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居士《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第二卷11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黃念祖 第二卷 圓滿成就第九 第九品,名圓滿成就。以上從第四至第八品,皆顯法藏大士因地願行。從本品起則是果德成就。本品內容有三:㈠佛贊法藏因圓果滿。㈡阿難啟問。㈢世尊正答。 佛告阿難:法藏比丘,修菩薩行,積功累德,無量無邊。於一切法,而得自在。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 ㈠世尊總結前文,盛贊法藏比丘,修普賢菩薩之大行。積累無量無邊種種功德。「於一切法而得自在」。世尊自稱「我為法王,於法自在」。今以此語贊因地之法藏,乃贊歎之極也。一切自在,即一切無礙,亦即一切圓成矣。圓滿成就,融通無礙,才曰「自在」。又觀自在菩薩之聖號,寓此深密之玄旨。「自」者,自性也,自心也。觀自在者,了了見性,了了見心也。是即甚深般若。故能照破五蘊,度一切苦厄。亦即「於一切法,而得自在」。是則以自在為因,仍以自在為果。因果同時,不可思議。又《會疏》注曰:「今言於一切法而得自在,成就世自在王佛之果故也。言一切法者,即四十八願之法也。謂莊嚴淨土法,攝取眾生法,莊嚴法身法等也。」意謂法藏四十八願悉皆圓滿,願中所攝一切之法,悉皆圓融無礙,成就世間自在王佛之果覺,故雲一切自在。清彭際清居士,於此經文亦有深解。簡錄於下:「法藏以無量心,發無量願,起無量行,無不一一稱真如法界。眾生無量,國土無量。菩薩隨順眾生,經不可說、不可說那由他劫,入不可說、不可說恆河沙佛土,悉以無量行海而嚴淨之。所以者何?以法界本無量故。如是嚴淨無量佛土,度脫無量眾生,而實無佛土可嚴,亦無眾生可度。所以者何?以法界即非法界故。斯則悲智雙融,理事無礙。故能』於一切法而得自在『。」上之二說正好互參。 「非是語言分別之所能知」,此語真是金剛王寶劍,直下斬盡眾生情見。今此經文,與《妙法蓮華經》中「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直是一句。一味一音,等同無異。此非偶合,實因體同。故下引《法華》,以證經義。《法華經》雲:「諸佛隨宜說法,意趣難解。所以者何?我以無數方便,種種因緣,譬喻言辭,演說諸法。是法非思量分別之所能解。唯有諸佛,乃能知之。所以者何?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捨利弗:雲何名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捨利弗:是為諸佛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上明諸佛唯因一大事因緣,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而出現於世。佛之開示,既是「佛之知見」,故唯有諸佛,乃能如實知之。眾生在情見中,起心動念,皆是妄想分別。故佛雖有種種譬說,但眾生於「佛之知見」如聾如盲不能真實解了。《圓覺經》雲:「未出輪回,而辨圓覺,彼圓覺性,即同流轉。」 此顯思量分別不能解了「圓覺」。南泉雲:「說作如如,早變了也。」(說出個如如,其真實義早已變失了也。)故雲「非語言分別之所能知」。當知此之一件大事,言語道斷,心行處滅。法藏果覺,實非語言之所能宣,亦非眾生生滅心、思量分別之所能及。在凡夫分上,語言不能知,無語亦不能知;分別不能知,無分別亦不能知。法藏究竟法身妙果,唯有如如與如如智。故非凡情所能測。 所發誓願圓滿成就,如實安住,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 「圓滿」者,圓妙具足也。「成就」者,嘉祥《法華論疏》雲:「具足無余,不可破壞,故雲成就。」又《往生論注》曰:「依本法藏菩薩四十八願,今日阿彌陀如來自在神力。願以成力,力以就願。願不徒然,力不虛設。力願相符,畢竟不差,故曰成就。」又《法華經普賢勸發品》雲:「若善男子、善女人,成就四法,於如來滅後,當得是法華經。一者,為諸佛護念。二者,植眾德本。三者,入正定聚。四者,發救一切眾生之心。」上《法華》雲成就四法,當得法華經。今則法藏大士,所發一切誓願,悉皆圓滿成就。故得「如實安住,具足莊嚴、威德廣大、清淨佛土」。 「實」者,真實,亦即實相,真如與法身。「如實安住」即如實而安住於此真實之際。簡言之,即安住於諸法之實相。實相者,正本經之體也。又實相即真如,故「如實」即是「如如」。「如實安住」即《金剛經》之「如如不動」也。又實相即法身,《往生論》曰:「又向說觀察莊嚴佛土功德成就。莊嚴佛功德成就。莊嚴菩薩功德成就。此三種成就願心莊嚴,應知。略說入一法句故。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今經「如實安住」,即是安住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即是入清淨句。此清淨攝二種清淨:一者,器世間清淨。二者,眾生世間清淨。此一法句,攝二種清淨與上說三種莊嚴。故雲:「具足莊嚴」。如《往生論注》雲:「此莊嚴事,縱使毗首羯磨(毗首羯磨乃天帝名。此天善工藝,巧變化,司建築。)工稱妙絕,積思竭想,豈能取圖(描繪也)。性者,本義也。能生既淨,所生焉得不淨。故經言『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威德」者,可敬畏曰威。可尊愛名德。《法華嘉祥疏》曰:「畏則為威,愛則為德。又折伏為威。攝受為德。」「廣大」,《探玄記》雲:「大以包容為義,廣則體極(本體極圓)用周(妙用周遍)。」又「廣大會」亦為阿彌陀佛名號之一,具廣大會聚之德,故有此名。因十方眾生往生極樂,法會盛大,聖眾無量,全因彌陀盛德之所感。今經曰「廣大」,正顯此德。 「清淨佛土」。經中十一品雲,極樂世界,「清淨莊嚴,超踰十方」。又《漢譯》中,阿彌陀佛為無量清淨佛,或無量清淨覺。蓋極樂乃如來真心之所現,自性清淨之所成。故無量清淨。又極樂世界即是密嚴世界與華藏世界之異名。《大乘密嚴經》雲:大日如來「依於難思定,現於眾妙色。色相無有邊,非余所能見,極樂莊嚴國,世尊無量壽。」經明大日如來住於難思之妙定,定中現極樂國土與無量壽佛,故知大日即彌陀,密嚴即極樂也。又雲:「密嚴淨土,超諸佛國。如無為性,不同微塵。」又《密嚴法藏疏》雲:「密嚴土者即是諸佛他受用土。」又雲:「今此密嚴但於清淨如來藏心之所現。」又《往生論》曰:「以一心專念作願生彼……得入蓮華藏世界。」又《金剛頂經》曰:「唯此佛剎,盡以金剛自性清淨所成,密嚴華藏。」皆表極樂即密嚴、華藏。皆清淨如來藏心之所現。金剛自性清淨所成。是以「清淨莊嚴,超踰十方」。故雲「威德廣大清淨佛土」。 ㈡阿難興問。 阿難聞佛所說,白世尊言:法藏菩薩成菩提者,為是過去佛耶?未來佛耶?為今現在他方世界耶? ㈢世尊正答。 世尊告言: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有世界名曰極樂。法藏成佛號阿彌陀。成佛以來,於今十劫。今現在說法。有無量無數菩薩、聲聞之眾,恭敬圍繞。 阿難從事起問,世尊如理正答。理事無礙,妙顯中道(本段前六句,見《宋譯》)。世尊告阿難曰:「彼佛如來,來無所來,去無所去。」此與《金剛經》中「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一味無差。靈峰大師《金剛破空論》解之曰:「以真如無別處所,可從彼來。生死無別處所,可從此去,故以有緣則現,譬如水清月現,月實不來。緣盡則隱,譬如水濁月隱,月實不去故。」此亦正是本經此三句經文之解。蓋如來法身遍一切處,更何能言,法身從何處來,到何處去?一切處皆是自性法身故。唯以過緣而現來去,是故經雲:「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即此義也。以上經句「來無所來」,答所問國界,此屬空間。表十方虛空不離當處。下則答所問之時間曰,「無生無滅,非過現未來」。如《涅槃》雲:「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又《首楞嚴觀音圓通章》雲:「生滅滅已。寂滅現前。」蓋盵入無生,無生則無滅。「非過現未來」,蓋時有過現未者,妄念相續故。前念滅,是過去,下念生,是未來。妄念不生則亦無滅,則時無過去與未來。現在念念不住,故無現在。又既無過去與未來,則何有現在。是以《金剛經》雲:「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又《信心銘》最末一句為「無去來今」。正顯三世古今不離於當念。 上顯法身理體,真實之際。下明方便普度,真實之利。理不礙事,寂而常照,悲心無盡,垂跡度生。故下雲:「但以酬願度生,現在西方。……」等等。「酬」者,報也,答也。「酬願」即俗語之還願,謂實踐其本願。「願」即指因地中之四十八願。今既成佛,則本願中無量光壽等等三種莊嚴,無一不實現也。四十八願一一之願,皆為法身。今則法報化三身成就矣。又一一之願,皆為眾生。是故必然「酬願度生」也。 「現在西方」。「現」者,今也,又示現也。佛身遍一切處,身土不二,故佛土亦遍一切處。雲西方者,方便示現也。如《法華經壽量品》雲:「若有眾生,來至我所。我以佛眼,觀其信等,諸根利鈍。隨所應度,處處自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亦復現言,當入涅槃。又以種種方便說微妙法,能令眾生發歡喜心。」今雲「現在西方」,即「隨所應度…方便說微妙法」也。因此正是「指方立相,即事而真」之殊勝方便。善導大師剖示其義,謂娑婆眾生,妄心瀑動。指方立相,尚未能專注,況無方無相耶?又《上都儀》雲:「歸命三寶,要指方立相,住心取境,以凡夫心,尚不可得,況離相耶?」 「去閻浮提百千俱胝那由他佛剎,有世界名曰極樂」。上句是《宋譯》文。《魏譯》為十萬億剎。《唐譯》為十萬億佛剎。《稱贊淨土佛攝受經》同《宋譯》。《阿彌陀經》同魏唐兩譯。諸譯不同,其故有二:一者,如《法華》所說,隨眾生根器,所說名字不同,年紀大小。是故兩土距離亦可不同。實者極樂娑婆皆遍一切處,互融互攝,本無距離之可言。二者,「億」、「俱胝」、「那由他」之數,所表大小不一。億有四說:㈠十萬,㈡百萬,㈢千萬,㈣萬萬。俱胝其譯為億,故亦可為十萬、百萬、千萬,乃至萬萬。但前三者,則為常用者。那由他,可為十萬,或千萬。亦有解為萬萬者。其義不一,是故難校。今於十萬億取億數之最大者,則為十萬萬萬。百千俱胝那由他,取俱胝與那由他之最小者,則為千萬萬萬。較十萬億大一百倍,故不必局限於數量。諸經互參,則可知所示現之極樂世界,距此土至少在十萬萬億個三千大千世界之外(三千大千世界為一佛之國土)。凡夫聞之,常感極樂甚遠,懼不能去,此實由於迷自心量故。據《楞嚴》,則十方虛空生我心中,如片雲點太清裡。何遠之有。故《觀經》曰:「阿彌陀佛,去此不遠。」實因本在眾生各各自心之內也。又《彌陀疏鈔》曰:「分明在目前,亦何嘗遠。」蓮池大師之說,透徹心源。 「有世界名曰極樂」。「世」指時間,過去、現在與未來,所謂三世也。「界」者疆界,指空間,即四維上下,所謂十方也。合時與空,故稱世界。「極樂」梵語須摩提,譯有多名,亦雲安樂、安養、清泰等。《彌陀要解》謂「極樂」乃「永離眾苦,第一安隱之謂」。《彌陀疏鈔》曰:「顯至極之樂,非人天一切諸樂之比。」故名極樂。 諸佛國土,隨機所感,有四種土。《彌陀疏鈔》曰:「四土者,一曰常寂光土。經雲:『毗盧遮那遍一切處,其佛住處,名常寂光。』是極果人所居。二曰,實報莊嚴土。行真實法,感殊勝報。七寶莊嚴,具淨妙五塵故。亦雲無障礙土。以色心不二,毛剎相容故。是法身大士所居。三曰,方便有余土。斷四住惑,屬方便道。無明未盡,名曰有余。是三乘聖人所居。四曰,凡聖同居土。是四聖六凡之所共居。」凡是凡夫,聖指聖人。聖人應跡世間,與凡夫同居一處,故曰凡聖同居土。今娑婆世界亦名凡聖同居,但此土濁重多惡,不淨充滿,荊棘瓦礫,丘陵坑坎。是乃同居穢土。至於極樂同居,池流八德,樹盈七珍;寶蓮佛光,遍滿國土;水鳥樹林,演說妙法;諸上善人,入正定聚,永離眾苦,唯受大乘法樂。是為同居淨土。又極樂同居淨土,圓明無礙,亦通於常寂等上三土。《彌陀疏鈔》雲:「隨其機異,所見亦異。有於同居見寂光土;有於同居見實報土;有於同居見方便土;有於同居但見本土。如《像法決疑經》雲:『今日坐中無央數眾,或見此處山林、地土、砂礫;或見七寶;或見是諸佛行處;或見即是不思議諸佛境界。』皆隨機異見也。」故《彌陀要解》雲:「今雲極樂世界,正指同居淨土。亦即橫具上三淨土也。」又雲:「今約信願行三。彌陀名號不可思議,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極樂,最極清淨也。此則十方佛土所無,極樂同居獨擅,方是極樂淨土宗旨。」以彌陀一乘願海,六字洪名,萬德莊嚴,一句清淨,以此最極清淨、不可思議一句彌陀名號之真因,自然感得不可思議、最極清淨之極樂同居國土。極樂世界之同居淨土,超越十方,故常曰極樂之妙,首在同居也。 「法藏成佛,號阿彌陀」。上明國土,是依報,土為身之所依,故名依報。佛是能依,故名正報。佛有三身:㈠法性身,簡稱法身,居常寂光土。㈡報身,居實報莊嚴土。㈢應化身,常現方便有余及同居等土。又佛之三身,實非一非三,而三而一,如伊三點,不縱不橫,不並不別,不可思議。又化身有二:一者示生化身,即示現八相成道之身,二者應現化身,應眾生機,而現勝應或劣應之身。又可分為:㈠佛界化身。現佛界之身。㈡隨類化身。隨九界之類,而現其身。《彌陀要解》雲:「今雲阿彌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復即報即法也。」謂今經中,正在說法之佛,是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佛。同時即是報身佛與法身佛。此語精妙。《圓中鈔》雲:「隨土感見,三身有異。隨機感見,四土不同。」是故若於同居,但見同居本土者,則說法之佛,只是示生化身佛。若見實報土,則見報身佛。若見常寂光,即見法身。佛之三身,譬如摩尼寶珠。珠體、珠光、珠影,三者不相捨離。法、報、應化三身,亦復如是。同居橫具上三土,亦是此義。表上三土,亦即在同居。故往生極樂同居,功德殊勝,不可思議。 又阿彌陀佛即是毗盧遮那如來。如《彌陀疏鈔》曰:「智覺雲:『總持教中,說三十七佛,皆毗盧遮那一佛所現。謂遮那內心,證自受用,成於五智。自當中央法界清淨智。次從四智,流出四方四如來。其妙觀察智,流出西方極樂世界無量壽如來。』則一佛而雙二土也。」因彌陀即毗盧,故雲:「一佛」。「土」者淨佛國土。「二土」者,華藏與極樂。「雙」者兼也,義為兼領,蓋謂一佛兼領兩淨土也。 又東密(日本密宗)亦謂阿彌陀佛即是大日如來。日興教大師《阿彌陀秘釋》雲:「一者無量壽。法身如來居法界宮,不生不滅。是故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壽佛。二者無量光。法身如來妙觀察智光,遍照無量眾生,無量世界,常恆施利益。故大日如來或名無量光佛。等等」(大日即毗盧。)。 阿彌陀具無量義。一譯無量壽。二譯無量光。三譯甘露王。密教以此三名,依其次第,表法報化三身。又可譯為無量莊嚴、無量清淨等等。又十二光名,亦皆彌陀名號。 又阿彌陀三字,每字亦具無量義。阿字為本不生之義,故是空谛。彌字為吾我之義,故是隨緣之假谛。陀字為如之義,故是中谛。又《阿彌陀秘釋》雲:「阿字,一心平等本初不生義。彌字,一心平等無我大我義。陀字,一心諸法如如寂靜義。又阿字佛部義。示理智不二,法界體相故。彌字,蓮華部義。妙觀察智,生法二空,實相本來不染六塵,如蓮花故。陀字金剛部義。如來妙智,自性堅固,能破一切妄想怨敵故。又阿字,空義。一心法體本自虛妄相空無故。彌字,假有義。一心平等,諸法如幻假有故。陀字,中道義。一心平等,諸法離二邊,無定相可得故。又阿字,有義。一心體相,本有不生,無滅盡故。彌字,空義。一心諸法,自性不可得故。陀字,不空義,一心諸法,本來法身功德,無斷絕故。又阿字,因義。佛界眾生,因一心覺,因一心迷故。彌字,行義。斷人法二我,證生法不空,至佛果故。陀字,果義。示不二一心如如理智,是則佛果故。如是差別法門,即名字相。又如是字相,互無定相。如帝網珠,不可取捨。一心平等,不可得故。」又曰:「是故唱阿彌陀三字,滅無始重罪。念阿彌陀一佛,成無終福智。如帝網一珠,頓現無盡寶珠。彌陀一佛,速滿無邊性德也。」以上《秘釋》之說頓開諸佛秘藏,直顯持名一法,攝蓋一切法功德。專念彌陀,即可迅速圓滿自性本具之無邊妙德。如上妙谛,直示佛之知見。正顯此法,實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又《阿字觀》曰:「自阿字出一切陀羅尼,自一切陀羅尼生一切佛。」佛號中一個阿字功德如是,故佛號之功德不可思議,明矣。 「成佛以來,於今十劫」表四十八願圓滿成就,成等正覺,號阿彌陀佛。從法藏成佛至釋尊說經時,已歷十劫。但應著眼,此雲十劫,正是為酬願度生,示現之事相。此乃一期應機之權說。若究其實,則彌陀實久已成佛,彌陀即大日如來,已見於上所引證之《大乘密嚴經》,茲更引三證: 一、《法華經化城喻品》雲:「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祗劫,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又「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爾時十六王子,皆以童子出家,而為沙彌」,「我今語汝:彼佛弟子十六沙彌,今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十方國土,現在說法。…西方二佛,一名阿彌陀(是第九子)。……第十六我釋迦牟尼佛,於娑婆國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上明彌陀乃十六王子中之第九王子,釋迦是第十六王子。釋迦成佛以來,已無量劫,如《法華壽量品》雲:「爾時佛告大菩薩眾,諸善男子:今當分明宣語汝等。是諸世界,若著微塵,及不著者,盡以為塵,一塵一劫,我成佛以來,復過於此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祗劫。」又「如來見諸眾生,樂於小法。德薄垢重者,為是人說,我少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然我實成佛以來。久遠若斯,但以方便,教化眾生,令入佛道,作如是說。」釋迦於印度成佛,成佛以來,於今二千余年,實為方便之權巧示現。故彌陀於極樂成佛,「於今十劫」亦復如是。實皆久遠成佛。 二、靈芝《彌陀經疏》雲:「《楞嚴勢至章》雲:『我於往昔恆河沙劫,有佛出世,名無量光。十二如來相繼一劫。』准大本(指《無量壽經》)中,即彌陀也。(其意為:根據《無量壽經》,《楞嚴》中之無量光如來即阿彌陀佛)今經(指《阿彌陀經》)大本,皆言十劫。乃是一期赴機之說,不足為疑。」上為靈芝師引《楞嚴》恆沙劫前有佛名無量光,證明彌陀久已成佛。十劫只是權說。 三、《箋注》雲:「依真宗(指密宗)之教意。則西方之阿彌陀,於胎藏界主證菩提之德,於金剛界主大智慧門。妙觀察智之所成也。然則大日如來成道之年劫,不可說,不可思議。彌陀之成道,亦不可說,不可思議。」以彌陀即大日故。 「今現在說法」,言「今現在」則非過去與未來,直指當下。故雲「今現在」,表阿彌陀佛是現在佛。當下此時正為眾生說法。故應發願往生,禮觀聽法,依法修行,速補佛位。又彭際清居士曰:「不唯爾時(釋尊說法時),名為現在。乃至於今,以及後後無盡,同名現在。以佛壽無量也。」故知此非三世遷流之現在。而言後後無量,直是常住,故永稱現在。且無論今後若干久遠時劫,凡有人讀到「今現在說法」,則正指此時此刻,彌陀正在說法。因彼佛說法無間也。 至於說法者是何身。據《彌陀疏鈔》意,說法者,當是應身。然亦兼報。如《觀經》雲:「六十萬億那由他恆沙由旬之身」,則是報身說法。《疏鈔》又雲:「有謂說法是應身報身。有謂三身齊說。各隨機宜。」「三身齊說」則說法者雖是應身報身,實亦兼法身矣。 「有無量無數菩薩、聲聞之眾,恭敬圍繞」,因彼土聖眾無量,復有十方前往禮觀聽法之聖眾,亦皆無量。悉皆圍繞彼佛座下,一心恭敬,聽佛說法。 謝謝來訪!歡迎經常來上品蓮生的空間訪問交流 請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蓮生的空間”,即可進入本空間。 點擊(上品蓮生的空間 )即可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