貪與貧
“金是寶,銀是寶,心無貪念才是寶中寶。” 如能了解其個中道理,則“心不貪念、意不顛倒”,就是知足最大富的自在人生了。
二OO六年,在台灣報章媒體的報導下,有幾則發人深省的新聞。有高官顯要貪污舞弊而身陷囹圄,有名醫內線交易炒股而移送法辦,有企業總裁惡性倒閉夾巨款潛逃出境,有電視綜藝節目主持人為聚賭而吃上官司。
沒錢的人想盡辦法要多賺一些,已經有錢的人則希望能成名,而有錢又有名的人則希望享受更多的權力。人人都在努力工作增加收入,以滿足自己的物質生活。也有人無所不用其極,嘗試提升自己的名望與地位,以滿足自己的權力欲望。如果努力的過程中是帶著貪的念頭,則可能會因價值觀偏差,以致行為失去准繩而不自知,嚴重者誤觸法網,導致身敗名裂,美好前途就因一念之差而毀於一旦。俗語說:“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就是這個道理。
在現今拜金主義的社會裡,世風日衰敗,道德日微弱,孝貧不笑娼的價值觀扭曲了大多數人的人生方向。方向偏差,人生旅途當然會崎岖難行,這是許多人憂悲苦惱的緣起。如能了解“金是寶,銀是寶,心無貪念才是寶中寶”的個中道理,則“心不貪念、意不顛倒”就是知足最大富的自在人生了。
馬來西亞有一個馬來族裔的慈濟照顧戶,家境十分清寒,因太太罹換腎病需長期洗腎,馬六甲慈濟義診中心除了免費為其進行廔管手術之外,並長期全額補助其洗腎費用。年近六十的夫妻倆,為了報答慈濟的實時援助而雙雙投入環保工作,先生更是在自己的校工之余,進行垃圾回收。有一次,文宣志工見他在垃圾堆裡尋尋覓覓時,問他:“這樣將垃圾一包包的打開,不嫌它髒嗎?”他笑笑地回道:“不會啦!反而有時候,人的心比垃圾還髒啊!”一句智慧真言如醍醐灌頂,讓人深自警惕。而他也常來靜思堂做打掃環境的志工,問他為何不將時間挪去做散工多賺一點錢,他回道:“雖然生活上窮困,但什麼都不缺,來做志工比較快樂!”並說:“人要服務別人,就像鋼筆一樣,要拿出來寫才會出墨啊!”真是人窮“智”不窮,其實他就是我們的老師。
貧而不賤,歷來少見,賤而不貧,隨處可見。很多人不是因“不足”而貪,而是因“不知足”而貪。有些人雖貧,但安貧樂道,知足常樂,這就是貧中之富,也就是從黑暗走向光明。有些人其實已經很富有,但是對財富名利的追求依然是到了狂熱的地步,貪求無厭的心理,讓自己的內心永遠感到匮乏,雖外表看起來風光,內心實則空虛,這就是富中之貧,也就是從光明走向黑暗。同樣是自小吃苦的人,一旦努力有成,有者視錢如命、吝於施捨;有者則對別人的窮困感同身受,並以同理心廣行布施、濟助貧病。
以造字上來講,貧與貪只是一點之別,其實也是一念之差,悭吝更是貧窮的主因。貪的人一定會貧,貧的人不一定會貪。“貪的人一定會貧”,是因為貪念的人,心中一直保持匮乏的狀態,並常存“囤積”的念頭。囤積是一種貧窮的表征,愈愛囤積,愈陷貧窮,心靈也愈受饑餓意識的折磨,這樣生活就不快樂了。“貧的人不一定會貪”,是因為有些人雖物質不充裕,但人窮志不窮、隨境而安,因知足天地寬而致心靈富足,所以不貪。孔子稱贊他的學生顏回:“一箪食,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就是指“貧而不賤,苦而不怨”的高風亮節。
有些人常以為自己有苦惱是因為缺少某些東西,如財富、名利、地位等,但是當這些人一旦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以後,他體驗到的快樂卻只是在一瞬間,當那一瞬間過去後,他馬上又開始想得到另外一樣東西,或是想對同一樣的東西得到更多。在這樣情況下,這個人大部分時間不是在享受自己所擁有的,而是在苦苦追求自己所沒有的,所以這個人真正的快樂時光往往只是短暫的一刻,這樣的人即使擁有的再多,還是個窮者。
世間事復雜難明,如何才能洞見世法的真相,而在混亂當中保持清明呢?如同清澈見底的池水,無染無波,便能直透池底景色。我們的心也是如此,唯有擁有一顆沒有貪戀、沒有動亂、沒有爭執,並且寧靜安詳的心,才能洞悉世事的本來面目。佛家說:錢財是五家所共有:如水災、火災、盜賊小偷、不肖子孫、貪官污吏等等。一個人如果沒有時常廣積陰德,這五家就有可能隨時找上我們。
子貢問孔子:“貧而不谄,富而不驕,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所以,只是做一個雖貧亦不谄媚,或富而不驕的人還不夠,要更進一步,做一個貧而快樂、富而謙卑的人。“貧富”不能論人品, 但“驕賤”卻可評高下。如自認自己不是很富有,只要心無貪念,並且能做到“有錢就做好事,沒錢就做好心”,依此持續付出,這樣就是不貪又不貧的富人了。
:居士文章 :文学创作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