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菩薩寶鬘論》講記(一)
《菩薩寶鬘論》講記(一) 達真堪布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在這裡給大家簡單地講一講《菩薩寶鬘論》。此論是阿底峽尊者造的。當時在印度,阿底峽尊者是最有修行,最有學問,最富盛名的一位大德。經過多次的迎請,尊者才被迎請到藏地。他與藏地的眾生很有緣分,在藏地宣講了很多法門,也留有很多著作,這些著作都非常經典、殊勝,對後世的影響也非常大。
尊者在藏地弘法的過程中,到處給人講皈依,後來人們都稱他為“皈依班智達”。過去在藏地,噶當派的那些大德高僧都是很有修行和成就的。阿底峽尊者是噶當派的開創祖師,在藏地開創了舊噶當派的傳承。他的法和一些著作都特別受重視,我們寧瑪派對他的傳承也非常重視。今天學修《菩薩寶鬘論》是緣分,也是大家的福報。
梵語:菩提薩垛瑪讷阿巴勒
“菩提薩垛”是菩薩,“瑪讷”是寶,“阿巴勒”是鬘,“菩提薩垛瑪讷阿巴勒”就是菩薩寶鬘論。菩薩身上應該有“寶鬘”的裝飾。這裡說的所謂的“寶鬘”,就是作為菩薩應該具有的功德與學處。如果沒有這些功德與學處的裝飾,就談不上是菩薩了。所以尊者為我們宣講了《菩薩寶鬘論》。
頂禮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頂禮上師!
頂禮本尊!
和其它論典一樣,在這裡首先是做禮拜。這有很多意義:第一個,能得到本尊與上師的加持;第二個,對我們這些後學者也是一種教導。做任何事情都應該先禮拜和祈禱本尊、諸佛菩薩與上師。這樣能得到他們的加持,做事情也會更順利、更圓滿、更如理如法。通過這樣一種形式或者表法,我們就能知道作者是個有修有證的人,是個可以依靠的人,我們對尊者的著作與教導也會生起更大的信心。
尊者首先頂禮了觀音菩薩。能夠一心祈禱觀音菩薩,一定會得到觀音菩薩的加持。這樣,尊者和我們這些後學者,在相續中都能自然生起慈悲心和菩提心,世上的這些災難和違緣也會自然消失。
然後就是“頂禮上師!頂禮本尊!”在這裡是分開做禮拜。實際上,上師是三世諸佛的總體,觀音菩薩和上師是一體的。但是為什麼要對上師做禮拜呢?因為一切成就的取得都要靠上師的教導和竅訣,所以在這裡給上師做禮拜。禮拜有身、語、意的禮拜,這裡是語和意的禮拜。這個頂禮句本身是語禮拜,意禮拜就是要具足恭敬和至誠之心。
遠離一切猶豫心,一心精進修妙法。
遠離昏沉懈怠眠,應當恆時精進行。
“遠離一切猶豫心”,在這裡首先講的是心靈上的障礙。猶豫、疑惑是成就的最大障礙。要破除這樣的疑惑,要有一定的智慧。蓮花生大士也講過,如果對法、對修行有猶豫心或者懷疑心,不會有任何成就。這個很重要!我們現在都是有信仰的人,都覺得自己已經信佛、學佛了,這種信念一定要堅定。
以前我也給大家講過,信仰是值得你付出生命的。若是你不能為之付出生命,就談不上是信仰。人有信仰是好事,但是有真正的信仰很難,人大多處於半信半疑、三心二意的狀態,這樣不會有任何成就。成就靠一心一意,靠誠心誠意。不管你信仰什麼,都應該堅定信念,這是成就的根本。
在這裡,阿底峽尊者首先講的也是堅定的信念。若是你有一個堅定的信念,就能超越一切。其實一心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這種堅定的信念,這種一心一意,叫一真法界。它的力量可以盡虛空、遍法界,有了這種力量,誰也難不倒你,束縛不住你。
雖然我們現在有信仰,信佛了,但是這種信念不堅定,所以得不到佛力的加持。我們的一心,本身就是佛。佛有勝義谛的和世俗谛的,勝義谛的佛才是真正的佛,世俗谛的佛不是真正的佛。勝義谛的佛就是自性佛,也可以這樣說,相上沒有佛,性上才有佛,若能自性作佛,這叫成佛。所以,若是心的力量能集中到一起,不可思議啊!法界的力量集中到一起,一就是一切,一切就是一。
我們現在講本尊,什麼叫本尊呢?就是一佛為一切,一切為一佛,這叫修本尊。現在很多人都在說:“我在修本尊呢!”但根本不知道什麼叫本尊,也不知道怎樣去修本尊,都在向外求,搞一些形式或者迷信。這樣不可能成就本尊,成就本尊要靠一心。
都在說禅,什麼叫禅?禅就是一心。禅中生慧,禅本身就有慧。其實,究竟的戒定慧是一體的,自性的戒定慧是一體的,自性的三寶也是一體的。不可思議,大家一定要相信,不要猶豫。我們現在雖然信佛了,而且學佛了,還有緣分到山上參加共修,但是心還是不定,還在猶豫、懷疑。這樣的人,就是直接把他送到西方極樂世界,也很難成就。不要害怕!《心經》上說:“無有掛礙,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有恐怖就沒有覺悟,沒有智慧;有覺悟,有智慧的人是不會有恐怖的。
現在好多人經常感到孤獨或恐懼,這都是無明,是沒有覺悟和智慧的表現。若是你覺悟了,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佛菩薩,他們都在關照著你,陪伴著你,怎麼會感到孤獨呢?我有時一個人在房間偶爾也會感到孤獨,但一想到上師三寶都在萦繞著我,時時和他們共處,是多大的幸福,多大的福報啊!每當想到這裡就會感到非常快樂,就不會感到孤獨了。
我們有一句法語:學佛人不會孤獨。若是有恐懼,都是因緣果報,誰也沒辦法。該來的一定會來,不該來的是不會來的。都是因緣和合而生,因緣和合而滅。因緣來了,躲也躲不開;因緣沒有來,擔心也沒有用。所以真正的學佛人,就是無憂、無慮、無恐怖,心裡非常坦然。
我現在跟你們說上師三寶無處不在,大家不一定能理解。其實你們現在所理解的這個上師三寶,不是真正的上師三寶,相上的上師三寶不可能是無處不在的。它為什麼叫世俗谛呢?因為它是有限的、有量的、有漏的。自性的三寶是無限的、無量的、無漏的,你要去理解自性的上師三寶。
我們學佛就是認識自我的過程,我們現在所認為的這個自我,不是真正的自我。真正的自我是我們的心、心的性。心到處都有,心的性到處都有。現在一說心,我們就會往內找,往內找找不到。一些科學家剛開始認定心髒是心,後來否定了;然後認定大腦是心,後來也否定了。最終都沒有找到心。那麼心在哪裡?佛告訴我們,心到處都有。
我們的心盡虛空、遍法界,所有的一切是你的心,也是我的心,也是他的心,心都是一體的。所以心只有一個,諸法都是一個心,都是一個性。那麼心的性是什麼呢?心的性是空,是真空。這樣的話,我們的心、我們的心的性本來就具有戒定慧,這叫自性三寶。它是盡虛空、遍法界的,到處都有,所以上師三寶無所不在、無所不能。因為所有的一切都是空性,所以什麼都能。
有什麼不能的?密勒日巴鑽牛角時,他沒有變小,牛角也沒有變大,但他仍然鑽進去了,還在裡面唱歌呢。我們根本想不通:牛角那麼小,密勒日巴那麼高大,怎麼能鑽到牛角裡面呢?但他確實鑽進去了。若是密勒日巴變小了,或者牛角變大了,也可以理解。但是密勒日巴沒有變小,牛角也沒有變大。
我們的自性就是這樣。孫悟空難逃如來佛的手掌,這個道理也是這樣。為什麼孫悟空沒有逃出去呢?因為如來佛的手掌和法界是一體的,所以孫悟空是不可能逃出法界的。不可思議吧!龍樹菩薩也講,誰能把握空性,誰就無所不能。只要能把握空性,什麼事情都能辦得到。所以我們的自性三寶是無所不能的。這樣一看,還能有這些痛苦和煩惱嗎?所以大家要相信,不能猶豫,否則將成為成就最大的障礙。
阿底峽尊者首先講的是心靈上的障礙,這也是最根本的障礙。若是你想成就,首先就要祛除這個障礙。“一心精進修妙法”,意思是沒有猶豫心、懷疑心,一心精進修行,這樣一定能解脫、成就。雖然很多人嘴上說:“我是一心一意的,我是誠心誠意的。”但是真正要做到這點很難啊!
真正的一心是心靈上沒有絲毫的猶豫與懷疑。這種懷疑與疑惑有明顯的,也有暗藏的;有的已經被發現了,有的還沒有被發現。作為凡夫,心靈上不可能沒有猶豫與疑惑。若是沒有這些,就成為聖者了,在大乘佛法裡最低也是登地菩薩。因此我們首先要斷除猶豫與疑惑,掃除心靈上的障礙。
“遠離昏沉懈怠眠,應當恆時精進行。”昏沉、懈怠是語言與行為上的障礙,主要是行為上的障礙。但這不是最根本的,最根本的是心靈上的障礙。沒有這個障礙,不會有這些昏沉和懈怠。我們現在雖然也精進,但不是恆時,而是偶爾。就因為我們一會兒精進,一會兒懈怠,所以一會兒好,一會兒壞。就像身體有病吃止痛片一樣,解決不了根本問題。我們現在修法就是這種狀態,所以講恆時精進,包括我們聞法的時候也是,不要懈怠、昏沉。
聞法時要做到不外散,不內收。外散就是懈怠,內收就是昏沉。不僅僅聞法時應該這樣,而是任何時候都要這樣。修法的過程中不能昏沉,不能太內收,也不能太外散,不能懈怠,應當恆時精進。為什麼說應當呢?我們都在學佛修行,都在希求解脫、希求佛果,而成就要靠精進。精進不是一種刻苦,要精進首先就要去除猶豫——心靈上的這種障礙,然後再去除昏沉和懈怠。
其實昏沉和懈怠容易解決,但是心靈上的這種猶豫和疑惑很難解決,為什麼呢?這需要有一定的正知正見,有一定的智慧。凡夫都有“人我執”與“法我執”,破除了這兩個我執,才能徹底消除心靈上的疑惑。
“人我”和“法我”包含了一切法。“人我”指的是:我們現在把一部分東西或者一部分緣起法,認為是“自我”;把其它的那些認為是“法我”。然後我們把“自我”、“法我”當成是真有、實有,這叫執著。
我們講“我執”和“我所執”。什麼是“我所執”呢?就是“我的頭”,“我的房子”,“我的兒子”,“我的父母……”剛才說的“自我”,都屬於是“我執”和“人我”。把它們視為真有、實有,這叫“人我執”;把其它的法視為真有、實有,這叫“法執”。
只有破除這兩個“我執”,才會通達無礙,才會現量一真法界,才不會有絲毫的疑惑。但難啊!斷除這種疑惑很難。只有斷除疑惑,才能精進。真正的精進是什麼呢?就是對法特別喜歡,特別感興趣,希求正法的心特別迫切、強烈,一剎那也停不下來。不學法就沒法生活,不學法就沒法做其它的事情,就是這樣一種心態,不是一種刻意或勉強。你刻意去做,勉強去做,當成任務去做,這都不是精進。為什麼這裡首先講精進呢?因為精進是一切成就的根本。然後就是斷猶豫心,斷疑惑心,這是精進的根。
正知正念不放逸,恆時守護自根門。
我們的身口意三門叫“根門”,它是一切善與惡的根。“意”是作意,它可以帶動身和語造業,善與惡都是通過身、口、意造作的。“恆時守護”,就是以正知正念不間斷地守護三門,不是偶爾地守護。“不放逸”就是不讓它得過且過,每時每刻都在做什麼—— 心在想什麼,口在說什麼,身在做什麼,都一清二楚,不放過任何一個剎那間。
現在好多人都著急成就。大部分人想成就一些世間的福報,極少數人想成就一些出世間的神通、神變以及佛菩薩的境界。但是著急也沒有用,你有沒有恆時以正知正念守護自己的三門?若是有,你很快就會實現願望,達到目的。不管是求世間的福報,還是求解脫、求佛果,都能如願以償。這是一種方法。但是,如果你沒有恆時以正知正念守護自己的三門,那就沒辦法了,不僅不能如願以償,而且會離成就越來越遠。
現在有的人信佛了,學佛了,卻越來越不如意,越來越不吉祥,越來越不好了。佛、歷代祖師們講得一清二楚:不如法的修行,正法也會變成惡趣之因。如果修行不如法,會給自己帶來諸多暫時或究竟的不利。但是沒有辦法,都是自找的。佛講過,歷代祖師們也講過,所有的人都能解脫成佛,而且佛有解脫成佛的方法。但是你按照這個方法做了嗎?在這裡,為什麼要以正知正念恆時守護自己的三門呢?因為身口意只做善事,不做惡事,我們取捨因果,精進修行,這樣才能成就,才能解脫成佛。在這裡也不能只說你們,應該說我們,我自己也是這樣。
書上講得一清二楚,我們就是不這樣做,真是沒辦法。我們不能怨恨上師三寶,要怨就怨自己,要恨就恨自己。我從七歲開始學修佛法,到現在,越來越感覺到,法沒有錯,上師沒有錯,錯誤都在自己身上。大家在這裡聽聞佛法,最起碼也應該有這樣一個觀念與認識吧?不能埋怨別人,更不能埋怨上師三寶。上師三寶以慈悲為懷,完全是為了我們,我們不能恩將仇報,否則我們的良心在哪裡?我依止晉美彭措法王以後,就沒有親近過其他的上師,沒有接過其他的傳承,為什麼呢?我不是分別,我也知道世上還有很多成就者,還有很多殊勝的法門、清淨的傳承,但是我覺得法不差,上師不差,就是差自己,自己真的太差勁了。
日日夜夜三時中,再三觀察心相續。
晝夜各分三個時間段,每個時間段都要這樣,再三地觀察心的相續。修行應該有程序,不應該隨便。但很多人修行都不規范:想睡就睡,早上大部分是自然醒,有時候睡到八九點,有時候睡到中午。
前面講的是我們的身口意三門。在這裡阿底峽尊者講“心相續”,他單獨把心列出來。三門當中,這個心門、意門是根!這裡抓住根了。其實口是跟隨心的,言行的主人是心,抓住根就是看住心,恆時以正知正念守護心相續。
我們也有一句法語:念佛念心,修行修心。什麼叫念心?就是時時刻刻觀察心相續。什麼叫修心?就是時時刻刻調整自己的心態。因為心是善惡的根。心善一切善,心惡一切惡。若是心善,言行自然就善;若是心惡,言行自然就惡。但我們現在沒有抓住根,功夫沒有下到心地上,只停留在表面上。
我們念過很多經,也做過很多事,但是我們的發心沒有到位,心不清淨。這樣,表面上念佛、誦經再努力,學佛修行再精進,朝山、拜佛再虔誠,統統都是造業,都是惡。這樣說有些人肯定不喜歡聽。達摩祖師剛到中原時也是這樣講的,但是當時梁武帝沒有理解,沒有接受。現在也一樣。我這樣講,有些貢高傲慢的人,肯定聽不進去,但是沒辦法,你不愛聽也得講。現在人都不愛聽實話,只愛聽假話,都愛聽表揚的話:“這個老居士、老菩薩,境界太高了,功德無量啊!”聽了以後都笑瞇瞇的,高興得不得了。但我在講經說法,在說事實,你愛聽不愛聽,能不能接受,事實都是這樣的。
發露自己之過患,不覓他人之過失,
隱藏自己之功德,宣揚他人之功德。
“發露自己之過患,不覓他人之過失。”就是說,要看就看自己的過失,要說就說自己的過患。在沒有特殊意義的情況下,不能說他人的過失,也不能看他人的過患。我經常給大家講,修行的過程就是忏悔的過程,忏悔的過程就是知錯、改錯的過程。你想解脫成佛,就要經常看自己的過患、不足、毛病和缺點,這樣才能改變自己,這是改變自己最最殊勝的一種方法。
我們講忏悔的時候講要發露忏悔,你有沒有發露忏悔?過患不能隱藏,如果隱藏了就很難改正,而且隱藏過患是罪過。為什麼要隱藏呢?還是不想改。所以應該在佛面前、在上師面前發露忏悔自己的過患。這是最低的要求。
其實一切眾生都是佛,你應該在大庭廣眾面前發露忏悔。但是我們都是自以為是,都好面子,這個面子叫自我。都放不下面子,放不下自我。沒有破除自我,就放不下面子。所以要求你在大庭廣眾面前發露忏悔,你做不到,那你在佛面前,在上師面前忏悔應該能做到吧?發露忏悔是消除業障和改正自己最好的一個方法。這是佛菩薩的慈悲啊!
也不是絕對的不能說他人的過患。我以前也給大家講過,佛法裡沒有什麼是完全絕對的。佛法會根據不同年代、不同地區、不同場合、不同根基的眾生而變化,這是佛法特有的一種功德。它的非凡之處就在這裡,因為它是圓融的。普賢菩薩有十大願望,其中一個就是恆順眾生。不同年代、不同地區、不同根基的眾生是不一樣的,佛法是要恆順眾生的。若是有能力的情況下,可以說別人。什麼叫有能力?第一個,完全不是為自己,而是發菩提心為眾生。
我以前給大家講過,登地之前沒有資格談論別人。因為你無法判斷在自己之上的人,無法衡量自己之上的境界。而對於在自己之下的人,他是個凡夫,你也是個凡夫,你怎麼能知道他人的相續?除非你到了登地的境界,成為聖人了,可以觀察、判斷凡夫的境界和相續。但那時,你還是無法判斷一地以上菩薩的境界,為什麼?因為他的境界比你高。因此,當你說他人時,首先不能為自己,而是為眾生,完全是懷著一顆利他之心。有利他之心,還要有他心通等這些因緣和福德,你才會知道他人的境界。
然後,你要具有能夠改變他人的這個因緣和福德。首先你要知道他人的過錯,其次你要有這個能力改變他。若是你有這個因緣,在這樣的情況下可以說他人的過失。不然,在沒有太大意義的情況下,不要說他人的過失,否則容易造業。為什麼呢?因為你這樣做,容易誹謗佛或者菩薩。
佛菩薩利益眾生的方法不可思議。我們有一句話:賊和佛不知道在何處。在茫茫人海中我們很難辨認出誰是賊,誰是佛。若我們真誹謗了佛菩薩,就等於誹謗了真理,誹謗了真相,罪過也非常嚴重。喬美仁波切在《極樂願文》裡講過,誹謗菩薩的罪過比殺害三界所有眾生的罪過還嚴重。所以不要輕易說別人,沒有必要造這樣一個大罪。
有時候道友之間提提意見或說說想法可以,但是你不能完全否認他人,或者說他人完全不對,你沒有這個資格,也沒有這個能力。華智仁波切在《自我教言》裡講:“不贊不謗一切人。”就是說在不了解、不知道的情況下,不要輕易贊歎、誹謗他人,尤其不要誹謗他人,因為沒有必要。在無意義當中,別造這樣一個大罪。但在完全是善意的或是有意義的情況下可以。
喬美仁波切也不止一次地講過這句話,我記得也很清楚,所以大家真的要注意。為什麼這句話在我心裡記得這樣清楚呢?因為我就是容易犯這種錯誤的一個人。以前在學修,尤其是在辯論的過程中,也說過很多人的一些是非和對錯,這都是過錯。我現在是用佛法提醒大家,不是我在批評大家,我沒有這個資格。我在這裡講經說法,是用佛法對照每個人,包括我自己。
“隱藏自己之功德,宣揚他人之功德。”在沒有特殊意義的情況下,要隱藏自己的功德。有一點點微不足道的功德,就到處宣揚,功德就會失毀的。毀壞功德與善根有四種原因,其中一個就是宣揚。所以要盡量隱藏自己的善業。在一般的情況下,能夠隱藏自功德,這本身就是一個很大的功德,這樣才會得到他人的認可和尊敬。若是你為了獲得他人的贊歎、尊重等暫時的一些名聞利養而到處宣揚自己的功德,就錯了;若是你對自己的功德能深藏不露,人們會更加尊重你、贊歎你。
我們這裡也有這樣的人,他們做了不少功德,為大眾付出、奉獻很多,但是很低調,也很謙虛,總是默默無聞的。這本身就是一種功德。但是一般人很難做到這一點,有的人心裡不平衡:“我為大家做過很多事情,也為上師做了很多事情,但上師沒有一句贊歎或者表揚的話,上師怎麼這麼冷漠呢?”大家心裡不要有這樣的疑慮。宣說功德是毀壞功德的一種因素,其實上師三寶記得很清楚,在你的相續中、阿賴耶識當中記得也很清楚,都儲存著呢,到時候都會發芽結果的。要相信因果!
《佛子行三十七頌》裡有一句:“故不圖報異熟果,慷慨布施佛子行。”意思就是沒有要求,不求回報,也不求異熟果而做布施。為什麼不求回報呢?因為這些都是給自己做的。不論是做善業,還是造惡業,都儲存在自己的阿賴耶識當中,將來都要發芽結果。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因果是不虛的。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後,你心裡就會很清淨、很坦然了。事情做完就行了,不用特意希求回報。
我現在希望自己能夠盡量做到這樣。不管是在藏地還是在漢地,為大家做這些事情的時候,我怕自己有這種雜念,所以在這上下功夫。首先要知道都是給自己做的,這樣一想就特別感激眾生,感激這些機緣,讓我有這樣一個種福田、種善根、做功德的機會。
寂天菩薩在《入行論》裡講過,應該感恩所有的眾生。為什麼呢?因為不管眾生對你好還是不好,都是在讓你成就。我們有一首歌叫《感恩歌》,裡面講感恩一切:不管是幫助過你的人,還是傷害過你的人;不管是對你好的人,還是對你不好的人,都應該感激。
我們現在雖然在下功夫,但是道理明白,習氣難改啊!我們雖然在做功德,種善根,但是心沒有得到安寧,心安不住。為什麼自尋煩惱呢?因為沒有弄明白道理。如果明白道理了,心自然就安住了,放松了。你特意讓心放松,讓心安住,難啊!你越想讓它安住,它越安不住;你越想讓它放松,它越緊張。那怎麼辦?先要懂得道理!
所以,我現在要求大家好好聽開示,都來聞法,這樣對大家一定有幫助。這種幫助雖然有時候大,有時候小,但肯定有幫助,因為這是佛法。這麼多人跋山涉水,千裡迢迢來到這裡,也可以說是沖著我這個人來的,但是我現在無能為力,我沒有能力讓你們解脫,但是我會依靠佛法,佛法的力量不可思議!
人心是肉長的,人是可以教育,可以溝通的,我以這樣一種方式與大家溝通,用這樣一種方法來教導大家,我相信大家一定會得到一些利益。因為佛講的是真理,是事實,這些都是對治我們的煩惱和習氣的。
今天就講到這裡。祝願大家吉祥圓滿,扎西德勒!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