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撷影之二:雷音寺和聖水禅院


 2011/10/24    熱度:5772    下載DOC文檔    

第二天一早從伏虎寺延路直上,走了約二公裡便到了雷音寺。

寺前的參天老樹

       雷音寺由明嘉靖年間白無暇禅師所建,名為“觀音堂”,萬歷初年改為“雷音寺”。清朝初期又更名為“解脫庵”。相傳入山至此可解脫麈世煩惱,出山到此可解脫險阻,故名為“解脫庵。”光緒十年(1884年)改建,並改寺名為“雷音寺”。

    寺院位於峨眉山玉女峰下解脫坡,位踞高崗,面臨危崖,樹木繁盛,環境幽雅。該寺所在山下有一座解脫橋,橫跨於瑜珈河之上。

大雄寶殿屋檐上掛了一些蘭花,挺別致的,真正的空谷幽蘭呢!

    院子裡很幽靜,走廊邊種的倒掛金鐘小花。看到旁邊走來一位比丘尼師父,原來這現在是尼眾的道場,寺院不大,可能住眾不多吧!

    在雷音寺門外,遇見了一位三步一拜上海拔三千多米金頂的中年女居士,從山下拜至此處,已是汗水淋淋。前路漫漫兮,願佛菩薩多多加持她,一路順達!南無阿彌陀佛!南無大行普賢王菩薩!

    看到她的三步一拜,更堅定了我等爬山的信心!

山間的野花

    從雷音寺上行約2公裡,即到純陽殿。純陽殿原名呂仙行祠,明代御史衛赫贏創建,崇祯6年(公元1633年)四川監察御史劉宗祥增修,改名為純陽殿。殿內供奉八仙之一呂洞賓仙像,相傳呂洞賓曾來此隱居修煉。

    純陽殿作為道教宮觀時,有呂純陽立、坐、臥三種不同姿態的塑像。後道士離觀,僧人居之,增修新殿及靜室香廚供奉大士、彌勒,遂成為佛教寺院。清代初年,僧人又幾度擴建佛堂及客捨僧寮。

    現今所供均為新塑。殿後左右有龛四個,分供普賢、地藏、文殊、觀音。

    純陽殿位於赤城山下,海拔高度940米,玲珑古雅,後倚赤誠山,前瞻金頂,可觀晴雲雨霧。殿前古楠銀杏,遮天蔽日,涼爽之至,是盛夏避暑之佳境。

    從純陽殿出來,路較好走了,好多變成了下行的。沿公路行約2公裡,便到了聖水禅院。

    聖水禅院原為明代安慶巡撫吳用先的舊居,因周圍“修竹萬竿”,有“水竹色相繞,碧花動軒楹”(唐,孟郊 《旅次洛城東水亭》)的意境,取名“水竹居”。明萬歷末年(約公元1619年),因水竹居前有“玉液”神水,遂改宅為寺,名“神水庵”。寺院前有一塔,傳為隋代智者大師衣缽塔。

  大峨寺緊挨神水池,因寺前原有一巨石橫臥,上有“大峨”二字(傳為呂純陽書),為後來寺名之依據。唐大歷年間(約公元772年)太常博士仲子陵曾結廬於此,勤於耕讀,並寫出了《幽蘭賦》,該地因而名聲大噪。

  大峨寺始建於明初,萬歷年間稱福壽庵,清初重建後名大峨庵。康熙中期峨邊參將李桢捐資擴建,變庵為寺。康熙帝曾賜有“洗缽泉初暖,焚香晚更清”聯,為寺中之寶。寺周有許多文人墨客題刻。

  聖水禅院海拔870米,禅院包括了以前的大峨寺,兩個寺院連成一體,成為峨眉山中段山區一座較大的比丘尼叢林。

  大峨石:峨眉五大名石(有說四大奇石)之一,位於聖水禅院外神水池,從上至下镌刻有“福壽”、“大峨”、“神水”六字,相傳分別出自陳抟、呂純陽與張景賢之手,以一處題刻,集唐宋明三時代人的三種字體於一石。

 

注:圖原創,部分文字資料來自網絡

清夢居博客(2011.雲水之旅

 

台灣學佛網首頁佛教寺庙     回上壹頁