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獻法師:增長智慧的正行
寶積經第2-2集:增長智慧的正行 主題:寶積經第2-2集 主講人:普獻法師 地點:曉光空佛院 時間:2005年 接著就說怎麼樣才能夠得到大智慧,剛好是相反。 【復次,迦葉!菩薩有四法,得大智慧,何謂為四?常尊重法,恭敬法師。隨所聞法,以清淨心廣為人說,不求一切名聞利養。知從多聞生於智慧,勤求不懈,如救頭然。聞經誦持,樂如說行,不隨言說。迦葉!是為菩薩四法,得大智慧。】 從這部經我們了解學佛的人最重要就是智慧。平時我們有一句:「依戒得定,依定得慧,依慧得解脫。」也就是說信佛學佛的人,以持戒的基礎來修定。 那麼並不是說你持戒就能得定,不是這個意思。是說有了持戒的基礎來修定的話,比較不會出問題。也不是說我們入定就會得智慧,不是這個意思,是說有了定,在定的當中去觀察思惟身心的無常無我,才能開智慧。跟定配合在一起,去觀察身心的無常、無我,才能得到這種空慧,所以依定得慧。有了智慧才能得到解脫。 我們要得到智慧的話,第一個「常尊重法,恭敬法師。」也就是尊師重道。世間人怎麼講呢?有錢有勢的人到什麼地方都備受尊敬,因為世間人最看重的是權利跟財富。事實上,如果我們沒有智慧,一個人當他有權位、有財富的時候,因為沒有智慧,所以權利使人腐化,財富會讓人敗德。所以不要以為我們人生就是追求權利、追求財富就滿足了,修養、智慧是最重要了。有了智慧,那麼更多的財富會幫你去修福修慧,如果沒有智慧的話,不但會起煩惱造業,更多的財富和權利會讓人造更深更深的惡業。 所謂「恭敬法師」是說,對那些宣揚智慧、宣揚宗教、宣揚哲理、宣揚道德的人,我們必須加以恭敬尊重,因為他是開導我們人生的價值、人生的意義、人生的道德,他不求名、不求利,所以值得我們來恭敬。因為他所說的法可以增長我們的智慧,讓我們不會沉迷五欲的戀著。 所以這是講到開智慧的第一個條件,應當時時尊重法,因為法是讓我們了解生命的如實相,法是我們修行的方法、成佛的方法、轉凡成聖的方法。對於宣揚這些法的人,我們一並的都要去恭敬尊重。 第二個是「隨所聞法,以清淨心廣為人說,不求一切名聞利養。」我們了解了佛法,聽到了許許多多的佛法,不可以秘而不宣,只要有人願意來了解,我們就是以清淨心廣為人說,沒什麼條件,也不跟你說我講一個小時要多少鐘點費,要多少車馬費,不這樣子的。我們以清淨心來說法,因為法是無價的珍寶。如果我們說講經說法一個小時多少錢,就是把這個法來定價了。法是無價之寶,不可以定價的。 「不求一切名聞利養」,講經說法不是希望能夠打知名度,廣收門徒,廣收供養,或者為了建道場、為了收入更好,這就跟說法的清淨心相違背了。講經說法是以清淨心,不為名聞利養而說法,這樣子叫做教學相長。在教的當中讓自己的智慧來增長。事實上老師所得到的比學生多,老師在傳授某一種知識學問的時候,他必須好好的准備,然後他可以記得更清楚、更能深入,所以在「教」跟「受」之間,教的人反而獲得更多。 所以講經說法最大收獲的人,是講經說法的本身。透過這一個教學的過程當中,整個思路更清晰,更深入,這就是他最大的獲得。而且又能夠使眾生離開迷糊,轉迷為悟。眾生的轉迷為悟,那就是眾生自己本身聽法的態度了。在講經說法的出發點來講,是以清淨心廣為人說,不求一切名聞利養,這是講經說法一個重要的關系,這樣才能增長智慧。 第三「知從多聞生於智慧,勤求不懈,如救頭然。」我們信佛學佛的人一定是多聽經、多聞法、多親近善知識。然後聽經聞法、親近善知識也不是一天兩天、一次兩次就好了,必須勤求不懈,持續不斷的、細水長流的。所謂精進心、勇猛心易發,可是持續心沒有。不能說我興致來了,從早到晚努力用功,興趣沒有了,又不想學了,這個不行。所以要勤求不懈。 怎麼樣勤求不懈呢?要如救頭然。為什麼叫「如救頭然」呢?譬如說我們的頭發、眉毛被火燒了,這是很危險的事情,我們的胡須、頭發、眉毛忽然間著火的時候,我們一定會趕緊的用布把它包起來,或者是跳到水裡面滅這個火。 我們世間有一種無形的火,也是不斷的在燃燒我們的生命,叫做無常火。怎麼講呢?掛在牆壁的日歷一天撕去一頁,我們的生命就減少了一天。世間有一種無常的火,看不到的火,把我們的頭發從黑色的染成白色的,把我們光光亮亮的皮膚變成有皺紋了,那叫做時間,叫做無常之火。就是說生命是無常的。 我們得到人身,來到世間,過一天少了一天,過一年少了一年,從生下來那一剎那,我們就是一步一步的走向死亡的終點,走向死亡的穴。如果我們認真去思考這個問題,我們就不會去浪費時間,去想那些沒有意義的事情,說沒有意義的話,做沒有意義的事,因為時間有限,生命有限。所以我們要學會轉換,怎麼樣每一天把時間轉換成智慧、轉換成知識、轉換成福德、轉換成善緣。 時間看不到也摸不著,可是每一個人都是公平的,每天有二十四小時。有些人利用這二十四小時吃喝唱跳過了一天,很得意。有些人二十四小時愁眉苦臉悲哀的度日子,有些人把這二十四小時好好的用功求學、上班工作、追求知識、追求智慧。每一個人每一天口袋裡面有二十四小時,如何把它轉換成生命的營養、智慧或者是知識,這是一門很重要的學問。 所以我們想有智慧的話,就像三皈依裡面所說的,要深入經藏才智慧如海,不要說「我學一部經、一部論、念一句佛號、念一個咒就滿足了,跟一個師父學夠了」,這個是不對的。然後要勤求無懈,如救頭然,能夠細水長流,日日夜夜按部就班的來學習、了解、認識,不要浪費寶貴的生命時間。 如果一個人懶懶散散的,世間的事情就不能成就,何況出世間的這種道業的追求,不是懶懶散散想要得到就得到,不是這樣子的。必須精進,持之以恆,行之以漸,從容不懈,锲而不捨,這種中道的精進才能得到智慧。 第四個「聞經誦持,樂如說行,不隨言說。」聽聞佛法,不是知識的研究、名相的了解。如果僅僅背了許多名相,甚至背了許多的經,而不知道從自己的心性上去下功夫,所背的經典、名相是沒有用的,只是一堆資料,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因為經典是要讓我們改變我們的心性,改變我們的知見,提升我們的智慧。所以,要如經典所說的道理依教奉行,來改善自己不當的行為、不好的行為,那麼身心才能夠受用。《華嚴經》裡面就說,如說修行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清淨身心的利益。 所以這個地方講我們聞經誦持的目的是要「樂如說行」,而不是讓我們去背誦許多經典。當然能夠背誦經典是一件好事,但是最重要的是按照經典所說的道理去行持,在心性上有所體悟。 「不隨言說」。譬如經典裡面所說的空、無常、無我,這個名詞也很容易讓我們誤解,世間的名詞跟佛法所說的名相是有一段距離的。我們說「色即是空」,如果按照字面上的道理的話,那麼形形色色一切都是空的,是沒有的;這個就叫「隨言說」。 「隨」就是隨文字去轉,被文字所轉了。但是佛法講的「空」不是「沒有」,我們講的空是有實際的內涵,是形形色色的當下不是永遠如此,它是空無自性,隨著因緣而改變它的形態。所以文字上跟實際上的內容是有一段距離,如果我們不知道佛法的實際內容,我們就會被文字所轉。 尤其這個「空」字最容易誤解,我們講的空是在形形色色當中去顯示這個空性,不是離開形形色色的萬世萬物之外,有一個「空」的那個什麼東西。如果我們被這個文字所轉,就認為有一個空的什麼讓我們抓到了、悟到了,那就糟了,所以叫做文字障。文字也是一種障礙,我們不要被文字所轉了,被文字所障了。 所以說要開智慧的話,要「聞經誦持」,接著是如說修行,而且要「樂如說行」,很快樂的按照經典所說的道理去修去學。有一句話值得我們注意,說:「為道日損,為學日增」。做學問,我了解許許多多的道理,它的相關性,那麼懂的越多、了解的越多,學問就是越大。但是修道就不同了,修道是損之又損,我們聽到的道理,能夠把我們那些惡念雜念、不當的語言、不當的行為,損之又損。 所以為道是日損,損之又損,無法可損,這是修道,跟我們做學問是完全不同。修道跟做學問兩回事,做學問是為了修道,了解名相是為了修道,而不是說了解名相變成一個學問家,不是這樣子的。研究,是為了要破除我們的種種執著,因為執著使我們煩惱,執著使我們造惡業,執著讓我們受痛苦。所以我們聽經聞法的目的是為了修行,修行的目的就是破除種種的執著。 所有的執著當中,最大的執著叫做我相——對自我的一種執著,眾生有了自我執著,對於跟我有關的一切境界也執著了(境界愛)。不但現在執著,還執著一個未來,當生命結束,也希望這個生命有一個好去處,那叫做後有愛。所以我們信佛學佛的人,我們要了解的除了三世因果以外,就是無常、無我、空的這種理解,然後破除所有執著,其中最大的執著就是自我的執著。自我的執著破了以後,自體愛、境界愛、後有愛都斷了,我們的生死才能夠自在。 那麼菩薩有這四法的話,就能夠得到大智慧。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