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靈巖寺:千年古剎的心靈之旅


 2011/9/6    熱度:6785    下載DOC文檔    

靈巖寺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首批4A級旅游區。

一、名剎溯源

靈巖寺,坐落於泰山西北麓,始建於東晉,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歷史。

佛教傳入泰山始於公元351年,一位法號僧朗的和尚,在泰山上創建了第一座佛寺——朗公寺,後來被隋文帝命名為神通寺。神通寺的朗公經常到方山講經,南側山峰有一塊數丈高的怪石,就像一位駝背老僧執仗而立,靜聽講經。有一次一群信徒正在聽朗公講經,他們看到這塊怪石也在頻頻點頭,於是便驚呼起來。朗公說,這裡的巖石都很有靈性。於是就在此處率眾開山,興建了靈巖寺。

和許多著名的寺院一樣,靈巖寺位於三面環山的山坳裡,現在看到的靈巖寺是唐代高僧慧崇擴建的,唐高宗李治到泰山封禅時,曾住蔽於此。自唐代起靈巖寺就與浙江國清寺、南京棲霞寺、湖北玉泉寺並稱“海內四大名剎”,並名列其首。

靈巖寺這座千年古剎,歷經風雨滄桑,佛教底蘊博大深遠,是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泰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全國首批4A級旅游區。

二、風景名勝

靈巖寺山群山環抱、巖幽壁峭;柏檀疊秀、泉甘茶香;古跡荟萃、佛音袅繞;鐘靈毓秀、民風淳樸。

辟支塔

辟支塔始建於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竣工於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歷時63年完工。

“辟支”出於佛教,音譯為辟支迦佛陀,略稱“辟支佛”,辟支塔,意即辟支佛塔。辟支塔為一座八角九層樓閣式磚塔,塔高55.7米,塔基為石築八角,上有浮雕,镌刻有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門等故事。辟支塔氣勢雄偉、造型美觀、結構復雜、比例適當,呈典型的宋代風格,為靈巖寺標志性建築。

千佛殿

因殿內供置眾多佛像得名。此殿始建於唐貞觀年間,(公元627一649年),宋嘉祐和明嘉靖、萬歷年間重修,現存木結構為明代建築。  

千佛殿最引人矚目的是四十尊宋代彩色泥塑羅漢像。古代藝術家們在塑造這些羅漢像時,打破傳統的佛教造像模式,側重於寫實,具有濃郁的世俗氣息和現實生活情趣,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梁啟超贊之為“海內第一名塑”,並親筆寫下了碑碣。藝術大師劉海粟也揮筆寫下“靈巖泥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靈活現”的贊語。

墓塔林 

墓塔林是一座積澱豐厚的古代石刻藝術博物館。靈巖寺歷代高僧的墓地。塔林中現有北魏、唐、宋、金、元、明、清歷代石質墓塔167座,墓志銘、石碑81通。

墓塔,造型各異,結構細膩,布局合理;雕刻,內容豐富,技法多樣,精美絕倫。盡管數量僅次於少林寺,但是靈巖寺的石塔林比少林寺的磚塔林更有特色。

靈巖寺景區石中含竅,地下藏機,泉水飛瀑不勝枚舉。

卓錫泉、白鶴泉、雙鶴泉

位於千佛殿東側崖壁下,三泉相臨,俗稱“五步三泉”。泉水從石澗中冒出,泉水甘冽,終年不竭,注入一石池中,宛如明鏡,“鏡池春曉”即出於此。卓錫泉,亦名錫杖泉,世傳為法定禅師用錫枚敲擊山石,水隨錫杖飛湧而出得名。白鶴泉,亦名雙鶴泉,舊傳法定禅師尋水時,經山中樵夫指點,於雙鶴嗚處見泉,故名。卓錫泉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甘露泉

位於寺院東北裡許,有“靈巖第一泉”之稱。於懸崖壁立、雜木叢生處見一石窦,泉水以露珠般洩出,叮咚作響,清冽甘美,故名“甘露泉”。僧人常於此汲水煮茶為炊,入夜,也常於此說法論經,“清涼境界”為靈巖八景之一。

袈裟泉

位於轉輪藏遺址東側崖壁下,名列金《名泉碑》。因泉旁立一形似袈裟的鑄鐵塊而得名。泉源旺盛,泉水四季不斷,為寺院主要飲用水。該處危崖峭立,袈裟伴泉,池魚戲游,曲廊環繞,別有情趣。袈裟泉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檀抱泉

位於寺院西南數裡處,因泉旁長有千年青檀樹而得名。它南依大山,北臨村落,檀因泉潤,泉因檀名,泉水旺湧,終年不息,為靈巖村民生產、生活主要水源地。檀抱泉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一。

飛泉

位於靈巖寺崇興橋南裡許,因泉水從崖壁縫隙中洩出,故名。又因泉水沿壁滑下,石潤水滴,又稱此處崖壁為“滴水崖”。因每遇霞光照來,顆顆水珠流光溢彩,乾隆帝取其名為“雨花巖”,並寫有“未見飛空天女散,落來巖際盡天花”的詩句。由於景色壯美,古時列為靈巖八景之一。

三、旅游貼士

1、交通指南

靈巖寺地址:濟南市長清區萬德鎮,北距濟南45公裡,南離泰安25公裡。

自駕車路線:

京福高速—萬德出口下—沿104國道北行約200米—靈巖廣場處沿景區指示牌東行約9公裡—靈巖寺,下高速後約10分鐘車程。

乘車路線:

乘坐濟南到泰安或萊蕪的汽車到靈巖寺廣場下車,再乘坐出租車,出租車費用大約20元左右

2、最佳季節:春秋兩季,以5月、10月最佳。

3、景區開放時間:8:00——18:30  門票:45元/人

4、當地特產:柿子、銀杏、栗子、枸杞、何首烏

5、游覽時間:約1個多小時。

台灣學佛網首頁佛教寺庙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