經雲:一切言語的精辟诠釋,與心起動念的生滅之相,以及所有的眼見、耳聞和覺受與思想,原本有如虛空般清淨無為的空寂。甚至嗔恨、苦樂與痛癢都只是心的反應作用,與本心的關系,就像是個木頭人般,要去追尋木頭人般的痛癢覺受終究是了不可得。所以經雲:心起動念,造作惡業,即得心起動念作用的苦報,善業即有善報。心起嗔心即墮入痛苦的心靈地獄,心起善念即生喜樂的心靈天堂。若能了知嗔喜只是本心之境的塵影與本心毫無關聯時,不執著一切境相之人就能解脫顛倒妄想,到達清淨無為的寂靜涅盤。若是無法洞澈體悟自心佛性的存在,那縱使講任何經典道理都會言不由衷,多說無益。在此略為剖析邪見與正見的敘述,但還不及佛陀心靈智慧之道的千萬億分之一呢!

台灣學佛網首頁佛教知识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