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怕你不度眾生,就怕你成不了佛。


 2011/7/23    熱度:5727    下載DOC文檔    

作者:賀懷民

(此篇為復羅、陳二位友人書)

約略論儒道釋三家的思想,儒家是極入世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條很明確的入世之路;而道家是講無為的,所有後天人偽之事,都被認為是多事的;佛家則是眾生有感,菩薩有應,難度無緣之人。

中國人骨子裡受儒家文化影響最大,尤其是讀書人,憂患意識很強,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不做事則已,一做就要做拯萬民於水火的大事,社會責任感很強。

這種社會責任感,還是朝外驅馳,是屬於修學的范圍,是屬於有為的范圍,與道無涉,就初修道者而言,甚至是背道而馳。

在武漢和老羅談佛法時,他就認為佛法比起基督教來,在入世方面做得不夠,好像和社會有些脫節,沒辦法和現實生活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是這一點困惑讓他至今仍徘徊於佛陀與上帝之間,不知擇何門而入。也許這是因為小乘根性的我對佛法的描述多多少少讓他產生了誤解,如果因此而斷了他的法身慧命,那真真罪過不小。

昨天老陳來信,談到這樣一段:

人類在追求“加法”生活的覆滅路上越走越遠,貪欲越來越多,真正修行的人應該多拉些眾生“回頭是岸”,告訴他們只有“減法生活”才挽救人類社會,人類需求“復古”!

也是從初發心時就上升到“挽救人類社會”的高度,從發菩提心的高度,這種初發心是可以理解和尊重的,但還是於道無關。

“道”這個東西很微妙,難怪當年把“老子”逼得說出“道可道,非常道”這樣的繞繞話來,張居士說他和人談起飲茶的“回甘”現象時,如果對方臉現茫然,他都恨不得伸手至對方嗓子眼裡那地方撓兩下。道也是這樣,入道之人,互相交流,兩言三語就能撓到癢處,彼此心契神合。那茶的回甘之味,須得自己品出,才能意會。

佛法是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故在未培養到“出世”之心前,寧可不行“入世”之事,否則便與世法無異,整日營慮不休,即是剃了頭,也是一光頭俗漢。是故,初發心學佛者,還是關起門來,一心辦道為好,否則以世法之心行佛法修行,自身官司難了,談何濟世度人?大安法師說過:不怕你不度眾生,就怕你成不了佛。

以凡夫心、凡夫身去度眾濟世,無異不會游泳卻跳下水去救人一樣,結果是很清楚的。

以凡夫求解脫的角度來說,求生西方極樂世界是一種“避世”行為,但這種避世不是消極的,而是積極的。我們在每天的回向文中既發願“願我命終無障礙,阿彌陀佛遠相迎”,也同時發願“不違安養入娑婆”。這意思就是說,我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一是學本事去了,二是穿防護衣去了。有了度眾生的智慧和能力,有了不入六道輪回的能力,再來度眾濟世,才是真正真誠和智慧的。

不要認為這是托詞,以佛法展示給我們的,對於宇宙人生的更為宏大深邃的視角,社會責任感這個目標的確是小了那麼一點點。

台灣學佛網首頁居士文章转载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