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尋求真理至極善


 2008/12/27    熱度:3338    下載DOC文檔    

我們自久遠劫來,流放異鄉,忘了懷裡揣著的無價摩尼寶珠,反而循聲逐色,在生死激流中翻卷。

廣博無私,以平等大悲普及眾生,這種關懷就是「仁」愛;隨著應該的,本分的做去稱為「義」;從此地實行到彼處,即是在「道」上邁進;不靠外緣反求諸己,充實品行稱之為「德」。仁義理智等都源於心。心地上得蒙真理及法水的灌溉,自然產生一種色澤。真正修道的人,遍身體膚滲透著一層光彩。當然,這也有或多或少的成分,但這光輝泛澈在他顏容上,充盈於臂膊,洋溢於四肢。故曰「四體不言而喻」。至於美、大、聖、神者,都是首先從做人最基本的仁義道德做起。修心養性,敦品立德,心靈打了一個穩定的基礎,然後逐步進化到神妙不可測度的境界。

孔子也說過:「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孔子達到登峰造極的精神生活,也即是回復到一切眾生具有天真純樸的自性上,返本還源。聖賢見素抱樸,少私寡欲,回到敦厚莊重,未經雕琢的本質,也即是回到「道」上。他與宇宙運行,與萬物為一,歸根復命,縱使從心所欲,也絲毫不違反天道,犯越自然的規矩。故我們若要學佛,倒不如先老老實實地學會了做人的規矩。你若不再損人利己,做傷天害理的顛倒事,人道圓滿了,佛道也自然會成就。

詩人陶淵明在〈歸去來兮〉中感歎:「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怅而獨悲!悟以往之不谏,知來者之可追。識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雖然是一首田園詩,但對於學佛的人卻另有一層深邃的意味。所謂「田園將蕪」,象征我們的心地荒蕪一片,無明的野草叢生,堵塞了自性光明。為什麼我們還不回到本來家鄉?因為我們自久遠劫來,流放異鄉,忘了懷裡揣著的無價摩尼寶珠,反而循聲逐色,在生死激流中翻卷。我們應該回來西方極樂世界,然後倒駕慈航,來接濟娑婆世界的疾苦眾生。心神已被身軀所支配,被無明當了家,自己不能任運作主,故詩曰「心為形役」,怎不值得我們黯然神傷,悲恸哀歎?

不過,我們「若悟以往之不谏」——也即是孔子所說的「今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仍不算太晚。只要知道有「來者之可追」,向光明的大路勇往直前便是。我們既覺察從前的迷途尚未太遠,便應該醒悟「今是而昨非」——也就是說我們明白從前虛度光陰是不對,現在學習佛法是對的,便應該改過自新,重新做人。以往種種,好比昨日死;以後種種,好比今日生。

不求大道出迷途,縱負賢才豈丈夫;
百歲光陰石火爍,一生身世水泡浮。
妻財撇下非君有,罪業偕形難自欺;
試問堆金等山岳,無常買得不來無?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