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師:現前心念中以佛願展現佛陀威神功德 [藥師佛十二大願十]


 2011/9/1    熱度:3234    下載DOC文檔    

第五天下午(對應錄音5-2)

1、不要迷失在虛妄痛苦乖離仇恨傷害的凡夫心智中

我們來繼續學習藥師琉璃光如來十二大願。昨天我們把第六大願做了讀誦和提示,這些圓滿究竟的文字,是我們一切現前有緣心智中的光明藏,是從本性中流出,非是虛妄造作。妄想是依造作分相續演化出來的,諸佛的大願始終如一,恆古恆今,徹顯法性真實無所衰變、無所增減、無所來去,妙用於現緣之中,無得無失,來印契眾生本來安樂具足的莊嚴自性,那就是佛性。          

佛陀的願望,曠劫以來,清淨地護攝著有緣的眾生,與一切有緣眾生一時匯入,得以解脫,得以智慧慈悲方便,皆是從自性中流出,非造作分。一定要看到這一點。

我們凡夫的知見想法瞬間即變、遇事動搖、染著、乖離、互相贻害、無所真誠。諸佛大願清淨真實、廣大延續、無改無易、不增不減、清淨守護、利益有緣。

凡夫的顛倒妄想,象牆頭的草一樣隨風東西,隨著自己的妄想剎那間、剎那間,無所守護、無所愛樂,但以情緒、乖離心、不相應心,去感知世間,縱容自己的感知與情緒,相互受到不必要的牽制、纏縛與動搖。

而諸佛如來、菩薩們、智者們相互的告慰、提攜與真實利益,令眾生各個了知本具佛性。從無始以來的纏縛中、迷茫中、動蕩中、無常逼迫中走出來,再回觀世間有情,做一個世間的依祜者。     

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十二大願,願願如實,但為饒益眾生,但為利益世間來表達、建立。凡夫有情各是因為自己的情緒、感知、得失、愛憎來表達自己的所謂的願望,這是虛妄之妄?,這個想法是妄想、妄願,不能如實,何以故呢?它表現的本質是無常、無我、是苦。

諸佛的順性大願表現的是淨、是樂、是喜、是恆於古今,無衰無變,給人帶來的是安樂、直接、明了、清晰、利益的法則;眾生虛妄的妄想是痛苦的,是迷失的,是剎那間就散壞的,是不可依止的。我們要做這樣對比,就能審視得到,我們應該遵循什麼樣的願望,應該用什麼樣的法則。

實際每一位菩薩都在面對自己的人生,面對自己的心理,面對自己的作業,面對自己現下與未來的人生選擇,每個人都在選擇自己的人生,面對自己的人生,他也不能不面對。但是有智慧者、有法則者能清晰的、如實的面對自己,面對自己的生命、意識、法則;多有愚癡者迷失自己的法度?,乖離自己的心智,那麼就會自苦苦人、自迷迷失,迷失什麼呢?迷失我們安樂的心,利益世間的心。

諸位善知識應該善觀察、善審視、善思維、善抉擇。道理十分簡單,真心妄心也十分的明確,但我們要運用得恰如其分。若時時處處都能圓滿地抉擇,還真需要不斷地於事中實踐,於每一個現緣中去實踐觀察,在這地方生起無畏的心。

這樣去實踐觀察,在每一個念頭生起的時候,在每一個因緣抉擇的時候,要有自利利他、安慰世間、淨化世間,這樣吉祥的、明確的、清晰的守護。要不然就會迷失在虛妄、痛苦、乖離、仇恨、傷害的凡夫心智中,凡夫心智沒有什麼好不好,但是他帶來苦、難,無所捕捉,無所守護。

2、真正的了解自己心地的需求

我們這個時代就象《藥師經》裡講的一樣,各相乖離、相互仇怨、以至毀滅。這個時代的人,這個東西是十分猛厲的。我在國內從南到北的走動,大小地方的走動,從鄉村、山區到城鎮、到都市走動,見過各式各樣的人:有貧民百姓、有知識分子、有種種專家、有各級領導,都有接觸。發現這種乖離的心理、忿忿不平的心理、毀滅的心理、傷害的心理,在這個時代是十分周遍的一種狀態。

我在昆明遇到一個做領導的人,他說想用機關槍把周圍人怎麼樣、怎麼樣……我說:“你還是一個領導,你這樣說是為什麼呢?”這就是怨恨的心、乖離的心,形成那種很蒙昧的感知。

在我們平常的心理狀態中,你看自己的心裡有幾分柔和的、條理的、慈悲的、予人安樂的、予人寬容的心理呢?在你的家庭中,在生活中,在社會團體中,單位中,在你的親人中,在你學佛的同參道友中,在你的子女中,你有幾分真誠呢?愛護呢?如實呢?

那我們能不能對一切人像對自己的子女一樣,對一切人像對自己的父母一樣,對一切人象對自己一樣尊重愛護呢?像對佛陀世尊一樣的尊重愛護呢?像對你尊重的人一樣的尊重愛護呢?

這就是廣大平等的心,我們的時代的確是十分的匮乏,所以給我們這時代的人群帶來了許多不健康、不調柔、不順暢的人生的生涯。

昨天一位菩薩來對我說的一段話,我很有感觸,是關於學佛的問題,他說:“我能不能這樣學佛呢?我世俗中要發很多的財,然後臨終往生極樂世界呢?”我說:“實際這話本來沒有什麼,但是你的想法是矛盾的,想法給自己制造了一個矛盾。”他又說:“是呀,別人說我這些年來越學佛越窮。”我問他:“你不學佛就富了呗?那你不學佛就對了。”

不學佛呢,感覺自己沒有支撐;學佛呢,別人說越學越窮。實際上他自己感覺自己越學佛越窮。學佛呢,不知道什麼是佛法,學佛學的只是一個極大的貪欲心的膨脹罷了。

能不能呢?要是在佛法中認識到這是熱惱的根本,煩惱的根本。去膨脹這個東西,能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呢?背道而馳能不能得到安樂呢?這是大家應該思維的東西。現在很普遍的存在這種背道而馳的做法,而又想得到佛法的利益和安穩,實在是不可思議。

他念這念那,最後的目的就是想現生發很多很多的財,你要發這麼多財要干什麼呢?你就因為貧瘠罷了,因為貧瘠你滿腦子想發很多很多的財,你還有什麼呢?這樣的觀察方法不合適。你先放下所謂的佛法的發心,去掙錢就對了。單一性的表現就比較有力,要不然佛也沒有學成,財也沒有發好。

現在的世間人學佛普遍有一個很大的矛盾的心理——二元心理,捨不得世俗的點點滴滴又想把佛法學好。東一頭西一頭,精神就是兩種狀態,不真實、不踏實、不如實。

而我們做一個真正的學佛的人呢,不妨就走出自我,看一看,真正地步入佛法,實踐實踐,真正地看看無常、無我、苦空,真正地以這種心理來如實地觀察世間,莫要畏懼,再來看世間,再來活世間之人,你就自由自在,你就輕松。

要不然你就陷在其中不能自拔,痛苦不堪,沒有出離之期。

由於從來沒有實踐過出離的法則,就是你能不能在三界外來回觀三界眾生,再回到三界之內饒益三界有情呢?那樣你就是一個真正的、自在的、解脫的、具足方便的生命的意識狀態。

現在,在佛教徒的學習狀態當中普遍存在這個問題,就是發心不明。而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就無外乎是一個強烈的、清晰的、明確的表達,要我們來發真誠心、佛心,印契自心。不能用那種所謂相對地、相似的心,因為用相對相似的心,你在佛法上得不到真正的利益。

往往有很多人都這麼說:“我學佛多年,一直沒有什麼利益呀!”所謂的沒有利益,就是沒有真誠的了解自己心地的需求。我們學習藥師琉璃光如來的願望,來印契自心。要知道自己真正的願望,你可以觀察對比,不要草率。

你不能說藥師佛這麼大的願望我發不了,你先不要這樣說,你可以根據他的願力、方式來觀察世間、觀察自心,觀察久了你就會知道:我們凡夫心有多麼顛倒、無常、乖離、無意義、苦難。諸佛菩薩的心願是多麼的明亮、廣大、真實、威德、自在、富足。可以這樣對比觀察,主要是不要畏懼。作為一個凡夫有情容易畏懼。

3、居佛位用佛心就會與佛陀願望相應

我們來看看藥師佛的第七大願,我們來讀一讀:

第七大願。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若諸有情。眾病逼切。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我之名號。一經其耳。眾病悉除。身心安樂。家屬資具。悉皆豐足。乃至證得無上菩提。

(法師領大眾讀誦三遍)

我們來看藥師琉璃光如來的第七大願,這裡面充分顯示了藥師琉璃光如來徹底度脫眾生的方便法則,就是具足福慧的法則。一經聞佛名號而得資具具足、遠離疾苦、身心安樂。有這樣的福慧具足的威德與善巧。

有的人就會有這樣的疑問:我聞到藥師佛琉璃光如來的名號,怎麼沒有家屬資具、悉皆豐足呢?這是一個特別大的相應不相應的問題。

佛所發的願是真實不虛的,功德利益亦是真實不虛的。若有相應者就能表達如此相應的法則,不相應者疑慮所見,我們在疑慮中產生疑慮的五濁法界,就是虧欠法界;在我們相應的心智中產生了莊嚴隨順、福慧具足的法界。

我們的念是法界之緣起,相應不相應是法界的妙用。你的一念與願相應,你就產生相應的法界。一念相應隨順那就有法界的妙用,關鍵是相應的心智十分重要。

就象我們這麼多人在一個房間裡,要是把門封起來,每個人都閉上眼睛,各人做各人的夢。有幾十個人就有幾十個夢,各個不同。就是說心智不同,在同一個環境中,感知絕對不同!

我們發這個願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在現前心念中具信妙用,聞名即得,具足安樂,清淨無欠,無所乏少,真正康樂,這是相應不相應,相具不相具之說。

我們若是讀經讀到哪一天真正感覺佛願、己願了無差別,你才知道這經究竟講些什麼,自心佛心為什麼沒有差別。現在我們的心多是貪圖自利,非是為他。若真正能站在佛陀不可思議福德威神的角度來入佛陀的法界,那就會知道佛願力不可思議,福德力不可思議,名號力不可思議,神通力不可思議,在此處現緣顯現不可思議中,願力最不可思議。

我們凡夫已經習慣於計較自己的得失,用自己的得失心、懷疑心、貪嗔癡慢疑心來衡量,你就不能切入這個境界。我們還來說這個房間的人,各自做自己的夢,你不能了解諸佛如來廣大的境界,你只能在自己的業力中徘徊,在自己的夢想中迷失。

這樣的願望,我們什麼時間能印契自己的心呢?就是佛如是發願,我亦如是發願。

4、諸佛如來對一切眾生的呼喚都是真正地清淨加持的

佛的名號功德度眾生是最為方便的,聞名即解脫、聞名即成就。

舉一個最簡單、最簡單的例子,我們就能感覺得到。比如說作母親的在孩子哺乳的過程中,或者說他剛剛會說話,什麼也做不來。我們作為普通的凡夫,自己的心智什麼也做不來,就象幼兒一樣。但是一旦叫你的母親,把你的母親呼喚過來,那麼你所有的需要,不管是換衣服、吃東西、用東西,你的母親都能滿足你,這一聲呼喚就能得到滿足。

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功德名號亦復如是,就象我們呼喚自己的母親一樣,能得到母親所有的輔佐。我們來念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功德寶號之時,亦會得到如實相應的輔佐。

可是你要清楚一點,你必須把他當作你的法身父母,來養育你的法身,他才能給你真誠地相應輔佐。要不然你是個孤兒,她不是你的母親,你把她叫來,她也不照顧你。何以故呢?不相應故。

諸佛如來是沒有分別心的,對一切眾生的呼喚都是真正地清淨加持的。所以我們遇到心智難緣,來稱念藥師琉璃光如來的功德名號,一念相應即得解脫,念念相應念念解脫,一念相應延續未來永遠解脫,永遠具足。

這個是要你去真正用用功夫的,隨順隨順這樣的願望的,不斷的實踐觀察的,要大方。

要不然,我們讀來讀去,就會生疑心的。生疑心也不可怕,我們讀佛願,若疑問:佛說聞名號就怎麼樣了,聽佛願就怎麼具足了,我怎麼就不具足呢?你要不斷地實踐,不要放松,不要丟手,那是有意義的。要是放手了,坦露不了自性,你就沒有相應的機會。

實際佛呼喚我們,是來表達我們本身的具足、自心的具足、佛性的具足,來激勵成熟我們所謂的如來智慧德相的站立。讓我們用自身本來具足的如來智慧德相,來利益世間有情。

這真是一個特別大的轉身處,我們作為凡夫隨順自己的感知來觀察世間,業相事相來觀察世間,觀察自己的心理,而不知心智圓滿,照耀世間。

就這麼個轉折,轉折過來就富有具足;轉折不過來就被事相牽制,所謂的被境轉,被業風吹。

轉身處,雖然在理論上很好說,可是因為我們無始劫以來蒙蔽的太久了。我經常觀察自身,大部分時間可以轉折過來,但在一些關鍵的業習處,就是轉不過來。一到那地方心裡就蒙蔽了。

我們在實踐佛法時被蒙蔽了也不要害怕,蒙蔽的時候你先要覺知自己被業習蒙蔽了,而業習是無常的、無我的、是苦空的,無有自性,那麼這樣你有出離修行的機會。

就這一點轉身處,在我們每一個學佛者的面前是一個發心未發心的根本的大問題。

5、佛願為引發我們運用自己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

佛的十二大願,願願是想通過事相來呼喚我們的佛心、如來智慧德相,就是本具的智慧德相。每一個願都有“乃至成就無上菩提”,成就無上菩提是根本的願望,借助事相令你趣入、令你向往、令你追求這個法則,就是究竟的利益、圓滿的利益、真實的利益。

我們遇到每一個事相的圓滿,圓滿了就壞掉了,圓滿了就變異了,圓滿了就過去了。每一個事相不斷地在變,我們有些人掙的錢花完了就完了;有的人說我年輕,結果年齡一大就衰老了;又有人說我想怎麼地怎麼地,結果這個事情做完了就完了;有的人貪圖好壞,被好壞牽制;得呀失呀,被得失牽制了。過去了就過去了,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佛陀世尊欲令我等解決根本的問題——就是用心的方式,知心的方式,真妄心的認知。十二大願每一願所有要點都是引發我們運用自己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這是決定無疑的。令我們各發無上心,運用無上心,守護無上心,面對世俗間,這樣你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學佛者。

有人說,我沒有這樣的願望,我只是想做一個學學佛,得到健康啊,給家人帶來平安啊,能感覺活得好一點啊……這樣行不行啊?這樣求人天福報不是不行,這與佛出世的正因是不相應的。由於諸佛如來出世的正因是欲令眾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入清淨道業,究竟解脫。

我們說這解脫,不要認為是無意義的、泛空的、沒有受用的,不是!他是具足廣大的神通力、禅定力、智慧力、方便力、慈悲力,饒益一切世間、無所掛礙。不是沒有意義,是你用凡夫心沒法涉足、沒法想象的。

希望各位菩薩有一個撞擊的機會,能撞擊你的心靈,來認知這個道理。我們平時就是明白道理的人也在犯業習,也在習慣中,過去的因果相續中不斷的生活,但是你要知道:這種業習,或者得失、外境都是無常變異的,都是自性所照見,發心所照見。

發心圓明,周邊就被圓明所回施;發心顛倒,就會被業風所吹動,被事相所牽制。這是我們修行者的一個關鍵的關鍵,是與佛法相應不相應的根本。

當我們真正的找到了自己所謂的無上菩提心,並運用了這個菩提心,那世間的福德隨之而來,不求自得。

求者本來貧瘠,相互閉塞,求之不得。真正地運用佛法的出世善根,世間的利益是不求而得的。我遇到許多這樣的例子,這是真實不虛的,不是拿這些東西來誘惑大家,是真實不虛的。許多求世間的安穩,求世間的福報,求世間的利益健康,求世間過得好一點的,反而得不到。

為什麼呢?貧瘠的心延續的就是貧瘠,匮乏的心延續的就是匮乏,煩惱的心延續的就是煩惱的結果。我們出離的心就是具足的心,出離的心就是本具的心,本具的心延續出來就是如實的結果,就是本具的妙用、福慧具足的妙用、不求而得的妙用。

我也遇到很多菩薩,十年、八年的學佛,一直掙扎在貧瘠、煩惱的生命線上,讓自己很苦惱;有些人學佛學的很得當,就是無畏地實踐過佛法的清淨教言,真正的認知本心具足的妙用。在本來具足的心智上不斷地實踐認識觀察世間,觀察事相,逐漸生活在健康、富足、充實的人生中,結果亦是。這就是種什麼種子結什麼果,因果相續真實不虛。

我經常聽見這樣的說法:我學佛學得貧窮了。不是!這樣的人一定原來就很貧窮,他推卸責任說學佛學貧窮了;有的人說學佛學得身體不好,那他一定原來就身體不好,身心都不健康,並不是因為學佛才不健康的。由於你沒有學佛,若學佛你就會自己忏悔,檢討認識自己的因緣,不會把佛法當作倒垃圾推卸責任的地方。

6、你要小心你的用心認真了解你的用心

諸位善知識,要善於用心,善知如何因如何果,要不然一定會不斷地造惡。我遇到過嗔心、惡心比較大、愚癡心比較強的人,所受的果報的確是很苦的。那些明快的、善良的、清晰心智的人,的確善良清晰,得到很好調柔的果報的。

人人各自觀之,善於觀察自己周圍的因緣、因果報應,善自觀察,深明因果自心自造自用。那我們就會特別調柔的、廣大的、具足的來運用自己的心。何以故呢?調柔的、具足的、廣大的心,是自己要受用的,是自己要守護的,自己要承擔的。狹隘的、乖離的、被迫的、傷害的心,所導致的還是我們要自己承擔這結果。那我們就不再用這樣狹隘的、逼迫的、傷害的心,不再動這樣的念,不再用這樣的心,那你就不再受這樣苦難的果。

這是十分直接的,十分明確的。種什麼得什麼,這道理大家一定是明確的。在土地裡,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沒有人懷疑這個。那我們心智的因果也決定是這樣,你種什麼,你用什麼心,必然得到什麼果。

所以你要小心你的用心,認真了解你的用心,知道你怎麼用心就會有怎麼樣的結果,怎麼做事就會有怎樣的結果,怎麼思維就會有怎麼樣的結果。這樣我們不得不自尊自愛自重。若不自愛自重就會受到苦報,自己會迷失自己,丟失自己的自主性、自尊性、利益、善巧。

諸位善知識,真是因果自負,善惡皆如是啊!出世、入世皆是依因果所彰顯的。

我們都知道法性非是因果所設,不動不搖、不來不去,非假修證,本具安立。但是你一定要知道,你若不運用它,它還是不能彰顯出來它的妙用無窮的本質莊嚴,所以我們要順性起修。雖然性非修得,用之時,亦需假予修正,假予現緣而表達。

這裡還需要在因果中觀察,“出世入世莫過於因果”——這是近代印光大師所說的法語。就是說:出世入世不離我們的自心,不離我們的自心的妙用。莫認為他能給我們什麼?環境能給我們什麼?那實在是走錯路了,迷失了自心。我們自己在做,自己在受,自己在用。

我們要在第七大願的“無救無歸,無醫無藥,無親無家,貧窮多苦”這個地方來審視自己,我們最主要是在這些苦難難緣中,回心一念,得見本心具足,生起現下圓滿妙用,就是藥師琉璃光如來名號的印契,無虧無欠。

要做無虧無欠的現緣心,延續於未來,清靜守護於當下,那我們的未來是無虧無欠的。從現在無虧無欠的心做起,遠離“無衣無藥,無親無家”,遠離這種虧欠貧窮的心智。

我們無始以來的業相真是貧瘠,無救無歸,無依無靠。藥師琉璃光如來印契我們本具的如來智慧德相,清靜安然,莊嚴巍巍。把這樣的心成熟起來,認知下來,再來做人做事,再來觀察世間,菩提一時於現下發起。若入世若出世各得方便,此種子真實不虛,其結果亦真實不虛。

諸位菩薩在此處要善觀察、善守護、善運用。我們主要要會思維,要有正知見正思維,然後正語、正業、正命就必然現前。(編者注:八正道為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因為在三十七道品的修持中,正見就是正確的發心,有此種子就會有正思維;正思維特別的重要,會令你遠離邪見苦;正語就是說正確恰當的話,人沒有正思維所說的話就會傷害自己,傷害別人,傷害有情,傷害環境。沒有正思維就沒有正見、正語、正業、正命,必然有正知、正安樂,就是所謂的正谛。

八正道中希望大家各個清靜守護,如實安住,真正解脫。我們都知道三十七道品中的八正道,現在要有正見。

藥師佛的十二大願,願願都是正見,讓我們都來正思維,遇到正見不要放過,說我知道,那不行。要不斷的思維觀察。藥師琉璃光如來世尊的願望印契我們本具的如來藏、本具的如來德相、本來富足健康智慧的心理。從這個地方起步,延續於未來,正思維、正觀察、正業、正命。

大家要在願望中多思維,莫要認為自己理解了,認為自己知道了,就過去了。正思維即生妙用。

希望大家時時正見,時時正思維!如佛陀世尊一樣的正見、正思維!象佛陀世尊一樣的正業、正命!

謝謝大家!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