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典籍簡介:彌勒上生、下生經


 2011/10/10    熱度:24275    下載DOC文檔    

《彌勒上生、下生經》 

  此二經是指《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生經》、《佛說彌勒下生經》。茲分別介紹如次: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

  《佛說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本經又稱《彌勒上生經》、《觀彌勒上生經》、《上生經》、《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陀天經》、《觀彌勒經》、《彌勒菩薩般涅槃經》。一卷。劉宋沮渠京聲(?-464)譯。京聲,匈奴人,北涼王沮渠蒙遜從弟,封安陽侯。博聞強識,涉獵群書,善於談論。少時,曾度流沙到於阗國,從天竺法師佛陀斯那受《禅要秘密治病經》。後歸返河西。宋元嘉十六年(439)南奔入宋,常游止塔寺,翻譯經文。所譯經書現存有《禅要秘密治病經》、《八關齋經》等十六部十七卷。

  本經是彌勒三部經之一、六部經之一。是彌勒經典中最晚譯出的作品,也是彌勒淨土信仰所依據的主要經典之一。(六部是:《觀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彌勒來時經》、《觀彌勒菩薩下生經》、《彌勒下生成佛經》、《彌勒大成佛經》)

  內容主要敘述彌勒菩薩命終往生兜率陀天,為教化諸天,晝夜六時說法;天宮的莊嚴妙麗,清淨快樂及往生兜率陀天所須具備的資糧、稱念彌勒菩薩名號的功德利益等。

   一、彌勒菩薩的得名由來及本願

  彌勒菩薩又稱梅呾麗耶菩薩、末怛唎耶菩薩。意譯作慈氏。出生於婆羅門家庭,後為佛弟子,先佛入滅,以菩薩身為天人說法,住於兜率天。據《一切智光明仙人慈心因緣不食肉經》載,彌勒菩薩的本生是大婆羅門,名一切智光明,為佛弟子,曾發誓願:“願我世世不起殺想,恆不噉肉,入白光明慈三昧,乃至成佛,制斷肉戒。”以此因緣而名為慈氏。又窺基大師所著《觀彌勒上生經疏》卷上載,弗沙佛時,有一比丘入慈三昧,身相安靜,放光照耀。法愛國王見此慈定巍巍,發願學習慈定,生生不絕。法愛王就是現在的彌勒菩薩,從發心起,常號慈氏。其次,《大日經疏》卷一載,慈氏菩薩是以佛四無量心的慈為首,此慈從如來種姓中生,能令一切世間不斷佛種,所以稱為慈氏。

  據《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載,彌勒菩薩在因地修行時,發願:“使某作佛時,令我國中人民無有諸垢瑕穢,於YIN怒癡不大,殷勤奉行十善,我爾乃取無上正覺。”因此,佛陀授記彌勒後當來世人民無有垢穢,奉行十善,於YIN、怒、癡不以經心時,必得成佛。

   二、兜率淨土的特色

  □慈悲喜捨:彌勒菩薩常懷著四無量心,特別護念攝受娑婆世界的眾生,所以願在堪忍的穢惡世界,建立莊嚴美好的淨土,加被欲界的眾生,使不離娑婆而生淨土。彌勒菩薩與釋迦牟尼佛當初同時修行,而佛陀早已成佛,彌勒迄今猶在內院中修習菩薩道,這是由於發心不同所致。本經明標彌勒菩薩是“不修禅定,不斷煩惱”,實為利益他人,修廣大菩薩行,留惑潤生,在他的世界裡,永遠是歡歡喜喜,隨緣隨眾的慈悲喜捨。

  □近易普及:兜率淨土離娑婆世界很近,同樣在欲界,修行比較容易,只要皈依三寶,清淨持戒,如法布施,再加上發願往生,稱念南無當來下生彌勒佛,就能往生兜率淨土,不必像極樂淨土,念佛要達到一心不亂的程度。而且,往生兜率淨土,不一定要發菩提心和出離心,只發增上生心的人天善根,也能隨願往生。彌勒菩薩也常普應眾生的根機,說人天、二乘、菩薩不同的法門,普及一切眾生,讓人人都能獲益。

  □見佛聞法:得生兜率淨土者,可以面見彌勒菩薩,聽他說法而得不退轉,見佛聞法的速度比極樂淨土快速,兜率淨土猶如一座華麗巨大的講堂,除了彌勒菩薩晝夜六時說法,也有天女、樂器、樹聲、水聲等各種聲音,時時在演說佛法妙音。

  □回智向悲:兜率淨土的殊勝,是由彌勒菩薩的慈心度眾所形成,他不住常寂光土,不住淨智莊嚴的世界,而在欲界天中建立淨土,廣度一切有情,是因為欲界眾生沈淪欲海太深,不易超脫,彌勒菩薩才以他無邊的智慧,回向娑婆世界的眾生,讓大家得以度化。

   三、兜率淨土的修學法門

  往生淨土的法門很多,兜率淨土法門是比較容易修學的。除了具備信願行三種最基本的資糧之外,在行持方面必須具足以下的條件:

  □六事行法:

   □精勤修行各種功德,恭敬三寶,孝順父母,感念師長,悲憫一切眾生。

   □威儀不缺,嚴守戒律及自住軌則。

   □掃塔塗地,修飾道場。

   □香華供養,以衣服、飲食、臥具、湯藥等用品供給所需要的人。

   □修持三昧聞思定等行門,收攝身心,去除妄想雜念。

   □讀誦經典,演說修習十法門。

  □五種因行:

   □受持五戒。

   □受持八關齋戒。

   □出家眾受持具足戒。

   □身心精進,不求斷結。

   □修十善法,並一一思惟兜率淨土的妙樂。

  □日常修持法:

   □稱念彌勒如來名號。

   □發上升兜率淨土的願心。

  經中描述稱念彌勒菩薩名號者,可以除卻生死重罪。設若未能往生兜率淨土,將來龍華三會時,也可以值遇彌勒菩薩,發無上心。

  彌勒菩薩住在以大慈心建立的兜率淨土,為眾生講說佛法。經中描述他是位沒有斷除煩惱,沒有修習禅定的出家人。他之所以表現出這種風格,主要是讓大家知道,菩薩的修行應著重於現實世界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慈悲、智慧等等。若修習禅定,令自己斷除煩惱而不廣度眾生,便會落入小乘,不能慈悲具足、福德圓滿。由此我們可以清楚的了解,彌勒菩薩積極救世的大乘菩薩精神。

  本經收錄於《高麗藏》第十一冊、《碛砂藏》第十一冊、《龍藏》第三十六冊、《卍正藏》第十七冊、《大正藏》第十四冊。注疏計有:

  □《彌勒經游意》               一卷  隋.吉藏著

  □《彌勒上生經宗要》              一卷  新羅.元曉著

  □《觀彌勒菩薩上生兜率天經贊》         二卷  唐.窺基著

   佛說彌勒下生經

  《佛說彌勒下生經》,又稱《觀彌勒菩薩下生經》、《觀彌勒下生經》、《彌勒成佛經》、《彌勒當來下生經》、《下生經》。一卷。西晉竺法護譯。師月支人,世居敦煌。八歲出家,師事竺高座。性純良而好學,每日誦經數萬言,並博覽六經,涉獵百家。是時,關內京邑雖禮拜寺廟、圖像,但各種大乘經典未備,護乃慨然發憤,志弘大道,隨師西行,遍通西域三十六國語文,攜回大批梵本經文,居於長安、洛陽,專事譯經。所譯經典有《光贊般若》、《正法華》等大乘經典一百六十五部。是西晉時代最偉大的譯經家,世稱敦煌菩薩。

  本經是彌勒三部經之一、六部經之一。也是古來說彌勒下生的諸經中,最受重視的一部經。

  本經內容主要敘述彌勒菩薩下生、成道、說法等事。

   一、彌勒菩薩的下生

  彌勒菩薩下生時,閻浮提的依正情形:

  □國土豐樂:彌勒菩薩未來下生的翅頭城,土地豐熟,人民熾盛,街巷成行。其地極為香淨,東西南北千萬由旬,山河石壁自然消滅,四大海水各減一萬,地平如鏡。諸村落相近,雞鳴相接。

  □生活淨化:多諸珍寶,時氣和適,四時順節,樹上生衣,輕細柔軟,自然生粳米亦無皮裹,極為香美,弊華果樹枯竭,穢惡亦自消滅,其余甘美果樹,香氣殊好者,皆生於地。男女之類意欲大小便時,地自然開,事訖之後,地復還合。

  □經濟淨化:金銀珍寶、砗磲瑪瑙、真珠琥珀,各散在地,無人省錄。

  □政治淨化:大法王蠰佉出現於世,以正法治化,七寶成就,不以刀杖,自然靡伏。

  □人群淨化: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見歡悅,善言相向,言辭一類,無有差別,人民大小皆同,一向無若干之差別。

  □身心淨化:人壽極長,無有諸患,皆壽八萬四千歲,女人年五百歲,然後出嫁。人身中無有百八之患,貪欲瞋恚愚癡不大,殷勤奉持十善。

  □種姓:父為大臣,名修梵摩,顏貌端正,不長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不老不少;母名梵摩越,如天帝妃,無女人八十四態,無有疾病亂想之念。


   二、彌勒佛的教化

  □出家證道:彌勒菩薩由母親右脅出生,具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在家未經幾時即出家,於龍華樹下證無上道果。

  □說法化眾:彌勒菩薩成道後,為諸人天說施論、戒論、生天論、苦、集、滅、道等法。為蠰佉王、父母、善財等廣說三乘諸法,令證阿羅漢道。又大迦葉行十二頭陀,於過去□佛時,善修梵行,將輔佐彌勒勸化眾人。

  □得度因緣:本經雲,凡是於釋迦牟尼佛處,供養三寶,行四等心,受持三皈五戒,興建寺廟,修補故寺,受持八關齋戒,香華供養,聞法悲泣,專心聽法,善修梵行,書寫讀誦經典者,將來都能在龍華三會時得度。

  □龍華三會:最初一會有九十六億人證阿羅漢,於彌勒菩薩率領徒眾到摩竭國界毘提村的禅窟見大迦葉時得度;第二會有九十四億人得度;第三會有九十二億人得度,當時比丘皆姓慈氏,如同現在佛弟子姓釋一樣。此三會大眾都是釋迦牟尼佛的遺教弟子。

  本經的當機眾為阿難尊者,是本經的一大特色;其他經典多以捨利弗為當機眾。此外,據說本經是僧伽提婆所譯《增一阿含經》卷四十四的別生經,而於唐代誤以竺法護為譯者,又竺法護譯出的《下生經》早已散佚。

  本經收錄於《高麗藏》第十一冊、《碛砂藏》第十一冊、《龍藏》第三十六冊、《卍正藏》第十七冊、《大正藏》第十四冊。異譯本有姚秦鸠摩羅什翻譯的《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及唐代義淨翻譯的《佛說彌勒下生成佛經》。注疏有:

  □《彌勒下生經疏》   一卷       新羅.憬興撰

  □《彌勒下生經義疏》 一卷       日本.善珠述

  □《彌勒下生經述贊》 一卷(不全)  作者不詳


   彌勒信仰

  中國一般寺廟供奉的笑口常開胖彌勒像,是五代時的契此和尚,因傳說是彌勒化身,所以後人塑像供奉之。而往生兜率天的信仰,自古與阿彌陀信仰同為佛教徒所重。

  在印度早期就有以彌勒菩薩為信奉對象的宗教信仰,如《阿毘昙八犍度論》卷二十七,記載當來彌勒成佛之事。又據《名僧傳抄.法盛傳》載,佛滅度後四八0年,可利難陀羅漢上升兜率天繪彌勒之像,至憂長國(《佛國記》之陀歷國)東北,造牛頭栴檀彌勒大像。《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靈運傳》載,那爛陀寺供有彌勒像。《大唐西域記》卷七、卷八亦載,戰主國都城西北的伽藍供奉彌勒像。摩揭陀國佛陀成道的菩提樹東方有精捨,以白銀鑄十余尺高的彌勒像。

  中國關於彌勒信仰的譯經,始自西晉,先後共十余種譯本,可歸納為“上生”、“下生”、“本願”三系統。茲列舉如下:西晉大安二年(303),竺法護譯的《彌勒下生經》、《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姚秦弘始四年(402),鸠摩羅什譯的《彌勒大成佛經》、《彌勒下生成佛經》;南朝劉宋時,沮渠京聲(?-464)譯的《彌勒上生經》;東晉時,譯者不詳的《彌勒來時經》;北魏永平元年至天平二年(508-535),菩提流支譯的《彌勒菩薩所問經》;唐代大足元年(70),義淨譯的《彌勒下生成佛經》;唐代景龍二年至開元元年(708-73),菩提流志譯的《彌勒菩薩所問經》等。由以上諸多譯經,可知彌勒信仰之普及。

  彌勒信仰又分為二派,一派為上生信仰,信仰現今於兜率天說法的彌勒菩薩,而欲往生兜率天;另一派為下生信仰,相信彌勒將來下生此世界時,於龍華樹下,三會說法,以救渡眾生,而自己亦能生此世界,於龍華樹下聽受說法而成佛,所以有龍華三會的說法。上生信仰者,始有道安(34-385),據《梁高僧傳》卷五《道安傳》所載,前秦苻堅遣使西域,攜回彌勒結珠像等,道安開席講法時,常羅列尊像。繼有戴顒,據《法苑珠林》卷十六記載,東晉戴顒依據夢告,造立彌勒像,後安置於會稽龍華寺。又據《名僧傳抄》載,南朝劉宋元嘉九年(432),法祥建彌勒精捨。此外上生信仰者尚有道矯、僧業、慧嚴、道汪、道法、法盛、昙副、昙斌等。至唐代,玄奘、窺基亦宏揚兜率上生信仰,而成為法相宗的傳統。下生信仰也甚為普及,據《出三藏記集》卷十二《法苑雜緣原始集目錄序》載有劉宋明皇帝初造龍華誓願文、京師諸邑造彌勒像三會記、齊竟陵文宣王龍華會記。南岳慧思作立誓願文,敘述彌勒下生之說。

  另據歷代史書所載,藉彌勒下生信仰,而曲解經文,糾眾判亂者亦不少。隋代大業九年(63),宋子賢自稱彌勒出世,集愚民叛亂,襲擊炀帝銮駕而被捕。又陝西扶風人向海明亦自稱彌勒出生,號召謀反。唐代開元(73-755)初年,貝州(河北)王懷古自稱新佛(解作彌勒佛),舉事被捕。唐僖宗(873-888在位)時,彌勒教徒於西蜀地方擴展勢力,組織彌勒會。北宋仁宗(022-063在位)時,貝州之王則率領彌勒教徒叛亂。南宋及元代的白蓮教也混入彌勒教,假藉彌勒下生之名謀反,迄至明、清時代,尚流行於各地。

  由於彌勒信仰的普及,歷來關於彌勒的造像,多不勝數。南齊建武年中,僧護曾發願於剡縣石城山雕鑿千尺彌勒像,然願未果而入寂,後由僧佑於天監十五年(56)完成,世稱三世石佛、剡縣大佛。北魏獻文帝時,鑿造大同雲岡第十三窟彌勒洞,安置十六公尺高的倚像,遷都洛陽後,又造龍門石窟,內有太和、景明、永平等年間所造的大小彌勒佛像數百尊。此外,山東歷城黃石崖、千佛山也有許多北朝所造彌勒像。中國彌勒的造像形式,甚至透過朝鮮半島影響及於日本。

  中國彌勒信仰於南北朝時開始,逐漸盛行;至唐代後,由於《阿彌陀經》的譯出,發願往生西方淨土者亦多,所以彌勒信仰已不如以前盛行。不過十九、二十世紀的民間宗教社團猶深受彌勒信仰的影響。又古來韓國、日本的彌勒信仰也頗為盛行。

□試述兜率淨土的特色。

□如何修學兜率淨土法門。

□試述彌勒佛下生時,閻浮提情形。

□如何得遇龍華三會?

□試舉例說明古今有那些高僧大德發願往生兜率淨土。

台灣學佛網首頁佛教知识     回上壹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