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有好報之二:熱心市民要助“義丐”開店


 2009/1/3    熱度:3377    下載DOC文檔    

按此在新窗口浏覽圖片

  忠誠開啥店好

  市民來出主意

  小忠誠提到,自己有一個“開店鋪做生意”的願望。報紙出街後,本報接到多個熱線電話,市民表示願意幫助小忠誠實現這一願望。還有重慶市民打電話表示願意給小忠誠捐款。

  一位重慶讀者打來電話,表示自己願意通過本報給小忠誠捐款,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先生表示,小忠誠幫了別人,我們就應該幫助他。對於小忠誠來說,能夠做出這樣的舉動著實不易。他自己願意做一點事情,給忠誠捐點款。至於具體數額,大約是幾千元。

  來自增城的讀者孫伯表示,自己正准備開一個小百貨鋪,希望忠誠能夠來幫忙,他可以解決忠誠的吃喝費用。“我就是希望忠誠不要再在街上乞討,讓他過上正常人的生活。”孫伯說。

  讀者李先生從事機械修鞋行業的工作。他表示,修鞋無需長久站立,適合忠誠。他自己願意免費培訓忠誠,教給他基本的修鞋技術,培訓期間可免費提供吃住。李先生說,如果順利的話,一個月左右就能學會。

  他還建議忠誠投入1000元~2000元,找一個月租在300元~500元的小店面。他說自己的一個朋友做低檔鞋的修理,每年收入也在萬元左右。

  不離

  不棄

  編輯手記

  “這裡還是好人多”,這是義丐龔忠誠在廣州乞討一段時間後得出的結論。面對新的一年,這個結論無疑讓人覺得溫暖。

  雖然金融危機必然是新的一年裡拂之不去的話題,我們還是要有勇氣。看看做出義薄雲天之舉的小忠誠,你還有什麼好害怕的呢?

  文/本報記者徐靜、何道岚

  本報關於仗義乞丐龔忠誠的報道昨日出街後感動羊城。昨天記者來到他們幾平方米的住處,父親龔海田正在整理剛撿回來的破電線,不知能賣幾個錢。他伸出右手又本能地縮回。“我的手髒。”他有些不好意思地說。當最後兩只手握在一起時,記者感覺到他的手掌寬大粗糙,是一雙勞動的手。

  兒子說,不知何日能報答父親的恩情;父親說,自己比兒子落後。

  童年往事

  小忠誠腿腳不便常悶在家裡哭

  龔海田回憶,一歲前的龔忠誠已可扶著牆走路。一歲生日這天,龔海田夫婦干完活回來,將兒子在腿上顛,卻發現孩子的腿總是發軟,根本就站不起來。

  經醫生檢查,忠誠患有小兒麻痺症,樂觀估計可以靠拐杖走路。一年多的針灸治療對忠誠毫無效果。隨後兩年,忠誠在開封兩次接受手術,但仍沒收到太好的效果,家裡還欠下一堆債。

  忠誠7歲那年,母親病逝。從此,龔海田既當爹又當媽,裡裡外外都是一個人。因為小兒麻痺症,忠誠無法出去玩,常常在家裡難受得大哭。忠誠5歲時的一個冬日,忠誠又在家裡哭,龔海田一氣之下將小忠誠丟在屋外,外面飄著鵝毛大雪。兒子在屋外哭,父親在屋裡哭。

  忠誠還記得,小時候的一天,媽媽帶著妹妹上街玩耍,只剩下他一個人。等兩人回到家中時,忠誠問了媽媽一句:“為什麼只帶妹妹去玩,卻留下我一個人?”他說,母親當時面露難色。回想至此,忠誠還會埋怨自己的“不懂事”,傷了媽媽的心。

  忠誠11歲才上小學,三年後便辍學。忠誠始終耿耿於懷的是,他不能走路,小朋友們偏老是要來圍觀,很傷他的自尊。忠誠說,他現在已經習慣人們特別的眼光,但見到人多還是有厭煩情緒。

  對於上學,忠誠說,他剛到廣州時,很想重新回到教室,幾年過去後學會接受現實。在家鄉,比他小3歲的妹妹正在上初二。忠誠表示,他會告誡妹妹,認真讀書,將來報答家人。

  乞討生涯

  兒子不忍父親撿破爛太辛苦

  剛來廣州時,龔海田在外撿破爛,忠誠待在家中。父子兩人住在同德圍附近的石棉瓦搭成的棚子中。晴天時熱得要命,一到下雨天,積水就會沒過腳面。雨晴後,父子兩人要合力將水舀出屋外。

  半年後,父子住進了像樣些的出租屋,當時房租100元。他們每個夏天都要回家收割麥子,為了省錢,回家期間就要退掉租房,回來後再租。

  乞討生活的開始並非刻意為之。龔忠誠在家中坐不住,每天都要出去玩,路邊就有好心人給他錢。他覺得這樣可以減輕父親的經濟負擔,就開始了乞討生活。直到5個月後,龔海田才稍稍習慣兒子每天出去乞討。“讓他待在家裡他也不干。”

  有時天氣下雨,龔海田心疼兒子,不讓他出去,但忠誠還是會堅持,甚至有時生了病都要出去乞討,忠誠的意思是“稍微要點都比看著父親辛苦強”。

  父子倆的伙食費和房租差不多。有時別人搬家留下的米,龔海田都會拿回家做飯吃。他還要每天燒水給兒子沖涼。可以看到的是,龔忠誠的衣服不像有些乞丐髒兮兮的,他的衣服總是很干淨。

  4年前隨父親來到廣州,此後的每年都會回家探親,忠誠坦言,初來乍到時會時常想家,現在已經習慣了這裡的生活。他說,比起小時候在家鄉的日子,“在這裡感覺時間過得快多了”。小小年紀的他覺得在乞討的日子裡,“精神比身體更容易疲倦”。

  忠誠說,家鄉此時能看到下雪,孩子們會堆起雪人,“自己也不太會堆雪人,但愛看”。

  義舉背後

  “平時受到別人的恩惠很多”

  “我比兒子落後。”龔海田說,平時買東西,忠誠都比父親懂得要多,在哪裡買、買什麼東西更時髦都是忠誠說了算。一次,龔海田背著兒子到銀行存款,銀行的自動門自己打開,龔海田當時很驚奇,兒子還譏笑父親不知道自動門。

  他也充分尊重兒子的意願。父親的想法是:自己不可能永遠照顧忠誠,現在多賺點錢節約點,路還是要他自己走。兒子的想法則是趁現在還能動,多攢點錢,減輕父親的負擔,也為自己以後的生活打算。

  每走十來米,就要停在路邊歇息、喘氣一會兒,要是走上數百米,手上就要磨出水泡——在平常人眼中,忠誠過著辛苦的日子,但他卻說:“最辛苦的人是我爸爸。”

  忠誠說,父親每天都睡得很晚。早晨,父親騎著自行車,載著兒子到他想去的地方,再去撿破爛。回到家中,買菜、煮飯、打掃衛生等一切家務,父親都要一手包辦。忠誠有心無力,只能幫忙洗一下衣服。

  忠誠說,來到廣州後,知道還有著“父親節”。他的最大心願就是,有一天自己能給爸爸慶祝節日。至於父親多年來的養育之恩,忠誠說,他自知“難以報答”。

  汶川地震發生時,龔海田正在老家收成熟的麥子。龔忠誠也隨行,但比父親早些回到廣州。

  “我也感到奇怪。”對兒子屢次為災區捐款,龔海田也不是很理解。但他能從孩子平常的行為中看出端倪,比如孩子常常將乞討所得分給當日“收入”欠佳的老年乞丐。

  昨晚6時,寒風凜冽,龔忠誠彎身坐在環市路的公交車站旁,等候著路人的伸手施捨。前日得到廣州市民的踴躍募捐,忠誠說他將“難以忘記”。提及從家鄉來到廣州謀生的種種感受,忠誠稱,最大的感覺就是“這裡的好心人多,我很感激”。

  忠誠表示,自己捐款是背著父親私下作出的決定。“平時有困難時,受到別人的恩惠很多。如今,別人遇到困難,就該輪到自己伸出援手了。”

台灣學佛網首頁佛教新闻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