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化上人:六道輪回是怎樣形成的?
六道輪回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佛教名詞,但是六道輪回是怎樣形成的,很多人就講不出來了。在《楞嚴經》中釋伽牟尼佛就為我們詳細解說了六道輪回的原理。在經中是阿難尊者問到了這個問題:
由宣化上人講解
世尊。若此妙明真淨妙心。本來遍圓。如是乃至大地草木。蠕動含靈。本元真如。即是如來成佛真體。
世尊,若是這微妙靈明之真心,本來是清淨,周遍十方,圓融無礙。那麼器世界大地上的一草一木和情世間的一切眾生,甚至最微細的蠕動含靈,都是具足真如自性,也就是十方如來,成佛的真體。
佛體真實。雲何復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天等道。世尊。此道為復本來自有。為是眾生妄習生起。
既然是佛的真體,為什麼又有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道和天道等等的差別呢?這些六道眾生,是本來就有,還是從虛妄的習氣,而致有生死輪回呢?
世尊。如寶蓮香比丘尼。持菩薩戒。私行YIN欲。妄言行YIN非殺非偷。無有業報。發是語已。先於女根生大猛火。後於節節猛火燒然。墮無間獄。
世尊,即如寶蓮香比丘尼,本來已受菩薩戒,但偷偷與人行YIN,還妄說行YIN不過是彼此交歡,既不是殺生,又不是偷盜,是沒有業報的。說這些話後,即從她的陰部,生起大猛火,再延燒至全身的骨節,終於墮落無間地獄。 無間獄是經無量劫,萬死萬生,日以繼夜沒有間斷。好YIN的人,死後墮地獄,男的見銅柱是美女,女的見銅柱是美男,即趨往抱柱。柱即變成猛火,燃燒其身。YIN屬火故叫YIN火。好YIN的人墮無間獄,到處都被火燒,豈不可怕!
琉璃大王。善星比丘。琉璃為誅瞿昙族姓。善星妄說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獄。
又如琉璃大王殺戮釋迦種族。善星比丘,妄毀因果,說一切法空。這二個人不必等死後而生身即墮阿鼻地獄,受大苦報。 琉璃大王殺戮釋迦種族有遠近二因。近因是琉璃王為太子時,一日回外婆家,登坐佛未坐過之莊嚴法座,故釋迦族人罵他為婢生,哪有福德坐此寶座,太子懷恨在心,對侍臣“好苦”說:“等我繼王位時,定報此辱。”以後太子廢父自立為王,“好苦”便鼓勵他不要忘記釋迦族人之辱,因此起兵滅釋種。目犍連尊者即請佛救度,佛只默然無語。目犍連尊者不得已就持缽盛五百釋種往天上。及至誅戮完畢,大兵既退,目犍連尊者持缽往見佛。佛說:“定業難逃,非你定力所能救度。我亦頭痛三日呢!”目犍連尊者即啟開缽蓋,發現五百釋種皆化為血水。 佛說:“遠因是在往昔邏閥城中,有池多魚,居民多捕魚為生。後因天旱水干,池內有二魚王,一名為麸,一名為多舌,亦為居民所捕。當時有一小兒用竹竿戲敲魚頭三下。昔日的捕魚人即現在釋種,麸魚即琉璃王,多舌魚即好苦,而小兒是我(即釋迦牟尼前身),因果報應照彰,是很難避免的。” 善星比丘是佛堂弟之子,親近惡友,撥無因果,專和佛作對,妄說一切法空,業無本體也是空,故造什麼業都無罪,不會有果報。 寶蓮香比丘尼私行YIN欲屬YIN,琉璃王報復屬怒,善星诳妄說法屬癡,故YIN怒癡三者都是墮地獄之因,修行人不可不慎,應該戒除。
此諸地獄。為有定處。為復自然。彼彼發業。各各私受。惟垂大慈。開發童蒙。令諸一切持戒眾生。聞決定義。歡喜頂戴。謹潔無犯。
究竟這些地獄,是不是有一個固定的地方,還是各人有各人的業感,各人有各人的報應?惟望世尊大慈悲,開導我們童蒙無知,亦令一切持戒的人,聽到這個決定義理,大家都樂意持戒,謹潔奉行,不敢絲毫有犯!
佛告阿難。快哉此問。令諸眾生不入邪見。汝今谛聽。當為汝說。
佛嘉許阿難說:你問得最對機,最合我意,我正想進一步為大眾說明,因果是絲毫不爽,所以大家都要嚴持禁戒,才不墮入邪知邪見而受苦報。你們小心聽著,我應當詳詳細細為你們解釋。
阿難。一切眾生實本真淨。因彼妄見。有妄習生。因此分開內分外分。
一切眾生本具的如來藏性,本來是真如佛性,清淨無染,只因一念妄動,迷失本真,致有無明而成妄見。由妄見而生妄習,以業感為因,將原本的一真,分為內分妄和外分妄。
阿難。內分即是眾生分內。因諸愛染。發起妄情。情積不休。能生愛水。
什麼是內分呢?內分即身分之內,生出愛染。愛染即情:喜、怒、哀、樂、愛、惡和欲七情,在身內積聚不休就能生出愛水。
是故眾生。心憶珍羞。口中水出。心憶前人。或憐或恨。目中淚盈。貪求財寶。心發愛涎。舉體光潤。心著行YIN。男女二根。自然流液。
眾生六根對境,就生起愛染,如鼻舌兩根遇著珍馐美味,心想香味,口中自然流口水。眼耳二根對著已死的親人,或憐其色聲可愛,或怨恨其不幸早亡,現在已不見其形,不聞其聲,目中自然流淚。如意根貪求財寶,心中就發生愛涎:一想財寶將至,舉體就生光潤。如身根貪著行YIN,男女性器官自然流出液體。
阿難。諸愛雖別。流結是同。潤濕不升。自然從墜。此名內分。
阿難,各種貪愛雖然有分別,但流通形於外,蘊結藏於內,總是以潤濕為性,所以還是相同的。潤濕不能上升,一定向下墜,乃是自然的道理,這就叫做內分。
阿難。外分即是眾生分外。因諸渴仰。發明虛想。想積不休。能生勝氣。
阿難,什麼是外分呢?外分就是眾生對身外的勝妙境界,發生仰慕渴求,就有虛妄的想念。想念積聚不休,就會產生一種殊勝之氣。
是故眾生。心持禁戒。舉身輕清。心持咒印。顧盻雄毅。心欲生天。夢想飛舉。心存佛國。聖境冥現。事善知識。自輕身命。
所以眾生,若能堅心謹持禁戒,,就能覺得舉身輕快清淨。若能心持咒,手結印,就會顧盼雄毅,無所畏懼。若是心想生天就會夢中飛騰天上;如果心中日夜憶念佛國,就會於冥冥中看見聖境;若想親近善知識,就會不惜身命來奉事。
阿難。諸想雖別。輕舉是同。飛動不沈。自然超越。此名外分。
阿難,想雖然有種種的不同,但輕清是一樣的,輕清就會高飛,不會下沉,自然有超越的性能,這就叫做外分。
阿難。一切世間生死相續。生從順習。死從變流。臨命終時。未捨暖觸。一生善惡俱時頓現。死逆生順。二習相交。
阿難,一切有情世間,生死相續不斷。生則隨順所造之善惡的習氣而生,死則從其變遷流轉而受異類的身體,故當臨命終時,氣息已斷,體溫尚存之際,也是貪生怕死之時,生平所造之善惡業,猶如電影一樣,一幕一幕,都映現出來。求生為順,避死為逆,故死逆生順的矛盾心理,交相並發。
純想即飛。必生天上。若飛心中。兼福兼慧。及與淨願。自然心開。見十方佛。一切淨土。隨願往生。
純想是單單有想沒有情。這個想是澄心觀想,不是胡思亂想。想屬陽情屬陰,純想也是專一真誠觀想,沒有其他念頭,觀想勝妙境界,就會高飛,死後必生天上。如果純想在心裡,想修福修慧。好像供養三寶,做諸善事是修福,聽經聞法為修慧。兼發清淨誓願,願生佛國,臨死時自然心境開朗,得見十方諸佛,一切淨土,可以隨願往生。
情少想多。輕舉非遠。即為飛仙。大力鬼王、飛行夜叉、地行羅剎、游於四天。所去無礙。
若是情少想多,雖然也會輕舉,但不太遠。如果是九想一情的,死後就為飛行仙;八想二情的就為大力鬼王;七想三情的就為飛行夜叉;六想四情的就為地行羅剎。這些眾生,都會飛騰,游於四天王天以下,來去自由並無阻礙。
其中若有善願善心。護持我法。或護禁戒。隨持戒人。或護神咒。隨持咒者。或護禅定。保綏法忍。是等親住如來座下。
以上這些眾生,若是有善願善心的,就會護持佛法。若是守護禁戒的,就會保護持戒的人;若是守護神咒的,就會保護持咒的人;若是守護禅定的,就會保護修定的人。他們皆為天龍八部的護法善神,常常親住於如來座下。
情想均等。不飛不墜。生於人間。想明斯聰。情幽斯鈍。
如果情想平均,就不會飛升,也不會下墜,而生於人道:若想體明達,傾於想方面者,便為聰穎之士;情體幽暗,傾於情方面者,便為愚癡之輩。 為何說想為陽?因為觀想勝境,修道聽經,這都是大公無私,光明磊落。而談情說愛,這都是單獨秘密陰隱,故屬幽暗。現在一般青年男女多喜歡談情說愛,殊不知愈迷戀情愛則愈趨幽暗,終至愚癡而墮落。所以說:“業重情迷是凡夫”;“性流為情,情流為欲。”到情不自禁,欲火焚身的時候已悔之不及,可不慎哉!
情多想少。流入橫生。重為毛群。輕為羽族。
情多想少即六情四想,就會墜落橫行畜生之類。情重,墜落為毛群走獸,輕者為羽族飛禽。
七情三想。沉下水輪。生於火際。受氣猛火。身為餓鬼。常被焚燒。水能害己。無食無飲。經百千劫。
七情三想就沉到水輪之下,火輪之上,受了猛火的氣分,結氣成形,變成餓鬼,常被焚燒,見水化火,不能飲食,經百千劫常受饑渴之苦。 餓鬼有千萬種,最痛苦的就是咽細如針,無法飲食。餓鬼見水都變成火,天人見水是琉璃寶地,魚龍見水是宮殿窟穴。人見水是水,而餓鬼見水是火,或是膿血。這都是眾生業感不同而所見有異。
九情一想。下洞火輪。身入風火二交過地。輕生有間。重生無間。二種地獄。
八情二想和九情一想者,都沉淪下去,透過火輪,身在風火二輪的交叉處。情愛較輕便墮入有間地獄,愛苦尚有停歇的時間。愛情重者就墮入無間地獄,受苦沒有停歇。
純情即沈。入阿鼻獄。若沉心中。有謗大乘。毀佛禁戒。诳妄說法。虛貪信施。濫膺恭敬。五逆十重。更生十方阿鼻地獄。
如果是純情無想,就沉入阿鼻地獄。若心中又兼謗大乘,破壞佛之禁戒,诳妄說法,冒充善知識欺騙眾生,虛貪信眾的供養,濫受他人恭敬,甚至犯了五逆:弑父、弑母、弑阿羅漢、破和合僧和出佛身血,或兼犯十重戒:即殺、盜、YIN、妄、酒、說四眾過、自贊毀他、故悭吝、故嗔及謗三寶等,都會墮到阿鼻地獄。這個地獄壞了,還要輾轉生至十方阿鼻地獄,經無量劫,求出無期。 現在有些人冒充善知識,自認為高人一等,專和人作對,撥地因果,毀佛禁戒,诳說:“酒肉穿腸過,佛在心裡頭。”飲酒食肉只是穿腸過而已,何必禁戒?因為心即佛,佛即心,所以沒有罪過。又說:“何必受戒?受戒反被戒所管,不自由!”這真是邪知邪見,自欺欺人!當知不受戒就容易墮地獄。受了戒還有點顧忌,不敢為所欲為。又有戒體、戒法和戒相來支持你、保護你。如果一時疏忽犯了戒,能即忏悔亦能免墮地獄之苦,所以說:“眾生受佛戒,即為真佛子。”受戒在修道上是很重要的基礎。
循造惡業。雖則自招。眾同分中。兼有元地。
這些都是循著各人所造的惡業,所招感的苦報。雖是自業所招感,自作自受,但眾生同業所成的同分獄中,仍有一定的處所。
: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