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證法師:別讓個性,障礙佛性開發


 2011/10/7    熱度:3937    下載DOC文檔    

道證法師

別讓個性,障礙佛性開發

有一些人雖然學佛很久,但是時常都還強調自己的個性是怎樣,

自己一向都習慣怎樣怎樣,都不習慣如何如何。

什麼叫做個性呢?

就是我們無始以來培養出來的種種習慣性(習氣),有種種執著的性質。

我們要注意:佛是教我們開發佛性(覺性),不是教我們培養個性、強調個性;

佛是教我們放下我們的煩惱習氣,不是教我們培養種種執著的習慣;

要開發佛性,必須放下我們的煩惱執著,佛性才開發得出來,

也就是要隨時放下自己的個性,放下和佛不一樣的知見。

常強調自己習慣如何、不習慣如何的人,不但日常生活和人格格不入,

常會拂逆人意、違菩提門,也不能契入佛智、開發佛性,

因為被個性、習慣綁住了,就像一塊冰,失去了流水、雲彩的柔軟自在,

不但不能「隨方就圓」流動,也容易碰碎。

強調個性—增長「我執」—違菩提心

無量壽經告訴我們:要往生西方,必須「發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菩提心講起來很抽象,好像所有的佛教徒都時常講到「菩提心」這個名詞。

但是菩提心到底是什麼?自己到底是否已發了呢?自己也不知道。

我們要了解自己是不是已發菩提心,可以按照祖師教給我們的原則來檢查,

我們的心念和行為是順菩提心,或者違菩提心呢?

簡單講:如果恭敬眾生為大眾設想、為別人設想、尊重別人、供養別人,

為人服務這就是順菩提心。

反過來講如果比較顧自己,強調自己個性、習慣、利害,希望別人要尊重我、

按照我的意思,希望別人都為我服務,尊重自己的意見、勝過尊重眾生的意見,

甚至希望眾生都為我犧牲、供養我,這就是違菩提—也就是違反菩提門的心態。

當我們順菩提門的時候,自然「我執」的煩惱就會放下,自然和往生西方的條件會相應;

如果違菩提門,就是在增長「我執」的煩惱,在培養我們自私的執著,

這就和往生西方不相應,六道輪回必定「榜上有名」。

敬重他人—放下私心—順菩提心

平常懂得尊重別人,對人有恭敬心,慈悲的人,時常比較容易和佛相應,

為什麼呢?因為要對人真誠恭敬必須要放下自己「驕慢的煩惱」才能夠做得到,

要放下「我執」才能夠做得到。

所以尊重別人的時候就是放下自己,對自己執著較輕,也就是「我執」的病比較輕。

看重自己的意見個性、注重自己習慣的人,就是對自己看得重,私心強,

也就是「我執」的煩惱較重,這是病較重、業障重、輪回的危險性大,並不是好現象。

一旦注重自己,自然就會比較輕慢眾生,輕視怠慢眾生,

當然沒辦法好好度眾生,這就違反了菩提心—「眾生無邊誓願度」這個願。

檢討目常生活中的「菩提心」—往生信願

我們曾經說過:日常生活都是在考我們往生西方信願的應用題。

我們日常生活中種種的想法、行為、習慣到底是順菩提心或者違菩提心,

自己要時常觀照反省,

如果是違菩提心的思想和作法是絕對和佛不相應的,也不值得去堅持培養。

我們要隨時注意修正調整,才不會違背我們要「往生西方」的願,

才不會辜負我們這一輩子,弄得「枉死娑婆」!

如果,是對我們往生西方有幫助的好習慣,才值得堅持用心去培養。

台灣學佛網首頁法师开示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