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菩薩寶鬘論》講記(四)
《菩薩寶鬘論》講記(四) 達真堪布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在這裡給大家繼續講《菩薩寶鬘論》。這部論典的內容非常實際,對我們非常有幫助,也能很好地對照我們的相續。這幾天在學修《菩薩寶鬘論》的過程中,大家明白了很多道理,也發現了自己的很多錯誤,也有一定的決心想改正,這才是聞法的真實利益。若是沒有對照自己的相續,沒有一定的變化和進步,聞法再多也沒有太大的意義。現在大家都很受益,對此法也非常有信心。下面還有很多偈頌要講,希望大家不要錯過每一個機會,好好地去領悟,去修持。
遠離一切散亂境,依止殊勝寂靜處。
我們在學佛修行的過程中,盡量要遠離散亂的境相。這些境相有外在的,也有內在的。外在的境相主要是指環境。修行的環境也很重要。我們現在沒有太大的力量,很難改變環境。很多的時候,我們不僅沒有轉變環境,反而被環境轉變了。其實,如果我們有一定的修行,有一定的定力,有一定的智慧,就可以轉變環境。但是如果我們沒有這樣的力量,就要選擇一些比較清淨,對修行有幫助的環境。
環境與周圍的人都很重要。我們沒有開悟證悟,沒有登地之前,會被環境、惡友轉變和影響。所以你們這次到山上來,到寺院裡來學修是對的。我們現在需要這樣的一個所依,一個助緣,否則很難進步,很難突破。我們這個地方和一般的寺院不一樣,這裡有正法,每天都可以修持正法。現在很多道場、寺院都沒有正法,也學不到正法。去那樣的地方,對我們的修行不但沒有多大的幫助,反而還會有障礙。
你們肯定有過這樣的經歷,跑過很多寺院,也去過很多道場。現在很多寺院、道場都變成使人的相續散亂的場所了。跑來跑去,走來走去,相續容易受到嚴重的染污,這樣瞎跑沒有多大意義。所以,我們首先要選擇一個殊勝的道場,然後在那裡學修。現在交通方便,能住幾天就住幾天,也不是要長住。這個也要靠緣分,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機緣,都有這樣的福報。修行不能勉強,一切隨緣。若是自己有這樣的機會或機緣,也不能錯過。
我經常跟大家講:“任何時候都要把握適度,不緊不松。”包括到寺院、壇城修行也一樣。有的人特別執著、勉強,沒有這個機緣,還非要強求,這是錯誤的;有的人有這樣的機緣,但是不珍惜,不重視,這也是錯誤的。
其實依止寂靜處是對的。我們的歷代祖師都是依止寂靜處而最終成就的。不依止寂靜處怎麼成就呢?修行是要在生活和工作中,但是,如果沒有一定的智慧和修行很難把握自心。我們剛開始的時候盡量依止寂靜處,依止善友,盡量遠離散亂的環境、場所和惡友,這點很重要。
朗措瑪寺是個實修的道場,可以說是名副其實的寂靜處。這裡只有正法,只有實修,沒有別的。這裡的人,和其它道場的人不同,他們都受過教育,都有一定的修行。所以我可以很負責地告訴大家,他們都是善友。若是有這個機緣和福報,希望大家都能到這裡來修行。你到這裡來,只會有收獲,不會有損失;只會有進步,不會有退步。
朗措瑪寺現在和以前不一樣了。通過大家的幫助,這裡的條件也好多了,所以我希望並且歡迎大家到這裡來學修,這樣對你們今生的解脫有極大的幫助。也可以說能在這裡認真學修的人,今生絕對能解脫,能即身成就。
在山上修行肯定輕松、容易、方便。但是如果你暫時沒有這個福報與機緣也沒有事,你就努力做。有人說:“我有家,有工作,離不開怎麼辦啊?”沒辦法,你只能先把自己的家變成寂靜處,把家人變為善友,盡量在生活、工作中修行。如果你暫時不能到山上,到寺院修行,也不要著急。做功課也不是很重要,你可以先不學不修,先祛除家裡的這些障礙。把家庭內部的關系處理好,把家人照顧好,感化他們,讓他們高興、感動。不然有很多障礙,修行也難。
我們這些同修當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人,自己表法表得好,在家裡現身說法,讓家人非常感動。家人特別支持,到時候就會提醒:“哎,快要上課了,快要修法了。”家裡人高興,不但不阻礙自己,甚至還幫助自己,提醒自己,讓自己學修。這種人上山也沒問題,家人支持——老公拿錢,兒女拿錢,不但有路費,還能做一些功德。我們也應該這樣,先別執著修行,先把自己的家變成寂靜處,把自己的家人變成善友,這樣不用離開家也能修行了。
學佛修行的條件、助緣具備了,處處都可以成為寂靜處。現在科技發達了,在家裡通過互聯網,隨時都可以親近上師,聽上師開示,和同修們共修。不用設佛堂,設壇城,迎請上師三寶,也不用和同修道友聯系。把電腦打開,裡面應有盡有,上師父親有了,壇城母親有了,同修道友、兄弟姐妹也有了,全家歡聚,開心、快樂啊!應該這樣修行。依止寂靜處,依止善友很重要;遠離散亂,遠離惡友也很重要。
我們應該怎麼辦呢?現在有兩個選擇:第一,如果你有機緣,就到我們這個清淨的道場和大家共修。你到這裡來,上師、壇城、道友都齊全了。這個不用靠科技,直接就可以來。這麼好的機緣也是宿世修來的福報啊!第二,如果沒有這個機緣,是自己修行不夠,不能怨別人,只能怨自己。你沒有福報去接觸上師、壇城和這些金剛兄弟姐妹,應該忏悔自己的業障。因為各種緣還沒有了,債還沒有還,福報修得不夠,法緣不是很殊勝。要在家裡、在單位好好修行,這時修行的助緣少,差不多只能靠自己了。你自己要努力,要用佛法和修行來改變心態,轉變相續。心態一改變,一切都會改變。自己的小家也會變成寂靜處,這樣就可以遠離散亂,依止寂靜處了,家人也變成善友了。現在有的家庭夫妻都信佛了,甚至都修行了,和以前不一樣了,以前是惡友,是造惡業的伴侶,現在都變成善友,做善業的伴侶了。
不管是母子還是夫妻,進入佛門了,尤其是進入密乘了,都是金剛兄弟,相互之間不能再造業、再傷害了,否則罪過就大了。以前是家人,或者是一般的普通的朋友,若互相傷害是犯錯。現在都是金剛兄弟姐妹了,再互相傷害是破密乘戒!以前是錯,現在是惡!密乘十四條根本戒,第三條就是金剛兄弟之間不能有矛盾,否則就是下地獄的因!大家還是沒有認識到,沒有明白,甚至有的人根本不把這些當回事。
有些家庭,夫妻之間或者母子之間叫一聲“師兄”,有人覺得很奇怪。這有什麼奇怪的,都變成佛友了,在密乘裡同修道友是金剛兄弟,因為都依止了同一個上師,依止了同一個壇城,就等於是同一個父母生的孩子,難道不是金剛兄弟嗎?金剛是恆常不變的意思。金剛兄弟之間的關系一直到成佛都不能變,變了就是破戒。不能破壞這種關系,破壞了就不是金剛了。顯宗裡也講佛友、善友,不能變成惡友,若是成了惡友,就破戒了。我們修行是要將生命變成慧命。這就要靠壇城母親和上師父親,他們兩個之間才會培育慧命。
大家要仔細地考慮,自己是不是真心想解脫成佛?很多經典、續部裡講,若是想要將生命轉變成慧命,將輪回轉化為涅槃,將娑婆轉化為淨土,以及最終成就佛果,都必須通過密乘、金剛乘,必須要靠上師父親、壇城母親。這些道理大家一定要明白。
我們不能盲目地學佛修行,首先要明白道理。全家都能學佛修行,這是多大的福報,多好的緣分啊!但是也要如理如法地學佛修行,否則也會犯戒。學佛修行必須遠離散亂,依止寂靜處,不然無法在相續中生起戒、定、慧。因為戒本身是淨,如果你的相續不清淨,怎麼能有淨呢?定本身是正,正是不邪。若是沒有遠離散亂,依止寂靜,怎麼能遠離邪呢?有邪就沒有正,有正就沒有邪,這兩種心態不可能同時存在的,一心是不能二用的。有邪就沒有正,沒有正就無法能夠生起定。慧是覺,覺是不迷。你現在還沒有遠離散亂,還不能真正住於寂靜,還是迷。迷怎麼能生慧呢?覺和迷是相反的、沖突的。在同一個相續裡,有迷就沒有覺,有覺就沒有迷,又有覺又有迷是不可能的。相當於火和水,水火是不能相融的。
如果我們不依止寂靜處,不遠離散亂,相續中就無法生起戒定慧;如果相續中沒有生起戒定慧,就沒有現量自性的三寶;如果沒有現量自性的三寶,怎麼能成就呢?
時時莫出無義詞,恆時言說谛實語。
如果我們真正能夠用佛法來對照自己,就會發現自己到處都在造口業。我們的歷代祖師們經常講這個問題,尤其是華智仁波切有一句話:“嘴是一切惡趣之門”。嘴是一扇門,從這裡出來的都是惡。雖然科技發達了,有各種各樣的鎖,但是卻不能在嘴上安把鎖。如果能安把鎖就好了,平時鎖上,吃飯時再打開,吃完再鎖上。幾十年前就有這樣的願望,但是到現在還沒有實現。作為修行人,口業非常容易犯啊!
身、口、意三業,身業好把握,一般的修行人都不會犯殺盜YIN妄酒這些戒。但是绮語、惡語、離間語都不好把握,意業更不好把握。仔細觀察一下,我們犯錯,很多時候都是嘴巴犯的。很多的不利、傷害,都是嘴巴招來的。所以在這裡說“時時莫出無義詞”。無意義的話盡量不說。
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這也是種說話的標准。但是說好話不是說花言巧語,好話是對自己、對他人都有幫助,都有利益的。“大菩薩,老居士,功德無量,隨喜。”這是花言巧語嘛!什麼是隨喜?隨喜是用心隨之喜歡,是一種心態,不是一句話,不是口頭上說的。你是真隨喜還是假隨喜,有沒有真正隨喜,你自己最清楚。
什麼叫功德無量?無量是能夠盡虛空、遍法界的,是法身,是佛性。明心見性了才是功德無量,之前不是功德無量。沒有無量的功德,哪有功德無量?什麼老居士,大菩薩,連登地的菩薩都談不上!八地、九地、十地,這三地的菩薩都屬於是大菩薩。到八地時煩惱障徹底斷掉了,這是斷障的功德。證的功德是證悟了和佛差不多一樣的境界,弘法利生有像佛那樣的力量,基本上是無作意的,不是刻意的;是無勤的,無勤是不通過勤奮,自自然然的。沒有這些功德,還說是大菩薩。“老居士”肯定是有修有證的,有定有慧的。都是這樣的嗎?如果不是這樣的,還這樣說,就是花言巧語。這些花言巧語不叫好話。
好話是能利益自己,也能利益他人的。對自己對他人都有幫助,這樣的話你可以說,可以到處說,說得越多越好。因為說得越多對彼此的利益越多,幫助越大。如果你沒有這樣的能力,那就少說。這裡講的“無義詞”是指沒有意義的話。這樣的話盡量別說,說多了容易犯錯、犯戒。我們講“惡語”的時候也講過,若是你故意說讓對方不開心,擾亂對方相續的話,讓對方煩惱,就是惡語。現在有的人覺得自己直來直去,很實在,然後就什麼都說。這是造業啊!
實在也要有戒律的基礎。根本沒有戒律,怎麼能談得上是實在呢?世間有世間的戒律,佛法有佛法的戒律,戒律是基礎。如果你破戒、犯錯、造惡了,還說:“我這個人很實在,我這個人直來直去。”不能這樣說。實在是心實在,是心直來直去,不是話實在,話直來直去。你說這些實在話的時候,你的心實在嗎?你說話直來直去的同時,心是直來直去的嗎?心是主宰,心實在就是實在,若是心不是直來直去,話也不是直來直去。實在、直來直去,都是自己認為的。你沒有必要去傷害對方,害人害己。所以這裡講“時時莫出無義詞”。你說這些長短、是非、邪正、善惡,有意義嗎?對自己有幫助,對他人有幫助嗎?對今生有好處,對來世有好處嗎?沒有吧?所以叫做無意義!
不僅是在此論中,在很多地方都有這樣的教言。三世諸佛、具德的上師和善知識都這樣說。因為這是一種覺悟,一種真理。覺悟的人都會這樣說,懂得真理的人都會這樣說,除了你以外。
“恆時言說谛實語”,要說實話。為眾生,為修行,暫時說一些假話也可以,這叫方便語。方便語應該是善意的,不應該有絲毫的惡意。在形相上是惡,實際上是善;相上是惡,性上是善;表面上是惡,心裡是善。在需要的時候,我們可以說一些方便語。
但是有些人的方便語說得有點太誇張了。“我現在說的是方便語啊!”“方便嘛,為了修行,為了大家嘛!”真的是為了大家,為了修行,為了眾生嗎?這裡有個空間。小乘和大乘之間是有差別的,以前我認為講法要圓融,不能完全按照小乘的觀點講,也不能完全按照大乘的觀點講,應該站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介紹佛法。有時候留點空間是對的。但是現在我發現,也不能輕易留這個空間,因為留多了容易讓某些人找借口、鑽空子,容易讓某些人犯戒、犯錯,借口為眾生,然後去造業。
若見上師堪布時,當發恭敬侍奉心。
侍奉三寶是消業,也是積福。這裡講的恭敬侍奉,首先應該有恭敬心,然後再去侍奉。恭敬什麼呢?是恭敬上師、善知識具有的這些功德,而不是恭敬這個人。你為什麼要恭敬他呢?因為他有很多無漏的,值得學修的功德。好比你之所以愛惜這個東西,是因為它有價值。
但是現在有些人不是這樣的,不看功德只看形象,看身份,看面子。有身份,有面子的人就恭敬;沒身份,沒面子的人就不恭敬了。如果街上的一個乞丐有好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功德,戒律清淨,有圓滿的慈悲與智慧,我們也不會去恭敬。因為他是乞丐啊,是街上要飯的,給他磕頭多丟臉啊!
現在的人只看人的形象,不看人內心的功德。若是你們想恭敬人,就要看功德。不看功德的恭敬,我是不接受的。為什麼要看功德呢?因為這本身是一種信心。所謂的清淨信心,是一種歡喜。你真的喜歡這些無漏的功德,清淨的戒律,無偽的慈悲心,廣大的智慧,自然就會學這些。學了自然就會得到這些,這才是一切功德的來源,一切成就的根本。
“若見上師堪布時”,在有些地方,上師和堪布的含義不完全一樣,這裡是分開說的。若見到了上師或堪布的時候,應當有恭敬心,應該對他們的功德生起歡喜、欲樂之心。“欲”是想得到,是希望自己也能變成那樣,希望自己也有這些功德。恭敬心應該具有三種信心:清淨信心、欲樂信心、勝解信心。清淨信心,喜歡上師或堪布所具有的這些功德;欲樂信心,自己想得到,希望自己也能得到這些功德;勝解信心,對自己特別有信心,相信自己一定能變成他們那樣,一定能得到他們的那些功德。
有恭敬心、有信心就有加持。若是你能盡心侍奉上師、堪布,就能得到加持。侍奉本身是一種消業,也是一種積福。因為你是在奉獻,在付出,在做功德,在種善根,這都是給自己做的。
“當發恭敬侍奉心”。為什麼對上師、堪布要恭敬侍奉呢?因為所依是清淨的,對境是清淨的。靠清淨的所依,清淨的對境而做的這些善根、功德、福德也會是完全清淨的。所依上有這樣的區別,所以恭敬侍奉上師、堪布也是一個消業積福的機會。出家人穿的法衣,是當時佛祖釋迦牟尼佛設計的,也是他老人家親自裁縫的。為什麼是一塊一塊的呢?這是有代表性的,代表著三寶是人天的福田。大家想種福田就在那裡種。
不是誰都能成為上師三寶的。在真正的上師三寶的境界裡,黃金和牛糞沒有區別。對上師三寶來說,你做再大的供養,再大的侍奉,對他來說也不算什麼。這都是給自己種福田,做功德,積福德。我們是深信因果的,這不是什麼迷信,這些功德、福德不可能浪費,將來會在自己的相續中成熟,到時功德、福德還是自己的。但是現在的人邪知邪見重,沒有多少正知正見,不會給自己積福。
若見具有法眼者,或遇初業眾生時,
則當生起本師想。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