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念祖居士:《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第三卷1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解 (國界嚴淨第十一) 菩薩戒弟子郓城夏蓮居會集各譯敬分章次 金剛乘三昧耶戒弟子黃念祖敬解 第三卷 第三卷 從第十一品至第廿九品 上卷表彌陀因地大願之發起。本卷表彌陀究竟果覺圓滿大願之成就。經中備顯極樂依正主伴,清淨莊嚴,微妙奇麗,圓明具德,超逾十方,超情離見,不可思議。於第廿四品,標顯本經綱宗,‘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三輩往生之勝行,復於廿五品更廣明往生之正因。故祈讀者,於如是章句,應深尊重,發起淨信也。 上卷明發願,本卷表願成。故知經中種種超勝獨妙之處,均由於本願之最勝極妙也。且經中再三拈出‘願’字,如第十五品末曰:‘此皆無量壽佛威神力故,本願力故,滿足願故,明了、堅固、究竟願故。’第廿七品曰:‘此皆無量壽佛,本願加威;及曾供養如來,善根相續,無缺減故,善修習故,善攝取故,善成就故。’卷末第廿九《願力宏深品》雲:‘阿彌陀國長久廣大,明好快樂,最為獨勝。本其為菩薩時,求道所願,累德所致。’由是可見,上卷是因,本卷是果。佛國超逾十方,唯因佛願宏深,恩德無極。 第廿九品末復雲:‘無量壽佛恩德布施八方上下,無窮無極,深大無量,不可勝言。’故我侪今日,正宜乘阿彌陀佛所施恩德,發願往生,同入彌陀一乘願海。如第廿三《十方佛贊品》曰:‘至心回向,願生彼國,隨願皆生,得不退轉。’《往生正因品》曰:‘晝夜常念,願欲往生阿彌陀佛清淨佛國。十日十夜,乃至一日一夜,不斷絕者,壽終皆得往生其國。’故知深信切願,持佛名號,乃我等唯一直出生死之寶筏。以佛果覺,作我因心。因果如如,直趨究竟。自覺覺他,唯此普施真實之利。 又經中從第十一《國界嚴淨品》至第卅二《壽樂無極品》,廣說西方極樂世界依正主伴種種清淨莊嚴,事事無礙之相。如是無量無邊、微妙奇麗、不可思議之事相,悉因阿彌陀佛殊勝大願之所成,亦即極樂導師本淨明心之所現。事理無礙,故經中所宣妙相,悉是實際理體。復以事事無礙故,彼國一毛一塵,無不圓明具德。事事無礙乃《華嚴經》所專擅,今經復廣顯事事無礙,故知今經何異《華嚴》,極樂不離華藏。如曰弘法大師《秘藏記》曰:‘華藏世界義。華者,理也。理遍法界,藏諸法於其中。故曰華藏。是華藏世界者,最上妙樂在其中,故曰極樂。當知極樂與華藏。雖名異而非異處。’又《秘藏記鈔六》曰:‘天親《淨土論》(又名《往生論》),極樂世界名華藏世界。是其證也。以蓮華成國土,故雲華藏。受最上妙樂,故曰極樂。是一處異名也。’ 又《住生論》謂極樂三重莊嚴入一法句。‘一法句者,謂清淨句。清淨句者,謂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昙鸾大師注曰:‘此三句展轉相入。依何義名之為法,以清淨故。依何義名為清淨,以真實智慧無為法身故。真實智慧者,實相智慧也。實相無相故,真智無知也。無為法身者,法性身也。法性寂滅故,法身無相也。無相,故能無不相。是故相好莊嚴,即法身也。無知,故能無不知。是故一切種智,即真實智慧也。’昙鸾大師雲:‘相好莊嚴即法身。’是畫龍點睛之筆。《宗鏡錄》曰:‘至理一言,轉凡成聖。’經此一點,大地無寸土。世多謂淨土偏著於事相。然未知極樂世界不可思議。所顯事相即是法身。如善導大師所說,‘指方立相,即事而真’。密宗所主‘當相即道,即事而真’,與此同旨。又如文殊令善財童子采藥,童子持一莖草來,並曰:‘遍觀大地無不是藥者。’若能如是會取,則禅密淨土,即三即一。塵毛剎土,悉顯事理無礙,事事無礙境界。 國界嚴淨第十一 佛語阿難:彼極樂界,無量功德,具足莊嚴。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復無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荊棘沙礫、鐵圍、須彌、土石等山。惟以自然七寶,黃金為地。寬廣平正,不可限極。微妙奇麗,清淨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上段正明極樂世界依報莊嚴。是第一‘國無惡道’,第卅九‘莊嚴無盡’等願之成就。‘無量功德,具足莊嚴’。《往生論》明三種功德莊嚴。一者彼佛國土。二者,阿彌陀佛。三者彼諸菩薩。(每一皆其無量功德莊嚴。)具此三種功德莊嚴,故雲:‘無量功德,具足莊嚴’。論又雲:‘彼佛國土莊嚴功德者,成就不可思議力故。如彼摩尼如意寶性,相似相對法故。’蓋謂極樂世界一一皆應國人機宜而現。如泉池德水,‘一一隨眾生意’,猶如摩尼寶又名如意寶,能隨人意而現種種。論中‘如彼摩尼如意寶性’者,《論注》曰:‘借彼摩尼如意寶性,示安樂國土,不可思議性也。諸佛入涅槃時,以方便力,留碎身捨利,以福眾生。眾生福盡,此捨利變為摩尼如意寶珠。此珠多在大海中。大龍王以為首飾。若轉輪聖王出世,以慈悲方便,能得此珠。於閻浮提作大饒益。若須衣服、飲食、燈明、樂具,隨意所欲,種種物時,王使潔齋,置珠於長竿頭。發願言:“若我實是轉輪王者,願寶珠雨如此之物。若遍一裡,若十裡,若百裡,隨我心願。”爾時即便於虛空中,雨種種物。皆稱所須,滿足天下一切人願,以此寶性力故。彼安樂國土亦如是。以安樂性種種成就故。’又‘相似相對’者。《論注》曰:‘彼寶但能與眾生衣食等願,不能與眾生無上道願。又彼寶但能與眾生一身願,不能與眾生無量身願。有如是等無量差別,故言相似。’蓋謂極樂國土成就不可思議力,超逾一切,無能比者。今借摩尼為喻,此寶實亦遠遠不如,故雲‘相似’。且只是勉強以為對比,故雲‘相對’。對者,對比也。 又‘無量功德,具足莊嚴’者,昙鸾大師《論注》曰:‘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是法不顛倒,不虛偽,名為真實功德。’昙鸾大師和盤托出如來秘藏。蓋謂菩薩依於法性之實際,入於清淨智慧(即經中之‘住真實慧’也)。故遠離虛偽顛倒,是為真實功德。真實功德即‘無量功德’。極樂世界乃如是真實功德之所莊嚴。故曰‘具足莊嚴’。故成就不可思議之力。《論注》又曰:‘不可思議力者,總指彼佛國土十七種(請參閱彼論)莊嚴功德力,不可得思議也......。此中佛土不可思議,有二種力:一者,業力。謂法藏菩薩出世善根大願業力所成。二者,正覺阿彌陀法王,善住持力所攝。(乃由彌陀無上最善住持國土之功德威力所攝成。)’又十七種功德成就中,第一為莊嚴清淨功德成就。《論注》曰:‘此清淨是總相。佛本所以起此莊嚴清淨功德者,見三界,是虛偽相,是輪轉相,是無窮(指生死)相。如尺蠖(屈伸蟲)循環,如蠶繭自縛。哀哉眾生,顛倒不淨。欲置眾生於不虛偽處,於不輪轉處,於不無窮處,得畢竟安樂大清淨處,是故起此清淨莊嚴功德也。’今經曰:‘永無眾苦諸難、惡趣、魔惱之名’,亦正因此功德成就也。 ‘眾苦’者,苦以逼惱為義。苦事眾多。諸經論中為三苦、八苦等。三苦者,(一)苦苦。此身已是苦果。更加眾苦逼迫身心,苦上加苦,故曰苦苦。(二)壞苦。此土無真樂,雖有少分之樂,樂不久住。當樂壞時,不勝憂惱,故曰壞苦。(三)行苦。非苦非樂,因念念遷流,故名為行。終歸變滅,故曰行苦。上之三苦,極樂永離。如《疏鈔》曰:‘彼國離欲清淨,則無苦苦。依正常然,則無壞苦。超過三界,則無行苦。’ 又八苦者,乃人間之苦,即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與五陰熾盛八苦。(一)生居胎獄,是生苦。(二)老厭龍鐘,是老苦。(三)病受苦痛,是病苦。(四)死悲分散(自身四大,與今世眷屬悉皆分散),是死苦。(五)愛則欲合偏離。常所親愛之人,乖違離散,不得共處,是名愛別離苦。(六)怨則欲逃偏遇。常所怨仇憎惡之人,欲求遠離,反而集聚,是名怨憎會苦。(七)求則欲得偏失,世間一切事物,心所愛樂者,求之而不能得,是名求不得苦。(八)五陰熾盛苦。《圓中鈔》曰:‘五陰者,色受想行識也。陰即覆蓋之義。謂能蓋覆真性,不令顯發也。盛即盛大之義。謂前生老病死等,眾苦聚集。故曰五陰熾盛苦。’此土八苦交煎,彼土永離諸苦。《疏鈔》曰:‘彼國蓮華化生,則無生苦。寒暑不遷,則無老苦。身離分段(指分段生死),則無病苦。壽命無量,則無死苦。無父母妻子,則無愛別離苦。諸上善人,同會一處。則無怨憎會苦。所欲自至,則無求不得苦。觀照空寂,則無五陰盛苦。’ ‘諸難’,指八難,謂見佛聞法有障難。又名八無暇,謂無有閒暇以修道業也。八難者,《圓中鈔》曰:‘一、地獄難。地獄之中,長夜冥冥,受苦無間,障於見佛聞法,是故名難。二、畜生難。畜生道中,受苦無窮,障於見佛聞法,是故名難。三、餓鬼難。餓鬼道中,受苦無量,障於見佛聞法。是故名難。四、長壽天難。謂此天以五百劫為壽。即色界第四禅中,無想天也。言無想者,以其心識不行,如冰魚蟄蟲。外道修行,多生其處。障於見佛聞法,是故名難。五、北郁單越難。梵語郁單越,華言勝處。謂此處感報,勝東西南三洲也。其人壽一千歲。命無中夭。為著樂故,不受教化。是以聖人不出其中。不得見佛聞法,故名為難。六、盲聾喑啞難。謂此等人,雖生中國,而業障深重,盲聾喑啞,諸根不具。值佛出世,而不能見佛。雖說大法,亦不能聞。故名為難。七、世智辯聰難。謂世間之人,邪智聰利者,惟務耽習外道經書,不信出世正法,故名為難。八、生在佛前佛後難。謂佛出現於世,為大導師。令諸眾生,離生死苦,得涅槃樂。人有緣者,乃得值遇。其生在佛前佛後者,由業重緣薄。既不見佛,亦不聞法,故名生在佛前佛後難。’又‘此之八處。雖感報苦樂有異,而皆不得見佛,不聞正法,故總稱為難。’極樂世界,則‘永無諸難’,如《圓中鈔》曰:‘無三毒之因,不造惡逆之業,故無三途之苦果,無三道之障難也(地獄、畜、鬼三惡道之難)。聞法入定,不墮無想,故無長壽天難也。雖受極樂,常受教化,故無北俱盧洲(即郁單越)難也。六根清淨,明利黠慧,故無盲聾喑啞難也。眾生生者,皆正定聚。故無世智辯聰難也。阿彌陀佛,今現在說法。經無量劫,觀音即補其處,號普光功德山王佛,故無佛前佛後難也。’ ‘惡趣’。趣者,謂眾生趣往之處。有因必有果。從因向果,是名趣。《俱捨論八》曰:‘趣謂所往。’又《法華文句記》曰:‘從一至一,故名趣。’‘惡趣’即‘惡道’。即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也。《阿彌陀經》曰:‘彼佛國土,無三惡道。捨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此正第一大願,‘國無惡道’之成就。 ‘魔惱’。魔者,梵語魔羅之略。譯為能奪命、障礙、擾亂、破壞等。《義林章六》雲:‘梵雲魔羅,此雲擾亂、障礙、破壞。擾亂身心,障礙善法,破壞勝事,故名魔羅。此略雲魔。’又《慧琳音義十二》雲:‘魔羅,唐雲力也。即他化自在天中,魔王波旬之異名也。此類鬼神有大神力。能與修出世法者,為留難事。名為魔羅。’又《智度論》中稱四魔:一者煩惱魔。貪等煩惱,能惱害身心。故名魔。二者陰魔。色等五陰,能生種種之苦惱,故名魔。三者,死魔。死能斷人之命根,故名魔。四者,他化自在天子魔。其魔王能害人之善事,故名魔。此中第四,為魔之本法。他三魔因相類,乃從而稱魔也。今雲‘魔惱’者,以魔能惱害身心故。又煩惱即魔故。 極樂世界永無魔惱者,因舉體是一清淨句也。乃‘住真實慧’之所莊嚴,‘真實之際’之所開示,故能惠‘真實之利’。於真實中,一法清淨,尚無魔惱之名,何況有實。如《法華經》雲:‘佛言:若有女人聞是經典,如說修行,於此命終,即往安樂世界,阿彌陀佛、大菩薩眾,圍繞住處。生蓮華中,寶座之上。不復為貪欲所惱;亦復不為嗔恚愚癡所惱;亦復不為驕慢嫉妒諸垢所惱。得菩薩神通無生法忍。’是明極樂無有諸惱也。至於魔事,穢土眾生,以念佛故,尚得免除,何況生彼淨土。《十往生經》雲:‘佛言:若有眾生,念阿彌陀佛,願往生者,彼佛即遣二十五菩薩,擁護行者。若行若坐,若住若臥。若晝若夜一切時,一切處,不令惡鬼惡神,得其便也。’又此土修行,若生魔障,則以念佛治之。(見《止觀九之二》)又《淨土修證儀》雲:‘十乘之理觀,能發九境之魔事。以五蘊生死迷暗之法為境故。淨土之事觀,以彌陀果人清淨之功德為境故,永絕魔事。心無邪念時,則聖境現前,光明發顯。’彌陀果德,無量清淨。是故彼國,永絕魔事。 ‘亦無四時、寒暑、雨冥之異’。‘四時’者,春夏秋冬。‘寒暑’者,大冷大熱。‘雨冥’者,陰雨。彼國十七種功德莊嚴成就中,此顯第三種莊嚴性功德成就。《論注》曰:‘性是本義。言此淨土,隨順法性,不乖法本。又言,性是必然義,不改義。如海性一味。眾流入者,必為一味。海味不隨彼改也。’今於天,則無四時等異。於地,則無江海山谷之相。唯是寬廣平正,黃金色地。於人,如《論注》雲:‘諸往生者,無不淨色,無不淨心,畢竟皆得清淨平等無為法身。’此正顯性地平等,法海一味之密意。是為莊嚴性功德成就。 ‘復無大小江海、丘陵坑坎、荊棘沙礫、鐵圍、須彌、土石等山。惟以自然七寶,黃金為地’。無江海須彌等,續顯性功德成就。‘須彌’者,譯為妙高山。乃一小世界之中心。四寶所成。處大海中,出水三百三十六萬裡。外有九山八海。其外圍名曰‘鐵圍山’。須彌山頂中央為帝釋天所居。余卅二天,分住四側。四天王天,居山半腹。南瞻部洲等四大洲,在海之四方。(按太陽繞須彌。過去有人認為須彌山在地球上,顯系誤會,須彌乃較太陽更大之天體。南瞻部洲即地球。至於所謂‘水’者,指流體。‘海’者,指流體會積之處,非世間之實海也)。 ‘自然七寶’者。《會疏》曰:‘娑婆穢國,雜業所感,故以泥土瓦礫為地體。彼土專以無漏淨心所現,故以七寶為其體。是布施持戒所攝取也。性不造作,故雲自然。’文中‘性不造作,故雲自然’,與《論注》解‘性功德成就’曰,‘性是必然義’同旨。蓋性德自然,非可造作。是自然義。修德有功,性德自顯,必然如是,是‘自然’義。‘七寶’者,諸譯及余諸經論稍有差異。本經指‘金、銀、琉璃、水晶、琥珀、美玉、瑪瑙’。(美玉見《唐譯》,水晶見漢吳兩譯)。《阿彌陀經》為‘金、銀、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瑪瑙’。《智度論》曰‘金、銀、毗琉璃、頗黎、車磲、瑪瑙、赤真珠(此珠極貴,非珊瑚也)’。《般若經》七寶中包括琥珀。《魏譯》亦有琥珀。總之極樂眾寶,微妙奇麗,遠超世間。聊借世寶之名,以作比況耳。 ‘黃金為地’見小本經文。今曰:‘自然七寶,黃金為地’,乃表性德自然之黃金等七寶,合成為地也。《魏譯》曰:‘其佛國土,自然七寶,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砗磲、瑪瑙,合成為地。’又《觀經》曰:‘琉璃地上,以黃金繩,雜廁間錯。以七寶界分齊分明。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華。又似星月,懸處虛空。’今極樂國土,地無土石,唯是性德妙寶莊嚴。如《往生論》雲:‘備諸珍寶性,具足妙莊嚴。’‘珍寶性’者,蓋謂自性中之珍寶。是故具足一切微妙莊嚴。此即《往生論》中,莊嚴種種事功德成就也。 ‘寬廣平正,不可限極’。心淨土淨,心平地平,心地平等,則大地平正。《往生論》偈雲:‘究竟如虛空,廣大無邊際。’即此寬廣不可限極之意。《論注》曰:‘如虛空者,言來生者雖眾,猶若無也。言十方眾生往生者。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雖無量無邊,畢竟常如虛空,廣大無際,終無滿時。’是即《往生論》莊嚴量功德成就。莊嚴之‘量’不可限極也。 ‘微妙奇麗,清淨莊嚴’。‘妙’者,勝妙難思也。‘微妙’者,則妙中之妙,難思中之難思也。‘麗’者,美好也,光華也。‘奇’者,異也,不耦也,特也,非常也。‘奇麗’者,特異獨超之美妙與光華也。如極樂之地七寶所成,一一寶中,有五百色光。其光如華,又似呈月,故雲奇麗。‘清淨莊嚴’。清淨者,永離染也,莊嚴者,具萬德也。《論注》曰:‘從菩薩智慧清淨業起,莊嚴佛事。依法性入清淨相。’又曰:‘性者,本義也。能生(性)既淨,所生(國界)焉能不淨。’因安樂國土是清淨本性之所莊嚴成就也。 ‘超逾十方一切世界’。本經《至心精進第五》法藏比丘願作佛時,智慧、光明、國土、名字,皆聞十方。並曰‘我立是願,都勝無數諸佛國者’。由於法藏菩薩因中發超勝無數佛國之願,至作佛時,本其所願,即自得之。如《光明遍照第十二》曰:‘本其前世求道,所願功德大小不同。至作佛時,各自得之。自在所作,不為預計。’是故極樂國土,具足莊嚴,‘超逾十方一切世界’。 阿難聞已,白世尊言:若彼國土無須彌山,其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何而住? ‘忉利天’,譯言三十三天。欲界六天中之第二,在須彌山之頂。中央有一天城,帝釋所居。四方各有八天城,總數為三十三處。故稱卅三天。此忉利天之諸天,與四天王天,皆依須彌山而住。阿難今聞佛說極樂世界無有須彌山,故問上述諸天,依何而住。 佛告阿難:夜摩、兜率乃至色無色界,一切諸天,依何而住?阿難白言:不可思議業力所致。 ‘夜摩’具名須夜摩。欲界天中第三天。四天王天及忉利天依須彌而住。名地居天。夜摩以上住於空中,名空居天。譯為時分、善分。《佛地論》曰:‘夜摩天者,謂此天隨時受樂,故名時分。’‘兜率’,譯作上足、妙足、知足、喜足等。乃欲界第四天。於五欲之樂,生喜足之心,故名喜足。其內院為彌勒大士之淨土。外院為天眾之欲樂處。 ‘色無色界’。‘色’指色界諸天,‘無色’指無色界諸天。皆位居欲界天之上,住於虛空。故世尊反問阿難,若無須彌,天即無有住處者,夜摩以上諸天,住於何所?今娑婆世界夜摩諸天,尚能不依須彌,能住於空。則彼土諸天,何須有須彌也。阿難答曰:因有不可思議業力,致使諸天依空而住。‘業’者《俱捨光記十三》曰‘造作名業’。謂身口意之所作名業。作善名善業。作惡名惡業。善業有生樂果之力用。惡業有生惡果之力用。故名業力。《有部毗奈耶四十六》曰:‘不思議業力,雖遠必相牽。果報成熟時,求避終難免。’ 佛語阿難:不思議業,汝可知耶?汝身果報,不可思議。眾生業報亦不可思議。眾生善根不可思議。諸佛聖力、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其國眾生,功德善力,住行業地,及佛神力,故能爾耳。 ‘果報’者,據《箋注》意。果報指過去所行善惡,感得之結果與回報,故名果報。本為一體。若細區分,則吾人今日所遇之境界,由於過去世中,所造業因之結果,是名‘果’,又對應於造業之緣而報者,名為‘報’。正可生果之物曰因。助其因而促使得果者,名曰緣。譬如米麥之種子,因也。農夫之耕耘與雨露之滋潤等,緣也。今年米麥之成熟,是以去年米麥為種子,故對應於去年之米麥,則是果。對應於去年之農夫與雨露,則為報也。 ‘不可思議’者,超情離見,非眾生思維語言之所能及。‘眾生業報’。‘業報’指業因與果報。由於善惡之業因,則遭受樂苦之果報。《寶積經九十六》曰:‘閻羅常告彼罪人,無有少罪我能加。汝自作罪今日來,業報自招無代者。’又如《普賢行願品》曰:‘菩薩自念,我於過去無始劫中,由貪嗔癡,發身口意,作諸惡業,無量無邊。若此惡業有體相者,盡虛空界不能容受。’作業無邊,報必隨之。如《俱捨論九》曰:‘上至世尊無能遮抑,以業勢力最強盛故。’故雲‘眾生業報,不可思議’。 ‘眾生善根,不可思議’者,如《大集經》曰:‘眾生之行不可思議。眾生境界不可思議。’又臨濟曰:‘你欲識佛祖麼?只你能聽法的便是。’‘每日多般用處,欠少什麼?六道神光,未曾間歇。’可見眾生之日用與境界,均超情離見不可思議也。又《法華經》曰:‘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深顯眾生善根,非思量分別之所能及。 ‘諸佛聖力,諸佛世界,亦不可思議’。言諸佛者,通指十方如來。‘聖力’。力者力用。又據《梵語名義大集》及《宗鏡錄》四十八,有五種力:(一)定力,(二)通力,(三)借識力,(四)大願力,(五)佛法之威德力。此五種力不可思議。故雲聖力不可思議。現約今經,法藏大士住真實慧,於無量劫莊嚴佛土,德如普賢。開化顯示真實之際。欲令一切眾生皆得真實之利。以如是大願大行無量真實功德,故成就聖力與國土皆不可思議。昙鸾師於十七種國土莊嚴功德成就下,一一注曰‘焉(或安)可思議’。如‘光為佛事,焉可思議。’‘此水為佛事,安可思議。’‘此影為佛事,安可思議。’‘此聲為佛事,焉可思議’。最殊勝者,則為諸住生者,‘不斷煩惱,得涅槃分,焉可思議’。又《金剛頂經》曰:‘唯此佛剎,盡以金剛自性清淨所成,密嚴華藏。’(前已明證極樂世界即是密嚴華藏。)如是勝妙國土,皆非微塵所成,本非世間物質,不賴萬有引力而維系,故不需有須彌也。且以國土乃金剛自性清淨之所成,故雲世界不可思議。 ‘其國眾生功德善力’。‘其國’指極樂世界。諸往生者,發菩提心一向專念,種種正行、助行、定善、散善,求生淨土。持萬德圓具之名,入一乘大願之海。如是殊勝功德,無量無邊,故其力用,實難思議。修善所得之力用,稱為‘善力’。《淨影疏》曰:‘依法正修,名為善力。’極樂眾生之功德善力均不可思議。又‘住行業地’者,《會疏》曰:‘行業之地者,是則彌陀如來大願、大行、大業成就之地也。’極樂眾生因有無量功德善力,乃能安住於彌陀如來願行大業成就之地,故雲‘住行業地’。如第二卷第四十七願征引《論注》,謂見彌陀身相,得平等身業,聞名得平等口業,遇光知法得平等意業。是即住於彌陀之行業地也。由於極樂眾生功德善力,安住彌陀行業地之力,及彼佛無上威神之力,是故極樂國土,不賴須彌,自然安住。 阿難白言:業因果報,不可思議。我於此法,實無所惑。但為將來眾生破除疑網,故發斯問。 阿難至此,始陳明發問之動機,蓋鑒於當來眾生,情執深重,於此疑惑,故代啟問。今世此界眾生,往往顛倒,謬執此界之現象與規律,以管測諸佛境界。甚至執一隅之見,以疑佛說。聞佛說極樂無須彌,便疑彼國諸天,依何而住。佛破其惑,故反問之。蓋以此界夜摩等天,亦不依須彌。焉能據忉利以下之事相,以疑極樂。阿難大權示現,為眾生而問。故不雲‘住空’。而答‘不可思議’。於是引出世尊殊勝開示。道出全經要旨。蓋本經通身是一部‘不可思議’也。 上述眾生情見,不但不明佛法,實亦違反現代科學。因我人所處之世界是三維空間,故人腦之思維分別,在妄念不斷之情況下,不能超出此空間之局限性。更焉能依三維空間之規律,以妄測更多維空間之實際?現多維空間之理論已為科學界所承認。佛世界常寂光土之維數應為無量維。 又彼土實超人天,因順余方,始名人天。所雲忉利、四天王天等等,亦皆是順方適俗之談。經雲彼國聖眾,‘有在地受經聽經者’。又‘有在虛空講誦受聽者’。又彼土聖眾,宮殿隨身。故知其國宮殿有居空者,有在地者。故以夜摩(空居)忉利(地居)等天為喻耳。經中《超世希有品》曰:‘但因順余方俗,故有天人之名。’故知天人與天皆是順俗之說。 謝謝來訪!歡迎經常來上品蓮生的空間訪問交流 請在谷歌或百度中搜索“上品蓮生的空間”,即可進入本空間。 點擊(上品蓮生的空間 )即可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