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法師:人事與工作上的忏悔
人與人相處,日久難免有不愉快的摩擦,有時在有意無意間冒犯了別人都不知道。因此在人事的交往上,如果能常持省思忏悔的心念,天地就寬闊多了。心中不造作罪業,人事自然和睦,想開了, 看破了,像法慶禅師預言頌所言:“四大將離本主,白骨當風揚郤”,生命都把握不住,人我是非又何必執著呢?如此轉念一想,真是人生何處不春風! 過去有一位雲居禅師,曾經說過人事上的十種後悔,勸告我們不要輕忽蹈陷,這十種悔事是: 1.逢師不學去後悔:善知識難遇難求,良師給予我們的影響非常深遠,一句真實話,就能夠終生受用,像善財童子不辭艱苦去五十三參,趙州禅師活到八十歲還行腳參訪,都是因為經師易得,人師難求。如果遇到了人天師范,郤不知道好好親近學習,等到機緣流失,徒然悔憾不已。 2.遇賢不交別後悔:古人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人生得一賢達知己,能夠常常切磋懇谏,是極希有難得的殊遇。我們對於犯顏直谏的賢人益友,要能傾心接納,千萬不要排斥,否則賢友诤友一一絕去,人生的好機緣也失之交臂了。 3.事親不孝喪後悔:所謂“生前一滴水,勝過死後百重泉”,父母長輩在世的時候,不能承歡膝下,甘旨奉養,甚至百般忤逆,等到慈親逝世了,縱然身後極盡風光體面,墓塚巍峨,又有什麼意義呢?“堂上雙親你不孝,遠廟拜佛有何功?”,倒不如父母活著的時候,多盡一點孝心。 4.對主不忠退後悔:跟隨上司工作,不能盡心盡責,忠於職守,等到違過被辭退了,悔恨交加,有什麼用? 5.見義不為過後悔:生命的境界,常在一剎那間取決,一念迷即卑私,一念覺即高義。如果見義不為,錯失良機,懊惱也於事無補。 6.見危不救陷後悔:良知,是一種無法欺瞞的東西,見他人危難而吝於伸出援手的人,事後總難免有“我雖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的無窮悔恨。 7.有財不施失後悔:有能力布施做功德時不做,等到失去財勢機緣了才後悔,已無濟於事了。過去有一位居士對我說:“師父!您來為佛教辦一所大學,我捐助淨財。”我以為他只是說說而已,想不到沒有幾天,他真的把錢送來了。我跟他說辦佛教大學不容易,不必那麼快把錢送來,他回答:“不行啊!我現在有錢不布施,萬一將來潦倒了,想參與佛教大學建校這麼有意義的事也不行了。”,這位居士能夠未雨綢缪,已得到佛法的深深妙用。 8.因果不信報後悔:一粒稻種子撒在不同的土裡,會以不同的因緣生長結穗,沃田裡的稻穗必豐收,瘠土上的稻穗必貧枯,一粒稻種子都有因果差異,我們要相信“如是因,如是果”的業報真理,時時警惕自己,不要放逸六根種下惡因,否則感受惡果時已噬臍莫及了。 9.愛國不貞亡後悔:“覆巢之下無完卵”,國家的興盛,即是國民的福祉,全體國民,不論在朝在野,不分公職私職,都應當以國脈存亡為己任,努力貢獻。 10.佛道不修死後悔:身強體健時,不好好修行求菩提,等到白發頻添齒牙動搖了,連佛號都念不住了,把“南無阿彌陀佛”都念成“哪裡有阿彌陀佛”了,還能精進修持嗎?所謂“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等到無常來臨,才勞駕別人為我們持念“往生咒”,就太遲了。 綜合上面十種後悔來看,人際之間的因緣要及早把握,經常保持一顆忏悔的心,覺得我對不起一切眾生,有了這顆不爭不執的心,就可以避免貪瞋的染污,人事關系自然隨之和諧了。 除了人事上的忏悔之外,更要有工作上的忏悔。譬如蓋房子偷工減料,造成崩坍的不幸,良心上能不忏悔嗎?為了騙取厚利,仿冒盜用,粗制濫造,不顧商業道德,破壞國家形象,不應該忏悔嗎?只為滿足個人貪欲,而造成金融混亂,惡性倒閉,使多少人生活陷入困境,使社會籠罩了苦難陰影,能不忏悔嗎?如果人人有忏悔的善心,以大眾利益為前提,置個人得失於度外,我們的社會不就能繁榮富庶,我們的國家不就能和諧安樂了嗎? 佛經裡有十種忏悔法門,為我們在人事和工作上的忏悔提出了指引,這十種忏悔法門是: 1.對諸佛忏悔:諸佛的法力,有時會與我們的腦波相通,藉相同的頻率度化我們。對諸佛忏悔,並不是要我們跪拜偶像,對木頭石像磕頭,而是要我們洗心革面,移情化性。過去有一位虔誠的信徒,每天從花園裡采撷鮮花到寺院供佛,終年不辍,無德禅師非常欣喜,就嘉勉她說: “你每天都能虔誠的以香花供佛,真是難得。經典上記載:常以香花供佛者,來世當得莊嚴相貌的福報呀!” 這位信徒聽了,很是歡喜,就請求禅師繼續開示:“師父呀!我每次來寺中以香花禮佛,覺得心裡像甘露水洗過了一樣,清涼而寧靜;可是一回到家裡,面對瑣碎的家務,有時又像陷身火窟一樣,只是焦灼不安。師父呀!請開示我:如何在煩囂的塵市中,保持一顆清淨心呢?” 無德禅師反問:“你知道如何保持花朵的鮮艷嗎?” 信徒回答:“知道啊!只要每天換水,並且剪去下面那一截泡爛的花梗,花就不易凋謝了!” 無德禅師點頭笑道:“保持一顆清淨心,也是這樣。我們的生活環境像瓶裡的水,我們就是花,要每天淨化身心,多多忏悔反省,去除腐爛的習性,長養清淨的心苗,才是禮佛的真義啊!” 信徒聽了,恍然大悟,很歡喜的作禮:“謝謝師父開示,希望以後有機會親近師父,過一段寺院修行生活,享受暮鼓晨鐘、菩提梵唱的寧靜。” 無德禅師笑了,伸指一點:“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脈搏跳動就是鐘鼓,身體便是廟宇,兩耳如同菩提,言語動靜舉手投足間,無處不是寧靜,何必執著寺院形相呢?” 所以在佛菩薩面前參禅或忏悔,並不僅是身體的跪拜誦念,更重要的是拋去心中雜念,息下妄緣,割捨罪業,清淨身心! 2.對父母忏悔:為人子女者,如果常常覺得有虧孝道,不能甘旨奉養,光耀門楣,因而忏悔改進,也是一種孝心。 3.對子女忏悔:為人父母者,如果常常覺得對子女哺養照顧不夠,對他們的呵護關愛不夠,因而力謀周全,必定可以做好父母。 4.對師僧忏悔:過去印度有一個迦阇國王想謀害大象王,就命令殺手穿了袈裟,偽裝成沙門的模樣前往,被大象王的母親識破行藏,勸兒子拒見以避禍,大象王決定捨身度化頑劣,因而答謝母親說: “見袈裟一相,知是慈悲本;此心皈佛者,愍念諸眾生。 汝勿懷疑慮,宜應速攝心!被此法衣人,欲渡生死海。” 師與僧,都是傳道人,是真理的化身,是暗夜的明燈,我們即使不能效法大象王的慈悲,也應該常常慚恥於道業沒有成就。 5.對弟子忏悔:我們做師父和老師的人,也要常常反省對弟子有沒有盡心盡力教誨,以免誤人子弟,作踐人才。 6.對國主忏悔:國家保護我們,領袖領導我們,使我們能安居樂業,而我們對於國家和社會又貢獻了多少?有了這樣的忏悔心,就能負起保家衛國的責任。 7.對檀越忏悔:一個出家人,對信徒檀越也要有忏悔心,覺得我沒有全力為大眾解除疑難,沒有時時為大眾度化災厄,實在愧對三寶與缁素,所以要好好用心,多做一些弘法利生的事業。 8.對良友忏悔:與朋友相處,總覺得你待我太好,我對你不厚道,如此多多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才能廣結善緣。 9.對所化忏悔:譬如各位今天從四面八方千裡迢迢趕來聽講,要耗費多少時間?花費多少金錢?我對各位究竟能有多少助益?一念及此,內心即有海深山積的慚愧!由於有慚愧忏悔的心,使我每次講演都很慎重,希望每一句話都能對各位有所貢獻。 10.對龍天忏悔:天龍八部護持我們,在冥冥之中加被我們,使眾多因緣成就我們,度越一切夷險,不墮愚癡迷途,我們能不好好回饋十方大眾,報答天龍八部嗎? 忏悔是如此的美好,當人人前爭後逐、暴戾愁惱時,我們要退讓禮敬、謙敬忏悔,使心地如熙日般光明,性情如和風般安祥,忏悔是多麼美好呀!可是,很遺憾的,社會上對於能忏悔改過的人,並不能真正尊重,也少見包容。譬如服刑犯人釋放之後,雖然他已經改過自新,立志向善,可是社會這麼現實,一個回頭悔改的浪子常常找不到工作,缺乏機會,沒有出路,在無立足之地的惡況下,只好變本加厲再度犯罪,實在可惜! 《五分律》中說:“若知有罪,而忏悔者,增長善根”,我們佛教徒應該有大度量、大胸襟,包容忏悔的人,協助忏悔的人。 金代禅師養蘭的公案,就是一個例子。他在寺旁庭院裡栽培了幾百盆蘭花,講經說法之余,視蘭花為愛徒。有一天,禅師因事外出,吩咐一個弟子代為照顧,這個弟子在澆水時,不小心把蘭架絆倒,整架的蘭花毀成一堆,弟子非常愧疚,決定等師父回來以後勇於認錯,甘願受罰。金代禅師回到寺裡,看見蘭園裡的殘破景象,聽了弟子真誠懇切的忏悔,不但不生氣,反而心平氣和的安慰弟子說:“我之所以喜愛蘭花,是為了用香花供佛,美化寺院,不是為了生氣發怒而種植的。生死流轉,物相無常,如果迷戀於心愛的事物,執著不能割捨,就不是禅者的行徑了!”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