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真堪布:《菩薩寶鬘論》講記(十三)


 2011/7/12    熱度:1363    下載DOC文檔    

《菩薩寶鬘論》講記(十三)

達真堪布

  為修持成佛要發殊勝菩提心!  
  為度化一切父母眾生要發誓修持成佛!  
  為早日圓成佛道要精進認真聞思修行!
  
  今天,接著給大家講《菩薩寶鬘論》。
  
  
不作面谀不喜新,恆時沉著穩重行。
  
  我們想要慈悲眾生,利益眾生,就要和他們搞好關系。但是互相之間也要保持距離,保持清淨。無論在何處,在單位還是在道場,一般的情況下不要當面恭維,不要走得太近,也不要相處得太密切,要保持穩重。就像上師如意寶講的一樣:“不擾亂他人的心,也不動搖自己的決心。”否則,容易產生矛盾和沖突。因為每個人的想法不同。前幾天我們學習《三十忠告論》,龍欽巴大士也說過,修行人互相之間要團結,但也要保持距離。
  
  尤其是我們皈依同一個上師,在同一個道場或壇城共修,都是金剛兄弟姐妹。彼此應該平等對待,不能有分別,不能成為惡友。可有的人不是這樣的,而是剛開始很親熱,走得很近,但沒過多久就變了。所以作為修行人,任何時候都要保持適度,做到不遠不近。我們互相之間都是善友、道友,不能有其它的關系,不能互相利用,更不能互相傷害。
  
  金剛是堅固不壞、不動搖、清淨的意思。金剛道友之間的關系不能有變化,也不能有破壞,否則就不是金剛道友了,就不適合到道場共修了。我們要團結,要互相幫助,但一般的情況下要保持距離。
  
  不管是在寺院,還是在佛學院,有些人有這樣的習性:剛開始關系特別好,吃、穿、住都在一起,不分彼此,相處很融洽。但沒過幾天、幾個月、幾年,就出問題了,互相說一些是非或互相傷害,有些人太容易這樣了。還有一種人,和什麼人都合不來,這也是錯誤,也不好。
  
  即使大家關系很和睦,相處得很好,也要保持適度,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才能長久。我們有一句俗語:“一天的人應該是一生的人。”有的人還行,沒有太多的事,但是有的人就差一些,今天高興,明天不高興;今天很熱情,明天又很冷漠。不能這樣,要處處保持穩重,不動搖自己的決心,也不擾亂他人的心。
  
  
斷除欺凌其他眾,虔誠恭敬而安住。
  
  “斷除欺凌其他眾”,無論在哪裡,當自己有一點點功勞或者成就的時候,不能去欺負和凌辱他人。“虔誠恭敬而安住”,互相尊重,虔誠恭敬,這是禮貌!不只是修行人,做人也應該這樣。
  
  我們現在修行了,修的是大乘佛法,尤其是修大圓滿法,更應該這樣做。大乘佛法裡講,一切眾生都是我們宿世的父母,你恭敬他們,對他們有禮貌是應該的。自己是不是大乘行者,就看有沒有把一切眾生都看成是父母。若是你真有這樣的正見或智慧,就會有發自內心的恭敬和禮貌。若是你真能將一切眾生觀為男女本尊,自然就有恭敬和禮貌了。一切人,一切物,一切事都是清淨圓滿的,這才叫大圓滿。若是能發自內心地恭敬他人,禮貌地與他人相處,這個力量不可思議。因為只有誠心,才能感化人心。我們學佛就是要提高境界,提高認識。
  
  雖然現在到處都在提倡要恭敬他人,要對人有禮貌。但是如果沒有一定的認知、智慧和信念很難做到。即使做到了,也是表面上的、假的。很多時候,很多機構為了禮儀還要去培訓員工。但是培訓出來、裝出來的恭敬和禮貌沒有多大的力量,感動不了他人,也感化不了人心。若想真的做到人人恭敬他人,對他人有禮貌,就要學習佛法,學修大乘佛法。
  
  現在很多人都會說:“要考慮對方,考慮他人,要換位思考,任何時候都要奉獻、付出。”處處都有這樣的教育和培訓,都想用這種方式達到目的。說實話,這都是徒勞無益的,不可能做到。要想真正做到這些,首先要破除我執,證悟無我,知道“我”不是真有、實有的,而是如幻如夢的。在這樣的前提下,才能做到無私地奉獻與付出,才能有發自內心的恭敬與禮貌。
  
  對現在的社會來說,大乘佛法的教育和理念非常重要。有的人說佛法是迷信,然後用其他的方式去教育、培訓人們。其實越這樣做,人越虛偽,越達不到目的。不管是學校還是企業,應該有佛法的教育和培訓,這樣人就不一樣了。
  
  這次我們舉辦了首屆“點亮心燈”夏令營活動,第一天開幕的時候,我接觸過孩子們,他們當時也表達了自己的想法。今天早上,他們去我那裡,輪流講述了自己內心的感受。盡管沒有幾天的時間,孩子們對佛法的了解還不是很深,對佛理只有一點點的認知,但是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就說明了人是可以教育的。
  
  有佛法這種理念和教育,人自然就會轉變,家庭自然就會和睦,社會自然就會和諧,世界自然就會和平,我們現在和未來所面臨的災難自然就會消失。所以世界需要佛法,社會需要佛法,人類需要佛法,人人需要佛法。佛講的每句話,句句都是真理。若是你去接觸,去研究,去了解,誰都無法駁斥。現在很多人都是以盲引盲,糊裡糊塗,不去了解佛法,接觸佛法,對佛法也沒有認識,就說佛法是迷信。不能這樣。
  
  
為他傳授教言時,當具利他大悲心。
  
  這點很重要啊!如果沒有利他心、大悲心,很難度化眾生。不是你懂得了一些理論就可以講經說法、利益眾生的。我們在喇榮考堪布,最基本的條件有三個:第一個有學識,精通五明;第二個有清淨的戒律;第三個有攝受弟子的能力。
  
  你僅僅有清淨的戒律和學識也不行,還要有攝受弟子的能力。什麼是攝受弟子的能力?就是慈悲心和菩提心,這樣才能感化人心。這個世界上有學識的人有很多,可懂得再多也沒有用,度化不了眾生。
  
  度化眾生要有幾個最基本的條件。其一,精通佛理。如果不精通佛理,不精通顯密,不精通九乘次第,怎麼教導別人,引導別人呢?小乘、大乘,顯宗、密宗都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一定要分清楚,不同的根器應該有不同的教導。佛祖當時給眾生講的就是相應法,若是法和相續不相應,就無法利益眾生。其二,要有慈悲心和菩提心。如果沒有這兩種心,度化不了眾生。“當具利他大悲心”,大慈悲心就是平等、無偽的慈悲心,菩提心就是願、行菩提心。
  
  所以大家不要著急去度化眾生,你好好地學,好好地修,機緣成熟了,不想度化眾生都不行,躲都躲不開。這種機緣和福報是可遇不可求的。我現在想靜修一段時間,想休息一段時間都不行,機緣一個接著一個。即使回到山上了,回到這樣一個偏僻的山谷裡也躲不開,整天忙得不得了,哪怕靜下心來修行或者休息一個小時都困難。所以我想,既然有這樣的機緣,就盡量了緣,把所有的緣都了了。若是緣沒有了,或許能輕松一段時間。不患得患失,一切隨緣而做,這樣就不會有太大的壓力,也不會有太多的煩惱。雖然身體累,但是心不累,也就沒什麼壓力和煩惱。
  
  如果現在還沒有度化眾生的機緣,或者沒有到山上、到道場修行的機緣,也是自己的修行不夠,福報不夠,所以要好好修行,盡量增加自己的福報,了緣還債。到時候這些惡緣、逆緣自然就會離開,助緣自然就會降臨在自己的身上。
  
  我非常希望你們都能利益眾生、幫助眾生。但這也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做到的。我們無論何時都要發清淨的心,發清淨的願。這是力量啊!發心到位了,願力到位了,自然就能利益眾生、幫助眾生了。
  
  以前我的一些同學,有學識,有智慧,學東西快,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都很強。辯經滔滔不絕、出口成章,非常了不起。有的同學卻不是這樣,學習很吃力,辯經時的表現也不是很突出,很多時候都是失敗者。但是最後的結果卻相反。盡管前者有能力,但是卻沒有太好的機緣和弘法利生的事業。而後者非常了不起,弘法的助緣非常殊勝,利生的事業更興盛、更廣大。到社會上,到眾生身邊,受到了很多人的崇拜與信任,大家都願意追隨他,依止他。正如一句話所言:“世間人的千言萬語,不如成就者的一句話。”發清淨的心,發清淨的願,這個力量真的不可思議!
  
  學佛修行,年紀大不是問題,沒有學問也不是問題,主要是看你有沒有清淨的發心和願力。若是有,不分男女老少,都能度化眾生;若是沒有,即使再聰明、再有學問、再有能力,也度化不了眾生。所以,如果大家真這樣著急幫助或利益眾生,就要發清淨心,破除我執,在相續中建立真正利他之心,就是這裡講的“當具利他大悲心”。
  
  
不得誹謗諸正法,何法起信當求彼。
  
  現在有的人就是愛造業,總是說長道短,說這個是正法,那個是邪法。你怎麼知道什麼是邪法,什麼是正法呢?這樣判斷,說是非,容易犯戒、犯捨法罪,這個罪過非常可怕。犯了五無間罪和捨法罪,即使念佛再精進、再如法,也不能往生。現在大家都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那麼就要遠離兩種障礙,具足四種條件。需要遠離的兩種障礙是五無間罪和捨法罪。你們現在聞到佛法了,懂得佛理了,不要再去犯這些錯誤。在內地,犯這些錯誤的人非常多。不知道什麼叫邪法,什麼叫正法,不精通佛理,不精通顯密,就沒有資格說這些。因為你沒有分別、判斷的能力。
  
  顯宗、密宗,小乘、大乘,有共同之處,也有不共同之處。小乘分聲聞和緣覺,大乘分顯宗和密宗,顯宗分中觀和唯識,密宗分內密和外密,外密分事部、行部、瑜伽部。九乘次第都有不同的見解,不同的修行,不同的結果。這些你精通嗎?有些人學得比較雜,在網絡上看這看那,沒有系統地學,也沒有按次第學修,所以根本不了解這些。
  
  其實佛法有了義的,也有不了義的。佛法不是固定的、死板的,而是活的。不同的層次裡有不同的了義和不了義。九乘次第,比如說小乘裡的聲聞乘有它的了義和不了義,緣覺乘也有它的了義和不了義。菩薩乘、波羅蜜乘也有各自的了義和不了義。有部、經部、唯識、中觀,它們都有各自的觀點和見解。如果不知道這些,就不要輕易地評價或者判斷,否則容易犯捨法罪。
  
  按顯宗來說,五無間罪和捨法罪都是定業,根本無法清淨,即使忏悔了也無法清淨。但是我們現在很幸運,遇到了金剛薩垛除障法。在金剛薩垛除障法面前,在咒語之王百字明面前,沒有定業,一切惡業都能消除。
  
  以後,我們不要說這些。在不了解的情況下,不管是人還是法,要不贊不謗,不要去接觸,也不要去修習,這樣就不會造業。這是我們做人的標准,也是修行的標准。我們要將一切觀為清淨圓滿,但也不要到處去學修或者禮拜,這是不矛盾、不沖突的。
  
  
行持十種法行已,不分晝夜而精進。
  
  “十種法行”就是精進。
  
  第一,抄經文,寫心得,再有能力,就做論文;
  
  第二,在有能力、有機緣的情況下,處處供養自己的身口意,做法供養、力供養、財供養;
  
  第三,處處做法布施、力布施、財布施;
  
  第四,如果有機緣,有福報,認真聽聞佛法;
  
  第五,行持佛法,受持戒律;
  
  第六,翻閱經文,翻閱論文;
  
  第七,在有機緣、有能力的情況下講經說法;
  
  第八,讀誦經文,念誦儀軌;
  
  第九,處處思維佛法;
  
  第十,修持佛法。
  
  “不分晝夜而精進”,就是處處做善事,種善根,結善緣,不懈怠、不放逸、不散亂。我們現在一到晚上就困得不得了,懈怠懶惰,不能這樣。即使再微小的善根也不能輕視,不能放過;即使再微小的惡業也不能造作,不能行持。一點一滴地從小處做起,精進修行。
  
  我們有一種說法:“小善根阿克不修,大善根阿克又修不了。到臨終的時候,阿克沒有修法,兩手空空地面對來世,這個時候後悔莫及。”“阿克”是對出家人的一種稱呼。
  
  你們現在也是,小的善根不願意做,大的善根做不了,到臨終的時候就沒有善根,沒有修行了。我們不能這樣,應該“不分晝夜而精進”。吃飯的時候,把上師三寶觀想在喉間,把所有的飲食都供養給他們;走路的時候,把上師三寶觀想在右肩,這樣走路相當於繞佛;安坐的時候,把上師三寶觀想在頭頂,作為所依的對境;睡覺的時候,把上師三寶觀想在心間,作為增長智慧的對境。這樣精進修行,處處不離上師三寶的光明,處處憶念上師三寶的功德,自然就能成就,就能圓滿了。
  
  我們是不是真心想學佛,真心想成就啊?若是真心的,就老實點,不要再虛偽。若是不老實,修行不如法,不但沒有功德,反而有罪過。不如法而修行,佛法、正法也會成為墮落惡趣的因,沒有必要這樣。
  
  我為什麼這樣嚴格地要求大家,是怕大家造業。你到山上,到寺院,到這樣一個清淨的道場學修,不能造業,否則就不要來了。在城市、在家裡造業雖然也有罪過,但不會有這麼大的罪過。既然來了,就要如理如法地做,你實在忍受不了這裡的環境和條件,不能遵守這裡的戒律和規矩,就抓緊時間離開。因果是不虛的,不然將來要感受極大的痛苦啊!
  
  一方面我非常隨喜大家能夠跋山涉水、不顧一切地到這裡來學法修行;另一方面我也希望你們在這裡能夠更加如法、精進地修行。這樣對你們有極大的幫助和利益。大家一定要記住這些。
  
  今天就講到這裡。祝願大家吉祥圓滿,扎西德勒!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